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政治经济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现代传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045-02
一、现代传媒的内涵与发展概述
传媒,就是向外部散播消息的一个媒体。媒体在教育教学和教学信息中架起了重要的桥梁,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利用现代传媒的特点,可以有效传递教学信息,不仅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提高,也可以从现代媒体丰富的资源中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众所周知,媒体发展和人类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分割。人们对现代传媒的使用,才使科技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人类文明最早的传播方式是通过肢体某个部位进行交流,后来逐渐发展为通过图形符号进行交流。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变革,现在的传播媒体逐渐形成,并以独特的传播方式对教育教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媒体从个人领域走入企业、学校等应用领域,不仅带来了技术上的领先,同时也标志着现代传媒步入了新的发展历程。
二、现代传媒的主要特点
(一)现代传媒具有广泛性和开放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变革,现代传媒的传播方式更具有广泛性和开放性。一方面,现代传媒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传播信息,让人们获取更丰富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现代传媒让原本受限的信息得以传播,向大众开放,成为人们的共享资源。这是传统媒体所比不了的。
(二)现代传媒蕴含的内容具有丰富性
现代传媒的开放性和广泛性让传播内容有了一定的上升空间,使现代传媒蕴含的内容更为丰富。现代传媒依托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等工具,实现资源共享,满足人们所需要的信息种类,然而现代传媒传播的信息性质不同,甚至有暴力、消极内容的存在,因此现代传媒在控制信息上要做出一定的表率。
(三)现代传媒的传播速度具有及时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依托多媒体技术,现代传媒传播的速度相对较快,可以让人们及时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在这个方面,传统媒体无法企及。其次,现代传媒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各种信息得以散播,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重复播放,让传播内容变得更具有实效性和真实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社会在不断变化,人们的认知要求越来越高,对此,思想教育工作者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多加注意,既要调整人们的思想与心理,又要考虑到他们自身的感受。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就是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对那些不满足社会现状以及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区分,从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根本问题。每个人都有物质或者是精神追求,然而人们总是习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面前,我们必须明确界限。简单来说,思想教育无非就是解决思想问题,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然而强调人的价值是建立在社会价值基础之上的。总的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体现出个人魅力,也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只有这样,个人的才能才会有所展现,社会才会飞速发展。
四、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特点及变化
当前大学生是社会的骨干和文化传承的传递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角色,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社会实践与其他社会群体大不相同。在他们的世界里,思想是纯粹的,不掺一丝杂念,然而在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受到社会和外界环境熏染,大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针对政治观念而言,大多数学生都持以拥护的观念,支持党、政府的工作,拥有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是,大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政治这一概念,他们只是沉浸在校园的环境里,没有社会经历,在新环境下,他们都会有一份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他们希望自己成为重要的一员。从心理上来讲,他们更是幼稚不成熟的。所以,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政治素质,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现代传媒与思想政治相结合,正确引导大学生
(一)更新传统的思想理念
准确地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让思想有所转变,满足于社会需求,这与教育工作者是紧密联系的。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让人们的思想以及思维有所转变。与此同时,必须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政治素养的教育工作者,让现代传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掌握现代传媒的传播技巧
现代传媒的传播就是指将有效的策略方法传播出去,为人们提供便捷的服务。通过特殊的传播方式将有效资源信息传给大学生,运用传播技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时代,要灵活运用多媒体的优势,不断深入研究教育的实际效果,学习更多思想政治所渗透的知识,结合自身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
六、现代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有着深远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现代传媒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传播优势,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现代传媒不仅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思想道德等丰富的资源信息,同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有着深远意义。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群体的一种,就现在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与挑战,这恰好符合现代传媒自由性与开放性的特点。让现代传媒为当代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现代传媒的忠实粉丝。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大学生提供平台,让大学生可以自由地交流学习,借鉴其他信息,分享自己的心得与感受。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同时也帮助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七、现代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以及途径
(一)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不断进步,信息时代不断发展,现代传媒的多媒体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并逐渐走进大学生生活领域,让现代传媒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手段。现代传媒不仅以它独特的传播方式传播了丰富的资源信息,新媒体的出现也让传统教育发生了改变,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现代传媒以它资源丰富性的特点,让传统媒体一些受限的信息可以向大众开放,实现了资源共享。通过文字和视频的方式让大学生有效地获取资源,满足自觉需求,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了进一步理解,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有所改变
随着信息时代的变革,信息资源也越来越丰富,积极信息不断出现的同时,负面信息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破坏了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首先,现代传媒传播的信息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传播理念,自觉抵制那些不良信息,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由于新媒体的出现,大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扩大,可以表达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学生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这个平台,针对一些社会关注的难点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教育工作者能够了解大学生最真实的想法,针对大学生暴露的一些消极情绪、不良问题,可以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因此,现代传媒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八、结语
现代传媒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影响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现代传媒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料,它以独特的传播方式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便利。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大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新媒体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其凭借资源丰富的特点,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为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做好了铺垫,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历史观,同时也提高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极大地吸引了当代大学生,提高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健全的人格魅力,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文静,刘鹏.试析现代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3,(33).
