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消防的概念及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重大;火灾隐患; 成因 ;整改措施
引 言: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火、用电、用油、用气大量增加,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装饰材料的不断开发应用,特别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各类建筑物的大量竣工和投入使用,加之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新旧体制并存交替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应运而生,大大增加了火灾的危险性。而重大火灾隐患是防火工作的核心问题、根本问题,也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之一,是防火工作整治的重中之重。查处和整改重大火灾隐患的重要性及紧迫性不言而喻。
1.火灾隐患的概念及其含义
火灾隐患一般是指违反消防法律、法规,有可能造成火灾危害的隐藏的祸患。但我认为这样定义更科学― 些:火灾隐患,是指潜在的有可能引起火灾事故的或能直接影响火灾扑救和人员疏散的一切不安全因素。这一概念从内涵上揭示了火灾隐患懂得本质和特征,其含义包括以下三点:
1.1增加了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如违反规定用火、用电、用气、明火作业等。
1.2一旦发生火灾,会增加对人身、财产的危害。如建筑物内部装修、装饰违反规定使用易燃材料等;建筑物的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堵塞。
1.3一旦导致火灾会严重影响灭火救援行动。如缺少消防水源,消防车道堵塞,消火栓、水泵结合器、消防电梯等不能使用或者不能正常运行等。
火灾隐患绝大部分是因为违反消防法规和消防技术标准造成的。所以,确定一个不安全因素是否是火灾隐患,不仅要在消防法律法规上有依据,而且还应在消防技术上有标准,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全面细致地检查,实事求是地分析确定,并注意区分一般工作问题和火灾隐患的界限。消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的范围很广,一般是指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措施上和包括火灾隐患在内的所有影响消防工作的问题,火灾隐患只是直接造成火灾和火灾危害的那部分问题。
2.重大火灾隐患存在的原因
2.1领导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对重大火灾隐患的危险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消防安全工作。对消防监督部门发出的隐患整改通知书,能拖则拖,敷衍了事,导致养患成灾。我们在一次检查时,一个企业的领导竟然说防火安全工作是消防部门的事,企业不用管,总认为单位多少年没有发生火灾,更不可能有什么火灾隐患,发生火灾的企业也只是少数。企业领导对防火工作存在麻痹和侥幸心理,这是最大的隐患。
2.2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形成,一些企业实行承包,租赁经营,产权与使用权分离,在消防安全工作方面职责不清、责任不明、互相推诿,导致措施不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出现空白。其次,近几年来,个体、私营、家庭作坊式企业以及个人租赁经营的歌厅、舞厅、游戏厅、网吧等大量涌现,其中不少是因陋就简,土法上马,不具备起码的消防安全条件。有些冒险非法生产经营,增加了火灾危险性,加大了火灾荷载。
2.3大型集贸市场、商场、购物广场在消防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消防基础设施差,缺少消防水源,随意乱搭乱建,占用消防通道现象比较严重。很多市场都是由一个小小的零售市场逐步扩容成为大市场,但是由于原来没有考虑市场再发展,在消防投入上、硬件设施上没有进行必要的规划,留下诸多先天性火灾隐患,屡经治理还是达不到防火要求。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3.几点对重大火灾隐患整改的措施及对策
3.1切实加强领导,提高各级领导对整改火灾隐患重要性认识。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整改火灾隐患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整改火灾隐患是最大限度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践行“执法为民”思想的具体体现。定期分析研究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消防工作形势。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为重点,以整改火灾隐患为目标,研究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重大火灾隐患整改措施和方案,明确分工,落实时限,责任到人,确保把隐患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3.2实行重大火灾隐患和整改工作由有关行政首长或法人代表负责的责任制度。