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美术教学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学模式;问题;对策;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211-02
在21世纪后,对教育的发展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新要求,故而现今高校面临的问题是伴随教育改革的深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强以及知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否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决定了其发展前景。因而,培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是加速地方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因素,以此来迎新的挑战。
一、当前美术学体系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
因为国内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故而大多数高校扩大或成立美术系、院的办学力量就是为了顺应着教学体制和市场的要求,同时在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下不断寻找完善美术人才打造方案。可是,发展中相对突出的问题也是存在的:第一,有大多数学生表示为了“应考”才学习这个课程的。在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情况就是:有些学生原本就没有打算报美术教育专业的,他们是因为各种外在因素因而在报考中让他们勉强选了此专业,所以在生活和学习中,在上像教师类的课程时,他们要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心猿意马”,因此他们觉得“应考”就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了。但是,这类生源中在我国高校美术的一些院系中甚至已过半数。美术的教育体系是有别与其他教育门类的,必须借助一些相对完善的考核方式来进行教学的评估。可是在教学的时候有多数学生在老师在场时无法投入绘画中,并且只是按照教师的绘画思维和绘画模式走,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如此绘画的教学便没了实际作用;第二,美术教学质量评估没有得到真正的考核,因为学生课程的考核只是简简单单的按其他学科的考核方法进行的,像美术理论课(解剖)的考核就是不合理的。大多数美术院系都是按一般理论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检查,结果可想而知。开人体结构课程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们了解人体的各个结构与组织,最重要的是要养成学生们在绘画上的基本素养。
二、当前高校美术教学的改革方式
(一)要有正确的艺术观
教育是要把每个人的实际所需及学习特性联系起来,再由系统的学习去引导和培养的,最终可以实现与完善自身的价值。现今国内大多数高校都以客观利益为核心,把世俗的价值观作为导向的。多数美术学习中的目标已成为让精神产品快速商品化,固而出现了一些名为“艺术创新”而实际上是不重视艺术素质修养而重视经济利益的人,而他们的作品往往都是颓废的、空虚的,却又刻意追求的标新立异的。其次,提高艺术价值观的定位可以完善艺术教学体系,这样就需要出色的艺术教学体系来推动发展
(二)要有计划的进行技能的训练和指导
形式美是艺术美的要义(如线条、色彩、造型、构图等),同时它的实现又必须依赖于技能。作为美术老师,我们必须了解到:学生对形式美的理解程度,在此基础上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理解及表现能力?同时,技能的训练与指导应该是有计划的,有目的地进行,使学生最终可以塑造出自己的审美情趣。
(三)主要课程是社会实践
首先,在多数社会实践教学中都以校外写生为主,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学生有种接近自然的机会,而且对社会实际状态和日常生活有些了解,这才是成功的社会实践。但是对于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全面的筹划与投入太多的精力,大多时候不过是走个过场。美术学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种有实质教学作用与深远意义的美术学的学科,主要体现在:其一、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能深刻了解到课堂上的实际美术运用与美术教学之间的区别与关联,这能让学生们学以致用,真正体现美术教学的客观作用;其二、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可以和其它学校的学生进行交流,互相学习、观摩,接受新思路、新观点,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三、当前高校美术教学的创新方案
(一)核心是培养创造力。任一阶段的美术教学都要在一种愉悦、美感、充满轻松的气氛下进行,不论是欣赏、创作设计课程或写生都要如此,因为心理氛围条件可以影响学生审美创造力是否的充分发挥。
(二)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要依赖于技能的训练与指导。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要熟练的使用前人发明的技能“敲门砖”,而且要善于、敢于创造(包括新技能的创造),才可以为未来要从事美术专业工作奠定基础。美术技能的提高就需要学生们深刻体会在美术欣赏和创作过程中自主创造中所得的收获和乐趣;
(三)美术的精神是实行发展性评价创新,艺术重在创新。学生认识和思维活动的最活跃时期是在求学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敢做敢为、热情大胆,而且更善长吸收新生事物,。创新意识一般处于潜在状态,这就需要老师不断鼓励学生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助他们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四、结论
根据每个人学习的实际所需和特性,在通过系统的不断的学习来引导和培养学生成才,这才是教育的实质。著名的教学学者马拉斯蒂芬的观点是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不仅要进行书本知识的传授还要教会做人的道理,更要找到教育与教学间融入点。正因这样,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要想打造出符合时代特性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美术人才,都必须把美术教育教学与美术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高等美术教育的必经之路是使用具像的教学手法,充分发挥学生独创想象力、尊重学生个性特征,更需创造和吸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谢朝玲.浅谈高校美术教育改革[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经历了风雨。走出了各有千秋的道路,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教训。纵观局势,尽管各高校在改革风潮中均有一些重大的改革举措,但停滞在皮毛之上者居多,并未对旧存模式“伤筋动骨”。本文作者长期从事高校艺术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旧有的教学模式阻碍与限制人才的培养与发展,造成资源的浪费,这一现象急待改变。现将思索总结如下,以期与大家共同研讨。