[2]于小婷.现代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学理论,2014,(18).
[3]叶海.利用现代传媒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1,(6).
[4]丁荣伟.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探究[J].科技信息,2011,(5).
“穷则思变”,变革传统政治经济学逐渐成为中国政治经济学者们的共识,“思变”是形势所需,也是正确选择,但问题的关键是“怎么变”、“向何处变”。实现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建立真正的中国政治经济学,日益成为急需中国政治经济学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困惑面对政治经济学何去何从的困境,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经济学界就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与争论,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提出“中国改革与发展究竟是以经济学为指导,还是以西方经济学为指导?”[21的问题。就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而言,大体上人们提出了两条思路:一是无限西化,二是有限西化。
无限西化论者认为,政治经济学既然已经滞后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无法解释和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对许多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也无力进行阐释与说明,证明它已经是过时的“无用之学”,而西方经济学却被证明为“经邦济世之学”,是“有用之学”,经济学作为一门现代社会科学,就是西方经济学,因而要无限西化,用西方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完全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的改革与发展。
有限西化论者则认为,中国传统政治经济学之所以滞后于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是因为它是源自前苏联的教条主义,因此,要恢复政治经济学的本来面目,在此基础上把政治经济学和着眼于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西方经济学从不同层面融为一体,把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嫁接”到政治经济学中,使之融合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某种新的经济理论,实现有限度的西化,这样,就既能坚持政治经济学的正统地位,又能充分利用西方经济学的合理内容,从而指导好中国的改革与发展¨1。
毋庸置疑,西方经济学作为人类创造的共同文明成果,它对市场经济模式下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是取得了很大成就,其对我国经济运行的有益有用之处,应该正确对待和借鉴。但无限f『ti化论的观点肯定是不可取的。首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是建立在制度成熟的假设前提下对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和解释,“在南为橘,在北为枳”,在缺乏相宜的文化习惯和相适的成熟制度的情况下,不是借鉴其有用的成分,而只是不加区分地无限西化,注定是水土不服,只能治标不治本。其次,西方经济学本身也存在着危机与变革H],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客观地评价说:“标准理论已日益数学化,雅致而又精确,同时,也Et益未能正视社会中的经济现象。”出于对西方经济学现状的忧虑,他不无失望地说:
“经济学向何处去并不明朗。”
相比较而言,有限西化论的想法是可行的,大方向也是对路的。中国政治经济学应该恢复政治经济学的本来面目,也应该吸收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有用之处,但中国不仅需要恢复政治经济学的本来面目,更重要的是巩固、或者更确切说是恢复政治经济学的主流地位,以及结合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创新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简单地把西方经济学的一些管理办法和政策措施等“嫁接”到政治经济学之上,拼凑出某种新的经济理论,主次不分而缺乏内生或内省,缺乏创新与发展,“根基不稳,何以缠藤?”其结果很可能只是拼凑成“四不像”,会因为缺乏底蕴或不兼容而“死机”。
可见,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学,不能是无限西化的“拿来主义”,也不能是有限两化的“拼凑主义”,那么,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出路到底在嘤二、探究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思路必须考虑主体性和国度性在探究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要考虑“什么是政治经济学”。
最常见的回答是: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人们常常引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的那句话——“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6J——来证明这一规定的正确性。
