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合肥市地处华东腹地,安徽省会,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近年来经济社会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迈出坚实步伐。“十二五”期间,经2011年的行政区划变动,县域经济单位由三县调整为四县一市,即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和巢湖市,县域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县域总量不断扩张。2015年,合肥市县域生产总值(GDP)1863.4亿元,比2010年净增加955.6亿元,现价增长1.95倍。
2.县域产业结构升级。2015年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13.2:61.5:25.3,与2010年比,一产比重下降3.8个百分点,二产、三产分别提高2.1和1.8个百分点。
3.县域工业地位凸显。截止2015年末,县域规上工业企业1543家,比2010年末增加近500家,县域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37.3%,比2010年提高2.5个百分点。
4.县域财政较快增长。2015年县域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192.05亿元、125.18亿元,分别为2010年的2.6倍和2.9倍,“十二五”年均增长分别达20.6%和23.3%。
5.县域人民生活改善。2015年,肥东、肥西两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全市平均429元和746元,2010年五县市收入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6.县域发展好于全省。2015年,县域GDP增长10.2%,高于全省县域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高于全省县域平均增速1.9个、1.1个和0.5个百分点,五县市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全省9.3%的水平。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县强,才能市强。合肥市始终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且取得长足的发展,其中肥西、肥东等县在全省排名靠前,肥西县位列《2016中国县域综合竞争力百强排行榜》第78位,但县域整体份额偏低,2015年末县域户籍人口464.4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5.2%,土地面积10318平方公里,占全市90.2%,GDP仅占全市的33.4%,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在本市范围,县域间发展不平衡。从总量看,201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最高是最低县的5.3倍,GDP、地方财政收入最高与最低差距分别为2.5倍和2.2倍;从增速看,GDP、地方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最高与最低增速差距分别为1个、8.4个和6个百分点。
2.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相对较低。与合肥市产业结构(4.7:54.7:40.6)相比,县域三次产业的特征是:一产过大,二产支撑但优势不够突出,三产虽发展势头良好,但带动力不强,不足以支撑整体经济发展。
3.融资渠道不畅,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县域财政来源渠道比较单一,致使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社会事业的资金极为有限,对外开放程度不高,2015年县域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87亿元,不足全市的五分之一,外界互动力不足暴露出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相对封闭,对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等短缺资源的吸纳能力较弱。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县域经济的落后,一方面不利于改善广大农村地区落后的社会面貌,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会对全市的城市建设造成负面影响,成为制约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十三五”时期是合肥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重要时期,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做好各项工作。
1.大力推进“四化”进程,全面提升县域实力。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发挥农村独特优势,千方百计推介特色产业项目,为城市发展提供要素保障、资源支持和生态屏障。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积极发展环保型、科技型特色企业,按“四化”要求,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县域产业支撑体系。
2.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活力。县域“三产”发展滞后,新兴产业比重低,转型面临攻坚,因此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信息咨询、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创业辅导、对外合作等专业,不断为“合肥速度”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
关键词:县域经济;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一、县域经济中农村金融发展的总体形势
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来看,县域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县域经济的增长速度直接推动了国民经济增速的直接提升。而对于县域经济而言,农村经济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活跃县域经济,解决农村经济中的资金问题,近些年农村金融的发展力度较大。目前,县域经济中农村金融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形势:
1.县域经济中的农村金融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在农村经济中,要想促进农业发展,就要切实解决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焦点在于资金问题,基于这种认识,县域经济中的农村金融得到了足够的重视。
