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政治哲学矛盾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矛盾知识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政治哲学矛盾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政治哲学矛盾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矛盾知识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哲学;学科素养;高中政治

如何在《哲学》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其次掌握学科知识也很重要,最后要树立正确的德育价值取向。

一、教给方法,培养学科思维能力

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培养学科素养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短短的45分钟时间里,教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方法。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学习,知识与技能总是易于掌握,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是重点关注的对象。只背会答案,考试时问题稍微变一下就不会做了,也不懂得如何将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去,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政治教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更要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各科学习效率。

例如,在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本课知识点概括为两大点:哲学的产生、哲学的意义、哲学的定义。在大框架的指导下,学生填充具体内容:哲学智慧产生与人类的社会实践,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学生不断细分框架结构,在填充过程中回顾本次课所学知识,在脑海中建立知识体系,深化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

第一课在教材上有9页之多,但对内容进行概括,其实就是三大知识点:一个主题(哲学的起源)。将如此之多的内容概括为几句简练的话,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中学生课业负担重,语文、历史、英语、地理等学科知识容量大,学生每天在这些学科上付出很多背诵时间,但效果都不太理想,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方法。教师利用列框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背诵诀窍,能有效提高学生提炼、概括、记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不仅仅在政治课堂上,其他学科的学习同样可借用这些方法,优化学习过程,使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受益。

二、辩证统一观点,理性认识学科知识

辩证统一观点是整本《哲学》教材的核心内容,通过《哲学》的教学,学生应当学会用矛盾、对立、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全面提升思维广度与深度。很多时候,学生背会了辩证统一规律和方法论知识,却没有将其应用到生活中去。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图象的解题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疏忽对函数定义域的讨论,答题时丢三落四,导致失分,这都是辩证统一思想没有掌握的体现。

在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课本上的事例,引导学生将目光转向生活,转向其他学科,培养辩证统一的思想意识。例如,在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授课过程中,教材上列举了太阳风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一事例,案例后面留有思考题:请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两个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适时组织学生思考,比如商品供需影响价格、函数定义域对绝对值的影响、“蝴蝶效应”、季风的形成等事例。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联系生活、数学、地理等其他学科展开探究,不仅深刻理解了“联系的普遍性”这一知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用正确的观点指导学科活动。辩证统一思想能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深度与广度,拓展学习空间,激发探究欲望,学会使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学会用矛盾、对立、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哲学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开展其他学科活动,学会更科学的生活。

三、渗透德育理念,树立价值导向

高中政治本应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典范,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大部分高中政治课堂都置身于应试教育雾霾下,“呼吸苦难”。高中政治课堂成了考试的工具,缺乏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高中政治学科教研改革应当重拾素质教育理念,渗透德育教学理念,为学生指引正确价值取向,为社会培育出思想道德健全、学科素质扎实的综合型人才。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正是教师德育教学的绝佳时机,在讲到“实现人的价值”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延伸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谈一谈你所崇拜的偶像,你认为他们对社会做出了哪些贡献,你应如何向他们学习?

高中政治哲学矛盾知识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引言

高中政治思维能力运用有利于学生理解高中政治知识点,对政治学、哲学知识框架体系掌握更透彻。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有着积极的意义。传统政治教学采用的是原始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填鸭式”教学,主要以完成教W任务为出发点,不利于学生强化政治学习的思维能力,是一种应试教育的典型代表。

一、思维能力的分类

高中政治的抽象性决定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以下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政治知识点的把握能力,丰富课堂,使政治课形象、生动,培养学生对学习政治的兴趣。

(一)分析性思维能力

根据高考考纲,选取高中政治教学的知识点,学生对政治知识点的分析能力越强,解题效率越高。现行人才选拔体制――高考制度制约了学生政治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大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缺乏分析能力,对政治知识的学习并不透彻。在传统高中政治教学中,一些老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不完全深入,缺乏深刻的见解,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分析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未产生积极作用。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即对知识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延伸,在掌握的知识前提下,基于基础的知识点思维,对知识点进行创造性分析,提出创造性想法。这种创造性想法是一种更深刻的见解,是上升到一定层次的想法,是比分析性思维更高级、更深层次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需要一定的知识沉淀,是经过知识积累后期形成的思维。教师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使用启发性的教学手段,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环境。