对政治经济学作这样的规定看似正确,实则不全面,它只回答了政治经济学“研究什么”的问题,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实际上,政治经济学从一开始就有“谁来研究”的问题,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体问题。最早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提出“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法国重商主义者A.蒙克莱田代表的是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也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马克思虽然在《资本论》中的那句话里只提到了研究对象,但《资本论》从头到尾体现的都是无产阶级的利益和意识的概括,早在1843年他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它就将自己的立场定位于无产阶级;而且从一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他就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着眼点放在劳动上,由此展开自己的逻辑,他认为自己与旧的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区别,就是站在工人阶级立场,来批判资本统治的经济社会制度H一。
所以,要全面回答“什么是政治经济学”的问题,就不能不规定“谁来研究”,即研究主体的问题。实际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身也暗含着要全面规定“什么是政治经济学”就有包括主体性问题的要求,因为生产关系本质上就是利益关系。由此而言,将政治经济学规定为“特定阶级对经济矛盾的理论规定和阶级利益的总体概括”¨’就更为准确、全面。
探究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思路必须考虑其主体性,即研究者是站在谁的立场上,代表哪一个阶级的利益。因为经济是人的经济,经济矛盾是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由于阶级利益和意识的不同,对同一个经济矛盾因立场和主体的差别,会得出不同的理论规定。经济问题又往往涉及诸多利益主体,不同利益主体对同一经济问题的看法是不同的,解决方法也是不同甚至对立的,经济矛盾就是不同经济主体利益关系的对立统一【9 J。
到这里,我们可以明确,考虑“什么是政治经济学”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考虑政治经济学的主体性问题。这是一个立场问题,也是决定中国政治经济学出路的先决条件。
西方经济学有没有主体性?西方经济学总宣扬自己抛弃了阶级性,是“纯技术”、“纯数理”的经济学,研究的是“纯粹的客观规律”。但他们的研究总是建立在严酷的假设前提下,而这些假设前提的背后,隐藏的就是他们代表资本所有者利益的主体性,西方经济学具有更强的主体性!却不敢像马克思公开宣称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代言人一样,宣称自己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因而也就具有很强的迷惑性。
其次,探究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思路还要考虑“什么是中国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世界性的社会科学,但其世界性是体现于各国特殊性的政治经济学当中。自人类社会出现阶级以来,国家就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国家不仅是一个政治范畴,也是一个经济范畴,它不仅是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单位,而且直接制约着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门,经济生活也因此具有国度性,而经济生活的国度性也就规定和制约了政治经济学的国度性。事实上,从政治经济学的初创期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时期,乃至政治经济学以及列宁的经济学,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未能超脱国度性。坚持和承认国度性,是政治经济学的必要环节【l0】。
中国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学,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其经济矛盾的特殊性是明确的。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特殊性,不仅因为中国有特殊的经济矛盾,更在于我们是中国人,是从中国人的立场、利益、意识来进行研究。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特殊性,还在于应具有主体性的观念和方法,在借鉴外国经济学成果的同时,形成自己对经济矛盾系统的认识,并由此而专注于对中国经济矛盾的揭示和论证‘8l。 ,、由此,可以规定,中国政治经济学应该是中国人的思想成果,是中国的特定阶级对中国经济矛盾的理沦规定和特定阶级利益的总体概括。考虑“什么是中国政治经济学”也就是要考虑政治经济学的国度性问题,这是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基础和立足点。
