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事业单位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事业单位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事业单位公共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事业单位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事业单位公共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1)事业单位的需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从设置之初及考虑到为相关事业单位培养对口人才,虽然这一宗旨一度让人们产生错误观念,即选择该专业就等于成为国家公务员。随机抽取2011年公务员报考调查表可以看出,这一年报名人数多达1415138人,招考数量为16207,可以看出4961个人竞争一个职位,录取率约为1.6%,以某学院公共管理专业报考公务员比率可知,该专业毕业生49%报考,录取3%,可见,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还是将公务员作为主要的就业出口,但成功率不是很乐观,总的来说,政府事业单位的需求不能完全解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

2)企业单位的需求。作为专业人才的主要出口,企业单位也是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选择,从根本上说,该专业的人才只有进入相关的公共事业的单位工作才能算找到了对口的工作,纵观我国国情,与公共事业相关的企业单位不是规模不够就是机构不太完善,这就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选择面变窄,参见智联、搜才等人力资源网络招聘信息可知,30%以上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走进企业管理、人资管理、文秘、助理等工作岗位,60%以上从事销售、策划、财务等方面的工作,可见专业不对口现象比较严重。

3)教育研究领域的需求。依然以节点2011年为例,这一年我国研究生招考人数超过了165万,远远超过了前些年,研究生录取比率远远高于公务员,无形中给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打开了另一扇窗,但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来说,继续报考本专业研究生的人数甚少,基本上都迫于压力跨专业考研,以某学院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考研情况来看,30%的报考生中,7%取得成功,随着考研大军的加剧,跨专业考研由于没有专业课的优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在跨专业考研中的压力越来越大。

4)创业的需求。自主创业是国家目前对大学生的鼓励,并为此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在此种背景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开始利用自身的资源与智慧走上创业之路,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来说,选择创业是具备自身优势的,有管理学识的基础,有财务知识的支撑,基本拥有创业的基础知识储备,自主创业可以创办工作室或进行个体经营,尽管只有3%左右的专业人才选择自主创业,但作为未来较好的专业就业出口,自主创业始终被提倡。

二、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改革策略

1)培养专业人才确定积极的就业理念。2013年,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低,毕业生因为自身不能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感到沮丧,觉得自己到普通企业就业时一种屈就,这种观念本身是不对的,在培养人才优化学识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未来的工作导向做积极的引导,进入基层工作的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先工作几年,再尝试报考公务员或择业到其他事业单位,以此锻炼自身能力的同时增加就业对口率,以曲线对口的方式积极面对未来的工作。

2)参考就业导向强化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除了正常的专业课程之外,也要适当增加适应基层工作需求的课程,这有利于学生未来进入基层工作单位实践,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一些民主与社区治理等课程,这在未来对学生参加城市街道办事处及社区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有促进作用,又如在增加农村建设管理等方面的课程有利于学生了解我国的城乡建设政策,对于未来进入该领域工作实施管理模式与方法打下坚实基础。

3)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在我高校通常有实践课程,以专业课为基础,要求学生利用课余实践进行专业实践。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师的治安到下,走进基层,可以以调研小组的形势,也可以以实习生的形势找到切入点,这样既能提高对专业知识的领悟,对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通过实践切实掌握,强化自身的社会调查能力,取得社会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资料,为未来就业做好铺垫。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建议

1)学校的支持。学校的支持对于专业的就业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院校要在培养人才方面加大力度,组建优秀的教师队伍。从根本上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础比对其他专业而言较弱,毕竟才有短短的十几年的发展时间,解决这一难题,势必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学习国外,调剂优秀的高潘学礼的老师参与到专业教学中来,并且结合现状适当聘请政府部门或相关领域的专家领导,来学校兼职授课,以此增加教师队伍的力量,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收获更多;其次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各行业的人才都趋于饱和,学校有义务为学生获得就业机会提供帮助,以增加学生的抗压素质,学校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有条件的院校要组织企业力量到校进行讲座或项目路演,以此使学生观摩到真正的工作和竞争,并在此期间设立奖学金激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各种方式增加自身的竞争力,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再次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必要的。

