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活动作业设计

体育活动作业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活动作业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活动作业设计

体育活动作业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教学生 体育 游戏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5-0162-02

职业高中幼师教育班招收的几乎全是女生,娇生惯养、怕苦怕累是她们的共同特征。她们经历了中考失利,情绪低落,再加上专业教学科目与原来中小学教学科目的巨大差异,学生进校后一时难以适应。哪怕是一些体育活动,也会以各种理由来逃避。然而,幼师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幼教工作,如何组织好体育兴趣课外活动是幼儿教师的教育基本功,怎样开展符合体育教育要求又适合女生及本专业特点的体育活动,成为了一对突出的矛盾。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教改探索,笔者摸索出让体育活动与游戏结合,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积极性、主动性,开展一系列符合女生特点和专业特色的趣味体育活动模式。

一 幼教学生的概貌描述

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纷纷到自己理想的学校报到就学。作为幼师学生的女生来到了新的教育环境,表现出来的不是兴奋、好奇,而是萎靡不振。经过观察、调查发现:学生刚从中考的失利中走出来,特别是那些原来成绩还是比较好的学生,中考一锤定音,无缘进入理想的高中学习,不情愿地进入职业高中,情绪一落千丈。大多数学生是家长的宝,清一色娇生惯养的女生,嘴勤、手懒、活动少。体育活动本身强调的是技能的训练、体能的提高,枯燥无味、缺乏乐趣,并且特别容易让人疲劳,学生总会编出千百个理由逃避体育活动,这就迫使学校进行探索,让学生自觉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

二 带领学生体验幼儿游戏

在幼儿园不管是游戏还是活动(上课)都会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如体育活动,基本的走、跑、跳、投掷、攀登等,老师都是以游戏的形式来练习,以达到发展幼儿这些基本动作的目的。而在普通中小学教学中,学校总是以频繁的体育训练形式来培养技能、提高体能,这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新生入校后,体育老师与班主任老师和有关任课老师协商,利用课外活动、班团活动、见习活动等组织学生去作为实习基地的幼儿园体验幼儿园体育活动和游戏。幼儿活动时,有时幼儿教师也会让幼教学生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让幼教学生体会活动的愉悦。学校就顺势紧紧抓住学生这一心理,并告诫学生,这是今后幼教老师教育活动形式之一,通过游戏活动来吸引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三 组织学生参与运动游戏

以游戏来吸引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达到锻炼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趣味体育活动。做什么游戏?首先要从学生感兴趣的幼儿园游戏入手,把学生引导到体育活动中来。但幼儿游戏毕竟是幼儿的游戏,达不到职高学生提高体能锻炼的目标。体育老师就改变幼儿游戏的规则、玩法,增加游戏难度,以达到提高职高学生体能的目的。就此,体育老师就自创游戏,编织趣味体育项目,如“端水接力”,每组10人,以接力的形式将起点的水端到倒入终点的容器中,5分钟内端水多的组为胜;又如“八人集体跳绳”,在5分钟内8人集体跳绳;“30人跑跳接力”,以接力的基本形式,两人一组,用短绳完成60米的奔跑(30米折返)和集体的跳跃动作;再如“夹球接力”,两人一组,用两根竹竿将圈内的篮球夹住跑到30米处,绕过标志杆跑回后再将球放回圈内;“换球接力”,每组20人,依次完成60米内持双球的接力跑,在30米处进行一次换球;还有如“100米障碍接力”,在100米跑道中设6个障碍,快者为胜等游戏,供学生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了锻炼,既达到了体育活动的目标,又增强了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其乐融融。

四 指导学生自编教育游戏

富有兴趣的体育活动,既增强体力又培养兴趣,使教育性体育游戏充满了无限的魅力。但往往是学生兴致未然,而老师的设计跟不上节奏。同学们也有了想创编游戏的念头,苦于没有头绪。体育老师及时抓住并利用学生的这种想法,与专业课教师配合,在学生学习专业科目《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时,让专业课教师指导学生设计游戏,努力让专业学习与体育活动两不误。

