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白城市行政学院,吉林 白城 137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隐患也不容小觑,针对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是促进国家合理调整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必要途径,这也是目前处于转型阶段中国经济理论所不能回避的实际问题。本文将对关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具体的论述。
1 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内容
1.1 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发展经历了较长时期,这种思想是人类发展道路上必要的产物,也是人类进一步与环境建立起关系的有效展现。我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相继在21世纪提出相应的行为纲领以及基本议程,使得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更好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发展之所以在21世纪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根本原因在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各个层次人民的共识与认可,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促进我国能够积极投身于对自身的研究,从而逐步产生了新的发展观念,即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
1.2 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定义及内容
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众多方面,比如说科技、环境、社会以及政治等等,所在领域的不同,导致研究者的思考角度有所差异,自然而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也有所出入。获得社会广大的学者认可的定义来自于一九八七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报告,其中指出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既能满足当代社会人们的基本需求,又可以确保不危害到后代人的发展,“满足当代人们需求”即指满足贫困人们的需求,“不危害后代人的发展”即指限制不必要的需求,防止人类能力提升所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可持续性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为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和平与自然环境都要达到全面统一、协调的效果。
2 影响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人口问题
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快速前进的重要问题,在人口数量方面,我国目前已经拥有超过十三亿的人口数量,每年的人口数量还在不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相关权威统计,到达本世纪中叶时期,我国人口将超过十五亿,这也就意味着人均资源占有量将减少尽四分之一,这是人口第一大问题,第二大问题是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据计算,大约到二零三零年,我国老年人会超过三亿大关,赡养老年人将成为社会一大难题。第三大问题是劳动人口的快速增长,劳动人口的增加直接导致就业困难、住房、交通等相应福利问题十分凸显。
2.2 投入较大、回报率较低
虽然我国从改革初期至今,在经济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目前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提高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稳定上升的趋势,即使这样,也不能十分肯定的说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可以处理较大波动以及通货膨胀等问题,许多企业在项目投资、地点扩大环节上还较为盲目,违纪违法的现象层次不穷。第二个方面是效益,虽然中国经济的发展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投入较大、回报率较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单位产值所需要的劳动力、原材料以及资金投入都比其他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高出许多。
2.3 环境与资源问题
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大气被污染方面而言,全国共六百多城市进行调查,只有不超过百分之一的地区处于国家一级标准的范围内,即二氧化硫、酸雨程度都大幅度超出国家标准。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加大了大气中氮氧化合物所占的比例。从水资源污染方面而言,全国七大水系超过一半的河流出现不同层次的污染。资源问题主要体现在资源匮乏,首先是,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导致人均占有量较低。其次,资源分配的空间十分不均匀,南方耕地占有量为百分之三十五以上,淡水含量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北方资源所占比例较为偏少。
3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3.1 经济型增长主导因素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在我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科技、劳动以及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提升以上三种主要因素所拥有的结构比例。资源积累目前已经在我国经济形势中发挥了第一推动力的效果,通过不断地积累,可以帮助可持续性发展放缓自身的劳动效益。劳动力在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一直是热议的话题,作为人口大国,虽然劳动力的促进效果不够明显,但是它正以第二产业的身份为第一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是优化发展构架的主要因素,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经济型增长主导因素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发挥其最大作用。