(三)实践性思维能力

政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真知,因此培养实践的思维能力,是更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实践的思维能力是在实践基础上发散思维,形成总结性思维。课堂上对此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手能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促进学生对抽象性知识的掌握。知识被赋予实践性,学生能迁移学习。学生通过实践积累经验,经验越多,对知识的拓展越有宽度和广度。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分析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运用概念解释法。高中政治教学内容是一个知识体系,是由抽象性知识构成的,知识的最基本反映是概念。概念是客观事物最基本、最本质的反映,对概念的掌握是最基本的学习。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对概念的理解能激发分析性思维,有的概念在字面上具有相似性,对相似概念进行分类学习,总结不同点和相同点,本身就是一种分析性思维的学习。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清楚地解释其概念,帮助学生在理解概念中发散思维。举例来说,高二政治必修三教学中,对“民族”这一课题的学习,首先对“民族”这一概念学习,民族概念教学要从民族的基本特征开始,然后讲解民族的发展到民族的壮大这一历史过程,接着对民族的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如部落、氏族,进行比较分析教学。第二,线索式教学。高中政治课不仅注重个体概念教学,还时刻对学生灌输系统性的知识。高中政治知识具有连贯性,理论体系的教学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学生政治学习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马克思体系是最基本的理论体系,教师在对每个知识的讲解中,时刻传输马克思理论体系轮廓,把灵活地运用到课堂内。政治学习围绕马克思理论体系,既方便理解又能解决分析问题。第三,比较法教学。抽象性的相似概念,需要进行比较才能加深理解。例如在讲解市场经济的特征时,市场经济的四个特征,即平等、竞争、法制、开放,通过分析比较各个特征的具体体现,通过市场交易出现的现实行为反映各个特征。同时,通过四个特征学习联系资本主义市场,从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对比教学,寻找差异,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学习。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一,鼓励学生创造创新个体。政治学习不仅是对概念和理论的把握,更要发现知识点背后的人文主义光芒,只有政治知识富于人性化,学生才能感受到政治中哲学的智慧。可以通过演讲、播放短片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教育等。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历史短片,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历史感、责任感,才能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通过浓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的传递,学生将这种情感转换为内在的学习动力,转换为探索知识的创造性思维。第二,不否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学生对传统思维的否定,追求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就是求异思维,这种求异思维通常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学生的求异思维越强烈,老师越应站在教辅的角度,通过扶正的方式鼓励学生继续思考。举例来说,哲学的辩证知识点教学中,选择传统意义上的真理作为教学素材,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学生对此“真理”提出异议时,善于倾听学生发表的驳斥理由,从而对学生传输辩证知识的教学。第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哲学的学习具有抽象性,知识富有生动性,才能加深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尤为重要。学生在视觉上受到冲击,在看得见的素材的基础上,通过心理建设,创造新的概念形象。对课本内的白纸黑字的抽象概念想象出更贴切生活的具体形象。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一些具有情景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同时进行想象,即使与理论相悖、矛盾,也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对原始概念理解更深刻。

(三)实践性思维的培养

实践性的思维指不仅在实践中联系理论,还在实践中联系理论之后总结实践性思想,提出实践性的思想,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第一,以导学式的常规课为主导。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出真知。最基本的实践是对考题的解答。在课堂上,对政治考题进行解题能力的分析,判断学生积累的知识是否具有实践性。构建导学式的常规课堂体系,在这种常规课堂体系下,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发现政治学习的难点,运用联系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在思考环节加入现实中的人和事物,通过实际现象和事实加深对自学的理解。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确定实践的目标,并探索实践方法,模拟实践效果。第二,课堂教学形式采用主动式的活动课。活动课中心内容是政治课的学习内容,采用富有实践性的活动形式,不仅培养学生对理论实践的兴趣,还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这种活动课以丰富学生经验和积累实践真知为目的。哲学学习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在活动中设计需要解决问题的环节,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哲学的理论知识,既积累了知识,又丰富了哲学的实践性。模拟实践教学对教师具有挑战性,对活动课的把控是最重要的,保证学生在实践课上不偏离主题轨道,维持课堂正常秩序,活动形式的编导要科学合理,才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性的魅力。

结语

素质教育是当代教学的需求,开展素质教育并非一味灌输知识,应当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高中政治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通过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并在学习思想政治中不断提高各种思维能力,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静.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赤子,2014(8):135.

