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气工程的课程

电气工程的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气工程的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气工程的课程

电气工程的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电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071-02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是在原先专科基础上升格或合并的普通本科院校,且多为地方性普通教学型高校,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实验设备陈旧等问题。学校升格后,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是本科教育,但又区别于普通本科“理论性、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更要注重实践性和应用型,还要兼顾到一大批学生有考研的客观需求。“电路”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也是该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必考课,但目前“电路”课程教学无论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等方面,都难以达到上述教学目的。在“电路”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创新改革,势在必行。

一、科学合理制定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在教学课时一定的前提下,教学大纲既要体现专业应用所必需的电路理论知识,还要考虑到电路系统相对完整,以满足学生进一步深造的客观需求。为此在制定教学大纲时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听取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参加过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生的意见,充分了解工程一线所需的电路知识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电路》试卷类型,让他们共同参与教学大纲的制定,有的放矢地确定“电路”课程的教学内容。

以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路”课程为例,在2011年修订“电路”教学大纲时,既要考虑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煤矿特色,又要结合研究生入学《电路》试卷题型,与会人员对“电路”课程的教学大纲修订达成以下共识:一是电路元件不仅要掌握外特性(端口电压、电流关系),还要掌握根据实际工作环境选用元器件的方法。能根据电阻体上色环,识别电阻的阻值。掌握电解电容和无极性电容用法上的区别,会根据容量和耐压值选择电容等工程应用内容。二是增加集成运放非线性应用的知识。在集成运放教学中,加入微分、积分电路和移相电路等非线性应用,以满足煤矿选择性漏电保护中经常用到的波形整形知识。三是增加二端口网络教学内容学时,并将教学时间前移,求网络参数时要侧重于用实验方法去测得端口电压和电流值,进而求得网络的参数值。这种理念既符合工程应用的要求,又是研究生入学“电路”课程考试的热点。四是增加波特图的内容,强化电路频率特性知识,为后续的“模电”和“检测技术”等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五是对结点电压法、回路电流法和支路电流等电路分析方法进行整合,统一由基尔霍夫定律应用引出。六是引进相关院校的一些考研真题,以满足学生的考研需求等。限于篇幅,在此不再累赘。

二、引进立体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从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内容可见,新大纲既要满足应用型要求,又要满足学生的考研需求,大幅增加了教学内容。在教学课时不能增加的前提下,要保证教学效果,仅靠传统“粉笔+黑板”的讲授方式,很难满足要求。

第一,概念性、基础性的知识仍然沿用传统的板书讲授方式,便于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理论知识。在讲授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组织学生讨论。例如在讲授正弦交流电有效值内容时,在学生掌握有效值的概念、有效值物理意义和有效值的表示公式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若电压(电流)是非正弦周期函数,如何求电压(电流)的有效值?并举邱关源教材第十章习题13为例,引发学生思考。[2]二是若电压(电流)是多个不同频率正弦函数叠加的周期函数,又如何求电压(电流)的有效值?将教材中第十三章“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内容引出来,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不仅启发了学生思考,还将书本知识前后融合、贯通,讲清了有效值公式实用的范围。指出有效值、最大值是的关系,是针对正弦交流电而非所有周期函数。

第二,对于电路大纲要求了解的数学推导和复杂电路图,为了节约时间,也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讲解。如二阶微分方程求解、傅里叶变换和拉氏变换等内容,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另外,事先画好一些复杂的电路图,需要在讲授中用到的,直接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即可。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达到了解的教学目的,又节约了时间,避免了将电路基础课变为数学复习课、习题课变为数学解题课的问题。

第三,将EWB和MULTISIM等常用电路教学仿真软件引进课堂教学,将便于仿真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仿真演示,使教师和学生置身模拟现实的环境中,教师边讲解边实验,将实验结果直观显示,理论计算结果与仿真实验结果加以比对,激发学生的思考,利于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选用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