为减轻设计游戏的难度,让学生充满信心,专业科目老师就分四步来帮助学生设计游戏。

第一步:为熟悉的游戏进行设计。众所周知,游戏一般包括四个部分:即游戏的目的、玩法、规则、结果。要使游戏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产生良好的效果,就要制订好目标。以“赶小猪”为例,学生已会玩这个游戏了,就让学生先为“赶小猪”这个熟悉的游戏来设计目标。为什么要玩这个游戏?通过讨论,最后给这个游戏确定目标:练习滚球。根据自己玩这个游戏的经验写清楚游戏的玩法:把人数分成相等的两队(或四队),站在场地一端的起点线后。起点线前的圆圈内各放一个皮球作小猪,各队排头学生手持一根木棍。游戏开始听到指令后,各队第一个学生用木棍迅速边走边向前推球,绕过椅子,最后将球推回圆圈内,并把木棍交给第二个学生,自己站到队尾。同样的方法依次进行。直至各队尾学生把“小猪”赶进“猪圈”(把球推至圆圈内)。再给游戏定规则:(1)只能用木棍赶球滚动向前,不得击球奔跑。(2)必须将球滚至圆圈,然后交接木棍。最后确定游戏的结果。

第二步:在为熟悉的游戏订目标、玩法、规则、结果的基础上,学生自行设计游戏。根据游戏的四个部分,每人编写一个游戏。作为作业,专业科目的教师对学生编写的游戏进行逐个修改,好的游戏向各班推荐、介绍。几次作业下来,就有几个游戏好玩了。当没有游戏玩时,学生就会自己主动去设计游戏,不怕体育活动时没有游戏玩。

第三步:在自行设计游戏的基础上,按照专业课《活动设计》的要求,让学生设计体育游戏的教案(也可以是幼儿游戏的教案),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的形式编写教案,由专业科目的教师修改整理教案。

第四步:放手让学生上课。把学生写的“优秀教案”,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来做老师,带同学们来做体育游戏活动(也可以带低年级的学妹活动)。课后大家一起来点评。点评后再根据大家的建议进行修改后重新试教。有的幼儿游戏教案,有时专业课的老师也会与实习基地的幼儿园联系,让学生们做幼儿教师,到相应的班级去带一个游戏活动,让幼儿园的老师对设计的游戏及活动作评价。

经过这四步的过程,不但丰富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内容,增加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也增加了学生创编游戏、设计游戏的能力,对专业科目的学习帮助大,实践能力提高也很快,为学生到幼儿园实习乃至以后进幼儿园工作创造了条件。

五 组织开展趣味运动会,发动学生自觉开展趣味运动

由于教育性体育活动充满趣味,同学们不再像原先那样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躲着不去,而是很乐意地去参加。学校每年都会组织趣味运动会,“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是全体师生的口号。每年的秋季,学校组织的都是趣味运动会。根据学校专业的特点,运动会前,要求每班做一块属于本班的班牌。由同学们自行设计、绘画,有的还会写上符合本班特点的口号。运动会入场式时,同学们抬着自己设计的与众不同的班牌进入运动场地,很是自豪。比赛项目除了传统的拔河和800米赛跑,就连其他学校的体操比赛,也改成了手语操比赛。至于进出场,操节之间的音乐伴奏、间奏,各班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用各种队形、舞蹈动作、舞蹈造型来表现,真正体现了幼师专业的特点。其他还有个人项目飞镖投准、踢毽子、投篮王。此外,都是一些游戏类的项目。这些游戏项目,有的是由老师设计的,有的是由学生自己设计的。运动场上,不知是在比赛还是在游戏。作为新生,参加这样的运动会显得很开心,她们都会说:我们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的运动会,实在是太好玩了。同时学生还观看老师们参加的个人和集体比赛的项目,为自己喜欢或自己班的老师加油呐喊,有时也会争得面红耳赤,却也是欢天喜地的。

近年来,经过教育性体育游戏的改革与实践,进修学校的体育活动已形成了体育活动与游戏相结合的模式。它符合幼教专业的特色和女生的特点,能让学生在体育活动时“活”起来。尽管这不能说是最好的体育活动模式,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认为是最佳的模式。或许再过几年,我们的活动模式会变得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体育活动作业设计范文第2篇

