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虽然大学生相较于初中生、高中生有了较为丰富阅历,心理也更显得成熟一些,但是也仍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情绪及心理上的波动,极易造成思想偏差、行为偏差,不利于大学生成为国家需要人才。基于这个情况,各大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创新教育模式,切实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切实引导大学生走出迷茫、负面状态,从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与价值。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1.1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
社会在进步、人才在增多,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大学生需要做到全方面发展,只有可能提升自身价值。这种全面发展,除了专业知识、技能上的掌握,还需要拥有良好心理素质,这也是大学生日后就业中的优势与亮点,显然心理脆弱、敏感的学生,并不符合社会需求,只有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才有助于大学生日后就业,才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心理健康作为评判人才的其中一项标准,需要大学生具备这项素质,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更需落实具体教学措施,那就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是不显著的,也已经渐渐不能够满足教学要求,有必要做出教育模式上的创新。
1.2是满足教育要求、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下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成效是明显的,教学结果是突出的,且已经做到了与社会需求同步提升。高校也应正视自身教学职能,积极满足教育要求、顺应社会发展,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就是一次与时俱进的尝试,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自身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作为高校的教育主体,只有抓好学生心理教育,才能更好打造本校人才,才能更好提升本校价值与影响力,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也只有将创新举措落实到大学生身上,才能更好满足教育要求、完成教育使命,也才能更好顺应社会发展、为社会提供需求人才,有助于高校长远发展。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策略
2.1彻底改变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及校领导往往不重视心理教育这门课程,将更多的视线聚焦到了大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上、专业技能掌握上,认为这两面教育才是最重要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那么重要,这是错误的教学观念,且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占据了相当长的时间,也影响了想到多的教师及领导。当下,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必须要做出彻底改变,改变以往认知与态度,并用一种前瞻眼光看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及校领导应彻底消除心理健康不重要这种观念,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并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成才进行挂钩,做到专业技能、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手抓,切实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付出精力、心血及资金上的支持。教学观念的转变会带动教学重心的转变,有利于日后心理健康教育各项活动顺利举办,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的各项措施顺利落实到位。
2.2配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辅助基地
除了高校及教师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应积极配备心理健康课程的辅助基地,如一对一心理辅导办公室、心理帮扶咨询室等等,切实搭配心理健康课程,给予大学生心理关怀与心理指导。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理论课程,没有较多的说服力,其所体现出来的心理帮扶作用受到限制,不利于大学生真正做到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了无力特性,这也是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助基地的根本缘由。这些心理辅助基地,可以定期对有需要帮扶的学生进行定期追踪、探访,切实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负担、心理问题,并对生活困难、遭受重大事件打击的学生带去关怀与慰问,切实弥补教学不足,切实发挥出强大心理辅导作用。
2.3整合高校资源,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想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发挥到极致,离不开高校的支持,也离不开高校资源的充分利用。教师应当和校领导建立密切交流,且在交流过后达成一致共识,整合校园资源,努力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切实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切实带给大学生积极影响。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需要高校的资金及人脉,搭建只服务于本校的校园网站,在网站上每天更新心理健康知识,每天换着花样的增添心理健康教材中的内容,并每天由专人搜集相关社会案件,填充到网站中,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此外,还应在网站中开辟交流通道,让学生、教师在交流版块中畅所欲言,加深师生交流,切实通过网络交流渠道,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也做到了教育目的,可谓一举两得。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搭建,目的是加强师生间的了解,也能让校领导、心理方面教师第一时间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问题,切实辅助了心理健康课程,也切实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且将这种作用最终落实到了大学生身上,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模式策略。
关键词:心理量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大学生 教学质量 作用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介、以经验为起点、以活动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以合作为主线”的原则,并且应充分的认识到,建设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心理量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一个方面,在日常教学中得到了广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运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
一、心理量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1.心理量表的分类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的心理量表主要有自陈量表和投射测验,且以自陈量表为主。自陈量表在课堂上主要通过纸笔测验要求学生自行回答关于他们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或感受等问题的条目,对每个条目的同意程度进行打分,最终对结果进行统计与解释。投射测验则是教师在课堂上在学生不防备的情况下,采用一定的刺激探测其内心真实状态。投射测验不像自陈量表那样拥有标准答案,更容易反映个体自己内心的想法。[2]
2.心理量表的选择
目前教师主要采用的是自陈量表,这主要是由于自陈量表的条目比较具有针对性,其评定简单易行,同时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自知力,能够根据条目的选项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投射测验评分缺乏客观标准,测验的结果难以解释,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不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而涉及到学生内心深层次的想法时,预防学生因防御心理而有所隐瞒,则可以采用投射测验。
