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活动的含义

体育活动的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活动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活动的含义

体育活动的含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 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 作用

1.引言

近几年,对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学生体育生活动机的研究和对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分析等方面,从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视角对促进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研究尚属空白。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的重要功能是对体育参与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终身体育思想教育下的中学生体育参与的最佳效果是能够将体育活动融入生活,变成生活的需要和内容,从而形成体育生活方式。本文从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的功能入手,分析其对影响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体育价值观的建立、终身体育能力的完善和体育参与的习惯的养成等有何促进作用,以期为深化改革的研究,改进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开展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概念界定及含义分析

3.1.1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概念界定及含义分析

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是推动个体从事体育活动的相对稳定又可变化发展的多因素、多层次的驱动系统,它包括体育参与需要、体育参与动机、体育兴趣、体育态度、体育活动习惯等成分。在不同年龄群体中,它们的发展水平有所不同。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受人的自我调节结构的调控,但它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在参与活动中,通过自身活动接受外界影响,逐渐形成活动需要与兴趣,养成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

3.1.2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概念界定及含义分析

3.1.2.1体育生活方式概念界定及含义分析

体育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下,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把体育作为生活的需要和内容,并有规律、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及行为特征。

体育生活方式的科学概念,包含着质的规定性,即作为科学范畴的体育生活方式应该概括人们全部体育生活领域的活动方式和行为特征;作为科学范畴的体育生活方式不只是表述人们体育生活行为的具体特点,更主要的是表述人们体育活动形式的基本属性;作为科学范畴的体育生活方式既是一个概括程度很高,又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概念。

3.1.2.2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概念界定及含义分析

所谓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在普通中学在校学生在“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在一定客观条件制约下,中学生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满足多层次需要进行的全部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

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中涵盖“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要求,其中也必定包含了对精神愉悦、个性展现、文化品位和健康理念等的多层次需要,集中体现了中学生体育行为的意识特性。把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文化生活模式在日常生活行为中加以确立,形成自觉稳定的体育锻炼习惯,以有效地完成健康目的,这正符合“素质教育”思想对体育教育所提出的要求。

3.2建构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要素分析

结合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概念,从结构理论的原则我们可以看出,“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建构和形成包含“体育活动的主体――中学生”、“体育活动的条件――校内外自然和社会因素”和“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中学生具体的体育活动”等三方面要素。

上述三个方面的要素互相影响,相辅相成,是中学生建构体育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主观与客观要素。其中,中学生作为体育活动的主体,源于自身需要的体育价值取向及价值观水平和因此形成的体育活动的主体体育意识是实践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动因,也是建构和形成一定体育生活方式的关键因素;体育活动的条件,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为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提供可能,并通过教育和宣传媒介等途径促进中学生自身条件的形成与完善,是中学生构建体育生活方式不可缺少的促进因素;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中学生体育生活的具体化,通过内容和形式形成了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的体育生活方式。对上述三要素进行优化和整合,是中学生建构体育生活方式必须完成的学习与实践课题。

3.3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的功能

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直接影响着体育活动的效果。对体育行为具有选择行为的定向功能、激发行为的始动功能、促进行为的强化功能和持久行为的维持功能。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多种多样,它们影响着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选择性和持久性。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因素选择体育活动的方式和手段,而且会根据不同体育活动的态度、兴趣、爱好等个体动力因素选择一定的体育活动和行为,激发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始动力,强化体育行为,增强意志,增强体育参与的效果,并可为体育参与的持久性提供动力保证。当他们认识到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意义,体验到不间断锻炼的需要得到满足后的愉快情感,并养成了锻炼的习惯后,就会心甘情愿地在各种情况下坚持进行体育锻炼。不同人群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体育在强身健体及其他方面的功能和价值,其参加目的动机及项目的选择,参与活动时间的选择等方面各不相同。

3.4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对影响建构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三个主要因素的促进作用分析