一、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育的机理

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人身体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应当使年轻人在参加生产活动时,能够迅速地了解工具、掌握工艺、适应生产条件。但是,这一切只有在他们具有职业需要的身体训练水平,具有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能够灵活节省地完成必须的动作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体育锻炼对人的肌体有着良好的影响,系统从事身体锻炼的人很少生病,对生产活动的适应比一般人快,能够态度正确、意志坚定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一般身体训练水平与顺利适应职业需要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并不存在相关关系,为了顺利地掌握专业技能,必须发展某些具体专业最为重要的身体素质。在劳动过程中也发展和提高着与职业技能相关的素质和技能。因此,有经验的车工工作起来就比年轻的等级运动员有利得多。但在劳动过程中这些素质要达到所需要的水平需要靠年复一年的努力。此外,年轻人在适应工作阶段由于较低的身体训练水平,常常会导致他们从所选择的职业中改行,或者延误工作进度,造成损伤和残疾。职业实用性身体训练的手段,可以采用一般体育运动和竞技运动中的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动作,以及根据职业运动的特点进行改造和专门设计的练习,针对性地训练对于职业必要的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及其他相关能力。正是这些练习直接决定着具体职业活动的效果。高职的体育课程设置应增加对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相适应的职业运动训练,充实和完善对职业活动有益的运动技能储备和体育知识;强化发展对职业重要的身体能力及其他相关能力,在此基础上保障身体活动水平的稳定性;提高肌体对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保持和增进未来劳动者的健康。由于职业的不同,运动行为的特征也是有差异的。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应该注意开发学生的运动行为,实现动作的精细度,降低劳动损伤率,提高劳动效率。目前,欧洲流行“新体育”,澳大利亚流行“澳式体育”,日本则有人提出“托罗普斯运动”,均是力图通过改变、修正原有项目的规则与条件,使这些运动项目的难度和运动负荷降低,使之适应学生的个体特征与兴趣爱好。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在时间上、空间上、组织形式上应实现重新组合、重新开发,开设多种运动项目,对运动项目和运动技术进行分化和重组,创造新型的体育项目,对正规的运动项目进行改造,使之成为适合学生需求的运动项目,进而达到开发学生运动行为的目的。

二、高职院校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设想

1.完善高职体育常规课程

(1)是必修课。体育必修课教学内容过于“统一”、教学过程过于“规范”、教师对学生过于“捆绑”,均是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的根源,也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给学生主体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扩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时的自主选择性,必修课要打破专业和年级、班级界限,按项目分级别教学,使课程的针对性更强,使学生的认同感、兴趣更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自主选课程要分为各种层次,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课。必修课内容的设置可以根据学校人、财、物的实际,安排学生喜欢又能够开展的运动项目。

(2)是任选课。任选课从个性化的体育教学出发,帮助学生形成个人体育专长,提高专项技能。体育选修课的设置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爱好实行“三自主”选课(即自选项目、自选时间、自选教师)。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开设体育文化欣赏、民族体育、裁判、娱乐体育及新兴的拓展类项目,各种课程又可分为普及和提高两种档次。

(3)是职业技能运动训练课。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对体能的需要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发展提高职业技能的身体素质。针对在职业劳动中人体局部重复操作的负荷强度,选用对应肢体活动的保健体育教学,使身体全面协调发展。如机械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除了搞技术设计外,还可能长时间站立于机床前工作,经常接触各种一定重量的机械零件;纺织专业的学生经常要站立操作,进行一定的手工或电动裁剪。在体育运动训练课中,就应结合这些专业要求,发展学生肩带肌、躯干肌和脚掌力量,发展一般耐力和下肢静立耐力,增强上肢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加强目测力和注意力的培训。又如建筑专业和美术装璜专业,都有高空作业和在特殊环境下的创作与工作过程,这对人体的平衡控制能力要求较高,在体育运动训练课中,必须对这部分学生加强平衡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增加有关实践性的练习。