3.2 科技创新式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我国在以往三十年的发展道路上,经济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科技的发展却出现了较为显著的下降,科技创新效率也在逐年下滑,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科技发展的速度不足以跟进经济增长的速度。科技创新式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是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以及未来趋势,开展的具有选择性创新的主导策略理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应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转型经济体制将得会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科技创新式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还应该根据企业的规模情况、规范程度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投入和研发。
4 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能源方面的必要联系
4.1 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的必要联系
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否存在环境质量与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的倒U联系。第二,其他必要的经济发展变量因素,比如说:人口密集程度、收入支出分配情况以及国际化交易等等。为了解决环境质量与其他必要因素所产生的内生问题,可以通过两种方法。首先,采用回归向量模型,通过分析经济可持续发展各个变量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得出有效的长期动态作用特征图。其次,构建基于经济思想的联立方程,通过对各个方程之间的估算与分析,减少变量所产生的内生因素。
4.2 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与能源的必要联系
能源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源泉,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与能源的必要联系主要分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经济消费与能源消费的联系,这种能源对产出的性质处于中性,由于GDP中能源消费的比例较小,所以不易造成明显的影响。第二方面,经济发展与能源价位的联系,能源价位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进程,但这种影响程度还不足以达到线性模型关系预期的影响。
5 结论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经济的增长有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目前我国人均资源占有率与利用率还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为了促进工业化发展的速度,在经济体系改变以及构架调整等方面还将面临许多挑战。本篇论文主要从影响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论述。
参考文献
[1]腾藤.中国可持续发展[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2]陈耀邦.可持续发展战略读本[M].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世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层面已经赶超一些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明显已经向出口导向型转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年度发展会议中首次将包括中国在内的这些国家定义为新兴工业国家,虽然这十个新兴工业国家在经济层面还是比较落后的,但是由于出口发展带动全国经济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当时,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安东尼•范•阿戈塔米尔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新兴市场的概念,意指那些经济处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经济体。在众多科学院所和研究机构对于新兴经济体的分析研究中,分析角度、切入方式都有所不同,在选取经济体的样本时也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这些新兴经济体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不断的进步,都在经济工业化发展中不断变革,本文所研究的新兴经济体是站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新兴经济体得到快速的发展,其规模和发展方式也有了巨大的转变,而且新兴经济体也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世界经济主力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其经济增长方式和相关经济政策也随之快速的转变。进入新世纪,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和世界主力经济体的经济转型,对新兴经济体的负面声音也不断出现。但是有关数据表明,新兴经济体在2014年的生产总值已经与发达国家相差无疑。可见,为了使新兴经济体能够持续、高速地发展,并使其促进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有必要对现阶段的发展困境与发展出路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二、新兴经济体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1.新兴经济体国家内部发展面临的挑战
经济危机过后,新兴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暂时性回落,世界上一些经济学家在面临该问题的出现时在增长方式转变方式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面对各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新兴经济体成员国也出现一些微妙变化。比如新兴经济体中的印度,其近年来在电子软件方面发展迅速,国家经济发展也是如日中天,但其经济发展阻力也比较明显:比如高贫困率、国内消费与储蓄之间具有较高不平衡性,主要面对的是自身经济增长,刺激国内消费和拉动内需等问题。不均衡的经济发展直接制约着印度经济的发展。这种内部经济不均衡发展的情况也在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中出现,是我们新兴经济体所面临的严重问题。
