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06-03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为核心内容。2012年11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为河南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农村经济结构、就业结构等发生重大转变,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短缺,教育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结合2010年河南省出台的《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2008-2020年)》和《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实施意见》,特别强调了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科技创新机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流通机制、保障粮食品质与环境安全的环境保护机制,而高等农业院校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如何将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是将农业科技信息及时传递到科研人员和基层粮食生产者手中,而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即是农业科研工作的起点和阶梯,又是农业科研工作交流和传递的渠道[1],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意义和促进国家生产核心区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建设中原经济区,促进河南振兴,推动中部崛起,是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曾经贫穷落后的中原地区人民的共同期盼。《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印发,寓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河南将迎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意味着河南这一全国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教育大省致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构想和宏伟蓝图已变为国家发展现实需要和河南人民的历史重任。这必将形成强大合力,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使之尽快成为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成为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支撑全国发展的重要区域。同时,随着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实施,强调了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科技创新机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流通机制、保障粮食品质与环境安全的环境保护机制。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调研中,就中原经济区建设,多次提到: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的河南,应该肩负起责任和使命,真正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之路[2]。中原经济区建设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要实现到2020年在保护全省0.07亿hm2基本农田的基础上,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生产用地稳定在500万hm2,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50亿kg的建设目标,就必须尽可能保持现有的可耕地面积,提高粮食单产;要提高粮食单产,就要依靠农业科技,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粮食稳产、增产中的作用。而这个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力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来支撑,需要强大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作保证,需要高等农业院校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建设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有效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可见,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承担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传承创新文化神圣使命的高等院校,迎来了加快自身发展的机遇,特别是河南省等省份被确定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战略的决定,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关系到中原经济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21世纪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农业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集散地,将直接为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建设服务,不仅是社会的客观需要,也符合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特点。

二、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实施成效

积极服务区域、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河南农业大学的优良传统。作为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在兴办百年农业高等农业教育历程中,始终坚持传承大学精神,切实履行农业大学使命,充分发挥农科积累深厚、学科门类齐全的学科优势。迄今为止,已为国家培养了以玉米育种专家奠基人胡廷积,小麦育种专家陈伟程等为代表的20万名高级创新人才;建设了河南省唯一国家重点学科作物学团队;以及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烟草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19个国家、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别是近年来边连续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一批重大科研奖励。目前,学校下设20个学院,84个本科专业(方向)。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34个二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艺10大学科门类。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实施。

1.建立小麦、玉米专题数据库,使农业科研人员快速准确地获取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21世纪是信息时代,科技人员要在短时间内找到十分适合自己真正需要的情报信息,就需要信息量大、分类合理、查找方便的专题特色数据库。而中原经济区建设在发展工业现代化同时,农业经济的发展将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特别是河南省利用有限的土壤资源生产了全国近10%的粮食,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左右,玉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因此,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建设小麦、玉米特色专题数据库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需求。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涵盖农作物、畜牧家禽、农村能源等方面较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形成了以农业、生物文献为主体的馆藏体系。图书馆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科技人才等优势,围绕河南省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任务、根据中原经济区发展需求,先后建起了小麦、玉米等专题特色数据库。特色数据库促进了农业科研人员水平与能力的提高,使学校科研水平不断步入新台阶。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分别以建在学校的“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等科研单位、国家级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为依托,以图书馆丰富的专业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网上资源为重要补充,重点收集国内外出版的图书、期刊、会议论文等文献中有关方面的情报信息,建立了书目、期刊题录数据库,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新品种、优异种数据库,科研机构、科研成果、知名专家数据库,市场信息、统计数据数据库。