为达到应用型本科电路教学的双重教学的目的,仅仅局限于某版本教材是不现实的,至少当前是这样。必须在考虑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强化应用技术的应用。用成型的电路、实际的课题和实用的小制作为教学案例,广泛搜集材料,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如讲到集成运放非线性应用时,以煤矿选择性漏电保护中常用的零序电压移相电路加以讲解为例,电路如图1所示。[4]

由电路理论知识,可推导得:

u0与ui的相位差为:

当调节R3从0到∞变换时,φ实现了从180°到0°移位。图2、图3分别是R3为0和R3为10K时,C1取0.33uF,w取314rad/s,用EWB仿真所得结果的波形图,理论推导与实践仿真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工程上这样的案例很多,如50HZ滤波的双T型网络、相序指示仪等,这些实用的电路需在平时加强搜集。一些“电路”课程的考研真题,也可作为案例教学的实例,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四、改革实验教学,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应用型本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要把教学实践环节和实践能力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传统的“电路”实验是基于实验箱的验证性实验,学生被动完成实验内容,无法满足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3]目前信息工程系已对“电路”实验先行进行教学改革,总的思路是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先用仿真软件对实验构想做仿真。仿真通过后,提出实验方案,经实验指导教师同意后,购买电路实验所需的电路元件搭接实验电路,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进而写出实验报告。为此重新设置实验报告格式,将电路实验独立设课,单独考核。此种做法极大地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尽管此种做法因购买器件经费报销问题还未能大面积推广,但小比例的尝试已经取得可喜成绩。

五、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各种比赛

职业资格证书是就业的凭证和通行证,学校以推行双证书制度作为切入点,将职业资格证书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学生须取得相关行业的两个资格证书,方可毕业。学校的实验实训中心和山西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作,负责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等六大竞赛,目前多人参与山西省创新性实验项目研究,电气专业学生曾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山西省赛区一等奖,多次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国家级和省级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为了鼓励更多学生参与,校学生会和校团委还在推优评先、入党等方面,对积极参加比赛并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给予照顾。

六、结论

通过近几年对应用型本科电路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在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对电路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显著提高,学生考研人数也大幅上升。但是在当前“电路”课程的教学和实验中,仍存在着教学制度不够健全、教学手段不太完善、立体化教材急需编写、教学案例尚需扩充等问题,相信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充分挖掘教师和学生的潜力,一定能达到应用型本科“电路”课程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章心因,李先允,等.应用型本科“电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S1):93-94.

[2]邱关源,罗先觉.电路[M].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电气工程的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核心课程群;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177-02

电气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工程性很强,其目的是培养在与工业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电气工程、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检测与自动化仪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系统运行、管理与决策等工作,或从事各种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以及使用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培养的学生除了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

一、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电气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包括“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运动控制系统”、“电气系统及继电保护原理”、“供配电技术”等课程。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遵循的是先基础后专业,即首先学习“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系统分析”,然后学习“运动控制系统”、“电气系统及继电保护原理”、“供配电技术”等课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实践教学主要为分离的认识验证型和简单设计型实验,在开设时间上受限于理论课,且实验各课程间系统性不强,极易形成理论和实验实训脱节。对电气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来讲,由于缺乏必要的工程训练体系支撑,平时的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往往是独立开设且前后联系不紧密,这样,学生通过这些实践环节很难形成逐步深化提高的工程训练实践技能,无法实现电气工程类专业实践实训能力的系统化,更无法保障综合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综上所述,对基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进行探索和实践,对于提高电气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完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方法及体系

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必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实际操作为前提,以工程技术为主,以工程能力为培训的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操作、工程技术和工程能力、创新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并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和自主式的实践模式。因此,我们对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立体化建设体系。基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训练包括基础训练、综合训练、提高与创新训练三大层次。

(一)基础训练层次

基础训练层次包括基础的工程实验实训内容,主要涵盖“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等基础课程的知识,有的课程依托信息学科进行实验实训,为学生后续利用信息技术打下基础。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基础理论相关的工程基本技能,加深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入门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一方面,使学生直接接触实际的测试、控制元件与系统,在传感器、电力电子器件、电机、简单控制系统等方面受到具体的感性认识与初步训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例如要求学生掌握基于MATLAB、Labview的控制、信号处理、电力系统分析的建模与仿真等,为实际的工程设计与研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综合训练层次