2.县域经济中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明显增多。为了更好的服务农村经济,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数量明显增多,农村金融服务目标相对明确,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初步解决了农村融资难的问题。
3.县域经济中的农村金融服务职能大大加强。由于农村金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在服务目标设定,服务职能拓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有效保证了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县域经济中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县域经济中农村金融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受到金融体制改革和县域经济资金总量的限制,目前县域经济中农村金融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1.农村金融总体资金量十分有限。虽然农村金融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是由于农村金融受到县域经济的限制,在资金总量上尚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实际需要,一定程度上还不能对农村经济形成有力的支撑,没有发挥出农村金融的积极作用。
2.农村金融缺乏必要的融资手段。目前农村金融资金的来源主要依赖县级经济的支持,而对于多数县域经济来讲,要想获得足够的农村金融资金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农村金融急需探索必要的融资手段,提高融资能力,实现金融服务和支撑的作用。
3.农村金融体制急需进行深化改革。由于目前农村金融面临着资金短缺、缺乏融资手段等问题,在整个农村金融体制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从制度上解决现存的资金和融资手段问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强资金配套服务职能。
三、县域经济中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具体措施
考虑到县域经济中农村金融的重要地位和促进作用,我们应积极解决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发挥农村金融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盘活农村金融现有资产,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考虑到农村金融资金不足问题,我们应从两方面入手解决。首先,我们要努力盘活农村金融现有资产,发挥现有资产优势。其次,我们要以支持农业经济发展为由争取上级财政部门的支持。
2.开展小额贷款和抵押业务,拓展融资手段。针对农村金融缺乏融资手段的问题,我们应积极拓展融资手段,可以借鉴成熟银行的经验,广泛吸纳农民存款,并根据农民需要开展小额贷款和抵押业务,增加融资形式和手段。
3.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追求改革实效性。对于目前农村金融体制所表现出的制约因素,我们应努力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根据农村金融发展形势,以服务农村经济为目标,拓展农村金融融资渠道,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辐射面,使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取得实效。
四、县域经济中农村金融发展的趋势分析
尽管目前县域经济中农村金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农村金融在县域经济中的主要地位是无法忽视的,并且随着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农村金融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从现有的资料分析可知,县域经济中农村金融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大发展。
1.农村金融体系将逐步完善,将会给农村经济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农村金融体系的布局将逐步完善,布局将趋于合理,在未来的几年,农村金融体系的优势将逐步显现出来,农村金融的资金支持将更有力。
2.农村金融将成为农村经济中重要的服务产业。农村金融归根到底是为农村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的,因此农村金融本质上属于服务产业。考虑到农村金融的重要作用,农村金融将成为农村经济中的重要服务产业。
3.农村金融将成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可以直接带动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未来农村金融将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将为县域经济的增长做出突出贡献。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县域经济中农村金融占有主要地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因此,我们必须努力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发挥其积极作用,推动县域经济的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董彦岭,吴立振.对我国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7(01).
[2]李冰.转型经济条件下的金融控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3).
[3]谢朝华.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目标框架选择[J].商业研究,2005(18).
[关键词] 光纤通讯技术 发展现状 前景
中图分类号:TN913.7 文献标识码:TN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03901
光纤通讯技术是一种以光波为载体,以光纤为传输介质的通信方式,也是一种有线通信方式,其优势是传输容量大和保密性好。凭着这种独特的优势光纤通信技术已经逐渐取代宽带技术,并成为现在最主要的通信方式之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通讯要求的增多,原有的光纤通讯技术已经无法更好的发挥作用和满足人们需求,这就需要从通讯技术实际出发,不断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不断的研究新技术,以满足当代人们对光纤通讯技术的需求。
