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体经济发展困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旅游体育经济和谐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体育经济作为全新经济增长点,其蕴含的经济效益与价值已被广泛认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体育发展水平,反过来,体育经济的发展也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昆明市作为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借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形成了大量高品质体育旅游资源,其开发体育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体育旅游作为满足旅游者体育健身需求、丰富昆明市观光度假旅游活动内容的一种休闲度假方式,能实现旅游产品的多元延伸。如何适应旅游消费市场发展,探索并构建符合实际的体育旅游开发模式,深度挖掘特殊色资源并打造体育旅游的新品牌,将是昆明市发展体育旅游业所面临的新课题。现如今,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中,体育作为重要内容,已经成为旅游节文化节活动的“主力军”。这也标志着体育逐渐成为昆明这座旅游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昆明市体育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
昆明旅游业作为云南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见表1)。根据昆明地区的自然气候、地理条件、人文环境以及国内外体育爱好者和旅游者消费需求,滇中体育旅游的内容可划分为竞技体育训练和竞赛观赏、大众休闲体育活动、体育康复保健疗养3类。昆明作为滇中城市圈的核心城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相比较而言,呈贡、海埂国家训练基地是我国比较出名的高原训练基地,每年都会引来国家队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尤其是田径项目更是数不胜数。在这里体育旅游者不仅可以参观先进的训练场地,有时还可以一睹奥运冠军的风采。新亚洲体育城、拓东体育场和云南省规模和知名度较大的体育场所,在这里经常举办各种大型赛事,一旦举办大规模的体育赛事往往会吸引省内外体育迷的观看。其次,打高尔夫球和各类健身会所也为体育旅游的提供了更多选择。
2.区域优势
(1)地理位置优势
昆明位于东经102°10'至103°40',北纬24°23'至26°22',市中心位于北纬25°02'11",东经102°42'31"。中国的西南部,云贵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濒滇池,三面环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昆明属北纬亚热带,然而境内大多数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城区温度在0~29℃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这样的气候特征在全球少有,因此,昆明素以“春城”而享誉中外。明四季温暖如春,全年温差较小,市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时月平均气温25℃左右,最冷时月平均气温3℃左右。
(2)经济区域优势
作为桥头堡的龙头,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必将指引昆明进一步从我国对外开放的末梢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为昆明发挥经济核心圈立足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广泛、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重大的发展契机。在云南省“两强一堡”发展战略的实施中,昆明的发展将起点更高、期待更多、空间更大、前景更好。通过生态、规划,城乡统筹和产业发展,展示出昆明的吸引力和吸纳力,能够让更多的各方人士能够到昆明来投资体育旅游业,能够在昆明发展创业。作为西部省会城市、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门户,此次的发展机遇垂青昆明。国家已经明确要求昆明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和中亚区域等经济合作平台,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发展合作。
二、体育经济视角下昆明市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策略
1.合理引导,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合理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昆明市各地发展体育旅游的积极性很高,但有些地方不从实际出发,在没有认真研究市场和做好规划的情况下,盲目开发体育旅游项目,有的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体育旅游规划是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是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体育旅游规划包括旅游业发展目标、拟订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体育旅游业发展速度、体育旅游设施的修建等。制定体育旅游规划是协调旅游与环境关系的必要途径,在制定时,应从环境适应性的角度出发,合理布局景区,适度开发旅游资源,努力体育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通过区域资源评价、旅游市场分析、区域区位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文化内涵、地方特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科学、合理、有效地引导昆明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并按照高起点的规划,高水平的策划、高质量的建设、高效益的经营好旅游项目,避免低层次开发和先破坏后治理的现象发生。
2.加快区域合作
