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生产技术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降低成本;途径;成本控制;企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15.53 文献标识码:a
wto后的我国市场经济面临着国外企业进驻带来的竞争加剧,这一现状使得我国企业必须针对自身的经营特点对管理体系进行整合优化,通过对成本控制体系的完善以及控制工作的科学开展提高企业成本控制效果,通过多种途径的成本控制有效降低产品成本,促进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以此实现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利润,为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实现奠定基础。现就煤矿辅助材料生产企业的特点对成本控制与降低的途径做一简要阐述。中国
1煤矿辅助材料生产企业成本控制特点分析
煤矿辅助材料生产企业的产品特点使得企业成本构成中,材料成本占综合成本65%以上,综合管理成本及人工成本占25%左右,其他成本及销售成本占总成本的10%左右。这一成本构成使得其成本控制工作必须针对成本构成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论证,对其成本特点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的选择与实施。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提高企业成本控制效果,促进综合成本的降低,以此实现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科学分析煤矿辅助材料生产企业的成本构成及其成本特点对促进企业降低成本的途径与降低成本的措施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企业综合成本的降低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煤矿辅助材料生产企业的成本构成,其科学的成本控制途径应从材料的有效管理着手,并对综合管理成本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论证,通过对成本构成的控制与相关措施实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追求的目的。
2煤矿辅助材料生产企业降低产品成本途径的分析
2.1针对企业产品构成强化材料管理与控制
针对煤矿辅助材料生产企业成本的构成,现代煤矿辅助材料生产企业降低产品成本的主要途径是对材料成本的管理与控制。通过对生产计划的科学管理,材料采购的控制以及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与管理有效降低产品的综合成本,促进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生产计划的科学管理能够根据企业的生产计划、生产进度科学的规划材料采购数量、进场时间,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库存,以此减少材料采购对企业资金的占用,降低企业信贷成本,以此达到降低产品综合成本的目的。另外,科学的材料采购规划与生产规划管理还能够通过对生产用料的科学计算与规划减少库存数量,减少库存管理成本、减少库存不当造成的材料浪费、减少库存场地费用。通过科学的生产计划有效降低煤矿辅助材料产品的综合成本。
材料采购的控制是降低煤矿辅助材料生产企业产品成本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市场价格的详细掌握以及招投标采购方式能够有效的降低产品材料价格,促进煤矿辅助材料生产企业综合成本的降低。在目前的材料采购中,商业贿赂、回扣等问题严重的影响了煤矿辅助材料生产企业采购综合成本,其对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以及综合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材料采购控制中的招投标采购方式以及综合市场价格分析能够有效的避免商业贿赂等情况的发生,为降低煤矿辅助材料生产企业的综合成本奠定坚实的基础。
2.2注重消耗定额的科学制定及实施,有效降低煤矿辅助材料生产企业综合成本
生产过程的消耗定额控制是降低煤矿辅助材料生产企业产品成本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消耗定额的科学控制能够有效减低产品的直接成本,促进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在进行消耗定额的制订过程中,生产技术部门应根据设备、人员操作技术水平对消耗定额进行科学的统计与分析,以此制订基础的消耗定额。并以此定额为基础对生产过程的消耗进行控制,以此达到有效减低消耗的目的。另外,随着生产工人熟练度的不断增加以及生产设备的更新或调试,消耗定额还应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此使消耗定额能够以生产过程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调整,达到有效控制消耗的目的。通过科学的消耗定额制订与调整,促进企业产品成本的降低。针对生产实际情况对消耗的影响,煤矿辅助材料生产企业的消耗定额制度也应进行相应的完善。通过动态消耗定额体系的建立与制定有效控制生产过程的消耗定额,促进产品成本的降低。
2.3注重生产技术的改进与创新,降低产品综合成本
生产技术的改进与创新对降低产品综合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对降低消耗、提高成品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煤矿辅助材料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应认识到生产技术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加强企业生产技术的革新与改进,通过对生产设备、生产技术的创新与改造促进生产消耗的降低、促进成品率的提高,以此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煤矿辅助材料生产企业应加快技术改造与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加快相关激励机制的建立。通过物质激励等方式有效的促进生产人员、技术人员对生产技术改造创新意见与建议的提出,通过对合理化意见采用后的激励措施提高企业员工对生产技术改造与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
转贴于中国
3以科学的管理结构整合优化促进产品成本的降低
现代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企业管理架构的基本组成对产品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常见的垂直管理架构增加了信息的传递过程,造成了管理工作效率的低下,使得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现代企业应加快自身管理结构与架构的整合优化,以现代横向管理模式为基础,对企业经营管理结构进行调整,有效避免人浮于事等情况的发生、避免人事架构臃肿造成的成本增加。以科学化的管理结构整合优化精简企业管理架构及人员,以此促进综合成本的降低、促进产品成本的降低。同时,通过管理结构的整合优化还能够使企业各部门工作得到有效的整合,是同一类型工作划归到相应的人员工作职责以内,减少工作推诿等情况的出现,有效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促进产品综合成本的降低。通过多种途径的管理优化使企业能够做到管理工作的精简、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有效降低产品成本。中国
4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煤矿辅助材料生产企业的产品成本控制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煤矿生产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追求利润最大化、赢得发展机遇的关键。煤矿生产企业应从上述方面着手,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架构、生产过程等多方面进行整合优化,以此达到降低企业产品成本的目的,有效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
参考文献
[1]陈宇.生产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j].企业管理资讯,2009,10.