三、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思路变革与发展中国政治经济学首先就要明确其主体性和国度性。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主体是中国人,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能成为中国经济学的主体,而是生活于中国经济矛盾中并要求解决这个矛盾的中国人,是为争取自由发展而进行社会变革的劳动者,中国政治经济学也就应该是劳动者的政治经济学,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对中国经济矛盾的理论规定和劳动者利益的总体概括。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国度性,则要求我们要立足于中国国情,运用中国人的智慧来揭示与论证中国的经济矛盾。
明确了主体性和国度性时,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思路就不能是无限西化,也不仅是有限西化,而应该是内生外化,内生为主、外化为辅,即立足中国国情,从中国劳动者的立场、利益和意识来揭示与论证中国特殊的经济矛盾。虽然也借鉴外国经济学的成果,但不是简单的“嫁接”或者机械拼凑,而是以主体性的观念与方法,内生成自己对经济矛盾系统的认识,这是它与有限西化论的根本区别。
它不是“拼凑主义”,更不是“拿来主义”,而是“内生主义”,即在国度性基础上明确主体性,以劳动社会主义为导引,运用内生外化的辩证系统抽象法规范主干概念的运动与联系,系统地揭示与论证中国经济矛盾,进而探讨劳动者社会主体地位的实现和素质技能的提高与发挥的途径哺j。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主观”的,而非“客观”的,由于经济矛盾是不能自行表述其内容和规律的,只有经研究主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己及所代表的群体利益和意识进行概括,形成其主体意识,总结上升为主义,并在一般性的主义引导下,实证抽象,揭示和论证经济矛盾,才能“主观”地对经济矛盾作出理论规定。中国政治经济学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劳动者的政治经济学,也就决定了导引它的主义只能是劳动社会主义,即劳动者在争取建立、完善公有制和民主制进程中的自由发展。
科学的方法论是科学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基础,深入研究和科学界定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完成政治经济学变革的先决条件【11|。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当继承中国传统之内省外化系统思维,并借鉴吸收西方外在系统思维,根据现代中国劳动者的主体性,注重研究者本人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探索,形成与其主义相统一的方法论,这就是内生外化的辩证系统抽象,其两个主要环节就是“内省”或对自己价值观和利益、意识的内在规定,以及辩证的系统思维。
抽象思维的特点,就是形成并运动概念,以概念运动为核心,进行比较、分类、归纳、分析、综合、论证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范畴是对客体、对象层次及其内容的界定,这种界定是形成概念的基础或第一个环节,它包含着规定特定对象范围或矛盾层次的各概念。中国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并不是先验的,也不是外国政治经济学范畴的演绎或运用,而应该是代表中国劳动者这个主体,以其劳动社会主义所要求并体现的辩证系统抽象法,对中国经济矛盾揭示和论证的概念运动关节点,是规定经济矛盾各层次的主干概念。 ·政治经济学是揭示与论证经济矛盾的科学。经济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其矛盾是现实存在的,是有意识在交往中结成一定社会关系的人,以劳动改造人类自身过程中表现的矛盾状态。政治经济学对经济矛盾的研究,是代表一个社会群体表达其经济利益和意识,并由此来规定经济矛盾。对中国经济矛盾系统的揭示与论证,自然就成为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主体,是中国为自由发展而进行社会变革的劳动者,因此,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目的,应该是探讨中国劳动者社会主体地位实现和素质技能提高的途径,认知障碍变革的因素和势力,克服这些势力,解决它们与劳动者自由发展的矛盾,这也就构成了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主题。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趋同化经济思想马克思
0引言
古典政治经济学派指的是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主要追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
不可否认的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结构对后来的经济学家发生了深远影响。古典政治经济学受到过度地膜拜,似乎发展成为了许多后世经济学理论框架的起点和基准线。著名古典经济学家史密斯(Smith),理查德(Ricardo),马尔萨斯(Malthus),米尔(Mill),甚至包括马克思(Marx)和凯恩斯(Keynes)撰写的传世之作为当时社会的经济过程描绘了第一幅蓝图。经济学理论自此不断发展,现今流派纷呈,不过,古典经济学看来已经构成现代经济学理论趋同化的理论起点。
1市场自我调节理论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著名定律之一乃是市场自我调节原则(marketself-regulation),这是古典经济学派立论的出发点,其对后世经济学的作用不可低估。