2.新兴经济体国家外部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兴经济体国家面临的外部挑战是各成员国面临的严峻问题,尤其是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以中国、印度、俄罗斯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增长不断减速甚至是快速下滑,由此可见,新兴经济体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还有着一定的差距。在进入到后金融危机时代后,新兴经济体国还保持着以往的经济增长方式,所以,在面对西方发达国家为应对新经济时期而进行的快速经济转型的竞争中必然处于弱势地位。所以,新兴经济体在后危机时代要快速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制定有较强针对性的政策,从而解决这次危机所带来的巨大阻力。
3.新兴经济体间激烈的竞争挑战
由于以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中的金砖国家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经济竞争,这使得新兴经济体内部出现了经济合作方面的矛盾。例如,近年来中国与印度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能源争夺战以及俄罗斯、巴西的能源价格战等,而最终的结果必将导致新兴经济体成员国之间经济利益的互相损伤,进而阻碍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
三、新兴经济体实现可持续增长路径
1.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构建内需主导的增长模式
美国次贷风暴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和金融风险高企的情况下,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乏力,进口需求不足,并且为了保护本地市场和就业,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不断对新兴经济体的产品做出反倾销、反补贴裁定。面对外部需求萎缩以及外资抽逃,过度依赖外部市场的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将明显受到抑制。为了应对国际环境的恶化,新兴经济体必须扭转原有经济增长方式对外部市场的路径依赖,转向依靠国内市场拉动。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针对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导致消费疲软的普遍现象,新兴经济体:首先,应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另外,要健全失业保障金制度通过发放失业保障金使失业者的生活有基本保障,并通过职业培训帮助失业者重新就业;其次,新兴经济体要重视和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完善劳动力市场,推动行业、职业和专业间的收入均等化;最后,通过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来拉动企业投资需求。新兴经济体各金融机构要加强金融调控,优化信贷投向,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有效益的中小企业,应积极给予信贷支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努力拓宽企业的投资空间,鼓励中小企业投资生物技术、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中小企业投资新兴产业提供保障。
2.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经济转型的分类
经济转型有多种分类方法,常见的有以下两种划分方法:
1、按转型的状态划分:分为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
体制转型。指从高度集中的计划再分配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体制转型的目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制度创新。
结构转型。是指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结构转型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在转型过程中改变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和区域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供求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等等。因此,结构转型又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结构调整等。
另外,有的学者把经济转型的状态分为四类:经济体制转型、发展战略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经济结构转型等。我们认为,无论怎么划分,经济转型都不外乎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两种类型。
2、按转型的速度划分:分为激进式转型和渐进式转型。
激进式转型。指实施激进而全面的改革计划,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尽可能多的改革。大多数学者把俄罗斯和东欧“休克疗法”的经济改革称为激进式转型。激进式转型注重的是改革的终极目标。
渐进式转型。指通过部分的和分阶段的改革,在尽可能不引起社会震荡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实现改革的目标。多数学者把中国“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改革称为渐进式转型。渐进式转型注重的是改革过程。
(二)经济转型的概念
在探讨经济转型之前,应分析“转型”一词的词义。“转型”作为一个基本概念,最初应用在数学、医学和语言学领域,后来才延伸到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
布哈林在研究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曾首先使用了“经济转型”的概念。
在研究文献中,对经济转型的表述及研究的侧重点均有不同,中文文献往往以“改革、转型、渐进和转化”来描述。
