首页 > 文章中心 > 全国经济发展现状

全国经济发展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全国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全国经济发展现状

全国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非洲国家;工业化;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F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01-02

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社会必经的过程。实施正确的工业化战略,历来是推动工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历史的遭遇,大多数非洲国家把实现工业化视為赶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并遵循一些经过演化的战略,如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等,来推进本国的工业化。但是,经过30多年的努力,多数非洲国家并没有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取得长足进步,反而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从20世纪80年代起,许多非洲国家对过去实行的工业发展战略进行再认识,在重新思考过去工业发展战略的得失之后,采取必要措施,实现工业化。

一、非洲主要国家工业发展的水平概况

由于历史和其他因素的影响,非洲经济长期落后。一些非洲国家虽然在取得政治独立以后便开始发展工业,但是,工业化在非洲大陆仍是一个有待努力方能实现的艰巨任务。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表的《2002/2003年度工业发展报告》根据工业业绩能力的可比数据,选出87个经济体进行排列。在排行榜上的58个发展中国家中,只有16个国家的生产和出口结构充满活力,它们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例不断增长,而另外42个国家近20年间的技术结构变化不大。

目前,非洲的工业发展水平究竟如何?按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的统计,1965年,非洲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39%,工业占19%;到1995年,农业的比重降至30%,而工业升至34%。1999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较1990年(34%)略有下降;北非三国埃及、摩洛哥和突尼斯的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為33%、32%和28%。这表明在过去30多年中,非洲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按照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的说明,工业增加值是由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和天然气等行业的增加值构成的。因此,这里的工业比重值是一个表述工业发展的较广泛的概念,作為工业核心部分的制造业则是反映一国工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若以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衡量,非洲国家工业落后的状况则十分明显。

南非共和国是非洲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制造业是南非最重要的工业部门,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0南非的制造业基本上属于资本密集型,大体上分為机械和金属产品、化工产品、食品、饮料和烟草、纺织和制衣等几大类。其中钢铁工业是最重要的部门之一,经营10个铁矿,5个冶炼工厂,正在营建一家不锈钢厂。南非的钢铁工业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排名第25位。汽车工业是另一个重要部门,约66%的汽车部件是本地生产的。2000年,食品、饮料和烟草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20%,纺织、制衣和制袜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8%。

肯尼亚是东部非洲工业最发达的国家。2000年,肯尼亚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制造业门类较广,包括石油提炼、农产品加工、汽车装配、化学产品、出版印刷、纺织和制衣、电子设备、皮革制品、水泥、轮胎、陶瓷、橡胶、木材及软木等。自独立以来,肯尼亚纺织工业发展较快,服装和皮革产品多样化,纺织产品40%供出口。20世纪90年代末,肯尼亚水泥年产量為150万吨。

尼日利亚是非洲的经济大国之一,其工业基本上属于进口替代型。1999年,尼日利亚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主要部门有制糖、橡胶、化肥、食用油、纺织、制袜、造纸、烟草、汽车装配和一般食品加工等。

埃及也是制造业相对发达的非洲国家。2001年,埃及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6%。纺织、食品等传统工业是埃及制造业的主要部门,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曾占工业总产值的55%~60%。随着石油、钢铁、制药、陶瓷等新工业部门的发展,埃及制造业的结构也发生变化,传统制造业部门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埃及的汽车工业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1997年埃及的汽车装配能力為8.5万辆。在石油工业方面,1997年埃及的石油及石油产品在出口收入中占44.3%。

突尼斯和摩洛哥也是制造业相对发达的非洲国家。纺织工业在这两个国家的制造业和出口中均占重要地位。20世纪90年代末,纺织品约占摩洛哥制造业产值的40%和出口总额的39%;1999年突尼斯出口总额中纺织品占4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这两个国家也在不断调整制造业结构,利用国际产业调整的机会,发展一些新的制造工业。

