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准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准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准范文第1篇

对比美国、德国与中国的制造业发展,高质量就业是人才与技能的竞争;

推动高质量就业,要考虑经济转型和劳动力市场制度安排,要将提升就业能力与提供就业机会相结合。

“更高质量的就业”要在保持就业数量的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

结合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和国际市场状况,从国际的角度来看中国提出的“推动和提升更高质量的就业”很有意义。要落实这一理念,要十分重视适应高端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以及劳动力队伍的技术与能力的提升。

可以通过美国、德国、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政策战略对比分析,从国际角度来观察何为“更高质量的就业”。

美国总奥巴马通过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提出要将美国企业在境外的一些工作岗位“回流”到美国本土,从国际劳动市场中争夺更多的就业机会。其实,将质量技能含量低的中低端制造业“回流”美国的做法显然是不理智的,也是不可持续的,从根本上解决不了美国的实际问题。

而德国制造业可以说在各方面都具有领先优势,他们将高端技术的核心部分留在本土生产,中低端零配件外包,然后再运到德国,在国内组装后再出口海外。德国通过在本土不断发展和完善制造业,不断创新和改进产业技术,追求产品附加值,同时注重产业链上人才技术能力的提升,以高端技术和高技能人才优势占据全球制造业市场主导地位,奠定了德国制造业良好的战略基础。这种做法对追求和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具有可持续作用,德国的做法是有借鉴意义的。

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前期已经积累诸多技术研发经验,再加上内需新兴经济体的需求日益增加,已具备开发自有品牌、培育国内市场、摆脱低端制造束缚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长期以来在低附加值领域徘徊,要想尽快摆脱这种状态向中国高端领域进军,显然对中国是个挑战。在国际产业分工不断细化的形势下,中国要不断加快产业链的升级和完善。在从中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的转型过程中,生产技术的创新和完善、人才技能的开发和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前提,也是保证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比美国、德国和中国的情况,不难看出,这场全球性的竞争与其说是就业战争,还不如说是人才和技能的竞争。德国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但也要结合本国的实际国情和发展阶段,对于中国来说,需要在保持就业数量的同时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劳动者技能的提升,只有两者并举,更高质量就业、更加充分就业、更加稳定就业的目标才能得以推进和实现。

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需要考虑五个因素

当前在国际经济复苏缓慢、中国经济增速趋缓对就业影响的情况下,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我认为需要考虑五个方面:

第一,宏观经济方面。中国政府在GDP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提出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这就要求投资有更强的针对性,更加讲求效益。在能源、食品、生产性的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应有大量增加,以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对科技发展、人才培养和技术提升,并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投入,以适应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同时满足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这些又同就业的数量和更高的就业质量密切相关。

比如,未来中国和印度的新兴经济的增长是肯定的,而这种新型经济体对经济和就业增长的影响是持续的,一定会使全球的消费市场增加大量需求。人口大国对消费市场的巨大需求,又一定会推动相关资源价格的上涨。可以预测,由于消费品需求增加,消费品市场的发展空间也会扩大,随之而来的资本投资业会增多。只有人才技能与素质得到提升,相关科学技术得以创新和发展,才能满足这样巨大的市场需要。

第二,劳动力市场政策方面。一是要通过制定具体的、可衡量的政策标准对工作环境和就业条件进行评估(可结合体面劳动的框架);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就业法律和政策,包括工作时间、职业安全与卫生、工资、劳动合同等,但同时又要注意避免过度制定法律,以免产生负效应;三是更重要的是要对现有相关法律和政策加大执行力度,提升执行的有效性。

第三,就业市场方面。一是要建立有活力的、并能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就业市场;二是要注意平衡劳动维权与灵活就业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把握好制定劳动维权的法律规定的度,在保证劳动者权益的同时,避免对企业造成困扰;四是要注重解聘门槛和招聘标准之间的平衡性,以保证工作质量与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