事业单位公共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公共管理;体系

公共管理类专业所要研究的是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门为实现公共利益,针对公共事务而开展的管理活动,公共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通过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公共管理专业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公共管理能力。近年来,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很快,但是,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普遍较为薄弱,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探索建立完善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模糊,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随着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社会管理任务日趋繁重,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即从学术型(理论型)转变为应用型(务实型)。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公共管理类人才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错误地将实践教学看作理论教学的一部分,认为其可有可无。这种观点直接导致高校培养的公共管理人才综合实践能力薄弱,难以满足社会需要。

2.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缺乏系统性

目前部分院校虽然开设了有关实践教学课程,尽量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但并没有围绕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何遵循实践教学的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如何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计划实施的保障机制和管理机制等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现实中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硬件设施、理论指导、评估机制等方面均不够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各个实践教学的模块之间也缺少协调性和衔接性。

3.实践教学手段方法陈旧,形式单一

目前国内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传统陈旧,缺乏创新性。一方面,学校在教学方面一直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导,只注重基础知识传授和灌输,因此缺少对实践教学的深入研究和系统规划。学校采用的实践教学方法依然是业已形成的传统方式,缺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效果很差,难以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基本都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讲的多、布置多、规定多,而学生只是模仿、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进行学习。由于在学习中学生不能独立进行“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因此难以有效学习和掌握工作过程中的经验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4.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素质不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高学历人才已经成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高校教师队伍明显地呈现出年轻化、专业化和知识化的趋势。但年轻教师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教学经验严重不足,也没有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历,这直接导致他们在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时力不从心,底气不足。许多高校并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专业教师因为科研和教学压力比较大,很难有充足的精力去开展实践教学工作。而且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急剧扩张,实验教师更难以满足需求。

5.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难度大,管理混乱

与理论教学组织相比,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难度更大。如在案例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的组织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公共管理案例资料、应用软件,表格数据资料、文件模板等。其次还要扮演导演、教练、演员等多重角色,既要介绍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及实训的各个环节,启发学生思维,提升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理念。这些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配合及学校的支持,组织实施的难度很大。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系统性、完整性的技能和管理培训,许多实践教学管理人员还停留旧有的水平上,缺乏创新性和积极性。实践教学管理涉及学院、人事、教务、设备、总务等单位,各部门管理职责不清晰,增加了部门或岗位之间的摩擦、推诿、扯皮。

二、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

1.认知实践体系构建

认知实践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依托,通过传授和习得来增加知识,对学科(专业)形成初步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方式有认知实习、课堂讨论、讲座、实验等。认知实习阶段应安排在1-4学期。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熟谙材料和案例的内容,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讨论。其次,学校可以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其所在市(区)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参观和见习。可以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了解相关单位的概貌,包括公共管理组织的实际运作情况、特定政策的演变过程等。

2.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通过模拟政务、在线业务处理等活动,提高学生实施公共管理基本方法和策略的技巧,培养学生处理政府事务的实际动手能力。首先,建立先进的电子政务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具有实际操作、互动体验、学以致用等特点,对提高学生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处理政府事务的能力起着关键性作用。其次,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相关管理课题,结合管理实践、案例和材料,将管理实践活动搬进课堂,让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角色,从而提高学生的管理素质。可以采用模拟公共决策、公务员面试、政务会议、行政听证、行政诉讼等形式,使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通过自己组织活动提高自身的交流、沟通、协调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3.社会调查实践体系

社会实践调查是已经被国内高校广泛采用的较为成熟的实践教学方法,但是关于社会调查的组织实施还有诸多需要改善之处。首先,在开展社会调查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的问题,据此设置相关调查课题(就公共管理学而言,一般围绕国家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民生问题等)供学生选择。并且根据需要选择相关的调查区域,尽可能地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其次,在开展社会调查的过程中,由社会学专业老师进行全程安排和指导,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保证社会调查的顺利开展。最后,在社会调查结束后,学生要根据调查所得到的结果撰写调研报告。将社会调查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对表现优秀者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通过社会调查,使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转变,切实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4.毕业实习实践体系