整改重大火灾隐患要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遵循企业单位内部“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的指导思想。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内部存在的重大火灾隐患,由其行政首长或法人代表负责整改。其中危害特别大、投资特别大、涉及范围大、单位确实无力整改的,应专题报告当地人民政府,采取得力措施加以整改,特别是在资金来源方面应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灵活采用合法的市场操作手段盘活和筹集资金,如转变服务功能、招商引资、股份拍卖、资产抵押贷款等方式。责令停产停业,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较大的重大火灾隐患,报请当地人民政府依法决定的,人民政府要尽快作出明确的答复。并与公安消防机构签订整改工作责任书,明确规定整改期限,措施和责任。对于没有按期整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对拒不接受处罚的应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必要时还可充分利用人大、政府和行政监察部门等在消除火灾隐患中的作用,积极推进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行火灾隐患整改职责,落实整改责任。
3.3严格建筑防火审核程序,消灭“先天患”。建筑设计部门、施工单位,审核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规范、法规进行设计、施工、审核,对于不符合规定、规范要求的,坚决不予审批,坚决杜绝“条子”工程和“人情”工程。其次,对于审核过的建筑工程项目,要加强施工现场监督和工程验收工作,定期对在建的大、中型工程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凡不符合消防安全条件的,不得通过验收,不得投入使用或营业,对于强行投入使用的需要采取强硬的措施要求限期整改,并按规定程序和要求予以处罚,从建筑防火审核上杜绝“先天患”的存在。
【Key words】Ubiquitous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Undergraduate; Fire Education
0 引言
泛在信息?h境是图书馆界常用的术语,通常用来描述计算机网络、无线网络出现之后信息无处不在、传播途径多种多样的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促使人们阅读方式发生改变。事实上,有关信息传播的领域都收到了影响,如出版行业、科普、体育等。治安和消防是高校保卫重要的两项工作[1],而随着新校区建设的,校园规模和师生规模双双扩大,消防安全成为一度成为热点话题,其宣传教育工作不得不考虑到泛在信息环境带来的影响。
1 泛在信息环境基本概念及其影响
1.1 泛在信息环境的定义及其发展
泛在信息环境的定义并不是统一的,不同的研究者提出的观点有所不同。1991年,Mark Weiser将通过网络连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环境称之为泛在信息环境,随后在欧美国家和日韩地区相继出现了泛在知识环境、泛在网络、泛在感知智能等相似概念[2] ,国内李继晓[3]则用泛在信息社会来阐释相似概念。何庆英[4]认为,泛在信息环境以泛在网络为基础。欧阳剑[5]认为是建立在新信息技术基础上人们非常方便获取并处理信息的环境。虽然观点略有不同,但其共性较为接近,即: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信息提供者以用户体验为中心搭建一个按需服务的信息生态环境。现实来看,电视、广播、传统互联网、微信等自媒体以及手机APP、WAP网站等其他移动信息服务式的广泛存在,就是泛在信息环境的最好体现。
1.2 信息传播变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1)信息获取渠道发生变化。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革命使得网络出现了泛在化,而大学生们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学习新技能效率高,基于手机的自媒体应用、数字化阅读、社交媒体应用等迅速普及。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而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达到为25.1%。据调查[7],认为QQ、微博、微信等APP使用和浏览网页的大学生分别占到94.5%和58.2%。也有数据分析表明[8],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校园热点信息和国内外及社会热点信息的比例要大大高于传统媒体渠道。
(2)信息传播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信息传播是一个中心向多个点的辐射结构,什么时候传播,传播什么内容,向谁传播,传播到什么范围,这些都是由传播者决定的,比如电视节目的播放、有线广播、海报宣传等。但是,泛在信息环境融合了很多新媒体元素,如微信朋友圈、QQ聊天群,这样信息传播就变成了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传播,信息传播源头和后续传播者之间构成了复杂的信息传播网。
