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形势;经济发展;金融改革;金融结构调整

随着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因其金融危机的全球影响,虽然我们呈现出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但是不可避免,我国传统的金融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趋势。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式,我们必须认真面对,不逃避。尽管国际经济呈现衰退的形式,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我国金融阶段的新趋势,新面貌,并进行合理而有针对性的金融改革,即便大环境下现象不容乐观,但通过我们实事求是的金融改革,我想我国的金融经济一定会朝着稳步,稳定发展的方向所迈进!对此,我们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展开论证与分析,并做出对策,一是我国金融经济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二是对于这样的金融形态,我国经济将进行怎样的金融改革,以及怎样的金融途径来迎接经济挑战。

一、我国新阶段下面临的金融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一)经融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

面对着经济快速的发展趋势,我国老式的金融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当下新形态的金融经济的发展,金融业面临着迫切的改革。首先,基于我国庞大的领土面积,造就了我国金融资源得不到合理而又均衡的分配,东部地区占领的金融资源达到总共的一半以上,而中西部却相对较少;其次,融资结构相对经济发展而言存在不完善的情况,于是融Y渠道单一,手段陈旧,大部分依托于银行的帮助,这样使得金融在发展的道路上经济支持远远不够;第三,金融贷款的受理对象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与之而来的贪污受贿现象时有发生,而且他们受理的对象一般都是国有企业,或者是比较大的集团企业,这样一来小型的企业得不到银行的支持,因而拖慢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第四,银行内部也存在着结构不均衡的现象,模式落后,结构也比较单一,最重要的是银行本身面对金融风险的能力比较弱。

(二)金融业发展后备力量供给不足

在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于居民的日常消费,而我国的消费能力比较弱,这样对于经济发展来说,不能提供相应充足的后备供给动力。而且我国的金融发展仅仅存在于最初的起步阶段,相对而言金融产品种类稀少,金融结构也比较单一,而主要支持仅仅局限于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的支持也仅仅局限于居民的住房贷款,这样小型正在发展的企业得不到有利的经济支持,一些很有前途的小型企业往往扼杀在发展的摇篮里。

(三)互联网金融对于货币金融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已经进入到一个互联网发展的新环境趋势下,互联网作为新型的金融形态,因其开放、平等、互利互惠的优势特点,使其迅速成为了金融发展行业中的一个新产业。它的诞生促使我国传统的金融业面临的挑战更加庞大,一些得不到发展,而且不能随之改变发展模式的企业就此倒闭,而且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促使一些新的交易方式的出现,比如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再比如腾讯的微支付,这些金融交易的发展与变革,都对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及挑战。要想在金融市场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随之市场形式的不断变化,而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我国新型金融形势下的金融改革途径

(一)加快金融改革与创新,促进经济的转型与升级

众观我国金融经济所面临的新阶段,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升级发展。1.我们应该优化贷款渠道内部结构,确保它能面向社会各个阶层进行资金支持,并且加大对传统金融业的投资力度,确保他们能够在新环境下转变模式,顺应发展趋势,从而赢得发展,而且加大对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尤其是科技产业,让这些前景很好的企业能够继续发展,寻求进步;2.将客户的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将原先用于大型企业,或是国有企业的资金支持,大部分抽调出来,用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与改革,使得我国经济中的各个企业,无论大小,都能得到稳步的发展,并且优化贷款内部条件与流程,进而不断优化金融服务;3.拓宽金融消费渠道,将金融消费渠道进行适当的转型和升级,从而适应国家新经济环境下的金融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消费难,消费狭隘的问题。

(二)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制,从而范围金融风险

对于新阶段下的金融经济来说,一定要做到防忠于未然,规避金融风险。而要想恰到好处的规避金融发展所带来的金融风险,一定要有一个健全而又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通过法律的效力,来约束金融经济发展中的不当行为,从而稳定金融经济发展的市场秩序,确保金融业能够在有法可依的环境下稳定发展。除此之外,还应拓宽民间的融资渠道,将融资结构变得合理化,大众化,并且在法律的约束下更加明朗化,让企业可以在资金充足的前提下发展、进步。同时要重视金融机构的质量问题,确保金融机构能够有效,正常的运行。最后,要通过对金融经济的宏观调控,制定相关的金融政策,将金融体制与当下的金融经济相切合,进行必要的金融体制改革,从而规避金融经济中的金融风险。

