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点

大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点

大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微课教学

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与此同时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更加多样化,这给传统教学方式及学习资源传播方式带来了巨大冲击。为适应大环境的变化,突显高职教学开放的形态,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并合理应用微课这一教学模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环境,让学生更乐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为其心智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标及现状

(一)教学目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为:协助学生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使之养成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精神状态;引导学生合理规划未来,为学生的就业、生活及学习等方面的需求提供咨询与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其心理素质,助推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教学现状。现阶段高职院校多在第一学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入学新生展开教育。在教学中,教师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其他相关资源来为学生呈现心理健康教育相应内容。因为在众多院校中这一课程都以公开课形式存在,很多学生对该课程并不十分重视,对课程开设的意义缺少了解,因此很多同学也并不感兴趣。另外,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很多院校老师采取“理论教学”的灌输式教育,单纯借助简单实例、教材来讲解课程内容,这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经常可见学生走神、玩手机等情况。因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急需探讨一种新的、有趣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二、微课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缺少对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视,这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微课的教学模式,便于教师结合某个或多个知识点实施专项教学,可将诸多精彩环节集中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可让学生学习期间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另外,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包含海量专业知识点,这是难以借助短短的课堂时间而面面俱到的,通过微课教学,学生可自主学习在课堂内难以学习的知识,这可促使学生知识面进一步拓宽,并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二)为师生沟通搭建桥梁。作为公共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强制性约束性较低,师生之间往往缺少良性而密切的沟通。借助微课教学模式,教师可顺利展示知识重点,并可通过微课和学生增强互动,使得师生之间的沟通更为顺畅。如在讲解与自信心有关的内容时,将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在病床上跳舞的小男孩相关视频剪辑后,以“微视频”方式为学生播放,并询问大家:“小男孩是不是特别勇敢,特别自信?”学生们被小男孩的积极乐观所感染,大声回答说:“是的。”这让学生对自信心和勇敢均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运用微课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互动后,师生之间的感情可明显增强,而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也更愿意寻求教师的帮助,这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三)帮助教师成长。微课的引入可帮助提高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使之通过学习、培训掌握制作微课的技巧;同时,微课展示功能使得教师对自身形象与知识点把握情况更为注意,而微课时间的限制让教师在准备资料时更加精心。长此以往,教师的综合能力会不断提高。

三、微课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梳理知识点。在高职心理健康教学中运用微课,教师应先树立教学任务的主要内容,根据细致化原则合理选取知识点,尽量在十分钟内讲授完教学任务。在选取知识点时,教师无需过度拘泥,可涵盖理论概念、难点与重点问题,将一个知识点制作为一个微视频,之后通过诸多知识点组成专题。(二)选取适当教学内容展开微课教学。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有一段时间,且教师对于微课教学方法作出了总结与拓展。常规心理健康教学中,教师只需讲授、演示、讨论、问答等,而在选取这些内容时,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本身掌握的知识和认识规律组织内容,确保所选内容适合通过微课方式展开教学。如对于多变情感内容展开引导时,由于高职学生情感灵活多变,对于情感体验有模糊想象,故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避免采取枯燥讲解方式传授理论知识,而是可以在微课中通过问答形式来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还可借助视频植入方式来演示部分情感场面。在为学生讲解爱情相关的心理知识时,可从“失恋”、“单恋”、“恋爱”等方面入手展开微课教学,然后让学生有个基础性认识,之后通过讨论与讲授帮助学生概括、总结相关情感内容。(三)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微课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是不同的,因此传统课堂中所用心理健康教学的评价体系对于这一新兴教学模式而言并不适用。微课教学对教学互动、资源构建等更为重视,因此高职院校应从教学环境改善、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总结、教学互动等不同角度来建立心理健康课程微课教学的评价体系。(四)合理录制微课视频。微课视频是展开微课教学的基础,常用录制媒介为手机录制、动画制作、PPT录屏等。在录制、编辑微课视频时,需结合心理教学课题,尽可能实现录制形式的多样化。如教师可将相关内容图表制作为PPT课件,并自己根据PPT讲解,对内容加以录制。录制完成后,教师可借助视频编辑的软件及音频编辑软件等展开后期处理。在编辑期间,教师只需掌握基本操作手法就可完成,而若想提高微课制作水平,教师可于课后参与到微课的教学培训之中,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四、结语