[2]王德江.关于煤矿辅助材料生产企业成本控制的分析[j].企业经营与管理,2009,12.
[3]刘晓玉.以多角度的成本控制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j].财会资讯,2008,12.
[4]马莹.深化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降低企业产品成本的重要途径[j].市场信息与企业管理,2009,8.
[关键词]化工;生产技术管理;安全生产;关系
中图分类号:TQ0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038-01
化工企业的正常运作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化工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化工企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开始不断扩大,同时,化工生产的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化工生产技术始终贯穿于化工生产的各个环节,应积极探究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化工安全生产的关系,分析问题并找出措施,保证化工生产的安全性。
1 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化工安全生产的关系
1.1 生产技术管理贯穿于整个化工安全生产
化工生产技术管理贯穿于整个化工安全生产之中,为了保证化工生产的安全性,通常要使用多种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
生产技术是化工生产的基础,化工生产技术管理能够保证化工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安全性,使化工企业得以正常运行,因此,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化工安全生产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1.2 生产技术管理能够消除安全隐患
化工企业想要做到安全生产,科学合理的化工生产技术管理是必要的前提,有效的技术管理能够消除化工生产中的安全隐患。化工生产中,很多原料都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再加上高温、高压设备的使用,给化工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如果不进行科学的生产技术管理,就会很容易使小的隐患发展成大的危险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化工生产技术管理是消除安全隐患的有效途径。
2 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化工安全生产中的问题
2.1 安全管理制度未能完全落实
化工原料中存在很多具有危险性的物质,因此在化工生产中,需要按照国家的相关安全制度进行生产操作。一些化工企业在制定生产规范流程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安全管理制度不能完全落实的情况,导致很多违章操作出现。例如,一些不相P人员进入到生产区域,会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而疏于防护,极易出现安全事故。并且会有一些没有证件的人员直接进行高空作业,由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非常容易发生事故。一些企业没有负责人也没有奖惩措施,使得规章成为摆设,实际执行过程中没有约束力。
2.2 生产技术与设备达标率不高
现阶段很多化工企业的生产技术与设备达标率不高,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非常容易造成突发事件,对员工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例如,一些化工原料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在生产过程中,会对设备进行腐蚀,因此,需要加强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引进高质量设备,并注意后期维护。
2.3 操作人员素质较低
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对安全生产有着直接影响,在化工生产事故的发生中,有极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操作人员的不规范操作。很多化工企业并不重视对员工专业技术的培训,实践训练和操作指导也非常少,因此员工很难及时发现技术和设备上的问题,甚至在设备出现问题时,随意拆卸,引起严重的安全事故。
3 加强化工生产技术管理和安全生产措施
3.1 提高安全意识
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利用宣传栏以及海报等形式宣传安全生产知识,并根据本企业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制度,切实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并对不同岗位的员工配备不同的资料和考核标准。在教育过程中运用真实的案例对员工进行教育,引起员工情感上的共鸣,有效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3.2 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落实安全管理制度要响应国家号召,建立完善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化工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全面地考虑到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强化管理制度。切实将管理制度落实下去,对违规操作的人员要给予一定的处罚,并进行安全知识的再次教育,使员工充分认识到科学合理的生产技术和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保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会出现同类错误。
3.3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
在全面精确的制度和规范也不能完全契合现实情况。在实际生产中,具体的操作都需要员工来执行,因此,员工的专业水平和操作规范性是影响安全生产的直接因素。化工企业需要加强对员工专业知识的培训,定期组织专业知识教育,并送优秀员工外出学习,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生产技能在生产技术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员工要将知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够保证生产技能的正确性和熟练度。因此,化工企业要多为员工提供实践训练,使员工通过系统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3.4 完善设备检修工作
化工企业需要在选择生产设备时,按照本企业使用化工原料的腐蚀性等特点进行相应的设备选取,引进高质量设备,并对设备进行定期的保养和检修,保证员工操作设备的规范性,减少设备的损耗率,从而降低因设备损坏引起的安全事故。
3.5 进行安全隐患的排查
(1) 化工企业事故隐患排查的范围包括 :危及安全生产的不安全因素或重大险情 ;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缺陷等 ;建设、施工、检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能量伤害 ;停工、生产、开工阶段可能发生的泄漏、火灾、爆炸、中毒 ;可能造成职业病、职业中毒的劳动环境和作业条件 ;以往生产活动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和影响。
(2) 化工企业应根据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建立综合性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及专项检查等安全检查表,并进行定期及不定期的各项安全检查。
