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发展优势

农业发展优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发展优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发展优势

农业发展优势范文第1篇

(一)水资源与物种资源优势

陇南市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地与岷县山脉、黄土高原交会地带,属亚热带向温暖带过渡区。全市面积2.79万平方公里,有人口283.23万人,是甘肃省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江河小溪密布,森林覆盖率高,素有“龙上江南”之称。有资料表明,陇南的水资源占甘肃省水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市内共有大小河流3762条,年径流总量144亿立方米。其中自产径流量75.6亿立方米,过境流量68.4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开发量223万千瓦。气候多样,适宜多种生物生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2%。树种多达1300多种;有种药材1200多种,其中名贵中药材300多种;境内有山珍、食用菌100多种。是全国生物物种种类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油橄榄、茶叶、银杏、木耳、纹党、红芪等闻名省内外。

(二)特色农产品区域竞争优势

由于工业污染少、光照充足,气候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生长,具有从事无公害化农产品生产的良好条件。目前,陇南市油橄榄、花椒、银杏、天然木耳等特色农产品天然无公害,比同等产品的品质更优,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其中油橄榄产量占到全国产量的90%以上,销售市场前景优势明显;花椒在广东、四川、陕西、重庆、新疆等地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受到当地消费者的青睐;礼县大黄、西和半夏、文县当归、武都黄(红)芪具有地方特色的中药材,在省内外有广大的销售市场和发展潜力;茶叶、核桃、蜂蜜、木耳等特色农产品在省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并且还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三)政策优势

陇南市深入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制定出发展特色农业的优惠政策。目前建成以武都区为主的花椒产业基地,以成县、康县为主的核桃生产基地,以白龙江沿岸为主的油橄榄生产基地,以徽县为主的银杏生产基地。此外,建成科技示范园15个,花椒、油橄榄、核桃各5个;扶持龙头企业方面,财政扶贫贴息资金主要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支持全市龙头企业发展,初步建立起了一批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四)交通前景优势

陇南市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带上,受兰州市、西安市和成都经济圈的辐射作用比较明显,全市的区位条件是比较优越的,但交通条件滞后,影响了特色资源的开发进程。长期以来,交通问题始终是制约陇南特色农业发展的硬瓶颈。今后,随着兰渝铁路、兰成铁路、武灌高速公路、成武高速公路、十天高速公路陇南段、陇南支线机场的建设,全市的交通状况将会得到进改善,区位经济优势也将会更加突出。

二、陇南市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特色农产品开发程度低,品牌效应不明显

陇南市虽具有地域优势资源的特色农产品品种繁多,但大多数农产品以初级产品的形式直接进入其他市场,成为其他地方加工业的原材料。这在中药材、油橄榄、苹果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方面,如果以中药材、油橄榄为主要成分加工成中药制品或美容产品,其经济价值还会提高很多倍。

(二)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小,农业科技水平低

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是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带头者,其发展规模和经营成败对于区域特色农业和产业化发展至关重要。陇南市的现有龙头企业势单力薄,一方面表现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与全市数量庞大的特色农产品不相称;另一方面表现在受资金、设备、管理、人才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展缓慢。农业科技水平偏低,技术人才缺乏,由于陇南市地处偏远地区,科技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有一定的局限性,影响了陇南市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特色农业发展缓慢

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地方财政收人不多,划归农业的资金有限;涉农贷款额度与审批条件的限制,使得陇南市特色农业的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在产于化生产基地建设、技术引进、市场看法等相关的建设方面需要大量资金,由于资金有限,贷款难度比较大,陇南市特色农也的发展面临比较大的资金困难。

三、促进陇南特色农业发展的路径

(一)积极扶持龙头企业,为特色农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一方面,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开发系列新产品,并采用精致的包装和适当宣传,政府应凭借互联网和各种媒体,及时地和更新有关特色农产品生产、仓储、销售等方面的信息,还应多参加农业经济贸易洽谈会,大力宣传地域优势农业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及品牌,吸引国内外一些企业和商家前来投资和贸易;另一方面,企业自身应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以此来增加陇南市现有农产品的品牌效应。

(二)加强政府部门职能,增加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

目前,陇南市的龙头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困难。今后,政府部门,积极招商引资为特色年农业的发展筹集各种资金;金融机构应积极扶持特色农业发展,增加涉农贷款的投入力度,除农户小额贷款外创新贷款抵押方式,有力的解决特色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资金困难问题。