一、 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打破班级制授课制度,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活力。
我国现有高等院校实行的教学模式之一是班级授课制。与小学中学教育一脉相承,狭窄的活动空间,全日制的教师主讲,仍然是各高校教学的一个主流。这种教学模式好的一面是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发扬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且可以使教学按严格的制度有计划地进行。但是也有严重的弊病,就是形式的机械单一化,不利于实施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发展;过分系统化的教学内容,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长期单一地使用这种模式,对学生统一实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对于培养具有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相距甚远。
在中国教育史中,有很多优秀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收徒讲学,学生的年龄从十几岁到六十岁的老者,相差几十岁。学生各自生活阅历不同,从事的职业,思考问题的角度和习惯也不同,这些都会对学生有所启发,使之有所借鉴。虽然时代变迁,但其有益之处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学校只是一个小课堂,而社会是个大课堂,在社会实践中有着学生在学校里学不到的许多知识。完全脱离社会的学习,也是盲目的学习和无用的学习。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一起研究,探讨,对理论实践应用方面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因此,高校艺术教学改革可考虑首先打破以班级授课的模式。对很多课程的授课,可以把不同年龄甚至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放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互相学习和激发创作活力,有利学生全面水平的提高。本文作者在中央美院版画系研究生课程班和意大利那不勒斯美术学院学习时,研修班与本科班学生同在一个工作室上课。研修班的学生生活阅历很多,理解能力快,实践经验丰富,修养较全面;在校本科生则基本功较扎实,并且有青年人的热情和接受新事物的敏感。由于研修班学生的介入和影响,使本科学生视野开阔,并能较早地关注社会,他们创作的作品都很少有苍白的“学生气”,感情真挚,富有哲理和内涵。而本科生的长处,反过来又对研修班学生某些弱项给予补充,使他们作品除保持了生活性强,思想内涵深刻和时代特点外,更具技术的完整性。这种具有相互补充的学习环境,在一起学习研究,相互启发,更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创作活力。
二、 打破专业界限,学生根据自身需要灵活选课,有利于学生个性培养。
当前,许多高校艺术教育中由于某些专业过分强调知识的所谓系统性,造成课程长期的单一化。不必要的重点占据了学生大量宝贵的时间。使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其它学科和专业,往往只能被动接受某一体系方法的训练,失去认识,体验自我的机会,造成研究生阶段寻找个性语言的困难。
美国的一些艺术学院美术训练课程的安排值得借鉴。新生入学,在第一、二年级中,实行多课程普修。内容主要为艺术设计、绘画、雕塑、舞台布景及各种不同材料的实验,一些现代艺术如装置、影像、新媒体技术也都让学生尝试一下,形成一个很宽的知识面,如同摆了一个丰盛的大宴席,各种菜都让学生品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寻找自己的长处和特点。进入三、四年级可以选择一两个方向作为今后的发展重点。教师也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因材施教。这种教育很容易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才智潜能,能学己所长,学己所爱,学己所用,个性教育得到发展。同时多专业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思路开阔,对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推陈出新。本文作者在中央美院研修班学习时,曾参加了由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开设的广告平面设计课程,由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亲自主讲,感觉收获很大。课程面向全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只要有兴趣都可参加。同时,任课教师也把社会实践带入课堂进行“实战”,真正实现了教、学、研一体化,以及理论结合实践教学。
因此,高校艺术教育可让学生根据个性发展需要,自由选择进入教师工作室进行学习与研究,比较早地进入认识自我的阶段,学会因材自教,这对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无疑是一个较好的方法。
很多科学家和艺术家成才的经历都证明,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作用,会产生新的创造。知识的积累如同养料,愈丰富,培养出的植物才会愈根深叶茂。知识愈多,创造就会愈自由。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只是一个基本的培养计划,而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每个专业方向,都有各自的优劣,但也有它的不足。指导老师也都有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实行进入工作室学习,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得到最大自由的双向选择。这样也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而灵活的工作室制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而量体裁衣修定计划,克服“月饼模”,“千人一面”培养式的弊端。