2.丰富课外体育活动课程

以“课外运动俱乐部”为基本模式,注意群众体育运动的新热点。在俱乐部及选修课的基础上纵向深入发展,以其灵活的组织形式吸引有兴趣浓厚的学生长期参与体育锻炼。体育俱乐部是高职院校学生今后课外锻炼的主要形式。它的功能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体育活动的课堂,组织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组织校内、外各级各类的体育比赛。各个俱乐部可以有自己的组织章程、会员、活动场所、指导教师等等,形成一系列的规范,有利于俱乐部的长期运作。辅导课是课内教学的延伸,教师在辅导课上进行技术指导和答疑,消化巩固和提高课内所学内容。由于现在高职院校学制的压缩,体育课内学时相对缩短,对一些项目来说,学生要想真正掌握,必须进行课外辅导。《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学校除安排体育课外,每天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作息时间安排15―25min的大课间活动。

体育活动作业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生体育活动;体育课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3.019

课改后,重视学生主体性,强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重视学生兴趣特长类的开发,从宏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全面增强学生的运动体质。体育运动资源的开发,选项课、校本课的进一步完善实施。但“健康第一”的观念还没牢牢树立,“重智轻体”现象依然存在。体育课堂教学仍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体育活动里学生生龙活虎,但在体育课上却无精打采,这严重影响到了体育的正常教学秩序。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造成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深层原因,进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成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

首先,是课堂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教学内容传统、单一、竞技性太强、趣味性差、练习强度大、组织方法呆板。体育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要和学生多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动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因材施教”,体育教学的深度、广度、速度,要适合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就必须达成一个“底线”,对运动能力差、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是“放羊”。

其次,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态方面。体育课是非高考科目,既不影响学生的高考升学,也不影响他们今后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普遍认为体育课的时间就是休息时间,间接影响到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就会放松追求,不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放羊课”。然而,富有人格魅力与独到教学风格的教师是可以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教好,这是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的一个前提。因此教学理念上多更新。如把“节奏”教学理念引入篮球教学,音乐节奏踩点、往返跑的做法引入到田径教学等等。

还有,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准备活动枯燥,课堂教学模式固定,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活泼好动。体育课教学内容太单调,学生有种被压抑的感觉,大多处于以教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性较差,基本上都是被动完成任务,学生没有激情,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再加上现在大多数学校又把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有的项目想上也不敢上,更加造成上课单一,学生就更加提不起兴趣。

(二)学生方面

首先,是学生的心理因素。高中生喜欢体验新鲜事物,体验掌握体育运动技术成功的喜悦之情,但由于高中生运动能力的差异,有的同学动作做得不好又怕同学嘲笑,就觉得上体育课没兴趣,自己玩最开心,难得一周才2节体育课,如按教师上课的程序,时间只有45分钟不充足,玩得不尽心。同时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练习强度一大,许多学生就会有畏惧心理,从而产生抵触情绪,而且大多数学生在小学就散漫惯了,不喜欢被约束,甚至借故不上体育课。

其次,是教学选项及其场地器材的状况因素。生命在于运动,学生天生就爱运动,因为学生年轻,活泼、好动,学生喜欢体育是因为学生喜欢自由活动,做他们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但每个人爱好都不一样,有些体育课的内容并不一定是他所爱好的,同时,缺乏相应的场地器材及师资配备,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老师再努力也白费劲。

还有,学生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大多数学生心目中的体育课就是“玩”,也不管学什么样的运动技能,运动技巧及达成的教学目标,没有升学和作业的压力,不愿受老师上体育课的束缚,老觉得上体育课没必要。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想象,只能加以引导,从思想意识上提高认识。

二、改善对策

其一,针对上述情况,除了在场地器材上要对竞技体育的学校化改造,吸取竞技体育的健身性、趣味性及教育性价值。对场地器材、规则技术等进行适合学生特点的改造使其更好地为学校体育服务。在场地设置及布局上,多花心思,建立“快乐体育园地”以适应各种教学开展,把学生吸引到安全、快乐,又极具身体锻炼特色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来。