从以上对制造业相对发达的非洲国家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传统的、低附加值产品在非洲制造业中仍占重要地位,它们生产的产品绝大多数属最终消费品,资本产品极少,只有少数非洲国家开始借助跨国公司来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那么,如何评价非洲工业化的水平呢?区分工业化水平的指标有多种,其中一个可供选择的衡量标准是,看制造业的增值额在总商品生产增值额中所占的份额:工业国的制造业增值额应占总商品增值额的60%以上,占40%~60%的為半工业化国家,占20%~40%的属于正在工业化的国家。根据这一指标,非洲只有南非和埃及可以列入正在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其他几个国家,制造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已朝工业化迈出了初始的步伐,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其余的非洲国家则尚未开始工业化。

二、经济全球化对非洲国家工业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贸易自由化、资本自由流动以及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全球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全球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度进一步加深,為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资金和市场提供了新机遇,但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新自由主义的冲击下,西方发达国家陆续放弃了对金融资本的管制,资本大量外流,形成了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加快。据统计,1998年全球跨国投资达6166.8亿美元,比1990年的1917.37亿美元增长了近2.2倍。不断增长的外国直接投资逐渐成為影响各国国内投资的重要力量。1975~1996年,外国直接净投资占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国内投资总额的比重由2.8%增至约9%。同期,撒哈拉以南非洲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由8.94亿美元增至42.98亿美元,增长了3.8倍;流入埃及、摩洛哥、突尼斯的外国直接投资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对突尼斯的外国直接投资增幅最大,1999年达6.5亿美元,较1990年增长了7.5倍。

电子和通讯技术不断进步带来的信息革命和互连网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条件和方式,使生产要素可以超越国界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更有效的配置,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率。发达国家正是出于效率和成本的考虑以及市场扩张的需要,已改变过去完整地从事一个产业的生产方式,而是根据自身的实力和优势,从事一个产业中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的生产;在保持对核心技术控制的同时,把一些劳动密集和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

通过投资、贸易、来料加工等多种形式转移到那些有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市场广阔的国家,从而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某些产业或是其中某些生产环节的跨国转移。这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生产分工、提升本国工业生产能力带来了新机遇。非洲国家应该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把发达国家较成熟的生产技术、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吸引到本国来,以提高本国工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当然,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仅是机遇,也有多方面的挑战。首先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很不平衡,為发展经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鼓励外国投资,并从政策上给外资以优惠。非洲国家也纷纷修改投资法,向外资提供新的优惠。各国都在力争获得稳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技能,竞争十分激烈。结果使这些资金的流向很不平衡,只有一小部分国家从中受益。

因而对非洲国家,特别是对那些最不发达的非洲国家来说,这样的双重压力显然是十分艰难但又不得不长期面对的现实,短期内是不可能解决的。

三、非洲国家工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2002年7月,非洲联盟首脑会议通过了《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这是一个指导非洲面向新世纪发展的重要文献,内容丰富,涉及发展各方面的问题。其中提出要加速非洲经济增长,争取达到7%的年增长率;在工业方面要建立新的工业部门,提升具有竞争优势的现存工业部门等。如何抓住新机遇,充分利用本国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提高竞争力,切实加强自身发展,这是非洲国家进入新世纪后面对的严峻挑战。

為应对新国际经济环境下出现的挑战,非洲国家在调整产业发展战略时,需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尽管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使非洲国家面临新的压力,但是对于尚未完成工业化众多非洲国家来说,集中力量实现工业化仍是首要任务,切忌盲目赶超。

由于农业、采矿业仍是多数非洲国家的主导经济部门,它们应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继续推动矿产品生产;在充分发挥本国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以更大努力发展制造业,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改变资源出口型的经济结构。目前绝大多数非洲国家的制造业仍很不发达,已经拥有制造业的国家,多数也是以生产最终消费品為主。就目前非洲的发展水平来看,应将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

第二、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解决就业问题。非洲人口增长率高,劳动力也快速增长。199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总劳动力為1.7亿人,1999年增至2.82亿人,年均增长率达2.6%。但这些日益增长的劳动力多是低技能的,也是难以跨国流动的,更多的只能依靠本地的就业机会,使非洲国家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转向第三产业,这是普遍的规律。但服务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会有稳定的发展基础。就目前非洲的情况看,制造业将成為吸纳就业的重要途径。因而,非洲国家在发展制造业时还要充分考虑发挥它在解决就业方面的作用。