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不加以调控的市场体系(unregulatedmarketsystem)将会充分地掠夺式开发社会的生产潜力。通过亚当.史密斯(AdamSmith)那只“看不见的手(invisiblehand)”,市场将充当最有效的“工具(device)”,分配可以获得的稀缺资源,最佳地满足社会对资源的无限需求。借助于有价格修正作用的机制使之能够行使分配权力,具备自我调节功能的市场就可以发挥其功能了。正是由于这种价格机制的修正功能,保证市场对货物、服务及劳动力的旺盛需求。灵活工资和浮动价格相当于市场的自我调节。不幸的是,由于在20世纪30年代那场沉重的经济危机中古典政治经济学所信奉的灵活工资制和价格机制顿时失灵了,从而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大部分理论被永久性地挫败了,由此为约翰·凯恩斯及其门徒们打开了另一条大门。
2经济过程的循环性特征
经济过程周而复始地运动的特点,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另一条重要定律。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社会阶层或劳动分工具有内成的循环性质。每一个经济活动参与者既充当买方又担任卖方,从而使商品——货物、服务及劳动力——发生交换关系,形成一个环状的运动轨迹。一种商品的卖出,为该出售者换取了获得其它商品的手段和工具。通过这样的交换,商品的卖方取得了一定数额的收入。
该项收入又将被用于购买和消费另一种商品,这是一种需求激励因素(demandstimulus)。随着需求增长,商品存货下降。这种供应匮乏状态又会刺激生产过程,最终会回归原始起点,也即通过商品的最初售卖增加收入。这种经济学思想意味着宏观的经济现象可以通过对微观的经济决策的观察和理解得以界定和解释。一言以蔽之,亚当·史密斯对经济的理解是:“经济是多个企业单元相互之间的交互关系。”
3劳动价值理论
为了使社会的总有用性实现最大化,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要求对劳动阶级进行分工并使之走向专业化和专门化。当时,史密斯相信一个国家的总财富应当以全体国民的财富之总和来计算和测度,而不是按照国王的财富来测算的。史密斯还认为,最直接地创造社会财富的办法乃是进行社会分工。劳动价值理论(labortheoryofvalue)直接地将劳动力的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过程联系起来,商品标价是与每一商品生产过程投入的劳动力相关的。
古典经济学理论实际上在此假定的是,每一个生产者,通过供应恰当数量的产出,将确定地获得补偿,足以“更新其自身的生产方式”。劳动价值理论表明循环流动具有不稳定性。如果劳动价值理论不成立,事实上经济过程的循环性破裂了,那么,凯恩斯螺旋形下降模型所带来的累积性生产效应将损害整个社会。
当然,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没有认识到的是,市场也有可能因内部协调全盘失灵而遭到破坏。“萨亚(Say,1767—1832)法则”,也即“市场法则”是政治经济学内在的一种古典观念,断言:“逻辑上不可能遭遇整体的市场失灵”(CaporasoandLevine)。如果在周而复始的经济流动过程中发生了某个环节的爆裂,那么,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将无法供给一种修复机制,无力使裂缝弥合。因为他们不相信会出现这样的裂缝。例如,凯恩斯主张财政赤字消费以刺激需求,即为著例。
古典学派的学者坚信,商品价格可以自由地上涨与下降,总是能够发挥调节作用,保证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但是个体生产者计算错误,则是个例外。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范式是承认个体生产商和供应商存在计算错误的情况。
市场也可能并不接受某个经济活动参与者所提供的商品。换言之,个体销售者可以在市场找不到购买他商品的买方,但是,从整个市场来判断,交易失灵(transactionfailure)不太可能发生。
按照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必然要得出的结论便是个体生产商和销售商在市场上会面临尴尬境地。事实上这种困境催生了一种动机,按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这种动机将协助市场发挥分配功能。1800世纪的工业和技术革命发生之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预测道,某些类型的劳动力商品将发现他们在市场上“不对路了”,提供的服务不再是必需品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相信,本质上“失宠的”个体生产商必须开发新的商品以供出售,或者转而学习新的劳动技能,市场终将回报他们。总之,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认为,个体生产商困境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也是暂时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提及社会公共物品(societalpublicgood)的存在,界定为“对经济活动参与者私人目的的满足”。实际上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重点放在开发资本存量以满足公共物品的需要。遗憾的是,劳动力(labor)最终会被视为市场上的任何其它商品一样的商品。如果存在劳动阶级的话,对他们的制度性保护是极其有限的。工厂18小时轮班倒、童工剥削、肮脏的工作与生活环境,都是因为严格遵守市场自我调节原则所造成的。
按照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制度性的政治体制往往是与自我调节的市场经济学相伴相生的。由于经济活动参与者的逐利行为所无意间带来的结果,政府的与政治的政策随之形成。换句话说,政治要受制于市场经济学。如此组织起来的社会,基本上为了经济市场的便利和效率而存在的,也是由经济市场的方便与效率而驱动的。