教师在实施教育中应认识到教育是一种帮助,是教会学生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特别想说的话。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不要用苛刻的眼光去挑剔学生的缺点。教育的态度应是鼓励再鼓励。教育即是生活,学习即成长。教师应懂得成长不能代替,不能给予,只能帮助,应给学生探索、经历过程的支持与帮助。“以教助学”,以个性化服务帮助学生。学校应成为个性化学校的服务中心或是一个大超市。所有的教育资源“开架”展示,学生在这里可以自由徜徉。选择感兴趣的教育产品和教学模式。学校应是一个诊所,为每一位学生建立无微不至的“学生档案”,这个档案包括个体的遗传、性格及心理倾向的测试记录,包括从小到大的学校经历和成绩,包括他每一次来自专家的评估、咨询与建议。建立一个能够驾驭全球教育资源系统的专家团,随时接受学习者的访问,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对其提出适当的建议,并提供多种学习方案供其选择。
在科学知识以几何增长,知识爆炸的现代化时代,人一辈子都需要不停的学习,无法指望学校和教师扮演无所不知的角色,大家都要必须做自己的老师,适当拉开教与学的距离,造成教与学分离,让学生从教师一丝不苟地严格固定管束中解放出来,自己学习,提出问题和解决学习问题。[1]
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人服务的,它做的是人的工作,它的使命是助成人的潜能解放与发展。
三、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授式教学为研究型教学,以实践推动理论,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国教育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她有很多的优秀品质,但也会产生一些弊端。如家长对孩子的培养主观愿望过强,孩子从小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没有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特别是在科学研究和科学探索方面,显得较为薄弱。而西方教育更强调与众不同的个性的张扬和探险精神。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克服弊端,同时学习西方文化中某些好的元素,做到东西方文化的互补,使中国文化更显新的生命力,也是当下我们需要解决的课题。
作者曾多次在国内聆听过世界名校教授的部分授课。并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美术学院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学习与访问研究。国外在教学方面,更强调学生的自由和创新。绘画作品的样式与风格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历史。学生尊重自己的个人感受和想法,并力争做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设计学生注重持续创新能力的培养,避免同质化。不以单纯的标准要求学生,重在实践能力训练。自己的学术观点绝不强加于人,学习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也大多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强。
美术学习是以研究和发现为根本的。教授知识的过程,实际主要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概括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教师应更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和实验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这就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强,强调反复的实践过程,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既定的目标,各个环节要紧密相连,以此最终保证作品设计方案的完成。设计专业的学生还要学习市场、销售等知识,强调设计作品的实用性,这样设计的作品更容易被市场接受,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另一方面,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知识不是老师所授予的,而是学生自己发现的,不能让老师总是说怎样做。学习前人的知识,无非是两个目的,一是知道它是怎么来的,二是推陈出新不去重复它。只传授知识,而不注意创造知识能力的培养,会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停留在初级阶段,成为知识的奴隶。因此,教师不光要传授技法,而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学生掌握了创造技法的方法,而举一反三,就会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主人。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却可以环绕世界。”让学生经常保持一颗童心和好奇,哪怕是奇思怪想都是好的。很多科学大师在创造初期的状态和一些想法都是很幼稚可笑的。但是经过后来的不断研究,终于产生出新的创造。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与生俱来的,教学中重新开发学生的这种想象力显得十分重要。这就需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新事物,以及对知识的探索,提倡学生要多想,多看,多发现,三思而后行。
艺术设计离不开物质生产、人的生活和集体意识。如果一件设计作品或产品仅仅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结合或只是艺术层面的表现,都是一种表面的肤浅的结合。如平面设计师设计了非常漂亮的包装,却不明白“传”是手段而“达”是目的;工业设计师只知道设计出一辆有美好造型的自行车,而不了解它的生产、流通、包装、使用及废弃这样一个完整的工业化过程,那他就是一个简单的“造型设计师”。设计牵涉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企业、经济市场,另一方面是人的日常生活与自然环境。设计师在这些方面都需要做深入的研究和结合工作。在今天的欧洲,设计已经融进企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深入的程度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设计的整体水平与质量都相当高。而我国目前的设计和艺术设计教育现状都缺少与物质生产和生活的结合,由此也进一步影响到国家设计产品的创新性。这种现状亟待改变。
注释:
[1] 陈建翔:《有一种美,叫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版;