昆明市被定义为我国西南的发展战略城市,作为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战略发展城市,具有丰富的区域优势,体育旅游合作发展的具体措施,首先要营造共同的体育旅游大环境,包括加强城际间的交通建设、城市文化建设、媒体合作、体育旅游企业联合以及政府友好合作等。这正是体育旅游合作发展基础最重要的部分。最实际的措施就是体育旅游资源之间要共享和体育旅游资源,共同开拓客源市场。其次,重点加强体育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由于体育旅游合作发展主要是通过体育旅游企业之间的联合来实现的,因此,体育旅游企业才是区域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真正主体。因此必须尽快建立良好的体育旅游企业合作机制。最后,体育旅游的合作发展旨在形成较强的区域竞争实力,使得区域内的各体育旅游竞争力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第一,要加强省内合作;作为省会城市,昆明市具备优良的条件,以昆明为中心往下面的各个地州市共同开发,不仅把昆明市的体育旅游业壮大,也大大提高整个云南省的整体旅游产业。第二,要加强与内地的合作,与内地的各个大城市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渠道,把外面的先进理念、资金引进协助开发昆明的市场,同时也把昆明的体育旅游资源让外面的更多的人所知道,从而更好的宣传昆明,发展昆明。第三,要加强与周边国家,例如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新加坡等邻国之间的合作。在加强省内体育旅游业资源与内地资源的基础上向东南亚地区蔓延,以昆明为中心,把昆明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开放的窗口,让昆明更加的开放,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使昆明成为促进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渠道,把昆明打造成面向世界的著名大都市。
3.加强和改进营销工作
昆明市体育旅游管理部门已比较重视多种媒体的宣传作用,构建一套行之有效且形式多样的体育旅游形象营销系统,从不同侧面、不同季节宣传昆明市体育旅游。促销途径上除有针对性的利用一些传播媒介如报纸、电视、杂志、广播等外,还可以积极参加和举办体育旅游交易会,同时逐渐扩大网络媒体的旅游促销利用率。在市场营销策略制定方面。首先,根据消费市场需要确定昆明市体育旅游产品组合,不断提升体育旅游产品经营的多样化程度,拓宽其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选择空间。例如,昆明体育旅游开发可与周边的旅游景点的发展相结合,形成资源组合、共同开拓消费市场的发展格局。其次,结合昆明体育旅游产品或服务生产成本的考虑,在参考现有大众体育旅游消费市场普遍定价的基础上,快速地配制出高、中、低不同消费档次的体育旅游产品,形成合理的体育旅游消费价格体系。
4.加强居民的人文素养
体育旅游过程是一个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互动关系的感知行为过程、异质文化的文化涵化过程、社会变迁过程、影响效应的扩散过程。从体育旅游地的角度来研究体育旅游过程,使体育旅游活动产生正效应,避免负效应,使体育旅游得以持续发展。在以往的大众体育旅游中,由于体育旅游开发商和外来生意人的涌入,当地居民只有少部分从体育旅游开发中得到实惠,大多数人只会感受到发展体育旅游业带来的社会成本的上升,如物价上涨、拥挤等,长此以往,必然会引起当地居民的反感和对体育旅游的厌恶情绪。另外当地居民有权利选择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体育旅游发展的依托,没有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没有体育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一些地区的体育旅游业就是由于忽视社区因素及当地居民的要求,没有与社区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而造成体育旅游环境污染、经济秩序混乱、文化丧失。
5.走绿色和谐发展道路
从长远的利益来看,昆明市的发展应该紧跟时代的主题,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武装自己。而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对体育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保护。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严禁破坏环境式的开发,处理好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这方面可以综合采用法规、规划、经济、科技、行政和宣传教育等手段,使环境管理走上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建议首先需要建立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并纳入到各级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当中。各个主体在进行决策时,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应统筹安排,有机结合,其次建议对体育旅游资源实行分类、分区、分期、分批开发,留有充分的余地,正确处理好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保护、研究、利用的关系,协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在与将来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做到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继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目前没有条件或开发条件不成熟的体育旅游资源要以保护为主,待今后条件成熟再进行开发。最后需要广泛开展社会化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素质教育、公德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特别是主要体育旅游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和体育旅游意识留了一部分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建立一套节约型、环保型、循环型的经济体系制度,来保证岛上资源的合理有效充分的利用。
三、结语
体育旅游作为当今时代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作用,昆明市应该不失时机的开发体育旅游,昆明体育旅游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它将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中国-东盟桥头堡战略。充分利用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和区域位置的优势来开发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昆明市应该合理引导,科学规划;加快区域合作;加强和改进营销工作;加强居民的人文素养;走绿色和谐发展道路几个方面来促进体育旅游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雪芹,柳景.昆明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和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2(1):49.
[2]杨强.中国体育旅游研究20年:述评与展望[J].中国体育科技,2011(5):90-98.
[3]朱文杰.河南省体育旅游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1):91-95.
