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的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村供水工程;内容;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V674 文献标识码: A
1、农村供水工程的特点
1.1、农村供水工程形式多样化
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降水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供水工程形式表现出多样化特征。近年来,很多地方会采取“以大、中、小并举,调、引、提结合,井、窖、泉联用”等多种方式的农村供水网络体系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1.2、农村供水工程的水质难以保证
由于受资金的制约,饮水条件较差,得不到改善。近几年来,农村水污染、水传染病等威胁着部分农村居民的健康,再加上农村供水工程缺乏水处理设施,水质难以得到良好保证。
1.3、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难度大、困难多
农村人口分布与城市集中聚集不同,分散的很不均匀,从而造成了农村饮水工程点多,面广,线长,建设与运行管理难度大、困难多。
2、农村供水建设的主要内容
2.1、组建用水合作组织
对于建立用水合作组织来进行直接的经营管理这种模式,在当前及以后的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当中,应该被广泛的运用。在组织聘用方面,在经营管理当中可以聘用外部的专业管理人才来对其进行管理。
2.2、明晰工程所有权
工程所有权必须进行明确,所涉及到的承包以及租赁等方面,必须通过合同契约的要求,不能对工程的所有权产生变动。承包、承包是通过合同契约,不改变工程所有权属,资源开发利用的良胜循环。例如,王好芳等提出的基于量与质的多目标水资源配置模型。
2.3、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GIS、GSP、RS等技术,是目前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当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手段,能够有效的丰富水资源优化配置。而近年来,一些最新的智能优化技术一个接着一个的问世,比如“SA(模拟退火算法)ANN(人工神经网络)GA(遗传算法)”等等。经一些地区的试用,这些技术对于非线性、离散、非凸等大规模的优化问题上显示出了强大的功能。显然,这些高科技技术势必将对传统的优化技术带来一波强有力的冲击。对于新技术、新方法,我们应该积极的去应用,在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需要及时的想法解决,总体的目标始终要围绕着供水工程的建设之中。
3、农村供水工程的现状和问题
3.1、农村地理位置限制
我国农村区域比较广阔,而且绝大多数农村都地处边远山区,农村人口分散,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使农村供水工程实施的难度加大,有些农村地区建设的成本高,工程难度大,不得不放弃实施计划。
3.2、农村供水技术落后
农村供水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就存在着许多问题,使得整个饮水工程质量不达标,水资源处理不科学。许多农村供水工程无法对资源进行深度处理,水质处理的方式也比较简单,从而使水质难以达到规定的标准。
3.3、供水工程正规性不强
农村供水工程的规模比较大,投资也比较多,管理技术比较专业,然而,单个村庄很难对供水工程做好管理,增加了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难度。整个农村的供水工程建设与管理缺乏相应的技术人员,同时农民对水资源管理的意识性不强,导致农村供水工程运行出现许多问题。
4、农村供水工程的发展趋势
4.1、城乡供水同质化
根据农村供水现状,我们要提高农村供水工程的标准,农村供水水源的水质提高参照城市供水的标准,提高水质量。做到农村与城市水质同样的标准,可以先从城郊地区开始,在逐渐的向边远农村推进,使农村水质实现高标准。目前,农村在逐渐的意识到由于受到污染、地质等因素使水质差。但是相比城市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提高农村水质是农村供水工程今后做的重点工作。
4.2、完善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的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供水管理队伍方面。一部分管理人员占据管理岗位,但是没有真正的管理技术,甚至一些干部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干预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因此,应该选取或者聘用一些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对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进行管理,这样才能保证农村供水工程的有效性作用。二是要完善收费制度。农村一些农民对水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略水质对身体的影响,为了节约开销,依然饮用井水、雨水等劣质水,同时部分农户也存在着拖欠水费和偷水的现象。因此,应该加大供水管理,严查各种不法行为,同时宣传井水、雨水等劣质水的危害性以及自来水的优点,加强收缴水费的管理与监督;三是农户参与供水工程的管理。农户参与管理主要是对供水工程的过程全程监督和管理,与水利管理部分共同商议供水工程的保养,水费的缴纳,水质的检测等。
4.3、优化农村供水工程排水系统
目前,许多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沿用着传统模式,雨水、生活用水和作坊污水随意排放,没有形成一个现代化的科学排水系统。由此,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得不到很好的处理,随意排放,渗入到地下,成为农村水源清洁的安全隐患。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农村污水排放与处理的问题,应该将污水的处理与供水工程的建设放在同等地位。农村供水工程要做到供水排水一体化,借鉴城市的供水排水方案,建立一个适合农村实际的供水排水系统。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发展趋势
小学阶段的教学是整个教育当中的基础,也是整个教育当中的重点,因为好的基础是学生其他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而小学语文教育则是基础的基础,只有在其识字、书写、表达、交流等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有可能独立进行其他内容的学习。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农村小学语文教育,这不仅对农村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有着不良的影响,而且严重制约我国小学教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进行重视,及时发现其所存在的问题,总结其发展现状与趋势是当务之急。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现状
