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健康教育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燕山大学 河北・秦皇岛 066004)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2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谈话法、心理暗示等方法,阐明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利用体育实践类课堂教学对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 体育锻炼 身体健康 心理影响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目前在我国还属于新兴的教育领域,并未形成一个有效、易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具体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还有抑郁、孤独、恐惧、厌学、自杀等现象,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健康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以至于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与学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的程度涉及甚少,导致缺乏积极健康的心理,学生心理期待得不到满足,达不到身心两健的教学效果。本课题组通过借鉴文献资料,在日常体育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观察、运用谈话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研究,以便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地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
(一)锻炼意志、加强意志品格的培养
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需要表现出一定的意志品质,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又能培养出一定的意志品质。体育锻炼的特点在于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变化、运动强度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畏惧、紧张等)。体育教学中的一些锻炼内容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学生要经过反复的练习过程,在反复练习过程中,学生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将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得到了相应的磨练以致逐渐形成坚韧的意志品质。球类运动能够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沉着、冷静、顽强拼搏的良好品质及要求队员相互依靠、相互支撑、彼此之间依赖的程度高培养集体协作精神;武术项目对学生增强自信克服自卑感,面对挫折、失败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及自我效能的提高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中长跑对于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下能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培养及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增加战胜困难的决心。体育锻炼过程中对人的意志品质培养与提高所产生的影响是积极有效的,是历练品行、磨练意志的有效途径。
(二)宣泄情绪,缓解压力,调节心理平衡
现在的学生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及学校等多方面过重的压力。家长报以过高的期望,升学、就业等竞争力的逐渐增大给多数学生心理、生理造成了极大负担。导致焦虑、孤独、抑郁、紧张等消极情绪状态,假如这些不良情绪任其发展下去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健康成长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一些体育锻炼,出去打一场篮球、踢一场足球或进行远足,这样心境状态就会得到改善。研究结果表明,跑步、散步或一次功率的自行车练习能使忧愁、恐惧、焦虑、抑郁和憎恨等不良情绪状态得到显著改善,同时使精力状态达到最高水平。50min步行也有助于提高心境状态,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体育锻炼是改变心境状态的有效技巧,是保持良好心境状态的手段。这些研究支持了通过体育锻炼使得情绪转移,从而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
(三)发展个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体育教学具有强烈实践性的突出特点,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练习中每个学生都知道只有通过自己亲身主动的反复练习活动,才能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最终变成自己的行为方式,经过反复练习过程中技术、技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以后,具备了创新活动的基础,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同时不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重要的是自我意识得到提高,个性得到优化,对于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合作学练,养成良好的合作品质
体育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项目的特点要求,大多数体育项目要求在合作的条件下完成。全体队员对完成目标认同的基础上建立合作意识,合作行为也被称为是有价值的一种行为。在合作的情形中,个人与他人一起合作时获得的社会效益体现出了合作的优越性,也就是说,个人所得有助于团体所得的效益,表现在增加交流、沟通、相互信任等方面。进行排球、足球、篮球等集体项目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合作意识。游戏性的体育活动,需要个体与他人的通力配合,以各自不同的角色达到协调合作的目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集体项目是培养合作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体育教学中,在集体练习或分组练习时,同学间的协作学习、相互配合的互补性学习,导致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提高,促使个体之间的理解和协调。使个性更加活跃和开朗,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合作品质得到了培养。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体育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体育课堂上,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练习过程,对于学生提出的正当要求要认真对待和设法满足。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要认真思考,耐心回答。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时间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优于其他课堂教学。学生在进行练习、比赛、游戏等活动时,教师主动参与,积极融入学生中增加与学生共处时间,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锻炼扮演好组织者与参与者的角色。增加学生接近教师的机会,提高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地位 ,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基础,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地位相处,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成为朋友形成共同体,课堂成为乐园。学生在轻松愉快地体育环境中锻炼,就会产生激动、愉快、自豪、跃跃欲试的心理,从而乐于参与体育活动,防止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倾向,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与养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优化体育教育环境
1.体育教学物理环境及其优化