全国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岩溶县 经济发展 因子分析 大资源观

一、引言

我国作为世界上岩溶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国家,岩溶区经济发展对全国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岩溶区县(市)的经济总量和人均GDP远低于丘陵和平原地区。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岩溶区和平原区两者的经济发展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相差几十倍的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既不符合实现全面小康对基尼系数的要求,也与可持续发展的宗旨相违背。因此,未来实现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难点,主要不在于全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而在于岩溶区的发展态势。

同时,岩溶区的经济发展不仅关系到当地人民的脱贫能否实现,也关系到岩溶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状况。落后的岩溶区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继续毁林开荒,滥用资源,使已经恶化了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在人力资源未开发的前提下,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粗放式的开发利用,势必加剧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造成岩溶县生态环境脆弱、当地居民难于生存、经济难于进一步发展。

本文拟从纵向和横向等两个方向上分析广西区各岩溶县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速度,并结合大资源观理论,提出导致岩溶区经济发展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与社会因素。

二、广西岩溶县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广西岩溶县经济发展的纵向分析

从总量经济发展速度上看,各岩溶县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相对于解放前,岩溶县经济发展上了几个台阶。建国以来,地处岩溶区的各岩溶县国民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两次生产力大解放已经促使各岩溶县的经济基本上了两个台阶。如属于岩溶区的来宾县(现为来宾市辖区),社会主义改造后,生产力第一次获得了解放,全县经济、特别是支柱产业――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此为第一台阶。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生产力第二次解放。岩溶县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农业生产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此为第二台阶。

2、广西岩溶县经济发展的横向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自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县域经济包括各岩溶县经济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多年努力,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县域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也在逐年提高,农村面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广西岩溶县的县域经济发展仍然还存在很多困难,与全国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1)岩溶县 GDP 增长速度与全国比较。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岩溶县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加快,速度每年基本接近甚至超过了全国水平,2001-2004年岩溶区所取样本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国家1.5个百分点以上,增长速度相对全国平均水平来说越来越快。这是十分振奋人心的现象。不过从人均来看差距在逐渐增大,1978年各岩溶县人均 GDP为262 元,全国 379元,相当于全国水平的 69.9%。2000年各岩溶县人均 GDP 为 3291元,全国为 6980元,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38.5%,差距由 1978年的117元扩大到2000年的 3689 元。

(2)岩溶县经济发展水平与广西其他各县比较。为定量分析与广西其他各县相比,岩溶县经济发展的落后程度,本研究拟选用因子分析法,综合多指标,从多角度反应各岩溶县经济发展的横向比较水平。

①评价指标选择。在选择评价指标时最先想到的是人均GDP这个指标。人均GDP是区域经济成果的表现,对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具有代表性。但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不单是指经济总量的增加,还表现在产业发展层次的优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和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等方面。为此本文选择了人均GDP、产业结构层次、城镇化水平、农业生产率、工业生产规模等5个指标。

②定量分析方法选择。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广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该方法核心就是通过选出几个主因子即综合因子,然后对其进行因子分析,考察各综合因子与原始指标集的联系和数量关系,从而确定各综合因子的内部结构以及各综合因子的经济含义,之后以每个综合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可以构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模型。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构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评价模型:

③定量分析的结果。根据《广西统计年鉴(2005)》公布的统计数据,我们获得了广西77个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始数据矩阵,我们现在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进行因子分析之后,由回归法计算出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广西各县的综合得分。

根据综合得分及排序,我们将综合评估得分介于0到1之间的区域归为较发达型县域,介于-0.5到0之间的县域归为欠发达型县域,得分小于-0.5的归为贫困型县域集团。

表1 广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类型分类表

表1显示,从岩溶县的发展状况而言,广西县域经济中较发达型县域与欠发达、贫困型的岩溶县县域之间的差距是比较大的。苹果、南丹、宜州、柳江、隆林、田阳等岩溶县或市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或较好的行政地位和良好的发展基础,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处于第一集团。不过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岩溶县的基本上处于广西区内欠发达的和贫困型的县域集团内面,在11个贫困县域中,除三江侗族自治县、乐业县、西林县两县为非岩溶县外,其余均为岩溶县,其中岩溶县那坡、凤山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最穷的两县,大部分岩溶县位于广西区内欠发达型县域内,达10个之多。