(三)引进专业化人才,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

农业发展优势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农业比较优势/wto/财政政策

「 正 文随着农业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确定农业的发展战略与方向,提高农业竞争力,将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长期政策选择。

一、农业国际化促使世界各国政府重视农业比较优势世界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求世界农业发展专业化生产并实现国际分工。农业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世界农业多边管理框架基本形成,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技术合作日益增强,外国直接投资大规模增加,产品国际贸易日益扩大,其主要特征是农业管理规则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

1.农业管理规则国际化。在关贸协定(gatt)体制下,农业问题常成为国际贸易纠纷的焦点,因关贸总协定管理规则不明确,管理体系不健全,执行规定不严格,导致各国或地区撇开有关规定,根据本国的需要建立有利于本国农业发展的生产与贸易政策措施,使农业保护主义盛行。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达成,第一次把农业问题纳入多边管理体制框架内,世界农业生产与贸易有了多边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纪律。1995年在关贸总协定基础上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继承和发扬了gatt的国际规则和纪律,奠定了农业国际化的法律和组织基础,为农业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国际规则保障。

2.农业生产国际化。产品专业化和国际间分工日益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新的农业生产体系正在形成,不同国家和地区按照比较优势组织生产已成共识。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格局下,一些大型农业企业和涉农企业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越来越多地选择在国外办厂,充分利用大企业特有的生产、管理、营销网络、商品和技术开发能力,与国外的劳动力与市场等优势相结合,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和企业持续稳健发展。

3.农业市场国际化。市场是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由于生产销售国际化的发展,任何农产品都与国际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不断取长补短,趋于融合。

二、中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及其战略选择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需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顺应农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以国内外两个市场为导向,以区域比较优势为基础,依靠科技引进、研究和推广,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实现农业发展增长方式的根据转变,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

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首先提高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这些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其次,调减资源利用效率低的农产品生产,适度进口一些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宝贵性,加之财力的限制,中国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追求主要农产品的高度自给。对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的少数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调减其生产,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来调剂国内需求;同时,集中资源发展收益高、市场潜力大的优势产品,将更有利于中国农业的发展。再次,在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同时,加强对重点农产品(主要是粮棉油等)的支持与保护,使农业对外开放与农业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农业保护是世界各国的一项旨在支持与发展本国或地区农业的普遍政策,也是国际农产品贸易谈判的焦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于开放本国农产品市场,减少对农业的支持,均持特别慎重的态度。中国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并不是减少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相反,任何国家产业结构的成功调整均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尤其是政府的财政大量投入。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调整国民经济资源分配格局,改变目前农业负保护状况;另一方面调整农业保护方向,集中财力重点扶持重点农产品的生产与贸易,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

三、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的财政投入政策选择传统的财政农业投入政策主要围绕农产品数量增加为主要内容,投入重点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上,对改善农产品品质、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农业收入支持体系等方面的投入不够,投入力度也不足。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改善农产品品质,充分发挥农产品比较优势,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中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政府财政投入的规模与投入结构是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农业是高度依赖土地、水、气候等自然资源的产业,维系农业的稳定发展,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首要条件是农业有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其内部环境就是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较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广泛应用的农业科技等;外部环境主要是市场体系和价格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农业税收制度的完善等。创建良好的农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重在政府的财政投入。中国农业资源,尤其是水土资源相对短缺,人均农业资源不足,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同时,农业科技水平、物质基础装备水平较低,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和品质提高的速度慢,农产品品种和品质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不多。农业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与发达国家普遍形成的大农场经营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进行直接竞争,在中国现有财政对农业投入水平情况下,将使中国农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事实上,发达国家利用政府的大量财政投入使农业生产率、资源、技术、市场营销管理和资金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wto农业协议虽然削减了国内农业支持和对农产品出口补贴,但由于许多国家基期的农业保护水平本来就很高,因此,削减后的农业支持和出口补贴水平仍十分可观。如美国在减让基期的国内支持总量(ams)高达239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直接给予农民,按wto农业协议规定削减20%,美国仍可使用191亿美元的“黄箱”支持措施;欧盟削减后的国内综合支持总量仍可高达796亿美元;日本削减后仍有283亿美元。只要在完成承诺减让后,这些国家仍可以大量使用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保持其竞争力。此外,发达国家均已完成了“黄箱”政策国内支持的减让承诺,但这些国家的“绿箱”政策国内支持大幅增加,存在着“黄箱”政策支持转向“绿箱”政策支持的倾向。美国“绿箱”政策支持总量由1986~1988年基期的241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461亿美元;欧盟由基期的11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242亿美元;日本由基期的22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329亿美元。这些发达国家的农业虽然其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经很小,但农业所获得的政府投入却非常多,对农业的支持一直维持在很高水平,有力地稳定了农业,真正使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并成为出口创汇及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甚至干预他国政治经济的重要手段。以美国为例,一个美国农民能养活98个美国人和34个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现在美国的农业人口不足全国人口的2%,而耕地面积达1.9亿多公顷,人均按近0.8公顷。