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为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创造了条件,在以后的教学中,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把握时机,积极引入微课教学模式并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对微课教学的方案设计加以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微课来不断提高这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多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海,王晓晓.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2:82~83

[2]杨敏,黄小梅.构建“微时代”背景下“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PP[J].亚太教育,2015,14:10~12

[3]袁晓娇.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问题与模式[J].科教导刊,2015,4:167~168

[4]杨钰.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与策略[J].现代交际,2015,4:143~144

[5]贾洪亮.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河南科技,2015,23:7

[6]陆建兰,李宪伦.网络话语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新模式探研[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69~71

大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结核;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7-0639-01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目前,结核病疫情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出现大幅度回升,WHO于1993年宣布《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把结核病列为全球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中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1],居世界第2位,我国政府印发了《全国结核病预防与控制规划(2001-2010)》,并明确提出,到2010年全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的目标。高校学生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针对这一重点人群开展预防结核病的健康教育,是控制结核病的有效措施。为了解高校大学生结核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笔者对某高校新入学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进行了抽样调查,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某高校10个院系新入学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20岁。发放问卷896份,收回有效问卷854份,有效回收率为95.31%。

1.2 方法 参考《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及有关材料,自行设计问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调查,学生以无记名选择答题方式独立完成问卷,限时回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核对、整理后录入Excel进行统计。

2 结果 见表1~3。

854名新生14项知识点实际知晓6 172人次,总体知晓率为51.62%,其中“结核病在我国属于法定传染病、结核病是能够治愈的、结核病传播途径”知晓率占前3位,“预防控制结核病、结核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知晓率较低。

电视、报刊、广播是大学生获得结核病防治知识最主要的3个途径,其中电视为80.54%,报刊为75.38%,广播为58.57%;而从教师和医生教育中获得知识的比例分别为31.43%和33.88%。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结核病基本知识了解的还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加强预防结核病基本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大学生预防结核病主要通过电视、报刊、广播3种大众传媒途径获得相应知识,说明大众媒介在预防结核病健康教育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与大众传媒相比,教师、医生在预防结核病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明显偏低。对于治愈结核病的关键措施,大多数学生认为应早期用药或注意休息,而不知道不规则用药会导致治疗失败,给治疗带来困难;还有83.26%的学生不了解国家防治结核病的免费政策。有报道显示,经济困难是出现肺结核早期症状而未就诊的重要原因之一[2]。大力宣传我国的结核病防治政策,对促进结核病人的早发现、早治疗、控制传染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今后教育部门要将结核病防治知识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生中开展经常性的宣传工作,从教师、医生与学生的互动结合上下功夫,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何发挥教师、医生在这方面的作用,是值得今后研究探讨的课题。

4 参考文献

[1] 李立明.流行病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35-540.

大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开发;创新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及内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培养完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运用心理测评和心理辅导等多种技术手段,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特殊教育活动和系统过程。它主要包括大学生的个性健全教育、积极适应及自我定位教育、情绪情感调适教育、意志力优化教育、人际关系和谐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多方面。但纵观高校近几年影响较大的心理个案,有为勇救落水儿童而英勇献身的英雄大学生,更有凶残弑师、虐杀同窗的“校园杀手”,更不乏因生活失意、心境孤独而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生命的大学生。犯罪和自杀呈现蔓延高学历的倾向,“象牙塔”悲剧频发。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清。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处于同一工作体系之中,辅导员同时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主要力量,同时担负起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主要职责。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认识上,也存在着两种极端化的倾向,一种观点是片面夸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否认德育对心理成长的作用;二是把学生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于思想问题,用德育化的方式去解决心理问题。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联系,但二者在各自的理论基础、目标、任务、内容和方法上都是有差异的。

2.定位不准。由于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往往师资数量不足,导致有限的人力资源只能投入到少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身上,加之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心理咨询就是治疗心理病,这种观念如果盛行是有很大危害的,一是会造成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恐惧和抵触心理,使学生即使需要咨询也会因为害怕别人说自己有病而拒绝选择心理咨询求助;二是因为学生的抵触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很难介入和影响到客观上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帮助的学生,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组织功能。这就从认识和实践上都导致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咨询诊治而轻视防治引导,重障碍咨询轻发展咨询的倾向。