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可为用户提供特定学科范围或某一主题的网上信息资源集合,便于农业科技人员快捷、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和利用。农业科技人员可以随时点击咨询,与咨询员进行交流,并可以在工作时间以外留言咨询。数据库的信息营销服务,通过对信息产品与服务进行分析、调研等过程,实现了与信息用户的价值交换,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科技人员的信息需要;通过主动服务,能够挖掘农业科技人员潜在的信息需求,不仅使农业科技人员的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同时为特色数据库的信息补充提供了条件。专题特色数据库,为小麦、玉米的科研、生产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改变了小麦和玉米研究、生产中各种文献信息利用难的现状,为农业科技人员的科研立项、成果查新,以及贸易人员及时了解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方便,成为从事小麦和玉米等农业科技人员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主渠道。同时,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全世界的研究、生产现状,为农业科技人员正确把握其研究发展趋势提供便利。小麦文献信息数据库因其特色突出、信息量大、使用方便,获得CALIS管理中心二等奖。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为学校科研项目《冬小麦根穗发育及产量品质协同提高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黄淮区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及时提供了大量信息服务,起到了较好的作用[4],为河南省粮食总产连续10年夺得丰收,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2.搭建农业情报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农业科技人员的跨库检索。尽管农业科技信息琳琅满目,但使用起来常常不尽人意。既有商业数据库的壁垒,更有各建设单位“防火墙”的阻隔。因此,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互动、互联、互助、符合农业发展需要、适应市场竞争的农业科研创新平台,包括成果转化平台、试验仪器共建共享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5]。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积极参与多家信息情报单位联合建设的“河南省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该平台提供了21000万条小麦、玉米科技情报信息,10.6万余条烟草科技情报,960多条科研成果、知名专家等科技信息[6]。不仅为河南省相关科研院所的有关人员提供了及时、必要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3.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远程快速服务。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化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趋势。远程化服务模式改写了传统的传输方式,多媒体网络可对各种科技情报资源进行设计、处理、检索和传递,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创造了条件,为需求者提供了最直接、最直观的信息传递和咨询。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积极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要求,与学校、地方合作处等职能部门结合,建设了集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网、电视网和报刊网于一体的“五网合一”的立体化农业科教信息服务平台“惠农科教信息港”。“惠农科教信息港”开通了“965558”惠农科技服务热线电话,开设了“中原惠农网”、“专家远程视频诊断系统”和“农业专家面对面”等栏目。“惠农科教信息港”在河南省选择100个农业大县、50个农业科教园区、5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实施农业科教信息服务对接。农民通过“专家远程视频诊断系统”可以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惠农科教信息港”创新了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的服务手段,架起了农业科技情报直通农业、农村、农民的桥梁,为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农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对推进农村信息化、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4.以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为信息载体,为农民提供直接服务。高校农业院校的科技人员、教师、学生是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的最佳载体。他们掌握的农业科技情报信息量大、更新及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满足农户需求。每逢抗击自然灾害、医治农业病虫害等农民最需要指导的关键时期,农业情报部门就要及时地把相关农业科技情报送到农业科技人员手中,通过他们给广大农民朋友以指导,使农业科技情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与校团委、学生工作部共同构建了大学生“五个一”农业科技情报服务体系,即“一送”(暑期大学生送科技、文化、信息“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挂”(选派优秀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到郊县乡镇挂职)、“一台”(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点播台)、“一线”(农业科技情报信息“110”热线)、“一网”(大学生青年志愿科技情报服务网站)。建立与地方合作机制,联手开展“科教富民行动”,选派专业对口的应届毕业生带着农业科技情报信息到乡镇工作,选派素质高、业务强、懂管理的优秀教师担任当地的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镇)长,初步建立了教育、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体系。与学校农业信息化研究中心合作,利用人才技术设备优势,先后全省各地建立“河南农业大学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培训基地”等科技信息网站。

5.搜集与分析农业科技情报信息,提高领导决策能力。科技进步的过程中,领导决策是事业成败、经济兴衰的关键。加强农业科技情报的搜集与分析是农业科技情报工作的重要环节。各级决策者只有以足够可靠、高质量情报为基础,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情报工作者从搜集到的海量科技情报信息中找到领导决策最需要的东西,就要求情报工作者清楚地了解国家的战略决策、地方经济建设的重点,以敏锐的视觉捕捉情报、挖掘深层信息,持续跟踪,长期积累,提供多层次的情报分析研究服务和领导战略决策咨询[7]。2010-2012年,和回良玉同志先后来到河南,就河南的粮食生产进行调研。农业部小麦专家组副组长、河南农业大学郭天财教授不仅每次陪同,而且回答了小麦生产特点、各时期麦田管理措施、预计收成、小麦市场形势等方面的提问。在谈到获得“科技服务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奖”时,郭天财教授对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其及时提供的农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