3、纵向和横向分析的基本结论

通过纵向和横向分析广西岩溶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水平可以发现,第一,跟全国其他省市中的或广西区内其他县域相比,岩溶县各项指标居中下水平;第二,广西岩溶县的经济发展滞后,不仅仅体现在与我国其他地区的比较上,与同属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广西其他各县相比,各岩溶县总体发展水平也表现出极大的落后性。

岩溶县与区内其他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过大的发展差距对岩溶县和其他县的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首先,过大的地区差距使岩溶地区的资金、人才、劳动力等要素不断地向发达区域流动,使得各岩溶县与区内发达县域的竞争更加处于不利的地位,影响地区间的合理分工的实现和产业在空间上不断地由发达区域向欠发达区域转移和扩散;其次,这种状况不仅严重弱化岩溶县自身的积累和发展能力,并且还将制约区内中心城市对发达县域的产业辐射和市场拓展,从而影响广西区全区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三、大资源观下的岩溶县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资源的内容与形式在不断的更新与充实。所谓“大资源观”就是指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仅局限于煤炭、土地、水、电等传统资源,而是更加注重产业品牌、人力资源、信息技术、体制机制、环境资源等,更加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加注重资源集约利用和节能降耗,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下决心甩掉传统的资源型、粗放型发展模式,切实将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落后的岩溶区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为此,从分析各资源要素投入的协调关系入手,我们认为除了导致脆弱环境形成的地质基础外,政府投入的长期不足、教育发展的滞后等也是岩溶区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影响因素。比如长期以来,岩溶县教育发展滞后、人力资源开发不足,经济结构单一,及思想观念与基础设施落后。如此种种结果则造成过多就业人口束缚在农村,以对土地资源的原始性开发为主要谋生手段。而特别的是,土地资源与经济、社会资源的不协调开发,结果使岩溶县脆弱的土地生态进一步恶化。

岩溶区的经济发展不仅关系到当地人民的脱贫能否实现,也关系到岩溶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状况。在综合考虑岩溶县的发展现状及其外在自然环境后,我们认为,为实现岩溶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和协调好土地资源开发与其他现代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关系,摆正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位置。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由“资源集约型”向“人力资源储备开发型”的经济战略转变。

(本文系广西研究生创新项目 “广西岩溶县教育、自然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发展耦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07106020202M02。)

【参考文献】

[1] 佟玉权、蒋一军、龙花楼:中国南方石灰岩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5).

全国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一、河南旅游发展概况

河南位于文明发源地――黄河流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河秀丽,旅游资源异常丰富,不仅各种人文、自然资源种类齐全,单体数量大,而且拥有许多高级别的景区。河南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旅游业已成为拉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也日益凸显。

正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遍地开花,但是旅游经济还不能迈进全国先进行列,全省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综合分析各城市旅游发展现状,对进一步资源整合,提升全省旅游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

二、主成分分析法

(一)基本原理

在统计分析中,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是一种分析、简化数据集的技术。主成分分析由卡尔・皮尔逊于1901年发明,用于分析数据及建立数理模型。设法将原来变量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几个综合变量,通常是选出比原始变量个数少,能解释大部分资料中变量的几个新变量,即所谓主成分,并用以解释资料的综合性指标。

(二)数据来源

研究单元基于中原经济区11个地市,数据主要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3》及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本文主要考虑旅游发展程度及集中程度,所选取的11个地市分布在河南各地,不仅在在河南省内综合发展水平排名在前,而且在当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评价指标选取

本文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标选取参照城市旅游竞争力和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相关指标,共选取了16项指标(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这16个指标中,和旅游直接相关,有7个反映当地经济发展,之所以把这些指标引入,是因为任何区域旅游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都是息息相关。

四、评价过程

由于本文选取的16个指标的量纲不同,因而在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需要对这些指标的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无量纲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输入SPSS20.0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模块,构建原始指标相关性矩阵,将原始矩阵正交旋转,提取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9.218%,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原指标体系的信息。主成份的分析结果如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第一主成分中的有三星级以上酒店数量,国内外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以及旅行社个数等因子,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某一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由此可以将第一主成分定义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指标。