(3)信息传播秩序发生变化。第一,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没有明显的界限,正如马克利维所说:“同一个人或组织既可以是新闻和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新闻和信息的传送者[9]。”第二,转播者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个性化需求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突破了传统只能灌输式接受的秩序。第三,各种社交工具本身也是互动平台,使得信息传播呈现双向性,是人们表达权和和反论权得以落实的表现[9]。第四,自媒体等信息传播平台进行二次、三次的传递,信息传播从大众逐步变为小众化接受,信息传播面不断扩大。
(4)信息传播效率发生变化。第一,据不同文章[7][8][10]研究显示,大学生使用微信、微博、手机QQ、人人网的比例相当高,而这些平台本身就有随时性特点;第二,微信这样的平台,信息以推送的方式直达个人,影响力要高于其他媒介[11];第三,大学生每天刷朋友圈、微博的比例比较高,熟人之间、粉丝之间能很快的扩散传播热点信息,达到人际网和信息网融合传播的效果。
2 泛在信息环境下消防教育的策略
2.1 清楚认识泛在信息的影响力
泛在信息环境对信息的传播产生了全面的影响,意味着消防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信息也面临着传播方式改革所带来的挑战。但是,我国的高校消防安全教育还面临着思想上重视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相关部委的工作通知明确强调消防教育的重要性堪比其他素质教育,但我国公民学习和掌握消防知识主要不是在学校受教育层面获得[12]。另一方面,高校的消防教育还存在着形式简单枯燥的现象[13],讲座、电子屏等并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甚至根本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那么,高校保卫部门应该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认真分析泛在信息环境存在的红利,抓住国家要求开展消防教育契机,尽早的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消防教育规划。
2.2 丰富消防教育的信息化手段
除了传统的课程教育、体验式教育等,泛在信息环境下,运用新媒体手段是拓宽消防知识传播的最佳途径。第一,建立可以服务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双模网站,既方便学生主动浏览,有方便用手机随时分享。第二,创建消防安全教育微信公共号,既提供安全法规的自助查询,又进行时效性信息的推送,还能够接受师生的咨询。第三,建立院系安全员、辅导员等相关人员的微信群或者QQ群,及时传达工作通知,部署宣教任务,再由安全员及时扩散分享、通知到个人。第四,建立主管部门的官方微博,可以独立或者与微信同步消防教育宣传类的信息。第五,关注学生常用的其他社交工具,如人人网、百度贴吧等,适时的科普教育信息和安全工作通知。
2.3 加强综合素质宣教团队建设
高素质的消防教育团队是确保泛在信息环境下消防安全宣传教育能够得以开展的人力保障,除了一般意义上消防安全教育业务知识要求外,还应该做到:第一,要有信息泛在的意识,即思想上不能忽视随时随地存在的信息及其传播手段,而应该对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知识加以了解,才能够制定合适的宣传教育计划;第二,适当的学习新媒体平台的创建方法、内容编辑技巧、稿件搜集渠道,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消防教育工作的目标;第三,如果进行多层次多态性立体化媒体宣传教育,必然对专业人员的数量提出要求,保卫部门可以聘用学生志愿者完成简单的、易学的、次要的工作,而重要工作由专业师资完成;第四,重视现有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可采取外派学习、邀请专家等方式,加强理念和技能方面的升造学习,以保持队伍素质的长期先进性。
2.4 保持与学校各媒体平台合作
?W校保卫部门不是专职教学机构,也不是所有学校有设有专职的消防教育单位,那么师资不足必然带来消防教育总投入的不足,新媒体手段的开展必然也受到人员和规模的影响。因此,可以保持与学校其他媒体平台的合作以弥补现实的短板。这些校内媒体包括:第一,学校、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单位的官方微信、微博;第二,通过各院系的校内信息网平台和各自的自媒体平台;第三,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即时通讯联络群;第四,学生常用的其他普通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平台,如社团QQ的说说、人人网上的虚拟家园、学生协会的微信公众号等。通过这些平台,学校保卫部门只需要进行一次原始稿件编辑,就可以完成消防安全常识、消防教育活动通知、重要节假日安全提醒等方面信息的广泛传播,达到事半功倍且扩大影响力的效果。
2.5 制定常态化可持续教育机制