(三)调整和改革货币政策框架

针对我国目前的金融发展常态,我们必须实施积极而又稳健的货币政策,以适应经济过快发展的趋势,当然,也不能盲目进行,要坚守适度的原则,确保货币政策能在金融发展的大环境下稳步实施。首先,要确保货币政策的流动性,要随时了解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将货币政策控制在可控制范围内,通过使用各种货币调控工具,或是调控手段,让货币市场能够始终保持一个稳定发展的市场形态。其次,要进行一些相应的经济调控政策,从而对基础货币做出调控与优化,并且对相关的信贷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货币政策,从而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对那些发展的薄弱环节,不要想方设法的规避,要正面它,并且进行大量的投入,确保这些薄弱的环节也能够跟上金融经济发展的步伐,一起前进,一起发展。最后,对于货币的发展渠道进行必要的拓宽和优化,让多种货币政策开展起来,以顺应不同的金融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拓宽贷款渠道,不仅仅局限于商业银行,同时,也要完善我国的基础货币政策,让货币能够正常的流通,不阻碍市场经济的大幅发展。

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制度;GDP;消费

经过30年的经济改革与经济转型,我国逐步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工业化逐渐成熟、开始迈进工业化高级阶段和经济稳定增长阶段,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一、工业化进入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渡时期

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当年价格1090美元),2007年我国GDP为246619亿元,比1978年的568018亿元增长了4214倍多。按照钱纳里的标准,我国进入到了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工业化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也进入到了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既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0,也是经济发展的/矛盾凸显期0。在这个发展阶段,中国将迎来一个大规模固定资产、设备的更新阶段,并由此带来三方面的经济机遇。一是固定资产的大规模更新,必将带动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二是重型机器制造业正在逐步建立和形成;三是自主创新的开展必然介入成套机器设备的更新。从所处的矛盾凸显期来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和矛盾更为显著0。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发展不平衡、社会转型期的矛盾,以及国内体制和外部环境中的新问题开始集中显露出来。产生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地区差距扩大,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二、整体经济发展进入双重转型期

改革30年的经济发展不是一般的发展,而是一种典型的转型发展,经济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双重制度变迁0的特征,在双重制度变迁背景下整体经济发展进入到了双重转型期:一方面要实现发展的任务,实现由贫穷落后向富裕状态的转变,缩小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另一方面要加快经济转型,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统一为一个过程。从经济发展来看,既要加速实现传统经典工业化时代的任务,又要迎接信息化时代工业化的挑战。从经济转型的任务来看,面临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工业化由传统工业化向现代新型工业化的转型,城市化由人口城市化向以产业为支持的功能型城市化转型,经济发展从规模扩张型向效率提高型转型,社会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型。双重制度变迁既增加了制度变迁的成本,又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构调整成为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题

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以结构调整为特征的新阶段,从产业结构的演进来看,2006年我国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214B4713B4013,对照工业化先行国家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目前中国产业结构演进阶段转换的/拐点0已经出现。从就业结构来看,2006年中国劳动力在三次产业的分布结构为4418B2318B3114,/非农0产业占就业的比重仅为5512%,比之工业化先行大国最低2/3,平均70%以上的比重低得多。从城市化来看,中国的城市化率尚未突破50%,按照/常住人口0统计的/城市人口0占总人口的比重,2007年仅仅为4419%。因此,结构调整成为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题,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与需求结构升级方面做文章。在需求方面,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在供给方面,重点发展装备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形成以住、行为主要增长点的需求结构和以高加工度、技术密集、创新推动为特征的产业结构。

四、消费的增长效应逐步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消费结构变化显著,消费方式逐步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在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中,住房、交通、文化教育、医疗保健、通讯等方面的消费比重不断上升,食品消费不断下降,恩格尔系数由1993年的01869逐渐下降至2003年的0155,进而下降到2006年的01428。这说明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发展性的消费正在加速增长。

消费结构对发展度的贡献率不断增长,1993年为111%,2003年为218%,而2006年上升至413%,这是由于收入快速增长,资产市场上财富效应不断扩大,以及社会服务与保障体系改革的进展等因素所致,并且消费增长很可能最具活力。中国经济正在由投资驱动型向消费拉动型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在逐步超越投资,2006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大大高于投资(36%)和净出口(15%)的贡献率。这些变化预示着中国经济发展迎来了大众消费时代。