无论是采用自陈量表还是投射测验,教师在选择量表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哪一个心理量表首先要考虑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毕竟心理量表其最终目的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第二,时间适度。课堂上的心理量表时间长短要适当,它只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小环节。一般来说,心理量表所占时间以不超过15分钟为宜。第三,符合学生兴趣。课堂上的心理量表要能引发学生兴趣,否则学生会不配合教师进行测量。教师可以从二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选择趣味性强的心理量表,激发学生的测量兴趣;另一方面是选择针对性强的心理量表,让学生感觉到该心理量表对了解自己有帮助。[3]
二、心理量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作用
1.有利于提升课程的实用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传授学生心理学知识、调节个体的方法与技巧,最终去完善自我。完善自我的基础则是大学生对自我的了解,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让大学生联系生活,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培养自我调适的心理能力。它并不是一门简单的理论课程,它所追求的是学生学会知识后如何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去,如何去排除自身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烦恼,如何更好地适应环境。当前大学生基本是90后,他们更看重知识的实用性,对纯理论课兴趣不大,这更要求我们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用性。由于心理量表是在符合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下对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评价,结合了实际,实用性比较强。
2.有利于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
课堂教学环节设置得好,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觉得课堂很轻松,在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知识也深入人心。一堂课的设置应该一张一弛,既有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应有一些小活动让学生得到一定的放松。当前有很多教师将心理游戏运用到课堂中,但声音比较吵,这需要教师有比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否则将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周围班级的教学环境。心理测量则是以个人为主,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可控因素的发生,同时也让学生的紧张度得到一定的缓解,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
3.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果能够真正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事半功倍。个体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重点是否能够激发出来,而一般来说个体对自己的内心状态是充满着探索心的。心理量表则让大学生自己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主动自觉地认识自我,而不是被动学习,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了解自我,并且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4.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可以掌握学生整体健康状况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准确地分析学生个性特征,及时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3]。心理量表在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通过量表知晓自己的心理状况,而教师对测评结果的解析则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测量结果,并提供指导的方法与技巧。如在关于自信心的量表测试过程中,很多同学反映原本我以为自己应该是自信心比较强的,结果才发现自己实际上比较自卑,感触很深。因此在解析引导的环节中,同学们对提升自信心的方法与技巧都很关注,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 程美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0,(12);146-148
[3] 刘宁宁.心理测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与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7,(2);204-206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目前,“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主力军。“90后”大学生身处我国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多数人的生活环境比较优越,特别是许多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社会环境逐步趋向多样化,信息获取渠道越来越多且高速发达。受到上述社会、家庭和信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许多“90后”大学生呈现出思想前卫、个性张扬、追求自我的特点。这些时代感鲜明、个性突出的“90后”大学生,在离开家庭及父母的无微不至的精心呵护,进入大学校园后,面对全新的生活、学习、人文环境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如果不能及时适应和调节,较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时,如果没有得到学校、教师、家长必要的协同疏导和同学们的帮助,任其发展,极易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加强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课题。
2.“90后”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可以归结为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方面,“90后”大学生的生活条件一般较好,独生子女的比例较高;外因方面,“90后”大学生处于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时期,新事物、新信息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就业压力较大,这种情况既会为“90后”大学生带来更多的机会与知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其学习生活的干扰。
2.1人际交往问题
大学生活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锻炼的机会和展示自我的平台,生活、学习、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交往的范围与高中相比有所扩大。由于缺少了中学阶段那种家长、老师的全天候无缝衔接的管理,他们需要更多地面对形形的人员和事物。但大学生由于在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人际交往方面,一部分“90后”大学生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沟通的方式方法,有的学生性格内向羞怯,不愿与人交往,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甚至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进而阻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2适应能力问题
大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周围的环境、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等都不同于高中时期,与中学阶段由老师、家长全天候管理不同,进入大学校园后,同学们基本是在学校相关人员指导下的自我管理,对个人生活、学习活动与事物有了更多的支配权,如果其调节方式不够妥当,容易产生两个极端:过于严格拘谨或过于放任。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易产生两种心理问题,一种是对大学的期望程度过高,来到大学后,随着新鲜感的逐渐蒸发以及对学校更加深入的了解,发现在某些方面与自己的想象有一定差异,从而产生失落情绪;另一种是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感到不适应,这与“90后”学生自身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若长期无法适应则易产生抑郁、自闭等心理问题。
