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能制造技术标准

智能制造技术标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能制造技术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能制造技术标准

智能制造技术标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模式;路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035-03

引言

《中国制造2025》,将“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主要战略任务之一,提出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等具体任务。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荐的通知》等文件,提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重点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智能协同制造技术服务平台,形成智能制造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以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为主攻方向,提升工业共性技术能力,促进产业化创新和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智能工业体系,打造智能制造产业生态链,构成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新动力。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基础上,以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为主要特征,包括从智能制造单元扩展到车间、生产线、企业、供应链等环节在内的制造生态系统。智能制造的实现主要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网络信息系统和实体空间的深度融合,形成智能决策与控制,从而推进整个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为此,对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模式、现路径等内容的研究,显得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新模式

(一)“政府+企业”发展模式

“政府+企业”发展模式指智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由政府作为其主要支配力量,政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人才等资源,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优先享用政府资源,受政府相关政策的保护,从而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长为智能制造业的“舵手型”企业。这类企业往往涉及一些与国家利益直接相关的产业领域,或是与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息息相关,因而这些企业受到政府部门的调节和支配,能够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迅速成长起来。

(二)“智能制造业产业化创新平台”协同发展模式

智能制造业产业化创新平台由政府和产业链上的“舵手型”企业共同发起,平台由“舵手型”企业以创新的商业模式驱动运营。激发平台的产、学、研和企业的协同创新智慧,通过该平台共享和增值,促进创新要素发挥乘数效应的作用。该创新平台的有效运营由政府的产业政策驱动,全面涵盖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利益相关方,促进智能制造业的良性发展。保证所有相关基础技术与组件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开放、实时的运行环境,数字生态系统的优化整合、数据分析以及协同的功能,促进智能制造业产业化创新平台的共享运行。面向智能制造的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建立起智能产业部门的协作,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新生产模式,支持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制定智能制造的共性技术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与规范,并在相应领域推广;实现智能制造产业系统中的物理对象与相应的虚拟对象之间无缝协同融合;推动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施智能制造重大产业工程,强化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基础技术和产业支撑能力,加快构筑自动控制与感知、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等制造新比较优势,增强智能制造业数字化连接能力、数据增值能力、网络集成能力、智能认知能力、智能优化配置的能力,促进全产业链的智能协同。

(三)“工业4.0”引领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大力推进再工业化与制造业回归,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重点关注互联网、智能技术对制造业发生的作用,其中CPS是网络世界与实体世界的融合,具有在空间和时间维度感知和处理外部环境复杂性的能力,对产业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产生巨大影响。在美国,这种影响将重点发生在智能生产设备、流程、自动化、控制、网络和新产品设计等产业。CPS能够实现管理大数据、提升机器互联、建设智能化、提升对设备管理弹性和自适应能力等目标。对制造业的硬件设备、工厂、移动设备、物流、服务和人和过程进行连接、整合、分析和动态调整,具有跨界协同的特征。要重点推进能适应“工业4.0”的智能制造业发展模式,提升智能化制造业的CPS能力。首先,实体空间的数字化能力,将设备、移动终端、工厂、流程、服务等供应链中所有环节等“实体空间”要素,进行数字化呈现与连接的能力,实现万物智慧互联;其次,大数据基础上,网络空间对数据进行集成分析,发展人―机智能交换,提升认知层的智能决策能力;最后,网络―实体空间交互能力,形成智能价值网络、商业生态,实现智能协同增值。

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提升重点领域智能机器人智慧能力

面向《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聚焦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智能企业的智能机器人的智慧能力提升,攻克智慧机器人关键技术,围绕重大科技领域,培育智慧生活、现代服务、特殊作业等方面的需求,重点发展人机协作智慧机器人、双臂机器人等标志性智慧机器人产品,引导智慧机器人向中高端发展,推进专业服务机器人实现系列化、商品化,促进服务机器人向更广领域发展。