1、师资水平较为低下。据调查,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队伍较为薄弱,师资结构不够合理,师资水平整体较差,其中许多教师虽然具有合格的学历,但实际上许多都是通过“函授”等方式取得的学历。虽然这些教师在不断地学习以提升自我,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课堂上不用普通话讲课,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不够丰富,对语文知识的应用不够灵活等,这些表现都与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此一来,其语文教学活动主要依赖于经验的总结,而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变,这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无法满足我国教育不断发展的需求。
2、教学资源较为短缺。教学资源短缺是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多语文课堂仍采用较为原始的教学方式,即仅仅通过教材、教参和黑板等教学工具进行授课,而没有采用投影、电脑等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当前,多媒体教学在不断的推广,应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但仍有许多农村小学没有这些硬件配置。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主动学习,而且能够丰富课堂内容与课堂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小学语文这一课程具有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等特点,实际的教学工作则要根据这些需要尽可能地采取多种形式与手段去进行教学工作,而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却因其教学资源受限制而只能进行较为传统、较为单一的课堂教学。
3、教学观念较为滞后。当前,在农村小学当中,大多的语文教师认为其教学任务主要是教学生认字、背诗等内容,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这主要是其教学观念较为滞后所致。小学语文的教授不仅是要让学生能够认字,而且还包括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情感态度的表达等多方面的引导,只有将课本内的内容与课本外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结合,才能够真正完成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培养出合格的小学生。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发展趋势
就改善农村教学环境,提高农村教学质量这一问题,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为农村教学环境的改善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可能,在党和国家的关注与支持下,我国农村小学教育在不断的发展,并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势。
1、师资水平在不断提升。随着教学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村小学的教师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一方面,农村教师的相关培训制度,不仅给予了农村教师提升自我教学能力的机会,而且让教师在这些培训过程当中切实体会到了教师能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奖惩制度的合理制定,不仅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了鼓励,让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当中更加积极,而且对表现较差的教师起到的很好的监督作用,让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
2、教学资源日益丰富。农村小学虽然在一些多媒体教学资源上有所欠缺,但其也具备一些特殊的教学资源,如农田、村庄等环境,这些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如在讲授《春天来了》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到田野里上课,让学生置身与大自然的怀抱去切身体会春天的气息,这要比多媒体所呈现的春天更加形象生动。当然,在对特有资源的灵活运用的基础之上,丰富新型教学资源,对有限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是更加积极有效的。当前,各地区的教育管理部门已在尽可能多地给予农村小学物质上的支持,为其配备投影仪、电脑、远程等教学设备,同时还加强了对教师的相关培训,让教师对这些设备进行熟练的掌握,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让其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服务。
3、教学观念逐步更新。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与思想教育工作的持续进行,当前,农村小学当中的部分语文教师已对语文能力的培养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不仅认识到语文教学的任务除教授学生听说读写以外,还包括培养学生价值观念、审美观念、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内容,而且还对这些内容有所深入的理解与体会,有些教师已能够在自己的实际工作当中灵活运用。此外,部分学校将办学目标在广大教师范围内进行积极的宣传,让教师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去进行实际的教学工作,这不仅让教师在实际工作思路更加清晰,而且有效提高了学校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结语:
农村的小学生与城市的小学生一样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必须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是我国人才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区域;区域经济;理论与模型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3-102-2
1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模式
1.1 区域经济发展一般理论与模式
对于区域经济来说,其在发展过程中,与该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存在较大的关联性。因此,竞争力,可以说是经济发展当中的一项重点内容。而对于竞争力大小来说,其与该地区企业及生产环境有着较大的关联性。而企业与企业适应变化的能力,是帮助企业收获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一个区域,会借助劳动力、所生产的产品、所提供的服务、所出口的资源,来与另外区域取得联系。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在发展当中,也会与区域在大环境当中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及服务能力有着较多的联系。然而,如何阐述区域产出与企业竞争力间所存在的联系,对于不同的学说来讲,其解释各不相同。
1.2 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
1.2.1 外生发展模式
