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健康课堂;生殖系统;现状
人们的思想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逐渐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大学生是接触新鲜事物最多的群体,受社会观念的影响最深。据了解,当下大学生对态度开放,很多女大学生在校期间多次人流,这已经成为了社会现实。因此,生殖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标准,也被教育部重点关注,针对当下的问题在各大高校展开了生殖健康课堂。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大学生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校园教育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是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此外,社会各群体在该过程中也承担重要作用。当时当下,社会群体、学校和家长并未形成明确的分工,对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责任不明确。高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度重视,但是对学生的生殖健康教育极少关注,并且生殖教育这一话题较敏感,私密性强,因此社会各群体主观认为这应该是一个顺其自然发展的过程。各方责任不明确导致了学生无法通过正确途径获得该领域的教育,同时诱发一些不正当商业机构趁虚而入,严重影响学生的生殖健康教育和心理状态。
1.2研究背景
1.2.1教育现状 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而高校在大学生的生殖健康教育中也有重要作用。当下生殖健康教育在高校大多作为选修课,也有部分高效邀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去学校举办讲座。因此,从整体上来说,生殖健康教育方面,高校的形式单一,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据调查了解,大多数的学生了解生殖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同学、家长和朋友,也有人是通过网络获得,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对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以及提高生殖健康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
1.2.2高校及学生态度 目前有众多高校对学生群体的生殖健康教育重点关注,相比之下比以前有了明显进步,但是整体上来说,社会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和投入显著缺乏。与传统的文化教育相比较,生殖健康教育不足是当下存在社会群体的现状。高校一直将传授专业知识当作使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足。有些高校开展了相关的健康教育,但是也仅仅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让学生根据自身喜好进行选择,并未对此做出强制性的要求和惩处措施,因此,高校含糊的态度使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处于尴尬的地位。有高校认为对此过分重视可能会导致学生不良情绪的产生,导致负面影响;同时,传统观念的束缚,高校不愿意将私密性和敏感性较强的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在课堂上体现。大学生对待生殖健康教育的总体态度表现一般,没有学习的强烈意识。这与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大多数的学生生活环境单一,缺乏对问题缜密思考的能力,没有准确判断生殖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3研究内容
1.3.1婚前危害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末,身体还处在发育状态,如果受社会观念影响发生婚前,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重大伤害。传统观念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被打破,传统价值也受到了冲击,很多女大学生的性观念非常开发,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发生婚前,但是她们对生殖系统健康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因此很多人存在各种各样的生殖系统疾病,造成了身体受损,更严重的婚后出现了不孕。
1.3.2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的产生多是一时冲动,由于大多数人不具备生殖系统保健知识和避孕常识,经常发生在校期间女大学生怀孕的现象。据医院数据显示,人流手术50%以上都是在校大学生。生殖保健知识的缺乏导致女大学生妇科疾病频发,很多女大学生存在子宫炎、尿道炎以及经期紊乱等疾病,严重威胁身体健康。
在校期间怀孕给很多女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很多学生不能承受压力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婚前导致怀孕后,女大学生的主要做法有以下两种:①去医院做人流。由于缺乏经济来源,大多数省吃俭用,使本来虚弱的身体雪上加霜,身体留下后遗症,很多女性婚后不孕,影响婚姻。②不堪重压,被迫辍学。很多女生承受不住压力被迫辍学回家,影响学业,命运为此改变。甚至有很多人采取极端行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1.4研究方法
1.4.1开设健康教育课堂 为提升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本文研究过程中开设了健康教育课堂,对大学生关注的生殖健康知识进行讲解。授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制作相关PPT,每周进行2节课的针对性讲解,解决学生心中疑惑,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卫生知识。
1.4.2健康课堂讲授内容 针对大学生群体讲授生殖健康知识,包括人体生理解剖、青春期生殖健康、性健康教育、孕期须知、艾滋病发病机理和疾病预防以及性病防治等。通过给大学生讲解相关两性知识,旨在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和性防范意识,提高学生预防疾病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1.4.3授课方式 在授课方式上采取多种措施,课堂教育、课外活动、案例教学、疑问解答、咨询服务等多样化的授课方式被采用。此外,多媒体教学对提升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对师生互动、学生能力培养有重要意义。
2结果
2.1生殖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生殖健康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三者之间必须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做到合理分工,责任明确,建立良好的教育义务分工机制。对学生的生殖教育中,学校是阵地,此外还应发挥社会和家庭的作用。首先,高校在内的社会各界力量应加强对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开展相关主题的宣传,彰显该项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其次,加强政府引导,为大学生活的相关知识梳理出良好的社会渠道,对各渠道相关知识准确把握和定位,严厉打击不良渠道,避免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再者,家长应该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氛围,家庭的熏陶对孩子成长特别是心理有重要影响。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通过父母获得相关生殖知识的概率非常低,远远小于从同学、朋友或者是电视媒体等方面的比例。众多家长对孩子的文化成绩过分重视,但是对孩子的基本生殖健康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重视程度不足,担心与孩子讨论相关话题会导致孩子产生反感情绪。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的营造对孩子知识获得有重要意义,能够发挥家长的作用,弥补孩子知识不足,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惑。总而言之,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为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2.2加强健康教育的措施 大学生会对传统的课堂教育产生厌倦情绪,尤其是当下社会各界对生殖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单一的课堂教育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需要扩宽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形式以创新意识积极开展多方面的教育,促进教育在社会、高校以及家长等各环节落实。