[2]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编著:《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学改革;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情境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提倡美术应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而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多媒体电脑技术以其鲜明的图象、生动的形象和灵活多变的特点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手段,能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声、画同步,视、听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形象化,把学生带进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中,使学生具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甚至能把对知识的学习融入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改变传统的绘画方式,让学生在电脑上学习绘画。电脑绘画可不在作业本上完成,在电脑的莹屏上来实现,能做到“所见即所得”,这种近乎游戏的手法特别适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会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甚至会激发起学习的热情,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这对于美术课来说可谓得天独厚。在教学法中可运用一些绘图软件(PHOTOSHOP、画图、CORELDRAW、金出画王等)进行绘画,它们能在莹屏上提供一个较好的环境,学生在电脑上首先选择一张白纸,或选择一张有色纸,然后选择工具,这些软件中有很多工具,如:毛笔、刷子、喷枪、铅笔、蜡笔等等。进行绘画时,画错了可反复修改,画出来的画很快就可以上颜色,且颜色丰富,整幅画的效果也很快就能见到,不满意立即更换,直到满意为止。利用相应的软件我们可把一些图像进行各种修改。比如给自己画一幅漫画像,我们就可以用PHOTOSHOP这个软件把自己的像进行各种变形、夸张,色彩进行各种处理,并且很快就能完成多幅,结果非常好笑,也很有意味和艺术性,学生在心理上也容易满足。在平常的作业本上要画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且修改次数也不能过多。而电脑绘画很快就能做到,且不受修改次数的限制。平时画得不好的同学在这种方式下往往会和画得好的同学拉平,心理压力也没有了,他们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了。
二、发挥多媒体智能交互的特性,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独一无二的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交互性也是多媒体技术其它特性的核心,它使多媒体技术其它特性的优势更突出,功能更强大。智能化教材是前所未有、面向未来的新型教材,也是多媒体发展的方向。目前,相当比例的多媒体教材,对交互性开发应用的不够,或者说,只是宽泛意义和简单意义上的交互性。交互性不仅表现在信息的控制、组织、传递,更重要的是能对信息内容和形式进行分解、加工、改造、转换、新建,创造出一种新的信息内容和形式,并从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的知识或验证知识。这是其它媒体难以做到的。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根据计算机的提示,一步步求解问题,并发现和掌握规律。发现式教学法的目的,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钻研求知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这样更符合现代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可为素质型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
三、把多媒体与网络结合,进行开放教学和协作学习
多媒体教学要发挥出更大的功能效益,开发网络教学是21世纪的主题。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多媒体的教学应用,网络教学比智能化教材的发展要快的多,发挥的作用也更大。一方面是智能化教材的制作难度大,普及慢,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只有在网上才能最广泛地,最自由地被充分利用,应用范围广,见效快。网络教学由于覆盖面广,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学习不再是接受某一学校的,某一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或者说是“近亲繁殖”,而是可以接受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即学习的多元性。网络教学它更重要的意义是支持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的先进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相互之间协作交流,对学习的内容会理解的更深刻,学习思路更开阔,学习方法更多样,智能培养更高效,学习效率也更高。另一方面,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知识不是老师所授予的,而是学生自己发现的,不能让老师总是说怎样做。学习前人的知识,无非是两个目的,一是知道它是怎么来的,二是推陈出新不去重复它。只传授知识,而不注意创造知识能力的培养,会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停留在初级阶段,成为知识的奴隶。因此,教师不光要传授技法,而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学生掌握了创造技法的方法,而举一反三,就会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主人。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改革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除了让学生了解各种艺术及其特点、各个画种的表现技法和特点等等外,更要注重开阔视野、陶冶性情的素质教学基础,多媒体在这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使绘画者不再赖于绘图板,画家得以尝试画笔以外的科技手段。诚然,电脑绘画代替不了传统画,正如照相机代替不了手工绘画一样在中学美术教学中,一方面应继续续承和发扬传统的手工绘画,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造型能力;另一方面可大力发挥电脑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和创造性,让美术课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媒体;陶艺教学;改革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审美的提升,陶瓷艺术开始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随着陶瓷文化和产业的发展需求,许多高校开设了陶瓷艺术的专业,如何依托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将陶瓷文化与陶瓷产业融入到高校陶艺教学中,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应用型大学生,是值得每位陶艺专业老师值得思考的和应对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陶艺课程现状