凡事贵在坚持,消防教育及其宣传应当建立长效机制,以规范常态化工作的内容和形式。第一,制定各类媒体内容的规则和标准,如微信公众号平时定期推送的频率、推送的内容分类、任务如何分配到人、以及紧急事件信息原则等,让工作人员有办法可依,有样例可参照,有标准可评估。第二,利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特性,确定好传统实体活动内容的新媒体传播方案,充分的将新老媒体的内容进行整合,达到全面促进宣传效果的目的。第三,借鉴日本消防宣传教育的经验[14],将消防安全知识制作成公益的消防广告,既到明信片、信封、校报等传统纸质媒体,又能作为小贴士出现在新媒体各类文章之中。第四,参考英国的做法[15],可以适当布置消防教育的作业,并要求通过社交圈进行分享,根据分享的效果进行奖励或者取得学分,在完成教育学生本人的前提下有起到了公益推广的作用。
目视管理是一种以公开化和视觉显示为特征的管理方式,俗称“看得见的管理”。通过在施工现场用所有视觉所能感知的信息,对施工现场活动进行管理的一种科学管理办法。建立在视觉能迅速感知的这一基础上,目视管理更加直观、敏捷,这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由于目视管理的原理是根据视觉所能感知的信息为基础,因此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通过视觉信号来进行传递,这样可以使得在施工现场的所有施工人员都能看到这些信号,并且迅速的理解信号所传递的内容、意图以及要求,从而及时的进行反馈,进而达到自主控制式的管理。
二、目视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目视管理是一种高效的、科学的安全管理办法对于降低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目视管理的具体实施效果,不仅仅是一个施工单位管理水平的体现,更是与施工现场的每一位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能够到位的进行目视管理,则施工工地上的相关信息会迅速的进行传递,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在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及决策,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引入目视管理的管理方法能够最大程度的保障安全管理能够覆盖得到施工现场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台设备、每一个工作人员。此外,目视管理的管理方式简单意操作,这种方式的提醒作用更是可以有效的消除施工过程中因遗忘,疏忽等原因造成的不良影响,而且从执行效果等方面来看,目视管理起到的作用也是其他的管理方式有所不及的。
三、目视管理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运用作用
目视管理能拓展管理交流能力,在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在看到信号的时候,能及时与其他工作人员进行信息的传达与交流,同时也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使管理透明化,让相关的工作人员了解施工的进展,这样管理起来就更容易,更高效,从而降低管理成本。其次,目视管理从其本身是为现场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为宗旨的特点出发,再结合建筑施工现场的各种情况,包括施工可能出现危险的机率大、危险的可预见性小等等,实施一整套完善的,适合在施工现场运用的安全管理模式,使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发挥最大的作用,真正做到减少施工工地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目视管理的基本理论依据
目视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其中所涉及的内容很丰富,包括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生理学等等很多科学管理方式,将这些管理方式综合在一起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目视管理也是一个集思广益的管理办法,它的公开性能够为安全管理搜集到更多人的想法,从而进行及时的改进。
五、目视管理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具体运用
(一)施工工地企业对应标志的建立
首先,施工工地要进行封闭施工,在工地建立围墙,同时在外墙贴出醒目的安全提醒标志,提醒周围行人注意安全。其次,施工工地应建立企业标志包括大门,旗帜等进行统一设计,标明集团,企业规范简称等等。
(二)施工工地相关视板的设置
可在施工工地的出入口设置目视管理视板,视板内容包括施工安全信息,安全技术措施,工作内容,公司章程以及先进事迹表扬等等,并将视板制作成醒目的颜色,放置在出入口的位置,使安全管理的信息内容一目了然。
(三)施工工地危险施工区域安全警示标志的设置
施工工地的安全警示标志是必不可少的。安全警示标志要使用绝缘材料,并放置在施工现场施工的对应位置。设置位置包括:施工出入口、电力区域,井口,危险化学品等等。
(四)施工工地施工人员统一的管理
对施工工地的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管理主要是为了对现场的施工人员进行识别,从而进行更有效的管理。要求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统一穿着工作制服,佩戴安全帽,同时需佩戴工作牌,附上照片,标注姓名,职务等相关信息,便于区分。
(五)施工工地相关物料的置放