【关键词】技师院校;体育教学;重要性;发展困境
一、现阶段技师院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一)体育教学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现阶段的技师院校学生由于专业压力比较大,没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而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课程时间成为了他们主要的锻炼时间。一方面由于技师院校学生各种专业课程紧密的安排,导致学生没有过多的精力进行体育锻炼,另一方学生在课后的体育锻炼过程中又缺乏实际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导致锻炼效果不佳。所以在技师院校开展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而且还能够更好的传播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办法,引导学生积极锻炼,提高学习兴趣。
(二)体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之间的感情
技师学院的学生平时在一起,大多只是讨论专业学习或者是就业问题,而在教学课程中加强体育教学课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们彼此增进了解的机会,在体育锻炼中讨论学习以外的事情,放松心情,为以后更好地投入学习提供身体保障。另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能够增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老师与学生接触多了,就能够清楚的掌握学生的动态,清楚知道学生的思想状况,为学生提供具有指导性的意见。
(三)体育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体育教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阔和复杂, 技师学院开展的体育教学不仅仅教学生如何进行体育运动,丰富学生体育知识,而且还包括一些体育常识,为以后进入社会工作,能够适应社会。另外,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通过以健康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来完成自己的理想。在生活中就好比是一个竞技场,技师学院学生在今后面临进入社会工作时需要树立只要付出汗水,就会有收获的意识,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脱颖而出,得到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二、提高技师院校体育教学发展的策略
(一)落实教学责任主体,不断统一思想
在技师学院需要改变以往传统思想,避免陷入只重视专业技能的配选而忽视学生身体健康教育。落实教学责任主体需要从学校领导到一线教师相互结合,落实教学责任主体,全校上下都应该重视开展体育教育,理解开展体育教育的目的和意x,不断建立统一的教学思想。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各个体育教师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此外,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成立专门的教学小组,不断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工作,明确分工,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开展体育教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建立全方面的人才培养计划。
(二)营造体育教学氛围,加强宣传活动
在技师院校的日常体育教学活动安排中,教师要通过营造一个健康的教学环境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老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还应该增加教学设置的灵活性,减少传统体育教育的束缚,一方面使老师更有时间去设计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使学生也能够以更充分的热情去接受教学。现在的许多院校都开展了室内和室外两种体育教学,室内教授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室外开展体育实践,增加了体育的开放性和趣味性。此外,还应该不断加强体育教育的宣传活动,可以利用教学宣传栏、家长会、多媒体等方法加大体育教育的宣传,让学生充分明白体育教育的意义及价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应该多鼓励学生去宣传体育影响,动员家长也一起参与到体育中,让校园和家园相互结合,为学生的顺利成长不断营造健康的环境。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观念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改变以往条条框框的教学束缚,不断接受符合当前时代潮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老师需要重视开展体育教学的主体,重视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体育教学是对快乐教学的延伸和升级,开展这一项教学要求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自发主动的走向操场、走进阳光下参与体育锻炼。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以前以老师、课本为主体观念,给予学生足够的体育锻炼空间,通过以指引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主动的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四)完善相应的体育评价机制,构建体育教学保障体系
开展体育的为最根本目标是帮助提高学生的体质,能够有能好的身体基础,为今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开端。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完善相应的体育评价机制,检验阳光体育教学成果,提高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技能收效。在日常的体育测评中,要坚持不断完善体育评价机制,对不符合当前时展潮流的教学方式应该尽早淘汰,采取一些高效的评价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完善体育科目的测评工作,以此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另外,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还应该积极的构建体育教学保障体系,提高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的教学质量,在教学和课后的体育锻炼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帮助学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心态。
三、结束语
现阶段技师学院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变得越来越重,需要培养出更具全面的人才,学院开展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锻炼出良好的体质和心理素质,帮助促进学生身体综合素质能力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陆永庆,寿文华.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与措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01:82-84.
[2]刘芷萌.做好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J].神州,2013,35:108.
[3]郭伟.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J].新课程学习(下),2014,04:194-195.