2.2.1结合多种教育形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与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促进教学目标实现,并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可以在课堂教育之外加入谈话教育、网络沟通教育等形似,将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①学校充分发挥作用,以课堂的形式促进学生相关知识的获得,及时纠正学生的相关误区。②在课堂教育之外,充分开展定期谈话,积极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面临的问题,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困扰,在于学生进行沟通时保持一种平等的心态。③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在学校内部设立相关网站进行沟通,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在相关网站上放置视频等学习资料,让学生自由学习。此外,还可以邀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开展讲座,为学生和老师提供咨询服务,同时积极进行线下相关活动,解决学生不愿提及自身面临难题的现状。当然,应当对网络沟通建立相关的监管机制,定期过滤不健康内容,为学生彼此沟通创建良好的平台。与此同时,定期主题活动的开展、热线咨询等方式也能在高校中顺利开展,对创新性教育的发挥有重要意义。
2.2.2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多样化的社会组织为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增添了活力,也为大学生学习渠道多元化创造了条件。邀请专家进行相关讲座是最主要的形式,此外,电视媒体等也是进行相关教育的主要媒介。以大学生生殖健康为基础的知识竞赛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对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情感类资讯节目的播出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主持人可以根据连线了解大学生面临的问题,邀请专家嘉宾进行解答,实现品牌效应与解决参与者难题的双赢。相关政府部门也应该对大学生加强关注度,提供相关政策的支持,鼓励各个部门积极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定期开展以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为基础的研讨会,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
3结论
合理的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是进行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基础,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对重点高校进行相关生殖健康教育工作的检查和评定,对相关教育机构进行经费和名誉的双重管理,并对相关省市进行年度综合评定。
新时代的综合素质含义丰富,生殖健康教育也是当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生殖健康知识能够保住大学生充分了解自身,尤其是让女生了解到婚前的危害程度,促进大学生自尊自爱的良好心态的形成。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和根本保障。不过以目前的形式看,生殖健康教育存在众多不足之处,任重道远。包括学校在内的各社会团体强烈呼吁教育部及相关部分增强对大学生生殖教育的重视程度,推动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设计策略
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合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即要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既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又要组织大学生参加陶冶情操、磨炼意志的课外文体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意见》的出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教学模式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多样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内涵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概念
活动教学主要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根据活动教学的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征,可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概念界定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心理健康知识为载体,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动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自我调适的策略,通过活动教学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评价、控制自我,积极调节个人的心理状况,促进心理健康,增强适应时代、社会发展和变化能力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
我们要在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开展课堂活动教学,需要准确把握课堂活动教学和课外活动之间的区别。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指导,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比较以上两种概念,我们认为,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是课堂活动教学。课堂活动教学是在继承传统课堂教学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主性活动,发挥课堂教学最大教育功能的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意义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个课程从大学生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人格健全、压力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角度出发,遵循“预防为主、矫治为辅、发展第一”的基本原则,沿着“心理学基本知识——心理问题调适——心理素质优化”的基本思路,力图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发展三大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模式将活动有效纳入教育教学视野,“以活动促发展”作为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主体活动为基础展开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其秉承“教学即活动,活动即教学”的理念,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是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情景再现、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全面、多样的课堂活动模式,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发展三大功能,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依据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指出:“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正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教育学相关理论为依据实现的一种教育模式。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来说,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丰富的情感等都是影响活动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大学生处在社会化发展的末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且处于“转折”时期,是自我意识和自我矛盾表现最突出的阶段。在“矛盾——统一——新矛盾——新统一”转化发展过程中,他们更多地要求通过更为主动的自我体验来进行自我意识转化。因此,课堂教学就需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参与、合作、感知、体验、分享等方式提供自我体验的途径。另外,随着知识越来越丰富,大学生的抽象思维也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在课堂活动教学中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能够辩证地对待周围的一切,所获得的抽象概念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同时,大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已经基本成熟,充满青春活力,其情感体验日益丰富,因此他们更愿意参与到活动中,通过课堂活动来增加情感体验。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遵照相应的教育理论,构建更具可操作性的课堂活动教学模式。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三个阶段
相对来说,活动教学更重视过程,而活动过程组织者是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实施阶段包括“创新教材使用,开展理论教学”“改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教学”“提高实践能力,开展实操教学”三个阶段。
(一)创新教材使用,开展理论教学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所有活动都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而心理健康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大学阶段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往往缺乏心理学理论基础。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做到“活化教材”,将理论知识融入课堂活动,通过组织活动,引发学生参与到理论知识学习中。