一、光纤通讯技术发展和应用现状
光纤通讯技术问世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期得到了迅速发展,这时期包括美、英在内的一些欧洲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发展光纤通讯,近十年来,光纤通信技术已经成为这些国家重要的通讯技术之一。这期间我国对光纤通讯技术也尤为重视,通过多年的探索,在光纤通讯技术水平上已基本上和世界齐平。光纤通讯技术在中国通讯领域应用三十多年来,在扩大网络传输容量上有着其他通讯技术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现在来看,我国已经形成为较完整的光纤通信产业体系,也基本掌握光纤、系统和器件等多方面的技术,广泛应用于移动互联网和三网融合、海底通信等领域。具体发展应用状况如下:
1.核心网光缆的应用
随着光缆技术不断的发展,光缆已经被各省区广泛应用于干线光缆中,为了满足通讯需求,原有的多模光纤已逐渐被单模光纤取代,其中较为常见的是单模光纤G.652和 G.655,而G.653和G.654光纤在光缆通讯中也有所应用,但其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G.654光纤因拓展范围有限,几乎没有发展潜力。此外,因干线光缆常用于室外,使用时要注重外层保护,但目前这种干线光缆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很少在光纤通讯中使用。
2.光放大技术
光放大器开发与应用是现代化通讯技术的重要成果,其能弥补原有光纤通讯技术的不足,促进光复用技术、全光网络和光弧子电信的发展,使光纤通讯技术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在没有发明光放大器之前,光纤通讯距离一直受光纤内衰减和讯号变形的影响,而无法长距离传输,即便能传输也需要通过光通讯中继器,中继器将光讯号、回电讯号放大之后,将信号转化成较强的光讯号传至中继器。这种方法虽然能实现光讯号转换,但通过中继器不仅会使系统整体构架更加复杂,也无法满足新一代波长分多工技术要求,同时通过中继器实现信号转换,需每隔二十里设置一个中继器,会增加通讯工程成本。光放大器在通讯领域中应用,可以直接将光信号放大,并在光纤内进行短波长雷射激发实现信号传输,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光纤通讯工程成本。
3.接入网光缆的应用
接入网光缆是一种分支较多、距离较短且分插频繁的电缆,将其运用于光纤通讯,需要采取增减光纤芯数的方式来满足光缆芯道容量要求,尤其是在室内管道附近敷设。室内管道受其内径的影响,需要在减少光缆直径、质量和提高光缆光纤密度来实现接入。以前的接入网使用的光纤一般为G6.652普通单模和G652.C低水峰单模,接入时如果波分密度较大,会采用低水峰单模光纤,但因市场因素的影响,现在这种低水峰单模光纤应用较少。
4.室内光缆的应用
室内光缆一般是用来传输文字、数据、声音和视频的,除此外在传感器和遥测中应用也比较多。室内光缆可以分为综合布线光缆和局部光缆,综合布线光缆是室内的用户端,其较容易受损,使用时需采取一些保护措施。而局部光缆则用于电信机房和中心距内部,为了确保其效果,使用时需要对其进行固定并放置在合适的位置。
二、光纤通讯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1.改进全光网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通讯技术信息传输速率要求的增高,高速通讯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提高光纤信息传输效率,并使光纤技术发挥到极致,将光转换成电或将电转化成光。全光网络是一种信号进出网络时能实现光/电、电/光变换,并在网络传输与交换过程中始终以光存在的网络,其在整个传输过程中,不需要进行点处理就能实现PDH、SDH、ATM等方式的传送,是提高光纤信息传输效率的重要网络。而传统的全光网是用节点进行全光化的,实际网络传输中应用节点采用的是电器件,电器件使用过程中,易影响通信网干线的容量,使传输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为此,应对全光网技术进行改进,并将其节点作为关键点,用光节点替代电节点,实现节点全光化,使信息和数据之间的传输能始终以光的形式进行,用户信息处理也可以波长为依据进行。
2.大容量传输技术
大容量传输技术有两种,一种为光存储技术,其是一种利用激光与介质相互作用致使介质性质发生变化,进而将信息存储起来的技术,对信息存储有重要作用。现在较为常见的光盘就是利用光存储技术制成的,而深入的光存储研究工作还在进行中,光存储技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信息容量问题,大量的存储空间和高速度的光储技术是现在乃至未来研究的重点。另一种则为光波分复用技术,其是利用一根光纤同时通过不同光波长信道传输各自信息的技术,将这种技术用于光纤可以抵损耗波段,增加光纤的传输容量,延长传输距离,如果将这种技术用于跨海光传输领域将会有很好的前景。从目前波分复用系统发展现状看,光传输速度为1.6Tbit的WDM系统,已经逐渐向商业化转变,其传输距离也在大幅度的延伸,将波分复用技术应用于光纤,能提高光纤的传输容量和最大化的实现其传播效率,但因光时分复用技术和密集波分技术提升能力有限,在光纤中应用,需要集中利用多个光时分复用信号才能实现大容量的信号传输。因WDM/OTDM系统是由多个关键技术构成的,在解决其大容量传输问题时,应从关键技术着手。
3.深入研究光纤接入技术
近些年来,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光纤通讯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在满足其基本语音业务的同时,也要满足高保真音乐、高速数据和混动视频需求,这些多媒体业务的实现需要通过宽带和光纤实现信息传输。光纤接入技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而目前光纤接入技术还不能更好的解决多媒体业务高效传输的问题,需从高效接入方面入手,对光纤接入技术做进一步研究。要对宽带无源光网络技术、实现技术与动态款待分配方案、实用化技术与高性价比的宽带接入方案、测试技术与相关性能指标等新一代光纤接入技术等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的掌握宽带光纤核心技术。
结语:综上所述,光纤通讯技术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通讯领域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广泛应用于各通讯领域并发挥着高传输效率和长距离传输作用。在看到光纤通讯技术优势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光纤通讯技术不足之处。针对光纤通讯技术的不足,对光纤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使光纤通讯技术更好满足实际需要,还需要政府加大对光纤通讯技术的支持力度,以促进光纤通讯技术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锐.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特点及现状[J].科技广场.2011(07).
[2]冯子硕.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杨尚峰.光纤通讯技术的发展及在黑龙江省的应用历程[J].才智.2012(06).