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相关专家网络为依托,以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平台为支撑,建立了一种长期积累、反应敏捷、分析深入、保障可靠的情报研究服务系统,搜集整理、分析挖掘相关情报信息,编辑《高教参考》,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及时必要的服务。2008年,学校提出建设“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图书馆及时搜集整理、分析挖掘相关情报信息并编辑“一流大学”专辑,不仅使师生知晓一流大学的内涵,还为学校制定“一流农业大学五年专项行动计划”提供了参考。

三、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中作用展望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已经出台,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而中原经济区是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的中心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因此,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需要有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来支撑,需要强大的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提供确实可行的农业科技技术,指导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深入开展,有效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必须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历史性机遇,强化“以发展提升服务,以服务促进发展”的理念,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己任,以创建高水平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农业情报信息报务水平,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全面发展。

1.在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与利用方面,收集、维护和方便地提供各种高质量的农业科技资源,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最大可能限度的农业科技信息。

2.建立、加强和维护现代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可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向图书馆的用户提供便利。

3.在农业科技人员服务方面,使农业科技人员成为工作的核心,使高质量的服务成为图书馆使命的核心。

4.保持与农业科技技术发展的同步,及时科学地把最新的技术应用于现代图书馆,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层次和深度。

5.加强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理论研究,要在传统图书馆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现代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综合研究,建立新的理论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科技。

参考文献:

[1]杨淑晶.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22(15):20-22.

[2]李英珍.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方式探索[J].前沿,2012,(12):104-105.

[3]杨志永.中原经济区内市级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共建共享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22(16):49-50.

[4]吴海峰.农业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及其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2011,(5):30-32.

[5]马万杰.创新管理机制整合科技资源推进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科学发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9,(9):5-10.

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DEA(数据包络分析);效率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western regions China is faster,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in the western regions, find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argeted analyses the main mode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economy organization exists i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for Hohhot an example, with the help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evaluates of efficiency for the main mode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looks for innovative mode is conducive to reg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western regions;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evaluates of efficiency

1 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概述

1.1 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由于历史条件、自然条件和国家宏观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导致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技术水平和社会发展基础存在较大差异,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带[1]。由于西部地区受经济增长水平、历史发展等各方面的限制,该地区发展农业合作的主要形式以专业协会居多。西部地区的6个省份宁夏、四川、云南、甘肃、贵州、内蒙古,其中,在贵州、内蒙古地区发展合作社的比例较低,分别占17.78%、16.19%。甘肃地区发展合作社的比例最低,专业合作社数量占总数量才只有11.09%,而对于每一个地区来说,典型的、组建长久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所占比例则会更低。由此可见,我国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水平明显偏低。

1.2 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1 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资源成立的组织,他们的成员之间可以通过自家土地、资金等作为参股形式,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劳动力能力及技术等也作为参股主要形式,形成以产权为纽带的新型经济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但是这些形式没有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2-3]。

1.2.2 利益分享出现偏失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间在利益分享过程中通常存在这样的特征,诸如非公平、非均等及共同利益受损等特征。因此,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来说,他们的合法利益没有办法得到保障,更加严重的是利益分配不均衡,但是却没有有效的诉求手段,同时有一些经济组织只对贡献较大者的利益较强保护,对成员的利益却视而不见,因此出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之间在利益分享过程中的偏失。

1.2.3 内部利益分享机制不健全

由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出现产权不明晰、章程不规范及合作的基础比较薄弱等问题,导致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在利益分配时出现分歧和不明确性,甚至引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发展的矛盾和滞后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制约的作用[4-5]。

2 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模式

当前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可以分为政府主导模式、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和农民自发组织模式3种:

2.1 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指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以行政力量推动,组织专业大户和农户自愿参加的自上而下建立的“官民合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由政府部门派遣涉农的技术、信息、经济部门的少量骨干,与农民共同组织“农业服务协会”,围绕着主导产品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该形式在呼和浩特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之初最为常见,政府主导模式具体包括政府直接领导形式、有政府背景的公司加农户形式、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式及农业协会加农户形式等。

2.2 龙头企业主导模式

龙头企业主导模式即“公司+协会+农户”模式。呼和浩特地区一部分经济实体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属于该模式。具体运作是:依托公司兴办协会,公司负责提供良种、种苗、农资、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公司是协会的经营决策者,有绝对的权威性。农民与公司形成利益联盟,协会以公司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运作,农民的利益是有限最大化,受公司与会员双方博弈的影响,这种模式中的公司对协会有强烈的需求动机,农户的需求动机较差。