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活动中较为集中地参与到工作岗位中的实践形式,对于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借鉴国外本科实践教学经验,应加强产学研合作办学,拓宽实习渠道,依靠企事业单位,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形成有效运作机制,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实习基地。其次,由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以后的就业倾向,并据此安排学生到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实习。为避免学生的实习流于形式、走马观花,要尽可能安排学生到真正的工作岗位上实践,并且联系所在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指导和监督学生。学校教师也要定期与实习单位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以便指导和规范学生的工作。最后,加强对毕业实习的监督考核。学生要在实习结束后将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所得以实习报告的形式汇报给指导老师。

三、结语

加强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工作,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意义,从政府、社会和学校三个层面共同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程琳 单位:渤海理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公共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由于受计划经济时代机构设置的影响,事业单位在人们的一般理解中就是“工资有保障,国家来负担”。而实际上,公共事业组织不仅包括无偿或按非盈利原则提供公共服务与产品的传统意义的事业单位,还包括以市场化方式提供公共服务与产品的公共企业,而后者又称公用事业。[3]它包括城市的供水、供热、燃气、市政公用设施、市政工程、城市综合事务等管理。此外,有一些私人企业实际上也在提供准公共服务与产品,如城市出租车、私人承担的公共工程建设。而属于后两种组织的许多单位企业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缺乏了解,所以这些企业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还未开发的就业市场。财经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自身面临的挑战第一,专业定位空泛,培养方向不明确。公共事业管理涉及多个公共事业部门,而这些部门或组织的专业性差距很大又各自有自己的专业院校,如医学类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方向大都面向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师范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方向大都面向教育管理部门,所以财经类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只能把自己的专业定位于“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出的毕业生似乎什么都懂都会,但到实际中没有自己的专长。强调财经特色,不能与会计、金融专业相比较,强调行政办公能力,又不能和中文、秘书专业有明确的区分度。而在就业市场的招聘中,用人单位重视的是专业性,对于“复合型”并不买账。所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目前就业与当初预想相差甚远。据调查,只有不到5%的毕业生进入到公共事业单位。90%的毕业生流向企业,大多从事办公室文员、销售工作、人力资源工作。在求职应聘中,毕业生深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被企业了解的尴尬和专业与就业市场脱节的苦恼。第二,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结构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办好专业、实现培养目标、办出专业特色的基础。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课时量大、内容重复的问题。从调查反馈的情况看,学生普遍认为,一些价值性、导向性的课程学分过多,但在实际中,由于大多数毕业生从事非公共管理的工作,并不能运用。另外许多课程的讲授理论性强,与实际联系少,对此普遍表露出反感情绪。而一些应用性强的核心课程,学生也反映理论性强而实践性不够,动手操作的机会少,使学生在就业中并不能体现出优势。第三,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性教学与研究开展不够。虽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理论性较强,但是其本身又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公共事业管理学、公共政策、人力资源等许多课程都可以与现实直接对接。然而目前的教学过程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首先,教学大纲中缺乏严格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在教学方案中轻视实践教学课程,虽然有学年论文、调查报告等实践教学,但实际上并没有严格按实践教学模式操作。其次,教师的课堂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性教学环节多运用案例教学,不重视情景模拟,实践性并不强,没有真正能够让学生在场景中实践所学理论。再次,科研活动不重视实践性教学的研究,导致实践性教学难以有根本性提高。第四,教学研究活动开展氛围不够,教学方法创新不够。工作方式的个体性和工作时间的片断性再加上70后、80后的年龄特点使高校中青年教师具有独立性较强的群体性格特征,体现在工作中就是对教学活动自主性强,缺乏相互沟通和借鉴,没有传承老一代教师多年总结出的集体备课的良好传统,实际上,集体备课有助于规范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的取长补短,在互动中启发理论思维。同样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的是对创新教学方法的活动开展。一些教师虽然有自己的改进教学方法的尝试,但由于缺乏整体氛围,所以难以形成全面的、成熟的新教学方法。第五,师资培训重视理论学习轻视了解现实。许多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加大师资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学历水平整体较高的师资队伍。同时还有派出教师到高水平的一流大学进修,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然而,和教学工作瓶颈相联系可以发现,教师对与专业对口的现实工作运行了解不够是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短板,反映在教学活动中就是理论性有余、生动性不够,借用别人的案例讲解苍白,缺乏亲自体验的鲜活。第六,部分学生学风浮躁,缺乏对专业的正确认识。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对公共事业管理缺乏学习兴趣,存在悲观厌学情绪。一部分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证上,极少数学生甚至荒废学业。错误的学习态度使部分学生到毕业时对理论知识过眼烟云,对应用知识方恨当初不认真。而一些学习态度认真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价值与工具素养带给他们优势。