当下,我们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之中,并且新媒体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和优势,主要包括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等,在时展的过程中,成为其重要的传媒力量,同时,传统形式的广播音乐节目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过并不能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相应的创新和突破。所以,在新媒体作用越来越大的形势之下,必须要对广播电视音乐节目的内容和形式等进行全面、深入地创新和变革。
1 当下我国广播电视音乐节目的状况
在广播迅猛发展的状况之下,音乐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其发展的空间在不断增大,同时,在广播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音乐节目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项组成部分。广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听觉媒体时代的主要形式,与此同时,音乐有着非常独具特色的听觉艺术魅力,在此基础上,与广播在功能属性上是一致的,由此在广播中占据着主导的位置。音乐节目在广播中是独具特色的,存在这一情况的原因就是音乐和广播的融合属性[ 1 ]。
在计算机网络迅猛发展的过程中,音乐的新媒体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和演变。同时,我国的新型媒体市场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多种电子产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当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进行市场争夺的时候,有一定的劣势。自从改革开放之后,在音乐媒体的选择过程中,受众的个性得到了非常鲜明的体现。音乐广播节目自身有一定局限性,在此基础上,面临着新媒体的强烈冲击。
对受众群进行相应定位的时候,广播音乐节目的核心听众群和新媒体是一样的,正是因为如此,两者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通常情况下,年轻人是核心听众群的主力,年轻人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速度是比较快的,那么,最具代表性的新媒体用户是15~35岁的群体[ 2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普及,中国的网民规模不断扩大,网络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并且35岁以下的网民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同时,互联网用户在年龄结构方面呈现着年轻化的趋势。智能手机等新型媒体的销售目标直接放在了年轻人身上。所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有很大的必然性,那么,同新媒体同构的音乐广播节目也必然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2 我国新媒体时代广播音乐节目的发展困境
1)音乐广播节目的听众存在分流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一定的原因,主要就是接触音乐媒体的多样性。在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与听众的自主化和方便性的选择进行了充分的结合,在此基础上,所有受众在音乐内容的选择上有着更大的自主权,所以,大数量的年轻人在收听音乐的时候目光转向了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 3 ]。同时,听众的分流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在此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广播音乐节目受众的范围,逐步取代了传统的音乐广播节目。当受众群削弱的时候,所获取的收益也必然减少,不过,在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技术的发展方面,对资金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很大一部分的广告客户将原来优先考虑黄金档节目放到了最次的选择上,导致广播和音乐节目发展放慢脚步,甚至有的逐渐没落。
2)与广播音乐节目质量相关的因素是比较多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因素是员工队伍的专业化。在新媒体时代中,娱乐节目不断增多,同时,听众的欣赏能力和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朝着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当广播媒体开放之后,广播音乐节目的数量有了很大提高,不过这并不代表广播音乐节目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一方面有音乐市场不景气的大背景影响,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冲击下,不少主持人转行。当下,大量的广告充斥其中,使得广播音乐节目的听众收听效果不断弱化。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使得广告成为了企业竞争的一项重要手段,广告现象不断加重,导致大量的听众流失。在广播音乐节目的创收方面,广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广告的收益不断增多的时候,广播音乐节目的收入也不断增多,反之亦然,正是因为如此,使得很多的?V播音乐节目在对节目质量和收听效果上处于两难境地。
3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音乐节目的发展方法和措施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广播音乐节目来说,面临着新旧媒体竞争的抉择问题。因此,广播音乐节目要实现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和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的目标,就必须对其内容和技术进行全面的改善和创新。
1)实现节目有效推广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要实现此目标,需要对新媒体技术经验和硬件设备进行充分的应用,同时,需要重视广播节目的数字化转型,这是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内容。与此同时,微媒体时代已经到来,这意味着数字化移动广播时代的到来。广播音乐节目与移动互联网进行了充分的结合,与微媒体整合播放,从而实现其生存和发展的目标。
2)对主持人的专业化进行充分的强化,打造广播音乐节目的品牌效应。在广播音乐节目中,主持人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是其主导,在新媒体时代中,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必须要不断提高专业广播主持人的数字化生存能力。同时,广播音乐节目的主持人必须要积极主动地适应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冲击和改变,能够把握住相应的机遇和挑战。
3)重视节目质量的提升,使其内容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要实现节目与其内容的转型,必须要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主要探索的内容是广播音乐节目独具特色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定位,同时,这是新媒体时代中广播音乐节目发展的方向。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广播节目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来吸引受众的关注,对大众所喜爱的广播音乐节目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有效的选择。在新媒体时代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音乐传播途径的拓展,并且使得受众的收听选择更加丰富。要吸引群众的注意力,需要选择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内容。所以,在对节目内容进行设置的时候,需要对内容的需求和受众的兴趣等进行充分的考虑和研究,从而使广播音乐节目的听众数量不断增多。