3.4.1对促进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建立的作用

人作为体育生活的主体,体育意识的形成主要通过“对体育的需要倾向”“形成一定体育价值取向”“体育价值观形成”“体育生活主体意识形成”的途径实现。在这些环节中,体育价值观的形成是最核心的问题。体育价值观是一个多层次的观念集合,在社会文化和社会价值的影响下,它体现了体育生活主体与体育需要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体育的意义、作用、效用等评价观念的总和。

体育价值观对中学生的体育活动起到指导作用,而中学生的体育需要、兴趣和态度又反作用于他们对体育的认知,直接影响着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情绪和效果,在兴趣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建立较高的体育素养,成为影响体育价值观建立的重要因素。

3.4.2对促进中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完善的作用

中学生体育能力即体育生活能力,指能够根据条件的变化,选择、运用甚至创造相应的身体练习方法进行独立的体育锻炼,合理地安排锻炼时间,调节运动负荷,实行自我医务监督和正确的自我评价身体状况与锻炼效果。其作为体育生活自身条件的主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体育活动的主体有效地参加体育活动,直接影响体育生活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建立、保持和完善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的定向、始动、强化和维持四种功能使中学生的体育生活能力即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本领在积极、持久、有选择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完善。

3.4.3对促进中学生体育参与的习惯养成的作用

热爱体育,从事体育,将体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进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终身体育者的典型标志。在培养学生体育生活意识和体育生活能力的同时,通过有效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体育生活的习惯十分重要。

在提高中学生体育兴趣,加强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的前提下改革体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第一,改革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第二,改革课程教法,实现课程学习的生活化;第三,课内、外相结合,实现体育生活的一体化。

4.结语

通过分析中学生的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对影响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的促进作用,系统了解了影响中学生体育行为主要心理因素与影响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主要因素的关系,探究了促进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主要因素建立与完善的内驱力的实质,拓宽了体育生活方式研究的视域,为中学的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李振斌,马连鹏.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12):107-110.

[3]田金华.试论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7,23,(3):32-33.

[4]王林.建构体育生活方式[J].湖北体育科技,2006,25,(3):271-276.

体育活动的含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四川省;公共体育;调查分析

1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的基本情况

1.1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年龄

表1 公共体育活动者参加体育活动的年龄

年龄 18-35岁 36-45岁 46-55岁 56岁以上

百分比 13.6% 23.7% 27.7% 35%

从(表1)中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公共体育活动者的老龄化倾向比较明显。说明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人体机能会逐渐下降,身体就会受到疾病或潜在的疾病侵害。因此,年龄越高的公共体育活动者健身意识越强。

1.2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职业

表2 公共体育活动者参加体育活动的职业

职业 学生 工人 机关

工作

人员 企业管理人员 商业服务人员 退休人员 无业人员 其他

百分比 5.9% 7.6% 12.5% 12.3% 8.7%

44.3% 5.3% 2.2%

从(表2)中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参与公共体育活动的人群中离退休人员所占的比例较大。说明退休人员有足够的空闲时间以及相对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充足的精力。

2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状况

2.1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生命在于运动

任何事物都是通过一定量的积累才达到质的飞跃。只有坚持经常性的锻炼,才能提高人体的技能水平和整体健康水平,从而达到增进身体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1]。

表3 公共体育活动者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

频度 天天锻炼 每周3次或3次以上 每周1-2次 每月1-2次 偶尔

百分比 51.3% 30.6% 9.6% 5.2% 3.3%

从(表3)中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最高的是第一类即天天锻炼,其次是第二类即每周三次或三次以上,两者共有81.9%,说明公共体育活动者的健康意识不断增长,公共体育活动习惯也逐步形成。

2.2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

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在30分钟或30分钟以上的占76.7%(见表4)。这与体育锻炼人群中老年人居多,老年人闲暇时间充足,体育活动的时间较长,精力充沛等都有了一定的关联。而对在职人员由于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参加活动的时间相对较短也有一定的影响。