(二)改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公共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课堂大、人数多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教师面临着怎样将知识传递给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改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讨论等小组教学活动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习中先进带动后进的效应,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教育漏洞。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大合唱”“小组唱”相互配合的活动方式,大力开展小组活动和配对活动,以提高个体参与率,不断改善课堂气氛,保证各种活动有效进行。
(三)提高实践能力,开展实操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广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帮助和服务的一门课程。教师除了要传递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知识,还要强调一种观念——一个人的成长和幸福取决于个人,也就是传达大学生自助的观念,即个人可以通过改变认识、体验情感、实践行动来实现自助。因此,在课堂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操活动,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思索、感悟,使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改变自己,最终实现心理健康的目的。
总之,活动教学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活动,有完整的教学过程。为了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作用,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需要把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活动来促进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德立,梁宝勇.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J].心理科学,2006,(6).
(陕西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
摘 要: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程度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当中的核心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在面临着来自社会与生活的双重压力形式下,其个体存有较大的心理负担,心理矛盾冲突变多,学生患上心理疾病的概率也呈现着上升趋势,对大学生正常的生活乃至其学业的顺利完成都造成了巨大影响,因此对高校大学生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人格朝着健康健全的方向发展,对其身心健康的促进现实意义突出.要培养大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一项大事,所以,文中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意义进行了简要阐述,并对大学生构建创新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性体系的构建原则.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54-03
人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时段就是大学生阶段,这个阶段也是提升个人整体素质包括其心理素质的一个关键性阶段.在最近几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了限制一些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与保持其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性因素,.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正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高度性关注,社会各界认识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要求以及我国心理学发展的研究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1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意义
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经济与文化也正朝着飞速的方向发展变革,人们也慢慢的面临着愈发严重的社会心理压力,因此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也越来越高.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当下世界发展的一个现实性发展方向,科技人才能不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占据优势性地位,其心理素质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在这其中,积极乐观、开朗上进、迎难而上、善于交际的个性正在大学生心理素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离不开早期优秀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早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承担的一项重要性任务[1].
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关乎未来工作的发展要求,而且也是大学学习生活上的必然要求.从最近几年的研究资料上显示,当下我国大学生心理情况十分不理想,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情绪困扰情况相对普遍,受到心理障碍的影响,每年的休学率都呈上升趋势,因为心理因素占总退学、休学比例的三成以上.因此积极找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规律,组织优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开展,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是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且必然的任务.
2 构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2.1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2.1.1 由于市场经济对高校造成的负面影响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学校也在积极稳健的开展各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等等[2].广大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优秀的社会人才,教师经济投身于教育制度改革浪潮之中,呕心沥血,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可是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殊性以及复杂性的影响,同时也为学校带来了各项负面效应,教师的教学风格也遭受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伟大变革,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另外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清楚的意识到经济与社会生产在长时间的发展与改革过程中不断深化,另外在改革过程中各种问题矛盾互相融合,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打乱了人们有序的生活节奏,让人们渐渐在工作过程中失去了安全感与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感,在校期间面临着未来就业乃至生存的巨大压力,让大学生感到深深的恐惧,对未来的生活感到信心不足,心理压力与心理问题也愈发明显.并且在社会分配问题上各项矛盾也愈发突出,社会分配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使得社会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就是高校当中有近四成的学生为贫困生,其不但需要担忧学费、生活费,而且也在贫穷与生活诱惑的双重压力之间挣扎,以致于有一部分贫困学生陷入了生活与心理的巨大压力之下,造成自卑和仇富的消极心理情绪出现[3].与此同时,有一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在花钱方面毫无节制,有严重的拜金思想与功利之上思想.当下,因为社会经济组成成分多种多样,社会组织形式也不是单一不变的,各项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也呈现着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人们思想意识的差异性与多变性得到显著强化,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同时存在.表现在大学生之中,也就是多元化价值观念出现在学生团体之中.