3.投入不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有心理问题的人毕竟是少数,各高校为了减少办学成本,尤其是民办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人员数量偏少,只有7000多名学生的芝加哥大学的学生咨询和服务中心就有13位专职人员,而在我国高校人员严重不足;二是由于投入不足,待遇难以得到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现有的工作者缺乏系统的心理培训,难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三是由于投入经费有限,导致很多心理组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形同虚设,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由于条件的限制难以实施和开展。

4.方法不活。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往往与德育工作的方式雷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不能适应学生需要。经常采取一些传统德育工作的谈话、聊天、说教甚至是命令的简单粗暴的方式,课堂教学也是内容枯燥乏味,毫无新意,形式单调被动,不符合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及行为特点,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空喊口号,实质是在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上应该注重心灵启发、积极品质的构建、心理潜能的发挥,从而达到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助人自助。笔者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治疗为主转变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模式,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必须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的开发、运用和创新,最大限度地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实效。

5.效果不佳。由于国内高校普遍在观念上不重视,人员编制上严重短缺,经费投入上严重不足,导致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乏力,难以履行职责,发挥实效,一学期只能针对部分重点关注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而没有时间、精力、经费对全体学生实施心理潜能开发,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范围非常狭窄,加之缺乏对学生心理求助方式的调查,使得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效果非常有限。这种效果不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上显得有些“近视”,只注重当前心理障碍和疾病的诊断,没有建立有效的预防体系,也不能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形成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二是空间上影响范围狭窄,受助人数较少,受益面不广;三是未从整体上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一股持久的教育合力。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的开发、运用与创新

1.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大力改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应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以学生心理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应大力改革完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式纳入到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从课程设置上,可开设包括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心理学入门、社会心理学、影视人物心理分析、女性心理及其人才培养、恋爱心理与自我成长、人际沟通技能心理训练、成功心理训练、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学生骨干助人技能培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选修课。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可根据不同年级的情况有所侧重。大一年级: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新生专业导论有机结合,把相关专业的发展前景、专业优势、人才需求情况告知新生,培养学习兴趣,待其适应后,再适时进行学习方法、生涯规划、人际关系等内容。大二年级:侧重人际关系的指导、意志品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培养、形成正确自我认知、挫折耐受力提高、性心理等内容。大三年级:结合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进行职业指导、应聘心理素质培养、正确择业心理等内容的教育。教学方法上应灵活多样,讲授、讨论、测试、团体训练、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要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教育。

2.以团体心理辅导为导向,精心组织班级心理主题班会。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应该以团体心理辅导为导向,精心组织班级心理主题班会。内容上包括新生适应、学习交流、情绪调控、情感体验、人际交往、恋爱心理、职业选择等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形式上可包括演讲辩论、调研探讨、社会实践、心理测试与辅导、行为训练、案例分析、情景设置、反思体验、心理训练、游戏、演讲、角色扮演、电视欣赏、团体讨论等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要想组织好主题班会,必须加强对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和指导,才能达到以“活动――感悟――心灵成长”为路径,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效果。

3.以普及心理知识为目标,科学实施心理知识竞赛。结合心理课程教学,可面向全体学生各有侧重地广泛宣传开展心理知识竞赛,带动全员参与学习讨论心理知识的热潮,在有趣的比拼中既能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团体合作精神,又能消化吸收心理健康知识,形成积极的活动体验。但运用此法需注意:一是要分别进行单人赛和团体赛;二是赛前要进行完整系统的培训;三是要及时予以奖励强化;四是竞赛内容应该生活化,对大学生当前及未来的现实生活有帮助和指引作用;五是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竞赛结果。

4.以深化情感体验为基准,倾情打造心理情景剧精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时俱进,采用节目表演、多媒体视频等符合大学生思维特点、爱好特长以及行为习惯的方式,借助网络科技发挥其最大的影响力。可采用心理情景剧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将学生引入一些现实生活相关的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当事人”及“旁观者”两个不同的角度获得感受、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换协商辩论分享,帮助学生加深对建立协作性人际关系的理解,在角色扮演中澄清非理性的想法,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可将心理情景剧优秀的代表视频结集出版,或者将其上传至校园网,通过互联网发挥其最大范围的影响力,让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穿越时空的束缚。

