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渗透策略

所谓德育主要指的是思想品质教育,它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渗透到每一位初中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初中生实行德育渗透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既可以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意义

1.加强对初中生的道德品质教育

初中生年龄大都在12~15岁,这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所接受的德育将会对他们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所以很少有中学会为学生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而语文这门学科,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可以将德育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既可以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又能从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

2.陶冶初中生强烈的爱国情怀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承担着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任务。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家,初中生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又一次沐浴在教材中折射出的不同时代的价值观中。如,鲁迅,为了改变国家危难的局面,毅然选择弃医从文,在他的身上无不体现出优良的个人品德和深深的爱国情怀。

语文教师通过对初中生进行类似的思想教学,则能使他们受到更加深刻的思想鼓舞,并使其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也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加伟大的贡献。总体而言,这也对初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具体策略

1.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名篇课文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生的心智整体上还是不够成熟的,因此对身边的人、事、物的看法也不够全面,而且极易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所以要借助课堂教学对学生开展德育。而借助教材中的一些名篇进行教学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以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为例,主要讲述的是父与子之间的一种爱,其文章结构围绕亲情所展开。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后去寻找相关的故事或者讲述自己和父亲之间的一些感人故事。

通过这样的方法既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又能让中学生感受到亲情的重要性,同时也借助语文课文进行了有效的德育渗透。

2.将古诗词配乐进行德育渗透

音乐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它可以带我们进入美好的时空,让我们忘记烦恼,使我们的精神永远处在一个五彩斑斓的境界。

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熟记品评古诗词,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会有意识地将古诗词进行配乐,将枯燥的语文课变成音乐课,在激发学生兴趣、减轻学习压力的同时也使德育实现了潜移默化的渗透。

古往今来,最为著名的一首中秋词,当属苏轼的《水调歌头》了,这是一首中秋月兼思念亲人的典范。初中生如果通过传统方式先背诵上下阕,再逐字逐句解析,那么其难度可想而知。而通过配乐的形式进行深层次的德育教学,在音乐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的情操。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的背诵记忆,还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苏轼在中秋佳节,因望见一轮明月而产生的思念之情,此时学生的内心也将受到强烈的感染。

3.通过大声朗读课文进行德育渗透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由于每个作者的写作风格不同,以至于学生需要从不同角度去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作为教师也要为此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关于冬天的百草园的描写就十分优美,通过大声地朗读,细细品味其中一系列动词的使用,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百草园以及三味书屋的不同感

情,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德育在教育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不仅只停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鉴于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应得到深入的推广。不过对于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还有待完善。因此,语文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深入挖掘和发现,才能将对学生的德育加以深入的贯彻和执行。总之,初中语文教学绝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一定要有德育的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建设强大的国家与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德育

一、从小入手,以义动情渗透德育

文字是人们思想情感宣泄的途径,在《背影》一文中,朱自清用父亲并不高大的身影感动了所有人。在落实此文教学时,教育者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小事入手,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再比如,讲解《岳阳楼记》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充分感悟到洞庭湖的美丽,还要让学生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名句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二、注重背景,在情境中渗透德育

文学作品不仅是作者所见、所闻在文字上的体现,更是情感对人心的触动,而这个触动的产生必然具备一定的背景条件。例如,在讲解《醉翁亭记》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酒文化,了解作者放荡不羁的原因,了解欧阳修苦中作乐、沉溺饮酒实为其对北宋王朝政治不满却又无可奈何的悲愤:奸邪当道,有志之士纷纷在政治上坠马,国家积弊不能消除,衰亡景象愈演愈烈。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欧阳修创作《醉翁亭记》的背景之后,才能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情,更好地感受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继而在头脑中形成文学意境,并最终将作者的情怀升华为自身的阅读情感。

三、强化指导,用课外阅读延展德育

课外阅读是拓宽学生眼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强化课外阅读指导。毋庸置疑,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与阅读量成正比,打开书本就犹如打开了知识的宝库。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从书中汲取先辈们的心血结晶,充实自身的情感知识,发展自身的爱好、才能。基于此,教育者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教授学生必要的阅读技巧,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并能够定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相信对于提高学生的品格素养也会产生非常大的作用。