关键词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对策;江西吉水
中图分类号 F3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180-02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林下空间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以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初级加工、森林景观利用为主要形式,开发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的复合生产经营活动。林下经济是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新兴产业,是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内容,具有发展模式多、就业容量大、从业门槛低的显著优势,是林改分山到户后农民发展林业产业的首要选择,是贫因地区加快发展、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路子。吉水县林地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巨大的潜力,前景非常广阔。该文针对吉水县当前林下经济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探索林下经济的发展和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思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笔者在深入了解全县林下经济产销状况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吉水县林下经济规划,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提出了肤浅的认识[1-7]。
1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吉水县位于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吉安市东北部。地处东经114°52′08″~115°37′30″,北纬26°49′50″~27°34′,全县地形以丘陵岗地为主,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全县林地面积168 905.5 hm2,占国土总面积的65.7%,其中有林地面积156 052.6 hm2,疏林地面积1 255.6 hm2,灌木林地面积6 226.1 hm2,无立木林地面积2 405.9 hm2,宜林地面积818.3 hm2,全县活立木总蓄积558.2万m3,森林覆盖率达62.60%,是江西省林业重点县之一。根据对全县自然资源和现有林木的生长情况的调查,在全县范围内,适合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逾3万hm2,主要分布在文峰、八都,双村、乌江、丁江、白水、水南等十八个乡镇。
目前,全县现有总人口512 615人,其中农业人口382 742人,从事林下经济的农业人口3 670人,林下种植2 600人;林下养殖420人;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利用600人;森林景观利用50人。全县林业总产值26 189万元,其中林下经济产值1 4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 752元,其中从事林下经济的农民人均纯收入39元。全县林下经济现有经营模式主要有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利用和森林景观利用等[6]。
1.1 林下种植
吉水县林下种植的模式主要有林药模式、林菌模式、林果模式、林茶模式、林油模式、林苗模式。当前主要以林药和林油模式生产为主,近年来这2种生产方式有了一定的效益。全县林下种植模式涉及林业用地面积4 470 hm2,以用材林为主。主要种植品种有山苍子、荆芥、黄栀子、金银花,其中山苍子、荆芥以原有的野生为主,经过近几年人工补植、抚育和管理,现经营面积达300 hm2,年产各种药用香料产品达0.09万t,年产值达400万元;黄栀子、金银花是通过工程项目造林,人工栽植面积达170 hm2,年产量达0.082 5万t,产值达815万元。油茶产业是吉水县的传统产业,人工栽培面积4 000多hm2,年产茶油量420 t,产值达840万元[6]。
1.2 林下养殖
全县现有的林下养殖的模式主要有林禽、林畜、林蜂。各林下养殖都以用材林的有林地为主,涉及有林地共230 hm2。
借助于家禽家畜的野生习性,喜栖于山林中,养出具有原始野味的土鸡、山羊,品种主要是本地的优质杂交品种,采用规模养殖。目前,全县养殖土鸡3万羽,年产肉鸡2万只,年产值达300万元;养殖山羊800头,年产肉羊500头,年产值达200万元;养殖蜜蜂1 000箱,产蜂蜜达5 t,年值达50万元;养殖白鹅1万羽,年产值达100万元。
1.3 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利用
全县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利用主要有湿地松、马尾松松脂采割加工利用。吉水县松类面积逾4万hm2,可采脂面积2万hm2,采脂资源丰富,年均采集松脂5 000 t。江西金林化工有限公司是吉水县以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利用的大型企业,企业以松脂为原料进行深度加工,主要产品有松香、松节油、黑松香、双戊烯中油、异长叶炳等,年产各类油产品0.5万t,产品主要销往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北京等省市,异长叶炳产品主要销往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2 000万元。
另外吉水县毛竹资源丰富,全县毛竹林面积6 667 hm2,采集加工竹笋也已成为当地林农增收的一个途径。目前都是散户经营竹笋,全县竹笋总产量已达130万t,总产值达26万元。
1.4 森林景观利用
吉水县森林资源丰富,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森林较多,但利用得较少,人文森林景观点只有2个。近年来,吉水县充分利用名人效应和现有森林资源,在祖籍八都镇建有一个祖籍游览苑,规划森林面积30 hm2,吸引周边市县游客旅游参观1万多人次,年产值达10万元;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在省级森林公园吉水大东山,建有一个夏季避暑旅游休闲胜地,每年吸引省内外游客5万人次。目前大东山森林景观利用涉及防护林地面积100 hm2,经营旅游和生态山庄,年产值达20万元。
2 发展林下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
2.1 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林下经济具有投资少、产出高、见效快、易操作等优点,深受农民欢迎。林下经济发展潜力大,生产的产品具有绿色、环保、健康的特点,有利于拓宽农民就业和创业的渠道,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1-3]。
2.2 发展林下经济是构建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
利用林地资源进行复合经营,能够有效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资源符合社会的客观要求。发展林下种植,既可以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的能力,又可以改善人畜混居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实现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