[2]赵国民.关于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J].高考,2014(6):94.

[3]王远.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校园旬刊,2016(9).

[4]尹君.基于思维三元理论的高中政治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师,2016(2).

高中政治哲学矛盾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知识框架 多媒体教学 社会体验 参与互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016

高中政治这门学科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这几个方面,当代社会的发展,新课改的推行尤其对政治这门学科的影响最大。主要表现在最新时事将融入课本,最新出台的相关政策也会和考试挂钩,这使课本有些地方的修改不能及时跟上脚步。在此情况下,教材将作出一些改动,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内容,当代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力和快速适应能力将得到考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高中政治教师的教学任务日益艰巨。

一、知识框架的构建对学生的学习是必需的

当代高中生的政治学科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将面临一些考验,政治又贯穿各个方面,涉及多个领域,经济生活中有政治,经济决定政治,政治里有文化,政治和文化反映经济,文化里有哲学,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学生在学习每个方面都需要拓宽知识面,缺一不可。因此在众多的知识中学生若是毫无章法的学习,便是混乱,没有效率的,也同样不利于教师的教学,所以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构建一个适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知识框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课本知识重点的把握是关键,学生学习知识不能什么都一起抓,教师必须教导学生,学习要有目的性,要有重点。正如哲学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主要矛盾居支配地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解决问题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首先解决主要矛盾,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也是如此。

知识框架有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教学总结和教学反思,在授课的同时为学生列出一个比较完善且具体的知识框架,以便于学生更有效率的掌握知识。例如:在哲学中,唯物辩证法便是一个大的知识点,它包括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以及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观)。在此便可以将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各作为一个主要知识点,由此排列下来,比如发展观的要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告诉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等等。相关重要知识点便由此轻而易举的带出来,相同的,联系观,矛盾观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概括,既方便理解又方便记忆。这种框架可以减轻文科同学的记忆强度,也就是达到减负的效果,方法既简单又实用,学生自己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绘制适合自己的知识框架。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应用到了教学上来,给师生带来了便利。多媒体技术在辅助教学中有十分必要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它可以令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减少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灌输,使教师更容易把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根据老师的自身情况,对教材进行一个不一样的解读,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多媒体教学无疑是给学习带来了一些乐趣,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了解当今世界形势,社会状况,更快速的了解时事,让学生学习这门学科不再有那么多的压力。

多媒体教学的推广,更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抛砖引玉,轻松的引出课堂教学重点,无须说教,学生便更容易投入全部的热情到这上面来。多媒体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能够突出重点,让老师围绕重点教学,有目的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十分有效,让高中政治课堂显示出生机与活力。多媒体可以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情景教学使教学氛围变得轻松愉快,它提供图片、文字、声音。图像的处理,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刺激,加强了政治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在教师讲到经济全球化的章节时,学生便不会及时的理解,因为在国内,学生了解当今世界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因此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搜索我国对外贸易的典型例子及其状况,和国外的各种市场经济情况,各种对外贸易政策,教师放一段视频,对于学生来说就等于放了一部电影,在拓宽视野的同时,能够更容易的了解在经济全球化的我国和世界的状况,利于学生对课本的深度理解。

三、社会体验是学生了解政治的有效途径

本学科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例如政治生活,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的同时,经济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一些指导,让学生自己走出学校,进行社会调查,从实践中学习,收获知识。

具体活动可体现为让学生到居民委员会去调查与政府有关政策的信息,公告栏上的许多信息都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公示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都是为了让人们了解政府,它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保障公民的权利。信息公示可以动员人们对政府进行监督,打造一个阳光政府,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让人们更了解政府,信赖政府,支持政府的各种工作。在学生自己的调查后,他们可以更清楚的理解政府的性质、职能、宗旨等,同时强化了学生作为公民的责任感,促使他们积极的参加到政治生活中,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作为公民应有的义务。