就经济转型的概念而言,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具体地讲,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结构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经济转型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会面临经济转型的问题。即使是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经济非常发达的西方国家,其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也并非尽善尽美,也存在着现存经济制度向更合理、更完善经济制度转型的过程,也存在着从某种经济结构向另一种经济结构过渡的过程。
(三)经济转型的特点
阶段性和长期性的统一。在谈到经济转型时,我们往往把某个时期经济在体制和结构的变化称为经济转型。因此在制定转型计划时往往会以时间多长、经济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来衡量是否完成经济转型。其实,这只是阶段性的经济转型。但是从长期经济发展实践来看,经济本身时时刻刻都在追逐着质和量的提高,这种质和量的缓慢变化本身就是经济转型。习惯上我们把某个时期经济发生的较大变化称之为经济转型,即段性经济转型。
渐进性和激进性的交叉。经济转型往往表现为时而激进,时而渐进,在某些领域激进,在别的领域渐进。
结构转型和体制转型的同步。经济体制的变化必然带来经济结构的调整,而经济结构的调整也需要经济体制的创新。
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互动。在经济转型中,政府和企业是推进经济转型的两种不同的力量。企业是推进经济转型的基本动力,而实现经济转型又离不开政府作用的发挥。两者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变化的条件。只有两种力量结合,双方互动,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经济转型。
区域性和国际化的结合。经济转型通常是区域性经济发展措施,而区域性的经济发展又不得不考虑国际经济发展潮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经济转型必须紧跟当前科技发展步伐,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动向。
(四)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转型
1、转型的四个阶段
在某种程度上,全国新一轮经济转型浪潮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型的延续和发展。因此,要研究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必须先研究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转型。改革开放后,中国从计划经济迈向了市场经济,阶段性过渡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征。有专家认为,中国的经济转型一开始并不是朝着市场经济发展,通常采用“先试验后推广”和“不断调整目标”等做法。总体上讲经济转型是渐进的,但在某个阶段也有激进的性质。
中国从计划
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经济的自由化、市场化、民营化和国际化。其一,在经济自由化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渐进式改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以放开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权为核心的改革,使国有企业初步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同时也使非国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二,经济市场化的改革将国营企业推向了市场,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展开竞争。其三,经济民营化改革强调了产权的重要性,允许了经济更大程度上的经济自由,各种所有制的竞争,使非国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其四,经济国际化的改革,使中国经济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同时能够面对世界新经济的挑战,逐步向国际经济一体化过渡,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中来。
2、当前全国经济转型概况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正飞速地迈向国际化。在国际化竞争和较量的进程中,中国经济将出现一种新观念、新技术和新体制相结合的经济转型模式。这种经济转型模式不仅是中国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且还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当前,全国许多地区提出了经济转型的构想,并且许多地区还制订了经济转型规划。其它地区虽然没有提出经济转型的问题,但是实质上也在做着经济转型的工作。整体上看,全国经济转型可分为北方的经济转型和南方的经济转型,并且南北双方的经济转型有着明显区别。北方的经济转型以东北三省为代表,南方的经济转型以粤、浙、闽等省为代表。北方是我国的能源基地,改革开放近二十多年来的能源开采利用,许多地区能源开采业进入了萎缩期,由于资源的逐渐枯竭,导致了一些社会矛盾的出现。东北以阜新市、辽源市、伊春市、大庆市为代表的四个国务院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城市,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减少能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另外,北方是我国重型制造业基地,但是制造业整体水平落后。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态势,北方工业需要有新的提升。因此,北方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发展替代产业、接续产业,其次是产业技术升级和经济制度创新。也就是说北方经济转型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技术进步为辅的经济转型。南方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中国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核心地带”,尽管如此,南方经济与世界发达经济还存在着生产技术、管理上的差距。因此,南方经济转型的核心是推进产业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质上是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世界竞争。
3、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