2.3 发展林下经济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林下种养是一种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进行立体经营的生产模式。其林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复种指数均较高,大幅度提高了林地综合效益。林下经济改变了林业经济收益慢、产业链长的传统问题,既可以使农民在较快的时期内获益,又可以兼顾林业的远期经济效益,实现长短协调发展,对增加森林资源总量、维护生态安全以及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4-5]。
3 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规模总量不大,缺乏龙头带动
近年来,由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林下经济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依然存在着规模小、竞争力差等问题,难以满足目前市场的需求。
3.2 群众认识理解有偏差
一是部分农户存在怕吃亏、怕赔本等思想,对发展林下经济抱着怀疑的态度,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二是部分农户因为对林下经济的政策了解不够,因此未能积极参与,应该加大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宣传和普及,提升农户的热情;三是农户普遍对林下种养缺乏认识,未能了解其优点和特点。
3.3 林下经济模式和品种相对单一
目前,林下经济模式少,而且林下种植和养殖品种单一,林下经济产品加工利用水平低,森林旅游景观点须进一步打造,林下经济发展跟不上社会和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3.4 林下经济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缺乏与农户对接的生产企业,如进行“林菌”种植,农户只能自行制作与扩繁菌棒,既增加了生产成本,有缺乏质量保证;二是市场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在发展林下种养时多采用自产自销的方式,缺乏行业协会组织,生产竞争力差;三是技术水平不高,由于技能培训与服务指导跟不上,农户未能正确掌握科学的种养技术和管理措施,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发生率较高,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
3.5 基础设施条件差
林地多处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较差的地方,基础设施不足是制约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重要因素。
4 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4.1 扩大宣传,营造氛围
充分利用多种方式(如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等),宣传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和成功典型,并通过与普通种养模式的对比,展示其种养模式的优势和综合效益,提高农户的热情和积极性。此外,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增强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同时,以“引进来”的方式引导投资者扎根林下经济,推动林下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4.2 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
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特色产品和市场需求,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强化品牌和标准化建设,制定地方标准,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林下经济产品质量。要搞好林下产品产地认证,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打造森林旅游精品线路,扩大吉水县森林旅游的知名度。
4.3 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在摸清适宜林下产业发展的林地类型、范围的此基础上,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认真规划好如何发展当地林下经济,把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确定发展规模和方向。
4.4 加强技术服务,推进科技进步
积极搭建企业、农民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在推广适宜的新品种、新技术的同时,加强新模式的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健全产前、产中、产后的科技指导,提高林下经济的科技含量。
4.5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调
重视林下经济工作,建立健全的组织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对林下经济工作进行组织协调、督促指导以及检查考核等。财政部门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技术部门加强科技指导和技术落实。水利、交通运输、电力等部门要支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部门要将林下经济发展与产业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业务经营特点,加大信贷扶持力度;保险机构要根据林下经济发展的需要,研究探索为林下种养业重点项目提供配套保险产品和服务新途径;新闻宣传部门要加强宣传报道,营造林下经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4.6 加强典型示范,培育龙头企业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建设一批连片规模66.67 hm2以上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加大扶持力度和技术支撑,以培育一批典型农户和企业,发挥其示范带头的作用。要积极创建森林旅游示范地,打造森林旅游精品线路,充分发挥森林旅游示范地对周边群众发展农家乐等休闲、度假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打造“公司+基地+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方式,逐步形成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发展局面。加大宣传,突出典型,以点带面,辐射推广,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林下经济。
4.7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政府财政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加强金融服务协调,支持龙头企业与金融机构搞好项目对接。各金融机构要做好金融服务工作,制定合理的惠农措施,简化审批手续,对林农贷款给予适当的优惠,推行免评估、可循环小额信用贷款。
4.8 加快林改步伐,激活生产要素
为加快林下经济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步伐,以构建现代林权管理服务体系,使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更加规范化,逐步激活林业生产要素市场。为促使林下经济产品的快速流通,应当加大林产品专业市场的建设,促进林产品的规范化交易[7]。
5 参考文献
[1] 姜国清.安徽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以青阳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21):11108-11110.