五、规模报酬递增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加强

中国经济增长是一种转型增长,这种转型增长表现为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的增长,在内容上表现为传统产业结构向现代产业结构转型背景下的增长。传统产业部门与现代产业部门同时并存于整个国民经济,而传统产业部门和现代产业部门是按照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来进行的。报酬递增的机制与报酬递减的机制并存于所有的产业中,大致上报酬递减支配传统产业部门加工行业,而报酬递增则统治着现代产业部门)))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现代经济也由此分成为两个相互联系的商业世界,对应着两种类型的报酬机制。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历了从规模物质生产到设计和使用技术、从加工处理资源到加工处理信息、从应用自然资源到运用知识和技术的转变。随着这个转变的发生,/决定经济行为的基础性机制从报酬递减转向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增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加强。

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范文第3篇

一、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新阶段仍需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坚持下来。

1,入世5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度有很大提高。我国外贸、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分别占过去28年的58%、43%和59%。

2,对外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空前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我国自1978年以来的对外开放成功地抓住了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难得机遇,有效地整合世界资源来发展壮大自己,是发展中国家成功的典范。

3,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已经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有风险,但关起门来搞建设的风险更大。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异。这使得我国更容易适应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全球各个产业链中都能够找到合适的位置。此外,从双边、多边层面上创造一个更加自由、开放、稳定的全球贸易环境。对我国十分有利。

二、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新阶段,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扩大开放。

1,我国已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必须把一定程度的对外开放作为发展壮大自己的举措。我国过去注重外资的数量,现在到了更加注重质量的转折点:过去外汇储备少,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好过多的外汇储备。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发展对外投资:过去对外开放注重提高经济总量,现在应当考虑如何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使外资能够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2,扩大开放从总体上更有利于实现经济安全。对外开放作为大战略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国家经济安全最重要的基础是经济竞争力,不能离开这一点去空谈经济安全。当前,尤其要防止以国家经济安全为借口来强化国家控制。强化行政垄断。

3,扩大资源整合型开放,在改革开放新阶段,我们应比过去更具备全球视野。更具备全球思维,更加主动地吸纳整合全球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重。当前的开放不仅包括对外开放,还包括对内开放,并且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我国在队伍建设、信息网络储备、年轻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已经具有一定基础,但我们还需要在软实力方面有长足的发展。

三、在对外开放新阶段,应从本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正视和研究新矛盾、新问题。

1,正视对外开放进程中具体的经济安全问题。有专家指出,我国针对开放经济风险的防范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有专家指出,我国迫切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对外开放的风险防范机制,尤其需要抓紧研究对外开放中的金融安全问题。

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新阶段帮助扶贫对象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任务,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统筹规划各具优势的扶贫主导产业发展,谋划打造一批幅射面大、带动力强和市场前景广、扶贫效率高、生态效益好的各种类型的产业化扶贫项目,拓展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发展致富的途径。

二、工作目标

通过建立多层次、多类型、覆盖面广的扶贫产业项目库,调整完善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实施内容,增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前瞻性,为新阶段实施扶贫开发、申报国家项目资金及政策支持、争取行业资金和社会力量扶持做好项目储备,做到用项目去落实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部署,用项目去对接各种渠道的支持,用项目去整合各方面的资源。

三、基本原则

扶贫产业项目规划总体要以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发展致富为中心,以培育发展优势特色扶贫主导产业为基础,以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和产业扶贫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建立和完善扶贫产业项目库为抓手。项目规划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扶贫宗旨。规划入库项目要具有扶贫功能和扶贫效益,对贫困乡村开发产业、加快发展和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脱贫致富具有较大的幅射面和较强的带动力。

2、坚持因地制宜。扶贫产业项目规划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体现当地的产业特色和优势,并立足本地实际确定发展模式,确保规划入库项目实施后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坚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相结合。扶贫产业项目规划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相一致,以实施规划入库项目将新阶段扶贫开发融入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4、坚持科学和动态管理。扶贫产业项目规划要科学论证、切实可行,力求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对规划入库项目要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将优良项目补充进库。

四、规划内容

1、项目规划的总体要求:

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总体规划,建立全县扶贫产业项目库;各乡镇负责辖区内扶贫产业项目规划、申报工作;县直相关单位负责县内重大项目的规划、申报工作。确保项目规划的针对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

2、规划入库项目的主要类型:

(1)龙头企业类。即:对贫困乡村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具有直接幅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重点是国家、省认定的扶贫龙头企业,以及各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产业基地类。即:与贫困群众增收联系紧密、具有当地优势和特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发展前景并落实了“公司+基地+农户”经营形式的扶贫主导产业基地建设;

(3)市场营销类。即:以农产品营销为主业并与当地扶贫产业生产产品建立了订单关系的营销企业或组织发展和市场体系或设施建设;

(4)科技扶贫类。即:具有科技含量、能够推动扶贫主导产业升级换代的新科技、新品种推广项目;

(5)合作组织类。即:以服务贫困群众增收为宗旨,在发展产业、应用科技、销售产品等方面能够提高贫困群众组织化程度的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规划入库项目的基本内容:

(1)项目概况。主要是项目名称、项目地点、项目类型、项目性质等情况。

(2)项目条件。主要是项目实施具备的产业优势和特色,实施项目的现有基础、资源条件、政策条件、群众基础及发展前景等情况。

(3)项目需求。主要是项目的发展思路和规模、实施项目的资金需求、投资结构及计划安排、实施项目的其他需求等情况。

(4)项目模式。主要是实施项目的经营理念、发展方式、经营形式等情况。

(5)扶贫功能。主要是推进扶贫主导产业发展、幅射带动贫困乡村和贫困群众发展致富的方式、作用及效果预测等方面的情况。

(6)项目论证。以简单的项目说明为主,如果确定了必扶项目,再做可行性研究。

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范文第5篇

一、实现从市场培育者向市场监管者的政府转型

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发展,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实现的。转轨初期,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尽快培育市场、形成市场、发展市场。政府在发挥市场“卵化器”作用的同时,不断调整职能,实行角色转换。

1.承认市场,培育市场、开放市场。30年来,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大体经历了从排斥到承认、从相互否定到互为补充、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过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框架;八十年代中后期,进一步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改革思路;九十年代初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最近几年,政府一再强调,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确立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从实践看,应当说在这样三个方面做的比较成功:(1)首先放开和搞活农产品市场,与此同时,对农业的主要产品,比如粮食,实行最低保护价。(2)采取双轨制的办法,逐步放开工业品市场,建立和形成统一的商品市场。(3)采取开放的市场政策,逐步开放国内市场,提高经济的开放度。

中国在市场形成发展中还存在某些矛盾和问题,当前突出的是两个大的问题:第一,利率及要素市场化还相对滞后。例如,中央及地方政府还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土地等重要资源的配置权力。第二,资源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际需求。许多重要的资源价格,既不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也不反映市场的稀缺程度。

2.经济转轨中政府在培育市场、开拓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转轨大国,要使

传统体制下政府集中管制的价格机制为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机制所取代,需要政府在发育和开拓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后,政府需要及时地从市场培育角色向市场监管角色的转变,承担市场监管者的职能。比如:加强宏观经济监管,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加快市场经济的相关立法,协调市场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等。透过政府监管者这支有形的手,实现以市场捍卫市场的目标。

3.要动态地观察并不断地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在市场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政府与市场关系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调整的过程,实质是市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转型的过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但体制机制尚未全面定型,某些方面还有突出的缺陷,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处于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之中。下一步,推进政府转型仍然是中国改革的一大主题和难题。

二、实现从经济建设主体向经济性公共服务主体的政府转型

在市场经济的形成发展中,要求政府从微观主体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由此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阶段要求。从中国30年改革发展的实践分析,这个阶段角色转变的目标是,实现从经济建设主体向经济性公共服务主体的政府转型。

1.客观地分析从经济建设主体向经济性公共服务主体角色转变的客观需求。改革之初,在市场尚未形成,市场主体严重缺位的条件下,各级政府扮演了经济建设主体的角色,我们称之为“经济建设型政府”。比如说改革的头十年,中央政府财政支出中的60%左右用于经济建设,虽然这个比例逐年有所下降,但在改革的前20年下降的幅度是比较小的。*年以后,自中央政府确定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后,这个比例开始由40%左右降到现在的大约20%。