表4 公共体育活动者参加体育活动时间

时间 10-20分钟 20-30分钟 30分钟以上

百分比 8.9% 15.4% 75.7%

从以上的数据统计及分析处理上得出公共体育活动点锻炼者参加锻炼的频次多、时间长、强度低的特点。这三项是体育人口的指标项。根据卢元镇编写的《中国体育社会学》一书中对体育人口的界定:①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②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③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称之为体育人口[2]。在参加公共体育活动锻炼的人群中参加频率达到每周三次以上的占31.6%,持续时间为30分钟以上的占16.7%,强度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占60.5%。

2.3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参加活动的场所

表5 公共体育活动者活动的场所

活动

场所 公园

广场 公共体

育场地 街头

巷尾 江河

湖畔 小区

绿地

百分比 39.8% 10.5% 17.9% 8.2% 23.6%

序 次 1 4 3 5 2

体育活动场地设施是公共体育活动点锻炼者参加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前提保障。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安排全民健身活动场地,应当对该公共场所和居民住宅区配置全民健身器材明确管理和维护责任人[3]。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者活动的场所主要是在公园广场、小区绿地、街头巷尾。而在公共体育场地,江河湖畔较少。说明,公园广场是大多数公共体育活动者的锻炼点。

3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

表6 公共体育活动者活动的内容

活动

内容 散步

跑步 交际

舞蹈 大秧歌 武术类 跳绳

其它

性别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百分

比 8.1%

4.2% 17.5%

20.8% 10.6%

15.7% 4.2% 5.7% 4.2% 1.1% 3.6% 2.1%

问卷中体育活动内容共设计了6个运动项目。从项目的选择上,男女有明显的不同,这反映了性别的需要和兴趣上的差异。相对以前的慢跑、快走提升为舞剑、太极拳、健身球操、老年探戈等,更多倾向于娱乐性,健身性。

消费结构大多是买一些常用的运动服装鞋帽、常用的运动器材(如太极剑、绳、扇子等)。而体育消费是指人们用于体育生活的各种支出,主要包括购买运

4建议

4.1政府部门应发挥其政策导向作用

合理有效的组织机构是整个管理工作的有利保证,也是达到整体组织目标的基础,而科学健身是获得良好健身效果的重要保证。政府部门要加快四川省社区体育建设,使公共体育活动点体育活动规范化、公共体育活动点建设法制化,以确保锻炼者参加体育活动的稳定性和经常性。并且使体育锻炼公共体育活动点与城市社区融合在一起,进而提高体育锻炼公共体育活动点的组织化、规范化、法制化。增强锻炼者的体育意识,逐步树立“终生体育”的观念,让体育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理解“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真正含义[4]。

4.2改善锻炼坏境

公共体育活动者的锻炼环境应进一步加以改善与合作,如学校与体育锻炼公共体育活动点联合、企业与体育锻炼公共体育活动点联合等等,以实现体育场地设施等资源的共享。并要求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好现有场馆,面向社会全部开放,提高现有设施利用率。多渠道筹集活动经费。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摸索建立体育创收自给的渠道。将集来的经费用于提供给公共体育活动者购买锻炼器械,包租、新建场地。

4.3活动内容、管理丰富

在活动内容上,应以娱乐性、趣味性、保健性、表演性为主导。可在健身指导员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如老年探戈、健身舞、健身球、太极拳等为锻炼者所喜欢的、对场地和经费要求不高且锻炼效果好的运动项目。国家对以健身指导员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5】。由政府部门出资为街道、社区配备专业的健身指导员为公共体育活动人群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

参考文献:

[1] 袁方.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1期

[2] 胡爱武.丁云霞 试论社区体育的科学公共体育活动与全民健身[J]. 湖北体育科2002(1)

[3]王凯珍,任海,王渡,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7,17(5)

[4]尹敏 对南京市居民公共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5] 卢元镇 .中国体育社会学[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

