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范文第1篇

转型期 发展方式 思路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005-02

进入"十二五"新一轮发展以来,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面临着实施主业发展调整、战略发展转型期新课题。在机遇和挑战同在,有利因素与不利条件并存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生产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为此,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坚持把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作为矿山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此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抢占发展制高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质量、发展意识和发展后劲,提高生产力。

1坚持科技进步,增强科技支撑作用。

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注重抓好科研工作,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科研组织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抓好产业发展科研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进一步明确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和任务,着力解决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任务是:第一,要加快培育和发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利用技术,切实依靠科技进步突破技术瓶颈。第二,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实验工艺技术开发、扩大连选试验等内容的研究,着力解决铁、铜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难题,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第三,要狠抓生产工艺流程优化和技术改造,推进技经指标提高和推进技术降成本。第四,要积极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和企业五项技术专利申请工作,培育和弘扬自主创新和技术能力。

2抓好资源综合利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在不断强化铁、铜硫开采主业的前提下,要以铁、铜资源系统为依托,大力打造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板块,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资源综合利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确保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转型发展过渡期保持强劲的、可持续的均衡发展。2012年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研发工作和相关生产加工项目投资建设步伐,尽力开发矿山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推进企业内物质的集约再利用。在推进提速、加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上,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抓好铁原矿综合利用。一方面大力发展40万吨/年的高硫铁矿加工项目,不断加大对高硫铁矿的利用,缓解铁矿产能下降和采场铁原矿堆存的压力。另一方面抓好沉淀池粉矿生产试验和项目生产建设,尽快形成7万吨/年成品铁矿石的生产能力,解决60万吨低品位沉淀池粉矿综合利用问题,优化资源品质、提升资源效益化。二是抓好尾矿综合利用。做好尾矿钨、锌、铅等伴生矿试验工作,努力解决尾矿伴生金属矿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的生产技术问题,以实现铜硫资源系统综合利用目标。要稳步开展槽对坑尾矿库尾砂利用前期基础性研究工作,逐步形成技术成熟项目可行的尾砂开发利用技术方案。三是抓好基础地质经济工作。地测部要深入开展伴生元素地质调查摸底工作,建立完善矿山地质经济档案,为资源综合利用夯实基础。

3坚持管理创新,促进管理脱胎换骨的转变。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在长期形成的旧的管理模式和思维方式上进行脱胎换骨的转变。当前刻不容缓的,要从生产经营管理向产品生产与资本运营相结合的管理转变,要从粗放式管理向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转变,要从适应稳定经营环境向适应多变经营环境转变,要从人力资源"人口红利"向人才强企转变,要从单纯以销定质向以质定销的营销思路转变,要从追求企业经济规模的发展模式向谋求规模经济的效益模式上转变。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企业强。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从四个层面,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一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计划、矿山中长期人力资源五年建设规划和人才强企战略等重大举措,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企"复兴崛起之路。二是加强人力资源基础性管理工作和创新工作。做好人力资源调研和定员定岗工作,重点摸清人力资源配置结构情况,逐步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要积极稳妥推进企业用工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坚持更加积极有效的用工方式,降低用工成本。规范劳务市场的用工归口管理工作。三是要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加大培训力度,重点抓好员工选送外派学习培训和青年英才后备人才库建设等重大人才工程。四是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引进和建设的同时,要严格控制进矿员工数量,保持高效、精干的队伍,实现"精兵"的目的。

抓精细化管理。全面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提升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综合竞争力,把突出精细化管理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把工作重点落实到成本的可控化、经济责任制考核指标体系的精细化、经营的效益化、管理工作的精益化、控制风险的敏锐化、执行能力的高效化上来。为此,着重抓好六个方面:一是抓好成本费用节约,确保成本可控化。加强费用控制,严格成本考核,实行成本监督,进一步完善细化"降成本,控费用"具体措施方案,管理上深挖掘,防反复,防止经济好转成本反弹的周期现象。二是抓好经济责任制考核,达到指标体系的精细化。严格落实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抓好生产经营目标责任考核,是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完善生产、安全、质量、成本费用和流程管理环节精细化指标体系建设,生产主材要细化到单位消耗,实行物资消耗定额考核,以量化、可考核的手段和措施,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管理。三是抓好企业管理,做到管理工作的精益化。进一步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实行各个环节的岗位责任制,细化管理,加强管理,切实改变管理粗放、不严不细、流于形式、管理效率低下、落实不到位、执行力不强的管理上突出问题。