纵观当前全国的经济转型,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把科技放在了突出位置。因此,中国当前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
4、当前全国经济转型的重点、任务和方向
目前全国许多地区的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受到国家产业政策、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不能更好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因此,全国经济转型的重点是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在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和控制污染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转型的方向是发展高科技,用科技化带动产业化。当前的世界经济是高科技主导下全球一体化经济,高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因此,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高科技产业化是经济转型的必然方向。
5、加入WTO后我国的产业发展态势与经济转型
加入了WTO后,中国的一些优势行业如纺织、服装、鞋类、玩具、机电等由于不再受到最惠国、反倾销之类的威胁,因而得到迅猛发展。这些优势行业在迅速占领世界市场的同时,也在发展壮大中占领了世界生产技术的制高点。以服装为例,2005年中国服装在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设限的情况下,许多产品的外贸出口量和2004年相比仍实现了翻番。中国服装业在向世界市场的迈进中,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达到和超越了世界一流水平,令欧盟和美国的服装生产界感到震惊。因此,在部分地区的经济转型中,有的地区(如阜新市新邱区)把服装行业作为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且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外贸出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未来的全国经济转型中,我国的优势行业将是一些地区的最佳选择。
(五)当今世界经济转型的潮流
当今世界经济的两个主要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的突起,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资源和市场追逐的结果,经济信息化则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使然,在这场竞争中世界经济将转向以商务电子化为代表的新经济。新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将发展成为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支撑的龙头经济。有的学者甚至把这种新经济称为第三次产业革命。
(六)经济转型与传统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转型的历史是一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历史,又是一部新兴产业崛起的历史。世界各地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尽管有许多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但是除了一些资源型产业因资源枯竭而退出历史舞台外,传统产业并不会因经济转型而成为终结者,相反传统产业会在经济转型中得到更大程度地改造和提升。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技术、市场和管理支撑,会遇到许多问题。只有在经过漫长而痛苦的孕育发展期后新兴产业才可能成为某个区域的支柱产业。因而,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合,才是经济转型的最快和最佳选择。在经济转型中,让高新技术和商务电子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来带动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的流动,从而推进市场资源进行整合,最终促成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是推进经济转型的有效方法。
二、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持续性指的是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和状态。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以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经济本身应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即经济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具有“匀加速”或“加加速”前进的能力,将来不会出现因“加速度”急剧下降而产生经济衰退现象。其二是经济具有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能力。即经济发展虽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但要同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虽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但要同社会进步相协调,不能以损害社会、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经济。所谓的和谐经济就是经济结构要合理,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经济发展要与国家政策和谐、与社会发展协调、与环境承载能力适应等。