第四,就业能力方面。对个人而言,要注重就业能力的提升,确保劳动者具备相应的技能,以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和要求,从而进一步提升个人的就业质量;对政府部门而言,要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劳动者素质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五,工作机会是对就业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的关键条件。劳动力市场要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否则人们一旦失业,就可能会无路可走。例如,在希腊,一个人如果不想失业,避免被雇主开除,就要寻求劳动保护。为了保证所谓的就业稳定,即使工人能力和技术与岗位不匹配,也不会被解雇。在这样的劳动市场中,雇主不会主动地去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雇员虽不适应或不喜欢所在的工作岗位,但市场上没有其他机会可选择,这样的就业就谈不上高质量。调查显示,希腊的雇员就业满意度不高,这当然也就影响就业质量。而在丹麦,相关的就业法律门槛较低,雇主很容易创造新的工作机会,雇员一旦失业,也比较容易找到其他工作。调查显示,丹麦的雇员满意度比较高,就业质量也相对较高。由此说明,从雇主角度来看,如果雇员一旦被雇用就无法解雇,即便是没有生产任务,也要支付雇员工资,请进容易请出难,那么雇主对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就会非常谨慎。从雇员角度来讲,如果雇员明知道本身无法适应岗位需要,但在市场上又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也谈不上就业质量。因此,是否有足够的工作机会是对就业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的一个关键条件。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准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审计声誉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并且结合我国审计实务分析了我国审计市场的声誉价值及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审计声誉在我国审计市场没有经济价值,审计师可能没有建立高质量审计声誉的动机。

审计声誉与审计质量密切相关,审计师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在提供审计服务时,必然会把审计声誉的经济价值作为提供审计质量决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一、审计质量

WattsandZimmerman(1981)andDeAngelo(1981)给审计质量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他们把审计过程简单二分为发现过程和报告过程。审计质量就定义为审计师发现客户会计信息系统中某一违约行为并且对已经发现的违约行为进行报告的联合概率。因此,审计质量可用公式写为:

审计质量=P(审计师发现违约|存在违约)×P(审计师报告违约|审计师发现违约)

第一个概率是在违约存在时,审计师发现违约的概率,这个概率依赖于审计师的努力程度、技能、能力等等,反映了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第二个概率是审计师在发现违约时,他报告违约行为的概率。这个概率反映了审计独立性。这两个概率都必须非0,如果有任何一个概率为0。那么审计师就没有价值。如果审计师被预期为不会发现已经存在的违约或者不会报告任何已经发现的违约,则没有任何理由需要聘请审计师。

从上述审计质量的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公式的右边以发现和报告这两个审计程序来反映了审计工作的过程,而公司的左边以概率的形式反映了审计工作的结果,其概率的含义就是对于含有重大错报的财务报告,审计师不会发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概率。因此,WattsandZimmerman(1981)andDeAngelo(1981)的定义确立了审计质量的分析标准:首先,一个重大的错报必须被发现,其次,被发现的错报必须对外披露。

二、审计声誉与审计质量

声誉常指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通常由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构成。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则可以认为社会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予以信任和赞美的程度。既然审计质量可以理解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客户财务报告错报的概率,如果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想要获得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他就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比如发现并且报告更多客户财务报告的错报。发现更多的财务报告错报信赖于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投入的审计资源。如果想提供更好的专业胜任能力就必须聘用更为优秀的人才,更为优秀的人才也必然会要求更高的报酬,从而会增加审计成本。

在一定的专业胜任能力前提下,如果想发现更多的错报,审计师就必须寻求更多的审计证据,而审计证据又与审计成本成正比,更多的审计证据必然要求投入更多的审计资源进行审计,如更多的审计工作人员,更长的审计工作时间等等。

此外,发现更多的财务报告错报仅仅是审计质量的一个方面,高审计质量还要求审计师报告所发现的错报。但是,因为公司是财务报告的提供者却不是财务报告的消费者,而审计质量又表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所审计公司财务报告错报的概率,因此公司对审计服务的需求并不一定是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也就是说公司可能不希望审计师报告所发现的客户财务报告中的重大错报。