陶瓷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属于工艺美术范畴,具有独特的工艺设计要求。一般都是围绕着产瓷区的高校,会开设陶瓷专业或陶艺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全国许多院校都慢慢开设陶艺课程,由于陶瓷制作整个流程比较复杂,专业性比较强。除了手工制作、泥塑、拉坯等课程环节外,还需要配釉原料、施釉设备,到最后窑炉烧制,窑炉又分为教学用电窑、气窑等。不同窑炉烧成温度与气氛也不一样。由此看出,高校陶艺课程的开设,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美术功底,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刚入校,仅有美术绘画功底,对陶瓷的认识很片面,更不要讲陶瓷制作的整个流程,几乎为零基础。一些院校极少开设于陶瓷文化相关的理论课程,如陶瓷史、艺术史等,并且学生获取相关陶瓷的影像图片资料较少。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像传统的老师上课示范,学生课堂制作,到最后点评作业的模式,在陶瓷专业课程中并不完全实用,并且具有片面性。需要针对陶瓷专业的特性,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陶瓷技术人才。
二、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陶艺教学中,提高学生积极性
在陶艺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中心位置,教师在讲授陶艺课程时,并非是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把陶瓷知识和技法一股脑的传递给学生。而是要与学生产生互动,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与学生产生共鸣。学生的艺术创作的多样性的。不应该拘束学生的创作思维,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意,教师运用灵活的指导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与解析,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自由发挥,大胆尝试。这样就需要相关配套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部分高校开设陶瓷课程,都不在产瓷区。学生对陶瓷的认识和理解,单靠教师描述是很单调的。课堂教学也显得枯燥乏味。教师应该借助多媒体技术用到陶瓷教学中,不能生硬的套课本上课,从实际的学生情况出发,将抽象概念具体化,通过视觉的触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强化形象思维。从而使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变得浅显易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尊重学生的艺术创作,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才会促使学生创作出高质量的具有创意的陶艺作品,这也有助于学生艺术风格的形成,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创作潜能的挖掘,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师将教学与多媒体相互融合,打破常规的教W模式,尝试新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开放对外知识的窗口,提高学生对陶瓷艺术的认知。通过多媒体的传播,学生能够提前掌握整套知识,然后再进行有目的性的动手实践操作,发挥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短时间的课程当中,掌握更多的本领与技能。
三、多媒体技术在陶艺课堂设置的改革的作用
国内高校开始逐渐开展陶艺教学,并却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部分高校的陶艺课程教学环节的一些问题尚未解决。高校陶瓷课程设置分阶段性和周期性,陶艺课程的设置应从基础课延展到专业课,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前后衔接的过程。但是有些院校开设陶瓷专业课程课时相对较少,理论知识的薄弱,教师无法将陶瓷课程深入的讲解给学生,只能将知识重点延展开,影响了整个教学的节奏,这样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且针对这一情况,要通过重新修订人材培养方案,修改教学计划,要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得比重。陶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有足够的实践课时,故要将授课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做下调整,多加实践课程,并且在实践课程中穿插多媒体讲授,加上教师的教学示范,使学生明确课程目标和要求,掌握专业理论与技能知识。给学生构建一个高标准的学习平台,这样学生在陶艺课堂上会更直观的、更有目的性的进行实践训练与学习。并且要多增加陶瓷理论的课程,还要鼓励学生多选修一些艺术史的课程,多参加陶艺大赛,激发学生对陶瓷创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多媒体与教学结构的改革密切相关,它推动着教学结构的改革,将传统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的转变,并且教学模式也有了延展性的改变,将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吸住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出综合应用技能型人才。
四、结语
21世纪是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多媒体有着强大的信息量和展现形式,受地域影响,学生无法到产瓷区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和学习,多媒体的运用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将大量的陶瓷专业技能知识转化为图片和影音图像,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多媒体的应用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有了新的想法,它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主置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向。多媒体的运用综将促使教学结构的大改革,这适应了高校陶艺课程改革的新模式和新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越来越现代化,各项制度也会越来越规范,教育教学改革结构也更加完善,学生综合素质也将越来越高,我们的教育事业也会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黄雄英.基于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探究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5(15).