2.1.2 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其和国外以及港台地区相比较,发展时间较晚.当下因为陈旧、保守的思想观念以及认识上的缺陷,造成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愈加凸显.在国内外的实践结果证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其表现了一种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在最近几年,我国教育部门对其的重视程度愈加成熟,几次发送有关文件要求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是当下此项工作和教育部的工作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无法全面满足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目的.对心理健康教育口头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实践工作现象.这表明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还能够达到其应用的高度,无法较好的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心理要求.这也就造成学生存在突出的心理问题,为学校的教学、生活秩序等均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高校与社会的稳定,对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造成巨大限制性影响,同时为国家带来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这些种种情形都要求我们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素质朝着综合全面性方向发展.
2.2 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纵观整个世界发展,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国政府都认清楚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宗旨,教育的地位也愈加凸显,其作为和经济发展有直接关联的高等教育业表现出了全新的发展趋势.在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上分析,其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高等教育的舆论环境出现了本质性改变.科教兴国从一种口号变成了一种政府的治国方针策略,各个行业的工作人员也慢慢的认识到了人才与知识的重要性作用,都在科技提升生产率的作用下下了大工夫;第二,高等教育正在逐步普及的过程中,人们从精英化的方向朝着大众化的方向转变.在最近几年,我国各个高校都在扩大招生规模,每年的招生数量都在增加,这样也就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4].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的创新性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属于实践工作的规律总结,其是依照高等院校工作的特殊性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目标确立的,其属于高等院校实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遵循的一项必要性工作原则,对各项实际工作的开展指导性意义明确,可是其工作的开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社会发展的变化过程不断优化与完善的,指导性作用能够更有效的发挥.
3.1 实事求是工作原则
大学生做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人士需要依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在工作实施过程中,依照具体情况,进行积极有效的分析,注重对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构建正确良好的核心价值观.并针对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分歧而带来的各项心理性问题,教育人员仔细分析,不可以单纯的只是对其判定为正确或者错误,而是需要听取事情开展双方的意见,同时深入进学生队伍中对事情进展的过程有全面准确的了解.而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端正态度进行调查研究,依照所了解的各种实际情况做实事求是的研究,看清楚是非对错,使其端正看问题的态度,指引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做有效的判断,让学生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树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困扰,调整对问题的看待态度,做一个正直热情的大学生.
3.2 服务性原则
以学生的要求为基本出发点,从服务角度出发,满足大学生最基本的心理健康诉求,此项要求和当下的高等院校心理健康任务与学生的各项客观存在条件有密切的联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备、组织、计划等等各项活动都需要建立在大学生长远发展的基础之上,教育人员要充分了解与认清大学生发展的主观要求,以及其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考虑学生的共同要求和普遍存在之间的问题,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与最终建设目标需要建立在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与心理素质提升的基础上.另外这个工作过程,也需要看清楚个别学生的不同要求,看清楚小部分个性学生的发展需求,这样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关心与注意,看清楚其真正的心理要求,并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有效帮助.
3.3 个性与整体相结合性原则
个人之间的行为是具有差异性的,大学生也一样,其自身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以及不同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等等.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要将这些差异与特点消除,而是为了更好的表现出学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简单的说这其实就是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个体的差异要有所重视,依照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展开多样化、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5].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让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最终达到全体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目的.
4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性评价
4.1 国内首次以积极心理学态度规划我国社会与文化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
此项结构理论的思想从整体上融合了心理应激性理论与素质应激性理论等各种先进性理论观点与思想主张.学术不但具有国际先进性与创新性特点,同样具备了我国的文化性特点.
4.2 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心理测量工具
开展创新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质上是为我国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高可信度的以及有效性的心理测量工具,对未来自主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促进性作用.
4.3 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明确订立了我国首个代表性突出以及权威性突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各项有关情形的使用模型,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鲜有效且丰富性的第一手资料.