但是,在审计师由所审计公司委托的情况下,如果审计师报告了客户财务报告中较多的错报,也就是说审计师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拒绝与管理者合作,这时,管理者就可能会解雇这个不合作的审计师,转向其它更为合作的审计师,此时,审计师就会失去与此客户相关的审计收入。

因此,审计声誉要求审计师提高审计质量,但是更高的审计质量对应更高的成本,这种成本包括更高的审计成本以及可能失去与客户相关的审计收入。

三、我国审计市场声誉价值与审计质量

审计师之所以愿意承担高质量审计的成本,是因为高质量审计的声誉能带来更多的收益(更多的客户、更高的收费)以补偿其成本。

在西方国家,如果审计师提供的审计质量获得了社会公众的信任,那么他凭借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价值,可以拓展更多的客户资源或者提高审计收费。如在西方审计市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凭借其卓越的审计声誉,占据了审计市场上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并且与非国际四大相比,收取了更高的审计费用。

但是,我国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价值可能不大。从审计收费来说,高质量的审计应当收取更多的审计费用,以体现优质优价的原则、弥补其增加的审计成本。审计的定价理论上也应遵循成本加成的原则,反映在审计收费的价格制定上则是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考虑自身的成本加上预期的利润就初步构成了产品的价格。

但是,以我国目前的审计收费现实来说,不管是监管部门还是企业都认为审计产品是一个无差异的产品,反映在价格理念上就是对于无差异的产品适用的是统一的收费标准,因此大多数城市的监管部门都曾经为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所谓的收费标准,该标准一般以资产或资本总额等等指标为参照,而很少考虑客户的复杂程度、审计风险等因素。

为此,笔者专门去查询了一下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审计收费标准,发现各地的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审计收费标准都是沿用以前各地物价局核定的审计收费标准,归纳起来大概有二种,一种是以资产规模的一定比率作为审计收费价格,一种是以审计人员的工作小时数来核定审计费用,其中又以资产规模的一定比率作为审计收费标准的占大多数;而笔者在走访实务中的审计人员和企业后发现,实际的审计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审计收费与上述规定的标准相比都打了很大折扣,并且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之间审计费用的商定往往依赖于个人的关系而不是会计师事务所供应的审计质量。

刘峰、张立民、雷科罗(2002)对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被撤消以后的客户流向进行分析后发现,就连大名鼎鼎的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审计市场都没有显著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除了长安汽车(有B股)以外,从中天勤事务所转向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水平和转向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在目前中国审计市场中,高质量审计并不能带来更高的审计收费,如果事务所执行更高质量的审计标准,那么对事务所来说,就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所以从审计收费的角度来说,高质量审计没有声誉价值。

如果说高质量的审计声誉不能体现在优质优价上,那么高质量审计的声誉能不能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呢?

从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看,答案明显是“不能”。李树华(2000)研究了我国审计市场独立性和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份额的关系,发现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呈现出明显的背离关系,随着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的提高,其审计市场份额反而明显减少,“独立性高”成了会计师事务所获取客户资源的障碍。

审计师独立性越高,就越有可能报告他所发现的客户财务报告的错报,但是审计师的委托人是所审计的公司,如果审计师保持较高的审计质量标准,拒绝与所审计公司合作,那么谁愿意委托这种审计师呢?刘峰、张立民、雷科罗(2002)对原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流向进行分析时发现,客户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与审计声誉无关,原中天勤的客户中有三分之二选择了审计声誉不高的本地事务所,而本地事务所的独立性更容易受到影响和干预;超过三分之一的客户选择了原签字会计师加盟的新事务所,即与其签字会计师“共进退”。这说明“人脉关系”而不是事务所的声誉,是影响上市公司事务所选择的重要因素。