其二,主观上体育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学模式陈旧单一,单向式教学,体育课变成运动员的训练课或一节节达标课,缺乏多样化,而枯燥乏味的单向教学是他们无法接受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为我们提供课程改革的路径,要使学生明白上好体育课对身体发育的重要意义。因此多样化教学方法落实课堂,多利用教师具有的语言特质,包括口语和肢体语言,多利用运动项目所具备的趣味性,尤其是竞争性,对每一个技术动作进行教材处理化时,在练习方法的丰富上加强设计,多采用组合练习的设计,尤其是与身体素质相结合的不同组合。

其三,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上课时多利用学生的争强好胜和喜欢竟争的特性,辅以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回归体育教学课堂,把握好教学内容和上课技巧,必要时多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多采用游戏比赛的教学方法,从兴趣上多引导学生。认真备学生、备教案、备场地、器材、备教学手段和技巧。学生的主动性是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学生喜欢体育,喜欢小群体式的自由自在的体育活动,从这一特点出发,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群体式教学,或(圈子教学)。同时必须关注学有困难及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状况,多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的活动形式,逐步培养与诱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与情感。多鼓励、理解、包容,少批评、抱怨、责备。并且能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变换练习手段,丰富练习方式,把学生引入体育课堂上来。同时,在制度法规和舆论导向上加以引导,寓教于乐致力创设合作探究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最终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其四,强化教学目标的意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制度,最大限度的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充分灌输体育课堂教学是提高体育活动的核心观念,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技能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提高,真正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让学生都喜欢上体育课。

参考文献:

[1] 季浏.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

体育活动作业设计范文第4篇

一、现状调查

根据我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课的安排和实施情况,对全校二千多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发现我校体育活动课存在以下几种不良现象:

1.课外体育活动课时间得不到保证,活动时间被文化课教师用于辅导或考试,导致有的班级不能到位。

2.课外体育活动课安排的内容相对比较集中。

许多班级同时安排篮球或田径活动,造成场地安排不过来,加上田径活动相对显得枯燥无味。学生渐渐地失去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的兴趣,而打退堂鼓。

3.部分学生喜爱的特殊项目如体操、武术、舞蹈、游戏等没有落实在课表上。

4.有学生认为由班主任担任的课外体育活动辅导教师的技术指导不够详细。

有的学生在课外体育课时间想学习排球、体操等其他项目。但由于技术难度较高,又缺乏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怎么学也学不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对该项目也失去兴趣。

5.课外体育活动课,女生爱好的项目较少,而且场地又有限,因而部分女生只能充当看客,甚至一走了之。

针对以上这些现象,也为了能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体育项目的技术技能,养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同时,也是为了能让每个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课中真正做到“动”起来,人人有事做,我认为应该对课外体育活动课进行改革。

二、实施研究

初始阶段,我们对学校高一年级课外体育活动课采用“菜单模式”的课外体育锻炼方式。所谓菜单也就是在课外体育活动课中设置若干个体育活动兴趣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身的身体素质等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活动,并且各体育兴趣小组安排专职教师进行指导。学生不仅可选择参加一个兴趣小组,也可选择参加多个兴趣小组进行活动。

课外活动课期间,为了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励学生更好地参加体育锻炼,学校在此期间可组织一些体育比赛(体操、篮球、排球、羽毛球)等,以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及培养班级团队精神,让他们在比赛中各显神通,一展己长,为班级作出贡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阶段的实施研究,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

课外体育活动可让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课上通过大量的活动,加深对体育原则、内涵的理解和对运动的体验,以提高体能,活跃身心,增强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实践水平和组织能力,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为了便于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得以更广泛更深入的开展,我们对第一阶段活动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1.增强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2.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发展体能和对体育活动的自学能力;

3.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5.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6.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7.引导学生更多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关注自身。

根据以上所提目标及要求,回顾第一阶段的相关研究工作,发现前期工作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①小型竞赛流于形式,质量不高。学生在比赛前未能有相对多的时间去练习提高,只是临到比赛拉上去凑凑热闹,更不要谈赛后有时间、有意识去总结成败。一句话就是积极参与的态度欠缺,主要问题不在于学生,而在于受一些机制的束缚。

②一、二级“菜单式”自主选择学练不能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在开展活动的初期我们采用“菜单式”自主选择的兴趣小组形式。分组后出现了有的项目人数太多,有的则较冷清。而选择热项目的小组内各个成员技能、体能参差不齐,出现了各个成员的不同需求不能同时满足的状态,造成了学习和管理上的混乱。