2.3心理压力问题
“90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考研压力和就业、择业压力等方面。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但大学的课程和课堂与高中时期相比,更加侧重对学生进行方法与能力的培养,对知识的灵活性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因此,需要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的特点,对学习方法进行有意识的调整。许多在高中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进入大学后,往往会由于调整不及时失去了高中时的学习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造成心理压力。
另外,面对越来越大的社会竞争,学生在考研和就业择业方面也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巨大的压力。“90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在家长的监管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往往对家庭的依赖程度较高,对学习和就业目标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他们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及时释放,有可能会出现焦虑、强迫等心理问题。
3、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
3.1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的终极目的是获得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遵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充分考虑“90后”大学生的特点,将教育的内容在原有基础上,更加紧密的契合“90后”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加以引导;同时,在对学生个体的教育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处事方式等特点,找准问题的源头和突破口,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3.2培养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其应用于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培养自我调控能力,从而学会自我保健,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都没有确定下来,情绪和情感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因此,大学生要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正确的方式排解压力、舒缓心情,使自我人格和处事态度等得到完善。
3.3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作用
无疑,高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地应该担负起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职责。
首先,应该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引导作用。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当今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需要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创新教育方式、注重课上课下的交流互动等手段,来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除了对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外,还应针对“90后”大学生自身开放、创新、易接受新鲜事物等特点,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进行以适应性心理辅导、人际关系、心理训练、素质拓展、团体活动、就业心理辅导等为主要内容的、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走向课堂。同时,不断创新课堂教育教学方法,避免采用传统“一言堂”的教育方式以及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选择在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多媒体和网络平台等教学形式,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在课堂外利用如微信、QQ、微博等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心理健康教育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使学生乐于接受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从而达到引导“90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其次,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充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高校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的各个方面,开展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学术报告、专题讲座、阳光心理话剧、主题班会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再次,需要加强对个体的辅导。学生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每一名学生的成长环境都不尽相同,其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有所差异。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还应针对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帮助每一名大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步入社会,迎接挑战。
3.4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的队伍建设
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与大学生的接触最为紧密,对学生的了解最深刻,对大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建设一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工作、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专业能力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帮助“90后”大学生缓解压力、提高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
因此,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除加强自身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心理学专业技能的运用外,还应通过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方式相互进行沟通和交流,切实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4、结语
“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具的特点,只有充分认识到“90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规律,把握其思想动态,了解其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不断探索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才能使其得到进一步巩固,更好的帮助“90后”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以成熟的心态步入社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实现高校为国家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办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贾丽娟. ““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研究―兼与“80后”比较[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6.