三是继续沿用“持续经营假设”(刘明辉, 1996) 。笔者认为, 在环境会计基本假设中引入“可持续发展”假设和用“可持续发展”假设代替“持续经营”假设都不甚妥当,“可持续发展”不宜作为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理由如下: 首先, 从形式逻辑的层面而言, “可持续发展”不符合作为会计基本假设的形式要求。其次, 根据《新会计大辞海》, 会计假设是指“对某些未被确切认识的会计现象, 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作的合乎事理的判断, 而形成的一系列构成会计思想基础的公理或假定。”① 再次, 葛家澍、林志军在《现代西方会计理论》中也提到“会计假设( accounting po stulate s ) 又称会计假定( accounting a ssump2tions) 。根据西方会计学者的解释, 由于会计实务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 在会计处理时难免运用判断和估计, 这就需要先做一定的假设”。②由此可见, 会计基本假设来源于“存在一些无法正面予以论证的事物”, 也来源于“科学的发展, 实践经验的积累尚未达到确定的程度, 或达到确知可以另一事物来代替它的程度”③ 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求会计作出连续、稳定、确切的反映, 进而对经济事项发生的环境加以估计, 形成判断,最终成为会计工作的公理或前提。这个过程如下图:上述过程在形式逻辑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 会计假设在形式上应该表现为“判断”, 会计假设的这种形式是“假设”内在属性的外在表现。判断, 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衡量一条语句是否属于“判断”有实质的和形式的标准: 实质上, 看该
语句是否对思维对象的性质、关系等给予了肯定或否定; 形式上, 看该语句是否具备“主项” (反映被断定对象的概念。例如, “玫瑰是红色的”中的“玫瑰”就是主项) 、“谓项”(反映被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的性质的概念, 如“玫瑰是红色的”中的“红色”) 、“联项” (表明主项与谓项联系情况的概念, 一般用“是”与“不是”表明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 可以省略) 和“量项” (表示性质判断中主项数量的概念, 如“所有”,“一切”等, 可以省略) 。
借用陈今池编著的《现代会计理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中对财务会计四项基本假设的表述,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传统的四项基本假设比较完美地符合了“判断”的实质与形式的要求(以下量项可以理解为“一切”、“全部”等,在表述时已经省略) :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所反映的(主项) 是(联项) 一个特定企业的经营活动(谓项) , 而不(联项) 包括其他企业或业主本人的经营活动(谓项) 。会计主体假设是一个肯定和否定并列的两个判断。连续经营假设: 企业或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主项) 将(联项) 无限期地经营下去(谓项) 。连续经营假设是一个肯定的判断。会计期假设: 可以(联项) 将企业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主项) 分割为若干较短的时期(谓项) , 据以结算帐目和编制报表, 从而及时地提供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
会计期假设是一个被动的肯定的判断。货币计量假设: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主项)可以(联项) 通过货币予以综合反映(谓项) 。货币计量假设是一个肯定的判断。在将“可持续发展”列入环境会计基本假设的学者中,大多使用了如下含义: “‘可持续发展’假设是指会计核算以会计主体在自然资源不枯竭, 生态资源不降级的基础上, 保证社会、经济不断地、持续地发展。”①使用“判断”的两条标准衡量, 如果将“会计核算”作为主项,“社会、经济不断地、持续地发展”作为“谓项”的话, 问题出在“保证”上, “保证”是否对“会计核算”这个主项对“社会、经济不断地、持续地发展”这个谓项在实质上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断定, 从而在形式上成为这个判断的量项?“保证”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含义为“担保, 担保做到”, 即主观努力以确保达到某种状态, 实现某个目标, 换句话说, 这是个动态的过程。而量项所起到的作用是对某种既定状态的确认, “是”与“不是”, 已经存在。二者间有质的区别。同时, 在这个“但保”达到某种状态的过程中, 目标的实现与否仍然存在疑问, 可能“做到”, 也可能“做不到”。
因而,“保证”不能对“社会经济不断地、持续地发展”予以肯定或否定的确认, 也不具备量项的功能, 这使得“可持续发展”在形式逻辑层面不符合“判断”的规定, 进而不符合会计基本假设的要求。
其次,“可持续发展”与生俱来的“目标性”不符合会计基本假设的内在属性。上面的分析并不是在单纯地玩文字游戏, 也不是说找出一个词语来替换“保证”就可以使“可持续发展”变成“判断”。形式是内在属性的外在表现方式, “可持续发展”形式与会计基本假设形式的矛盾源于它们内在属性的不一致。
学术研究之所以需要假设, 是因为人们在探索未知世界时认识是有限的, 于是需要在认识的某个阶段根据已知道的事实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 从而形成进一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或基础。因此, 假设必然具有基础性, 它是起点,不是终点; 是起跑线, 不是归宿。基于这一点, 假设才是一句看似简单的“是”与“不是”。根据徐泓教授的《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 “可持续发展”包括如下的内容和特点:
(1) 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三方面以及三方面的高度统一和协调, 其中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导;
(2)“可持续发展”强调两个持续性: 一是当代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代人要对过度耗用的资源进行补偿, 不能蚀本; 另一是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界定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权利和义务;
(4) 可持续发展理论将现代经济社会建立在环境系统的基础上。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 “如此广泛和深刻的内容及要求, 显然难以要求环境会计作出全面的反映”, ② 也就是说,这样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和要求, 很难, 甚至不可能形成环境会计假设要求的那种一个点, 或一条线的前提。而上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正是希望使用会计核算反映这种经济的方法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 改善整个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 是在会计中引入“环境会计”、“绿色会计”的初衷, 换句话说, 如果“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内容都成为了约定俗成的惯例甚至“公理”, 我们还“夫复何求”!由此可见, “可持续发展”一出现就具有强烈的目标性,与会计基本假设的内在属性相矛盾。