第二主成分、第三主成分、第五主成分中包含旅游总人数增长率、旅游总收入增长率、地区生产总值增加率以及第一、二产业增长率等因子,能够较好地反映某地区旅游经济增长潜力,因此可以综合定义为旅游经济增长潜力指标。

第四主成分包括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人均纯收入因子,这三个因子都是旅游客源和旅游消费增长的潜在因素,因此可以将第四主成分定义为旅游客源产生能力。

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并归纳了三大类主成分,这三类能较好地反映中原经济区旅游综合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潜力,在进行主成分分析过程中,通过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一步分析,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可以直接写出各公因子的表达式:

F1=0.175*Zx1+0.108+Zx2+0.188*Zx3+0.146*Zx4+0.193*Zx5+0.282*Zx6+0.108*Zx7-0.094*Zx8-0.020*Zx9+0.020*Zx10+0.132*Zx11+0.112*Zx12+0.085*Zx13+0.099*Zx14-0.047*Zx15-0.017Z*Zx16 F2、F3、F4、F5表达式同F1

根据这个公式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直接用保存变量的方法将各公因子作为新变量保存,按照公因子综合得分公式如下计算综合得分Score,并按综合得分排名如表4所示:

五、评价结果

通过以上中原经济区区域旅游综合水平得分与排名结果可知,各地发展差异较大。郑州市的旅游发展综合得分在中原经济区的11个城市中处于首位,尤其是旅游发展现状得分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南阳、洛阳旅游现状次之;南阳、信阳、驻马店、三门峡、许昌、开封五地旅游发展潜力较大;三门峡、许昌、安阳客源潜力较大;新乡、焦作两地综合得分排名居中,各方面发展平均。

六、河南旅游发展对策

(一)创新旅游区域的发展格局

区域资源整合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把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契机,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网络(陇海、京广铁路线),结合全省各地市的旅游收入为参考依据,河南省可以构建三级联动的区域旅游市场发展格局,以郑州为核心,以洛阳、焦作、安阳、信阳、开封、南阳等二级旅游城市,并以此来带动后方的三门峡、商丘、济源、濮阳、新乡、周口等三级旅游城市,不仅可以给这一格局带来丰富的资源,也能充分享受前方的客源市场,带动自身发展,还可以利用周边省区城市的辐射作用,做好和周边省份的联合沟通。

(二)加强旅游市场研发

尽管河南的经济总量有了飞速的发展,但由于人口众多的原因,和发达省份的差别明显。2012年河南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443元,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1373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25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023元,均低于国家的平均水平。提高全民对旅游的认识,将旅游作为休闲的主要方式,充分挖掘人口大省的优势,积极拓宽本地游市场。

2012年河南省国内游客人数3612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325亿元,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入境旅游明显落后,这个薄弱环节也是影响河南旅游发展的重头戏。加强旅游市场研发,增强入境观光与旅游是发展旅游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会议旅游,组织全国及世界级的活动对入境旅游有一定的拉动作用,还可以与周边省份分享入境游客,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促进入境旅游。

(三)加强旅游相关产业发展

全国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字:服务贸易;经济增长;联动发展

1 江西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2012年江西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9.9亿美元,增长141.35%,其中出口约9.5亿美元,增幅达445.92。2011年江西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1.6亿美元,比上年的9.1美元增长26.7%。其中,出口额4.4亿美元,比上年的3.6美元增长21.3%;进口额7.2美元,比上年的5.5美元增长30.3%。江西省服务贸易的主要行业涵盖旅游、运输、咨询、保险服务、建筑服务以及其他商业服务,贸易伙伴主要来自美国、香港。从表1中可以看出,江西省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很快,但是总体以进口为主,进口增速大于出口增速,出口中旅游、建筑服务、保险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等属于正的增长速度,进口中旅游、通信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等属于正的增长速度,从进出口行业增长速度比较来看,江西省服务贸易正增长的行业属于产业内贸易,这与江西大力发展旅游业、鼓励劳务输出、服务外贸等政策密切相关。通过与全国服务贸易现状进行比较,发现江西省服务贸易占全国服务贸易比重相当低,不到1%。