(3) 应赋予安全生产检查组如下职权 ①进入各部门进行检查,调阅有关资料,向有关部门和人员了解情况。②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当场予以纠正或者要求限期改正。
③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应当责令立即排除 ;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依法责令暂时停产或者停止使用。④对有根据认为不符合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设施、设备、器材予以查封。⑤安全生产检查人员应当将检查的时间、地点、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其处理情况,作出书面记录,并由检查人员和被检查部门的负责签字 ;被检查部门的负责人拒绝签字的,检查人员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并向企业安全部门报告。⑥凡检查中发现的隐患都要做好台帐记录,责令其定人限期整改到位。
4 结语
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化工安全生产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科学合理的化工生产技术管理是化工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化工企业应深入分析生产技术管理与化工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相应措施,保证化工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建国.化工安全生产与管理探讨[J].经营管理,2015,2(2):126-127.
【关键词】高职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与实践
基金项目: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3Z53),主持人:侯党社。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是陕西省的当家产业[1]。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从事一线生产操作、管理的技能型人才,到2020年,职业院校石油和化工类专业在校生规模要达到80万人,毕业生占行业企业新增员工的比例提高到38%[2]。由于社会上频频出现的“谈化色变”、“化工妖魔化”等一些误解,严重影响了化工类专业的招生和择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3]。面对这一现状,迫切需要加快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使专业教育“接地气、贴实际”,学生知识、技能、素质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分析
石油化工产业生产规模大,资金、技术、人才密集,自动化程度高,生产连续性强,对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及物流要求高,对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有着严格要求。笔者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深入中国石油长庆石化公司、西安庆港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延安炼油厂等石油化工企业调研,查询资料,与相关高校交流研讨,就石油化工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作了研究分析。
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岗位有:⑴现场操作岗位(外操),能进行化工生产一线设备操作、使用仪表、巡检记录等工作。⑵中控室操作岗位(内操),能利用自动化系统对整个工段或车间的整体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和集中控制。⑶分析检验岗位,能对原材料、中间品、产品进行分析检验并出具报告。⑷化工设备维护与检修岗位,能对生产装置进行日常维护和检修,及时排除故障。⑸生产质量管理岗位,能对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进行监督与控制。针对以上从事的岗位,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职业能力:⑴化工单元操作技能。掌握石油化工生产具有共同物理变化特点的诸如精馏、吸收与解吸、传热、流体输送、蒸发系统等化工单元操作技能。⑵化工反应过程运行和控制技能。掌握石油化工生产具有共同化学变化特点的基本过程,如氧化、还原、氢化、脱氢、硝化、磺化、胺化、烷基化、酯化、裂化、聚合等。⑶化学检验工技能。掌握常规分析检验原理和方法,正确使用仪器,并能分析检验检测原料、成品、半成品及其他化学品的成分和含量,为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监督提供支撑。⑷化工仪表使用技能。熟练使用液位计、流量计、压力计、温度计等现场化工仪表,并用其操作DCS和PLC控制系统等。⑸化工生产常用设备使用维护技能。能操作与维护工艺阀门、气液体贮罐、过滤器、泵、压缩机、反应釜等,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⑹识图和制图技能。会识读工艺方块图、PFD 图、PID 图、管道单线图,会识读与绘制设备简图,会绘制工艺流程图等。⑺化工安全生产技能。会使用安全设施,包括个人防护用品、空气呼吸器、防毒面具、洗眼器,会选择使用灭火器材,会操作ESD系统等操作技能。⑻职业岗位综合技能。具有一定的数字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等。
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调研和实践,结合专业知识的逻辑性,构建了我校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两主体、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两主体”是指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三段式”是指在教学组织方面,实行三个阶段的教学。第一阶段(第一学期至第三学期)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学生通过基础化学、化工制图、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化工过程控制技术和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课程的学习,掌握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实验操作和分析检测技能、识图和制图技能、化工单元操作技能、化工仪表使用技能以及数字应用和文字写作技能等。第二阶段(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通过石油炼制、反应过程与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油品分析、设备维修、化工安全与环保等课程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工艺运行、设备维护、油品分析、产品质量控制与安全生产等岗位操作技能。第三阶段(第六学期)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通过顶岗实习,了解企业特点、规律、理念,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以及岗位工作能力。三段式以螺旋递进的方式逐步达到培养目标,后一阶段的技能培养既包括前一阶段培养内容,又是前一阶段的提高。通过校企双方三年的联合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成为能熟练操作生产运行、有发展潜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首先,在校企双方构建科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石化行业职业标准、企业生产特点和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大力整合教学内容,将生产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程内容之中。