[2]朱春鹰.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探析[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6, (1,2): 69-70.
[3]谢丽. 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教育途径[J]. 科教导刊, 2012, (11上): 242-243.
[4]陈蕾. ““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9, 6(4): 107-110.
1 湖南省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
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包括日常劳动休息或者消遣,还包括饮食起居、穿着服饰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利于自身的调解,有利于扩大自身对外交往,培养更高的理想追求。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现如今湖南省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令人堪忧,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作息时间没有规律
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大学生自控能力差,不能严格的要求自己,作息时间不规律,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该上课的时候睡觉。有些大学生习惯晚睡晚起,每天都得到一两点钟才休息,有的甚至晚上通宵上网,校外过夜、网吧过夜、歌厅过夜等现象层出不穷。长期以往,必然会引起恶性循环,不仅自身学业毁于一旦,而且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引发精神类疾病。不规律的作息时间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必须引起重视。
1.2 日常饮食没有规律
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由于晚上睡的晚,所以早晨起的晚,往往来不及吃早饭就去上课,饿的时候只是简单的吃些饼干零食类的食品充饥,有的学生甚至养成了常年不吃早饭的坏习惯;有的男生抽烟酗酒,暴饮暴食,有的女生注重外表美丽,不吃食物以达到瘦身苗条的目的,或是节约伙食费就为了去买漂亮衣服,这些行为都是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时间长了,会导致许多学生患胃病,严重影响自身的学业和生活。
1.3 缺乏体育锻炼
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自身体质,增添活力。但是随着现如今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占用了大学生绝大部分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校内文体活动的学生总数明显不如以前,而且缺乏集体荣誉感。学生的身体素质直线下降,造成大学生长时间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肥胖症、近视眼、心理素质差、抗压能力差等一系列病症随之而来。
1.4 沉溺于网络不可自拔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据了非常大的地位。大学生作为中国互联网的使用主体,一方面他们思维活跃,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能够非常快的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并把此应用于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而另一个方面,他们正在青春年少,易冲动,缺乏对事物正确的辨别能力,难免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网络成瘾、网络黑客、网络游戏社交、网络诈骗等方面。
1.5 抽烟喝酒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
全世界每年约有150万人死于与烟草相关疾病,“吸烟有害健康”的标语明确的写在包装盒上,但还是有很多大学生无视,认为抽烟“抽的不是烟、是寂寞”,认为这样很酷、很有“范儿”,就忽略了烟草对人体带来的伤害。而大学生喝酒的理由更是多种多样,各种“老乡会”、“生日宴”、“离别席”往往成为了大学生醉酒、酗酒的好“理由”,醉酒酗酒会造成人的思维混乱,影响人体新陈代谢,而且酒后滋事伤人的情况越来越多,一副 “天老大、我老二”的模样,使人变的更加野蛮、粗暴,喜欢惹是生非。
2 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健康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能够处于完全的安逸状态,不是没有疾病就代表着健康,身体不适、衰弱,精神紧张、忧虑等等也是不健康的表现。所以说,健康不只是单纯地涉及到大学生的身体方面,还涉及到心理、社会道德等其他方面各种各样的问题。概括说,健康是由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的。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此时大学生的思想也不断地趋于成熟,但是现阶段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和改变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健康教育就是指高校通过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课堂教育以及课外实践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习惯以及生活方式,减轻甚至消除不利于自身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预防疾病的产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优化学习、生活状态。大学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的核心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能够树立健康意识,激励大学生尽快的远离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养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是对健康有不利影响的,并能主动地趋利避害,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
概括的说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高校形成健康的环境;第二,提高以及维护大学生的健康,通过树立学习榜样使大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哪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并能及时的改正;第三,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拜金主义思潮涌现,许多大学生感到生活压力大,健康教育可以缓解大学生身心压力,预防非正常死亡、疾病的发生;第四,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增强大学生的自身保健能力,使大学生能够破除迷信,摒弃陋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3 健康教育视域下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对策研究
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这是由于健康教育本身的特征决定的,因此,健康教育整体系统的建立应当从自身特征出发。高校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文化层次最高的群体,高校最为社会培养全面健康人才的摇篮,在高校中开设系统的健康教育课程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两极化和多元化,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如何开展好大学生的健康教育课程,对于改善当下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健康水平,减少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的产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规范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对健康教育内涵的正确理解