2 实证分析

为了研究江西省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选取了2005-2011年的数据进行研究,选取的主要变量有国民生产总值(Y)、服务出口(XF)、服务进口(FM)、消费(FX)、资本形成(I)、实际有效汇率水平(ER)。

其中,Y为服务贸易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拉动度,为服务贸易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NHE指服务净出,FX表示服务出口,ER表示实际有效汇率水平。

利用两端最小二乘法(2SLS)估算结果如下:

Y=7892.42-1213.11R+1.61NHE+210.06FX+7025.14ER (17.70)(-1.78)(1.89)(14.62)(3.91)

R2=0.994125 DW=2.012523

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验证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检验发现江西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都很低,这是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决定的,也与货物贸易发展水平不高有一定联系。

3 江西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3.1 没有形成优势产业

据海关统计,2012年江西货物进出口334.09亿美元,全国货物进出口额38668亿美元,江西占全国比重不足1%,在全国居于落后位置,较之货物贸易而言,江西的服务贸易能力有待提高,因绿色旅游是江西的主打产业,其交通设施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旅游总量和质量并不高。此外,虽然江西是劳务输出大省,但是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出口规模不大,并不具有竞争力。并且,通信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技术咨询服务业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贸易刚刚起步。

3.2 出口附加值低

江西服务贸易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如旅游、劳务、运输行业三个行业占服务贸易出口总比重在85%左右。

3.3 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制约了服务贸易发展

江西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于末位,知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较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西的服务贸易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服务业将进一步开放,如果江西服务业的总体水平不在短期内寻找一个突破口,那么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滞后的不利局面在短期内将难以扭转。

4 促进江西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推进传统服务贸易转型升级

加快培育和发展国际商务、度假等高附加值旅游服务,积极推动旅游服务跨境交付,鼓励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巩固和开拓境外劳务市场。鼓励采用特许经营、项目融资等国际通行方式开展国际工程承包,依托承包国际工程,大力开拓工程设计、工程监理等建筑服务市场。

4.2 加快发展服务外包

以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和重点培育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构筑特色鲜明、错位互补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格局。

4.3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贸易

加强软件产业基地、软件出口(创新)基地、软件名城建设,发挥产业集聚区的龙头作用和示范效应。健全技术贸易促进体系,结合省内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快发展科技服务和技术贸易,逐步提高专利技术许可占技术引进总额的比重,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参考文献:

[1]吴振球,王振,张传杰,我国国际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13(04).

全国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蒙药产业化 蒙药现代化 蒙药发展 经济发展

一、引言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医疗基础卫生建设变得尤为重要,国内医药行业发展迅猛。蒙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问题值得关注。首先,从文化角度来看,蒙药是蒙古族人民在与疾病斗争和适应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积累和精选出来的经验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不断显示出其独特的医疗价值、研究价值及产业前景。其次,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蒙药产业既可为内蒙古发展新的绿色经济产业链,又可为内蒙古实施可持续科学发展提供长期物质资源支撑,这与自治区“十二五”规划中确立的努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目标相一致。

到目前为止,对蒙药进行研究并分析的学者不是很多,总体可分为单纯的医药研究型和经济研究型两类。前者主要从医药学方面,针对特定的一种或几种蒙药进行成分、药效及副作用等进行研究,指出其存在的危害或者优势,如吴双玉、月亮、梦宝鲁(2002)、明珠儿、刘振国(1994)、阿古拉、朱昱、于兰英(2005)等。这些文章存在的问题是,研究者并未从实际的经济发展方面考虑蒙药生产及需求问题。经济研究类文章大都以文字叙述的形式,指出蒙药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产品研发能力弱,基础研究落后,经济总量小,质量存在问题等,并相应地给出建议。这类文章存在的问题在于研究时考虑的因素太多,泛泛而谈,针对某个问题不够细致深入;其次,学者并没有站在需求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指出消费者对蒙药的认识及态度。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结合之前学者研究的成果,并补充一些不足的问题,将研究建立在整个医药行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消费者需求、蒙药生产企业供给以及蒙药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这三个方面指出蒙药的发展现状。同时,通过把医药研究和经济发展相结合,从蒙药宣传、产业链条以及科研能力三个方面挖掘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导致该现状的原因,最后给予一些政策性建议。