[2] 吴蒙.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17):151-152.
[3] 鹿伦跃.肥西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9):148-149,153.
[4] 农忠献.浅谈西林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吉林农业,2012(5):151-152.
[5] 梁益彬.林下经济发展与存在问题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3(2):39-40.
关键词:县级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困境;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254-01
一、生存现状
(一)领导不重视
县级市图书馆均属地方行政办馆,图书馆办得好坏,完全取决于地方领导重视程度,而在市场经济社会的大环境下,领导们普遍存在着“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眼睛总是盯着经济效益,图书馆办好办坏,发展不发展都与上级下达的经济指标,地方经济繁荣没有必然的关联,更与领导的升迁没有任何联系,因此谁还顾及这个只需投入又不能直接产出经济效益的事业呢?
(二)管理上脱节
县级图书馆人员、经费的使用管理都在当地政府,而上级主管部门只能从业务要求上下达任务指标,但对人力、财力的使用管理上都无权干涉,而完成这些任务指标恰恰需要的是人力、财力、例如,根据省市要求县图书馆要逐步实现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近几年关于“资源共享工作”项目建设,已经多次召开专门会议下达文件,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落实,据笔者了解,得以落实的县级市馆也不足30%,有的即使是落实了,使用一段时间后没有能力维护,也只能坐以待毙。
(三)经费投入少
由于图书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地方财政比较紧,相比之下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远没有吃饭生存问题那么严重。不能购置新书,因此,县级图书馆缺乏资金投入造成房旧,书旧,人也旧,造成门庭冷落,事业萎缩,怎么不令人堪忧呢?
二、实行创新管理
只有实行创新管理,才能适应新形势,才能使公共图书馆始终处于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之中。
(一)为适应新世纪数字时代新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进行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观念创新,把创新渗透于整个管理过程中,作为经常性的主要管理职责。
(二)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使每一个管理者,都成为创新者。在新世纪数字时代,公共图书馆的人员素质和人员结构在管理和服务中都非常重要,这里不仅包括人员的学历和业务水平,也包括他们接受数字化图书馆要求的管理机制情况,人员编制的限制等原因,不可能引进新的专业人材,只有对现有的馆员进行知识更新和专业知识培训,都有外出进修和内部培训机会。
三、营造新的服务理念
当代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应凸显多样性。读者印象中图书馆只是借书,阅览的传统服务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大众的多种需求,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一个满足学习,娱乐,休闲,交流,沟通多种需求的公共空间,人们进入图书馆可以放松自我。图书馆要尽其所能营造一个充满人性关怀,充分尊重读者人格的,平等自由的空间,使读者充分享受到神圣的平等权利,在平等的氛围中去学习新知识,使图书馆成为充满人文关怀的净土,广大公众的精神家园。
(一)多年来,县财政下拔图书馆的经费除了人员的工资外,购书经费很少,结果就是馆藏图书增长率逐年下降,藏书质量也随之下滑。
(二)设施、设备老化、落后,人材流失。由于多年来一直没有经费,我馆现在的书架、办公桌椅、读者使用的阅览桌椅等还是20世纪70年代时购置的,早已残旧不堪。要想营造一个优雅、舒适的阅读环境,也只能是梦中楼阁,让人看不到希望,人往高处高,另谋发展。
四、发展前景
(一)改变县级图书馆目前的管理模式
想改变目前的这种令人堪忧的窘迫现状,首先应有一个制约的机制来规范县级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将县级图书馆发展规化,建设规模,资金投入,人员配置都列入政府计划,并制定落实责任及措施,作为目标责任来约束地方政府对文化文明的建设。
(二)用政策办馆
只靠地方政府办馆目前对于发达地区的县级财政还可以,但对于我们贫困又偏远的农业大县来说很难。因此我们可以吸引社会力量办馆,但这需要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鼓励吸引工商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每年向图书馆赞助捐赠,同时按赞助捐赠的比例减免税收,同时,还应该制定一些政策来扶持图书馆自身造血的功能。
县级图书馆受到历史遗留下来的诸多弊端和地方经济状况不景气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发展形式不容乐观,县级图书馆就要与这个发展事业的大好时机失之交臂,错过良机。我们坚信,只要能够正视摆在我们面前阻碍事业发展的诸多因素,客观实际地真正解决问题,政府及社会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政府及社会真正地重视起来,为县级图书馆建立规范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制定有利于图书馆繁荣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我们县级图书馆一定会走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