综合训练层次包括一般综合训练和专业综合训练,涉及应用型和设计型工程训练两大类型,都强调训练的开放性和系统性。一般综合训练要求能将基础课程与“运动控制系统”、“供配电技术”、“电气系统及继电保护原理”、“电气测控与仪表”等专业课程的知识进行融合应用。专业综合训练主要涵盖上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知识,要求学生能对多门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实践,独立完成训练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设计型和应用型的实践操作训练,具有与电气工程理论相对应的基本操作能力和专业性的工程技术能力,加强对电气工程基础操作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为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训练提供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三)创新与提高训练

创新与提高训练包括一般创新训练和研究提高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电气工程知识,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电气工程领域问题的实践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已学的电气工程理论知识和仪器仪表的使用知识,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优化,让学生能完成研究分析,自己动手设计训练方案、实验电路、编写程序,并在学习实际应用系统、了解工艺结构、运行调试、分析与排除故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为学生竞赛提供支撑。

三、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实践

1.建立有层次的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工程实践训练体系,以更好地优化工程应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方式。为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电气工程学科的知识,并具备实践应用的能力,分阶段、分层次地重点对电力电子、运动控制系统、电力系统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实验实训,并将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设计融合进来形成实验实训体系。

2.为使学生形象化、立体化的理解电气工程学科的主要知识点及各课程间的关系,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设计和研究能力,教师设计和开发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核心课程群中紧密结合课程知识点的仿真题目和设计题目,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和实际应用课题的印象。

3.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能力。对于毕业设计选题,需要合理分配方向,提高工程应用型题目所占的比例。在相关开发项目题或者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利用项目驱动的设计方法,使设计内容尽可能地符合工程实际。同时教师也应该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来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本领域的前沿技术。另外,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逐步具备产业研发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4.构建“分层次,课内外结合,创新实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方式,逐步整合电气工程实践训练课程,探索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开放创新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新方法和新体系,以及多学科基础知识交叉渗透的工程训练教学大平台。

5.分层次采取实践教学方式。基础训练层次,往往是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学生的认知训练。综合训练层次,是教师设计初步方案,再由学生选择实验设备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根据实验内容进行具体分工,在共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创新研究层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行设计、自编工艺、自己制作、小组组装等程序,完成从理论设计到产品雏形开发的全开放学习过程。

6.从低年级开始,选拔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与合作企业的实际项目研究。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学生可以对电力行业相关项目开发过程和各项开发管理规程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电气工程专业知识与实际工程规范,在较高层次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产品进行开发设计、技术改造的能力。

7.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相关课程教师间的交流,组织教师对同一课程及前后衔接紧密的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进行交流探讨,尽量让每一个教师在几年时间内对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都能够讲解一遍,使得每一个教师对整个课程群有透彻的了解。坚持“以科研促教学”,鼓励教师参加电气工程学科的相关科研活动,了解该学科的最新前沿动态,教师对教材相关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入,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四、结语

构建了基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体系,并对基本涵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主要内容的,融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于一体的工程训练方法及其实践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在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工程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高校教育工程,2010,(3):71-72.

[2]吕念玲,苏图,殷瑞祥.独立开展实验教学竞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20-22.

[3]桑新民,谢阳斌.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中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J].高等教育研究,2012,(5):64-69.

[4]赵枝娥,苏小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152-153.

[5]高燕,郑文,刘文洲.强化能力培养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147-148.

[6]徐滤非,胡学芝,吴鸿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24(1):57-64.