体育活动的含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户外体育活动 民间游戏 材料 活动量

在户外活动场地上,目光常常被孩子活跃的身影所“牵制”,他们兴奋地穿梭于同学之间,尽情地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无限快乐!看着这些不由地想到,游戏是孩子的生命中迸发的激情,进而体悟理解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及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及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含义。孩子们是热爱体育活动的,那是他们的自由与权利。但是,我们也不能回避幼儿园在开展户外体育活动时的顾虑,如担心他们在奔跑活动中受伤等。但难道就这样剥夺了孩子们参与户外体育活动的权利吗?显然不行!为此,在我的幼儿园,我们参照幼儿园的实际水平,将户外体育活动和幼儿园当前进行的课题有机融合,因地制宜地创设条件,将户外体育活动与民间体育游戏相结合,形成更具有多元发展的特色户外体育活动,从而促进师幼参与的有效性。

一、“筛选”――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

1.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渗入民间体育游戏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来源于民间的现实生活,具有浅显性、趣味性、综合性等特点。我们遵循“安全、卫生、有趣”的原则,对游戏中的不利因素加以舍取、改编,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兴趣,大胆改进,取其精华融入户外体育活动。例如我园分年级组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增添了以下一些民间体育游戏:大班有清兵捉强盗、“瞎子”摸“拐子”、种西瓜等;中班有炒黄豆、跳房子、猫捉老鼠等;小班有拉大锯、木头人、关小牛等。这样一来,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内容,激发了师幼参与活动的兴趣。

2.多样的自制体育玩具丰富了户外体育活动。让我久久不能释怀的还是张家港后塍幼儿园的那次观摩:在走廊上随处可见的体育玩具不是花钱买来的,都是教师和孩子、家长共同利用一些“廉价”的废弃物品自制的。虽然那些玩具比不上买来的花哨、美观,但在儿童的世界里有时候一块小石子胜过一辆小汽车。当然在具体制作过程中,必须兼顾“安全、实用”原则,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户外体育玩具。例如,制作投掷玩具时,有的老师利用小饮料瓶剪成的“花瓣”状作为飞碟使用,但它在空中旋转的过程中存在着安全隐患,这样的玩具就不符合安全标准,我园就要求教师进行相应的改进,用即时贴做好一些尖角的处理,规定好幼儿使用区域的设置等等。

二、“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为此,我们做了以下的尝试:

1.热闹的环境,召唤幼儿参与的激情。为了让幼儿以积极的状态参与户外体育活动,并感受到民间体育游戏的趣味,从而去悦纳这种户外体育游戏模式,我们在每个班级环境中,专门开辟出一方“民间游戏”专栏,教师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一些游戏的来源、玩法等推广给孩子。在布置这些环境过程中,教师选择了一些有“民族”韵味的“中国红”色系材料来进行装饰,从而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欲望。

2.细腻的常规,引领幼儿感悟游戏的规则。为了确保活动更好地开展,老师建立了相应的户外体育活动常规,如户外活动安排表,具体安排了各班活动的时间、地点。同时,借助图文并茂的规则提醒,帮助幼儿建立游戏活动的常规,也为教师专业指导户外活动提供了方便。

三、“推敲”――追逐体育活动的有效性

1.增加户外体育活动的趣味性。①设置角色。在开展自制体育玩具中,我们常常根据教学任务、内容的要求,让幼儿扮演角色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大班“炸碉堡”、小班“蚂蚁搬豆”等活动中,幼儿分别扮演、小蚂蚁等角色。②情节激趣。情节的出现可以让原本乏味的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幼儿在情境的渲染下,情不自禁地融入户外游戏中,从而通过幼儿的参与,激发户外体育活动的教育效用。例如,大班自制体育玩具“玩竹梯”活动中,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三人合作玩竹梯,培养幼儿的平衡和合作的能力。③竞赛激励。在中大班的体育活动中,我们较多地采用了竞赛的方法。如民间游戏“两人三足”、自制玩具“飞碟”等等,一般在幼儿经过练习,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之后,可就某一单项动作进行竞赛激励,也可以综合多项内容,组合之后进行竞赛,这往往会成为整个活动的部分。