5 结语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存在各种问题也是很正常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有序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是丰富的知识,更加对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有高度的重视,另外当下我国大学生整体心理状况不理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也显得更为重要.本次研究中分析了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构建的基本原则,以期能够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发挥起到一定的帮助,同时深入的提升我国大学生总体性心理状态,而为社会输出更多的优秀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凯.试论构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04):82-85.
〔2〕王志学.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06):76-77.
〔3〕史琼.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6):111-11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效途径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认识到,人才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与基础就是要具备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社会压力,多数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问题。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其自身的成长,还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组织日常教学活动期间,高校应当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出:
首先,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及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生活和发展的保证,心理素质可以说是衡量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高校的系统性培养,能够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德育、美育、体育等素质。高校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能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品质,加强大学生情绪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促进学生成才,必须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社会转型与改革步伐加快,不同文化与生活诞生不同的价值观。社会处于不断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种冲突表现更为明显,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活跃。这些形势的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学习、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滋生出多种消极情绪。因此,为促进大学生成才,迫切需要对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属于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心理健康属于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二、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当前社会正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不断增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客观因素
综合各方就会发现,客观因素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首先,社会环境。知识经济时代,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等都不同程度地发生改变。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物质与金钱等各方面都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影响。素质与能力的竞争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这无疑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出现精神困惑、忧虑等问题。
其次,学校环境。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学校的人文气息相对于其他地方更浓厚一些,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所接受的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较少。目前,我国教育处在改革新时期,与学生存在密切联系的缴费上学、就业与自主择业等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在此过程中选择难度不断加大,使学生容易产生焦虑、不安、失落等多种不良情绪。在成长的过程中承受过量压力,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进而引发抑郁症。
最后,教育发展程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在理解健康的时候更注重身体素质的健康,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的健康教育,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自我组织控制方面有所欠缺,而这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2.主观因素
想要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实施全面、系统的分析,找寻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科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好基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观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家庭因素。家庭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场所,与学校、社会存在根本区别。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长期的、决定性的影响。自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明显增多,多数孩子生长在“四二一”家庭模式下,成为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一般刁蛮任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有一点不顺心就会冲父母、家人发脾气,甚至以离家出走威胁家人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这些孩子承受压力、挫折的能力较低,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极易产生偏激、怨怼的思想和情绪。
其次,个人因素。从心理健康培养角度来说,学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因素。外界的各类教育必须通过自身的吸收、消化方可转化为自身的健康素质。大学阶段是学习生涯的重要转折期,学生由固定的教师和小班级转变为多班共同分享的一个教师的大班级,逐渐转向大学的集体生活,这对在校大学生提出新的挑战。多数大学生无法适应不同教师的上课节奏等情况,会产生自卑、焦虑、失落等心理问题,严重者引发恶性事件。同时,部分学生一直固守成绩决定一切的思想,平常只重视学习成绩和班级排名,忽视身心锻炼,延误养成健康心理的时机。如果不给予大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和调节,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三、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知,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可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关乎学生自身成长,同时也会对社会稳定发展产生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影响
要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教学规划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归纳至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并且还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保证学时、学分。根据各高校教学活动实施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在各类课程中必须包含自我认识、情绪管理、环境适应、恋爱与性心理、珍爱生命等内容。依据大学生心理具体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学计划。为保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必须由专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担任。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现实,注意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用恰当的案例,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效果。
2.发挥全员的辅导性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不仅与学校科研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有关,还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情况、师资配置等因素有关。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应当发挥全员对该项教育工作的辅导作用,促使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获得满意的效果。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所有成员均要积极投入教育工作中,专业教师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在开展的教育内容中渗透乐观、积极等思想,确保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品质。与此同时,班主任与辅导员应当在日常的德育管理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合理归纳到管理范畴内,根据教学需求和本班级学生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积极引导学生实施自我健康教育
大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高校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竞赛等活动,向全校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全面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性与主动性。同时,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水平,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展开,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4.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对学生而言,校园氛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使大学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学校可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提升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充分运用黑板报、广播、校报等宣传手段,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高校可以定期举办专题报告会、开展心理沙龙、成立心理咨询室等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努力营造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帮助具有不良心理的学生早日恢复健康。
总之,面对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社会的竞争更加激烈,要求高校大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文化知识修养,也要具有健康的心理来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新时期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等多种压力,各类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和突出,教师要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大量健康、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夏兰,骆颂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研究[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3):232.