电气工程的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 电气工程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01

1 引言

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对于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其主要特征是相对于理论性人才而言更突出“应用”,是中高级层次中知识、能力及素质互相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有着广泛的需要,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简称EE)应用型人才更是如此。电气工程专业涵盖的大部分专业知识内容起步很早,其中电力电子技术是上世纪末期开始流行起来的一门新技术,也是与电气工程领域结合最紧密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一个分支,电气工程与计算机技术一起,推动了电网的快速发展。在电网系统统计数据中,总的电能消耗量和电能占能源消耗的比重体现了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程度,推动了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时代的到来,电气工程的发达程度代表着国家的科技进步水平。高电压工程和电力系统快速渗透到传统电气学科的各个领域,使学科理论和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现代电力系统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和用户端提出的更高技术指标要求,如何培养和造就社会需要的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等教育界关注和积极探索的问题。下面就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 更新培养方案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合理的培养方案及完善的课程体系则是主导。原有的培养方案在理论方面和实验方面内容陈旧,因而需要对现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突出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以基础性、实践性、应用性为核心,围绕社会需求,更新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特别倾向于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应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特征,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能力养成的现代教学体系,并使三者有机结合。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时,加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好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专业知识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应突出“应用”目标的灵活性、针对性和适应性,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2009年3月28日,教育部发文指出: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见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对大学生成才多么重要,为了培养企业喜欢的具有即招即用的“先发人才”,使招聘启事中的“实践经验”选项不再成为学生就业的瓶颈,必须使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跟上市场步伐,精心调整和改革教学计划,革除弊端,教材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重视并认真设计“实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努力弥补“验证型”实验过多,“创新型”项目过少的不足,加大对学科体系的核心内容的偏重和对前沿领域的关注。

3 重组课堂教学

3.1 转变教师角色

为更好地配合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建设,在保证学科知识完整的基础上,重视知识的实用性与应用性,重点突出专业主干课内容,课程门数应精简。如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控制、交流调速等可作为主干课程。主干课由教师精讲要点,采取启发、引导、讨论及研究式的教学思想,将足够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与探究。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真正的教育者。学生应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有正确的教学思想,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把学生能力培养跟课堂教学相融合。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引入最新的与课堂内容紧密联系的科研成果加以介绍,举例说明设计过程,开拓学生的视野。

3.2 实施项目教学

教学中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在企业工作的背景以及与不同企业科研合作的经历,将校外各类企业在电气工程专业技术开发方面的情况穿插介绍给学生,这是一种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使他们知道一些最新的技术成果,同时也为学生后续的各类设计课程做了铺垫。通过对项目的分析讨论,激发学生思考,使他们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模型或实例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学生的收获是很大的。

4 改革实践教学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实验技能,提高综合设计和创新能力,是电气工程学科实践教学的目标。在原有的“课前预习―课堂实验―课后完成实验报告”的模式下,逐渐采取把一部分理论课放在实验课堂上进行,比如“新器件特性的测试”,“有源逆变的负载特性”波形图的观察等,在教师介绍装置的同时现场观察,理解电路工作原理,直观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验证环节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处理数据,针对共有的问题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做到因材施教。同时逐渐减少验证性试验,增大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的课时比例,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除此之外,我们还需积极改善实验条件,购置实验装置,使后续的试验及课程设计、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满足实验条件。今后努力的方向是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实行开放式管理,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培养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机会。

5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原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已难于适应时展,只有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合格的电气工程人才。我院全体电气工程专业教师将以广西首批重点学科和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为契机,努力探索,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新华,姚利明,娄炳林.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素质构架理性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4,27(2):54.

[2]窦晓波,黄学良,胡敏强.以“学习产出”理念制订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2):1-4.

作者简介:王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韦寿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电气工程的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工科;电气工程;人才培养

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指导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并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教育部高教司在指导新工科高校建设时提出主题为“新工科建设:愿景与行动”,目的在于加速发展新工科建设,紧密结合高校工科实践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解决途径进行深入探讨,最终提出新形势下新工科建设行动计划(“天大行动”)。同年4月28日CDIO联盟年会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召开,大会提出“专业认证、建设新工科背景下的CDIO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这一主题,并展开充分交流和研讨,经大会决议正式开展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千生计划”。5月11日,在湖南工程学院由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联合主办的“全国地方高校新工科发展高峰论坛”召开,论坛指出应高度凝聚地方高校发展新工科建设。新工科建设是高等教育为适应产业发展而提出的新的教育改革,是未来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保障,能够有效改变目前高校工程教育现状,为适应我国新型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创新人才。目前我国正朝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经济发展转型,这就需要培养能适应新产业的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工程人才,从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着培养高等工程人才的转变。笔者作为一名从事多年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一线教师,结合自身的经验与新工科的内涵,提出对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现将思考总结如下。