2.合理地安排幼儿的活动量。活动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锻炼的效果。教师在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时,需注意通过调整影响活动量的因素,合理安排活动量。例如,玩民间游戏“猫捉老鼠”时,当“老鼠”和“猫”的幼儿一直处于追逐、奔跑、躲闪的运动状态,而当“老鼠笼”的幼儿则处于站立状态,两者的活动量相差悬殊。那么,教师需注意观察,对角色的分配做到心中有数,玩一段时间后,“猫”、“鼠”、“老鼠笼”交换角色,让幼儿的活动量及时得到调整。

体育活动的含义范文第4篇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分类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指近现代体育传入之前,我国各民族就已经存在的体育活动。它是各民族世代相传,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凡是目前在民族地区依然流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包括自娱自乐的体育活动),都应属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范畴。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根据其内容、形式的不同,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分为4类,即竞技体育类,技巧表演类,娱乐性、趣味性的群众游戏,综合类。

二、区域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及在推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1.区域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性与区域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传统性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它的传统性为各族广大群众自觉参加体育活动奠定了基础。民族传统体育因为在各自特定区域和群体中倍受青睐,人们自觉、积极参加这些活动几乎无需任何动员。譬如:在哈萨克族的“姑娘追”、苗族的“射背牌”、高山族的“背篓球”等活动中,在场的人们,尤其是青年男女,都会跃跃欲试,高兴而来,尽兴而归。尽管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常拘束于一定的聚居区域,但各族各地经久不衰的群众体育活动的集会,正是全民健身的体现形式。

2.区域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与民族地区全民健身。目前,我国已经成功地举办了6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综观这些运动会的项目我们可以看出,50%以上都是娱乐类项目。这些活动大多在工作、生产之余进行,有的欢庆丰收,有的欢度佳节,有的祝贺新婚,有的消遣娱乐,它们都将一种欢快、喜庆的气氛寓于体育之中。壮族的“打扁担”、苗族的“跳芦笙”、黎族的“跳竹竿”等众多载歌载舞、节奏明快、服饰绚丽、活泼风趣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将体育与艺术融为一体,既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又有利于人们相互联络情感,很多体育项目伴随着各族群众愉悦地度过闲暇时光。

3.区域民族传统体育的群众性与民族地区全民健身。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群众性一直表现突出。原因在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健身的特点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群众很自然的去接受并适应它,如叉草球、套马等本身来自生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特征和功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愈来愈多的人民群众开始认识、接受和参与,并得到广泛传播和长久流传,形成了相当稳定的群众基础。如投绣球、姑娘追、打扁担等项目,不仅使人受到美的熏陶,而且促进身心健康。

4.区域民族传统体育的灵活性与民族地区全民健身。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等原因,我国目前普遍存在场地匮乏,器材短缺等现象,并成为阻碍全民健身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有资料表明,我国2000年人均体育场地不过0.8m2,而且这其中97%属于各系统,其中占人口21%的学校系统占场地总数的67.7%。而发达国家如美国的人均体育场地竟高达16m2。

三、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在推动全民健身中的具体措施

1.针对少数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科学地继承与发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增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力。我国56个少数民族,基本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需要科学的继承与发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如通过广播、电视、杂志及各种民间交流、民族运动会等,大力宣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价值与作用,更好的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2.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中某些过时的文化含义,在继承的同时,必须对其内容和规则等进行一些变革和改进。应根据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不同职业而选择性利用。如在农民中开展时,应多选择与他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有直接联系、趣味特点浓厚的和带有一定规则性的项目;对知识分子阶层而言,静态性健身运动形式较为适合,如各种少数民族的健身养生功法等。

体育活动的含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体育活动成长过程作用

所谓的体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以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其自身在培养人、教育人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决定的。对人的培养与教育,最终目的是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这方面体育活动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它在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体育活动与社会适应

