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陕南 特色产业 理路基础 问题战略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205-03

陕南包括汉中、安康、商洛3个地级市,下辖28个县(区),面积70068km2,人口908.23万人。长期以来,陕南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在全省经济总量分额明显偏低。陕西省“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陕南突破发展战略”,这是省委、省政府继“关中率先发展”和“陕北跨越式发展”后提出的促进全省三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陕西塔委、省政府在布阵全省发展战略时。为陵南确定了一务最具全球“前沿”意义的经济路线――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产业就成为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的本质特征和主攻方向。所谓绿色产业,是指人类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符合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有利于优化人类生存环境的新兴产业。简言之,即为整个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污染的产业。面对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刺不容缓的关键时刺,如何破解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难题,解决特色产业“长不大做不强”的“成长烦恼”,已成为陕南实现突破发展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国内外现有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中,比较优势理论是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的“基本内核”,赤松的“雁行形态说”和弗农等人的“产品循环说”是其发展的“合理外壳”,产业协调发展理论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是其根本的发展理念。产业集群发展理论是其发展方向。这些理论为陕南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基本的思路:

一是综合运用区域优势理论发展特色产业。区域的优势分为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时序优势和后发展优势。对于陕南来说,在区域优势分析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责源禀赋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影响力已经逐步减弱,而时序优势、后发展优势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其中时序优势是一个区域要率先发展新兴产业。就会建立这一产业的相关标准,会形成与区情紧密联系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形成一种产业发展的势能。而后发展优势是我们在建立某种产业的过程中,不必经历这一产业发展初期的各种痛苦的探索历程,在发挥区域某方面的优势基础上,直接从一个高的起点上建立成熟和超前的技术工艺水准,促进产业的超常发展。要通过时各种优势的综合运用。特别是利用后发优势和时序优势的思路,培育发展陕南的特色产业。

二是明确区域特色产业的目标定位与发展理念。按照区域优势分析的理论,陕南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青山绿水,人文历史,生态资源和矿产资源。这些优势是大自然和陕南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所赋予的。是一种绝对优势。基于这些优势的产业会给区域带来持久的活力,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恒久的市场开发价值。因而,陕南地区的特色产业必然要将重点放在绿色产业、生态旅游业、矿产资源开发上,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植入发展的思路中,将首要的发展目标定位在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上。同时,按照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及基础产业协调发展理论,要明确的问题是,区域特色产业培育的目标是将特色产业培育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要注意特色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密切联系,要通过产业之间复杂的关联,延长产业链,形成复杂的产业生态系统。

三是科学选择产业发展模式。发展模式的选择,决定着陕南特色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壮大。如果我们按照赤松的“雁行形态说”和弗农等人的“产品循环说”建立发展模式,陕南特色产业发展必然要经历艰难漫长的痛苦历程,这与陕南突破发展极不适应;如果按照梯度推移理论承接高梯度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来发展,实践已证明,低梯度地区只接受高梯度地区转移出的产业几乎不可能改变落后面貌;如果我们把时序优势、后发优势与“雁行形态说”和“产品循环说”结合起来,直接从一个高的起点上建立产业和技术业标准。依托资源优势,引进大企业集团来研发新产品新工艺,从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深精加工。使产业发展和产品循环不必经过“从低级向高级、从粗加工到深加毁再到精细产品”的过程,直接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高度化。即实行跨越式发展。一步到位达到“雁行形态说”和“产品循环说”的后发展形态。而且这样的跨越式发展还必须借助政府力量强势推动,对选好的战略产业应大力扶持和重点发展。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优越化和高级化,进而就能使陕南赶超发达地区发展水平。这种由政府主导型与跨越式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称之为“后突破发展模式”。

四是遵循产业集群化、团区化的发展规律。产业集群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和产业组织形式,国内外宾践证明,产业集群能够强化专业化分工,充分发挥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降低创新和交易成本,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工必然趋势。是加快落后地区工业化进程和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建设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有利于改善园区要素条件,有利于培育固区主导产业,有利于形成固区创新网络。由于陕南特色主导产业的培育和规模化开发,正好与产业集群所需的社会网络和规模经济要求相似,特色产业内的农户、企业、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相互协作、互通信息、传播知识、转化技术就能够在地域集聚的同时取得集群化的效应。同时,产业集群化发展,需要良好的基础配套实施和环境,而园区化建设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有利于产业聚集形成循环式的链状经济,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二、陕南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特色产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调查发现,陕南特色产业发展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特色产业还没有真正发展壮大起来成为陕南经济发展的基本形式。从组织形式和规模上看,陕南绿色产业以农户为主体。生产经营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大多农户还处于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生产格局。种植面积小且分布零散,缺少相对集中连片、配套设施齐全的规模化、专业化开发。这种社会化程度极低的组织形式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严重地阻碍了农产品产业化进程。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从质量和效益上看,产业化程度低,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时改善优化当地工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合理