5.以“助人自助”为宗旨,高效发展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助人自助”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境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强调发展性、超前性,而不是补救性。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缺乏,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借助学生力量在校园内外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在学校发展心情坊、社交技巧训练营、自信增强小组、压力处理工作坊、做情绪的主人团体训练、领导才能拓展小组等学生心理自助组织,还可创办心理健康报纸,成立报刊编委会,创办心理网站,成立网站维护小组,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简介、心理大观园、心吧乐园、大话校园、专家坐堂、知识点滴、风雨人生、趣味测试等版块,鼓励全体在校学生投稿发表,在调动一部分学生主动学习心理知识的同时,也使报刊和网站这些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新事物成为心理知识普及的工具载体,深受学生欢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将他助、互助与自助结合起来,通过他助、互助,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统一到“自助”。学院可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自助活动,如举办“5・25”心理知识宣传周、趣味心理游戏对抗赛、心理摄影比赛、心理漫画展,举办经典系列心理影片展播等,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使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意识深入学生人心,营造大学校园健康活泼向上的心理气氛。

总之,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大学生的思维特点、爱好特长及行为习惯,进行教育载体的开发、运用与创新,才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思想教育研究.2001(4)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胡凯.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4)

[4]高一虹,陆小娅.大学生心理帮助与求助方式调查[J].社会心理研究.2001(1)

[5]李晓波.大学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2005(12)

大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艾滋病; 大学生; 知识; 认知水平

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后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目前尚无治愈的药物,但可以预防。目前,我国艾滋病的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每年以30%的速度上升[1]。截至2011年底,估计我国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78万,艾滋病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目前仍无有效疫苗, 也无治愈方法的情况下, 健康教育被公认为是预防和控制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最有效的手段[2]。在世界范围内, 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 15~24岁的青少年约占一半[3]。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间力量, 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同时他们正处于、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又缺乏生活经验, 更容易受到艾滋病的侵害[4]。为了解泸州市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为制订适合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干预策略提供基本参考依据,于2012年4~5月开展了本次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泸州市四川警察学院、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泸州医学院三所大学的在校生,共调查2951名学生,排除不合格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2803份,问卷有效率为95.0%。

1.2调查方法与内容

参照国内同类研究资料, 结合大学生的特点, 自行设计调查表。按年级和专业分层后, 以班级为单位,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人口社会学特征,艾滋病的病原体、感染及传播途径、预防治疗等相关知识,知识来源及需求情况。由于问卷涉及敏感问题,调查采用匿名方式填写,以保证问卷的真实性。

1.3资料整理与分析

问卷收集整理后,用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算率和构成比等指标,用χ2 检验进行正确率的比较。正确率=(正确人数/总人数)×100%。年级的分类:低年级是指大一、大二的学生,高年级是指大三及以上的学生。

2结果

2.1一般情况

在调查的2803名学生中,有医学专业学生1559人(55.6%),非医学专业学生1244人(44.4%);男生1073人(38.3%),女生1730人(61.7%);年龄17~28岁,平均年龄为21岁;来自农村1760人(62.8%),城镇1043人(37.2%);低年级学生1782人(63.6%),高年级学生1021人(36.4%)。

2.2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体认知情况

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从总体上来看比较好,绝大部分题目的认知水平达到了80%以上,有很大一部分题目的认知水平还达到了90%以上。但对于“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吃饭会不会感染艾滋病”的问题,正确率为84.4%,表明还有少部分的人认为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吃饭会感染艾滋病。对“目前有没有预防艾滋病感染的有效疫苗”、“目前有没有检测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可靠方法”和“蚊虫叮咬会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这三个题的正确率较低,分别为77.0%、61.1%和44.6%。见表1 。

2.3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比较

医学生对每一个问题回答的正确率都高于非医学生。但是,医学生对“目前有没有检测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可靠方法”和“蚊虫叮咬会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两个问题回答的正确率分别为67.2%和51.6%,提示有一半的医学生回答错误或者持不确定态度。见表1。