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当地的龙头企业为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直接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并为农户提供优良品种、聘请技术人员等项服务。例如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兰乡素有种植青尖椒的传统经验,而当地的脱水蔬菜企业又需要大量原料,但是由于缺乏种植者与加工企业之间有效的协作,企业常常处于半饥半饱状态,企业开工不足,农民种植青尖椒收益不稳定。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农业部门指导乌兰乡当地两家脱水菜生产企业牵头组织周边几个村的农户,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形式,发展脱水青椒、豆角等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模式,既保证了农民的收入,也更加稳定了企业的原料基地。笔者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调研时了解到,一家番茄加工企业从农户处收购番茄的价格为每吨350元人民币,番茄酱出口价格为每吨700美元,按照番茄与番茄酱7∶1的产出比例,加工企业的利润占整个产业链条收益的50%。

2.3 农民自发组织模式

农民自发模式主要是指由农民围绕某一农业产业或农产品,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宗旨自发组建的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组织。主要包括:科技能人加散户形式、合作社一体化运作形式。

2.3.1 科技能人加散户形式

随着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用地数量减少,且农业用地效益不高,加之工农业巨大的剪刀差,使得农用地投入相对不足和开发程度偏低,由此可见,农民必须要想办法让土地增加产量[6]。一般情况下,当产业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为了解决籽种、技术、销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种植大户带头将农户组织起来,共同为这项产业的发展谋求新的出路。例如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镇的韭菜协会,就是在当地韭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韭菜的品种、技术、病虫害防治及市场销售等一系列问题开始出现,从而制约着新华镇韭菜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情况下,由当地种植也大户牵头组建的。在几家种植大户牵头建立合作社后,合作组织对选种、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都有了积极性和更有效措施,合作社吸引当地许多种植散户加入其中,目前已形成300余公顷的生产规模,年创产值4 000多万元。

2.3.2 合作社一体化运作形式

该形式是由农户自发组织,按股分红,涵盖整个生产、加工、销售链条的完善形式合作社。合作社由若干农户牵头发起,所有有意愿加入的农户出资或以土地、农作物、畜产品等入股,合作组织雇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入社农户作为合作组织生产者参与组织生产。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从种子购买、种植技术培训、产品加工直至组建渠道进行销售的全过程服务,入股农户除收入农作物(畜产品)出售收益外,还按入股金额参与合作组织盈余分配,合作社按企业运作规程留取公积金及公益金,保证合作组织持续发展。

3 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模型及重要结论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是1978年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等人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是研究同类型生产决策单元相对有效性的有力工具。它的基本思想是:将每一个被评价的单位或部门视为一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DMU),由决策单元组(DMUS)构成评价群体。

3.1 DEA模型及其方法分析

利用DEA的C2R模型可以评价创新的规模和技术有效性。C2R模型对决策单元的规模有效和技术有效性同时进行评价,即C2R模型中的DEA有效决策单元即是规模适中、技术水平高。

设有k个DMU,每个DMU有m种投入和n种产出,分别用不同的经济指标表示。x■表示第j个DMU第i种类型投入的投入总量,X■>0;y■表示第j个DMU对第r种输出的产出量,y■>0;v■表示第i种输入的一种度量,u■表示第r种输出的一种度量,i=1,2,…,m; j=1,2,…,n; r=1,2,…,s,其中,x■,y■为已知数据,v■、u■为变量。为了方便求解,引入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ε,ε为任意小正数,通常取0.00001后,利用Charnes-Cooper变换可以得到等价的最终的线性规划问题标准型。

3.2 具体步骤

C■R=■ ■

其中,s■为各投入的松弛向量,s■为各产出的松弛向量;θ、λ■j=1,…,k、s■、s■为待估参数向量。

3.2.1 C2R模型的经济学意义

设C2R模型的最优解为λ■,s■,s■,θ■

(1)若θ=1,且s■=0,s■=0则农合组织效率为DEA有效,即它在原输入的基础上所获得的输出已经得到最优,即既是技术有效,又是规模有效。

(2)若θ=1,且s■≠0,s■≠0则农合组织效率为弱DEA有效,即对原输入可以减少s■ 而保持原输出不变,或在输入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将输出提高s■。