2.优化财政对农业投入结构,提高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效率。从“绿箱”政策看,中国1996~1998年平均每年补贴为1514.2亿元,其中“一般服务”补贴达785.6亿元,占“绿箱”政策补贴的52%;粮食安全储备补贴约383.8亿元,占25%;其他为自然灾害救济、扶贫、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支持等。相对wto规则及世贸组织其他成员国而言,中国“绿箱”政策补贴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农业补贴的对象错位,有许多农业补贴并没有补给农业生产者(wto规定应补贴给农业生产者),而是补贴给了中间环节;二是农业补贴结构不合理,除有限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外,还未建立既符合wto农业规则又能有效支持农业发展的农民收入、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体系,以及农业信息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支持体系。从“黄箱”政策看,中国1996~1998年间实施的“黄箱”政策主要有两种:一是对粮食、棉花的政府定价收购及保护价收购。对于粮棉产品,1996~1998年3年平均除对玉米补贴(ams)是正值9.35亿元外(占玉米产值的0.7%),其他产品的ams都是负值;二是农业生产资料价差补贴。中国对农业生产资料的价差补贴(ams)为281.08亿元,1996~1998年每年“黄箱”补贴实际规模为290.43亿元,仅占农业总产值的1.4%,按中国承诺“黄箱”补贴8.5%的规定,最高的“黄箱”补贴规模可达1741亿元,扣除已有的290.43亿元,还有1450.57亿元的补贴空间。

3.加快农村税费改革进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以减少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逐渐提高农业的积累水平,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者从事农产品生产不仅不征任何税收,反而利用其雄厚的财力给予农业大量的投入,给予农业生产者以巨额的补贴。大量事实表明,中国现有的农村税费政策,制约着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不利于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改革。

(1)改革和完善地方税收与财政分配制度,切实解决基层财政以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等专门面向农业生产者征税作为财政主要收入来源的格局。

(2)逐渐压缩农业特产税的征税范围,直至取消。现行的农业特产税的功能与作用并非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而仅仅在于地方财政的增收,弥补日益庞大的政府行政事业经费的不足。从发展比较优势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目的出发,逐渐压缩农业特产税征税范围、降低税率直至完全取消,将农业特产品视同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一样征收农业税,只是在计税依据上按略高于同等面积、同等条件下种植粮食作物的收益为标准,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浙江、江苏等省已停征农业特产税。

(3)规范收费管理。地方政府部门无权设立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等项目,取消涉及农民的各种摊派和达标升级活动;精简乡镇机构和压缩财政供养人员;调整支出结构;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机制。

(4)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农村税费改革后,随着农民负担的大幅度减轻,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行政经费将出现较大缺口,需要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给予补贴。

4.支持建立农业灾害保障机制,促进农业保险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和气候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农业保险因赔付率过高,又不能获得政府补贴,中国各商业保险公司都不愿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农业保险基本处于停顿状况。这与中国农业发展不相适应,与日益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不相适应。作为支持与保护农业的重要手段,中国需建立与完善农业保险法规制度,选择世界大多数国家采取的以政府组建农业保险公司为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由中央政府统一组建专业性保险公司,公司宜隶属于农业部,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相应的分支机构,具体业务由县农业保险支公司组织办理。农业保险基金以政府财政补贴和农产投保保费构成,并对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费用和保险费给予财政补贴,以及实行免税待遇。新的农业保险公司需注重经营效率,避免机构庞大、责权利不明、官办色彩浓厚、办事效率低下、人员素质不高等现象发生,本着积极为农业服务、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使农业保险真正成为支持与保护农业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a.p.thirlwall.growth and development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1999.

[2]s.r.pearson,n.akreasance and g.nelson.1976“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rice production:a methodological introduction”f.r.i.studies,vol.xv,no.2,washington,d.c.,u.s.a

[3]wilber charles k,kenneth p jameson,ed.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velopment and underdevelopment(5th edn)new york:mcgraw-hill,inc.1992.

