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教育的主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健康教育;外科护理;护理教学
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使护理从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向全面的人的健康护理。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预防为主”的理念背景下显得举足轻重。未来护理的发展趋势势必将护士推向健康教育的主要执行者。而临床反馈,护生在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有诸多问题,如观念陈旧、生搬硬套、沟通障碍等。这些问题都直指教学改革。笔者采用以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取得了显著效果:
1 对象
本校09级高职护理专业2个班,班级人数均为109人,皆为女生,随机分为对照班和实验班。
2 方法
2.1教材及教学课时均采用校本教材:巫向前主编《临床专科护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教学时数均为108学时(理论82学时及实训26学时)。
2.2传统教学方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重点放在护理措施上,健康教育只作简单讲解。
2.3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实验班采用以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除护理措施外,健康教育部分主要通过给予护生相关病例后使其根据评估内容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现以“乳癌护理”为例,介绍具体教学过程。
2.3.1设置典型病例,导入新课“患者,女,57岁,1周前洗澡时发现左乳外上象限有一蚕豆大小无痛肿块,遂来我院检查。”通过病例,按护理程序导入相关教学内容,并通过给予护生该病例的治疗过程,使其根据具体评估内容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最后由教师点评。
2.3.2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2.3.2.1入院教育乳癌患者对病情的不了解、对疾病带来的自我形象紊乱、对手术的紧张恐惧、对预后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往往使之产生负性情绪。护士可通过介绍病区环境制度,介绍主管医生和护士,帮助其尽快适应角色转变。此处可让护生练习自我介绍及病区介绍。
2.3.2.2术前教育乳癌患者术前最大的心理障碍就是担心失去将给家庭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不知如何面对,因此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建议夫妻双方坦诚讨论。若患者已怀孕或正哺乳,为防止疾病进展,应建议终止妊娠或哺乳。同时为配合术后恢复,应训练腹式呼吸及有效的咳嗽排痰。此处可让护生示范如何行腹式呼吸及有效止嗽。
2.3.2.3术后教育患者面对失去的事实,内心依然非常脆弱,此时家属的安慰非常重要。同时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后患侧上肢因淋巴回流不畅会致肿胀疼痛等不适,应以软枕适当垫高,可外穿弹力袖套,下床时以吊带托扶,他人只能扶健侧。告知一次性负吸球有引流积液、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应时刻保持通畅,妥善固定,保证有效负压。此外应教会患者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如术后24小时内活动手部及腕部,3~5天活动肘部,但不做肩关节外展运动等。此处为教学重点,要求护生熟练掌握功能锻炼要领。
2.3.2.4出院指导告知患者短期内避免患侧上肢负重,5年内坚持避孕防复发,教会患者如何正确选择、佩戴及保养义乳以改善外形,教会其正确的自检。此处亦为教学重点。
3结果
采用教考分离形式进行统考,对照班平均分为65分,合格率67%,优秀率10%,实验班平均分为68分,合格率81%,优秀率19%。
4讨论
4.1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改变授课理念随着医学模式和健康概念的转变,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护理人员的重视[1],护士是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如果不履行这一义务,有可能引起纠纷甚至诉诸法律[2],但调查显示,72.4%的护生认为自己的健康知识不能满足临床实践所需[3],这就要求教师必然要摒弃原先的授课习惯,转变为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授课理念。
4.2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可强化护生的健康教育意识调查显示,近87.5%的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了解不足,85%的护理人员对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84.5%的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基本内容不了解[4]。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首先强调如何去预防疾病,以首因效应将健康教育知识印入护生的脑海[6],强化了护生的健康教育意识。
4.3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可提高护生的学习热情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要求护生知其然,促使护生知其所以然。譬如对乳癌患者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指导,护生若想弄明白为什么要锻炼肩关节就会促使自己学习乳癌根治术的相关内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护生学习热情。
4.4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可提高护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许多护生实习后反映,对于患者提出的某些具体问题只能简单作答,自觉胸中无墨;而临床带教反馈,护生在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往往生搬硬套。其实,要真正实现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就要求护生能进行正确的健康评估,并据此分析整理,制定出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计划。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可对病例进行细节修饰,帮助护生养成长期的思维习惯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锦萍,李艳玲.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J].现代护理,2005,11(2):142~143.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简称“心育”课)是一门年轻的课程,注重学生的活动和体验。目前,“心育”课在全国和各省区都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程大纲,开展区域性的小学、初中、高中“心育”主题式同课异构的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对教师的教学指导策略提出很高的要求。“主题式同课异构”课程的本身属性决定了授课教师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方法设计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人感受到不同的授课风格,在鉴赏中寻找差异,在比较中学习特性。