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改革传统校内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教学模式,实行教师团队化教学、学生合作式学习、师生互动式交流、校企一体化育人[4]。第三,加强主干专业教学资源库及精品课程建设,包括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教案、实训指导书、试题库、习题库以及网上辅导答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搭建良好的资源平台,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双专业带头人建设。学院与石化企业密切合作,聘请企业专家与学院专业带头人形成校企合作双带头人机制。专业带头人要掌握先进的职教理论和专业建设理念,了解石化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生产一线职业岗位能力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有较强的专业建设能力、教科研能力、社会服务及管理能力。二是推进双骨干教师培养。选拔本专业优秀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在专业带头人的指导下,通过上岗锻炼、进修培训、教学研究、课程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等方式,使其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课程建设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三是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安排教师每年到大型化工企业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实践锻炼,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参加国内外各种新技术培训和认证考试,组织教师参与政府或行业发展规划、化工企业技术服务和项目开发,使教师成为行业技术能手,不仅是讲师还是培训师和教练。四是增强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化的频率和水平,培养出一支具有现代化教学思想,掌握现代化教学方法,能够熟练收集、整理、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师队伍。
3.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以石油化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按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层次建设好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由虚拟职业技能环境和真实职业技能环境两部分组成,具备教学、实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功能,注重建设实际生产装置与仿真操作结合、手动操作与集散控制操作兼顾的实训室,形成框架完整、设备先进、融仿真演练与实际操作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建立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确保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的开展。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现学生理论学习实践化,技能训练生产化和教学环境企业化。
4.建立科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首先,要组建一个由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校系教学督导组、教师、学生信息员共同组成的信息反馈系统,及时掌握教学实际状态,了解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情况和工作体会,了解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其次,要积极引入独立于政府和学校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使信息反馈更全面、更客观,评价更专业、公正。第三,成立由专家、专业教师、管理人员组成的人才培养质量研究机构,综合分析多渠道反馈的信息,严谨公正地判断人才培养质量,提交报告作为学校科学决策的依据,引导教学主导者教师(师傅)的反思,激励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增强学习主动性,促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两主体、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该专业先后被确定为校级重点专业、陕西省重点专业和陕西省高职院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首届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近年来,建成校级精品课程10门,编写国家规划和校本教材6部,60余篇,多篇被SCI或EI收录,主持或参与国家、省级和校级教科研项目20余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7项。专业实训基地是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学生先后获2010年、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化工生产技术大赛高职组团体三等奖, 2012年、2013年、2015年陕西省化工生产技术大赛高职组团体二等奖,职业资格考证一次性通过率99%,毕业生连续四年就业率100%。由于毕业生的良好表现,宁夏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与我校在该专业联合开办全额奖学金班,定向培养员工,学生三年学费由企业全额承担。
结语
“两主体、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校企两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升了师资队伍水平,为石油化工行业培养了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并能够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石化产业结构的升级,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仍需在培养模式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六大支柱产业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生力量》,《陕西日报》2014年12月26日。
[2]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联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石油和化工行业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2015年1月。
[3]孟凡华:《石化行业人才培养要“接地气”》,《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36期,第56-57页。
【关键词】江苏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41-03
【作者简介】田妹华,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常熟,215500)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职业教育。