③活动的多样化不够、趣味性不浓,受传统体育教学和活动的束缚,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没有能够大胆脱离课本,没有主动地淡化技能学习,而死死抓住体育本体不放,反复机械地在课本内容上纠缠,致使学生学习成功机会减少,成功体验不够,进而降低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④全员参与不够,师生同乐欠缺。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在活动期间男生的活动要较女生强,体能好的要较体质弱的活动次数多;教师参与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这里面除了活动主体存在差异外,项目设计也存在问题。

总结这些问题,我们在第二阶段采取一些相应措施:

①项目设计多样化。本学年项目设计向趣味化、娱乐化、生活化、日常化和贴身性方向靠拢,对女生活动则采用软式化、小型化等手段,争取达到全员参与。

②丰富活动内容。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侧重于淡化纯技能学习,采用分解技能水平,就分解的各细节作为活动和竞赛内容,降低练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和练习兴趣。另外,我们收集学生儿时游戏和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在民间流传的一些具有健体、益心、娱乐的活动加以改进或在其启发下重新设计,从而使之合乎我们活动群体的口味。

③细化“菜单式”自主选择学练。提高每次活动质量,采取一、二级菜单模式学生出现饥饱不等的问题。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使活动主体吃饱吃好,我们在一、二级菜单的基础上,再将各个支节按小群体或个体基础不同分成若干学练小小组(图例),同时适当地将有些项目女式化、软式化、小型化以适应特殊群体。

④以赛促练。自去年始,我校的运动会在原来只有田径项目的基础上增加多个小型比赛项目,以期促进课外活动更广泛更深入的开展。今年我们会再次增加小型竞赛在运动会项目上的比重,争取将运动会遍及绝大多数师生,真正将奥林匹克精神深入人心。

为了能更好地开展学校小型竞赛,促进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课的锻炼,考虑到尽量能够使全体学生参加比赛,又考虑到有些学生掌握各项技术动作不全面,有的只能掌握某一单项技术,如排球,有的只会垫球,有的只会发球等,我们设计了多种多样的小型比赛:

初一年级:小球投接球比赛(班主任参加)、 广播操比赛、综合性游戏接力比赛。

初二年级:角力抢球投篮比赛(男)、综合性游戏接力比赛、踢键子比赛(女)。

初三年级:跳绳比赛、软式排球垫球比赛。

高一年级:广播操比赛、五子棋比赛,篮球跑篮比赛(男)、模拟保龄球比赛(男)、女子排球比赛。

高二年级:自行车慢车赛(班主任参加)、街头篮球赛(男),软式排球双人对垫比赛(女)。

高三年级:拔河比赛、足球绕杆射门比赛。

经过设计,参加比赛的人数大大增加,而且学生只须掌握某一单项技术动作就可以参加比赛,使比赛变得简单化,增加小型比赛的精彩和激烈程度。

学期末,我们统计各个班级单项比赛的名次及得分,汇总出各班级的团体总分及团体名次,公布于众,并且对突出的班级及学生给予奖励。也使得各班学生了解自己班级在哪些方面仍存在不足,以便在今后体育活动课中增加这些薄弱环节的练习。

⑤建立合理系统的评价体系。在对课外活动评价方面,我们不能套用传统体育教学课的评价方法(重结果,轻过程)。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学课评价已有了大的改观。对课外活动的评价,我认为应从目标入手确定评价的内容,依据内容评价方法要坚持多层面、多角度、发展性、淡量化、重过程和因人因事而异评价的原则。

三、总结经验

课外体育活动课通过“菜单模式化”让学生自主选择的喜爱的项目进行锻炼,通过体育小型竞赛更好地促进课外体育活动课的实施,有以下效益:

1.牢固树立了全校师生“健康统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动了学校的素质教育。

2.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受益。

3.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4.校园内营造了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培养了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意识,树立了终身体育观。

5.通过开设各个兴趣小组,使学生有自主选择并锻炼的机会,并能切磋技艺,增进交流共同提高技术水平,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和提高锻炼实效。