化、高度化的作用不大。以特色产业发展迅速的商洛为例。2008年正在大力发展的五大特色产业中,现代中药增加值仅占经济总量的6%左右,特色食品不超过3%,生态旅游占5%左右,劳务输出占6%左右。增加值最多的矿产建材业也只占到9%左右,没有一合产业超过10%。工业化是产业化的基础,陕南产业化程度较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程度低。2008年,陕南生产总值达到760.32亿元,经济总量仅占到全省的11.1%,“陕南第二产业占总产值比重为36.8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9.29个百分点;第:产业增加值为279.90亿元。仅占全省的7.28%。”

2.发展理念层次低,产业发展空间狭窄。从产业定位上看,目前的倾向是把绿色产业定位于大农业之中,实际上是耙绿色产业看成是农业中的一些特色产业或特色项目。从产业发展看,各地市都提出了“打响绿色品牌,发展特色产业”的口号,把发展绿色产业的方向基本上集中于荼、果、菜、药、林特产品和生猪等领域,种植和养殖的品种都以传统型居多,科技含量高的少。这样低层次的认识和定位大大地限制了绿色产业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容易把植物的绿颜色和绿色产业等同起来,而忽视甚至丢掉无毒、无害、无污染的绿色产业内涵。导致产业缺乏绿色工业支撑、产业结构趋同、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形成长期以来制约陕南特色产业发展“品种一长串、产品几汽车”的有特色品种,无特色产品和品牌效应的困境,使陕南特色产业发展陷入“长不大做不强”的“成长烦恼”之中。

3.产业链条短,资源配置能力差。尽管陕南各地市围绕优势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培育形成了一些特色产业,但产业发展水平总体上还停留在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层面。从农产品加工上看,由于龙头企业少,加工水平低,陕南特别是商洛的核桃、板栗,烤烟、蚕桑、生猪等特色产品,在市场销售的只是原生产品或初级加工产品,还没有一个产品能够形成深加工的产业链条,农户、市场、生产、加工分离,缺乏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很少有大企业集团引领、大产业项目支撑。如汉中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仅占全省的3.8%,年产值过亿元的不足全省的2%。而且多数企业小而散,带动能力不够,与农户和生产基地的利益联联结机制还不健全。从矿产资源开发上看,开采装备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采、选、冶的总回收利用率很低,浪费非常严重。如表1显示:商洛市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只有29%,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1个百分点;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只有3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4个百分点;尾矿综合利用率仅为2.7%,比发达国家落后54.3个百分点,比全国落后近4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只有5.7%,比发达国家落后86.8个百分点,比全国落后57.1个百分点。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

4产业配套能力差,支撑体系不健全。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的要求,现代产业发展必须具有科学的产业规划指导、健全的政策体系引导、先进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撑、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衔接。就陕南地区来说,无论是基础设施和生产配套,还是创业环境和生活配套,目前均不能适应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与关中及沿海地区具有较大的差距。从产业规划指导上看,陕南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有待系统化制度化。尽管已颁布了《陕南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陕南中药产业发展规划》、《陕南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但三地市还没有建立陕南特色产业合作、协调发展联席会制度,这就使得陕南特色产业发展处于各自为战、自我发展的态势,难免陷入急功近利、盲从模仿、重复建设的产业发展格局之中。从政策扶持上看,政策体系还很不完善。尽管省里每年拿出2.5亿元专项资金,来扶持陕南特色产业的发展,但是,存在着投入量少面广、重点不突出的问题,难以起到产业快速孵化、发展壮大效果。而且国家对陕南生态补偿政策还处在试点阶段。还没有扶持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的国家政策和项目。从科技创新上看,科研单位与企业和地方结合还不够紧密。据陕西科技统计,2006、2007年,陕南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在82个承担项目的第一单位中,企业75家,研究院所5家,大专院校1家。其他1家。”从社会服务上看。陕南发展绿色产业的服务方式以自我服务为主,社会组织与政府的服务少而且能力差。目前,整个陕南还没有针对农户生产的风险预测机制和风险转移机制。尽管农村各类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比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资金、人才、技术的制约,很难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三、加快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1.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区域产业布局引导。由于陕南各市地缘、资源等状况极其相似,从而决定了区域产业发展具有趋同性。要避免这一区域走小而全、重复建设的产业发展模式。应从进一步加强产业布局规划入手,制定严格的产业发展政策。加强宏观调控,以引导支持陕南特色产业发展,实现陕南突破发展。为此。建议由陕南突破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联合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农业厅、国土资源厅、商务厅、省旅游局等有关部门,着手共同编制《陕南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陕南特色产业的范围、发展目标、基本思路、战略重点和空间布局。提出国家支持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还应定期《陕南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目录》,以作为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的依据。