二、内蒙古蒙药的发展现状

(一)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内蒙古医药事业发展速度不断上升。2000-2009年,医药制造业总产值与当年内蒙古GDP的百分比在0.60-1.36之间变动,并呈上升趋势。其中,内蒙古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在全国占比由2000年的1.15%上升到2009年的1.19%,内蒙古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在全国占比由2000年的0.52%上升为2009年的1.4%。这说明,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人们保健支出的比例在逐渐加大,内蒙古医药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目前,内蒙古医药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并呈上升趋势,这为内蒙古医药制造业的发展传来了一个喜讯。另一方面,通过跟全国数据对比发现,内蒙古医药行业占GDP的比值是偏低的,表明我区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慢于全国水平,这说明其发展空间较大。

(二) 国内蒙药需求现状

1.从供给方面看

截至2010年, 呼和浩特市中蒙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 占呼和浩特医药工业的比重由10%提升到30%,利润总额达到5亿元。表1摘录了2005-2008年内蒙古主要蒙药生产企业的收入情况。从中可以看到,2005年3家企业总收入最高,为467458;而2008年的总收入下降很大比例。由此看到,内蒙古医药产业发展稳中求升,发展空间很大。在内蒙古医药行业整体上升的趋势下,蒙药发展却有些吃力。同时折射出的问题是,国内蒙药需求仍然较少,甚至在缩减。

2.从消费者对蒙药的接触度看

目前,蒙医药的覆盖面狭窄。复旦大学孙畅等人对呼和浩特市医务人员和患者使用蒙药情况的调查显示,高达72%的汉族人民并不经常接触蒙药,基本没有接触或听说的人员占24.2%,使用蒙药的主要人员仍然是蒙古族人民。由此看到,蒙医药仍然没有被广泛接受,传播力度不大,消费者对蒙药的了解也并不深入(如表2)。

(三) 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0年,大型蒙药研究所共有6家,拥有蒙药生产企业6家以上;全区现有蒙医药专业技术人员5000多人,蒙医药专业人员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4%以上;在蒙药材方面,蒙药材品种达1300多种,目前己拥有300余种蒙药制剂品种、11种蒙药剂型。由此看来,蒙医药规模在不断地发展扩大。

1.蒙药发展战略转换

蒙药从萌芽时期到发展时期已经长达15个世纪。进入本世纪,蒙药的发展战略重点已经由最初的垄断生产逐渐转变为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然而,其转变并不成熟和彻底。

(1)蒙药产业化

蒙药产业化是指立足蒙药特色资源,坚持市场经济下的市场主导,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科研技术,加速蒙药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通过构建蒙药科研机构、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为基本要素的蒙药产业集群,将蒙药从种植到市场营销等诸多环节紧密联系到一起,形成支柱产业并获得利益。到2010年,呼和浩特市中蒙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占呼和浩特医药工业的比重由10%提升到30%,利润总额达到5亿元。目前,内蒙古拥有规模较大的蒙药研究所和声望相对较好的蒙药生产厂,如通辽蒙药厂、乌兰浩特市中蒙药厂、库伦蒙药厂等,并拥有专业科研人员和技能人员。

然而,蒙药现代化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点现状:第一,蒙药产业各环节相互独立,并不能很好联系并构成完善的产业链;科研所研究出的蒙药与生产企业相脱节,导致生产部门不能满足销售环节和广大顾客的需求;第二,专业科研人才的缺乏和理论体系的薄弱又不能满足蒙药研究所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此外,由研发不足导致产品质量保障程度和蒙药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

(2)蒙药现代化

在蒙药现代化进程中,质量标准是最关键的问题,蒙药制剂的现代化是根本任务。建立蒙药的系列标准和规范,做到蒙医药标准化、规范化,是推进蒙药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区蒙药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已经起步,《经穴部位标准》、《蒙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等已被列入国家标准。蒙药现代化进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蒙药学研究人员和蒙医临床工作人员的比例不协调;蒙药材来源不稳定,蒙药机理及副作用不明确。概括地说,可归结为专业科研人才的缺乏以及科研技术的落后。