对影响财经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挑战性问题的分析

(一)大学的专业建设不再是学者们关起门来由上而下的理论构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教育的衡量标准也发生了改变。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随着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被推向市场,所以,毕业之后是否能就业是衡量今天大学教育的又一重要标准。尤其是就业问题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的形势下,就业与否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关于大学的专业建设不能再是学者们关起门来由上而下的理论构想,必须立足现实,从市场出发,开门办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尤其如此。(二)西方成熟公共管理体制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标准在我国难以适用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从西方引进的,而西方的公共管理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显然,从西方成熟的公共管理体制下形成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标准来套我国的国情是不合适的。[4]尽管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社会管理成熟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受体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在这样的国情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必须具体对象具体分析,以适应市场。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各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立足本地和周边就业市场来思考专业建设。(三)对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存在问题的分析第一,观念滞后,对就业市场了解不够。无论是人才培养定位不准、专业培养目标还不明确,还是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核心课程不明显等问题,究其原因,问题都在课堂之下。一方面,由于大学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教育,所以我们的观念习惯于重理论、轻实践,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轻应用型人才培养。所以,我们的课程设置,无论从课程性质、课时量,还是从教学方法来看,都体现了这一点。虽然也有特色职能模块的设计,但特色不特,与就业市场不符。另一方面,我们依然习惯于从人才的培养方案出发思考专业建设,而对人才的需求方的情况知之不多。第二,缺乏制度规范与激励机制,不能引导教学方法改进。从上述分析看,我们存在问题的集中点是教学活动,尤其是实践性教学改革是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虽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强调理论思维与价值导向,但并不等于教学方式就一定是讲授式教学方法。社会科学来源于社会实践,我们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回归”实践以丰富理论,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去理解理论,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虽然少数教师已经在尝试社会调查、情景模拟教学、参与实验教学等实践性教学或实践性教学环节,但由于缺乏实践性教学的严格硬性规定,所以这些实践性教学并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与严格的课时规定。同时实践性教学本身就需要教师用创新思维来设计教学,花费的心思要超过常规教学,在缺乏激励机制的情况下,教师们宁可选择常规方式。

事业单位公共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171-03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自2004年开设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两个专业,不断探索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本文将在分析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必要性的基础上,介绍该学院在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并分析其尚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完善实践教学路径的对策建议。

一、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公共管理学科是1998年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中新增设的一级学科,下有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与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等专业。公共管理类专业须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由公共管理学科属性、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和本科教育就业导向的三个需要共同决定的。

1.公共管理学科属性的需要。公共管理是政府为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采取各种方式对涉及社会公众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公共管理学是当代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运用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政府、非政府公共部门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应用科学。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尊重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与规律,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将所学的理论真正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2.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的需要。2013年,中央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却体现了政府治国理政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原来的政府单一主体的行政化管理到现在的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需要政府进行更富有成效的行政管理,而且需要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需要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具备更强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公共管理的人才培养须强化应用型的特点。

3.本科教育就业导向的需要。我国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通才,也称通识性人才、复合型人才,是具有通识性特征的博雅人才;另一类为专才,也称专门人才,包括学术型专门人才与应用型专门人才。[1]“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2]对于大部分地方的高校来说,一般都侧重于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就是一所依托上海现代产业、主动服务地区经济,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办学定位的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绝大多数学生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在就业导向的背景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必须立足于应用型。

二、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在公共管理专业教育中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并进行了有益探索。