[4]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农业发展优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3-0022-03

总书记在2010年年初省部级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三农”工作的主题,现阶段制约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科技因素、资本因素、组织管理因素和体制因素等,如何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其主要路径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业的发展方式转到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管理改革和机制创新上来。也就是说,发展现代农业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核心内容是强化科技创新,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到科技进步上来;首要任务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管理要求是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

1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

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是强化科技创新,把农业的增长方式转移到科技进步上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在需求压力不断加大,而土地、水等资源要素约束不可更改的情况下,决定了必须实现粮食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依靠物质资源投入的外延扩张型向依靠资本科技投入的内涵挖潜型的现代农业转变。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凸显。如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种养业优良品种的培育推广,显著提高了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稳步提升,极大增强了农业生物灾害有效应对能力;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快速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农业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引进交流,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农村资源环境技术应用日益增强,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任务

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任务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按照产业区域化的要求,从立足当地资源出发,大力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2.1 要大力发展“两高一优”产业

按照“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依据当地水土气候条件和农民意愿,借助国家加大惠农政策机遇,积极引进推广优良品种,打造地方品牌优势,发挥品牌效益,把名特优新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提升区域品牌经济档次,提高农产品产出率和市场占有率。

2.2 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注重发挥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人才优势,着力发展特色名优产品。如我县围绕“特色种植业和规模养殖业”,大力发展玉米制种、设施蔬菜、食用菌、板栗、苹果、热河黄芩和生猪养殖、网箱养鱼、水产品深加工等特色规模产业,努力把宽城打造成区域布局合理、专业化分工明确、品牌竞争力强的名特优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华北领先的优质生猪养殖产业基地。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巩固发展“龙头+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提高规模化生产能力和水平,促进农产品多层次加工增值,延长产业链条,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促进特色产业向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2.3 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区域特色产业,有利于拓宽生产、销售领域,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和“无公害、绿色、有机”的要求,科学规划布局,规范标准生产,选育优良品种,跟踪技术服务。要着力抓好典型示范乡村建设,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抓好高效节水日光温室钢架拱梁大棚、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等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建设,使有限的土地和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要加快发展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发展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

3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管理要求

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管理要求是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

传统农业一家一户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农村改革,仍要围绕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不能离开这个基本制度,在稳定完善它的基础上,由过去分散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 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转变,着力提 高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3.1 要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要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统一经营、规模经营中的主体作用、载体作用、平台作用和牵动作用。

3.2 要积极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

近年来,许多企业家开始关注农业,工商资本正在注入农村,农村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级政府要为其营造发展环境,积极加以政策引导,加快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

3.3 要抓好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农技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与综合服务素质,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好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依托作用,同时大力支持多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大力提升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水平,发挥好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统一经营、规模经营中的带动作用,不断提

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

3.4 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为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走现代农业道路,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与高等科研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引进推广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扩大市场影响力。同时,要不断探索以“龙头企业+农户+基地”为主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采取订单生产、合同契约、保护价收购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与农户建立长期的分工协作、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3.5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发展优势范文第4篇

按照各国的有机农业面积来看,澳大利亚因其有机牧草的面积比较大位列第一,南美洲的阿根廷排名第二,也是因为有机畜牧业的面积比较大。中国有机农业面积排名第三,因为中国农用土地的总面积相对较大。接下来分别是美国、巴西、西班牙、印度、意大利、德国等国家。中国有机农业面积约占全世界的9%,大概占亚洲有机农业的80%。但若是从有机农业的面积占农业土地面积比例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有机农业面积还是偏小。排名靠前的国家里面,有很多欧洲国家的有机农业面积约为耕地面积的10%,在某些作物方面,有些国家的占比会更高,比如像德国、瑞典、丹麦等国,有机畜牧业占整个畜牧业的比例要高于10%,而我们国家的现状是小于1%。

有机农产品贸易方面,根据2002年国际贸易委员会(ITC)的测算,2000年全球有机农产品贸易额为160亿美元,2012年全球有机农产品贸易额是640亿美元,主要的市场在欧洲和美国,它们两个占了420多亿;亚洲有机农产品的市场主要在日本。

韩国有机农业

作为我们的东亚近邻,韩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能够给我们带来一定启示。韩国大致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尝试发展有机农业,1978年成立有机农业协会,1991年韩国成立有机农业发展计划办公室,隶属于韩国农林水产食品部,开始从国家层面规划有机农业的发展。1994年韩国专门成立一个环保友好型农业处,其后在1997年、2001年、2006年,每隔四五年出台一部环保型农业的推进计划。现在韩国还有一个偏重农业研究的机构IDA,与“韩国农业部”,也就是韩国农林水产食品部并列,其下设有机农业研究所。韩国有机农业起步是比较早的,发展也很快。