总之,从事务所开拓客户资源来看,高质量审计的声誉没有价值,反而会妨碍审计师发展新的客户。

综上所述,在我们国家,如果审计师选择追求高质量审计的声誉,那么他不仅要面对审计业务利润的减少,还要面对客户的流失,并且审计声誉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它既不能帮助它开拓新的客户,又很难据此提高审计收费。此外,审计市场禁止广告宣传,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只能通过口碑相传这种形式建立起来,那么,就算是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具有经济价值,这种声誉的形成也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但是从长期来说,我们都将死去(凯恩斯,1935),在急功近利的今天,我国审计市场谁愿意去建立这未来经济利益遥遥不可及的审计声誉呢?因此,国内审计市场审计质量普遍较低的现状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李树华.2000.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上海三联书店

2.刘峰,张立民,雷科罗.2002.我国审计市场制度安排与审计质量需求.会计研究,第12期

3.凯恩斯.1935.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桐译).商务印书馆

在西方国家,如果审计师提供的审计质量获得了社会公众的信任,那么他凭借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价值,可以拓展更多的客户资源或者提高审计收费。如在西方审计市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凭借其卓越的审计声誉,占据了审计市场上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并且与非国际四大相比,收取了更高的审计费用。

但是,我国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价值可能不大。从审计收费来说,高质量的审计应当收取更多的审计费用,以体现优质优价的原则、弥补其增加的审计成本。审计的定价理论上也应遵循成本加成的原则,反映在审计收费的价格制定上则是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考虑自身的成本加上预期的利润就初步构成了产品的价格。

但是,以我国目前的审计收费现实来说,不管是监管部门还是企业都认为审计产品是一个无差异的产品,反映在价格理念上就是对于无差异的产品适用的是统一的收费标准,因此大多数城市的监管部门都曾经为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所谓的收费标准,该标准一般以资产或资本总额等等指标为参照,而很少考虑客户的复杂程度、审计风险等因素。

为此,笔者专门去查询了一下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审计收费标准,发现各地的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审计收费标准都是沿用以前各地物价局核定的审计收费标准,归纳起来大概有二种,一种是以资产规模的一定比率作为审计收费价格,一种是以审计人员的工作小时数来核定审计费用,其中又以资产规模的一定比率作为审计收费标准的占大多数;而笔者在走访实务中的审计人员和企业后发现,实际的审计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审计收费与上述规定的标准相比都打了很大折扣,并且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之间审计费用的商定往往依赖于个人的关系而不是会计师事务所供应的审计质量。

刘峰、张立民、雷科罗(2002)对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被撤消以后的客户流向进行分析后发现,就连大名鼎鼎的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审计市场都没有显著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除了长安汽车(有B股)以外,从中天勤事务所转向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水平和转向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在目前中国审计市场中,高质量审计并不能带来更高的审计收费,如果事务所执行更高质量的审计标准,那么对事务所来说,就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所以从审计收费的角度来说,高质量审计没有声誉价值。

如果说高质量的审计声誉不能体现在优质优价上,那么高质量审计的声誉能不能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呢?

从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看,答案明显是“不能”。李树华(2000)研究了我国审计市场独立性和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份额的关系,发现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呈现出明显的背离关系,随着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的提高,其审计市场份额反而明显减少,“独立性高”成了会计师事务所获取客户资源的障碍。

审计师独立性越高,就越有可能报告他所发现的客户财务报告的错报,但是审计师的委托人是所审计的公司,如果审计师保持较高的审计质量标准,拒绝与所审计公司合作,那么谁愿意委托这种审计师呢?刘峰、张立民、雷科罗(2002)对原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流向进行分析时发现,客户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与审计声誉无关,原中天勤的客户中有三分之二选择了审计声誉不高的本地事务所,而本地事务所的独立性更容易受到影响和干预;超过三分之一的客户选择了原签字会计师加盟的新事务所,即与其签字会计师“共进退”。这说明“人脉关系”而不是事务所的声誉,是影响上市公司事务所选择的重要因素。

