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美育尤其重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柳斌同志说过:“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是很重要的。如果德、体、美这种相对薄弱的地位得不到改变,那就不能认为是实施了完整的素质教育;没有美育,就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少了感情的力量。”可见,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美育的重要阵地在课堂。语文教学几乎可以传达美学家们所致力研究的一切美。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美育,陶冶学生的爱美情操,让学生在审美中发现美,获取知识,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呢?
一、利用媒介,发现美
19世纪法国杰出的雕塑大师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挂图、实物、幻灯、多媒体等媒介,调动学生的感官去发现美。如教朱自清先生的美文名篇《荷塘月色》时,除了反复吟诵文中描写的文字,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美的荷花的图片,播放一些曲调和谐的乐曲让学生发现荷塘月色的美。又如教学《春》时,我让学生闭着眼,听配乐朗读,并要他们一边听一边想像春天艳丽明媚、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唤起他们对春天的情感体验,从而让他们带着一种美的感受进入课文意境。接着,笔者将“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春花图”、“迎春图”等五幅图画呈现在学生面前,问:春天美吗?同学们纷纷回答:春天很美。接着问道:“什么最美?”“花朵美,绚丽盎然的小草给人一种活力美、力量美。”……就这样,在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在寻美的乐趣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熏陶。
二、阅读范文,感受美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由于审美对象的表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教材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为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例如教读课文《春》时,老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坚韧的小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灿烂的春花等形象,能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教读《送元二使安西》时,老师通过平和温情的朗读,能使学生从平实的语言中体会到诗人王维在渭城为友人元二出使安西的饯行场面及深挚友情和真诚的祝愿,感受到客舍青青、柳色一新,自然界的一切,无不带着诗人的情意在欢送友人,为送别布置了一个充满神情的典型环境。诗人把笔移到饯行酒席上的最后一瞬,以质朴的语句写出无限真挚殷切的赠言,表达了送别者的殷殷祝愿和依依惜别之情,感情是多么丰富,友情是多么真挚。
三、分析课文,鉴赏美
初中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及风格。如松树的崇高、苏州园林的优美,小桔灯的朴实等等。老师通过文章的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可唤起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想像,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美具有形象性。老师在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鉴赏。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外貌温柔美丽,心地善良,关心孩子甘苦,她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等等,都是通过生动而丰富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审美鉴赏的关键。
四、启发想像,创造美
课文是经过作者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因而,当课文有些内容写得较粗疏,而这些内容与课文中心有密切关系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加深对美的创造。
五、初中语文教学与艺术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六、美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长”
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美育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这就与智育的抽象概括和德育的理性论证区别开来。情感性是美育的特殊功能,美育将理性蕴含在感性之中,以情感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像智育和德育那样的理性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美育不靠灌输,更不靠强迫,它是自由而轻松愉快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也使得它较之于某些抽象的说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总之,“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包含的美感,有机地对学生渗透美育教育,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关于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已经有很多人谈论过了,现在在这里再谈谈我们在教学中的几点感想。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新课程标准也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答题技巧。美育作为全面教育的内容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同时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它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并驾齐驱,对于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具有独特的功能。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用美的形象去感染,用美的情感去熏陶,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就可以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之中,滋润青少年的心灵,净化青少年的情思,陶冶青少年的性情,从而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