四、参与互动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学的实施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就是在语言上,教师的语言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有声语言就是在讲课时用到的,是最基本的信息传递媒介,教师讲课的同时,要注重内容美,节奏美,而且还要体现出教师的激情,由此带动学生,迅速融入到课堂中来。无声语言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教师的目光,应正视或点视学生,却不能斜视和逼视,不然这样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共鸣。

高中政治哲学矛盾知识点范文第4篇

扩展式教学法通常指在语言类课堂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借助板书、图片、数据等形象化教学手段,不断由词扩展到词组、句子、然后再由句子扩展到句群或段落,最后由段落联成课文的方法。这一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参与的互动过程。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经过感知――理解――记忆――模仿训练,能较快的将书面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准确的运用于实际的学习、生活中。扩展式教学法的精髓是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发散式教学。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扩展式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政治学科作为目前高考中的文科必考科目,在高中学科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但是作为高中生,这一阶段的学生缺乏对高中政治学科特点的认知,缺乏对知识生活化的理解。同时,高中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时期,既对人生、对社会充满了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又对人生与社会以及未来走向社会充满了迷茫。而高中政治学科广博而系统的知识体系以及知识的生活化主题,对学生的知识面、眼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扩展式教学,要求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不能简单局限在传授书本中的知识以及传统的教学手段上,应该立足于社会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以全方位、宽角度的宏观扩展高中生的知识视野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建立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以及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和正常的心理发展为最终目的,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显示了高中政治学科不再是单一学科的知识,也是一门与现实社会紧密相关的学科。

三、扩展式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

(一)教学信息的扩展

教学信息的扩展是政治教学中运用扩展式教学的主要内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课堂教学信息量是教学理论吸收现代信息科学的产物,各种有效信息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知识经验的最重要的推动力。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其含义的界定,以便发挥其教学评价作用,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课堂教学信息量的大小与质量,直接决定教师的授课质量。一般而言,政治教学信息的扩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治教学所需背景信息量的扩充;二是政治教学过程中实际流通信息量的扩充。

1、背景信息量。背景信息量是保证政治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最基本的信息量。政治学科的信息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文化、政治、哲学、法律、公民思想道德,由国内而至国际。信息量缺乏不能构成政治教学中完整的教学信息背景,如果为教学活动所提供的背景信息量不足,政治教学的效率会比较低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缺乏一定的载体,严重的会导致兴趣缺失。例如:在讲经济生活中互补品与替代品的概念时,必须进行举例说明,才能保证基本的教学需求,而例子的选择,不仅仅应该体现在不同商品的本身,更应该用生活中实际价格与需求变动的例子。因此,教师要对背景信息量进行适量、合理、科学的扩充,要能准确预知教学背景信息的数量、种类和特征,为教学活动创设最佳信息背景,进而高效的组织教学。

2、实际流通信息量。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教学过程中,客观的信息大环境决定了构成教学信息环境的信息量要比传统教学的信息量更丰富,因此,实际流通信息量也要有适当的扩充。这种扩充包括:(1)目标信息量的扩充,即扩充学生学习后应获得信息的数量。政治学科的一些新信息教材中并不具备,但这些信息又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例如:在个人所得税这一知识点上,教材中仅仅介绍了我国个人所得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具体没有讲明。这时教师就要进行适当的扩充。(2)工具信息量的扩充,即扩充学生获取目标信息的工具信息数量。在政治教学中,有效使用工具信息既能拓宽学生知识的广度,又能加深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深度,还能促进学生激发疑惑、生成知识的进度。例如:在理解国家采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时,需扩充我国近几年存贷款利率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实际流通信息量的扩充要最终以学生对扩充信息的接收和应用为实现目标,教学过程中扩充的每一个信息,只有当其被学生接收并服务于知识达成目标时,这个信息才实现了流通并发挥了价值。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服务的对象。所以,背景信息量和实际流通信息量的扩充必须要考虑到学生对信息的实际需要,不能盲目扩充信息,那样只会增加教学的难度和学生的负担。