(二)大力发展智慧机器人关键零部件

从优化设计、材料优选、制造工艺、装配技术、专用制造智能装备、智能产业化能力等多方面入手,实施技术创新,突破技术壁垒,解决智能工业机器人用的关键零部件性能、可靠性差,使用寿命短等问题。聚焦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智能制造核心关键环节,突破关键核心与关键零部件,开发智能工业机器人、增材智能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核心技术装备,以装备为支撑,全面提升高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智能控制器、智能传感器、智能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的质量稳定性和产业化生产能力,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三)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产业化创新

积极跟踪智能机器人的发展趋势,推进新一代智能机器人共性技术产业化创新,建立健全智能制造机器人的创新平台。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组建面向全产业链的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打造政产学研用(企业)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载体。重点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深度学习等基础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高性能智能机器人的设计、精确参数辨识补偿、协同作业与调度、编程等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重点突破智能制造模块化、标准化体系结构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生肌电感知与融合等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重点开展,突破机器人通用控制软件平台、人机共存等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同时,推进智能制造共性关键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以及检测体系认证与应用。

(四)打造“舵手型”企业和“智能工厂”

引导企业开展产业链横向和纵向整合,支持互网企业与智能制造企业的共享联合,通过联合重组、合资合作及跨界融合,加快培育智能化管理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整合能力强的“舵手型”企业,打造市场渗透力强的智能制造机器人知名品牌,充分发挥“舵手型”企业带动作用,以“舵手型”企业为引领形成良好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局面。通过“舵手型”企业,打造“智慧工厂”,以制造资源、生产操作流程和产品为核心,以产品生命周期数据为基础,应用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实验验证技术等,使产品在生产工位、生产单元、生产线以及整个工厂实现智能化生产和运营。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都成熟的前提下,从基础IT与自动化,到业务流程变革,再到系统集成,参照CPS以及工业4.0的技术标准,建立智能车间、智能化工厂、智能化企业以及整个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

三、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供给侧对策

(一)加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

实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分布规划,在制造的优势行业、重点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发展的应用示范,政策鼓励企业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和智能企业,推进智能制造和智能生产;分层推进智能化技术应用,推进智能技术产业应用。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泛在信息的强力支持下,推进智能化制造产业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工业互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制造企业的互联网化和智能化,突破和发展智能化关键共性技术和高端核心智能工业软件、智能制造装备及其关键部件和装置研发和生产,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升级、推进智能制造的制度环境,促进智能制造产业的升级发展。

(二)促进创新体系有效智能协同

智能制造产业化水平的关键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我国在工业无线技术、标准及其产业化,关键数据技术和安全核心技术等智能制造产业和工业互联网领域,发展水平还很低。制造业总体技术水平还处于由电气化向数字化迈进的阶段,而智能制造的支撑是数字化和智能化。按照德国工业4.0的划分,发达工业国家智能制造推进的是由工业3.0向工业4.0的发展,而我国智能制造需要的是工业2.0、工业3.0和工业4.0的同步推进。不断探索“互联网+”与各行业融合创新的新模式,以网络为纽带,实现人、机、物的互联互通,加快高速、互联、安全、泛在的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智能制造的实现设备、生产线、制造系统、产品、供应商、人之间的智能互联;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推进智能制造企业融合创新,引导机器人产业链及生产要素的集中集聚,形成合力,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健康发展,实现创新能力和智能制造技术革命的赶超,促进智能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三)示范应用带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激发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提升智能制造业的集成创新、产业应用、产业化创新、试点示范成效,支持产学研用合作和组建产业创新联盟,联合推动离散型数字化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产业应用。支持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推动形成包括多元化主体和多元化路线的产业创新和技术扩散体系,多方参与、多线并进的开放性创新机制,建立面向智能制造重点行业的工业云,采集产品数据、运营数据、价值链上大数据以及外部数据,实现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智能优化,加快构建以智能制造“母工厂”为核心的系统层面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载体。制定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各项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机器人产业向高端化发展,聚集重点领域,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及能源管理优化,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分类实施流程制造试点示范与离散制造试点示范,以应用为抓手,带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四)建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风险补偿机制