外生发展模式倡导农村区域发展,主要是由外部条件决定的。其发展收益更加偏向于农村区域外部,而其利益诉求,更多处于被践踏状态。该模式在农村区域研究中,一直处于热门状态。在政策方面,该模式倡导农村区域发展,需引入现代化农业,同时在农村地区,开办工程,让富余的农村劳动力,有着更多的劳动机会。然而,在各种实践中可以看出,外生发展模式并不能使农村经济得到平稳发展,同时也难以使农村区域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1.2.2 内生发展模式
对于内生发展模式来说,其认为,农村区域发展,关键在于依靠于内在驱动,需要依靠当地资源来进行发展。同时,发展所取得的效益,也会更多留在区域内,区域诉求会得到更多的尊重与维护。对于该模式来说,其与地方环境模型有着较多的相似之处。从政策角度来看,该模式倡导,要想使农村区域得到发展,就需要使农村产业得到多样化的发展,并且找到适合农村区域本身的发展模式,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发挥其自身才能,完成对区域内企业的重点扶持,并做好培训工作。
1.2.3 外生―内生混合模式
对于外生―内生混合模式来说,其认为,农村区域发展,是内外力量的互相作用结果。该模式认为经济、制度与社会三者的关系,会因为产业差异,而使得内外部联系也存在差异。该模式把农村区域发展受到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外部因素影响进行联系起来。在不断变化的全球网络当中,农村区域在发展时,会受到外部与地方网络的双重影响。区域不同,其对应网络的方向、密度与规模也不尽相同。所以,该模式会将农村发展看作一系列繁杂的网络编织体系,在该体系中,资源可以发送流动,对发展起到控制作用的力量由内、外部组合而成,同时会产生相互作用与影响。
2 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模式反思
2.1 封闭式发展模式反思
改革开放伊始,农村区域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与资金,这些资金与劳动力,在城乡较为封闭的环境中,发酵成一个个乡镇企业。然而,受到农村区域市场需求的影响,在封闭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便需要实施区域开放,来使劳动力、产品、资源与技术得到流动。由于现代化的城市,才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因此,倘若农村区域与城市区域相互隔绝,便会使得农村区域经济难以发展。所以,在相同国家当中,农村区域存在的封闭,仅是相对来说。这是因为农村区域无法像国家与国家一样,实施关税制度,即便存在关税壁垒,农村区域发展也缺失足够的技术与人才。然而,农村区域人口应当与城市区域人口权利相当、机会平等,并将农业与工业平等对待。
2.2 城乡互动模式反思
一直以来,城市的发展缺少不了农村的影响。因此,城乡互动,应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工业革命之后,受到技术进步与生产效率快速增长的影响,城市经济在城市与农村经济互动当中,占据了优势地位。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受到增长极理论与累积性因果循环原理的影响下,现如今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便得以形成。这种结构的产生,加大了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使农村地区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使其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与影响。然而,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日益加速的同时,也会影响城市周边的农村区域,逐步向城市扩散产业进行转变,进而促使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然而,这种转变,也带来很多问题的出现。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3 农业现代化模式反思
农业现代化模式主要在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人均耕地面积较多的一些平原区域开展较为有效。在农村工业发展不利的背景下,加大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农业生产力及农村经济发展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借助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技术与规模增长,促进农民收入提高,使一些农村区域,能够成为粮食、畜牧业、蔬菜生产基地。但是,一旦专业化与技术化规模持续扩大,也会使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使农村经济变得十分单调并脆弱,市场竞争中出现的各种变化,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想不到情况,都可能会导致农村经济在发展中受到影响与阻碍。
2.4 农村工商化模式反思
20世纪90年代初,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趋势便逐步放缓,农村工商化模式,开始借助产业升级、产权改革、集中布局等一系列办法,来促使自身竞争力得到提升。然而,最终使得农村工商化模式得到重新发展的,便是全球经济产业转移,带来的外向型劳动密集产业迅速发展造成的。此时,农村工商化模式不再依靠资源、劳动力等优势而得到发展,而是通过借助资本、区内先发优势、市场优势及品牌营销渠道获得发展。然而,近年来,电荒、民工荒、产业转移与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使得很多工厂停止生产,这类问题的出现,都表示我国农村工商化在未来发展中,需继续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同时需对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不断探索与追求。
2.5 农村经济多样化模式反思
在我国城市经济得到较为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于一些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平原地区的农村来说,很多农民都在进程务工中,获取更多的收入,使得农业多样化经营也逐步衰退。与此同时,农业产业化正在技术、管理与设备的推动之下,得到快速发展,此时的农村经济,正在朝向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教育服务、科技推广服务、生产资料供应服务、产品销售服务、信息服务、信贷服务、保险服务以及生产中的播种、防虫防疫、收割服务等一系列的农业服务,开始逐步增长并深入发展起来。另外,在拥有独特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少数民族或风景区,开始借助地方文化与自然景观资源,打造一系列富有当地特色的特色产业,对当地民俗风情和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做到大力发展,同时借助生态观光、“农家乐”、民俗体验和休闲度假等以旅游为主的特色产业,来满足因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方式转变致使城乡居民消费不断升级需求,在促进农村经济得到增长的同时,使农村区域发展找到了可持续性强的发展模式。
3 总结
在信息化与全球化发展的同时,地方上存在的传统力量、农村区域固有的文化资源力量会与国家政府政策力量等融入一起,在全球化进程当中,对农村区域发展产生起到相互影响的作用。所以,以内生―外生混合理论为根本的城乡统筹模式,是农村区域经济实现发展的有效模式。
参 考 文 献
[1] 刘海明,杨健,王灿雄,林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进展综述――兼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建立的必要性[J].中国集体经济,2010(07).