总之,从事务所开拓客户资源来看,高质量审计的声誉没有价值,反而会妨碍审计师发展新的客户。

综上所述,在我们国家,如果审计师选择追求高质量审计的声誉,那么他不仅要面对审计业务利润的减少,还要面对客户的流失,并且审计声誉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它既不能帮助它开拓新的客户,又很难据此提高审计收费。此外,审计市场禁止广告宣传,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只能通过口碑相传这种形式建立起来,那么,就算是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具有经济价值,这种声誉的形成也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但是从长期来说,我们都将死去(凯恩斯,1935),在急功近利的今天,我国审计市场谁愿意去建立这未来经济利益遥遥不可及的审计声誉呢?因此,国内审计市场审计质量普遍较低的现状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李树华.2000.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上海三联书店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准范文第3篇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如何在“十三五”时期继续保持优势?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广东代表团驻地专访深圳市市长许勤详解深圳发展规划。

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

“深圳标准”

《中国经济周刊》:深圳的发展曾得益于特区优势,如今深圳如何发挥优势激发特区的发展活力?

许勤:深圳经济特区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改革开放是深圳的根和魂,是深圳永恒的使命。党的十之后,离京视察第一站就来到广东深圳,要求我们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勉励我们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明确了改革的总目标、时间表、路线图。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和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年来深圳经济特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破难题、增活力,以全方位开放聚资源、促发展,努力打破制约发展的“天花板”和“玻璃罩”,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新一轮对外开放中,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的引领示范作用。

《中国经济周刊》:深圳曾创造过“深圳速度”,近年来又提出了“深圳质量”“深圳标准”,请您谈谈这个转变。

许勤:深圳能迈出很好的一步,实际上很重要的是非常忠实地落实总书记的要求、落实十以来的各项工作部署,很好地去按照新常态下的新规律去办事。要以创新来实现动力转换、以转型推动结构优化、以质量引领速度换挡,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深圳经济社会再升级、再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像我们从发展思路上这几年提的就是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打造深圳标准,它主要就是为了采集一流标准。

2010年,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按照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着眼于深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积极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提出了打造“深圳质量”,把质量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坚持质量引领、以质取胜,全面提升经济、社会、文化、城市、生态质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2年,我们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结合经济发展形势,在“深圳质量”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的总要求,并将其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2014年,按照总书记关于“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的要求,我们进一步提出了打造“深圳标准”的新要求,着力推进标准、质量、品牌、信誉“四位一体”建设,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城市、生态、文化和政府服务质量,为加快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三个转变”做出新探索。

回顾过去几年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深圳较早地遇到了人口、土地、资源、能源等方面的瓶颈制约,通过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较早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有效破解了发展瓶颈,保持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过去5年打造“深圳质量”的实践,有力地印证了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有力地佐证了“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只要我们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就完全可以在新常态下实现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增长。

未来深圳的产业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周刊》:深圳的经济发展速度长期领跑全国,您认为深圳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是什么?

许勤:深圳很早以前就提出未来深圳要做什么,深圳应该做的不仅是要输出一流的、高质量的产品,也要输出一流的、高质量的技术,最终产品可以不是实物产品,而是技术,靠专利许可去赚钱、靠技术干股去赚钱,要走到那一步是一个产业升级的过程。

2012年、2013年当深圳的战略新兴产业已经开始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思考下一步什么产业会形成规模。我们现在定的是生命健康产业,这是个非常大的产业,服务对象包括老人、孩子、残疾人、特殊群体等,从助听器、轮椅,到小孩、特殊群体的专用设备。这些产品的技术附加价值都很高,而且人们以后一定会对自己的健康、对自己的身体更在意,这个产业我们已经早早布局。

《中国经济周刊》:近年来深圳创新创业氛围很浓,市政府如何布局高新科技产业?