从2013年9月起,我省中职校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全面试行《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此方案,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顶层设计的课标总体框架下,课标开发小组于2016年4月完成五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新课标由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等部分组成,坚持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方向,体现课程设计的基本思想与价值取向,支撑高质量的课程教学。
一、课程性质分析
课程性质主要阐述清楚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以“蔬菜生产技术”为例,其课程性质规定为:本课程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是在“植物与植物生理”“植物生产环境”“植物保护基础”“设施园艺”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从事蔬菜栽培工岗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后续“有机蔬菜生产”“蔬菜病虫害防治”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其中“必修”“专业技能方向课程”阐明课程类型,说明该课程是为保证学生基本学力而开设的对接企业岗位需求的课程。“在……课程基础上”“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说明该课程与前导平台课程及后续方向课程之间的关联;“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说明该课程是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具有生成力的课程,课程内容来源于生产一线的实际经验,学习内容直接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从事蔬菜栽培工岗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说明课程的本质是育人,同时体现职业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二、学时与学分分析
课程的学时与学分严格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1学时为45分钟。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规定:一般16~18学时为1个学分。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四门技能方向课程“果树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均为174学时,11学分。明确学时与学分,便于学校安排课表,给学生提供四个方向课程的选择,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身条件与发展需要,按照学校课程安排,制订个人的课程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技能方向课程体现课程民主化与人性化的价值追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三、课程设计思路分析
课程设计首先描述出课程的愿景,直接体现教育理想与旨趣。以“蔬菜生产技术”为例,引领课程设计思路的是:“本课程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度融合蔬菜生产过程中职业精神的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其基本理念突破了技术理性单一旨趣对专业知识的束缚,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专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满足学生阶段发展需要,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彰显课程与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课程充分达成每一个学生作为人而存在着的美好愿景,为学生选择未来生活和职业道路做好充足的准备,体现课程培养人的价值追求。
课程目标的设计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果蔬花卉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而确定。三维目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提出的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
课程内容的设计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四级果树、蔬菜、花卉、菌类园艺工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企业果蔬花菌生产技术规程而确定。强调课程的内容与时代、生活紧密联系,以适应社会的要求,侧重实践性与职业性。
课程结构编排的设计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以具体果蔬花菌生产流程为主线,根据果树、蔬菜、花卉、菌类园艺工岗位典型任务设计学习任务,突出育苗技术、定植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等职业技能,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合,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
四、课程目标分析
课程目标是教育意图,是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课程目标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参考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明确学生在学习某门课程后应达到的状态和发展水平。以“蔬菜生产技术”为例,其课程目标为: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主要蔬菜的生物学特性、生产季节与茬口安排,能够按照市场需求制订并实施蔬菜生产计划,依据规范的生产流程与管理技术,独立或协作解决蔬菜生产中的常见问题。依据总体目标,能形成如下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能识别常见蔬菜并进行分类,了解其形态特征与栽培习性;能熟练进行蔬菜生产种植设计、播种育苗、定植与栽培管理;能从某些蔬菜的生产管理中找出共性,归纳总结出这类蔬菜的生产管理技术;具有独立思考、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或协作解决蔬菜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具有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质量、安全与环境保护的意识。课程目标也是确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分析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技能课程大多需要通过理实一体化进行教学,因此,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为主,即以项目为中心,每个项目包括若干个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提出相应要求。这是一种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将纵向的脱离职业领域且缺乏沟通的学科课程体系打破,向职业回归。以“蔬菜生产技术”为例,整个课程共有12个项目,具体为:蔬菜生产入门、瓜类蔬菜生产、茄果类蔬菜生产、豆类蔬菜生产、白菜类蔬菜生产、根菜类蔬菜生产、绿叶菜类蔬菜生产、葱蒜类蔬菜生产、薯芋类蔬菜生产、水生蔬菜生产、多年生蔬菜生产、芽苗菜生产。除了“蔬菜生产入门”这个基础项目外,其他项目都以生产某类具体的蔬菜划分。