在施工工地上物料的置放必须按照严格地摆放标准执行,进行合理地归置。这有利于迅速识别物料的摆放地,减少寻找的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能有效减少物料的丢失和浪费。将物料进行合理的归置更重要的是为消防安全做铺垫,严禁在消防通道及进出口堆放物料。
(六)施工工地消防的设置
在放置消防器材的位置,贴上醒目的识别标志,表明消防器材的所在位置,并提醒工作人员不要随意挪动、更换器材的摆放位置。指派保安人员定期对消防器材进行维护、检修,确定消防器材随时可以使用,防止丢失。在火灾易发的地区,进行明确的禁火划定及标志禁火提醒,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进定期检查这些器材的摆放,消防通道的畅通,及时排除火灾隐患。
关键词:房屋设计;绿色建筑;理念;环保
面对当前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既满足当代人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时展的主题。人们越来越懂得注重保护环境和建造节能环保建筑,房屋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也深入人心,它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 绿色建筑概念及特征
1.1 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即建筑与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建筑对环境资源所造成的负荷,在不破坏基本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建造节能环保的生态建筑,在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同时,降低污染,做到资源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2 绿色建筑的特征
与传统建筑相比较,绿色建筑大大减少了建造过程中和建成后建筑本身的能耗,具有不浪费自然资源、不污染自然环境的特点。首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次,节约环保,将人类建筑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了最低;再次,健康舒适,为人类工作生活营造了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做到了节能环保与自然发展的统筹兼顾。
2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设计策略
2.1 建筑的选址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经过对建筑所在地周围地质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对所在地的环境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使建筑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协调统一,既充分利用了周围的各种资源,又不损害自然环境,还要考虑到周边的交通便捷,大量可利用的现代基础设施等等,为绿色建筑的建造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2.2 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在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上,要重点加大对天阳能的利用,太阳能的运用有降低能耗的作用,可以减少建筑内二氧化碳的的排放,在太阳能的利用过程中,可以将其用来发电,热水,以及近年来开发的太阳能制冷空调、太阳能采暖等等。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可以起到节能损耗的作用,可以构造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3 采光通风策略
绿色建筑在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自然光与自然风,将两者运用到采光通风的设计,可以降低因人工照明等带来的能源损耗,为建筑居住者提供舒适良好的生产生活空间,例如,在建筑的外墙方面,可以选择运用透明度较高和传热导性能较低的石材装饰,可以同时增加外墙板的热反射和减少墙体对室内的热辐射,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在幕墙的选择方面,可以采用干挂石材幕墙,能有效地降低建筑物与外界的热传递,减少因夏季大量使用空调造成的耗能,也可以减轻施工人员施工过程中的劳动负担;在玻璃幕墙的运用上,可以选择夹层玻璃,这种中空夹层玻璃技术可以增加热绝缘性,起到良好的隔热功效,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标。
2.4 水资源利用策略
绿色建筑的节水方面的策略,可以通过收集雨水和处理回收利用污水来实现,将收集的雨水用于灌溉,加强了建筑的生态建设,污水回收利用特殊设备净化后利用水泵提升到建筑楼顶水塔中用来冲厕,也可以用来喷洒路面、绿化等;在中水利用方面,可以将其收集起来处理为达标的中水,用于绿化灌溉、清洗车辆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2.5 地下空间利用策略