(二)教学内容的扩展

政治学科的内容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教学内容的扩展指扩展与教材中某一理论知识相关联,服务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内容,也包括当代中国社会和国际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1、扩展学习政治知识的数据。

在高中政治《经济生活》中,各类经济数据是帮助学生掌握概念、规律和各种经济政策的重要信息。在实际教学中,教材所提供的数据往往比较有限甚至落后。此时,教师就要对各类数据进行适当的扩展。例如:通过2012年8、9、10月三个月我国CPI的变动,说明我国宏观政策的见效和经济态势的好转;通过2012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环比下跌,说明人民币上涨对我国的影响以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各类数据的扩充,可以通过教师收集、筛选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学生上网收集、调查、比较的方式取得,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加了学生的时事敏感性和解读数据的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数据信息扩充时,要做到客观、真实并有时效性。

2、扩充学习政治概念的实例

在理解和掌握政治概念中,实例起着重要的作用。既为“实例”,就是既要真实,又要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在对实例进行扩充时,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照顾学生的切身体会和感受,这样才能具有说服力。例如:文化生活中在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节日时,我引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传公约》中的定义,并举了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节日,以此从实例上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当然,教师扩充实例要切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做到有的放矢,不乱不滥。

3、扩充有利于政治教学的新知识和趣味内容。

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扩充适量的新知识和趣味内容,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能动性。例如:在哲学生活中,在讲到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时,我补充了霍桑试验。霍桑试验由四个阶段组成: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和群体实验。霍桑实验说明了人是社会的人,是作为社会的一员而存在。一个人的思想、情绪和行为,无时不刻受着周围人的影响。人的积极性产生于和谐有益的社会关系之中。从实际的教学来看,学生对一些新知识和趣味知识充满了热情,这也激发了我不断探索的信心,教学相长得以充分体现。当然,新知识、趣味信息的引入最终是为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服务的,切忌主次不分,一味的注重教学内容的广博或趣味性,而忽视了教学目标和任务,导致学生“欢快而苍白”的度过课堂。

(三)教学理念和目标的扩展

高中政治教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高中政治学科不是一门纯单一的学科,它同时注重内部知识的联系性、学科间的交叉性。教学理念和目标的扩展主要体现在从单一知识的传授到交叉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和技巧,学会分析和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整个知识体系。例如:在《经济生活》中讲到社会公平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既要联系前面分配制度有关知识,又要联系第八课财政和税收、第九课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调控有关知识,知识的辐射度比较广,切忌讲了前面忘了后面,抑或了讲了后面忘了前面,人为割裂了知识之间的相关性。

教学理念与目标的扩展还体现在由基本知识讲解到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关注身边发生的和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和时代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强盛相联系;在政治生活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向党靠拢,认识到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关系到国家和个人的兴衰成败;在哲学生活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用身边的楷模和时代的先锋人物做典范;在文化生活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先进文化,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

(四)教学手段的扩展

传统的教学手段表现为教师单纯的讲述和黑板教学,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教学手段也应当有所拓展。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漫画、视频等是教学手段拓展的最佳表现,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由教师定主题,由学生找资料,主动积极的完成。当然,图片、视频等首先要选取内容相关、具有典型性、对教学促进的相关资料,其次要把握好课堂时间,不能喧宾夺主。例如:在分析就业形势严峻这一知识上,我选取了2010年浙江省出现的“用工荒”有关新闻资料,分析用工荒出现的原因和对策;在分析哲学矛盾这一概念时,引入了《你敢不敢剪》的漫画;在讲美国政体时,鼓励学生收集美国大选有关资料等,引入多种教学手段,既激发了学生课堂内和课堂外参与的兴趣、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四、把握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扩展式教学的度

扩展式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把握好扩展式教学的度,要在讲授基本知识为主、传授理论知识为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为主的前提下进行扩展式教学。