课程的实施要求把职业实践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在职业情境中展开。每个项目按照蔬菜实际生产过程分成与工作任务相对应的四个具体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下的课程内容及要求的基本参照点是工作任务中的职业能力,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特点,通过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把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情境结合在一起。通过学习任务细化,将有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考核内容有机嵌入项目课程中,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及行业从业标准相衔接。让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信息与资源的收集;根据市场需要合理选择品种、确定生产季节与茬口安排,制订生产计划;实施生产任务;对生产技术进行归纳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完成生产技术报告。在整个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综合职业知识,更形成了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实现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走向综合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六、实施建议分析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有“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个部分。
教学建议强调了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能力提高为目标,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体现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实行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这些都是对教学过程中教学关系和教学情境构建的建议。考虑到配合农时农事,项目课程的实施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季节灵活安排,推进专业教学紧贴生产实际。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可结合地域特点、产业发展趋势,及时补充新品种与新技术,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同时,果蔬花菌生产操作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环境保护等内容可有机融入相应教学任务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高度融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教学组织形式,建议分组教学和集中教学相结合,充分运用视频、动画、图像、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呈现以往学校情境中难以呈现的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实施效果的检测,是判断学生是否达到课程学习要求的手段。评价建议强调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突出评价的导向、教育与激励的功能,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注重评价主体多元、方式多元、内容多样,构建与课程目标相一致的多元评价体系,力争使之促进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教师的判断和决策,及时给教学提供反馈。对果蔬花菌分类、生育周期、生物学特性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依据课程目标要求,主要采用笔试评价;对具体果蔬花菌生产技术、田间管理操作技能的检测,依据企业生产技术规程和四级园艺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主要采用观测、现场操作评价。同时,评价应紧扣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结合课程特点,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要重视发现、分析与解决果蔬花菌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形成。注重评价结果的应用,客观告知学生需要改进的方面,及时与学生商讨改进的方法与途径。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要充分肯定、有效引导。
教材编写和选用必须依据本专业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吸收果蔬花菌生产行业的新品种、新技术,对接岗位要求、园艺工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生产技术规程,将有关的品种选择、生产季节与茬口安排、实用生产技术等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入各教学任务中,并渗透优秀企业文化和产业文化。需要强调的是,教材的内容不应是对现有学科知识的重新剪裁,也不能笼统地罗列大块学科知识,要精心设计项目活动,开发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在分析学科知识时深入到具体的知识点,并以此为生长点,提高项目的能力训练价值。同时,教材内容的编排要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在保证项目内容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为学校和教师拓展、开发内容留下空间。教材呈现方式应符合中职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图、文、声、像配合得当,体现可读性、趣味性与直观性。
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要素来源和课程实施的条件来源,大自然有充足的果蔬花菌资源,本专业应充分开发自然课程资源,体现课程形态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是重要的社会课程资源,建议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加强专业学习和企业研修,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跟踪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劳动组织的变化,吸引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深化校企协同育人。配全课程教学相关现场的物质资源,包括课程标准与教材文本、工作任务书或工作手册、实训指导书、实训基地、栽培设施、材料与用具等。开发和广泛运用信息化课程资源,配备课程必备的电子读物,及时开发、补充、更新和延伸数字化教辅资料,建立动态、共享的课程资源库。总之,课程资源开发应结合教学实际,在满足教学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力求丰富课程内容、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能,促使学生提高主体意识、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七、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课程标准作为对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后预期结果所做的一种基本规范与质量要求,不仅是课程教与学的依据,更为教材编写、教学、学业评价和考核提供了纲领性文件。我省中职专业课首批课程标准已研制完成,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有待检验,需要经过实施和评价过程,进一步修订与完善。