最后,“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会计理论体系中缺乏推导功能和指导意义。假设对于任何一门学科都非常重要, 因为它为本学科的理论和实务提供了一个出发点或基础。这一点在我们重新整理“持续经营”假设在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中的作用时能够再次得到印证。
根据《会计大典》第一卷《会计理论》, “持续经营”假设又名连续性, 继续经营, 非清算性等。其涵义是: 除非存在明显的“反证”, 否则, 都将假设一个主体的经营活动是连续下去的。
上面的表述完备地涵盖了会计主体面临的两种情况:一是不存在“反证” (表明企业经营活动将会中止的证据) 的时候, 都应该假设一个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可以连续下去。从而会计主体应该在可以持续经营下去的前提下选择相应的会计原则, 如权责发生制、费用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等。进而在这一系列会计原则的指导下, 会计主体的会计实务中产生了正常经营活动下各种如待摊、预提等会计处理方法。
二是存在“反证”(如合同规定的经营期限即将到期, 资不抵债已宣告破产, 国家法律明文规定要求停业清算等) 的时候, 否认会计主体将继续它的经营活动, 从立足于持续经营向停业、清算(破产) 转变。进而在持续经营假设下适用的权责发生制、费用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等应让位于收付实现制、可变现净值等原则, 由此产生在清算(破产) 重组中的各种会计处理方法, 如清算财产估价中的帐面净值法、重估价值法、变现收入法。如果将存在反证与否看作自变量x , 将由此适用的会计假设、原则、方法看作因变量y , “持续经营”假设可以用以下分段函数清晰地表示出来:会假设的推导功能和指导意义由此可见一斑。然而相对于“持续经营”假设, “可持续发展”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如前所述,“可持续发展”是指“会计核算以会计主体在自然资源不枯竭, 生资源不降级的基础上, 保证社会、经济不断地、持续地发展”, 其与生俱来的目标性使“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就是一个目标实现的过程。因此从逻辑上分类, 一般来说存在目标实现和目标未实现两种情况:如果目标实现, 即实现了“保证社会、经济不断地、持续地发展”, 作为会计假设, 这是公理, 是前提, 那么环境会计的使命已经完成, 环境会计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如果目标未实现, 即没有实现“保证社会、经济不断地、持续地发展”, 那就需要环境会计来实现这一目的, 这又回到了环境会计创立的初衷和环境会计研究的起点, 这个假设的存在也毫无意义。在目前的环境会计实务中, 主要是通过对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效益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来对外提供有用的环境会计信息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务操作中,“可持续发展”也没有在具体操作层面体现出推导的意义。将“可持续发展”列入环境会计假设的诸位学者, 给予了“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会计基本假设极高的地位和评价:“除了上述四项假设外, 环境会计还必须基于自己的特性增加一个新的假设, 这就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所包含的内在要求是环境会计得以建立的基础前提,是我们构造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根本性制约条件。我们相信, 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环境会计就失去了基本的理论支撑。”(孟凡利,《环境会计研究》)这一点其实很容易理解。坚持“可持续发展”, 需要用会计这个特殊的经济工具来改善环境和资源状况, 是环境会计产生的灵感源泉, 是环境会计发挥作用的原始动力, 更是环境会计区别于传统财务会计的根本所在。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一本质, 决定了“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环境会计, 也是其他环境经济学所涉及学科的共同目标和高屋建瓴的指南针, 其地位和作用之于环境经济学及相关学科有如“资源稀缺性”之于经济学。环境会计从产生开始, 其理论体系和实务操作无不浸透、贯彻、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环境会计就是一门“可持续发展”的会计。
因此, 我们不适宜也没有必要单独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会计假设之一, 只要坚持在“可持续发展”要求下的“持续经营”假设就可以很好地满足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要求。否则, 生硬地将“可持续发展”列入环境会计假设, 除了起到意义不大的重复强调作用外, 遗留下的就将是逻辑混乱和体系不清等诸多负面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 葛家澍、林志军. 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 .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 葛家澍、余绪缨、侯文铿、陈荣凯. 《会计大典》第一卷《会计理论》.
[3] 孟凡利. 环境会计研究[M] . 北京: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 莱芜钢城区铁铜沟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绿色钢城,
Abstract:The steel area of Lai wu City was founded in 1993 when Laiwu was upgraded to the Prefectural-Level city, and the steel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was set up in 2007.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teel economic evelopment zone, the supporting living space, researching innovative institutions and the third production facilities are in need imminently ,Tie tong gou District is selected because of its proper location. Under the guiding principle ---“Green steel area”, the paper discusses deeply in district orientation, urban designing concept and space planning, and respects its inspired effect on the other similar cases.