(3)若θ<1,则农合组织效率为DEA无效。令x■■=θ■x■s■,y■■= y■+s■,x■■,y■■为x■,y■在有效前沿面上的投影,x■, y■,分别为投入剩余和产出不足,利用下式可以寻找农合组织效率不佳的原因以及绩效提升的方向。

x■=x■-x■■=1-θ■x■+s■

y■=y■■-y■=s■ (1)

3.2.2 C2R模型可用来分析规模收益特征

(1)若存在λ■,使得■λ■■=1,则j■期间为规模收益不变(constant return to scale)即相对规模有效,此时决策单元达到最大产出规模点;

(2)若■λ■■<1,则j■期间为规模收益递增(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即相对规模偏小,且■λ■■<1的值越小递增趋势越大,表明决策单元在投入x■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投入量产出量将有更高比例的增加;

(3)若■λ■■>1,则j■期间为规模收益递减(decreasing return to scale)即相对规模偏大,且■λ■■>1的值越大递减趋势越大,表明决策单元在投入x■的基础上,增加投入量不可能带来更高比例的产出,此时没有再增加决策单元投入的必要了。

4 基于DEA的西部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主导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

4.1 设计指标体系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分析呼和浩特地区(9个旗县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导模式,以9个旗县区为基础进行比较分析,在“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背景下,不仅仅能体现出呼和浩特地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又能评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导模式的绩效。通过对9个旗县区的指标分析,得到具体的效率情况,并且根据评价结果,给出它们具体的改进措施。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据DEA方法及实证分析的目的来选取评价9个旗县区的输入和输出指标体系。为了能更好地体现新型农村经济和新型农民的目标,综合选择后,将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个)、合作社成员数(人)、农户数量(户)作为输入指标;而将地区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GDP(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元)作为产出指标。根据《内蒙古统计年鉴》所提供的盟市资料,列出呼和浩特市9个旗县区的相应矩阵表。

4.3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采用C2R模型结合DEAP Version 2.1软件计算呼和浩特市9个旗县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DEA效率、效率与规模效益计算结果如表1和表2。

表2分析了呼和浩特市9个旗县区的DEA有效性。其中,有4个旗县区的θ值为1,表明DEA有效,而其余的5个旗县区θ值<1,说明DEA为弱有效或者无效。从整体分析中得出,呼和浩特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效率占总的城市44%,说明呼和浩特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在DEA无效决策单元中有44%的旗县区技术效率值θ>0.500,这种现象充分说明呼和浩特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还是存在很大的潜力,应该充分发挥呼和浩特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组织的模式是影响该组织发展的好与坏、利润多与少的主要因素,并且决定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的效率高低,因此寻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主导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呼和浩特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DEA无效旗县区中,从技术效率的高低比较,赛罕区最高,清水河县最低,说明赛罕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效率较高,清水河县效率最差;从纯技术效率看,土默特左旗最差,说明土默特左旗应提高农资投入要素的合理利用程度;从规模效率的高低,赛罕区排第一,清水河县排最后,说明清水河县总体效率最差是由规模效率最低所引起的,反映清水河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不经济,进一步根据清水河县递增的规模效益得出,应强化清水河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导模式(能人带动)和要素投入水平,加快发展农资行业。从规模效益分析,5个旗县区盟市均处于递增趋势,说明其规模相对较小,可以适当合理扩张,加大能人带动效应。其中和林格尔县、土默特左旗、清水河县的

■λ■■远远<1,所以建立对应的主导模式可对这些旗县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5 结 论

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比较快速,为农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保障。本文通过研究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寻找出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分析了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模式,并以呼和浩特为例,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模式进行了效率评价,发现呼和浩特地区新城区、回民区、托克托县和武川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模式对其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其余5个旗县区的主要模式效率不高,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无效单元进行改进和完善,寻找有利于地区发展的创新性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建斌.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境规制问题研究[J]. 财经理论研究,2011(1):92-96.

[2] 侯淑霞,林海英. 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诉求的困境模型分析[J]. 财经理论研究,2015(1):51-58.