关键词:衡阳市农业;四化两型战略;绿色农业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8.014
1.衡阳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绿色农业强调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是一种将环境保护,与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安全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形态与模式。
目前,在我国石油农业耕种方式给环境造成的破坏程度非常严重、土壤生产效率大减,以及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绿色农业的重要性已经获得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和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而2012年湖南省也提出将“四化两型”战略作为我省未来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因此,衡阳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是对上级政策的贯彻执行。
根据衡阳市政府信息门户网报道,近几年来,衡阳市政府将发展绿色农业作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不但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而且作为投资主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投资。2015年,有针对性的出台了以重点扶持“10个领军型龙头企业、30个成长型龙头企业、20个特色产业园”为主的《2015年农业产业化项目扶持方案》,注重通过贷款贴息的方式调动龙头企业提升产能的积极性;对列入市政府重点工程的96个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实行了“一对一”帮扶,年度投资112亿元。2016年度,衡阳市共审批第一批绿色发展类重点工程建设项目77个,绿色农业重点项目之多、在所有产业中所占比例之大,都比以往大有提高。
然而,尽管政府对绿色农业非常重视,并对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给予较大的政策支持,包括财政、税收、贷款与保险等支持。但是对于规模较少的绿色农企而言,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它们受到的政策支持,远不能满足其融资需要。因此,融资难,仍然是绿色农业企业发展中的瓶颈。
2.绿色农业企业融资困境表现及成因
绿色农业企业融资困境主要表现为:融资结构单一,融资成本高,融资数量较少,融资速度慢。融资结构单一是指企业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单一。主要表现为:以自有资金和民间借贷融资为主,以政策银行借贷融资和财政资金为辅;以吸收直接投资为主,以债务融资为辅。与其它行业的企业或者同行业的非绿色农业企业相比较而言,融资成本要高一些。融资的数量相对于其科研与投资扩张对资金需要量而言,往往无法满足其需要。另外,现有融资机构放贷手续复杂,审批环节多,放款速度无法跟上企业生产经营中资金需求波动特点:小量多批,快借快还。
上述融资困境产生的原因包括客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因素,涉及企业、金融体系和政府产业政策三个方面。
首先,从企业本身的因素来看,绿色农业企业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高的特点,使其内源融资能力不强,外源融资成本高或难度大。由于目前绿色农业的生产技术还不够成熟,产品质量与产量稳定性差,生产环节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绿色农产品的质量认证体系还很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的标准体系不一致,从而使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较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普通较高,一般都比相应的传统农业产品的单位成本高3倍以上,销售价格高,一般人群难以接受。这些原因共同导致绿色农产品在国内的消费人群较少,资产获利能力不稳定,从而内源融资能力不强。另外,绿色农业存在着投资周期较长,固定资产占比高的特点,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而绿色农业企业的生产技术非标准化以及保密性,使得金融机构对绿色农业企业的信用水平难以评估,从而导致放贷速度慢,贷款成本高。除此以外,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复杂性,消费人群的不明确性也使得企业难以吸引股权投资资金。据统计,衡阳绿色农业企业的资金80%是创业者自有资金,企业依靠自身的收余留存来扩大再生产,这无疑降低扩张速度。
其次,这些融资困境与我国金融体系的特点有关。我国金融体系的特点:涉农金融机构种类少,布局不合理,服务主体非农化。例如,原本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涉农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合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也将扩张的重心放在城市,以非农业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而且这些涉农金融机构从农民手中吸收的存款远大于其放贷给农业行业的资金,从而导致农业行业可供内部拆借、行业内流转的资金不足。
第三,政府的政策效率不高,导致薪水车薪。首先,尽管政府有扶持绿色农业的政策性资金,但是由于对绿色农业企业的认定,资金用途监督等环节缺乏有效的标准和手段,导致政策性资金配置效率不高,部分资金并没有真正用于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其次,政府直接投资资金选择的投资项目过多,影响了效果的突现;政府直接投资资金选择的价值链环节需要重新定位,应该以基础设施、技术研发、质量认证与监管环节为主。
最后,农业保险行业建设力度不够,无法为降低农业企业经营风险服务。
3.化解绿色农业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当前绿色农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技术的稳定性、生产成本过高以及产品信誉缺失。而融资困境只不过是这三方面问题的外化。所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化解绿色农业企业融资困境。
第一,政府出面组建生产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大力支持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研发,尽快促使生产技术成熟。并将研发成功的技术成果部分免费推广,造福整个行业,降低生产成本和生产风险。
第二,组织科研院所,研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一方面为整个行业树立标准,建立合法规范,以防企业之间的不当竞争;另一方面,向国际标准靠拢,提高标准的权威性与合法性,利于提高国内消费者对我国绿色农产品的信任程度,避免“柠檬市场”产生;最后,向国际标准接轨,为我国绿色农产品出口发达经济国家做好铺垫。毕竟,在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初期,人们对绿色产品的价值认知能力还很缺乏,导致国内市场的规模还较少,好产品无法卖好价格,产品出口必然是这一阶段的重要支柱。
第三,为企业进行经营创新创造条件。首先,政府通过为订单农业的消费者提供风险担保来引导企业通过实行订单农业,化解市场风险和融资难题。其次,政府为企业融资创新提供条件。包括:允许企业用不可撤销产品订单融资;企业间可以集体互保融资;股权抵押融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