2.联合构建区域性优势产业集群与产业链。走产业集群化的发展道路,是加快资源市场化、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陕南地区应从有利于实现产业规模化,形成产业集聚和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打破行政区划,以大型企业的战略联盟为依托。加强产业内的联合和产业间的配合。加大重点优势产业的协作力度,联合构建区域性优势产业集群与产业链,形成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实现陕南共性资源共同开发,优势稀缺资源互补互给。应充分利用陕南水电资源和矿产资源富集的特点,建立电矿联营,拉长循环产业链,做强现代材料循环工业;充分利用陕南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高度关联的特点,共同打造陕南黄金旅游环线,做大旅游业的蛋糕:共同做大陕南农林产品、中草药、绿色食品等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绿色农业。

3.提高陕南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就是要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推进产业积聚,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形成相互关联和支撑的产业配套优势”。一是制定产业配套规划。在调研的基础上全面掌握产业配套现状,以支柱产业和现有大企业为配套基础,以中介服务组织为主要配套对象,以三地市的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作为提高产业配套能力的突破口和重要栽体,以推动园区产业

的适当集中和集群发展为目标,制定陕南地区产业配套的指导性意见。出台产业配套目录、规划及实施方案,成立产业配套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时产业配套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二是优选产业配套项目。项目是产业配套的栽体。产业配套项目要通过招商引资得到体现和落实。陵南应围绕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优选产业配套项目,采用改招商引资为选商引资的方式,改变片面对外宣传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的倾向,把宣传推介产业配套能力、吸引产业配套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方向。按照“龙头项目一产业链一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突出产业特色,全力推进产业链招商。三是改善产业配套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务环境,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积极引进和培育相关配套服务业。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创建布局紧凑、产业聚集、资源节约、功能优化、开放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模式,加快培育建设大关中城市群,提高大中城市经济和人口的承栽能力,充分发挥城市对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聚集、辐射和示范效应。

4.多渠道筹措产业发展资金。要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陕南各政府应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规划的制定,改善产业发展条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区域内外的业主、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投入产业发展。省里也应加大对陕南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投入“日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与此同时,要在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的情况下,按照政府投入带动社会投入、外商投入带动域内投入的思路,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大银企协调力度,着力破解投入难题,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5.建立健全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陕南三地市应紧紧抓住交通瓶颈解除以及“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西三角”建设的良好机遇。在加强与陕西省关中、陕北地区经济合作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机制,促进陕南与成渝、武汉经济区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市场销售网络、现代中医药产业、现代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及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与开发。在加快多边贸易与投资的同时,为减少川陕渝、陕鄂各地区间的经济摩擦,促进陕南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川陕渝鄂4省市应尽快建立一个有效的区际利益协调机制和对话协商平台,促进“行政区划经济”向“经济区划经济”转变,实现跨区域的资源与要素整合、产业和企业的重组,实现“区城外部规模经济”,为陕南区域经济发展与协作提供宽广的空间。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一、xx镇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xx镇是地理标志产品“xx蜜瓜”的核心产区和全国优质蜜瓜的重要产区,也是xx蜜瓜的产销集散中心,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全国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好。近年来,xx镇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蜜瓜产业发展基础,研究确立了“一镇一业、一片一区、以蜜瓜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思路。依托xx蜜瓜产业园,全域谋划布局、分片规划引领、集中示范带动、着力提质增效,蜜瓜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镇稳定种植蜜瓜5万亩,规划早中晚熟三大种植基地,形成了露地直播、育苗移栽、延后栽培、日光温室、连体拱棚五大栽培模式,建成了天成线下、珍宝线上两个交易市场,年销售蜜瓜40万吨,占全县蜜瓜产量的80%以上,带动本镇和周边乃至全县群众实现餐饮、零售、包装、劳务等三产收入2亿元,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元,蜜瓜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向好。