地下空间可以作为公共场所,或者停车库、储藏室等等,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鼓励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建造,将绿色建筑的空间由水平方向向地下的垂直方向延伸。开发地下建筑时,可以将地下建筑的上部作为重要的商业、服务用地等与地上建筑部分相联系,再往下延伸就是布置对采光要求较低的停车场、储藏室等,当地下部分地形高差较大时,可以设计建造不同高度的层级地下建筑与地上建筑相呼应,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
2.6 绿化景观的立体化设计策略
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以及建造过程中,绿化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调节碳氧平衡,可以减轻空气污染,还可以降低噪声、节约能耗、改善室内热环境等等,是房屋绿色节能设计过程中的重点,应因地制宜建立立体绿化,使植物的绿化效果达到最大化。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可以进行房屋的顶层绿化,顶层绿化可以降低屋面的温度,也可以大大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对建筑的景观美化和环境改善都有很大的作用;还可以利用墙体、阳台进行绿化,墙面的绿化可以遮阳隔热,在现实操作中,可以种植藤蔓植物沿墙攀附来阻挡太阳辐射,也可以在阳台种植花草,进行分层绿化,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2.7 建筑废弃物处理策略
建筑物居住者和使用者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摒弃传统建筑周边设置简易垃圾台或垃圾桶的那种做法,应考虑运用分类回收垃圾的垃圾箱,在建筑周围的下风处放置,并在周围种植大量绿色的植物用来净化空气。
2.8 人性化道路设计策略
道路设计关乎建筑居住者和使用者的出行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应从满足居民生活、利于消防的进行和与环境协调方面着手布局。建筑周围的主道路路面应采用沥青混凝土材质铺设,由行车道和园路组成。在行车道的设计过程中,要满足消防的要求,使交通方便快捷,同时要考虑到残疾人坡道,一般确定建筑周围主要道路为6m,环形道路为7m,在园路的设计上,一般将游步道设计为1.2~2.0m,用水泥砖、卵石等铺成,不但可以减少建筑成本,也可以起到环保、自然的效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运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设计房屋的过程中,本文从需求要素、环境要素以及营建要素出发,从建筑设计方案的选址布局、对可再生资源的运用、采光通风、水资源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再到建筑废气物的处理以及人性化道路的设计方面进行了探讨,使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深入运用到了建筑设计的全过程,为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以及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积极建议,使我国新时期的建筑事业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孙静.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房屋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2:33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的技术越来越被人们熟知,VR(虚拟现实)技术则是这两年比较流行的。VR技术通过让用户置身于虚拟的三维空间环境中,进行人体感官的模拟操作,用户完全沉浸其中,是一种可视化的人机交互,因此也被推广在教育领域,但因其成本较高、对硬件的要求较高,无法在基础教育领域普及。北师大教育技术学院“移动学习”实验室副主任蔡苏博士表示,很多VR教育产品的学科教育与技术融合程度比较低,真正的学科教育专家、一线教师无法参与到VR教育课程、教育产品的开发设计中来,大大影响了VR教学的质量。[1]而AR(增强现实)技术的出现弥补了VR技术的不足,它将虚拟对象置于真实世界中,对其进行分析,产生有意义的探索。基于AR技术的交互手段给教育者提供了新的方式表达给学习对象,也对教育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初探AR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深入研究AR与学科教育的融合做铺垫。
1 AR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1.1 AR(增强现实)的概念
AR(增强现实)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能够使用户在真实环境中就能看到?拟对象,并对其进行操作、旋转。目前,对AR的定义有多种。MILLGRAM定义AR技术为:是一种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2],是客观世界的真实环境与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的连续统一体。HRL实验室的Ronald Azuma把增强现实定义为:虚实融合;实时交互性;三维跟踪定位。[3]基于以上定义,AR技术并不是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隔离,而是将其融合在一起,共处同一空间,使得虚拟世界的信息和现实世界的信息得到“无缝”对接,用户可以在最自然的状态下进行三维互动。可见,AR技术搭起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桥梁,让使用者在这类融合环境中自由交互。