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正处于调整转型,爬坡越坎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形势逼人。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坚定信心看清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充分估计经营发展中存在困难和压力,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打牢经济发展的基础,力争新一年取得更大成效。

新时期对做好宣传工作的几点思考

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范文第2篇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增长主要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它以产出量的增加作为衡量尺度,而发展较之增长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既包括产出扩大,也包括分配结构的改善、社会的变迁、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自由选择范围的扩大和公平机会的增加。经济增长强调财富“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强调经济“质”的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质量、效益、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来提高产量。当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明显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时,就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日益面临规模扩张与资源、环境、技术、人才和体制等方面的约束,面临“三农”问题和西部发展问题等难题,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增长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符合世界性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的一般规律,更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方针以来,我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总体上还没有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

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核心内涵;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001-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在我国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的过程中,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消耗了大量能源资源,随之也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也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而要想改变这一现状,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使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研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把握,继而选择合理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涵

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经济发展不仅包含经济总量上的不断增多,也包含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以及经济质量的不断改变。经济增长只能满足经济发展中的小部分要求,经济发展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坚持“以人为本”。是否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是判断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成功转变的最直接标准。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一直都坚持“以物为本”,工人只是作为生产的工具,社会成员都不具有主体地位。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也出现了类似问题,社会成员不能清楚了解自己的社会价值,企业往往根据生产机器来随意安置工作人员,这些成员丧失了社会身份。在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首先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建立公平民主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以人为本”就必须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由“为物”转为“为人”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显著特征。对物的过度追求造成对物的过度消费,由此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涵:

1.生产效率提高。效率提高指的是生产过程中实现低投入和高效率,通过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发挥科技的作用,运用高科技的技术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较低的投入获得很高的回报,在不浪费我国资源的前提下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产业结构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就要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第一产业基础性地位不强,第二产业发展过程中,对社会资源造成了严重浪费。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就应该根据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逐步增加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继续积极发展农业,巩固农业的主体地位,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我国第二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遵循这些基本规律,指导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进行。

3.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已经对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浪费,生产过程中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环境污染,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坚持统筹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统筹协调发展,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发挥城乡各自优势,实现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同时要发挥区域优势,支持中部崛起,继续深入西部大开发,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发展。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1.能够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增快,参与国际经济贸易也越来越频繁,由于各国经济能力的差异,导致国际经济形势难以很好把握,国际市场风险也随之明显增多。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已无法应对各种国际市场风险,一旦国际经济形势有变,我国很难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防范,我国经济发展缺乏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就必须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研发出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能力,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使我国企业能够抵御国际市场风险,保证在国际市场失衡时我国经济仍然能够健康平稳发展。

2.能够保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在我国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的过程中,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消耗了大量能源资源,随之也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也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具体来讲,我国的资源储备不足,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低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资源,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然而我国的资源储备相对不足,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观察我国的能源资源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几年内,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发展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我国能源消费消耗总量已经严重超标,平均每一年我国将消耗34.6亿吨煤,占世界耗煤总量的24%左右,如果不加以改进,我国能源资源将难以满足如此大的煤炭消费需求。加上我国人口基数本来就非常大,人均享有的能源资源非常有限,资源储备不足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我国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低,环境恶化对国内生产总值也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采取措施应对资源储备不足和环境承载能力低下的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难题。而要想改变这一现状,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使我国的能源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利用,这样才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资源,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阻碍