美育既和各科的教育都有着亲密的关系,美育一旦渗透到各科教学,将会增强各科教学的魅力,促进教学艺术化,语文教育在进行美育方面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从现行的各种版本的教材来说,文学作品占据了百分之八十左右,可以说都是古今中外名作的荟萃。从内容来看,思想博大精深,情感丰富贴切,形象生动多彩,好像生活的百科全书。从形式看,新颖活泼,小巧玲珑,应有尽有。从风格看,质朴美、华丽美、直露美、含蓄美、形象美、哲理美、空灵美,丰富多彩,无所不有,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美的世界。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入美的迷宫,让他们观察美、感受美、鉴赏美、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实在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天职,一旦有了这种认识,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扣人心扉,于是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就有了保证。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一般包括塑造美的心灵,培养美的情趣,学习美的语言,领略美的形式,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材中荟集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塑造了许多心灵美的光辉形象。在他们身上有着许多闪光的东西,他们的思想行为,大多是高尚的、进步的,与正义和真理联系在一起的,使人崇敬,使人向往。教师如果善于挖掘这些课文本身所具有的文学因素,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使他们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产生共鸣,能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作为榜样,去追求美的心灵,做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情趣的人。除了正面形象外,即使反面人物的身上,也同样能受到美的教育,葛朗台虚伪、凶狠、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夏洛克极端贪婪、冷酷、残暴的阶级本质,由于作家对这些社会渣滓从本质上进行了深刻地揭示和批判,也就表示了自己理想的美。在教学中,对这些反面形象的分析过程,其本身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和分辨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过程。是那些丑恶的东西与美好的东西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中,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学生从感性直观里获得了一种判断的能力,产生爱美憎丑、从善弃恶的心理欲望,从而也就培养了他们健康美好的感情,使他们成为心灵美的人。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欣赏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说,就是审美能力的培养。语文课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所展示的艺术美及其以艺术形式所在现的社会美、自然美,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进行审美教育的材料。一般来说,不同体裁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精心设计传达美的方式方法。如抒情散文,宜创造传情的感染气氛陶冶学生;记叙文,可借助光彩照人的形象激励学生;写景文,可借助开阔幽邃的意境开拓学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离开了语言,不可能有文学作品,从这角度看,学习美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是相当重要的。高尔基称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无论诗歌、小说、散文、喜剧,作家为了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在语言上下功夫,创造最美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从语言的凝练美、语言的音乐美、语言的整齐美和语言的形象美这几个方面入手。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是这样开头的: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这里,语言平仄的变化,音调的扬抑,句式的反复以及句末“了”字的运用,化平易为神奇,将作者热切盼望春天到来的喜悦,表现得何等真切。
一、初中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美育素材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二、初中语文应该贯穿自然美的教育
在文学领域,有的作品精心构思,刻意雕琢,语言华丽,感情炽烈;有的作品则崇尚自然,返朴归真,语言平实,感情淡雅。就美学来说,“浓妆”也是美,“淡抹”也是美。然而,人们有时往往偏好于淡雅之美、自然之趣,喜欢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修饰”的情趣。因此,情真、意真、景真的自然美,常常受到人们的青睐。自然美在课本中是随处可见的。
请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为绯红,绯红又变成了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一片肃穆的神色。”“在这样优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海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夜风轻轻地吹拂着,空中漂浮着大海和田禾混合的香味……”
作者所描绘的海滨夏夜的景色,是自然和谐的景色。文章运用了极平常的语言,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作者的本领就在于能捕捉夕阳西下时,天空中真实自然的景色:红光消失后天空中呈现出的真实面目;走在沙滩上大自然赋予“软绵绵”的真实感觉;海风吹送来的“混合的香味”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赞美的笑声。这些无不流露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这人与天空、大海和谐相处的美,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不添色不添彩、完完全全是天然生活的素描画,是一块无瑕的碧玉。学生读到这里,有谁不热爱生活,又有谁不去拥抱生活呢!这正是淳朴隽永的自然美的魅力所在。
三、初中语文应该贯穿联想美的教育
联想是一种心理现象。人们有时在产生某种感觉时,会产生另一种感觉的兴奋。这两种不同类的感觉相互联系起来就是联想。比如看到红色、橙色会引起暖的感觉;看到蓝色、紫色就会产生清凉的感觉。人们通过心理的习惯作用,可以由颜色联想到温度,由声音联想到形态,由冷暖联想到轻重等等。这种心理现象应用到文学创作,就会产生美的效应。联想的作用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某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觉形象化。
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中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手法:“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远远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诗人富有创意的联想,让读者从“远远的街灯”中,联想出那闪烁在天空中的灿烂的群星;又从那“无数的明星”联想到那灯火辉煌的天上街市。这样天上和人间上下沟通,把读者带到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神奇的世界中,使读者联想到天上的街市、街市上的珍品、幸福自由的生活。读完这首诗,我们不禁沉浸于瑰丽神奇的境界中,获得了美的享受。
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运用联想,不仅给读者上了一堂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课,也给读者上了一堂很好的美学课。课桌上的圆体字帖“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小弗郎士把它联想成“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教室里的人们正在认真专心地画杠子,小弗郎士联想到“好像那也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小弗郎士联想到:“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作者借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变化,借孩子之口,运用联想,讽刺了敌人,对破坏祖国和平的敌人表示了无比的愤慨,抒发了对和平生活、对祖国的珍爱和眷恋。作者尤其是在小弗郎士的感觉上、对韩麦尔先生的联想上描写得极为深刻。“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里先生的形象是由小弗郎士的实体幻觉出来的,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染了他,激励了他,教育了他。他从心里佩服韩麦尔先生,崇敬韩麦尔先生,热爱韩麦尔先生,所以他觉得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作者借助联想的手法,把韩麦尔先生的品格形象化了。有哪位读者读到这里不为之感动呢!这就是美学上联想的效应。