2.蒙药发展和地方政府政策

内蒙古在加强蒙中医工作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蒙医中医事业的决定》等多个文件,在经费投入、机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等方面为蒙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出台了具体的扶持政策。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将蒙医医院人员经费100%全额列入财政预算,为蒙医医院发挥特色优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08年,内蒙古确定了蒙医工作十一项重点,强调了蒙医药建设力度、蒙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及提高科研水平。随着政府政策的不断强化及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蒙医药发展势在必得。

三、蒙药发展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述对蒙药需求现状和蒙药产业发展现状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

(一)传播力度不够,产业链条相脱节,生产研发落后是蒙药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二)蒙古族生活习性、文化主要为内蒙古地区居民所了解。无疑,蒙药目前现状也是如此,其很多药品种类不为人知。此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对蒙药了解不透彻,导致购买时存在疑虑,这是蒙药销售的瓶颈。因此,目前蒙药产品并没有广泛进驻一线城市及没有少数民族的地区,导致蒙药发展受阻。

(三)在研发方面,自治区拥有的蒙药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大部分集中于医院,科研人员所占比例甚少,因此科研水平低下、科研经费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均导致科研进程的缓慢和滞后;另一方面,由于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不透彻,导致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不符,生产和科研相脱节,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脱节。在销售环节,蒙药没有直接商,导致蒙药的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掠夺。这些问题最终导致整个蒙药产业链条的不完善。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提高科研水平,建立强大的科研团队,使其成为生产和销售的坚强后盾。在全区最大的七个蒙研所中,雇佣员工共计1610人,不及一个大型IT公司的雇佣人数。没有足够的规模,蒙药企业就不可能产生规模经济、赢得更广泛的顾客。

四、政策建议

(一)生产与科研一体化,巩固分散行业

任何一个产业在产业链条不完善的情况下,都不会有长远的发展,蒙药产业同样如此。因此,整合分裂的产业链条,合并分散的企业,形成整体的、统一的蒙医药队伍是当前蒙药发展的重点。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直接完善的销售基地,保证蒙药直接销售。通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蒙药产业的利润,还可以降低购买者的价格,促使消费者增加购买量。

(二)传播蒙古族文化、推广蒙药产品

对于目前所存在的营销局限问题,蒙药企业需要通过加强营销策略,如在不同的地区开办加盟店、连锁店,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增强品牌知名度。依靠企业现已形成的核心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发挥自治区医药、保健品已有的营销网络优势,加快市场营销网络的建设速度。提高销售队伍的素质,以优质的服务、创新的营销策略抢占医药市场的制高点,将产品做大、做强。另外,为不同地区蒙药药店配备专业蒙医从业人员,运用蒙药二次配方法,不拘泥于固定的药物试剂,针对不同的情况药师进行二次配方,充分发挥其蒙药药效。

(三)提高药品质量

对于消费者而言,最关心的是产品质量问题。由于蒙药机理和西药有很多不同以及蒙药材的天然特点,使得蒙药具有药力强劲、荮效奇特、可以治疗疑难杂症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如果蒙药生产企业能够保证蒙药产品质量,这将为蒙药的发展提供更强劲的优势。蒙药产业应该严格运用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建立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严格检测药品成分及副作用,为消费者提供高效、安全、放心的蒙药。

(四)政府重点扶持并发展

内蒙古的六大特色产业为乳业、煤业、纺织业、硅资源、马铃薯、重要口岸,唯独没有蒙药产业。政府将蒙药产业发展定位为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问题,而非整个自治区的支柱产业。蒙药产业具有潜在的发展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并通过政府财政支出扶持蒙药行业快速发展,让广大消费者感受到蒙药产业的重要性。因此,政府应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助、加快专业人才培养、设立必要的保护政策;另一方面,为保护蒙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蒙药生产公司必须和自治区政府合作,共同推动和实施保护知识产权、完善司法解释透明。

参考文献 :

[1]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nmgtj.省略/.

[2]徐天平.内蒙古产业现状与现代化发展策略研究[J].内蒙古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2009(6).

[3]孙畅等.呼和浩特市医务人员和患者使用蒙药情况调 查[J].中国药事,2011(1).

[4]娜拉.蒙医药业得产业化发展要求[J].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5).

[5]乌力吉特古斯,那顺达来.蒙药产业化发展现状与设想[m]. 2003年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