[关键词]农村金融 现状与问题 发展对策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二是“三农”贷款持续增长。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农业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约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14%,60%以上农户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情况严重。目前,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过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几家主要银行都大批撤出了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与此同时,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建设没有跟上,造成机构网点覆盖率偏低,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困难。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盈利水平不高。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和商业保险产品,而对农民需求量较大的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则缺乏创新,造成金融产品单一,盈利能力严重不足,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而一些非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由于金融服务比较符合农民需求,发展较快,但是潜在风险较大。四是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支付结算体系落后。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电子化、票据化基础设施研发和建设不足,覆盖的地域范围小,便捷化程度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农”服务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通过对农村金融的经营背景及现状的分析与比较,为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裨益乡民,较好辅助“三农”政策的执行,特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相关风险补偿核准规划。通过财政部门等尽快偿还原拖欠农信社的相关贴息,同时剥离先前由于政策性原因而导致的不良贷款,地方政府应完善农业部门的信用评级制度及相关部门的贷款担保机制,控制农业贷款的可能性风险及损失。
2.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在引导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一是要为抑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证;二是要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通过财政资金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农村资金高效率地转化为农村投资。增加对当地经济信贷投放较多的金融机构再贷款额度;鼓励邮政储蓄资金参股农村信用社,投资设立农村小额保险组织,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的资金投入来源。
3.制定《农业投资法》,规定县域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或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建议以县为单位,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贫困县和非贫困县,贫困县免除所得税和营业税,非贫困县免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加强对县域资金流动的监测和预警,限制国有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通过运用差额准备金制度,对上存资金比例过高的金融机构可以提高超额准备金比例实行缴存,并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
4.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近年来农信社改革的商业化趋势不断强化,一批农信社将撤离偏远落后地区。这种趋势无法逆转,只能采取有效措施,弥补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农村社区基金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就是弥补农村金融空白的重要手段。
5.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改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环境,重点是完善农村经济基础条件,提高农户和农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建议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要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增加农作物收益权、权利质押,同时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探索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根据“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解决农民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
三、美国农村金融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体系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来看,美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农村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制,建立起了支持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较好地支持了农村和农业发展,维护了广大农民利益。借鉴美国经验,结合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下一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主线。
1.要鼓励金融组织创新,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
要按照农村现实和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培育和发展商业性的、可持续的金融组织。条件许可的地方可建立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引进国外农村金融中的专门为农业设计的金融品种,以满足农村金融需要。
2.对现有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明确功能定位
农信社要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办成商业上可持续、主要服务于乡(镇)、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要结合股份制改革,通过机制和体制的转换,充分发挥农业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服务;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按照商业化原则,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
3.加强政策引导,开展金融知识教育
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转变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理念,要努力塑造有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用市场化利率覆盖其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章奇.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多元思考.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7).