关键词:实体经济空心化;产融结合模式;动因;企业集团;针对性策略
一、关于产融结合模式与企业的实体经济空心化发展
在国内,产融结合模式是指产业资本通过构建内部财务公司、入股外部金融机构渠道形成全新金融领域,它主要通过实体经济平台实现融资,全面深入开展实体经济范围相关业务,就目前来看,产融结合已经成为我国中大型企业打造金融平台的核心模式。这些企业也通过这一平台实现海内外并购,争取快速获取宝贵市场资源,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不过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增大与我国实体经济的逐渐“虚弱化”,我国经济也逐渐走上了“脱实向虚”的发展道路,实体经济已经完全陷入“空心化”发展困境。就以目前许多企业为例,他们在利益驱使下已经逐渐将大量资金转投向投机市场,例如股市、房地产、信贷、成立了多个财务公司,希望构建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产融结合新模式。这种产融结合模式如果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代表了企业的制度建设改革,希望确保实体经济背景下产融结合的良性向前发展,因此这是当前我国企业集团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企业集团实体经济化发展困境与产融结合模式的关系分析
当前社会中的企业集团在发展进程中深深嗅到到了网络经济资本市场的诱惑味道,所以这也是他们弱化甚至放弃实体经济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当企业集团将大量资金投向虚拟经济领域后,实体经济空心化困境就逐渐形成,它与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模式相互关联并发挥作用。在本文看来,首先实体经济空心化确实是刺激到了产融结合模式的快速发展,比如说许多实体企业集团希望“赚快钱”,所以他们放弃了坚守多年的实体经济,而选择建设网络经济平台。当企业集团尝到虚拟经济的甜头以后,他们开始将产融结合模式与虚拟经济联系起来,不断提高产融结合模式的运营效率,优化其发展态势,希望通过企业的大量融资来增加更多虚拟经济发展空间,改进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用。当前社会经济市场背景下,社会中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规模也逐渐扩大,它进一步加剧了实体经济空心化困境。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集团所采用的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经营模式,他们一般都掌握了较多的社会资源,且具备相当强大的运维实力。伴随我国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虚拟经济领域的收益率也逐渐增大。在如此背景下,虚拟经济愈发膨胀,它一方面为市场股市、外汇市场吸引了大量资本,一方面也导致社会资金供求平衡的丧失,导致利率的大幅度下降。客观讲,它在某种程度上就提高了实体企业集团的整体融资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实体资本的利润率,此时的实体经济发展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停滞、萎缩状态,其空心化困境问题就会越来越明显。
三、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发生原因与现存问题
1.发生原因
第一点,在实体经济空心化背景下的企业集团追求产融结合模式,这是因为产融结合首先能延伸企业价值链,帮助企业扩大利润空间。比如说此时企业就会积极联动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在内的多个领域实现企业集团多样化发展,比如说多样化的投资选择,或者基于垄断行业的利润潜力增长优化调整等等。换言之,当企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过程中,他们的企业价值链在延伸,所创造的利润也更多,所以许多企业集团愿意建立产融结合模式。第二点,企业在产融结合模式中希望追求长期价值最大化发展,而这一长期价值最大化可帮助企业实现利润贴现值总和的有效提升。如果从成本降低角度来看,企业产融结合一方面希望扩大企业发展规模,一方面就希望降低技术开发为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同时还能实现对企业产品与服务范围有效扩大,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还会通过合并报表实现赋税的减少。而如果从增加收入方面来看,产融结合为企业规模扩大、夯实经营基础、拓展客户渠道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企业集团的市场美誉度也会因此而获得优化。在该过程中,企业的收益与风险承受能力也会得到全面优化。第三点,企业在产融结合过程中希望满足自身的非价值最大化发展需求,结合特殊情况确保产融结合模式最优化,而并非是价值最大化。在该过程中,企业集团经济成本是受到更多的非价值最大化因素影响,因此在产融结合模式建设应用过程中,企业需要时刻保护自身利益,拓展业务范围,并伺机兼并其他企业,目的就是为了稳定自身发展地位,争取为企业长期价值提升创造先决条件。
2.现存问题
就目前来看,社会上某些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模式发展并不到位,其模式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首先就是模式发展目标不够合理,模式发展形式不够集中。从本质上来看,目前许多企业的产融结合模式发展目标都是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普遍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的有效规划。这种“拼盘式”模式实际上对企业集团的发展转型是严重不利的,客观讲它缺乏对企业深层次经济模式的优化与渗透,是典型的松散式结合,对企业集团整体发展不利。再一点,部分企业集团在产融结合方面的相关制度与法律规范不够完善,特别是对某些大中型企业集团而言,他们在战略转型过程中成立了金融控股集团,但明显缺乏对集团新控股公司的有效定位,导致公司监管力度严重不到位,其中的会计制度建设存在严重滞后问题,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在该过程中,部分企业集团的资本构建存在明显的法律盲区,这在无形中为企业增加了产融结合模式创建的风险因素。
四、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模式未来创建的针对性策略
为了有效应对实体经济空心化背景,同时解决产融结合模式中的诸多现实问题,企业集团还需要思考良方,结合国家地方政策设计行之有效的针对性策略。本文主要提出三点策略。
1.对资本市场的深度完善
首先要深度完善资本市场,深度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转型期间发挥其应有作用,帮助企业集团解决自身产融结合模式构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发展结构不够合理、层次性严重缺乏、发展规模受限、制度完善度不强等问题。而对于某些上市公司,他们还需要解决上市公司质量偏差、市场监管不到位、交易主体、披露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总结来讲,企业集团必须建立一套规范化的体系,确保企业集团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同步发展。
2.健全企业集团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平衡发展体系
要深入健全企业集团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平衡发展体系,结合产融结合与实体经济发展稳定规模,从资本基础这个根本上构建金融业务安全管理体系,解决金融业务管理中所存在的某些风险性问题,刺激企业经济发展优化。在该过程中,企业应该实现金融业务与产融结合模式的有效扩大,保证企业产业与产融结合体系之间构建良性互促的发展新格局。
3.构建适应于产融结合的企业集团金融业务监管体系
除上述两点外,企业集团还需要构建自身适应于产融结合的金融业务监管体系,将产融结合中的混业经营相关机制内容明确化,结合不同监管模式与风险类型构建目标监管体系,优化目标监管导向,构建全面有效的监管框架,提高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模式发展的有效性。在该框架中还应该建立日常动态跟踪机制,时刻强化摸底调查机制,及时向企业汇报信息,并同时改进监管方法与制度,为企业建立健全审批流程,全面降低企业监管成本。