6.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7.体育课上没完成的“作业”,以及解决不了的难题,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课来完成,这样既锻炼身体又解决难题,一举两得。

8.经过“菜单模式”化后,解决了学校体育器材有限,场地安排不过来的矛盾;解决了某些锻炼项目无人指导的尴尬局面。

体育活动作业设计范文第5篇

一、当前体育教学的现状

受升学率的影响,学校一味加强课堂教学,尤其是“主课”的教学,每天给学生留下超量的课外作业,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学生的书包越背越重,而休息、娱乐、体育运动时间却越来越少,致使学生的身心受到摧残,如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患肥胖症的增多、身体抵抗力下降等。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时,力求营造轻松、和谐、富有朝气、愉快的体育课堂氛围,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过重的心理负担。

二、影响体育课堂和谐氛围的主要原因

1.教师因素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建立师生和谐关系的主要方面。如:教师专业知识全面、性格热情开朗、热爱学生、教学工作责任心强、教学方法多样,便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容易和学生展开互动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相反,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如:运动负荷安排不合理,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缺乏针对性,自身的示范作用不到位,都会影响体育课堂和谐氛围的形成。

2.学生因素

中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迫于升学的压力,因此参与体育运动实践的时间普遍较少。为了应付考试多数学生不得不放弃体育锻炼,挤出时间来学习文化课。第二,由于缺乏锻炼,体能下降,导致体育课上不能按教师的要求完成锻炼任务,从而降低了体育学习的积极性。第三,由于中学生存在着年龄、性别、体育基础、个性心理的差异,因此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存在运动技能水平高低的问题。许多学生因运动技能水平较差,而对参与体育课以及体育活动产生畏难情绪。久而久之,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减少,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由此可见,学生因素是影响中学体育课堂和谐氛围营造的主要因素。

3.课程内容因素

长期以来,中学体育教材内容基本上是按竞技体育的内容体系来进行编排的,不少项目在技术难度或场地器材上都难以面向全体学生。由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存在着单一、枯燥、趣味性不足、逻辑性不强而技术性却较强的特征,客观上影响了课程的整体优化组合,致使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项目,尤其是中学生较喜欢的项目,如:网球、健美操、跆拳道、攀岩、街舞等,因各种原因难以列入课程内容。在这种条件下学生既体验不到运动中的愉悦感,又满足不了提高技术和掌握知识的欲望,体育教学只能是让学生机械地活动,达不到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三、营造和谐的体育课堂氛围的方法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来营造和谐的氛围

追求体育课堂和谐的主体因素关键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打破 “我说你做,我示范你观看” 传统的模式。新的训练课应以“一切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练心中要装着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自己的训练主体,训练的主人,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中学体育教学面对的学生是多种多样的,在进行身体练习的过程中表现出男女性别的差异、体质强弱的差异、运动基础上的差别、有的项目需要保护与帮助(如体操),有的项目需要助力和阻力。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内容、学习方法与适度的疑难问题。

2.重视改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来营造和谐的氛围

教师应因地制宜,充分应用可利用资源进行教学。如体育器材巧妙合理的摆放,这样的场地设计对学生能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使学生的好奇心倍增。再如多媒体、录音机、电视、录像、投影等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参与,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因而,通过计算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教师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如,篮球的三步上篮、跳远的腾空步等技术,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采用慢动作、停镜、重放等教学手段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教师就可以讲解各分解动作的要领,演示整个动作的全过程,进而抓住动作的关键部分,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使学生更快、更全的建立起动作表象,提高了动作认知阶段的教学效率,缩短了教学过程,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且可以避免时间的浪费,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信息,让学生及时获得最新的体育信息。

3.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来营造和谐的氛围

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充当课堂的主宰者和控制者,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彰显和创造性的发挥。和谐的课堂要求:老师与学生之间不能是教训与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该是平等的、对话式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

首先,教师要尊重和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对于运动素质较好的学生,切忌过多的关注和偏爱,对运动素质较弱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帮助和鼓励。

其次,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沟通是消除一切隔阂、和拉近师生距离的一剂良方。教师应通过交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便于因材施教。同时应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体育课堂时的感受和体会,并谈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