人具有两重性,即人既是有着细胞器官等组织系统的生物人,又是有着丰富情感和独特个性的心理人,而从本质上看,人是一个社会的人,扮演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因此,人是离不开社会的,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适应社会环境。体育活动就如同人进入社会环境前的“模拟场”,是检验人的能力的最好的标尺。体育运动技术和运动方式的高量换率,对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由于现代科学的高速发展,今天的尖端科技很有可能一夜之间就被淘汰,知识更是如此,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是拓宽人的知识面,不断地培养人的应变能力,使人在社会环境中乐于和有能力接受新知识。体育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这一动态系统的最大表现是运动技术和方式不断追求最佳效用的有序进程。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一般根据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来选择和使用运动技术和运动方式,同时,为了使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能尽快实现,他们必然要不断地创造和改造现已使用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方式,找到最佳的功能和效用。体育活动的内容全面、多样,更显层次性,人都有一个向上的心态,在达不到较高目标时,必须在实践中寻找不足,积累经验,采取针对性的活动措施,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体现出自我价值。这极有助于人逐渐形成乐于接受未经历过的生活经验和新的思维方式与科学知识的心态。

二、体育活动能培养竞争与合作能力

竞争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性的巨大动力。竞争越多,竞争体制越完善,发展速度越惊人。体育活动能培养人的竞争意识,体育竞赛的瞬息万变和环境气氛的变幻莫测,是培养人适应社会竞争环境的一种模拟训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体育活动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激烈的竞争性是现代体育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体育运动之所以被人们狂热崇拜,其原因之一,是因为它以最直接、最不加掩饰的竞争方式,呼唤人的原始动能,激发人体的潜在能力。体育活动可以激发人对竞争的热忱,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驱除懒散,焕发热情,追逐成就,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遵守游戏规则,对人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对培养人的竞争意识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在激烈的竞争中,为寻求胜利,集结成团队,是人类自然的做法。通过活动,人能够培养群体意识与协作精神,在群体性的体育活动中明确自己充当的角色、责任与作用,学会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体验合作效益与同伴的友谊,从而健全人格。体育运动过程是一个自然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在公平原则下实现竞争、合作、协调,不能在这种特定环境中生存就自然地被淘汰。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公平竞争,是体育竞赛活动中生存的基本准则。

三、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社会情感和耐挫力

体育的社会情感功能与人的社会心理稳定性有直接联系。所谓“心理稳定性”是指人的心理与社会相一致的心理状态,或者叫人的心理平衡。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心理与社会是一致地保持着平衡,但是生活和社会都是复杂的,引起人的心理状态变化的因素很多。如当人逢喜事时,久盼之望终于实现时,可能使人心喜若狂而失常态;家庭、亲人的不幸,可能使人悲痛欲绝;因受到打击而淡漠人生,等等,这些异常是人的心理失调乃至心理变态的表现,而参加体育运动能使种种心理失调得到调整。如通过一场篮球赛或足球赛可以发泄心中的郁闷情绪,使人的心情豁然开朗,从而更好地学习、工作与生活。

在体育竞赛中,具有的对抗性、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和显示结果的及时性等特点,能使观看比赛的人心理上产生悬念和期望。当期望实现时人会感到欣慰、欢快、激动。体育比赛瞬息万变,牵动人们的情绪,当出现“千钧一发,反败为胜”等震憾人心的情境时,人的期望会得到满足。例如,在第28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我国女排在0∶2落后的情况下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绝地反击战。人们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也会获得同样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往往能够移情于学习、工作、生活,使人精神振奋,奋发向上,充满信心,勇往直前,产生积极情感的变化。

体育在调节社会情感方面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2004年感动中国”这一评选活动中,由全国人民投票选出的十项最感动国人的事迹,其中两项就是关于体育方面的:“女排精神”与“刘翔”,它们使千千万万的人为之振奋、自豪,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情绪受到鼓舞,从而产生了强大的社会效力,这充分显示了体育的社会情感功能的深度和广度。一场重大的国际比赛,往往100多个国家转播实况,观众可达20亿之多,堪称举世瞩目,其他任何活动都不可能在同一时间有如此之多的观众。因此,体育运动在调节社会情感方面,是一种有其特殊成效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