关键词:金融;实体经济: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4-0019-05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实体经济始终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金融的经济核心地位判断源于其为经济服务的神经中枢作用。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其由成本和技术支撑定价(毛克贞,王超,2011):反之,虚拟经济的运作则是直接以分配和交换的产生增值,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赵朋。2011)。纵观全球金融的发展进程,几乎历次金融危机都是由金融体系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所致:一旦國民经济运行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处置不当引发实体产业萎缩,虚拟经济就会缺乏发展根基进而诱发经济大衰退、金融危机。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看,金融支持对于实体经济发展不可或缺。
近几十年我國金融业的高度集聚快速发展得益于实体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一直存在。从某种程度上也掩盖了國民经济之本在于实体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这一本原。当前我國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平稳,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实体产业发展空心化问题突出,面对全球经济恢复发展不确定性以及國内经济转型中过剩产能调整压力不断增加的环境。防止产业出现空心化,本文由我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指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针对性、有效性不足的原因,统筹强化金融市场建设、优化金融信贷政策、引导金融资源投向、加大金融产品创新、规范民间金融发展、建立绩效考核机制等多个方面,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二、我國实体经济企稳回转基础不牢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國内经济进入转型期,虽然短期通胀的风险尚不明显,但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脱节,金融资本“脱实向虚”问题突出,实体经济的反弹基础并不牢固,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实体经济整体效益水平欠佳
國际金融危机以来,受到价格因素的下拉作用影响,國内实体经济发展面临成本增加、费用增长、产能过剩、资金断裂等严峻挑战,造成企业利润下行,尤其是大部分处于低端产业链条上的中小企业纷纷遭遇资金困境、订单荒、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持续上升的发展困境。一方面,实体经济产量及价值增速回落。2012年全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增速比上年回落3.9个百分点;分产品看,全年471种工业产品中有345种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达到98.0%,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相对于金融产业盈利增速,实体经济利润增长缓慢。2012年全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5578亿元,同比增长5.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5915亿元,同比增长11%;但相对于商业银行全年同比增长18.9%,累计1.24万亿元的净利润收入而言,实体经济盈利水平与增速并不理想。在资产泡沫快速膨胀和高通胀蔓延的双重作用下,实体企业的发展出现一定意义上的萎缩,形成产业空心化格局。
(二)生产要素减退引发产业空心
实体经济的发展是资源、劳动力、资本投入、技术、管理、企业融资能力等多种要素共同推动的结果。在资产泡沫和高通胀率的双重挤压。实体企业发展的要素流失,引发实体产业空心。一方面,由于资源瓶颈约束、用工成本增大,资源产品的价格节节攀升、劳动力选择机会日益增多,使企业的投入成本高涨,实体经济投资回落显著。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12月,企业投资增长处于十年来的历史低位:第一产业投资增速比1-10月份回落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增速回落2.5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速回落2.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产业雷同化、模仿化现象严重,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遭遇创新转型资源不足的发展困境,金融资本日益脱离实体产业,生产资本流出大于投入,实体经济整体表现较为平淡、实体企业在证券、金融市场的融资能力减弱,使得企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预期下降。
(三)虚拟经济挤占资本投向实体
持续紧缩的信贷政策经济环境下,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资金增量相对减少,原本稀缺的信贷资本使用成本进一步升高。实体经济资金供应紧张;本身处于议价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资金供给使得处于议价低位的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更加难以在银行得到资金支持,造成民间金融成为相当部分企业的融资来源。据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國“银子银行”的规模约在27.88万亿左右。占2012年GDP比重的53.68%;民间投资增速为27.3%,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0.2%;大量“游资”和“热钱”游离实体经济充斥虚拟经济,金融资金大量从实体领域转向投资领域和投机领域。使虚拟经济的发展缺乏进一步拓展的根基;此外,一旦资金链断裂,则造成破产、跑路等危机事件引发系列的社会问题,进而可能蚕食实体经济,影响整个市场的运行。
(四)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现象渐现
近年来,在虚拟经济投资时限短、高回报率的特征诱导下,我國大量的实体企业纷纷离开实体经济市场,投向债券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等高回报、高风险为特征的虚拟经济领域。使得大量的资金流入以房地产、期货、贵金属为代表的虚拟市场,通过炒作、投机、市场运作等形式赚取了丰厚的利润。“脱实向虚”现象逐渐显现。虽然“脱实向虚”是市场经济基本规律作用所致。但却隐藏着较大的市场风险。以我國温州地区百强企业为例,除2家房地产公司和6家建筑公司外。其他40多家制造业企业,均涉足了房地产开发领域。更有甚者。实体经济企业将企业、项目作为融资平台,以此获得大量信贷资金,转而投资房地产、民间金融等虚拟行业。
三、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不足的原因
自全國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命题,各地也陆续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纳入金融产业框架内;但由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自身存在固有的弱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和方式尚待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以及举措落实不到位等诸多问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亟需提高。
(一)实体利润空间缩小削弱支持动力