四、初中语文教学中美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利用课文中的自然美资源
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一切美的东西,包括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美。初中语文中的自然美,真可谓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如《春》之作者把美的情致注入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中,让人领会到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沁园春·雪》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图,使人领略到分外妖娆的北国风光的美;《听潮》尽情地描绘了海睡、海醒和海怒的画面,真切地揭示出大海刚柔相济的美。这样的例子在课文中举不胜举。课文中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具有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磨砺品性、启示哲理、奋发精神的审美教育意义。利用课文中的自然美资源有多种方法:一是有感情地朗读、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目视、耳听、口诵、想象,使之获得“如临其境”的美好感受,在审美的愉悦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自然美的熏陶。二是选择有自然美点的课文,让学生进行仿写、扩写、缩写,体味自然美。三是启发学生以课文为“例子”,去观察、发现家乡的自然美,诉诸笔端,创造出美,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利用课文中的人物美资源
人物美是社会美的主体。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很多课文有催人向上的人物形象美。如《木兰诗》中的深明大义、勇敢刚毅、胸怀柔情、勤劳的木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的耳闻目睹国家贫弱不振的局面,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少年;《我的老师》中的热爱学生,温柔、热情、公正的蔡芸芝;《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品质纯洁高尚、意志坚韧刚强、气质纯朴谦逊、胸怀美丽宽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这些人物,无不闪耀着美的火花,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指导学生或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或分析正面描写,或分析侧面描写等,让闪光的人物形象占据学生的心灵,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利用课文中的语言美资源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资源。语文课本随处可以观赏到“美”的鲜花,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写了从杭州附近的富阳到桐庐航行时所见沿江的山水奇景,我们阅读时,越读越觉得自己的身心进入那“风烟俱尽,天山共色”、“天下独绝”的奇妙异常的自然景象之中。当读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处,我们仿佛也置身于富春江上那种宁静幽深的境地,领略、享受那种静态之美。又当读到“千百成峰”、“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文句时,我们又似乎感觉到那里两岸山峰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此时此刻,阅读主体沉醉在一种和谐宁静的境界,山水与我交融为一,神与物游,整个身心获得怡情欢愉的享受。又如朱自清《春》描写春花一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所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使得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情感真挚。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诱发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入手,引导他们咀嚼词句,理解语意,体会语言的内涵美和形式美,不断提高其欣赏语言的能力。我们还要指导学生拿起笔来模仿美、表现美,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利用课文的主题美资源
对文章的审美,不能只是简单地停留在对词句表相的理解,而应结合作家的个性与写作时的特定心境,帮助学生深入分析和发掘课文中的内在美点,揭示作者通过描写美景或形象美等各种客观美所表现的深层性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充分领悟文中思想情感的美,达到以情化人的目的,使学生在真挚高尚的审美情感中得到陶冶,很自然地进入文章的美感世界。反映社会美的文章在语文课本中俯拾即是。众多的形象美能引起学生的仰慕、敬重之情,进而去模仿、追求和学习,创造出新的社会美。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们这些人的身上体现的是人性的品质和情感,体现的是人类追求进步时的苦难、磨练和奋争,体现的是一种坚强和不屈的精神意志,他们带给读者的是一股强大的心灵震撼力,促使读者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人性的力量,这正是课文的美育教育目的之一。
【关键词】美育; 渗透;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不仅关系到语文课程目标的实施,更关系到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呢?笔者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挖掘教材中的美,让学生懂得欣赏美和感受美
纵观现行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选编入教材中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熔自然美、社会美于一炉。美育教材,俯拾皆是,真是“美不胜收”。教材中的美育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走进作者,挖掘作品的主题美。主题,指的是文章的具体内容所表达的的基本思想,是作者主要写作意图的体现。教师要真正理解作品的主题美,必须走进作者,详细了解作者创造作品的详细经过,这样才能体味作者那种美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文章通过对一株紫藤萝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美之本质的深度追求,对生命意义的执著拷问,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长河迂回曲折而终将前进的无限感慨
1.2 图画的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卢沟桥》等一系列的说明文,无不从事物的构造、用材、作工、雄壮等等方面向人们展现这些建筑的美,给人以雄伟壮观的图画美。那些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散文也给人以“人在画中游”的图画美的感觉。如《春》、《中国石拱桥》、《故乡》等文章。再比如马致远的《秋思》,仿佛一组静物画,真是“诗中有画”,让人感觉美不胜收!