1.我国劳动力素质偏低。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使用廉价劳动力,通过制造业的发展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企业往往不注重科技的作用,对于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作用也缺乏必要的认识,导致我国生产过程中主要依靠简单的人力劳动来获得产出,劳动生产率非常低下。据统计,我国从事加工制造业的劳动力中,有80%以上的工人只具有初中学历,有40%的劳动力具有高中学历,而只有18%的劳动者具有大学学历。另外,我国现有劳动力结构中,掌握技术的工人数量偏少,导致很多技术岗位无法招聘到优秀人才。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但劳动力价值非常低,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也不会主动为职工提供培训机会。转变生产方式后,就必须利用先进的科技设备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我国大部分劳动力的现有素质还不能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障碍之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2.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促进国内消费、投资、增加出口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种主要方式,只有合理发挥三种方式的作用,实现三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一国经济才能得到健康发展。但根据我国经济学家的相关分析,拉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的主要是靠增加出口和投资来实现的,导致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而国内消费能力比较低下,没有实现三种经济发展方式的并驾齐驱。据相关部门作出的统计,国内消费带来的经济增长比率越来越低。1993年国内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比率为71.8%,而到了2004年,这一比率仅为53%,而国内消费中居民消费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小。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应该改变我国这种传统的靠高投资和高出口拉动经济发展的方式。而要实现三种增长方式的密切配合,就必须重视国内消费,还要采取措施保证出口,必然会引起进出口中过程中的贸易纠纷。我国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势必会阻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1.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第一产业基础性地位不强;第二产业发展过程中,对社会资源造成了严重浪费,并且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过简单的制造业的发展来实现,煤炭等工业增加值占整个经济增加值的68%以上;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尤其是第三产业中的生产业,其发展水平非常低。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调整上述结构。首先是全面提高服务业的比重,拓宽服务领域,大力发展金融、工业设计、物流、研发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还要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物业服务和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同时完善审计、咨询、会计、认证等现代服务组织。其次,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条件下,不断提高工业化的科技含量,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另外,还要积极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主动占领一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的制高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培育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形成良性互动。最后,要注重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粮食生产,继续实施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加强对产粮大县、养殖大县的财政扶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以发展特优、高效、生态农业为主要方向,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以良种培育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积极推进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2.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实现,所以必须重视人的作用。针对目前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的问题,必须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重视教育培训的作用,创新体制,加快科技人才的流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职业教育,提高技工的数量和质量,使技工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3.推进科技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转变增长方式就是要求运用科技来实现经济的发展,使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力。我国科技水平同先进国家的科技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较低。目前我国的科学研究的进步并没有为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便利,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还欠缺体制条件。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把科技工作摆上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大力弘扬科技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倡科学方法。另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为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所以要特别注重突破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瓶颈,开发针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的综合整治技术,运用高科技提高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的效率。

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红利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供给管理;长期机制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4—0022—04

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都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影响,但是需求管理是在生产可能性边界和增长红利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而供给管理是在扩大生产可能性边界和创造新的红利空间的条件下进行。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支持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传统红利逐渐在消退,从供给视角出发,构建供给管理的长期机制已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内容。针对红利变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以供给管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构建五大长期机制:

一、红利变化背景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供给结构优化机制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路径、方式以及过程的转变,涉及增长效率、经济结构、风险防控、收入分配、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变化。它外在表现为多种经济结构特征的组合优化,其中需求结构调整是经济短期平衡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供给结构优化则是经济长期发展的主要动力。从供给视角出发,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供给结构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时间配置和产业结构的空间配置两个方面。

经济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主导产业并不相同,从而会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能使资源得到更加有效合理的配置,从而改善要素的利用效率,扩展生产可能性边界。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起飞阶段国内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数据显示,1990—2010年,第二产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首要拉动作用。以2010年为例,以不变价格计算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9%、57.6%和38.5%。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要素供给约束、边际报酬递减、资源红利逐渐消退以及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的附加值切分劣势等问题日益凸显,这要求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要关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传统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拉动的发展方式转变为第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发展方式,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转移,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形成新的结构红利。

中国经济转型30多年以来,整体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但各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却表现出明显的非一致性,尤其是自20世纪末以来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不平衡程度呈现出显著扩大的趋势。但与此不同的是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产业结构却出现非常显著的相似度和同构性,许多地区所确定的主导产业都是围绕工业而展开,地区间产业发展趋同现象显著,区域分工专业化水平很低。产业同构会导致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过度竞争等问题,这不但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而且也会造成外部波动回应能力弱化。因此,对于在资源红利消退的背景下,我国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资源禀赋的各个地区,需要从自身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主导产业,并不断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改善资源的空间配置、形成新的结构红利。

基于此,在红利变化背景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供给结构优化机制要以产业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配置为核心。具体内容包括:一是要不断提高传统农业、工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并健全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由资源要素规模扩张的生产方式向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方式转变。二是要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条件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要充分激励各地区依据自身资源禀赋与基础条件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并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尽可能避免各地区落人产业转型同构“陷阱”。