1.2 AR技术的应用特点
增强现实包含多种技术支撑,其技术原理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技术是显示技术、跟踪定位技术和标定技术。[4]增强现实技术提供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难以感知的信息,并将他们立体呈现出来。其应用特点可以概括为:
1)虚实结合。它通过传感器扫描,将其信息呈现在真实环境中,用户可以通过眼镜观看,或者使用手指点击操作,让三维物体360无死角呈现,用户还可根据当前任务或需要交互地改变其大小、形状和外观。
2)自然的实时交互。增强现实使用户处于一种虚实相结合的真实环境中,与交互对象显得更加真实自然。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让用户体验更加真实的交互感受,这样自然的实时交互带来的是更深层次的趣味性和角色带入感。
3)实时跟踪。它是三维注册的,可根据用户在真实空间中的位置的变化做出调整,保证人、环境、虚拟信息的同步性。
4)低成本、便捷实用性。AR技术的实现具有较低的硬件要求,在网络终端、智能移动终端,人们只需安装相应的AR软件,再通过摄像头进行扫描,便可实现增强现实交互体验。用户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推广度大。
2 AR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形式
AR技术迅猛发展,覆盖领域甚广。AR技术因其自然交互、实时性、虚实结合性等特点,既符合皮亚杰“把实验室搬到课堂中去的设想和实践”,又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关于“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的观点。[5]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有智能包括言语、数理逻辑、视觉空间等九个方面,增强现实技术所创设的情境为学习者提供了多种能力的发展可能。因此,在上述教育理论的支持下,有关AR技术的教育产品也层出不穷。本文,作者从教与学的角度,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探讨以下AR教育应用。
2.1 AR卡牌
AR卡牌通过先进的AR技术使纸质的二维卡片或者卡牌立体化呈现出来。用户使用装有相应AR软件的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中的摄像头扫描AR卡片,对应的三维模型及动画即呈现在眼前。如图1所示。
这类简单的AR教育应用更适合学前儿童或者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注意力和认知能力有限,通过AR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其进行翻转、缩放或者播放动画等操作,能够在现实场景中出现逼真的动物模型,对小学生来说尤其新颖,通过这些卡牌不仅能延长他们的注意力,更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2.2 AR图书
AR图书类似于传统图书,学习者可以使用移动设备扫描图书中的内容,一些3D动画、视频、声音就会呈现出来。他可以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讲解,可以是某个2D模型呈现为3D模型,还可以是互动游戏等等。它的出现,让书本立体化,弥补了在教科书方面的缺陷,学生犹如亲身体验一般去感受书中的内容,这对孩子的认知能力有较高的提升,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在解析数学题型中,一款名为“教科书AR”的app能够将书本的几何图形立体化,这不但增强学生的视觉空间能力,更利于解题。如图2所示。此外,物理课中的凸透镜成像实验。利用AR技术,将虚拟的凸透镜、蜡烛、光源置于真实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随意移动桌面上的纸片,探索蜡烛成像的原理。
2.3 AR教育游戏
AR游戏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有多重优势,它可以让学习者沉浸其中,身临其境的探索,基于任务的游戏,基于位置的游戏,都可以提升学习者的协作能力、问题解决等能力。例如,深圳欢乐动漫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AR教育游戏《蛋计划》,包括AR小故事,AR单词,用户只需下载APP软件,扫描“AR龙卡”,即可进行操作。如图3所示。此外,国内较著名的AR设计平台有幻眼科技[6]以及视+AR[7],使用者即使不懂编程语言,也可以通过该平台设计属于自己的AR作品。未来,真正的学科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可以参与到VR教育课程、教育游戏的开发设计中来,大大提高了VR教学的质量。
3 AR对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