2.4不同性别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比较

男生和女生对艾滋病其他相关知识的回答的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题目有:第4、8、9题男生高于女生,第5、6、7题的正确率是女生高于男生。其中第8题“每次时正确使用安全套能不能降低艾滋病感染的危险”差异较大,男生(87.0%)远远高于女生(76.1%)。见表1。

2.5农村与城镇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比较

农村与城镇学生比较,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题目当中,第8和12题城镇的正确率高于农村,第10题农村的正确率高于城镇。见表1。

2.6不同年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的比较

3讨论

目前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总体上较好,但部分知识点依然存在误区。学生的绝大部分题目的正确率均达到了80%以上,有很大一部分题目还达到了90%以上,这一结果与有关调查结果[5]相似。学生对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比较清楚, 其回答正确率都在90%左右,但有84.4%的学生回答与艾滋病病人一同进餐不会传播艾滋病,提示还有部分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实质不是很清楚, 必然对艾滋病感染者有歧视心理。对“蚊虫叮咬会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回答的正确率仅只有44.6%,另外,“目前有没有预防艾滋病感染的有效疫苗”和“目前有没有检测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可靠方法”回答的正确率分别为77.0%和61.1%,掌握情况也不是很理想,这与继鑫[6]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说明部分学生这几方面的知识还存在误区,在今后的健康教育中应着重加强这几方面的内容。

各专业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均应进一步加强。医学生对于每一个问题回答的正确率均高于非医学生,表明医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高于非医学生,这与丁郭平[ 7 ]的调查结果也是一致的。但是,医学生对“目前有没有检测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可靠方法”的回答正确率只有67.2%,“蚊虫叮咬会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的正确率仅仅51.6%。作为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医学生,理应在艾滋病知识的了解认知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是却并没有体现出来。表明医学生对艾滋病这方面的认知程度仍然有所欠缺,该校的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还有待加强。

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来自农村的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有待于加强。男生和女生在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上,对“每次时正确使用安全套能不能降低艾滋病感染的危险”差异较大,男生(87.0%)远远高于女生(76.1%),这与宋玉梅等[8]的调查结果是一致。提示男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要比女生好,这可能与不同性别学生的生理心理因素有一定差异有关系,也可能与女生对艾滋病传播、防控等方面的忽视有关。城镇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平均回答正确率高于农村,这与宋玉梅等[8]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可能是因为城镇学生从小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有关,间接反映出来的是目前农村人口在这方面知识的匮乏。高年级的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要好于低年级的学生,这与宋玉梅等[8]的调查结果一致,可能是由于大多数高校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年级越高,参加相关知识的讲座越多,自然了解的程度也就越深,掌握情况就更好,说明现在大多数高校都比较重视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今后应加强在低年级学生中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以便在低年级时就能够对艾滋病传播进行很好的预防和控制。但是高年级学生对“蚊虫叮咬会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的正确率只有“57.3%”。提示各年级学生这方面的认知均有待于加强。

综上,该地区大学生对艾滋病认知程度总体较高,但是必要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还是必不可少的。高校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对低年级、来自农村的女生的健康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多媒体的宣传方式对提高预防干预的效果,培养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正确社会意识和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降低大学生群体艾滋病感染率。有关部门根据调查结果, 有针对性的开展这方面的专题讲座, 并利用广播、展板、板报等形式全面系统的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改变大学生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最大限度地减少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控制艾滋病在大学生中发生和蔓延。只有将宣传、干预活动全面、有效、持久地开展下去,才能最终达到消灭艾滋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英, 丁贤彬, 蒋雪飞, 等. 重庆市某高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和需求调查.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6, 7(4):277-279.

[2]李松柏, 左小明, 黄耀明,等.不同学科的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比较分析.实用临床医学, 2002, 3 (5) : 1242-1251.

[3]易英, 陈晶琦, 王粉燕, 等. 大学新生预防艾滋病认知调查与教育需求分析.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3) : 406-408.

[4]李恬, 李莉, 毛晓英,等.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况调查.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13) : 24072-24091.

[5]仇玉兰, 施榕, 毛达娟,等.大学生艾滋病/性病和安全的同伴教育.中国学校卫生, 2001, 22 (5) : 4372-4381.

[6]继鑫.辽阳市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07,14(3):727-728.