一、普通电气专业人才培养

电气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已经具有了比较成熟且模式固定的培养方式,就专业骨干课程为例,通常是以第一、第二学年进行通识基础课学习,第三学年度完成专业基础课学习,第四学年度对开展专业课及毕业论文的设计。传统培养模式的优点在于依托完备的教学体系完成知识传授的过程,以课程知识为中心、学生掌握为目的。然而在全面展开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这种传统授课方式存在知识结构简单化、教学方法单一化的弊端,很难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声道授课,简单、枯燥的形式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考核机制的单一,过度重视卷面成绩,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新工科背景下课堂改革应以学生作为主体,应当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多种手段和方式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成为符合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

二、新工科背景下适应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

高等院校工程人才培养应与产业发展需求密不可分和相互支撑。只有培养出既掌握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又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科技人才,才能在未来国际市场新技术和新产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已与传统行业完成相互融合,尤其是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迎来了“互联网+”“工业4.0”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智能电网、数字工厂、电子商务、生物信息、智慧城市等新兴产业发展。传统和相对单一的技术创新正转化为具有商业模式的设计、制造、流通、消费等全面式的技术创新。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核心是實践能力,并具有研发核心技术、组织管理等素养的综合性创新型人才。在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知识传授与技术创造的紧密结合,应注重技术资源整合与创新能力的紧密结合,使工程技术人才充分全面地理解社会产业的需要,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产业发展形势转变的背景下,应充分地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首先要将人才的培养定位在创新层面,注重具有工程意识的技术人才,为未来产业发展培养具有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其次是人才的培养质量。合格的具备工程素养的人才应具备多维知识与能力结构,能够满足未来产业发展在技术运用、创新等方面的需求。适应产业发展的新工科创新人才的培养核心在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涉及专业知识、创造意识、创新思维等多方面,同时还要求具备整合与开发、团队合作、组织领导、相互交流和终身学习等能力,因此培养具有开拓进取创新能力的人才势在必行。

三、新工科背景下交叉开放的创新人才培养

现有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能会限制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应充分地发挥专业基础知识支撑作用,并与多学科相互交叉结合,形成专业开放状态。为改变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现状,加快创新人才培养进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进。其一,开放课程。精减专业核心课程,优化课程内容,同时辅助开设多学科课程,在专业知识中融入新知识要点和技术要点。改革专业知识结构设计,制定跨学科课程融入机制,借助网络信息手段扩展多学科专业知识的辅修,打破传统单一专业学习,以需求为导向,建立多学科交叉课程群,扩大辅修课程覆盖面。其二,开放环节。努力实现开放课堂以外所有环节,特别是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互动环节,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培养模式。多学科不同专业的跨界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实现工程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其三,融合要素。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创新和创业要素的融合。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的融合,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融入课程教育,加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训练,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科研院所等机构拓展发展空间。其四,多维时空培养。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全方位思考、实践。从时间节点上看,本科阶段界于基础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间,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过渡的作用;从空间节点上看,本科阶段处于理论联系实际阶段,是将课堂理论知识如何应用到实践中的重要时期,是实现产学合作和科教融合的过程;从内涵角度上看,倡导“开放、合作、创新”的指导理念,实行“全人教育”,实现产学研协同育人。新工科背景下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是从“工学交替”向“工学交融”的转变,是科技信息、市场和社会需求、专业知识的集成体现,是培养兼具多学科背景和社会使命感人才教学模式重要效果体现。