随着原材料、劳动力以及资金等成本的压力不断增大带来的企业利润空间缩小,部分实体企业不得已向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欠发达地区迁移,致使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产业结构失衡、畸形发展。在温州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制鞋业曾经有6000家之多,而当前数量跌至了2000家,部分强实力品牌企业已经在转移生产基地,影响当地金融资本投资方向与意愿。另一方面,由于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有限、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企业缺少产品研发、科技创新动力,进而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利益的驱动使得实体经济领域的资本流入虚拟经济,实体经济资本“脱实向虚”。从2006年开始,随着國内房价的快速上涨,房地产行业毛利率急剧上升,突破30%,近两年来更一直维持在35%以上:与此同时,制造业毛利率却持续下降,到2009年仅为18.7%,与房地产的毛利率差距扩大至18个百分点,促使金融资本脱离实体企业投向房产领域。
(二)虚拟经济高回报率诱导资金投入
虚拟经济的高收益、高回报诱导大量的金融资源流出实体经济,财务杠杆和高利贷的盛行催生经济活动中的投机性质的经济行为,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失衡,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增长信心不足,金融资本开始脱离实体经济进行行业内部自我投资增值,造成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恶性循环。以房地产基金为例,据研究数据显示,2012年共计94支私募房地产投资基金完成募集,相较于去年的67支增幅明显,相比之下新募房地产基金的金额的增幅则不那么显著,90支披露金额的房地产基金共计募资59.55亿美元,同比仅增长1.6%;可见,社会资本对以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资本的预期收益远超出一般的心理预期。而此市场行为由虚拟经济高回报率所诱导,具体如图2。
(三)金融政策缺位导致金融支持不足
依据破窗理论,相关配套政策的缺失直接影响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整体功效的发挥。一方面,目前金融支持主要倾向于高端产业链条以及核心企业的金融需求,而处于低端产业链条以及狭小市场的中小企业融资来源单一。影响金融支持作用的扩大:而且此类实体经济又具有一定风险,金融支持动力不足。同时,与金融支持相关财政政策改革、信用环境等也制约金融支持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尽管國家已出台多项推进金融支持策略,但部分地区信贷倾斜政策未有效落实,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政策缺少规范。另外。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正规金融支持不足导致民间闲散资金投资渠道不畅,高利贷盛行,引发有限的金融资本的逆向配置问题。
(四)金融体制制约实体经济融资能力
从信贷规模看,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进程中。金融体制制约实体经济融资能力的不足,具体表现为商业金融机构参与力度不足及民间资金未有效参与。由于自身基本信贷条件不足以及相关的信贷配套抵押、担保、信用评级等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面临从正规金融体系融资难、融资成本高、融资结构单一等系列问题。而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机制不畅,导致闲散于民间的资金难以有效合法的参与实体经济运营发展之中。资金价格双轨制条件下。大量游离于监管体系边缘的民间资本趋利流向高风险、高收益的虚拟经济。造成严重的资源错配与浪费。而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从融资结构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衡。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在实体经济融资结构占据绝对高的比例,而國内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不发达,导致实体经济发展过分依赖间接融资,导致市场机制配置金融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弱化,而企业财务杠杆率过高,金融风险过多集中于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之中,进而增大整个金融系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动性与脆弱性。
(五)民众投资的风险偏好倾向于高收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國内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國内特殊的政治经济体制下,社会中依靠虚拟经济短期内的暴富行为普遍,民众对于“盈利”行为的追逐愈发强烈。经济生活中的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行为使得多数社会人在高额的资本投资回报面前忽视背后的高风险性本质。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民众的市场化意识、快速致富的意识也改变着诚实经营,合法守信的传统理念,浮躁心理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蔓延。另一方面,中國的企业家精神正在逐步衰退,彼得·德鲁克提出企业家精神中最主要的是创新,而创新是企业家艰苦工作的结果。我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产业雷同、产品雷同、恶意竞争、模仿成风等怪象严重侵蚀着企业发展的根基,引发金融资本脱离实体经济的恶性循环。
四、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的建议
在我國转型升级的重要攻坚时期,深度把握國家金融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通过强化金融市场建设、优化金融信贷政策、引导金融资源投向、加大金融产品创新、规范民间金融发展、建立成效考核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统筹,确保社会资金切实投入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增强金融政策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转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迫切举措。
(一)强化金融市场机制
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是各种金融资产、各方市场参与者、各类交易方式和政府金融监管形式的综合体,其本身就是上述各组成部分的相互适应与协调: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保证与实体经济的适应与协调。因为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作用并非中性,其作用的发挥取决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适应效率。一方面。从政策体制着手真正意义上放宽金融市场准入实现对内对外开放,不因权力集中度、经济实力、经济地位的差异而形成某种等级差别。从宏观调控人手。通过政策杠杆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建立与國际接轨的规范化市场金融,借鉴國际金融市场体制改革的要点,新建一套既符合國情又适应國际环境的市场金融环境与金融体制。
(二)优化金融信贷政策