韩国耕地面积较少,人均耕地面积和我国差不多,平均大概是一个农户耕种一公顷的土地。韩国的农产品被分为3个等级,即有机、无农药和低化学品。其中低化学品类的认定在2012年被取消了,现在只认证有机和无农药农产品,二者比例加起来能够达到17.5%,有机农产品的占比也不高,占0.8%。

在韩国的各种农田,尤其是果园里,你会发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我们在一个农户的园子里面看到了他的生物多样性计划,他会有意识种一些草进去,而且他种了几十种草,不同的草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就这样通过生物多样性来控制病虫害。我国现在也开始在推进类似计划,但是一般也就是种一两种草。在水稻田里,他们会用田螺除草,每亩稻田放4千克的田螺,作为一种生物防治做法,效果也比较好。

位于韩国首尔的檀国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每年都有大量与有机农业研究相关的活动。该校还启动了一个以农场主为对象的有机专家培训计划,是一个研究生培养计划,要求农场主每周末去上一天课,学满一年会授予学位。这个培训计划目前已培养了800多人。

韩国IDA下属的有机农业研究机构,有直接的财政资金支持,目前这个研究所里面人也不多,大概有18人,是专门做有机农业研究的机构。据了解,我们农科院系统还没有专门的有机农业研究机构,农科院水稻所有一点工作,研究力量相对不足。

欧洲有机农业

1995年到2004年,欧洲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增长比较明显,现在面积已达600万公顷。在欧洲范围内观察有机农业的发展,德国可以算是一个旗帜性国家。德国现在正经历“有机农业研究热”,整个增长趋势十分明显,从三四十万公顷增加到一百万公顷,有机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从1996年的2%发展到现在的6%左右。有机农场的数量从大概七八千个发展到现在2万多个。有机农场数量占总农场比例从大约1%发展到7%。在市场上面有机食品和饮料市场份额大概从十几亿欧元发展到现在的60多亿欧元。他的生产和市场在同步发展。这是德国的一个总体情况,可以看出他们发展的势头还是比较好的。

从欧洲的几个国家2002年有机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价格对比可以发现,有机农产品价格高出普通农产品价格的比例基本是在30%-120%。在丹麦、德国等发达国家,高出的价格比例还要低一些。比如有机牛奶高出普通牛奶的价格,在意大利要高出一倍,德国是42%,英国高出38%,而在丹麦只高出19%。有机农产品的溢价在30%-120%还是比较合理的空间。再看欧洲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据统计,当有机农产品价格高出普通农产品5%-10%的时候,愿意支付的消费者比例是45%-80%;当高出50%-60%时,只有3%-15%的人愿意购买。

美国有机农业

农业发展优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有机农业;信息不完全;土地分散;范围经济

本文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一、有机农业及其发展

有机农业有众多定义,但其内涵是统一的。它是一种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农业生产体系。有机农业的发展可以帮助解决现代农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严重的土壤侵蚀和土地质量下降、农药和化肥大量使用给环境造成污染和能源的消耗、物种多样性的减少等等;还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众多发达国家由于对有机农业的巨大价值认识较早、投入力度大,再加上国家给予相关政策来支持和鼓励农民进行有机农业生产,因此在欧美及日本等国家有机农业发展比较快。

二、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

1、历史优势。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几千年来长盛不衰,并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原因就在于中国人民通过长期实践,积累和创造了“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地力常新”、“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等永续经营的经验和技术。这也是有机农业的精髓。

晋代我国就开始利用黄蚁防治柑橘害虫,并应用植物性和矿物性药物以及农业措施进行病虫害防治。这些技术对于发展有机农业很有价值。吸收几千来积累的传统农业精华,在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有机农业是在这些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依靠现代的科学知识,在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科学原理,包括长期规划、详细跟踪记录以及对设备和辅助设施的指导下对传统农业反思后的新运用。而我国悠久的有机农业生产历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将成为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巨大财富。

2、劳动力优势。有机农业的生产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尤其是妇女剩余劳动力资源更加丰富,这有利于有机食品的发展,同时也可以解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机农业生产的多数环节与我国传统农业有相通之处,便于广大农民操作,发展有机农业可以缓解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还主要是小农分散经营,而有机农业生产是个系统工程,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可以把分散的小农经营纳入产业化的轨道,使我国劳动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提高小农户的收入。