另一个残酷的现实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我调节性质的市场将推动工资水平向维持劳动人口的生计的趋势发展。在后现代世界里,对劳动力的制度性保护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限制这种极度不公平现象对社会造成的破坏。这种巨大的困难造成人们在19世纪很难接受自由放任政策及放任主义经济措施。史密斯“看不见的手”理论鼓吹自由放任政策,政府对经济活动可以不加干预,公共机构也不得对之加以干预,由此导致劳动力工作条件恶化、货币工资收入减少。
古典理论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商品的卖方花费金钱,增大消费,实现一种供需平衡。在一个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假定的市场上,人们没有什么持有货币的激励,也即不存在什么“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Keynesianliquiditypreferencetheory)”。
4资本积累理论
在货币市场上,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认为利息率(interestrates)充分灵活,并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化而作出适时调整,使之对经济体中的投资与储蓄达致平衡。古典学派(Classics)并不承认凯恩斯提出的“节俭反证(paradoxofthrift)”。
从古典学派的视角来看,个人生产商选择支出还是储蓄,关系不大。随着生产商储蓄增加,利息率将下调,刺激投资需求,抵消消费削减带来的负面效应。这种消费削减是由于储蓄增长造成的。
资本积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下永远是要受到市场上的储蓄供应量的限制的。储蓄是直接测算资本持有者赚取的再生产盈余或利润的尺度。资本积累要同时受制于和取决于储蓄的供应。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支持,实际上鼓吹不平等地分配财富和社会阶层。生产资料的持有人在经济循环流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经济盈余和利润转化成为新的资本,由此创造出新的市场,为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出卖售其劳动力。古典学派主张资源的不平等分配,以确保经济扩张。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特征是私人对财富的积累以及私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私人财富(资本)的积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范式中,会导致社会生产能力和效用最大化的增长。一个关键的假设是: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所能够产生的生产能力总是被充分地利用。再者,新的资本存量的引入,包含最新的技术进步,随着机器生产工艺的运用,都可能对劳动阶级发生“去稳定性效果”。
5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总体评价及其影响
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指大约从1750--1875年这一段政治经济学创立时期内的除政治经济学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其起源以大卫·休谟(DavidHume)的有关著作出版(1752年)为标志,以亚当·斯密(AdamSmith)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1776年)为奠基。后来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产生于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卡尔·马克思曾这样概括地评价:“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属于阶级斗争不发展的时期的。它的最后的伟大的代表李嘉图,终于有意识地把阶级利益的对立、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当作他的研究的出发点,因为他天真地把这种对立看作社会的自然规律。这样,资产阶级的经济科学也就达到了它不可逾越的界限。”但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理论的批判关系,古典经济学也就成为了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来源。
参考文献:
[1]Blaug,Mark,GreatEconomistsBeforeKeynes:AnIntroductiontotheLivesandWorksofOneHundredGreatEconomistsofthePast,Brighton:Wheatsheaf,1986.
[2]Jackson,Gerry,DefendingtheMarketAgainstInterventionistMythsandSocialistCriticism,Part2,TheNewAustralian,Number97,November,1998.
[3]Veblen,Thorstein,TheSocialistEconomicsofKarlMarxandHisFollowers,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Volume20,1906.
[4]王祖奇.凯恩斯国家干预资本主义思想的产生与时代[J].学术界.2009(06).