加强智能制造产业领域的资金扶持,以产业政策推动形成多元化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智能产业创新格局,鼓励以解决智能制造产业现实问题为宗旨,引导组织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合作和关键技术攻关,强化面向产业联盟的独立评估与信息公开机制,加快我国智能制造企业的整体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模式形成,主动对接国际智能制造技术产业标准,设立智能制造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智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为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等专项资金支持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创造条件,积极探索建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风险补偿机制。

智能制造技术标准范文第2篇

一是智能工业领域。重点支持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检测、制造供应链跟踪、产品全生命周期检测等物联网系统,形成综合管理监测平台,促进经济效益提升、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二是智能农业领域。重点支持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生产养殖环境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产品溯源等物联网系统,形成重点农产品质量管理平台,保障农产品安全。三是智能环保领域。重点支持城市大气环境实时监测、重点流域和湖泊水质监测、工业污染源排放实时监控等物联网系统,形成重点地区和行业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平台,改善环境质量。四是智能物流领域。重点支持覆盖库存监控、配送管理、安全追溯全流程的物联网系统,形成跨区域、行业、部门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物流效率,保障物流的安全和可控。五是智能交通领域。重点支持交通状态感知与交换、交通诱导与智能化管控、车辆定位与调度、车辆远程监测与服务等物联网系统,形成城市交通实时监控和管理平台,提升交通管理水平。六是智能安防领域。重点支持社会治安监控、危险化学品运输监控等物联网系统,形成重点区域和行业的监控和管理平台,提升公共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在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方面,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物联网信息感知、传输、处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主要包括读写智能终端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多功能智能传感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低功耗射频SoC芯片和产品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实时图像识别技术和应用系统的技术研发。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8.6%,预计到2015年,一批物联网核心技术将实现突破,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另有业内专家预测,2015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将超5000亿元,到2022年,物联网技术将推动全球企业的利润总和增长21%。

智能制造技术标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智能制造;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智能制造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智能制造技术是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拟人化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化的感知、人机交互、决策和执行技术,实现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和制造装备智能化,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过程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和必然结果,其发展和应用对于改变传统生产模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智能制造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以信息化创新研发设计手段、研制智能产品;二是推进生产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智能装备;三是推进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建设自动工厂。

智能制造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首先,自动化、数字化工厂使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能力大幅下降,劳动力占生产总成本越来越小。其次,数字化制造可以满足个性化需求,实现定制生产,并且交货期大大缩短。最后,传统的自上而下集中式经营方式将被分散的经营方式所取代,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管理体制将被扁平管理体制取代,对市场也将会做出更加快速的反应。

智能制造将进一步提高制造系统的柔性化和自动化水平,使生产系统具有更完善的判断与适应能力,显著减少制造过程物耗、能耗,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水平。

二、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途径

通过创新驱动、机器换人,以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减员增效、减能增效、减耗增效、减污染排放增效和提高优质产品率、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四减两提高”目标。这是辽宁传统制造业以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应对传统低成本优势削弱所面临的挑战,推动转型升级的关键途径。

(一)面向需求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打造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联盟。引导建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产学研用联盟,加强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产业链垂直整合,通过“基地―项目―人才”的长期支持,形成覆盖设计、制造、销售、维护等产业链环节的联盟运行机制。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以联盟为基础共建智能制造领域产业研究院、公共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增强技术研发能力,攻克智能制造系统和核心部件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工程化产品,推动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着力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和企业应用。吸引国际国内的机器人产品生产或研发企业来辽宁发展,培育工业机器人大型企业集团,促进企业联合、兼并与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单项产品“小巨人”,形成一批优秀企业及产品品牌。建设机器人产业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着力培育工业机器人服务业,做大前端研发和后端营销,打造工业机器人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服务中心、营销平台。

实施智能制造装备标准化与质量控制提升工程。以加强标准化工作为突破口,为智能制造装备提供技术标准支撑,提升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采标达标水平;加快智能制造装备重点领域标准的制订步伐,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力度;以产业聚集区为载体推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上下游产品标准对接,保证产业链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以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联合相关专业机构共同开展专项技术攻关活动,解决影响供应链质量的瓶颈问题;指导企业提高对采购产品的质量检测能力,确保产业链各环节的产品质量水平,并对重要供应商开展第三方审核;加大对采用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作。