二、红利变化背景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驱动机制

创新是一个涉及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产业创新、组织方式创新等各方面因素的多维度概念,其中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是系统化创新的三个相互促进的支撑点。按照创新驱动的理念,在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投资红利、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的逐渐消退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巨大冲击的背景下,传统要素驱动型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需要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为驱动机制形成新的创新红利,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发展方式 政府管理 双重协调 转型 DFL

引言

虽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是源于经济领域,但是它的影响与实效已经超出了经济领域的范畴。如今它已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战略目标,同时它也对政治领域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新标准和新要求。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经济结构的调整提升、自主创新的实施理念等等都属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但即便这些要求都做好,如果没有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与之相配套,其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政策实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是促进政府管理改革创新、转型为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而政府管理的转型又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客观条件,帮助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让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更加深入。

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主要原因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经济发展方式虽然来源于经济领域,但是其并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包含了有关经济、科技、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一个综合性问题。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包含的四大协调内容的角度来分析,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速度、质量、效益三者得到协调管理;国家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转化促使投资和消费得到协调管理;国家在环境、资源方面保护措施的强化促使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的因素得到协调管理;国家在社会、政府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促使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得到协调管理。而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岗位的减少、社会的稳定、财税收入等。由此可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问题不仅仅只是经济问题,同时还是更大范围的管理问题、体制问题和综合性社会问题,甚至还能影响到公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政府官员对经济刚性发展存在依赖性。在现行体制的影响下,许多官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的期待不尽合理,同时因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被纳入为官员政绩考核和升迁的重要依据中,所以不少官员潜意识认定国民经济水平只能升不能降,并且还得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这样一来就导致了经济发展出现所谓的刚性效应,从而导致官员总是会想方设法地投入大量精力、时间和资金来发展建设以此推动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政府官员这种盲目崇拜,追求政绩的心态会使得政府经济职能出现偏离,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脱离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政府管理人员观念比较落后。意识决定行动,观念就是行为的先导。观念的形成和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受价值观、文化、个人认知等内在个人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发现,有些政府管理人员因为受前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管理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时候通常还会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例如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强制施行等。这些管理方式在其日常管理的具体行为中时有体现,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阻碍。因此,若不能及时调整某些政府管理人员的观念和行为,其就会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实施经济发展“方式”和“管理”双重协调配套的必要性

经济发展方式与行政管理体制密不可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经济发展方式,没有生产关系就没有生产力,没有上层建筑就没有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方式与社会关系、行政管理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所以经济发展方式在实施转型计划的时候会影响到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尤其是政府行政管理方面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并且这个改变过程并不会受到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除了需要在生产要素、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等方面进行完善外,不容忽视的就是政府宏观调控中对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因此,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的时候同时也需要提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二者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存在的整体,需要同时进行,采取整体联动。

在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这一大背景下实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更加需要注意二者同步推进、协调配合的重要性。目前,在经济改革的引导之下,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型途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基于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殊国情,政府行政管理的难度和责任都要高于其他国家,站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来看,有效合理的行政管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无效不当的行政管理则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无不强调了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经济发展“方式”和“管理”双重配套转型的紧迫性。目前行政管理中“越位”、“错位”、“不到位”等问题还很突出,应该管理的没能管理妥当,不该管理的却管多、管滥了。例如,有的地方政府过于追求经济的增长,将招商引资作为建设中的首要任务,政府相关管理人员会下硬指标给下属部门,并把经济增长列为考核最重要的标准,这就导致为了得到利益最大化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而忽视了民生、社会、生态的问题。行政管理方面的完善和改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政府行政人员的管理水平和能力都有待提高。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契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除了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迫切的要求外,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经济发展方式表现在投资与消费、城乡之间、内需与外需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上,而这不仅需要经济要素的合理配置,宏观管理和措施的调整、实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管理体制的转型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合理规划管理的各个范畴并完善和制定新的改革措施。具体实行措施包括社会公共财政的建立和健全、社会管理力度不断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同时要合理进行机构设置,优化人员配置。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资源配置、结构优化、要素管理、人员配备、治安管理等方面就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状况发生,而在这种情况之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迫切性就会进一步加深,如此一来便会对管理体制的改革极为有利,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通过政府管理的转变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所涉及到的领域很广,但最关键的一点还是机制的转变和完善,即政府职能的转变。可以说,政府职能的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因而,我们在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应该明确政府职能转变的主导地位,以其为中心来推动其他领域的改革。目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国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在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进行职能的转变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尽好本职,避免“越位”、“错位”、“不到位”等现象的发生,加强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的投入,将更多精力和时间用在解决民生问题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上。