[2]陆斌.陶艺与陶艺技术教育[J].中国陶瓷,2006(12).
[3]李砚祖.中国的现代陶艺及陶艺教育的走向[J].中国美术馆,2006(06)、
[4]白明. 另说陶艺―关于陶艺教学的实验与设想 [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
在美术教学中主要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作、想象思维,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照着固定的标准去学习、去模仿,会严重阻碍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必须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独立的思考,促进学生全身惯注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中来,并且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路。例如:在讲解《巴尔扎克》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罗丹为什么把《巴尔扎克》的手砍掉?让学生自由的讨论,相互之间互相交流,并鼓励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并且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断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想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学生之间再选出代表,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积极的评论和鼓励。这样不仅能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去了解课程内容,理解的也更为透彻[1]。除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外,还要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亲自制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认识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例如:在讲解《当花瓶有了梦想》一课,可以先让学生之间互相谈论一下自己的梦想,然后再根据讲解内容说说自己的想象,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体现出自己的风格,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灵感和想法,以及自己创作的初衷、在作品上寄托的感情。而教师则一定要细致认真的听,并且多给鼓励和赞许,也让各位学生适当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其从不同角度听取建议,再加以修改和完善,让自己的作品展现的更加完美。所以,构建一个和谐、平等、自由的高效课堂,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运用多媒体,科学教学
美术是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一体的色彩缤纷的世界,多媒体可以运用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把讲解内容呈现给大家,通过多媒体技术更形象、直观、多角度地把内容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使其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绘画》一课时,可以播放我国举办奥运会时的开幕式的相关演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动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融入进去,把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到最佳状态,然后教师再引入要讲解的内容。多媒体技术能够把画面、文字、音乐等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欣赏的过程,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设计一些新颖的作业,并且在学生完成后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和自我讲解,然后教师耐心细致地为学生们指出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让学生在展示的同时也不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2]。
(三)抓住美术作品的情节
每位艺术家作品的背后往往都拥有属于作品本身的故事,教师可以有力地抓住这一点,在进行美术讲解的过程中,适当的加入一些作品背后感人、有趣的故事情节,学生一旦被内容吸引,就能充分的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最后的晚餐》一课,学生通过看图和想象可能很难体会到作品中每个人物所表达的深刻情感和个性。因此教师可以在讲解过程中,先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先简单理解,然后再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人物,让学生亲身体会到那13个人物的不同的身份和角度,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展示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之后再让学生之间交流感受和体会。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扮演的人物进行即兴的创作,提高课堂气氛。通过亲身感受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学习
艺术课程包含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把不同的课程特点结合在一起,多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以美术为学习的中心,然后逐步地进行其他科目的有机渗透。就像讲解《走进抽象艺术》一课时,学生很难靠想象理解出什么是抽象美,这时教师就可以播放一段音乐,像爵士乐等,使学生在音乐的影响下,再去感受画中的抽象。美术和音乐都是能够充分表达人物感情和性格的途径,并且能够让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共鸣。可以在学习时选择与作品内容相吻合的音乐,让学生在边欣赏美术作品时,边听音乐,通过音乐的渗透能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作品产生不一样的联想和感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其领悟和审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