[2]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10(4):27-3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前景
中图分类号: C3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所谓大学生心理健康,即大学生具有完整内容和协调一致的基本心理活动。完整内容指对事物的情感、认识、行为、人格、意志的协调和完整,能与社会现状保持一致。心理健康属心理学研究范畴,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的研究和了解,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大学生健全人格,增强其适应新环境和应对困难挫折的能力,从而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追求大学生群体心理能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状态,是一项具有重要社会性意义的研究。
1、研究的现实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大学期间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阶段,成才需要个体素质的全面、充分、综合的发展,在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中心理素质既是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综合素质发展的中介和基础。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意义非凡。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刻板单一,致使大学生身心整体素质发育不良。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人,知识面窄,缺乏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差,与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不相匹配。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将提高整体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人的素质结构中包含着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五类基本素质。这五类基本素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社会实践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素质”就其心理品质而言,有别于人的生理素质,虽说它与人的先天生理因素有关,但并不是生来具有的。换言之,它是教化的结果,可以经过后天培养、造就和提高。素质不等于知识,单纯具有知识不等于具备一定的素质,知识是素质形成或提高的基础。没有知识作基础,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就失去方向性和目标性素质是一种相对的心理品质,由于它是知识积淀、内化的结果,因而它具有理性的特征,同时它又是潜在的,是通过外在形态来体现的。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
大学是知识青年成才的关键时期,是知识青年自身发展具有突破性的黄金时段。因此,对大学生的教育更须倍加谨慎,使其向优良方向学习发展。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条件,是大学生吸收知识和提升能力的保证。健康的心理教育能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成就自我。目前,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广泛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历史不长,经验不足,尚存在诸多问题,也面临种种困境,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研范围不够广泛、分析不够具体深入、教育师资力量的匮乏,教学方法不完善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相关研究人员积极寻找对策,制定出比较完备的解决方案,从教材、师生关系、教学方案、课程安排等方面一一着手,并对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做了进一步的展望。但是否能有效实施,还有待考证。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前景
3.1、普及心理学知识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重要措施。当前,高校要把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科学地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知识的传授。同时,应结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问题的类型,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如新生入校时的心理适应与角色转变教育、在校期间的心理发展教育、实习期的创业心理教育、毕业前的人生职业规划和择业心理调适等方面教育。并可运用广播、电视、校园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多种手段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编辑一些专用的小册子,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提高大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强化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他们学会心理调节,学会自我完善,逐步培养健康心理。
3.2、营造心理健康优良环境
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经历的社会活动不同对他们产生的心理反应也会随之不同。所以这些外在的客观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种外在的客观因素从哲学的角度要可分为精神环境因素和物质环境因素。精神环境是指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比如意识形态、社会风气、传统观念等;物质环境是指各种物质因素的总和,比如金钱、所受教育等。
3.3、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环境
大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并非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小到大成长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所遗留下来的。比如说现在多为独生子女的社会,孩子从小受到过多的溺爱,缺少自主生活的能力,家长们更关心的是成绩,而轻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家不让孩子插手做一点点的家务,怕做这些影响孩子的学习。但家长的这些轻能力重成绩行为的问题,在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后逐渐暴露出来,在一些国外资深的心理专家看来,这些行为,反应出学生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不同步的矛盾,在该表现出独立的时候却还很依赖别人,在该表现出成熟的时候却还有孩提时的幼稚。因此,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前,首先要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让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个正确的认识,使他们清楚在什么情况下、什么年龄段对孩子进行什么样的教育。要根据子女的性格特点及发展规律,对子女进行恰当的教育。
3.4、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组织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可自行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帮助更多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也为大学生和辅导老师交流沟通搭建了便捷的平台。社团可组织开展相关活动,鼓励更多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活动中来,还可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3.5、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又很复杂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中去,因此,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增强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是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33]。我们既要加强心理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增强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持续耐心地开展教育,才能产生实效,使学生心理素质真正提高。一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教育人员的素质。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知识、经验的不足和角色的混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无法得到保证与提高。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对兼职人员,尤其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加强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34]。对专职教师,要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配备一定数量的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和医务人员等组成的精干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在知识、技能、时间等方面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整体教师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与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的心理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影响教师本人的工作、生活与健康,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俄国教育家雪茄乌申斯基曾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人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4、结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才华的发挥和应用。大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关乎社会的发展,关乎祖国的建设。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寻求解决策略;对于工作优秀部分,应继续发扬。并在不断的实践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共同努力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会有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丁桂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柳忠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