在现代社会,健康教育已从单纯的生理指标提升为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统一的概念。早在1990年,联合国世界卫组织(WHO)就已明确的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和生殖健康五方面都具备,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大多数的大学生只知道健康对自身的重要性,但不能真正理解健康教育的内涵,盲目的认为只要身体好、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了,对真正健康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要切实转变大学生对健康的正确理解,这就需要高校更加正确的规范自身的健康教育课程,在高校中开设有目的性强、有计划、有组织的健康教育教学课程,不仅仅是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课时顺序的安排,还包括规定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心理健康知识、技能以及个性的阶段性要求。对于努力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必须规范高校健康教育课程。
3.2 高校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展培养健康行为的教育
开设大学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内容应灵活多样,高校教师应注重对健康教育课程的创新,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学生自觉地认识到充足睡眠对自身胜利功能的帮助,努力让大学生认识到充足而且良好的睡眠可以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大脑细胞的能量和功能才能得到良好的恢复和储备,才能更好的运行,同时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升身体素质。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行为,使之更加爱护自己的身体,加强自身修养,还可以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以及对周边环境的适应能力,养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亚健康状态,保证将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更多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3.3 开设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合理安排高校大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
在对大学生课余生活时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没有对自己的课余生活以及活动进行合理规划,这样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生活规律,想玩就玩,想学就学的现象比较突出,更有甚者把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玩上,课余学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课外活动时间都没有合理的安排。因此,高校应注重对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引导,高校通过组织更多的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壮大学校社团的发展,这样可以让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之外可以更多的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文体活动,既可以在紧张的学习当中缓解自身压力,也可以利用一些文体活动增加生活乐趣、陶冶情操,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3.4 引导大学生放开心中顾虑,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例如:家庭情况、就业情况、婚姻情况等一系列问题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在高校中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或在辅导员中设立心理咨询就非常有必要。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减轻自身带来的矛盾和压力,开发大学生身心潜能,更能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更快的适应社会大环境。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课程或知识讲座,可以使学生放松自我,在遇到心理压力或挫折的时候,能通过活动调解法、激励调解法等一系列专业方法来调节自身压力,疏导不良情绪。同时要求辅导员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尽可能的早发现大学生心理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尽早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并正确的对待、疏导。
关键词: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及启示
随着我国高学历趋势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维护我国稳定健康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尤为重要。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列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一部分,但是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依然层出不穷,笔者希望通过对中美两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比,借鉴有益经验,对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不仅必要,而且大有裨益。
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得到重视,逐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国际接轨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表现在学校教育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以至于人们对健康标准的理解存在偏差,把人的健康仅仅理解为生理上无疾病,强调体魄的健康,而忽略心理上的不健康,从而导致这些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很大问题,使其行为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相背离。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象日趋广泛,教育实施途径日趋多样化,实效性也进一步增强
以前,我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个别“问题学生”,采取班主任式的谈话教育,但是现在对所有在校生都实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将教育提前至幼儿园、小学,及早预防,从小根治。从我国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也在一步步加强,尤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也是日趋广泛。
(三)教育主体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所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要求不断规范与提高,在我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与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其学科背景主要是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及其他学科。然而根据统计结果显示, 这四类类专业背景在本科以下的比例仍然有6-16%,医学为多。随着国家对心理教育的重视,其从业人员的待遇也得到了相应提高,从业人数也在不断增长。
(四)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亟待向系统性,普遍性发展