许勤:深圳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全球最领先的城市之一,早在几年前深圳就确定了无人机这个重点,当时更多的是看到了未来。

另外我们非常关注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我们跟航天中心、国家航天科技集团都进行了合作。我们要把相关技术民用化。比如宇航员的生命维持系统,那是一个绝对精密的健康医疗体系,它可以检测到身体里任何一个小的变化,确保宇航员能够在一种非常健康的状况下在太空工作生活。这些检测技术实际上在深圳很快就可以民用化,比如用于老人的心血管检测。

还有就是我们的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未来深圳要往电子信息产业升级这个方向走。

《中国经济周刊》:“十三五”时期,深圳如何布局和规划,实现新常态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许勤:“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时期。“十三五”时期,深圳经济特区发展重点概括为:紧扣一个总目标(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聚焦一个定位(加快建设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落实一条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抢占一个制高点(发展信息经济),打造一大战略平台(前海蛇口自贸片区)。

《中国经济周刊》:请您详解一下抢占一个制高点中的发展信息经济。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质量 质量管理 质量文化建设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们已深刻地认识到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必须走“质量兴企的道路”。其主要措施:一是质量观念的更新;二是创造名牌;三是质量文化建设。在提高质量意识和加强质量管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必须提高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一、质量是全球企业追求的目标

适者生存,能者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成为全球追求的目标,21世纪是世界质量竟争的世纪。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专家们提出“质量要革命”的口号;学者们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不用枪炮、不流血的商战,其主要武器就是产品质量(包括服务质量)。总之,一个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的世界浪潮正在世界各国形成。我国近几年内采取了许多措施,强调效益来自质量的辩证关系。1991年全国定为“质量、品种、效益年”;1992年开展了“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质量法规和政策,其中最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质量振兴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使我国产品质量逐步走上法制的轨道,加强了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企业为了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努力推行TOC全面质量管理和ISO9000系列标准质量认证。质量竞争的激浪,推动各个行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创优质、出精品、争名牌,已成为举国上下、各行各业的共同呼声,也成为全球追求的共同目标。

二、坚持走“质量兴企”的道路

对质量的认识和重视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已深刻地认识到,现代经济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世界性的经济合作,是每个国家发展经济不可缺少的条件。为此,就要形成一个相互交换产品、资源和服务的国际市场,而质量则是进入这个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是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本。企业将以质量争市场,以质量论英雄,因此不可避免地面临质量的巨大挑战。质量的作用日益重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人们不仅把质量看成是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而且看成是威胁人类社会安全和生存环境的防御力量,把质量改进看成是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效率、减少废品损失、增加社会效益的国策。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必须坚持走“质量兴企”的道路,要注意认识和解决三个问题。

1、质量观念的更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首先就是经济活动市场化、市场竞争公平化,在竞争中优胜劣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竞争日益加剧,竞争的焦点已由数量、价格竞争转变为质量竞争,质量好坏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成败。因此,质量观念要从单纯符合标准转换到满足市场用户的需求上来,树立起“没有市场的产品,就没有质量”的观念。为此,企业对于质量和质量管理的观念及做法要有一个观念的更新。企业必须围绕质量制订经营方针,正确把握生产经营航向,在提高质量管理的有效性上下功夫。因为用户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是通过比较进行选择的。质量不限于产品的基本性能,产品(工程)的包装、外观及服务都要满足市场用户的需求和欲望。这就要求看产品质量好坏,不能光看外部质量,还必须重视内部质量。在满足用户需要的使用价值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提高服务质量。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新产品不断开发,企业要在竞争中争取主动,不仅要满足用户现有的质量需求,还要积极挖掘用户潜在的质量需求以满足用户对产品和服务更高、更新的需求。

2、创造名牌产品。纵观当今世界,质量竞争乃至“名牌”竞争已成为经济竞争的焦点。名牌(包括服务)就是高信誉、高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的集中表现。创造名牌要坚持以质量为核心,追求精益求精,追求“零缺陷”的优质品牌。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的要求为导向,坚持科技领先。研制新产品,开辟新市场,推出新服务,按照“管理突破”的原则不断进行质量改进,不断创造第一和唯一,要始终保持现代精品的魅力,满足不同用户的各种需求,要坚持科学管理,要进入国际规范化管理的领地,按照国际标准建立质量体系进行产品认证;要坚持国际一流的服务质量,优质的服务是企业信誉和形象的窗口。