二、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弱项

一是产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发展活力、动能不足。xx镇地处xx湖区,裕东公路作为xx蜜瓜主要外运通道,路面较窄,承载能力明显不足。xx蜜瓜交易市场以群众自建原生市场为主,建设主体复杂,缺乏统一规划布局、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市场建设运营不规范,管理服务能力弱,市场缺乏活力,发展动力不足。二是群众品牌保护意识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蜜瓜种植多以农户小块经营为主,品牌培育、保护意识不强,好品质卖出好价格的鲜明导向还未全面形成。专业合作社作用发挥不好,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抱团发展的意识不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仍然较弱。三是产业化程度低、链条短,增收的渠道不够宽。蜜瓜产业发展缺乏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带动,新技术、新模式推广运用难度较大,二产断档、产业发育不完全的瓶颈一直没有从根本上破除,产业发展进程慢、体系不健全,聚集效应发挥不充分,“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产业优势没有真正释放出来。

三、下一步发展打算

下一步,xx镇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决策部署,坚持以产业富民、绿色发展、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为导向,在强基础、稳规模、提品质、强品牌、提效益上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和经营体系,着力提升发展能力,答好全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一是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新基础。积极争取裕东公路由乡道四级改造升级为省道三级加宽扩建项目和镇区蜜瓜交易市场至北仙高速连接工程,畅通蜜瓜外运通道。结合蜜瓜特色小镇规划和示范村建设,加快“三纵三横”主干路网建设,规范餐饮、住宿、包装、物流等主要功能区设置,完善市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立健全市场统一管理和准入制度,申请组建专业市场管理队伍,形成规范高效完备的市场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一、把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既要统筹规划全县的产业布局,又要突出城乡各自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把农民的持续增收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规模成片”的要求,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特色产业支撑作用,建设产业基地,发展高效农业,着力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推动农业发展升级。围绕特色产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完善流通体系,切实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扶持开发农家乐项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把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基础设施落后是导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重要原因,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的延伸。下大力气建设完善农村公路、桥梁、供电、饮水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把统筹城乡建设规划作为基础工程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必须规划先行,以科学完善的规划为指导,减少村镇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提升建设水平,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好城乡建设规划。着眼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整建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发展带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高水平地科学谋划农村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布局和实现途径。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利用新一轮土地总体规划调整的有利时机,盘活村庄建设用地,尽可能将村庄建设的留用地留出来、调整好。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豫东地区;生态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基地

一、豫东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一)豫东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面临的新机遇

1.惠农政策支撑有力。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战略。党的十七大在提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新召开的党的十更明确强调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中央、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商丘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做好“三农”统筹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出台了“两减免”、“三补贴”、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农业投入、适度控制农资价格、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护等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的方针政策,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以工支农、以城带乡、 “城乡统筹”、“三农”协调,已成为未来豫东地区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和政策基点。

2.支撑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条件坚实。

目前,豫东地区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已降至18.6%,城市化水平已接近42.6%,这标志着豫东地区的综合实力已进入工业化前中期发展阶段的新水平,具备了以工支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同时,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又必将实现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镇、城市带动农村,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

3.农业发展路径清晰。

国内和国际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新趋势是:由数量型消费向质量和享乐型消费转变,安全营养、方便快捷的加工食品和休闲观光等需求将呈现加快增长趋势。商丘市委市政府顺应农业这一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由数量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和休闲观光型农业的加快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农业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生态型农业的加快转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企业化经营。这就为新型农业化道路的抉择提出新的要求。

(二)豫东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面临的新挑战

1.传统农业文化与后现代知识化农业文化的挑战。

由传统的现代化农业向新型后现代知识化农业文化转变,需要以新型的后现代知识化农业文化为支撑,即依托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科技化、经济全球化为发展战略背景的鼎力支持,实施新型农业现代化,就需要卓有成效地加大农业新型文化的改造,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现代科技知识水平。这是豫东地区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2.可持续发展的新挑战。

未来10—20年,豫东地区人增地减,耕地、水等资源紧缺矛盾仍将呈现上涨的趋势,诸多资源、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与问题对农业发展构成潜在的威胁,这是豫东地区新型农业现代化抉择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二、豫东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的思路和重点

豫东地区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发展中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为目标,继续在区域优势特色上狠下功夫的同时,加快豫东地区农业向生态型现代农业的转变,将生态、特色、效益三者有机结合,坚持走“绿色环境、特色产业、国际精品、高效经济”的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切实提高市场竞争力、资源利用率、生态稳定率和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和农村经可持续发展。