首先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研究来看,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研究相对还是与时俱进的,但是内容都很宽泛,不够具体。其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来看,都是针对典型事件特殊人群进行研究,这样虽然可以对不同的群体进行研究,但是缺乏普遍性,结果形成出了问题,就研究,没出问题,就不研究的状况。
二、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完善的教育理念,与社会的发展不断适应
过去,美国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仅着眼于矫治的层面,只为少数有问题和适应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注重补救性工作而忽视对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帮助。而现在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目的,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其生命和生活,关怀其价值和信仰,整体向发展性的理念倾斜。
(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对象和领域的扩展
如今,美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对象和领域越来越广泛,目前服务对象已经从以学生为主扩展到家长、教师和学生监护人等。美国早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都服务于非学校机构,1945年,学校心理学会成立后,服务对象开始转向公立和私立学校,并以公立学校为主,服务领域从过去的中等学校扩展到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教育阶段。
(三)教育主体的专业化
伴随着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资格认证体系的日趋完善,使得教育主体也向专业化不断发展。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一般为学校的正式机构,独立运作,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取得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硕士及以上学位,同时需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四)在政府的支持之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迅速
自1936年起,美国政府每年都要给各州用作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1958年通过的《国防教育法》第五条第一项规定,每年提供1500万美元作为地方学校加强心理辅导工作之用;第五条第二项规定,每年提供近700万美元用于各大学培训辅导人员。而在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也是资金最雄厚的机构。有如此强大的经济支撑,心理健康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学术组织不断发展和学术期刊不断创办。
三、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
(一)教育内容的比较
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智力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挫折应对教育,健康人格教育,青春期教育,交往技能教育,心理疾病的防治教育等。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生活指导、生涯辅导、磋商等。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认知方式。
(二)教育方法和途径的比较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咨询机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中甚至是各科的课程中;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日趋多样、整合。集体合作成为其教育途径的新形式,美国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主要有校本诊所、校本心理健康中心、校本青年服务中心、社区学校等。
(三)教育效果评估的比较
教育效果的评估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直都是一个比较薄弱也比较难的环节,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估是一个多维度、多指标、动态性评估体系。评价指标则是多元化的,主要有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社会和生活、自我观正确、人格健全、情绪稳定、适当的行为表现和客观辩证的认知能力等。美国特别重视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但目前对辅导工作的评估有一些不好把握的因素,美国十分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工作评估,并建立了完整的工作评估模式。
四、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要发展必须要摒弃以往陈旧的教育理念,必须要根据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认识到教育教学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核心内容,教育教学是为了培养个性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切实提高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二)科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首先,重视基础课程的开设。可以在大学生中开设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基础课程,增加大学生对各种心理现象的理解。其次,增加实用性课程的开设。在大学不同阶段,开设入学适应性教育、专业认知、学习策略、人际交往、情绪调节、择业与求职等课程,侧重解决具有共性的心理问题。
(三)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
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行有效实施途径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实施路径。以宿舍、班级为单位,挑选各方面优秀、心理素质好的学生进行培训。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针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讨论,彼此支持、帮助。使学生在面临心理困惑时,自己能够找到问题的依据和解决的办法,从而有效进行自我保健,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四)建设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队伍
在任何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针对我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现状,首先要坚持教育者专业化的发展,丰富专业理论,增强专业水平,提升业务技能。其次,要推进教育者职业化的进程。这要求国家应该推行并完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规划,建立独立的职务评定体系,还要健全职业评价机制。再次,要建设专家型队伍。不光要有培养专家的意识,还要创设造就专家的环境,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从业人员开展相应的学术研究,从而拓展造就专家的路径。
(五)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但也存在着差异。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晓淼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M]教育与职业,2006-01-2
[2]钟玲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9(5):711-714
[3]王普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7-04-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