大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大学新生 不适应问题 对策

大学是中学生向往的地方,是神圣的知识殿堂,是多彩的生活乐园。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恋爱,疯狂游戏,做任何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这些都不会受来自学校和家长的束缚。貌似这一切都很美好,然而当你真正踏入大学的校门,新鲜感过后,中学与大学的种种不同难免产生不适应,并且深感不知所措。有些人会因此困惑不安,甚至不知道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帮助大学生顺利地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更为了他们更顺利地度过四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本文将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入手,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原因

(一)新旧环境的截然不同

大学生活与中学相比较,最大的特点是要求学生必须自主、独立,不论衣食住行还是学习、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都需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知识、能力去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1]。进了大学,学生脱离了老师和家长的管教,觉得世界一下子大了很多,生活不再只充斥着枯燥的学习,还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新挑战。中学阶段,学生的衣食住行基本上都由父母包办。而上了大学,这些都要由学生自己计划安排,卫生要自己打扫,衣服要自己洗,钱要自己计划着花。这些琐事足够让独立能力欠缺的学生适应一阵子。学习上,大学的学习范围广,知识点多,学生想学得好,首先要做到自主、自觉学习,这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必须改变中学时“跟着老师的思维走”的习惯,转而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此外,学生的人际交往环境相比中学阶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里的同学都来自全国各地,个体差异很大。如何与身边的同学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新生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

(二)梦想与现实的落差较大

梦想与现实的落差是学生迷茫不知所措的另一个原因,这种落差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憧憬与现实的落差。艰苦的中学阶段,学生把对自由、轻松、美好的大学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而进入大学后,他们会发现真实的大学生活与他们原先憧憬的有很大的反差。也许刚进校园他们就会发现:校园并非如想象中那样充满着浓郁的学府味,教室没有想象中那么现代化,图书馆里的藏书也没有想象中那样应有尽有,寝室更没有那么舒适怡人……这里就是我一直憧憬的大学?其次,学生的自我定位出现偏差,产生自傲或自卑心理。大学新生,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缺少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自我意识往往偏高或偏低[2]。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自我评价过高。绝大多数新生在中学时代都是佼佼者,进了大学校园以后, 面对全新的竞争群体,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不复存在,失落感挫败感油然而生。这种“大学生的相对平庸化现象”一时很难令新生适应。其二是自我评价过低。大学同学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在家庭背景、经济条件、能力才华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有些新生会因此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正值青春时期的同学们,也可能因自己长相不佳、身材不好而自卑,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搞好入学教育工作

大学入学教育是帮助大学新生进行角色转换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而有效的入校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尽快认识其所处的新环境,为他们开始新的生活提供积极的引导。常规的入学教育主要包括:形势政策教育、学校历史教育、校纪校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教育、军事训练等。这些基本教育可以使大学新生认清形势,明确责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远大理想。此外,我认为大学的入学教育还应该包括适应性教育、专业引导教育。适应性教育旨在帮助大学新生认识大学、认识自我,其主要内容包括:带领新生参观校园、熟悉校园环境、了解学校的各项公共服务体系;开展新生老生交流会,帮助新生认识真实的大学生活;举办专题讲座,与学生一起探讨大学该如何度过。通过适应性教育,真实的大学生活一无所知的大一新生们提前“体验”大学生活;专业引导教育旨在让新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引导他们就中学学习与大学学习的不同,探寻出新的学习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邀请专业老师对本专业特点、本专业开设课程、学习要求等进行介绍,以激发大学新生的学习探索热情;组织优秀毕业生交流会,让新生了解本专业发展动向及毕业去向。通过这一系列的入学教育,大学新生会对自己所处的这个全新的环境有整体的了解。

(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长成才的前提。然而,近年来,由大学新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不断增多,关注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不仅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成为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3]可见,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新生未来学业及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我认为,做好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其主要形式包括:(1)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以强化新生心理保健意识,鼓励新生在察觉自己出现心理问题时主动寻求帮助;(2)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同时建立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档案,以了解每位新生心理健康及适应状况。再根据量表结果,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活动。

总之,大学四年是人生很宝贵的时光,是一个人的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关注并解决好大学新生的不适应问题、正确地引导大学新生顺利完成由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对一个大学新生四年时光的有效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柳建莹,刘晓明.青年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69.

[2]田霖霞.大学生心理不适及学校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9,(9):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