Key words: Tietonggou District of Laiwu steel area; regulatory plan; green steel area
中图分类号: F30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莱芜作为济南都市圈区域中心城市是以钢铁冶炼、板材深加工、新材料及其钢铁制品产业链为内核的制造业专业化城市,是都市圈的五大基地之一,该市由济青高速公路南线直接与济南和青岛的黄岛相连,为莱芜突破区位的制约因素,全面融入半岛城市群,拉近与青岛、济南的距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打通莱芜——日照、青岛港口的出海运输铁路,将莱芜打造为济南都市圈的东部出海通道势在必行。
钢城区城市空间的拓展面临“两头作战”的境地:一方面,自从上世纪70年代建厂,城市长期缺乏外延发展的充分空间,老城存在用地布局混乱,空气污染、空间局促、等多方面的问题;而另一方面,近年来村镇工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使城市出现了建设区无组织蔓延的局面,城区以外的用地梳理和发展空间整合刻不容缓。在老城疏解和扩张的双重压力下,区域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铁铜沟片区的开发建设同时兼顾老城疏解和梳理的双重职责,不是单纯的增量拓展。应当在不破坏原有生态格局的前提下,建设环境优越、适于居住的新片区。
针对以上现状,本文提出“绿色钢城”的概念,其中基本含义有两个:一个是以莱芜的核心产业,构建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的体系,建设生态的工业城市;第二个含义是对整个莱芜市而言,整个生态环境的治理,包括如何提高莱芜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不光是保护环境,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改造现有的环境,提高现有的环境质量。铁铜沟片区由于优越的区域位置,随着钢城经济开发区的建设,配套的生活区、研发创新机构和三产服务设施都将在本区解决,因此如何提升环境质量,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就该片区空间特征、战略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城市设计等相关问题,分别进行阐述。
一、铁铜沟片区规划用地范围的主要空间特征
(1)特征一:城市快速发展条件下的城乡混合区
规划区内地形复杂,各现状建设沿新兴路和钢都大街无序进行,道路互不衔接,不成系统,使得本区缺乏与周边用地的联系,特别是与西部城区的联系。
(2)特征二:区域生态敏感地带
铁铜沟片区散布磨石山等五、六处小山丘,牟汶河的两条支流黄庄河、里辛河流经区内,形成区内“数山逶迤、二水穿越”和“三山(棋山、历山、艾山)屹立,一水(牟汶河)环抱”的自然景观相互沟通对话的风貌;西邻是钢厂的锻压厂和烧结厂,站在磨石山上西望烟尘缭绕,因此本区生态环境十分敏感。规划中注重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3)特征三:区域交通的要冲
铁铜沟片区是从济南、青岛下高速进入钢城的门户区,北连经济开发区,西邻老城,省道韩莱公路为片区北界,交通优势极为突出。
二、铁铜沟片区发展的战略研究
铁铜沟片区的功能定位应当从济南都市圈整体发展以及莱芜城市功能结构的完善和提升这两个层次加以考察。当然也应注重新区自身发展的规律及走向,单就铁铜沟片区而言,外部的推动是发展的主导力量,区域的要求应该是其功能定位主要考虑因素。
1、铁铜沟片区的功能定位
铁铜沟片区是莱芜钢城东部以居住、商贸、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型综合片区。
综合上述分析,铁铜沟片区的功能定位可描述为:以区域创新中心为目标,以政府管理功能为依托,集物流、交易、生产服务,以及中、高档居住、旅游休闲和都市工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世纪新区。
铁铜沟片区的综合按照其主导作用及区域能级的高低依次为:
•研发创新:主要包括应用研究、产品开发与设计、产品中试和小批量生产于一身的研发设计综合体。同时,文化传媒业也是新城创新功能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管理和信息处理:为黄庄镇和里辛镇政府所在地,可以结合铁铜沟片区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区域范围内的信息处理心和管理调控中心。
·物流、交易:利用地理位置的优越条件和区域交通的良好基础,在铁铜沟片区建设市级长途客运站和大型商贸物流园,使之成为莱芜南部地区乃至鲁中地区未来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聚集点。
·生产服务:生产服务业将成钢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而铁铜沟片区作为钢城发展的重点聚集区域,应该成为区域生产服务业的聚集地。
·中、高档居住:从莱芜的环境条件出发,结合整个钢城居住空间的布局,铁铜沟片区的居住功能中应以中高档为主体,兼顾原有居民点的改造。
·娱乐休闲:利用片区内“数山逶迤、两水穿越”的自然资源发展文化娱乐功能,突出“公园式办公、公园式居住、公园式购物、公园式娱乐”的主题,以多层次的第三产业项目布局城市核心区发展多元化的城市核心区。
·都市工业:结合片区原有的工业基础发展都市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