日前,福建省龙岩市普教室组织了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以“时间管理”为主题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小学以“做时间的主人”为题,初中以“时间都去哪儿?”为题,高中以“一寸光阴一寸金”为题,“实战”味道浓厚,很接“地气”,让教师们在关注本学段的同时,注意不同学段的衔接,让学生在螺旋式上升的教学中获得成长。通过观摩与评课,老师们觉得在教学活动实践中有很多现实冲突问题需要我们去求解与探索。
一、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生冲突时,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本次观摩课中,三位教师都按照教学设计完整地在40~45分钟上完一堂课,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她们都按照教学经验来设计,按照预设的步骤推进教学。然而,活动课中各个环节学生的活动却是难以预知的,特别是学生抛出的问题往往很新奇、尖锐,教师是接住问题进行较深层次的挖掘,还是继续按预设教学实施?如果不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会觉得不被重视;如果就学生的问题深入探讨,学生可能会有很多话要说,这样时间就捉襟见肘,整堂课的节奏就可能被打乱,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就无法完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据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应该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而不要太注重一节课教学结构的完整。一个主题可以分几次课来上,学生喜欢的就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学生遇到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和他们一起探究的问题。
二、游戏引入:与学生现有认知发生冲突时,应“直奔主题”
本次教学观摩中,教师都能运用游戏、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活动。其中两位教师运用了同一个游戏――“撕纸人生”,学生相继撕去吃饭的时间、玩耍的时间、聊天的时间、看电视的时间和上厕所的时间等,所剩下的就是少之又少的“学习时间”。活动中,学生用了大量时间小心翼翼地撕去一段一段的纸条。
在费时的游戏里,教师们都想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时间的重要,从而进入活动主题。但学生们不一定会这样认为,他们在分享中就提出:“学习未必最重要,关爱生命才是可贵的”;“要在‘亲情’上多花时间,与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如此看来,教师的煞费苦心有时还不如适时“直奔主题”,突出实效。教师点题,学生思考,把主要的时间放在经过活动之后的小组讨论或个人分享中。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逻辑思维还不成熟,不管教师如何耐心引导,他们的思想仍然如脱缰的野马,在自我的心理世界里纵横驰骋。中学生也是如此,在还没有进入到课程教学和活动之前,他们思考的方向还是会与教师的期待有所偏离,应该允许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激发头脑风暴。
三、小组讨论:与学生的组织意识发生冲突时,应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碍于场地,或者觉得小学生小组讨论不容易组织,小学没有设置小组讨论;初中教学也仅仅前后桌4人简单讨论。忽略小组讨论是不可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小组讨论与分享是培养以上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接纳,学会沟通,学会全方位看问题;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思维激荡,同伴间的相互学习能把知识内化成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逐渐显露出来。
小组讨论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比如,小学生和初中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讨论容易跑题、互相攻击,小组长的管理水平欠佳等。为此,教师要突出教学的主导地位,运用活动的组织管理策略,为小组讨论保驾护航。可以利用班干部的优势合理分组;可以利用课前“导学案”让学生熟悉活动内容,在设置讨论题时要紧扣学生实际。可以这样说,小组讨论与分享是活动课组织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从中能看出教师的组织艺术和管理水平。
四、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发生冲突时,应突出学生的发展性
在活动课中,对于“时间安排和时间管理”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分配好、管理好学习时间是非常成功的,毕竟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但是,在学习之外的时间管理上,有些教师步入了误区,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甚而误导学生利用吃饭的时间练英语听力,上厕所看“美文”积累作文素材,睡觉前“放电影”式回忆当日所学知识等,似乎非要在课余时间上“挤”出学习时间。不论何时都尽量“手不释卷”应该是学生的个别行为,不予提倡。有些教师对学生课余时间和朋友约会交谈,到快餐店消费等时间安排不太认可,竭力引导学生对休闲时间进行“改写、重构”,这是对学生个性发展和理性休闲的不重视。教师可以放空自己,多倾听学生这样安排的缘由。正如学生所说的:“只有会休息才会学习!”别再扼杀学生的休闲时间,除了学习时间的安排之外,他们还需要了解和认识社会,还需要适度的朋友交往,需要一定的“隐秘”时间独处。所以,当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发生冲突时,应抓住时机,耐心引导,尊重学生的安排和选择,把“话语权”交还给学生,是非曲直自有答案。
五、活动时间与活动结束的时间分配发生冲突时,应重视课后小结