关键词: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文化批判
鲍德里亚是一个始终在决裂也不断在创新的哲学家,他认真研究过政治经济学,但他不是考察社会生产关系,也不是从社会物质生产的层面去考察劳动产品,而是从消费的意义层面上对作为符号的商品加以考察,对现达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活动的意义结构加以考察。他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的分析,对理论的发展补充,对消费和符号等领域独特的见解,都激励着理论工作者对他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思想不断思考和研究。
一、消费社会现象与符号价值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到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期,技术革命的到来,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同时也增加了社会财富。资本主义的主要社会形态已由生产型社会过渡到消费型社会,二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通过生产驱动力作为创造社会财富、激活社会运转。而后者则是通过刺激民众的消费行为,用购买力来拉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增长。鲍德里亚发现了隐含在消费社会内部的资本控制逻辑,他认为人们的消费行为已经不再是通过购买商品获取其中的使用价值,马克思使用价值的基础性地位在消费社会中被消解了,取而代之的是符号价值,也就是说,人们通过购买商品不再是满足基本的生存性需求,而是通过购买获取一种符号,而这种符号在某种意义上标示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鲍德里亚认为,只有揭示出消费社会中商品的符价值,我们才能从本质上找到当代资本主义进行社会控制真正的操盘手。商品的符号价值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又是如何被民众接受的呢?在这里,鲍德里亚进行了详细的推演:当民众置身于卖场挑选形形的商品的时候,看似是根据自己内心的想法在进行着商品筛选,消费过程只存在于自己买不买或觉得适不适合,但实则在消费主体和消费品之间还存在着一个大众媒介在影响着民众的消费倾向。资本主义正是把大众媒介当做生产、传播符号价值的主要工具去影响个人的行为,影响群体的心理,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
因此,在消费社会这一背景下,我们的行为依赖于大众媒介,大众媒介生产符号,把符号体系附加在各种各样的商品上,诸如我们每天都能看到的广告、代言,人们看到广告所描绘的美丽图景,内心就会产生如果我能拥有这个商品,我也会成为广告里的那个人。
可以说,对商品符号价值的揭示是鲍德里亚在符号政治经济学中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主要理论武器。我们发现,鲍德里亚的批判主体看似是走向经济哲学的道路,但实际上是在通过经济概念来进行的社会文化批判,在这一点上我们会看到他和他的导师――列斐伏尔在批判道路上的继承关系。而鲍德里亚进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工具则是更多的借鉴了巴特的符号学理论,通过对能指――所指等符号学概念同消费行为之间进行嫁接使用,实现了社会文化批判的符号化转向。
二、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评析
不可否认,鲍德里亚是站在时代背景的角度对马克思传统政治经济学进行重新评估。符号价值的提出不仅对以生产作为资本运行逻辑的核心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进行颠覆,更是了使用价值的基础性地位,可鲍德里亚在对符号价值进行肢解时又继续延续着马克思的资本运行逻辑,甚至我们可以从符号价值产生的理论表述中看到了异化理论的影子。而且,鲍德里亚在后期多次运用的批判逻辑与观察视角也为后现代哲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视域,把经济、文化、社会与艺术联系在了一起。鲍德里亚在这些方面是有他独自的理论贡献和历史价值的。
而且,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对我们当下现实生活的理论指导意义也是不可磨灭的。其一,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多的了解外部世界,而不是固步自封,更何况,与时俱进是者基本的学术素养,通过研究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我们就会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没有变,资产阶级进行疯狂资本积累的本质没有变,只是手段变得更加隐蔽了。其二,为我们解决中国社会转型期遇到的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我们利用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走过的路,这一路取得的成就不但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更增强了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可我们发现,对符号的追逐似乎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能够看到些类似的影子,养生热、追星族等一系列跟风现象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我们的自主选择。可以说,对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进行分析可以为我们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平衡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宽的思维视野。
总之,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思想虽然面对和探讨的是全新的社会现象,却并不是单纯的思想礼花,他对当代的社会生活提出了诸多质疑和挑战,并拓宽了崭新的研究领域,构建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道路。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客观面对和思考他对马克思经典政治经济学观点理解存在的误区,这要求我们在研究工作中持续地思考甄别。也许我们欣赏鲍德里亚不是因为他“为我们指明了斗争的方向”,而是因为他拓展了我们关于斗争的想像力,使人体会到了斗争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论[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48.
[2]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75.
[3]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738.