[3] 韩俊,秦中春,张云华,等.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J]. 广东合作经济,2006(44):18-21.

[4] 范中喜,石滨,李乐霞.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J]. 农民致富之友,2011(3):89-93.

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发展建议;探索思考

1前言

中国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的重要不言而喻。但是,农业经济现代化起步较晚,农业经济的管理很多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而现代化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并不多见,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目前国内农业经济发展的诸多弊端。由此,现阶段,注意研究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内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现状

2.1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低

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是实际政策的执行者,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不少管理人员仍然以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严重滞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现实需求。而且,不少管理人员信息不畅,新颁布法律法规不重视,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整体效果,而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农村经济管理与农业的发展相脱节

我国目前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复杂性。我国没有针对农业经济发展和管理建立相应和配套的管理体制,农业经济管理与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相脱节。无法对农业的整体发展进行指导,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2.3农村经济管理技术水平不高

现在的中国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就管理技术层面而言存在诸多不足。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农业经济的管理仍然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技术和方式,缺乏现代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受此影响,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效益低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未来农村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3.1农业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

未来农业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管理模式是大趋所向,就目前而言,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基本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而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就要求我们从现代化的角度考虑问题,重新审视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处理好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3.2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技术,能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节省农业生产中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损耗,更为便捷地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指导。而且,信息时代越早来临,实现加快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夙愿就越早实现,也就更有利于国内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3农村经济管理迈向产业化

迈向产业化的发展趋向,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发展途径。通过产业化的发展,国内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将更高。同时,产业化时代的来临,将有助于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能大大提升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4体制管理走向创新型

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和发展制度,就能够保证我国农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高新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战略结构的调整,培养大量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4搞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建议

4.1思想上重视农村经济管理

搞好农业经济发展,思想上,就应该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地方农业发展部门应针对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制定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出台对应的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经济培训和教育,让民众更清晰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4.2行动上保障农民整体利益

就农业经济管理而言,保障农民整体利益,是任何时候都必须要尊重的事实。由此,地方部门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协调各方利益,调节各方矛盾,切身保护民众的自身利益。地方政府能顺应时展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

4.3体制上注意科技创新

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通过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能够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能够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转变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结构的转型,能够对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进行深度的加工,促进我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应当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创新能力,以先进的农业发展技术来推动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此外,我国的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水平,让农业科技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运用到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当中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能够大大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群众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

5结论

顺应时展的现实需求,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将走向现代化、实现信息化、迈向产业化、体制管理走向创新型,而顺应这些发展的基本要求,搞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更需要在思想上重视农村经济管理,行动上保障农民整体利益,体制上注意科技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利益的最大化,更好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东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6):264.

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一、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还未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农经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同样面临着市场化与国家化的多重挑战,发展农业经济方面存在诸多的不足,在“三农”问题之间互相交错并非常复杂。

 

1.管理体制不健全。虽然农业经济发展的节奏不断加快,但如今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结构之间不相适应,从而也为加速发展中的农业社会不相适应,造成这种不健全的经济管理体制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让很多经济管理活动缺乏执行力,在管理机制上同样存在诸多缺陷,特别是在相互之间的利益协调上表现显著,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2.管理模式落后。伴随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很多事物都将得到完善革新,所以农业经济管理的革新将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眼下农业经济管理的落后思维模式已不能顺应当前的潮流,究其原因是他们管理思维模式被过去计划经济模式所束缚,陈旧思维陈旧观念,从而造成了农业经济管理的约束条件过于严格的情况发生。

 

二、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1.管理体制不断创新。作为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农业经济与广大农民生活水平同样息息相关。具体来说,农业经济发展顺畅,农民收入将会增加,农民的收入将直接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挂钩,同时农业生活改善提供,也能有效促进国家的繁荣稳定。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还很低,我们亟需坚持实行体制的创新,改变过去管理模式,其是发展经济水平的必由之路。

 

2.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运用多种信息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为了减少大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应广泛使用遥感卫星技术,为了加大农业信息化的研究,农业高校、农科研所将身先士卒,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化资源,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且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科研技术人员培养力度,使研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三、新时期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举措

 