在沈阳等地建立智能制造装备集聚区。围绕纺织、轻工、机械、电子电器、建材、五金等传统制造业领域转型升级的需要,以沈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为基础,以中国科学院创新研究中心及产业化基地为核心,构建辽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集聚区,集聚国内外智能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机构,建立适合行业需求的专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

(二)政策扶持完善智能制造支撑体系

设立“智能制造”专项资金。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化发展给予资金支持,采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有偿使用、委托投资等多种操作方式,扶持企业实施“机器换人”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对试点企业“机器换人”项目优先给予贷款,鼓励省内信用担保基金优先给予担保贷款贴息;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首台套保险业务。

加强对“智能制造”发展的研究指导。成立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小组,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实地调研和现场诊断,重点研究探讨智能制造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定期出台政策,对部分工种要求强制采用机器代替人工。

建设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完善功能、提升能力,为中小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设计及检测、产品测试、检测设备研发、工业设计、虚拟仿真、样品分析、快速成型、3C认证、人才培养等服务。积极为企业提供物联网技术支持,推进企业应用条码、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质量控制和售后过程的产品跟踪、故障诊断、服务优化。

实施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工程。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培训资源,建立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和实训基地,重点培养高层次研发和应用人员。积极推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高技能人才选拔工作,加强企业人员职业培训,每年针对示范企业技术骨干开展提高培训,针对企业员工开展普及培训。

加强对智能制造的国际合作与宣传力度。鼓励开展智能制造联合创新、应用示范、人才培训和评估认证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国内相关组织和企业参与相关领域国际标准的制修订。普及工业转型升级知识,推广先进经验,营造社会氛围,提高全社会对发展智能制造的知晓度、认知度、参与度。

参考文献

智能制造技术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煤矿机械;设计制造;PDM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D401 文献标识码:A

概 述

煤矿机械是用于矿物挖掘和开采的大型机械。在矿山开采中,它的性能和安全将直接关系到煤矿生产。时下,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超速发展,煤矿机械设计者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及制造出具有后期维护成本低,人工使用操作简便,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等的煤矿机械用具,来满足矿山开采企业使用需求。

1煤矿机械设计存在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分析,目前的煤矿机械设计存在诸多问题,除了有来自设计人员的不合理设计造成的;缺乏设计质量管理的办法和手段;对设计中存在的习惯性违章和一些隐患问题不制止;管理人员对施工安全管理的不重视等之外,还有以下问题。现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总结如下。

1.1技术创新低。目前我国煤机制造企业大多没有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依赖于的科研院所,企业的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很弱,没有很好的循环机制,产品开发周期过长,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差。

1.2产品技术标准落后。根据一些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现行的煤机产品技术标准,普遍低于国际上同类产品的技术标准,有些标准多年未修订,已不能适应现有产品发展需要。

1.3产业基础薄弱。不容置疑的是我国科学技术基础性发展太慢,使得关键零部件、轴承等,在使用寿命和可靠性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不难满足我国目前矿山企业的整体发展需要。

1.4高端产品靠进口。目前我国的矿山机械里的一些高端产品还需要进口,还有相当数量的煤机制造企业只能从事一些技术水平低的简单产品的仿制,无力从事新产品开发,导致诸如低端的液压支架、小型刮板输送机、小型带式输送机及综机配件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产品质量低。

2 煤矿机械设计类型

目前在我国煤矿机械设计的类型主要有系统化、结构模块化和智能化等。具体阐述如下:

2.1系统化设计类型。这种类型设计的特点是:将设计看成由若干个设计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每个设计要素具有独立性,各个要素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并具有层次性,所有的设计要素结合后,即可实现设计系统所需完成的任务。

2.2结构模块化设计类型。它的特点是在产品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将产品分解成具有某种功能的一个或几个模块化的基本结构,通过选择和组合这些模块化基本结构组建成不同的产品。这些基本结构可以是零件、部件,甚至是一个系统。理想的模块化基本结构应该具有标准化的联接和配合,并且是系列化、通用化、集成化,具有互换性和相容性。