1.理论教学课程中的课内实践。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计划将课程分成理论教学课程和集中实践环节,但这并不意味理论教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没有作用。课堂理论教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1)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密切联系实际,关注国内外公共管理现实发展新动向、新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概括总结。及时改造旧的课程体系,适当增加一些前沿性、跨学科的课程;删除与实践严重脱节的课程内容,大量增加反映学科前沿的实践性强的课程内容。(2)在教学方式上,加强多方位的教学,变单向灌输为师生交互式学习,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探索研究式、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努力尝试将探究式发现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引入课堂。学院要求每门专业课都拿出4~8个课时用于师生互动和课堂讨论。(3)在考核要求上,注重考核的应用型导向,变以考知识为主的单一卷面考试为以测能力为主的多元考核。几乎每一门专业课都要求学生自愿组成团队,开展小范围的社会调查,完成规范的课程论文写作。学生调查及论文撰写情况都会纳入考核,占比约20%~30%。

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专业实践。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是专门设置的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专业实习、产学合作教育和毕业论文三种类型。(1)多项专业实习,各有侧重。根据每一年级学生特点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在四年专业学习中,共安排了四次专业实习,其实践目标也各有侧重。学院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条例来规范实践活动。(2)产学合作教育,彰显特色。学生参加产学合作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顶岗实践,也有短期出国交流、开展产学研究项目等。拥有稳定的、合作良好的校外实践基地是实施校外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3]学院与相关单位合作,建立了多个产学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促进学生融入社会,提升实践能力。(3)毕业论文写作,突出实证。学院要求每位同学的毕业论文必须研究当前公共管理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并开展实证调查和定量分析,同时,还要求学生运用公共管理的主要理论来分析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教师全程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主要包括:选题、撰写文献综述、制订研究计划、拟定论文提纲、设计问卷与访谈提纲、开展社会调查、整理与分析数据、撰写并修改论文、答辩。

3.“第二课堂”体系中的广泛实践。“第二课堂”相对于教师在教室里的“第一课堂”而言,泛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里,学生所进行的旨在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拓视野,发展科技、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一切教育活动。学院依托学生办公室,与团委、学生会保持紧密的联系,充分利用各种大学生赛事、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平台,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本院每年都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科研训练,包括校、市两级的大学生创新课题以及校内的重点科研平台训练项目。学院还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各类竞赛,如全国数学建模比赛、大学生“节能减排”科技竞赛等,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二等奖等好成绩。可见“第二课堂”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尤其是动手实践能力训练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已经构建了较为健全的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其在实施中尚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实践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室等硬件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实践教学的投入花费较大,不仅需要规模相当的实验室,还需要更新换代的相关软件。若能建立模拟实验室,开展包括公共决策过程模拟、公共服务大厅模拟、公文流转模拟等的演练,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这些投入是一笔不少的费用。目前该学院没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学生需要进行定量分析技术训练时,都得向其他学院借用实验室,在教室容量、使用时间上有诸多限制,不便于教学工作开展。

2.校外实践基地不够,双方合作层次较低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尽管学院已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践基地,但数量上还不足于集中安排所有学生开展专业实习。这与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对实践基地的特殊要求有一定关系。因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践基地一般只能是政府部门或社会组织,而政府部门由于科层制色彩过浓、封闭性较强,对学生的开放程度较低;而社会组织发展时间较短,往往不很成熟,规模较小,提供给学生的实习机会并不多。即使是已经结成合作关系的实践基地,也仅仅是接纳学生作为志愿者在其中做一些简单的工作,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安排,难以取得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

3.实践指导教师不多,师资队伍实力较弱影响实践教学质量。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但该院目前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的博士很少,多数是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方面的博士,而且,这些教师都是从校园里毕业后直接到高校工作,自身的公共管理相关的实践经验也很不足。因此,在指导学生实践环节,也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令人满意。

4.学生参与实践不诚,部分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而偏离教学目标。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表现为:不少学生在亲戚朋友的工作单位实习,经常不出勤也不会受到任何批评;有些学生虽然满勤,但在实际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只做一些简单的杂活;甚至还有一些学生把专业实习理解为“打工”,直接放弃那些没有报酬、但专业相关度高的实习机会。由于学生多数分散实习,指导教师很难有效地监督学生的实习情况。