【关键词】土地现状;土地整治;发展趋势
前言: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各地方政府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毁林建厂,毁耕建路,这使得农村土地进一步缩减。过去由于政府管理力度的有限性,使得农民建房没有合理规划,低层建筑错落无秩序,整体无规则,大量占用土地。然而中国的土地是有限的,如何合理的利用土地,如何提升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下农村土地综合治理的重要研究领域,与此同时,农村土地状况和基础设施也严重落后于现实要求,在这一社会状态下,土地综合治理迫在眉睫。
一、农村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整治资金来源单一
地方政府无法短时间内筹集资金进行农民保障性的房屋建设和补贴发放,这样就会使得整体程序推行缓慢或停滞。政府不会把全部农村同时改造.而是先从易改造的地方开始试点,在一定的时期内逐步推进。
(二)合理利用资源有效控制整治成本
随着整治过程的推进,据调查发现很多房屋建筑为近两年新建的房屋,房子结构良好,装修完善,盲目的拆除是一种很大的浪费且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政府同时应考虑到对这些房子进行保留,如果没有科学的控制必须造成大量房屋的闲置,造成资产的沉淀。
(三)科学技术落后,人们环保意识薄弱
在进行土地整治时,要注意保护环境。我国环保科技实力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人们环保意识不强,如果不采取合理措施的话,势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我国经济必须紧抓科学技术和环境保护。
(四)规划与设计不合理
有些农村整治后出现不合理规划现象,如农民住房距离庄稼地远了、农机没院子放、粮食没地方存;零散的家禽、牲畜养殖也出现困难,这样就不方便农民耕种和生产,这样的规划就没有达到农民的要求,使农民缺少归属感,应根据国内的国情进行整治后的土地规划。
二、农村土地整治措施
(一)转变思想
优化土地集约管理根据国家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首先我们要积极响应,转变传统的住房观念,拆除不合理住宅,统一建筑。提高农村居民建筑的容积率,农村土地整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合理利用农村闲置土地,对于建住宅建在交通发达、环境好的居民坚决不当钉子户。其次杜绝政府规划的四周新,中间破的现象,严谨杜绝土地浪费现象。
(二)扩大资金来源渠道
我国大多数土地整治项目的资金筹措还是以国家为主、以政府有限的土地整治资金来解决日益紧张的人地关系,不能大规模的进行土地整治。资金来源应在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前提下,运用各种优惠政策,吸进单位和个人资金,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和利用外资,鼓励通过合资、合作,吸引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投入,允许民间资金进入土地整治市场,逐步形成土地开发整治多元融资渠道。
(三)提高对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认识
我国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只看重把土地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在投入产出过程中的管理,看重作为一项财产的产权管理,看重作为一种资产的经济权益的管理,而轻视了保护土地资源的生态系统性。要把对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到像保护耕地、重视土地资产价值的高度来认识。
(四)平衡耕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耕地保护与生态环境都是我国土地管理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性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耕地保护与生态环境很难实现平衡发展。前几年四川某县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大量的占用耕地,导致当地老百姓无耕地可种,后来为了弥补失误,该县又进行垦荒,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耕地与生态的平衡,结果正好相反,仓促的垦荒造成更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另外,一些沿海地区的老百姓,为取得占地指标,希望通过滩涂造田大力发展海洋养殖业,但是滩涂造田不仅仅效益极低,而且还直接导致大量土地的撂荒,反而更加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正确的处理耕地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关系,是我国土地管理改革需要注意的关键性问题。
三、加强土地整治,循环经济发展
(一)需保护好农民的耕地和粮食安全,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只有这样才能稳定农村生活,发展农村经济。
(二)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注意减少土地整治带来的环境污染。
(三)经济来源需多样化,在土地整治时,我们政府部门可以采取公开招投标的形式。选择第三方监理人员全程监督,确保投标公开化、透明化。在项目实施阶段做好计量工作,做好项目科学性研究,使得资金用在刀刃上。
(四)土地所有权调整,根据《土地管理法》在相邻单位之间有飞地、插花地,或权属界线不规则时,为方便当地群众生活、便于农业机械作业,减少灌溉用水和农机通行引发的纠纷,应进行土地所有权调整。
(五)在土地整理后进行土地规划需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注意到物质的循环利用。我们可以建立一种循环经济模式的绿色工业园区,对地区进行经济带动。这种绿色工业园区,能合理的利用企业生产后的副产品,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
(六)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生态经济形态。但是这种经济形势,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要不断的引进和开放新的生产方式,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作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得更快更好。
(七)提倡以乡村地理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物象、生产生活形式、乡风民俗等为载体,通过城乡差异来规划组合旅游产品,吸引城市居民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未来发展趋势
(一)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进程
我国对农村土地综合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是有效的通过土地资源的利用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经济条件的不同,所以制定出整治方案也不同。同时提高各地文化素质教育等精神方面的整治,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合理提高基础农村设施,建立长期有效的适应当地农村土地整治发展的可行性方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在保证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二)提升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
新农村土地整治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在土地整治成功案例中借鉴经验,对于绿化带中乱扔垃圾,填埋绿化带等行为要严厉查处;对工业用地要合理规划,建在离村庄较远,交通便利的地方,重污染的企业要严厉整治,要严格控制工业土地占有量。
五、结束语:
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本,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加大对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进而缓解土地资源相对于人们用地需求短缺的难题,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达到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目的。我们要不断的吸收先进的科学理论,借鉴土地整治成功项目经验,更新模式,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宋建分.新农村建设用地问题的思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