四、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新工科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的高校教育改革模式,也是学校开放办学的重要形式。通过与企业的交流和反馈,高校毕业生往往出现学用脱节的情况,依据这样的情况就要求对相应人才培养机制进行转变。高等院校应紧紧围绕新工科人才需求,展开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邀请或聘请企业人事高管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订过程,听取企业合理化建议,将新时期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与企业需求相吻合,对新形势下高校工程人才的培养体系进行合理化修改,做到深化、细化。首先,依据国际工程教育改革提出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教育模式,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授课内容,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提高工程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满足企业需求。同时可积极引进社会资源,与企业共建校内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使学生尽早了解新工科背景下的产业发展情况,了解毕业后从事岗位需求,能够迅速上岗,适应行业发展要求,形成无缝对接。其次,积极申请加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正在组织实施的“千生计划”,利用CDIO联盟的共享实习资源改善实习环境,结合本地资源实现平台互联,形成学校、企业间深度互动,促进特色电气工程专业与学科建设,加快新工科人才培养进程。再次,加强具有工程教育意识的师资队伍,加大教师在企业深造学习力度或聘请企业优秀员工走进课堂,充实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企协同合作加强地方区域内高校和企业双赢模式,形成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后,加强高校和企业对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保障力度。企业通过科研项目、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等措施提升整体工程实践能力,反哺教学工作,同时高校也会成为企业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后方保障,最终实现双向合作共赢。

电气工程的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182-02

近几年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给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电子技术基础,使汽车技术在安全、环保和节能方向等日益提高,汽车已经由传统的机械产品变成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汽车电子技术逐渐成为汽车高新技术的特征之一,这就要求现代汽车的使用、维护、检测与维修技术人员应当向着机电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基于社会对汽车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作为汽车类专业的基础课《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1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普遍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没有任何感性认识的状态下学习电工电子原理、性能、参数和应用,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而且理论与实践间隔时间过长学生很容易遗忘,又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影响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打破理论课、实践课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于一体,避免理论与实践重复教学,使教学形式更加直观明了,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发展的新方向,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2 一体化教学的特点

(1)一体化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工作方法能力,还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

(2)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实际的工作过程和学生学习能力的特点来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把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统一,使学生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要求结合统一。

(3)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三大转变,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内容为中心,以普通教室为中心向一体化实训室为中心转变。

“教”“学”“做”三者穿行,把授课内容转化为实际的项目,通过实践训练既直观明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等,使职业技能的培养真正成为职业教育主题。

3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3.1 整合课程内容,编写课程教学设计

一体化教学,应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把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技能知识,以理论够用、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原则。以项目驱动为主体,专业实践技能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根据社会对汽车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对《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淡化较深的理论知识、繁琐的公式推导,重点放在如何“运用”这些电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上。为此可将《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整合成表1几个模块展开教学。3.2 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的建设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理论课和实训课空间和时间的统一,因此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就要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具备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学场地,主要包括实施场所和器材。教学场地需要具备支撑理论知识教学所需要的多媒体设备及实践操作所需的多功能教室;教学器材指电工电子实训所需的仪表、仪器和多功能电工电子实训台等。教师在一体化教室上课可以边讲边指导学生操作,使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体验学习过程,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的操作技能,而且教学形式也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更能调动学生

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3.3 一体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很高,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同时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一名合格的汽车类电工电子技术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时把握本专业发展的动向,还必须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而且更要具备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工作过程开发能力。因此必须强化“双师型”教师培训。

3.4 改革考核方式

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我们通过考核来衡量,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采用平时成绩(30%考勤、作业等)+理论考试成绩(70%)来考核学生,这样存在很大的弊端,很多学生靠死记硬背取得好的成绩可是动手操作能力很差,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高分低能”。一体化的教学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强调以人为本的整体评价观,考核应综合考虑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技能,既要测试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又要考核理论知识,而且平时成绩也还要计入考核,以此来监督和激励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课。考核方式可以改革为理论考试成绩(40%)+实操考核(40%)+平时考勤(20%)。这种考核方式既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统一,又能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优劣,使考核充分体现了公正性,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站在专业及就业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活动的策划,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掌控好教学活动的操作环节,不断给学生灌输专业发展新的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汽车类专业电子电工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晓红.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3).

[2] 许勇平.高职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