开头重要,结尾也重要。教师们普遍重视课堂活动的开展,对课后小结则有所忽略,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从三节课来看,教师对课后小结都不太重视。有的安排一首小诗让学生朗读;有的因为时间不够草草结束,让学生意犹未尽。课后小结是活动课的总括,教师可利用这一环节巩固活动成效。可以适当表达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肯定、指出不足、提出希望,可以就某些学生精彩的发言点赞,可以适当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可以表达对学生未来生活的期待等。
六、活动时间与学生实训的时间发生冲突时,应设置课后练习
一堂课对学生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效果具有滞后性,如果能在课后安排一些思考性的、训练性的作业给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利用几倍于课堂的时间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特别是一些行为训练,需要特定的时间和场景为他们完成这些训练提供帮助。当然,课后作业是需要检查和分享的。可以在下次课前分享,也可以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把感悟在学习栏中张贴出来,供学生学习和交流。
综上所述,不同学段的“心育”课主题式同课异构能直观地反映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衔接。小学生形象思维活跃,可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让他们感知时间的重要,激发珍惜时间的情怀;初中生思维活跃,且具叛逆精神,可让他们在时间管理上彰显个性,适度引导;高中生理性思维逐渐成熟,善于思辨,大都全心投身学习,可让他们在学习安排计划表(短期、中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上多下功夫。教师只有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现实状况,主动把握“心育”课的动态策略,才能让活动效果最大化。这样的“心育”课才是学生的活动课,才是成功的活动课。
【关键词】 班主任 心理健康教育 实践探索
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班主任是学生的导师,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家长,更是学生的朋友。班主任最易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学习状况、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以及其亲子关系。在学校里,与学生交往最密切、对学生了解最深入的是班主任。班主任不仅在情感上最接近学生,也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因此更能从情感、认识和行为等方面去影响学生;班主任方便通过观察、直接接触、与家庭教育结合等多种渠道全面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评定、早期干预和长期追踪辅导有重大意义。因此,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班主任也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和骨干。下面,结合多年的经验谈几点看法。
1.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基础
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既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更有助于人的社会素质,诸如后天逐渐培养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的提高。班主任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人的发展、对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实现人格健全。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必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一方面,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为了开发智力、发展思维,因为就绝大部分人而言,在智力上并不存在显著的高低之分,而只有智力类别之分,因此必须着重开展学生个性心理教育,即进行自我意识、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习惯等的培养。应该说决定人的智力潜能的开发、学业和事业成败、生活质量提高的关键是人的个性心理健全和发展。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应该是学生学习心理、情感、意志品质、性心理、个性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科学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有三个层次:第一,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第三,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着眼于实现心理健康、预防疾病,更是为了优化心理素质,实现健全人格。积极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放在“诊断和解除痛苦”上,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所以,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要定位在“发展”、“优化”和“开发”上,而不是心理问题的预防甚至“矫正”上。
2.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2.1 导向性原则
价值观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起着定向的作用。人文主义代表马斯洛承认“青少年不能没有导向”。学生毕竟不是成人,他们的心理尚未发育成熟,价值观尚未最后定型。在社会转型期,在意识领域价值多元的背景下,他们中许多人还不能独立地自我选择,需要班主任进行价值干预,进行澄清和引导。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依靠德育为自己导引方向。
2.2 自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应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简单灌输,必须淡化过程中的“教育”(说教)痕迹。应该帮助学生产生内在自信、自助的力量,提高学生对外界的适应性、和谐性,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2.3 疏导性原则
班主任在教育实践中不再是强制灌输而是强调体验感悟,不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多采用活动性和生活性的教育方式。 班主任要视野开阔,深谙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各自的优点与局限,尽量做到取长补短。有些心理问题往往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有些道德表现往往反映着人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应突破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在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环境、不同场合都应接受不同行为规范的要求和制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在进行道德规范教育时,应针对学生个性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3.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3.1 提高自身人格魅力