根据國家产业政策导向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优化调整现有的实体经济金融支持政策,提高信贷政策的适用性。围绕区域集聚性产业发展特色,根据实体经济发展实际,逐步出台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政策:在产业项目准入、客户准入、分类管理、资金定价、风险防控上实施差异化要求。同时根据资金经营周期性特点,加强资金账户监管。确保回笼资金及时归还,并做好贷后检查,提高风险预警前瞻性,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三)引导金融资源投向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一个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金融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的过程。因此,在商业化经营的原则下,不能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主体实施单一粗放对待。而应该择优支持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第一,坚持商业经营、风险可控的原则,强化客户准入条件和其他要求,采取联户营销,批量开发的策略,发挥平台金融服务优势,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以及区域集聚发展产业区。培育现代物流业,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科技新兴、能源产业。优先重点特定产业链条上的实体经济向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发展,以期所支持的实体经济产业要能够带动上下游实体经济产业链条上大量中小企业企业成长壮大。第二,根据我國实体经济发展的地域非均衡性特点,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定位以及前景等。结合國家产业政策导向与梯度发展规划。在东部沿海地区,重点支持國家战略产业,做大金融支持总量:在东西部地区。重点支持完善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狭小市场以及产业末端中小企业发展实力。第三。建立中國金融资本投向的跟踪警示制度,可包括金融资本投向领域的跟踪、资金流量的定期监测、以及实体经济要素缺失状态警示等。在弄清金融资本投向的基础上。对资金的流量进行定期监测,以准确的把握金融资本量的流动情况,通过筛选和分析各种实体企业的运行状况,向社会实体经济要素缺失状态警示通告。
(四)加大金融产品创新
在金融总体布局、融资规模、融资结构中合理权衡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重和规模,适当支持实体经济通过股权、债权、金融衍生渠道融资。从商业银行看,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在做好原有金融产品推广适用工作的同时,还需要针对新兴产业主体进一步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围绕实体经济群体所处的行业特点、市场特点,确定合理的服务价格和盈利空间,规范收费,立足于产品使用对象、贷款用途以及信贷额度等要素设计满足客户群体的一揽子信贷需求。从债券市场来看,为改善实体经济偏重于间接融资的状况,增加企业直接融资手段。应加速债券市场产品创新,设计适应特定实体经济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中企业短期融资券、公司债和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从股票市场看。有重点、有针对性的选择经济活跃地区中有基础的行业引导企业走向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渠道,保持较高的扩容速度,满足有条件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衍生品市场看,于实体经济中大力推广我國已推出的利率衍生品、汇率衍生品、股票衍生品、权证、股指期货以及商品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并继续推进衍生品的品种和业务创新。推进基础资产金融化。
(五)规范民间金融发展
我國经济独特的资金“双轨制”定价体制下。由于中國银行业内部缺乏市场性和竞争性。加之政府部门对利率的严格监管。致使企业经营状况与银行业之间一定程度的脱节,造成了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利率水平差别数倍以上。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一方面就要继续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形成以SHIBOR为唯一基准利率下的市场定价机制,加快资金价格双轨制的并轨,进一步扩大存贷款利率的上下浮空间,给予银行机构更多的定价权,给予实体企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遵循市场经济最一般的价值规律,将银行信贷增长控制在适度水平上,保持一定比例的民间资金配置与实体经济利润相挂钩,制定联动性的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定价机制。引导资金供给主体实行差别化定价机制支持实体经济,根据实体经济所属的行业类别与利润空间实际,在一定范围内界定融资标准。
(六)建立绩效考核体系
首先,完善金融体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制度。设立促实体经济发展的最低保证金,存入央行账户,一旦某一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大量脱离实体经济,实体企业出现由融资困难导致的经营困难,则没收保证金并按制度的要求追究金融机构责任。其次。变革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考核机制,修订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贷款余额等纯经济指标考察银行效益的机制,建立促实体经济发展成效、银行资金投向、实体产业效益与银行利润双增长的多指标考核机制。再者,建立金融体系促实体经济发展的评价制度,按照考核、评价的结果对未按制度要求的金融行为给予相应惩戒,并及时向社会公示。
五、结束语
实体经济的稳企回转是國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國民经济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大量金融资本投向虚拟经济领域,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影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通过对國内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足、成效不佳主要源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自身存在固有的弱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式、政策以及举措落实不到位等诸多问题:通过强化金融市场建设、优化金融信贷政策、引导金融资源投向、加大金融产品创新、规范民间金融发展、建立成效考核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统筹,切实保证金融资本投入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增强金融政策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推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毛克贞,王超,金融危机:kC_N的反思一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实体经济[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190—192。
[2]赵朋,从金融危机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价值决定[J],改革与开放,2011(02):67。
[3]陆岷峰,张惠,金融产业资本与实体经济利润合理分配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2(06):53—57。
[4]2012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_3%[EBIOL],网易一新闻,2013-1—18。
[5]2012年全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5,3%[EB/OL],國家统计局网站,2013-01—27。
[6]商务部信用评级与认证中心2012年中國实体经济发展报告[EB/OL],中國经济周刊,2012—12-19。
[7]康文峰,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脱实向虚”引发的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13(01):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