3、加强质量文化的建设。质量文化是指企业和社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自然形成的涉及质量的意识,规范,道德,行动准则,法律观念以及传统惯例等“软件”的总和。欧洲质量组织第三十三届年会上,与会者认为90年代质量管理的特点之一是“全国质量管理从强调全员参加管理,强调管理者亲自领导正逐步扩展到强调发展质量文化”。所以,质量文化建设的课题正受到世界各国企业和专家们的关注。世界上成功的企业无一不是以其优秀的质量文化与企业文化贯彻管理始终的。企业文化大力提升企业精神,而质量文化则强调企业质量方针,侧重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质量战略意识,质量竞争意识和质量管理技法。此外,在世界范围内正进行着人员素质,企业行为,质量环境,质量心理等 理论与实践研究。从质量的研究领域及实际应用性来年看,决定了质量具有科学的交叉性和综合性等特性。

三、努力提高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准范文第5篇

关键词:IPO公司 高质量审计 理论

1 概述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一直备受学术界和实业界关注,而审计市场的健康发展是推动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基础。审计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个前提就是存在高质量的审计需求。本文以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选择2000年到2004年以及2006年到2011年两时段沪深两市A股IPO公司为研究对象,分阶段采用回归模型检验IPO市场审计师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此来考察影响我国IPO公司审计师选择的因素,期望能合理地解释IPO公司审计师的选择行为,研究我国特殊制度背景和转轨经济市场对审计师选择的趋势,进一步丰富关于审计师选择的研究。

2 研究假说

2.1 大小股东之间的冲突。大小股东之间的冲突可以通过股权集中度(CRI)来反应。股权分散时,由于中小股东存在着搭便车的动机,作为公共产品的监督,因其监督成本高昂,对于仅持有少量股份的中小股东来说,成本过高,因而股权越分散,公司的问题越严重。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IPO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对高质量审计师需求负相关。

2.2 最终控制人性质差异与异质审计师的选择。对于最终控制人性质不同的企业在审计师的选择问题上有不同的声音,国有控股企业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与“外部人控制”问题,内外两种问题并存导致国有控股的公司从根本上缺乏对高质量审计师的需求。基于此,我们提出假设:

假设2:国有控股企业相较于非国有控股企业,更没有动机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

2.3 地域因素与审计师的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存在明显的地域性(余玉苗,1999),这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原有的挂靠体质有关。因此,当IPO公司选择外省的审计师时,必然存在某方面的收益可以弥补该公司选择本地事务所所带来的收益。基于此,提出假设:

假设3: 当IPO公司选择外省的审计师时,更倾向于选择高质量审计师。

2.4 市场化进程与审计师的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企业经由高质量审计师审计后,其对外报告的财务信息可信度也较高,因此会得到较高的收益。基于此,提出假设:

假设4: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IPO公司更倾向于选择高质量审计师。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根据我国股权分置改革选取了股改前2000年1月到2004年7月以及股改后2006年7月到2011年12月两个时间段的中国A股沪深两市IPO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之所以没有选取2005年的数据是因为在2005年到2006年6月期间,IPO市场曾被关闭。选取这两个时间段的样本,主要是为了进行前后的纵向对比。

3.2 变量定义 ①被解释变量。本文选择用事务所的规模来作为对审计质量的衡量。②解释变量。本文的解释变量股权集中度(CRI)、最终控制人性质(Controller)、净资产收益率(ROE)、地域因素(ADDRESS)、市场化指数(MKT)。③控制变量。考虑到风险对IPO公司选择事务所有影响,加上前文对债权人与股东冲突的分析,将LEV(资产负债率)作为本文的一个控制变量。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结果 由下表4-1的样本分布表可见,进行IPO的公司在股改前有61.97%是国有控股性质的公司,股改后这一比例下降程度较大,下降后仅为10.54%。从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来看,股改前选择“十一大”会计师事务所的IPO公司占总体的21.66%,股改后选择“十一大”事务所的IPO公司比例有所上升,为48.04%,因此我们大胆猜想有可能是因为随着IPO发行制度的改革,证券市场化程度有所提升,证券市场的这些变化继而映射到审计市场,导致审计市场对高质量审计师的需求有所加大。在IPO公司的行业分类这一块,发现绝大部分的IPO公司是属于制造业行业,股改前这一比例为61.13%,在股改后达到了70.87%。地域因素对于IPO公司选择审计师的影响较大,在2000年-2004年和2006年-2011年两阶段样本数据中,分别有73.24%和72.72%的IPO公司选择了公司注册地的审计师。