2.3智能化设计类型。智能化设计的主要特点是:借助于智能化设计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多媒体工具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表达产品的构思,描述产品的结构。

3煤矿机械设计及制造方法

前面已经阐述了煤矿机械设计的时候,设计者在里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如果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首先就要从煤矿机械产品设计人员着手。但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重要工作。

3.1 开发煤机产品开发平台建立产品数据库。在开发这个平台之前,要面向并行工程的开发环境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在开发时,要建立研发单位、制造企业及用户所组成的开发团队。在这个基础之上不断加强同煤矿、煤科院等的的技术合作,进行产品设计研究,掌握产品设计所需的基础数据。通过这些基础研究工作建立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机设计数据库,并可实现资源共享。

3.2 加强面向环境设计制造。面向环境设计又称环境意识制造ECM和面向环境制造MFE。在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有关设计因素,使产品的使用及制造过程对环境和资源的消耗达到最小。它是多方面的,如考虑了资源合理使用,产品制造使用过程中的装配、拆卸、维修和回收,设计中绿色材料的使用等多个方面。

4煤矿机械设计及制造过程

煤矿机械设计及制造过程是指产品制造时,由原材料或半成品进厂到转变为成品的各有关劳动过程的总和。具体来说它有生产技术准备过程,毛坯制造过程,零件的加工过程,产品的辅助劳动过程等。在煤矿机械实际生产过程中,按一定顺序逐渐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性质等,使其成为预期产品的这部分主要过程称为工艺过程。

同时,原材料经浇铸、锻造、冲压或焊接而成为铸件、锻件、冲压件或焊接件的过程,称为材料成形工艺过程。采用机械加工方法,直接改变毛坯的形状、尺寸、表面质量,使其成为合格零件的全部过程,称为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对零件的半成品通过各种热处理方法直接改变它们的材料性能的过程,称为热处理工艺过程。最后,将合格的零件和外购件、标准件装配成组件、部件和产品的过程,则称为装配工艺过程。

5PDM技术在煤矿机械设计制造中应用

PDM技术可以缩短技术数据准备周期,提高作业计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增强了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并支持企业进行产品优化和系列化设计,提高设计效率和企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

笔者认为,PDM技术的实施如果在原有的流程上直接实施PDM,不仅不能起到改善管理的作用,而且部门之间的障碍和繁琐的审批流程会使系统的运行受到重重抵触。同时,围绕PDM系统的运行制定新的规章制度,如数据归档的流程、更改通知和发放的流程、临时更改的流程和打印控制流程等。企业成立了编码中心,全厂范围内统一编码。

结语

PDM技术的实施可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和信息的利用率。随着PDM系统的实施,散布在企业中的各个信息孤岛被连成一体,在设计、工艺等部门建立一条完整的信息链,形成了一动全动、一有全有的协同工作环境,逐步建立起敏捷制造、快速响应的企业网络。通过和CAPP的集成,在产品结构树建立后,融合零件相关工艺信息进行工艺信息汇总,产生加工路线等一系列统计信息,为上游生产计划和下游加工制造、财务核算提供数据。

参考文献

[1]郑继水.煤矿机械绿色设计与加工的途径[J].山东煤炭科技, 2011(02).

智能制造技术标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智能电网问题措施电力产业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智能电网理念逐渐形成,代表未来电网发展方向的智能电网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电网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关注,电网智能化也已成为世界电网发展的新趋势。在世界能源危机的背景下,发展智能电网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持续恶化,要改变这一现状,发展低碳经济是一条必由之路。发展低碳经济可以给环境和社会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促进生态环境的改良,推进可持续经济的发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坚强智能电网,是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智能电网概述