四、读写结合,强化德育效果

语文教育最核心的部分应该是阅读和写作,学生受自身条件的限制,经验和知识明显不足,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认知上所产生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有时甚至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情感。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之能够更全面地感受文中所蕴含的思想,并尝试用语言将真善美的情感用科学的手段和表达技巧书写出来,并最终指导自身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范文第3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弘扬我国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涵盖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很广,主要包括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人格与心理等。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主要是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为载体,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情感表达,受到情感、意志的熏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既能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更能使他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个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以后的人生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应把握的几点要求

1. 理清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的关系

首先,两者能够互相促进。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德育,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能够将德育有机渗透与语文教学中,达到两者的完美结合。初中语文教学是为青少年学生奠定良好的思想的最佳时机,在这一阶段进行德育渗透性教学,能够充分发挥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师讲解与学生理解吸收,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德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德育的渗透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学习热情。

其次,在进行德育渗透性教学时,要分清主次,不能本末倒置。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抓住关键,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来感动自己,加深体会、产生共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道德教育,进而影响自己的道德情操。德育的渗透不能以牺牲语文教学效果为代价。不能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为了德育而德育。

2. 把握初中学生的成长特点

初中生多是12到15岁之间的青少年,正是身心逐渐成熟、形成自己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第二性征出现,身体快速成长,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心理上的变化与逐渐成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开始成形却还不成熟定型。因此,必须要有正确的德育教育对他们进行引导,否则一旦出现偏差,将会影响他们一生的成长。因此,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教学中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如性格普遍叛逆、好模仿、缺乏成熟的分析能力与辨析能力,但充满好奇心、更加活跃、更有交际需求等。

3. 教师提高要提高自身素质

要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更要将自己打造学生心目的的道德楷模。首先要注重自身外部形象,衣着得体,言行举止要为人师表,其次要强化自身的内在修养,使自己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做好学生行为规范的道德榜样,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和喜爱,让学生能够自觉为自己寻找成长的标尺,在模范指引下健康成长。

4. 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道德不是抽象的理论和空洞的说教,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很好的理解文本深层次的感情,同时也要指导他们化为行动,用道德来指导生活、服务生活。需要注意的是,道德的是非判断是很简单的,但要将其真正落在实践生活中则很困难。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快速阶段,他们心理叛逆又活跃,对于新的知识具有很快的接受能力,但同时因叛逆的心理有很容易与教师形成对立。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容易接受,通过实例来说服引导学生,使其行为与道德相统一。

三、具体实施建议

1. 创设情境

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教材文本都具有强烈的德育教育功能。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通过图片、影音等全方位、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择那些高度代表性的课文,通过情境创设,将学生引入其中,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不仅会给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同时更能得到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2. 充分挖掘教材

初中语文教材选材是在基于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集采百家之长,集中古今中外名篇而成就的。既有诗意盎然的古今诗词,也有情景交融、深情流淌的散文佳作,还有引人入胜的小说选段。这些文章中多蕴含着浓郁的情感道德因素,极具感染力。教师要充分地、深入地将教材中这些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融汇一体后将其“传道”给学生,让学生融会贯通,感受艺术的生命感染力,获得个人道德素质的升华。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道德观;个体的生活;渗透;生态问题

语文教学中的生态德育教育是指以语文学科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他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为目的,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短期与长期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是在继承与扬弃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德育观和新的德育教育活动。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更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德育观自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性为培养学生良好生态伦理道德创造了条件。语文“文道合一”的特征也同样决定了语文在生态德育教育中能发挥较大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科书应倡导生态自然观、生态生存观和生态幸福观,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层发问、思考和寻求答案,认同一种更深层的理念,并逐步完成思想方式上的转变。

生态道德观应超越时空的限制, 初中语文教材应增添和强调超越时空的生态启迪内容。首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科普文章如《宇宙里有些什么》等,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以外的生态问题,真切地了解自己所在的奇特星球及其未来前景和在宇宙中的位置,从而站在宇宙的高度,更真切地认识自己、生命和世界。 再次,可以精选非正常状态意识下的感悟文章,如经历过死亡威胁的回忆录或者遭遇意外事件的感想录等。

1.指向精神的提升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生态道德观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抛弃自我中心主义,克服自私冷漠的"时代病",唤起他们对他人、对生物、对各种生命体的爱心和同情心,从狭隘的"小我"走向博爱的"大我",从完全利己走向"利大家"。其次,要引导学生抛弃实用主义,克服贪婪嫉妒的"心魔",帮助学生认识贪婪嫉妒对人对己的严重危害,自觉进行道德自律,勤于反思内省,以豁达克己的精神不断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最后,要引导学生抛弃享受主义,克服空虚无聊的"精神垃圾"。 例如,我在教学《黄河颂》时,让学生通过查资料明白,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她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再让学生看黄河被污染、被破坏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知道这都是因人们的自私、冷漠造成的,在对比中到达了生态道德观的教育。