四、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路径创新

为了进一步提升培养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性,必须进行实践教学的路径创新。

1.加大实践教育投入,建立专业教学实验室。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实验室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基础上,借助模拟、仿真手段和虚拟环境,应用广泛的信息资源和软件资源,进行公共管理教育教学的综合性场所”。[4]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建立公共管理专业实验室,引入实验教学和科学试验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由于公共管理类专业往往不是学校的重点学科,所能获得的教育经费投入相对有限,在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上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一方面要不断向学校呼吁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尝试引入公共部门的合作,整合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相关资源,建立共享的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实验室。

2.加强校外基地建设,进行深入合作的创新。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建立一批高质量的教学实践基地,“建立并加强与公共部门的紧密联系是实践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和有效途径。”[5]学院应携手相关的政府部门与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效的实践基地,并展开深入的合作创新。首先,学院应根据培养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教学实践基地进行系统、全面地规划,建立完整的、多元的教学实践基地体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拓展视野、亲身体验,又能掌握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公共管理实践技能的系列场所。其次,学院应与实践基地的单位秉持双赢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探索多途径的合作方式。比如,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便利,为教师“挂职”锻炼与学生顶岗“实习”提供岗位;学院教师可结合实践基地的现实工作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共享研究成果;学院还可与实践基地共同商讨,进行人才需求预测及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既可使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又可为相关组织“量身定做”培养人才;学校也可邀请实践基地经验丰富的工作者进课堂担任实践教师,并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等。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教师既“专”又“博”,既通理论又懂实践,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公共管理作为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量力打造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可通过引进、培养等措施聘任国内外优秀公共管理教师投身到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中,使师资队伍建设稳步发展。其次,强化师资队伍的培训。通过在职短期培训、国内外进修(向名牌高校派送国内访问学者、派教师出国考察或访学)、参加学术研讨会等途径,提高现有在职教师的专业素质,更新知识,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再次,重视实践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教师应经常性地进行调查研究,主动提高科研水平,促进专业教学;另一方面,通过让专业教师在政府或社会组织担任顾问、挂职锻炼等形式,加强教师与社会的联系,促使教师深刻理解、领会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4.提升学生重视程度,完善质量监控的体系。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最终还是落在学生身上,人才培养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离不开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首先,要提升学生对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通过加强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进而能够积极、认真、踏实地参与到各项实践教学活动中去,真正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其次,创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制。比如,为了提升学生参与的效率,可鼓励学生建立探索实践小组,或创新学习团队,组队时注意不同年级、班级、个性、成绩等多样化的搭配组合,团队运作时可实行组长负责制、定期会议轮流主讲制、成员末位淘汰制等,使团队能够在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发挥独到的作用。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当前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又可以参与到课题研究的实际环节中来,加深了他们对学术研究的理解与把握,真正实现了教研结合。最后,加强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质量监控体系。一方面,每个实践指导教师要强化对学生的指导与监督,要对实践过程与实践记录进行定期检查,对异常情况必须加以严肃教育与整改;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践结果、实践报告等进行合理评价,判断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低,对于未达到教学效果的应予以及时的、适当的补充教育。

参考文献:

[1]张锡侯.我国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03):26-29.

[2]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5-8.

[3]钱玉英,钱振明.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84-87.

事业单位公共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为贯彻落实《*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考工作人员暂行办法》(淄编办〔20*〕64号),做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工作,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招聘人员计划的制定

市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编办统一组织。

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员,要严格按照事业机构编制管理的规定,实行招聘人员计划管理。原则上每年招聘两次,特殊情况可根据实际确定。事业单位拟招聘人员,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分别于每年2月底、8月底前报市编办进行编制和人员结构审核。根据审核情况,事业单位拟定招聘计划,按照管理职权,分别报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招聘计划包括的内容为:招聘单位编制数、空编数、拟招聘岗位及人数、编制审核情况、招聘的范围、标准及条件等。