简单来说,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智能电网建立在双向的通信网络基础上,将高级测量体系、传感技术、通讯技术、高温超导技术和储能控制等新技术成果应用于传统的物理电网;引入了新的智能产品和服务,能互动地满足现代用户对电能质量的高要求,并通过技术手段确保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能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电能损耗,促进生态环境的改良,进而推进可持续经济的发展。智能电网浓缩世界技术革命精华于一身,是最先进的通讯、IT、新能源、新材料、新设备等产业和技术的集成,直接为社会服务,有利于开辟电力行业管理的新时代,推动了电力基础设施的革命性升级。

1.适合中国国情的智能电网。世界各国对于智能电网的界定有差别,各自建设智能电网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智能电网简单地说就是实现电网的智能化,是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设备技术、控制方法以及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

我国的智能电网要以特高压骨干输电网为基础,建立坚强的输电系统,以便实现能源的大范围合理配置,为电力系统更高层次的智能化提供坚强基础。

当前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全面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以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自主创新、国际领先的坚强智能电网。

2.智能电网建成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智能电网能保障能源供应、大规模接纳可再生能源并实现智能互动,较之普通电网,它的建成将会大大降低能耗和阻塞,以较高的能量效率、较高的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较低的系统运行和维护费用减少对发电和输配电的资产投入,使得电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大幅提升。

二、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智能电网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建设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各类问题会不断涌现。就目前而言,以下问题值得关注:

1.明确智能电网分步建设目标。国家应制订适合国情的智能电网分步发展目标。应以坚强电网为基础,建设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现代电网。可将这一目标分解为三个层次:国家电网公司强调我国智能电网的基础在于坚强的网架结构、强大的电力输送能力和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如前文所述,这是以解决能源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均衡、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实现远距离大容量输电为前提的。“坚强可靠 ”应当是智能电网建设的初级目标,即提高供电的质量、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初级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接入、分布式能源分散化、小容量、多数量接入为目的的智能电网建设就成为中级目标。智能电网的发展要求实现电网的无歧视开放,促进清洁能源的利用,这就需要提高清洁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经济高效、清洁环保 ”是智能电网建设的第二阶段目标。

在上述两个目标实现之后才有可能达成电网、电源和用户三方面信息的透明共享,从而促进发电企业和用户主动参与电网运行调节。“透明开放、友好互动 ”成为智能电网发展的最终目标。

2 .建立并完善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目前我国现有的电力关键设备(系统)及其技术标准不适应智能电网建设的需要,而关于智能电网系统的技术研究尚没有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和引导,不同产品供应商会采用不同的技术和标准。如何在一体化的系统架构、系统规范、参考标准、最低性能规定和最优标准方面与国际标准接轨,使其具有互操作性,甚至掌握标准制订的主导权也是在编制技术标准时需要注意的前瞻性问题。

3.防范跨国公司的控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国家电网公司在《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系统)研制规划》时表明,要全面提高我国电力装备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先进制造能力和技术引领能力,强调在保证技术质量的前提下重点采用自主产品和技术。同时,由于我国逐步减少国有垄断经营,不断放开投资领域,降低投资门槛,资源和能源领域也迅速成为跨国公司新的投资领域。因此,跨国公司对智能电网建设的渗入程度还需谨慎对待。

4.促进行业整合。对于国内智能电网设备研发和制造企业来说,一方面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尽快掌握相关核心技术,提高设备制造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自身设备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把握智能电网发展的趋势和重点领域,避免造成投入的浪费。这就需要集中优势力量,促进行业整合。作为电工行业相关企业、研究院所在智能电网设备方面的全国性行业组织,智网委工作的开展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职能,推动智能电网设备行业有序、健康、快速发展。

5.可再生能源和负荷资源的不匹配分布。我国要重视电网的容量建设,很多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会对其发电时产生的发电功率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应该重视对未来高容量电网的管理,实现高效、可靠和安全的运行。可再生能源的分散性。可再生能源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因此,在存在统一大电网时,靠近负荷侧就地利用的分布式发电的重要性就逐渐凸显了出来。要充分地对发生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最大限度地使相关资源和负荷得到优化平衡,对于电网系统的总体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6.能源系统中化石能源的退出。未来能源系统中,化石能源的退出将会对智能电网的发展提出很大的挑战。未来电网的负荷特性与现代电网的负荷特性相比将产生很大的变化,会有大量包含电气化机车的移动负荷和大范围分布的充电电站,以代替加油站之类的设施供汽车等交通工具充电。