引导学生建立人与自然的对话,找回精神的家园。现代社会的城市化倾向和物质主义泛滥,使现代人大多生活在完全人工化的环境中,在世俗文化中丢失自由的精神,失去与自然接触沟通的机会,忘却了无数世代以来形成的,与自然节律保持一致的人的深层节律。 因此,中学生态德育应帮助学生建立起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对话中提高认知世界的深度、自我认识的能力和精神回归的动力,重新找回人类精神的家园。

首先,生态道德观应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以自然的方式依偎自然。人类要抛弃功利的眼光,把自然物当作单纯的审美对象或精神的寄托来加以欣赏和关注,以人的直觉来发现自然物与人的心灵的共通之处,从而"把大自然视为陶冶性情的精神家园,在广阔的自然天地里找到轻松愉快,以自然的纯真、朴实、恬静与嘈杂、喧嚣的社会对立,以获得心灵上的休息和安逸" 。

其次,生态道德观应引导学生回归自然,以自然为人类精神的复归之所。 例如在综合性学习《人与自然》教学时,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去走走,看看美景,听听鸟语,闻闻花香,让每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我们的美味佳肴,我们的一切生活所需均是自然的馈赠,因此,我们要怀着感恩之心关爱自然、怀着敬畏之心守护回馈。通过活动,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教益。

2.指引个体的生活的提升

学校生态教育应帮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获得一定的生态敏感性,并在面临生活中的生态问题时能够自由和明智地作出自决,以生态的眼光选择、调节自己的行为。首先,生态道德观应引导学生进行生态反思,正确选择日常的生活方式。如饮食上不片面追求稀少昂贵、高热量高蛋白,从减少需求的角度节约食品供应,避免食物资源的浪费;衣着上不一味追求时髦和品牌,而是挑选适体耐穿、美观大方的衣物,从节制消费者欲望的角度,避免生产资源的浪费。 其次,生态道德观应引导学生进行生态价值观辨析,为未来的职业生活作准备。应帮助学生纵观全局,揭示职业生活中潜藏的生态问题,以生态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指导未来的职业追求和职业生活。如农业和园艺业从事者要看到化学肥料的生态危害,追求合乎生物学要求的生产方法的完善,以既能增加土地肥力,又能提供安全、美好的环境为职业基本道德。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学经典;语文教学;渗透;策略

语文老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国学经典作品承载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审美理想和生存智慧,既包含丰富的知识,又具有深厚的内涵,更富于审美的情趣。阅读国学经典,无论对文化学习还是心一、初中学生读经典的意义。

初中学生读经典就是让他们能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经典重于文化与人文,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所传递出的与人类普遍命运、终极关怀、人文思想所共通的精神价值,在于其作为民族、国家、社会可以借此长传不断滋养后人的高尚品性与内质。人的素质应靠人文教育来培养。而阅读经典,应该是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中学时期,对于文字已经有了相对较好的理解能力,初中学生读经典,不但能培养其内涵,也可以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导向。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的策略

(一)语文老师应该自觉研究“国学”,广泛地阅读些经史子集,作为平时语文教学有益的补充。语文老师要搞好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结合必须先从知识面上多研究传统文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现当代文学与语言教学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传统经典的滋养中提升人格和智慧,学习国学,传诵经典,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修炼和提升道德品质,这是国学教育的初衷和根本目标。国学修身做人的哲学讲究“诚意、正心、修身”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国学普及的核心内容。中学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可见,二者非但不矛盾,而是非常契合。

(二)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的方法。首先,把人文经典当作主要读物。读什么书是学生时代就养成的习惯,现在的学生常对漫画、杂志、故事类的书比较感兴趣,一让他们读经典,他们常会唉声叹气,说经典乏味难懂,所以应让学生从小养成读经典的习惯,把经典当作最主要的读物。其次,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应该以正确的态度,轻松的方式来阅读。只要有正确的态度,有兴趣,有自己的判断力,会活读就好。把阅读经典看作是一件轻松、简单、有效的事情。

第三,绝不能将任何一个经典绝对化,神圣化。在阅读经典的同时,还要阅读生活这部“大书”,关心、参与现实生活的创造,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经典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