1.3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揣摩作品美的意境,创造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揣摩和展现作品美的意境,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鲁迅的小说《故乡》结尾写到:“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小说结尾用“路”来比喻希望的有无、揭示小说的主旨,留下了悬念。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路”的形成离不开人们的开辟、行走,认真领悟作者的“弦外之音”,就能很快地把握住小说的主旨。
1.4 强化朗读和品味,感受美。文学作品美的语言,需要从朗读中去感受,从品味中去领悟。朱自清的《春》,学生通过深情朗读和细心品味,他们会自然发出“春天太美了,文章的语言太美了”。初中课本中的许多作品,它们不但有鲜明的艺术形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挚的感情,更有诗一般的语言。细细品味这些诗一般的语言,会使学生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
当然,语文教材中所蕴藏的美远远不止以上所列的这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关注自然、社会和人生,涉猎艺术科学,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力、感受力和鉴赏力,通过发现美、感受美、领悟美,最终将外在的美内化为自身美好的情感,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
2 走出神圣的课堂,让学生发现大千世界中的美
第一步让孩子认识然界外部的特征美,拿颜色美来说,然界可谓是五光十色。红玫瑰、黄、粉杜鹃、白水仙、争奇斗妍,媚态百生。不同种类的动物也以特有的色彩装扮己,金龟子金光闪烁,红蜻蜓通透鲜红,大熊猫黑白分明,孔雀开屏更是灿烂夺目。节假日让学生到公园或远郊外,能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彩为教材,让学生明白颜色的种类特点,相互的关系,以及各种颜色构成的然画来提高他们感受然美的能力。然界形态美也极其丰富:巍峨的山峰,挺拔的青松,给人以不同的造型美;奔腾的江河,咆哮的大海,以锐不可挡的力量表现出磅礴的气势美……面对然界各处独具一格的形态美,引导得法,学生必将从吸取美的养料。因此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感知社会人生也是美育的一种方式,机关、工厂、农村,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美有丑,有真有假,我们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更快的更直接的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在美育过程中,实行科学性、思想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的放矢的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让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成长。
3 强化动手去实践,让学生主动去创造美
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创造要强化一个“练”字。 可从两方面强化训练:
3.1 拓展性描述 。
这种描述注重对课文中描写和暗示的人、事、景、物等形象的感情描摹,并携带描述者的情感。如把祥林嫂一生命运作集中性描述,对中年闰土见到“我”时的场面作扩张性描述,对孔乙己最后一次爬出咸亨酒店以后的境况作补充性描述,这样的描述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进行,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更实际锻炼了语文方面的审美创造能力。
3.2 作文训练。
课文是个例子,在引导学生欣赏了作品的美的形象、美的心灵 、美的语言、美的表达方式之后,要注重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鉴别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进而指导学生去写自己认识的人和事,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在训练中我常用这几种方法:一是用多样化修辞装饰,使作文语言娇艳――在修辞中求美。二是用变幻的语言装扮,使作文摇曳多姿――在变幻中求新。三是用流行的话语装扮,使作文年轻活泼――在流行中求活。四是用古诗词名句装扮,使作文富有才气――在古典中求雅。
3.3 编写课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