首先,扩展不是教学内容和信息的随意扩充。高中政治有它自己的教学大纲,因此,教学内容和信息的扩展要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知识、提升学生必备的能力和觉悟的基础上进行。而且,教学内容的扩展还要求所扩展内容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不是一味的追求知识的盲目扩充。这就要求教师对高中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点非常熟悉,同时,也要了解与学科内容有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国内外大事等内容。

其次,扩展不是教学目标的简单改变。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扩展要求结合书中的理论内容与学生实际来进行,要关注目前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方式不灵活甚至僵化的特点,尤其要关注高中生的精神世界和复杂的社会形势给他们带来的思想困惑。因此,扩展式教学应该是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知识、精神实际的紧密结合。

高中政治哲学矛盾知识点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B-0029-01

在高中政治课上应用案例法,指教师通过选取与授课内容相符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政治知识,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首要一环。那么,教师应如何选择案例呢?笔者认为,选择案例要遵循典型性、冲突性、适切性与自主性的原则。

一、典型性——化抽象为直观

案例的选择首先要以课本知识为基础,所选案例要具有典型性,教师计划教学的知识点在案例中要有所体现,通过分析案例,能够使学生比较直观地感知和理解原本较为抽象的政治理论、概念等,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笔者选择了以下案例。

新闻调查《南通河道污染》

(1)2009年夏,江苏省南通市的一条河上突然出现有史以来最大的污染团,黑色污染水团全长18公里,一路浩浩荡荡,致使浮尸(鱼虾蟹)千里。

(2)2010年夏,南通市人民医院统计,该河道所在镇的肿瘤患者的收治率居全市之首,并占全市总入院患者的一成以上。

提问: (1)传统的发展模式带来了哪些弊端?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及基本要求是什么?

笔者从学生身边的事入手,让学生感知两个小案例间的关系,将抽象的“科学发展观”理论具体化,通过适当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很快使学生理解了相关内容。

二、冲突性——让学生在“两难”中领悟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选择能让学生产生困惑和探究欲望的具有冲突性的案例,使学生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有所领悟,进而对相关的政治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例如,在引导学生认识人生的真正价值时,笔者选用了以下案例。

2008年,夏水娟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经贸学院录取。家里的经济条件差,读大学的高额费用成了夏水娟一家人的心病。怎么办呢?是去读北大,还是放弃呢? 夏水娟感到很彷徨。

读大学就能实现人生理想,不上大学就会前途无望,这是一般中学生的简单思维方式。笔者之所以选择上述案例,是因为它能针对中学生的思想实际,为学生展示了一个“两难”的情境,引起了学生内心的冲突。接着,笔者组织学生对该案例进行讨论,并将话题引申至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最后学生们自己得出了结论:读大学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不读大学照样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他是谁、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为他人和社会提供了什么。

三、适切性——让学生感觉政治就在身边

案例的选择不仅要服务于教学目标与教材意图,更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时代特色,为中学生所乐意接受。因此,选择案例要讲求适切性,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感到政治理论和政治知识离自己并不遥远。例如,教学“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内容时,笔者选择了以下案例。

小明是一个高二年级的学生,老师、父母及小明本人是这样评价小明的:

(1)老师认为:“这个学生目中无人,不太服管教。”

(2)父母认为:“我的孩子爱学习,聪明能干,但对父母亲有反抗心理。”

(3)小明认为:“我就是我,别人的观点我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为什么父母和老师说的就一定是对的呢?”

这个案例反映了当今中学生的普遍现状和青春期学生的特点,因此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共鸣,在此基础上,笔者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存在的矛盾问题,以及哲学的矛盾内涵。

四、自主性——化被动练习为主动探究

选择案例并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新的案例来诠释教学内容,从而巩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这也就是笔者所说的让案例选择具有自主性。例如,笔者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能解释“对立与统一”内涵的最佳事例,这使学生真正走向了社会实践,把教材学“活”了,把思维练“活”了。又如,教学经济常识的相关内容,笔者让学生自由选择研究课题(如“我家的投资计划”、“纳税人与纳税人意识”、“中国加入WTO的好处与弊端分析”、“本地最有市场前景的产业调查”),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