1.建立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首要是发展经济,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并以合理的规划为基础,将管理体制作为保障。建立起和市场经济适用的系统管理体系,从制度上创新、加快农业经济体系和制度的改革。坚持做到以下三方面,其一要改变现有的农业经济发展理念,研究实现农业经济转型升级,进而加快农业经济朝良性增长方式转变。其二利用精深加工转变农业生产品的方式,开拓销售市场,并努力实现多元化产业发展,积极开拓农产品链条。其三以安全农业为保障,科技创新为支撑,农民自我能力提高为基础,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和农业竞争力得以全面提升。

 

2.改变原有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之前农业管理是追求扩大产量的思维模式,早已跟经济发展不适应,实施不恰当的农业发展策略,所面临的就是落后的思维模式,并且随着社会更加重视环保,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思维理念、思维模式,将不能一味关注增产扩销,而要关注、重视环境,更要关注农业生产品的健康和安全。

 

3.坚持走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要从国家农业的高度来研究农业经济管理问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新时期主要的任务将是怎么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试想如果国家农业与农业生产力未能提高,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也将落空,眼下只有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让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才可能大幅提高,只有保证了农民收入增加,才能促使社会的繁荣稳定。

 

4.强化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培训。导致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出现较多问题,主要在于相关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欠缺,亦或管理技能的缺乏、后期更新不及时等,因此应强化对有关人员及时进行技能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农业经济人员的技能水平,并及时更新现有管理模式,更要实现管理方式的更新换代,并在组织培训上上可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专门培训,也可向其他单位管理部门学习的方式,认清当前管理上存在的不足等。

 

四、总结

 

改革开放进入到新时期,要把农业经济管理作为一项系统性的综合工程,他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进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伴随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要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加速与国家接轨,在新时期让农业经济管理呈现新的发展趋势,重点关注现代化农业建设进展,让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具有前瞻性与适应性,实现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仍旧处于较为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区域农村经济调整和发展的重要时刻。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体制的不断变更和改革,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也呈现着较为稳定的发展趋势,也逐渐的向多元化的形式转变,有专家学者对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发现最近几年,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整体经济贸易的影响日趋增加,同时农业经济的发展也越发向复合型趋近。但是在实际的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不稳定和区域性的特性,严重的制约了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为例进行分析,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仍旧处于较低的阶段,同时也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此外,还受到当地市场经济信息应用率较差的影响,给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性影响。因此,每个区域的农村经济发展,一定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结合实际的政策规章制度内容,使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具协调性,同时也更能满足整体性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笔者针对此问题对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经济贸易的作用进行了分析[1]。

2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经济贸易的作用分析

2.1调整并优化经济贸易产业结构。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处于迅猛发展状态,因此,在发展我国整体性经济的同时,也要切实的根据本国的生产条件,对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予以探究,也要明确区域农村经济对于我国经济贸易的实际作用。区域农村经济对于我国经济贸易作用尤其大,因此,一定要对农村经济予以统筹,并力求提高区域内农民的经济收益,推动区域经济的实际发展,也有利于调整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协调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结构。首先就要促使区域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并对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结构予以优化,进而利于对其他农业经济资源的整合,将全部有利资源融入到实际的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中,而后有效的提高农产品的产出能力[2]。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整体性经济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会对我国经济贸易产业结构予以优化和调整,现阶段我国的区域农村经济的产出能力仍显不足,但是整体性的农业经济发展仍较为稳定,当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出现结构不稳定时,则可以充分的利用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势,对整体性贸易经济的发展结构进行优化和整合,促使经济贸易的发展更为科学和高效。2.2利于经济贸易趋向于信息化发展。可以创建信息监测系统以及信息速报系统,将较为高效、科学的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传达给欠发达的农业发展地区,这样可以将一些较为先进的技术推广给有需要的区域,转变当地区域内人们的思维模式,逐渐的实现自动化的发展模式,同时也会逐步将我国整体性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向予以转变,并对经济贸易的发展模式予以优化和调整,极大的促进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转变,而在此发展背景下,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对于我国整体性的经济贸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就要积极地对这一现象予以协调,良好的利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中所体现的优势,加快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速度,但是,首先还要明确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并明确区域农业经济对于我国经济贸易的作用,而后再制定较为科学的、完善的解决方案,最大程度上促进我国整体性经济贸易的发展和进步,也逐渐的达到优化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结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佺光.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陈勇.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序列研究———以南京市浦口区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