毋容置疑,班主任自身潜移默化的力量对学生的心灵世界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认同、示范、感召、共鸣、渗透等作用。因此,班主任个人的心理素养和人格魅力就是启迪学生自主育心,调节自我、塑造自我的外部环境。
3.2 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一对一的沟通,如周记交流、谈话、指导都是班主任常常采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对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行之有效的。但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产生自助、自信的力量,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能量和心理弹性,还需要不断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关键词】健康教育;健康体检人群及住院患者;行为干预研究
进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毕竟是出于患者治疗的需求,也是帮助患者及体检人群能够更好的了解自身情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本院为探究健康教育对健康体检人群及住院患者行为干预的效果,故进行此次试验,现结果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日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119人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3月7日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127人为观察组。对照组有男性69人,女性50人,年龄22岁~67岁;观察组有男性71人,女性有56人,年龄21岁~63岁;对比两组检查人群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结果(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随机将2014年6月份我院住院患者346例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有患者173例,患者主要来自胸心外科、肾病内科及普外科,其中男患者97例,女患者76例,年龄29岁~67岁;干预组有患者173例,患者主要来自消化内科、骨科及神经内科,其中男患者83例,女患者90例,年龄27岁~72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所患疾病,结果(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对观察组进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1)组织体检人员接受相关的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培训,规范标准体检人员的体检操作;(2)在体检之前,体检人员要了解体检人员的年龄。性别、所从事的行业及目前身体有何异样等情况,通过分析这些信息为体检人员选择合适的体检项目及相关事项;(3)在发放体检表时,告诉体检人员体检流程,在体检大厅显眼处摆放标志各体检项目的位置图,设立服务站点及时为体检人员提供必要的服务[1]。通过问卷调查两组体检人群对体检的满意度。
对对照组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干预。对干预组实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1)护理人员向每位患者及患者家属发放《就医指南保健顾问》,并讲解其中的内容保证每位患者及家属都能够了解其内容;(2)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帮助患者了解掌握自己的病情、所用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饮食注意事项、相关的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助于病情的生活习惯、帮助患者正确的认识所患疾病并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积极的配合质量;(3)定期邀请专家组织健康教育讲座,让患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健康教育的知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对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的满意度[2]。
1.3统计学意义
应用 SPSS 18.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两组体检人群对体检的满意度
观察组对体检的满意度为92.91%,对照组的满意度为64.7%,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
2.2两组患者对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的满意度
干预组对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的满意度为92.48%,对照组的满意度为56.06%,两组数据对比(P
3.结论
在体检之前通过对体检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能有效保证体检质量。在了解体检人员的基本情况后帮助体检人员有针对性的选择体检项目,不仅帮助体检人员进行不必要的项目消费及体检,也提高体检人员体检的效率;对住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让患者能够自主的进行一些护理,增加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如此不仅能减少患者对医生护士的依赖,也能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3]。在实验过程中,接受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的体检人群及住院患者都表示,健康教育干预减少了他们对病情(体检)的盲目性,在了解健康教育知识的同时,也懂得了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更好的照顾自己。
综上所述,本院认为健康教育行为干预能有效提升健康体检人群及住院患者的满意度,帮助健康体检人群及住院患者更好的了解自己身体的情况及所需治疗的相关注意事项,值得在临床及体检护理中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变叶. 健康教育对健康体检人群及住院患者行为干预的效果研究[J]. 西部中医药,2013,04:106-107.