招聘计划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编办下达。

二、招聘人员的范围和条件

公开招聘要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应聘人员应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符合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身体素质和其他条件。凡与聘用单位负责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应聘该单位组织、人事、纪检、财务、审计及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岗位。在职人员应聘的,要征得所在单位同意,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事业单位招聘的岗位分为: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中级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工勤岗位。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的范围指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和科级以下普通管理岗位。中级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指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和科级及相应管理岗位。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岗位。

应聘人员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下,具有*市常住户口、大专以上学历(应聘工勤岗位的可具备高中以上学历)。全日制普通高校择业期内未就业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可不受生源地限制。应聘中级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其资格条件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招聘岗位所需的专业条件要明确、具体,易于操作和界定,并对是否允许相近专业人员报考作出规定;同一主管部门下属不同招聘单位的相同、相近岗位,可予以适当归并,集中招聘。

三、招聘的方法步骤

(一)招聘公告

根据批准的各单位的招聘计划,制定招聘公告,通过相关媒体。招聘公告的内容为:招聘岗位、招聘人数及相关待遇;应聘人员条件;考试、考核的时间、内容、范围以及报名方法等。招聘公告一般在报名前15天,公告时间不少于7天。

(二)报名与资格审查

1、个人报名。由各招聘单位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初审,初审通过的报考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缴费。

2、资格审查。对应聘人员的资格审查工作,应贯穿整个招聘工作的全过程。进入面试的应聘人员资格审查时,要提交本人相关证明材料,主要包括: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身份证、户口簿、专业资格证书、执业资格证书等。属在职人员的,需提交单位同意报名的证明;全日制普通高校择业期内未就业毕业生报名的,需提交就业推荐书或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等。

(三)考试内容和方法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原则上采取笔试、面试(专业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笔试

招聘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人员,笔试科目为公共基础知识。试题由市组织人事部门命制,主要测试其掌握的法律法规、政治经济理论、时政方针、公共管理、市情市况等基础性知以及综合写作能力。

招聘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人员,笔试内容为公共基础知识或专业知识。对急需的高层次、短缺专业人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的人员,以及因、专业特殊等不宜公开或难以形成竞争的岗位,分别经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认定,按照《*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考工作人员暂行办法》及其《补充说明》中的有关规定程序进行。

招聘工勤岗位人员,原则上采取笔试和专业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也可根据岗位需要重点进行实际操作能力测试。

笔试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应考人员有政策加分因素的,在笔试成绩上增加规定的分数。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的笔试成绩合格分数线,根据招聘人数和考试情况确定。

2、面试

进入面试人选根据笔试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按照招聘人数与应聘人数不低于1:3的比例依次确定。面试可采用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专业测试及实际操作等方法,主要测评应聘人员的理论素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与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技能等方面内容。面试考官一般为7人,由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面试考官资格的人员及用人单位有关人员担任。根据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确定考官人员的组成结构和比例。面试成绩由考官当场宣布。

(四)考核体检

按照笔试、面试(专业测试)成绩各占一定比例(不进行笔试的,以面试成绩确定)计算总成绩。根据总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按1:1的比例,确定进入考核体检范围人选;采取直接考核或按简化程序招聘的,按应聘的实际人数确定人选。考核主要内容应包括拟聘用人员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工作实绩等方面的情况。体检应在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进行,体检可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执行,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考核、体检人员不合格的,可从报考同一岗位人员中按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等额递补。

(五)签订聘用合同和编制备案

根据考试、考核、体检结果,择优确定拟聘用人员,经7至15日公示,符合聘用条件的,分别由组织人事部门发放《事业单位招聘人员通知书》。事业单位填写《事业单位聘用人员登记表》和《事业单位聘用人员情况汇总表》,分别报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备案。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持《事业单位招聘人员通知书》和《关于XXX公开招聘人员编制和人员结构审核的函》到市编办办理编制备案手续。事业单位持市编办出具的《编制备案通知单》到组织、人事、财政、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申请办理档案关系、工资、保险、户籍迁移、毕业生派遣等相关业务。聘用人员备案后,聘用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人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确立人事关系。聘用人员按规定实行试用期制度,期满合格的继续聘用,享受所在单位的各项待遇,不合格的解除聘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