三、我国智能电网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1.发展储能技术。大力发展储能技术,可以极大地促进未来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考虑到传统的电力系统主要遵循的是生产-传输-使用的模式,在未来智能电网建设中,可以在其中增加“存储”电能的环节。存储技术的应用将使电网的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且对可再生能源以及分布式发电的大规模应用以及对大型可再生能源发电站的开发利用带来便利,不仅为其提供丰富的技术选择,也为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技术支撑。储能技术的应用将会使电网运行无论在安全性、经济性还是灵活性都得到明显的改善。

2.发展分布式智能电网。所谓分布式智能电网,即一种构建起临近用户的小型发电机组、储能系统和微型电网,并且与外部电网进行互联的智能电网。在分布式电网中,小型发电机组的发电系统也可以不同,可以太阳能、风力和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混用。且原有配电网的结构不会因为分布式电源的接入而发生改变,这可以延缓输、配电网升级换代所需的巨额投资。而电网的供电质量和可靠性会随着分布式电源的接入而得到有效改善。通过笔者的分析可以看出,采用分布式智能电网,可以大大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率。

3.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坚强智能电网。长期以来,我国的电网发展总体滞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因此,我国要加快电网建设,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坚强智能电网,以外延发展为主,以满足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为首要任务,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实现各级电网协调发展,提高供电能力,营造安全可靠的用电环境。同时,要大力提升电网的智能化水平,提高供电效率,优化供电服务,做到外延发展和内涵提升并重。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边远地区的用电比较困难,因此,还要大力提升输配电能力,做好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电力输送,保证输送的电力高效、可靠、稳定;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提高用电的互动能力,提高用电增值服务水平,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推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四、智能电网建设对电力产业的促进作用

智能电网建设涉及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六个环节,通过智能电网的建设带动全面升级和集约化发展,电力系统各领域都将产生质的飞跃,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发电环节。在能源危机和全球碳减排压力下,水力发电、风电并网、太阳能发电并网、大容量储能成为发电侧的重点建设方向。对于目前的常规电源而言,智能电网建设将促进其网厂协调和调峰技术创新,推进快速并网、抽水蓄能等装备核心技术突破,同时发电监控设备制造业将进入高速增长期。

2 .输电环节。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的规划,智能电网首先强调电网的坚强,因此要加速特高压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不仅对变压器、电缆等传统电网装备制造产业有较大需求,而且对状态检测设备、保护测控装置、安稳调度系统等制造业提出了刚性需求,将促进其产业规模的扩大。

3.变电环节。在建设智能电网的背景下,我国智能变电站将成为新建变电站的主流。在变电环节,新建智能变电站、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智能变电站运维集约化、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将成为未来的重点。

4.配电环节。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规划,未来10年将全面推进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配电自动化、配网调控一体化、分布式发电、储能与微电网的接入下协调控制这些领域的市场前景广阔。

5.用电环节。这一环节与终端用户联系比较紧密,包括供电服务中心的省级集中建设、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智能小区楼宇建设;涉及的主要设备是智能终端、智能电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带动下,电动汽车充放电设施将面临爆发式增长。

6.通讯信息平台。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对配、用电环节信息交互的要求逐渐提高,因此电力用户通信、电力光纤到户、电力线载波等新型通信技术的创新有广阔的空间。智能电网与信息、计算机和自动化等技术密切相关,发展智能电网不仅涉及面广而且有较强的带动性。这些领域包括电力行业及其上下游产业,并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联系,将显著带动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五、结论

电网智能化是我国电网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要大力发展储能技术和分布式智能电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坚强智能电网。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市场的需求和相关政策的实施,我国的电网智能化会不断地升级、优化,进而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和谐、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思童.加快步伐加强力度发展中国智能电网建设-访智能电网研究所孙强博士 [J ].电器工业,2012,(2).

2.王玉胜.2012中国智能电网建设国际论坛在京成功召开[J].电气技术, 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