[2]朱徐慧. 通过健康体检进行有效健康管理[J]. 中国校医,2012,06:479-48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主题;设定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目的是借助团体动力促进学生心理成长,包括完善健全人格、提高适应能力、开发自身潜能。因此,教师备课时的第一关键是心理成长主题的选取。主题是一节课的“灵魂”,合适的主题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乐于投入课堂活动,参与讨论,进而达到升华课堂的效果。目前的心理活动课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要选择教材或主题来上课,这给心理教师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但也要求教师要有更强的辨选能力。那么,如何确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呢?
一、专而精
心理健康课的主题应是专一、有针对性的,灵动但不盲目,尽量不在一节课中出现多重主题,否则教师在备课时会目标不明确,实践中也会出现课堂脱节的现象。笔者曾上过一堂“生命启航感恩同行”的市公开课,由于刚当母亲,笔者对这一主题深有感触。笔者认为,生命来之不易,感恩是主线,珍爱生命则是对母亲的回报。于是设计了“感恩生命”与“珍爱生命”双线并行,在暖身活动中安排律动入场,护蛋体验,让学生感受母亲怀胎十月的艰辛及生命的易碎。在“感悟生命”环节中设计:①质疑揭题———我从哪里来;②生命探源。在“感念母恩”环节中设计:①母谈孕事忆苦思甜;②精灵问世幸福瞬间(照片);③真情告白心灵碰撞。活动至此,学生心灵的“情”弦已被拨动,情感的洪流已达到。为了把“保护生命”这个主题同时推进,笔者设计了第四个环节———“守护生命”,以及第五个环节———“爱在升华”的两个活动:换位游戏、激情宣誓,再次把两条主线链接到一起。双重主题的设置实属不易,笔者虽在过渡语上下了功夫,详案水到渠成,无缝链接,但真正进入课堂教学,问题一下子就放大了。有人说过:教育是慢的艺术,学生的吸收能力有限,一堂心育课只要能收获到一个显著的效果,就算成功了。而笔者设计的这堂课打算同时实现“感恩生命”和“守护生命”的目标,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的同时又要学生学会保护生命,结果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后来笔者进行二次重构,把“守护生命”放到另一课时,对一些细节也重新整合,结果在市赛中喜获一等佳绩。汉代刘安说:“逐鹿者不顾兔”。一堂心育课目标专一,内容逐层推进,定可达到目的,不至于顾此失彼,从而做到专而精。
二、小而实
一节课要避免主题范围过大。许多心理辅导教师在确定主题时,没有认真考虑主题的范围和课堂容量。主题范围大了,教师可选择的内容、形式也就多,容易走入面面俱到、蜻蜓点水的误区,导致难以在一节课上完成辅导任务。笔者曾听过一位新教师的素质课“情绪万花筒———喜怒哀惧”,一堂课40分钟,常见的4种情绪都要渗透,教师带着孩子一一分辨,还未深入探究这种情绪及如何化解不良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急着去了解另一种情绪,结果在下课钟声响起时辅导任务还未完成。如果这位教师能缩小主题的范围,如“愤怒来敲门”“将快乐进行到底”,一节课一种情绪,从“认识情绪”到“合理调控”,再到“巩固强化、拥有健康快乐的情绪”,一课一得,那么,学生在每次活动过后都能“拨开云雾见光明”。
三、近而深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其行为表现也会不同。教师应深入了解每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需求,明析他们的认知水平、困惑及其共性与个性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密切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最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对活动感兴趣,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做课前调查,或根据学生来信选题,都是了解学生的好方法。例如:通过课前调查,笔者得知刚入学的新生面临新环境及新的学习状态的适应问题,于是设计了“我是小学生啦”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我是小学生了,我会……”教师耐心地挖掘、引导,那么,学生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将自然地被催化和升华,从而催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又如“朋友,别让误会使我们分开”是针对“悄悄话”信箱中朋友之间因为误会导致友谊破裂的问题。这时教师有必要对同伴交往的技巧进行辅导,使学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我反省和沟通,以恰当的方式来处理误会。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心理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要静下心来潜心研究,积极寻找切合学生的“专、小、实、近”的辅导主题,审时度势,将课程设计得更合理、科学,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倾心竭力。
作者:周梅芳 单位:晋江市安海镇养正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