作者简介:
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学教学体系中曾经是一枝独秀,特别是在高校教育中一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改革滞后,加上学生个性不断彰显,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进入了一个“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尴尬境地。为了破解上述难题,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本文认为问题导向式教学更有利于提高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质量。首先,政治经济学属于规范分析,解答的是“应该怎样的问题”,所以课堂教学很容易落入“说教陷阱”,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而问题导向式教学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有利于消除学生在价值判断方面对授课内容的质疑,这对于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互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政治经济学是逻辑严谨的科学体系,课堂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而问题导向式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每位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教师都知道,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随着研究视角的拓宽揭示的问题越来越深刻,而每一部分内容的学习都需要前面的知识作为基础,这就需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并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在问题导向式教学中,一个个鲜活的问题在引出新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将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而且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再次,政治经济学理论性很强,相对比较抽象,实际教学只能以教师讲授为主。因此,如何对传统的讲授方法进行边际调整成为政治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从这个角度而言,问题导向式教学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是因为:首先,在问题导向式教学中,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多少问题、在哪一章节设计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模式进行问题导向式教学都由教师掌控,所以问题导向式教学适合于对传统教师讲授法进行边际调整。其次,在问题导向式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改变传统讲授方法中学生被边缘化的弊端。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推断问题导向式教学是政治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最佳选择。因为在原有教学方法不能进行根本调整的情况下,问题导向式教学是最佳的边际调整方案,它的改革成本最小,对原有教学方法弊端的弥补作用最强。而且,问题导向式教学也符合政治经济学规范分析、逻辑严谨、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等课程特点的内在要求。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不同的课程特点不同,因此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不能完全一个模式。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进行问题导向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要点问题。
(一)问题创设
问题导向式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问题的质量。如果问题的质量较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不仅能够顺利地引出所要讲授的内容,而且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如果问题的质量较差,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成为画蛇添足的败笔。针对政治经济学的课程特点,本文认为应该突出理论争论方面的问题创设。这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是失业、经济危机、两极分化等复杂的经济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理论研究很多,各经济学派的解释千差万别,如果在争论中创设问题可以彰显政治经济学的独特魅力;二是政治经济学应用的是规范分析方法,回答的是应该怎样的问题,如果不介绍其他的理论解释,从教材中来,到教材中去,有说教嫌疑,让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产生质疑。如果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其他主要经济学派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介绍政治经学的解释,学生不仅会从比较的角度理解政治经济学,而且会减少学生对政治经济学规范分析和价值判断的抵触。
(二)问题包装
问题包装是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又一重要环节,如果问题太直白或太枯燥,很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也就很难取得预期效果。那么如何进行问题包装呢?就政治经济学而言,本文认为应该突出理论背景方面的包装。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讲授的很多内容涉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而古典政治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产生的标志,一个学科从无到有显然有很多理论背景可讲,因此问题包装的素材取之不尽。其次,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所讲授的内容主要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同样从未发生过,改革每前进一步学者们都进行了激烈的理论争论,因此从理论产生背景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包装可以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劳动价值论时,我们就可以借助该理论的产生背景对“为什么1件上衣等于2把斧头”的问题进行包装。通过经济史的学习我们知道,最初学者认为,1件上衣之所以与2把斧头相交换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但经过争论学者们发现,供求关系只能解释交换价值的变化,却不能解释最原始的交换价值。于是,有的学者提出了使用价值决定论。也就是说,1件上衣之所以等于2把斧头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比如亚里士多德从理论抽象的角度指出“:没有等同性就不能相交换,没有可同约性就不能等同”,由于使用价值不具有可通约性,因此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亚当•斯密则从现实角度对使用价值决定交换价值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了,然而它不能购买任何东西,也不能交换任何东西。相反,钻石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但它却往往可以交换到许许多多的其他商品。”通过上述包装,1件上衣为什么等于2把斧头的问题就变得特别耐人寻味,学生有强烈的愿望想知道答案,此时讲授劳动价值论往往事半功倍。
(三)模式选择
根据学生参与程度的不同问题导向式教学可分为“学生主动型”问题导向式教学和“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学生主动型”问题导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以自主学习的形式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以教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教师自问自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刺激学生学习兴趣。问题导向式教学的两种模式优缺点各异。“学生主动型”问题导向式教学的缺点是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参与热情并且占用的教学时间较多,优点就是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正相反,它对学生的参与热情要求不高,占用的教学时间也不多,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不足。本文认为,在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为主,理由主要有三点:首先,政治经济学的课时不足以支持“学生自主型”问题导向式教学。目前各大院校政治经济学的授课学时一般都被压缩了,完成教学任务已经非常紧张,没有更多学时开展“学生自主型”问题导向式教学。其次,政治经济学的授课对象是新生,他们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查阅资料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实施“学生自主型”问题导向式教学难以取得预期效果。最后,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其目的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因此“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更适合。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