3、农业资源优势。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形和气候特点差别明显,自然环境多种多样,植物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而多样的环境和资源更适合开展有机生产。我国生物技术不如西方国家发达,主栽品种未经过基因重组,生产中不存在基因工程问题。

许多植物种类还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特别是板栗、核桃等干果,以及许多野菜野果,通过野生采集可以很快转换为有机产品。

尽管中国农业主体仍是常规农业依赖于大量化学品,但仍有许多地方,多集中在偏远山区或贫困地区,农民很少或完全不用化肥农药,这也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基础。许多山区、边远和贫困地区,环境条件优越,是发展有机农业的适宜地区,有的地方不经转换就可以直接开辟为有机生产基地,或采集以后直接作为有机食品出售。

三、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劣势

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道路非常曲折而漫长。2000年中国有机食品市场启动,截至2009年底,有机食品产值仅100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2亿多美元,占当年全球有机食品销售额的1%;中国境内有机食品仅占食品销售总额的0.02%,与发达国家有机食品国内消费总额2%相比,相差达100倍。以下因素制约了有机农业这个朝阳产业的发展:

1、土地极度分散。我国人均土地少,而责任田制度让农村土地极度分散,每户多为几亩的小块地,有机农业要求地块相对集中连片,以利于实施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检查与监督,分散的土地使质量控制难度加大,这将增加管理成本;同时,一旦管理不善,出现质量问题,又将直接影响整体的信誉。分散的土地难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的经营,也给检验认证带来很大的困难,增加了外部检查监督的成本。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有机农业实施统一管理,统筹管理,又能使土地规模提升,提高土地的规模效益,使其成为一个整体,产生规模经济的效应,同时合理地安排生产各种产品,又会产生范围经济效应,这也是解决我国当今土地过于分散的良好方式,土地的集约化将使土地产出效益提升。

2、认证制度和监督制度缺失。我国许多生产商为取得一个合法的“有机身份”,往往在小块地(30~50亩)上,生产经过严格程序控制的有机食品,一旦获得了认证,有了标签后,就对普通食品进行加工包装,其成本远远低于从源头开始的有机食品生产。

政府主管部门仅对形式进行管理,并不能对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全过程实行有效监控。尽管农业部等有关部门对有机食品生产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他们的工作重点放在了有机食品认证这些形式上,而对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缺乏监督或监督力度不够。

此外,自上而下的检查多因走漏风声,生产商有所准备,官方多得不到真正的信息,致使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3、生产商诚信的缺失,造成严重的信息不完全。有机食品生产商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或不具备生产有机食品的实力。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生产有机食品,就是在保护生态环境,修复严重退化的农田或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只有那些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企业家才具备从事有机食品产业的基本条件。现实情况不是这样,一些有机食品生产商因实力不够,尚没有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往往唯利是图,多以次充好,或者干脆直接造假牟利。其实,有机食品产业具有很大的赢利空间,这需要经营商有超前的战略眼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过硬的经济实力。在食品价格方面,我国并没有将普通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价位合理拉开。

有机食品生产商诚信的缺失,造成了有机食品市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消费者发生了逆向选择,类似于经济学中著名的“柠檬市场”理论,柠檬市场效应往往使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这样,就把真正的有机食品驱逐出了市场。

4、潜在的可合作的贸易公司少。有机农业需要有前期成本投入,往往依靠农民自己很难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因此必须依靠外部力量,尤其在边远地区搞开发会增加管理成本,以及农民很难保证产品的技术要求,外部的贸易公司或投资商对于这方面的投资十分谨慎,这就造成了产品无人收购,而如果农民去市场卖又无人认可的困境,农民种植有机食品缺乏积极性,如果有合格贸易公司为他们服务,从生产环节一直到销售,整个产业链都得到支持,才能使农民对种植有机食品充满积极性。

四、解决途径

我国必须建立严格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对有机农业认证严格把关,标准与世界接轨,并制定严格处罚措施,这样才能增强有机食品的产品可靠性,消除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劣币驱除良币效应。同时,还要鼓励成立各种对农民服务的贸易公司和有机产品生产商,在初期阶段对这些企业进行合理的补贴,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对农民土地进行联合经营,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这些都是弥补现阶段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劣势的有效方式。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蒋高明.中国有机食品产业的艰难之路.中外对话,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