对政府的发展理念和管理理念实施转变和创新。第一,政府需转变发展理念。在对经济发展方式认识的基础上政府需要有转变发展理念的意识,这一点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过去那种片面追求GDP而导致破坏环境和资源的做法,只是单纯重视物质、财富的积累,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需要摒弃。我们需要明确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当然,要达到这些,也只有首先对政府的发展理念进行有效转变之后才能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型。

第二,政府需创新管理理念。政府在创新管理理念的时候,要注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标准。具体实施可分为四步:一是要明确政府职能,政府部门并不是无所不管,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即可,不要越权管理,同时政府的行为必须接受法律的制约。二是要讲究效率,政府工作性质特殊,在工作中应该保持良好的状态,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要有效快捷,注意行政效率的提高。三是要注意开放理念的树立,政府管理需要吸取国内外经验,学习借鉴国内外管理中的优秀理念。四是服务理念必不可少,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要依据人民的切身需求进行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人为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建立和完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体制机制。第一,政绩考核和监督机制的改进。将国民经济发展作为政府管理人员政绩考核中的一项关键指标并不合理,这容易引起过度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资源环境问题,造成盲目和急于求成的发展状态,所以尽快设计一份符合科学发展需要的政绩考评指标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和急迫。此外,指标在社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资源等方面也需要有明确的硬性指标规定,引导管理人员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升迁,尽量避免追求短期政绩的行为。

第二,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针对税收体制的改革主要可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与之匹配的财税体制。主要是要求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明确各级政府事权。二是改进转移支付制度。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不断加大改进的力度,同时对其增长机制要实施稳定,对支付结构进行优化转移,让其合理引导政府发展经济的相关行为。三是对税收制度进行优化调整。主要采取税收制度的改革和深化,让增值税的征收内容实现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过渡,对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和相对稀缺的资源实施保护措施,将其也纳入征税的范围。

第三,相关垄断性行业体制的垄断。针对垄断行业的特点,采取相应的解决方式,改革的核心是让市场主体实现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具体的措施有三方面:一是对行政性垄断企业的经营范围进行明确和分工。二是对垄断行为实施具体的应对措施,对行政性的垄断企业行为实施有效的规范和限制,行政性的垄断企业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一般市场主体并不一样,它的影响力和范围更大,因而我们必须对其利用垄断地位而非法获取利润的行为采取限制措施。三是要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改善中、小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政府职能需实现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虽然在微观管理职能和宏观管理职能中都有体现,但二者之间又各有侧重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弱化对企业的微观管理职能,同时进一步强化宏观管理职能中的调控和管理作用。政府推行合理的调控措施和政策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一个有效途径,这不仅能够提高市场内在机制调整的效果,还能改善产业演进的周期,从而使其拥有更多发展的空间。

第一,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战略规划的制定可以作为行动准则来有效指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政府需要制定的是能够指导全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有效战略,这就要求其所考虑的因素更多更全面,在战略规划中明确基本原则、总体目标、指导思想、执行方针、关键环节等内容。

第二,政府经济调节职能的完善。为了给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提供更好的环境,政府需要不断完善经济调节职能,并建立健全宏观调控的相关机制。在经济活动中,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市场机制其实就是市场活动中“无形的手”,而政府调控就是“有形的手”,二者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的时候需要随时根据实际的经济运行状况来改善宏观调控的力度,让二者有机结合后发挥更大的效应。目前,宏观调控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其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等三个方面进行有效把握,同时要明确宏观调控中的主要目标和基本主题,让宏观调控实施的更完善、更科学。另一方面,经济调节职能需要将焦点放在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上。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遵循科学发展的理念,加大投资结构、产业结构需求、要素等方面的力度,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打造服务型政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几次较大的机遇和挑战,从改革的过程来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因素其实并不单单是经济社会本身,政府的决策和转型也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政府改变以往直接参与市场的角色,重视和发挥其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运用。打造公共服务型的政府需要采取三方面的措施:第一,政府职责要明确,其界定也要科学权威。在健全民主决策相关机制的同时还应做到政企、政事、政资、政府与中介这四大方面组织权力的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