表4-2和表4-3分别列示了2000年到2004年和2006年到2011年两个时间段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4-2来看,股权集中度CRI最小值为6.14,最大值为85,均值为45.3315,标准差为16.0976,说明IPO公司股权集中度的差异还比较大。净资产收益率ROE最小值为0.08,最大值为68.71,均值为17.1171,标准差为10.04,可见各IPO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差异情况大。

从表4-3来看,股权集中度CRI最小值为0.1,最大值为3101,均值为42.05,标准差为102.08,各IPO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差异依然大。净资产收益率差异也依然很大。市场化指数MKT的均值为9.6228,最小值为4.25,最大值为11.71,标准差为1.7643,可见IPO公司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集中。

4.2 回归结果与分析 本文全部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线性回归的结果如下。表4-4是股权分置改革前2000年-2004年期间所有样本回归结果,表4-5是股权分置改革后,2006年-2011年期间所有样本回归结果。

股权分置改革前样本回归结果如上表,从表4-4可以看出,ADDRESS与高质量审计师是显著正相关的,这与我们的假设3吻合。市场化程度MKT与高质量审计师显著正相关,与假设4一致。股权集中度与高质量审计师负相关,但不显著。总体来说,IPO公司选择高质量审计师的动机仍然不强。

股权分置改革后样本回归结果如上表,从表4-5的结果来看,IPO公司所处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与高质量审计师的需求是显著正相关的,该结果与假设4是相吻合的。地域因素ADDRESS与高质量审计师显著正相关,这与我们的假设3是一致的,股权集中度与选择高质量审计师负相关,也不显著。Controller与选择高质量审计师负相关,也不显著。在控制变量中,资产负债率LEV与高质量审计师显著负相关。总的来说,2006年-2011年度的样本回归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以下的说法:即股权分置改革后,我们证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且这一变化映射到了审计市场,使得审计市场上对高质量审计师的需求增加,市场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分辨高质量审计和低质量审计,从而分辨高质量公司和低质量公司。但总体来说,我国市场上对高质量审计师的需求仍然不够强烈,且审计市场被地域因素人为分割了,审计市场的发展仍不尽如人意。

5 主要结论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及文献进行梳理,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和审计市场的特点,探讨了影响我国IPO公司对审计师选择行为的若干因素,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以2000年1月-2004年12月及2006年9月-2011年12月沪深两市A股市场上IPO公司作为样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审计市场地区分割的情况比较严重,本地IPO公司倾向于选择本地的事务所来进行审计。在选择外地的事务所进行审计时,倾向于选择高质量会计师事务所。IPO公司所在地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审计市场竞争越激烈,对高质量审计师的需求越大,IPO公司越倾向于选择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但总体来看,我国IPO市场对高质量审计师的需求仍然不强,审计的需求被扭曲了,降低成本的作用机制没发挥应有的作用。

鉴于IPO市场审计师选择的确定因素复杂,也许我们永远难以获得一个完美的解释,Ritter(2002)的一段话也许能给我们带来某种启发:“没有任何一种模型能够对现实的反常提供一个精确的解释,而把多种理论综合起来却能够解释出许多观察到的模式。”试图仅依靠理论来解释IPO公司审计师的选择也许就是落入了窠臼。

参考文献:

[1]陈英莲.最终控制人性质与审计师选择研究[D].暨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