(一)注重绿色环境

要充分发挥豫东地区得天独厚的平原广阔、一沃千里的自然优势和生态优势,坚持生态立农的原则,结合传统和现代农业技术,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要发挥农业对生态的修复功能、持续平衡提升功能,坚持走以生产型为主转向以生态型为主的农业发展路径,着力提高生态农业发展的效益与质量。要适应市场变化,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切实体现农产品的绿色化、特色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兼容性。要充分利用豫东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明显优势,在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建设全国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生产迎合国内外人们消费观念的有机、绿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品味,创造豫东地区特有的农产品“绿色”品牌,将“绿色”特征贯穿延伸于农业生产的整个链条中。

(二)突出特色产业

科学制定生立足豫东地区特色农业资源优势,以四大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大豆、红薯)、五大经济作物(蔬菜、花生、棉花、油菜、水果)、两大养殖产业(畜牧、水产)、五乡(夏邑县:中国食用菌之乡;柘城县:中国三尖椒之乡;宁陵县:中国酥梨之乡;民权县:中国河蟹之乡;整个豫东地区:中国泡桐之乡)、三个一(一个主产区:国家粮食核心主产区;一个农产业集团:集公司、农户、基地于一体的全国500强企业之一的科迪集团;一个市场: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310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发掘特色农产品优势。在巩固全国优质商品粮基地地位的同时,加快优质粮食基地、特色林果业基地和绿色畜牧业基地建设。正视和解决豫东地区农业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各种生态问题,依据各个区域的特色优势,建立适合不同区域的生态经营和管理模式,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加大豫东地区生态农产品的产出,培育和建立优质专用农产品原料生产体系和绿色生态型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农产品加工业和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经营,基本建成集中连片的区域化优势产品产业带,形成一批优势产业群,加快生态农业种植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走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三)追求高效农业生态经济

要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大对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与生态、特色资源有机结合于豫东地区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发展生态型现代农业和产业化、企业化、合作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将生态型现代农业的生态优势最终体现到经济效益的增长上来,走一条高效双赢农业发展的道路,最终形成和实现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格局。

三、豫东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的建议

生态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制度、政策、知识、技术、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生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各个环节。发展生态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解决好这些突出的问题,对加快推进生态型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制定豫东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其他省区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豫东地区的地域特色和种植作物特色,研究制定豫东地区生态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加强与人们饮食健康息息相关的食用农作物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明确特色林果、设施农业、粮食、蔬菜、水产养植等领域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原则、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要加强相关行业发展规划与豫东地区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衔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防止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二) 加大豫东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的人才、技术、资金培养、供给力度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豫东地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优势,将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带动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在于:为豫东地区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提供建设的物质、技术、资金、人才保障,以科技、人才、资金、技术的优化带动新型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促进科技、人才、资金、技术的高层次提升,形成良性互动发展,从而实现豫东地区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问:为什么要对我省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进行重点规划?

答: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有利于实现区域内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利于增强四川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我省生态类型多样,农业资源丰富,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近年来,我省在推动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比较优势和有鲜明特色的区域布局尚未形成,还必须通过系统规划加快推进步伐。

问:对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进行规划必须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答:一是生态适宜原则。立足资源条件,突出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重点规划核心区和适宜区。二是市场导向原则。立足多样化、优质化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重点推进原则。将有限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集中用于有区域比较优势和特色的重点农产品上,抓好基地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产业化开发原则。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产业体系,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效益农产品产业生产带和优势区。

问:我省规划的特色效益农业主要涉及哪些产业?

答:规划的具体产业是马铃薯、茶叶、柑橘、油菜、蔬菜(食用菌)、蚕桑、特色水果、中药材、花卉、烟叶等十大产业,这些产业都是从我省自然生态条件、农业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和市场前景等方面分析,同全国比较具有明显优势或特色,发展潜力较大,通过3―5年努力可以做强做大到全国第一、第二的优势特色产业。

问:我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经过5年努力,建成马铃薯等十大优势特色效益农产品核心生产区和产业带,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开发,大幅度提高产品优质率、加工转化率、品牌知名度,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四川省农业产业体系,十大产业的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三强,成为全省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比如,规划中提出要将我省建成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的马铃薯产业强省和全国最大的柠檬生产基地、橙汁生产加工基地。《规划》还明确提出,到2012年,全省十大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010亿元,比2007年增加1469亿元,增长95.3%,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1700元以上。

问:如何在推进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上做好文章?

答:一是强化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规划引导。突出优势核心区建设,促进优势特色产业迅速由点状向带状、块状集聚,形成产业带和产业集群。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创新。建立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创新投融资办法,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采取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原料基地建设、技术创新、名优品牌创建。探索组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

三是加快研究推广核心产业发展技术。特别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实行良种、良法配套,生产、加工并进,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农业示范园区。

四是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打造一批全国一流的大企业、大集团。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