最近几年,提出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其现实基础是:(1)民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到去年为止,民营经济占GDP的总量已经达到65%左右。民营经济吸纳非农就业比重高达80%左右,并成为税收的重要来源。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在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市场主体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市场经济最重要、最活跃、最有生力、最有潜力的市场主体。(2)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各方面对国有企业改革有一些不同的争论,但总体来看,以股份制为重点的国企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到目前为止,国家国资委直接监管的国有企业只有150多家,而且一半以上都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并且,布局相对比较集中,即主要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命脉的重要领域,相当部分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已经退出。(3)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角色开始发生变化。改革之初,实行行政性分权,1994年又实行分税制改革,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的积极性,并使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进入本世纪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地方政府充当经济建设重要角色的弊端逐步显露出来,并成为投资过热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新阶段宏观调控的实施,以及某些财政政策的调整,逼迫地方政府逐步把主要精力放到改善投资环境和关注民生上。但是,由于现行财税体制把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同GDP增长直接挂钩,由于GDP增长在实际上仍然是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主要标准,地方政府的转型尚未有实质性进展。

现在,我们面临着两个与政府转型不到位相联系的突出矛盾和问题:(1)经济增长中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2)垄断行业改革相对滞后。中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启动基础领域改革,由于政府转型不到位,垄断行业改革进展缓慢,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走“回头路”的倾向,这也是我国资源价格改革长期滞后的重要原因。

2.政府转型要同所有制改革的实际需求相适应。作为一个经济转轨大国,政府在推动所有制改革中具有重大责任。在这方面,中国积累了某些成功的经验。例如:(1)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由此,民营经济的发展有了制度保障。(2)明确股份制应当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并加快形成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结构。(3)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产权清晰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但是,由于政府转型的程度与所有制改革进程不相适应,由此,民营经济参与完全意义的平等竞争、国有控股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

3.要合理界定政府作为经济型公共服务主体的范围。从总体来说,现阶段经济性公共服务的基本要求应当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中长期规划的科学性和刚性;经济信息的公开性、及时性;市场监管的有效性;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阶段,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中央政府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是政府经济性公共服务中最复杂、最关键的问题,也是正在着力解决的一项重大任务。

三、实现从以GDP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政府转型

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已开始进入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阶段。为此,发挥政府作用,推进政府转型,需要从这样一个阶段变化的角度来考察。

1.新阶段的政府责任与政府转型。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即由生存型社会开始步入发展型社会。当前,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还是从城镇化率来看,中国都出现了历史性的拐点。在这个特定背景下,政府这几年正在着力做好几件事:(1)把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民生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2)以解决城乡关系为重点,成功实施反贫困战略。中国大部分贫困人口在农村,这几年采取的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实施有效的反贫困政策取得重大进展。(3)积极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从西部大开发,到中部崛起,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在逐步形成区域均衡发展的初步格局。(4)不仅要有硬实力,更要追求软实力。社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发展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我们也面临着两大突出问题:一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起步比较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同实际需求有着很大的差距;二是城乡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有所扩大。当前,中国城乡的名义差距是3.3倍,如果把社会福利因素算进去,城乡实际差距大概在5-6倍。社会福利的二元制度安排,在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2.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政府发展理念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从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使“生存性”压力明显减弱,“发展性”压力全面凸显。

传统的发展理念以“物”为中心,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增长。按照这种发展理念,所谓发展主要指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经济增长。现代人类发展理念以“人”为中心,认为经济增长只是手段,而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目的。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矛盾,中央政府*年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新的发展理念,强调发展的主体是人,强调发展成果要最终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最近这些年,正是这样一个发展理念的形成,促使着政府作用的范围、作用的手段开始发生变化。

3.进入新阶段要突出强调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产品中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年分税制改革划分了中央、地方的财权,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不明确,尤其是各级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划分不明确,地方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承担了大量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责任。由于缺乏相应的财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加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农民收入长期偏低,农民自付公共服务费用的负担越来越重,“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在一些地区比较突出。*年的SARS危机,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政府责任不到位的矛盾和问题。在这个特定背景下,中国政府突出强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各级政府应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公共服务。目前,中国的公共政策正朝着以人为本、关注基本公共服务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