体育教学物理环境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互动的物质基础,是学生进行一切活动的物质条件构成的整体。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体育教学的物理环境影响,身心活动、认知活动的效率都有赖于适当的物理环境,场地设施、运动器材及场馆的温度、色彩等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体验。体育教学场所的色彩运用、空间、造型设计、通风等对于学生的生理、心理活动有着十分重要影响。良好的体育教学场馆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提高体育锻炼的效率。体育教学活动大部分是在户外进行的,从内蒙古中、西部气候特点来看,户外体育教学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很大,我们期盼将来体育教学都能够在合理的体育场馆内进行。在创设体育教学物理环境时,丰富多彩的教学物质条件和科学的教学手段,是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积极体育学习活动的基本条件。在良好的体育物理环境中积极学习,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得到了明显的锻炼,不仅培养审美能力而且陶冶情操,达到身心两健的效果。
2.体育教学心理环境及其优化
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手段等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它们之间既包括物质联系,又包括心理的相互作用,这种心理的相互作用就构成了一定的体育教学环境――心理环境,体育教学活动的效果有赖于良好的体育教学心理环境。体育教学信息的沟通,思想交流,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心理相容程度和交流情感,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乐观豁达、积极向上,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克服和消除学生生理和心理疲劳,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条件下,心里期待得到了满足,有成就感,促进了心理健康的发展。结果表明:暗示教学法是优化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心理环境的关键途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为积极健康的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形成提供了保证。运用心理学原理在贯策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下,体育教学中以情感沟通为桥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积极健康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必要条件。
三、体育课堂的心理气氛
(一)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的作用
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是在和谐性的体育课堂气氛条件下产生的,大脑皮层在兴奋状态下锻炼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体育学习情绪状态高涨,产生良好的体育学习兴趣。体育课堂心理气氛学生表现出情感体验的表达方式是对体育课堂教学和人际关系态度的评价,传达出体育课教学状况的信号作用。体育教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程度及心理动力。教师在体育课堂中善于观察课堂心理气氛的状况,及时了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反应,以便在教学内容上、手段、教学评定等方面做出及时调整,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使学生思想上产生共鸣,营造催人向上具有一定感染力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这些都是在和谐的心理气氛下完成的,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课堂心理气氛对学生的思想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品德的形成、身心的健康发展都需要和谐的体育课堂心理气氛,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起着激励、维护和调控的作用的条件是良好的体育课堂气氛。
(二)和谐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的创造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技巧的运用,选择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等,就会对整个课堂的学生情绪状态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采用分组练习、比赛、提问、交流等教学形式,观察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变化,根据教学任务、教学进度、任务要求、场地设施和学生表现出的体育能力等情况及时变换场地,恰当的进行示范、组织或调整练习的方式、方法。通过动作、表情、语言等手段活跃学生的情绪,达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同时使某些枯燥的体育教学内容力求新意,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将创新式、开放式的体育教学取代练习式、封闭式的体育教学。例如,在耐久跑教学中可采取追逐跑、间歇跑、接力跑、运球跑等多种形式,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其学习达到入趣、入情、入境的心理状态,培育了学生积极健康的阳光心理,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自八十年代后期,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显著的正面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处于动态中,教师利用教学艺术,满足学生生理、心理需求。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改善学生心理效益,更好的为学生身心发展服务,既是现代学校体育教育功能的体现,同时也拓展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13年高等学校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科研课题《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心理调节机制》课题研究成果。编号:2013NMJG080。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2] 张勇等.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3] 韩永昌.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1997.5.
近年来,结核病疫情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二医院门诊接诊的肺结核病患者,大多数缺乏结核病的知识,病情较重才来就诊。患者思想压力大,易受他人歧视,易产生悲观、消极、恐惧等心理,甚至绝望情绪[1]。通过注重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对于改善肺结核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和病情恢复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3]。
1 肺结核患者的心理干预
11 诊断明确后的心理状态与疏导 此病系慢性消耗性传染病,有些患者认识不到位,谈结核色变,心理压力大,也容易造成周围人的误解。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寡言少话,自我封闭,但同时也渴望周围人能理解和多关心。针对这样的心理,作者从肺结核病的认识讲起,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此病。同时认真了解病情,耐心倾听患者陈述,告知患者当前肺结核病完全可以治愈,嘱咐并鼓励患者坚持治疗。从思想上消除顾虑,从心理上疏导不良情绪,使患者由悲观情绪进而转变为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并保持稳定情绪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12 治疗期间的心理状态与疏导 治疗期间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急躁、担忧、郁闷,希望尽快治愈但又担心用药时间长和出现不良反应。有时不能面对现实积极有效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患者对之前所制定的生活计划(如入党、升学、婚姻、工作等)变得无所是从,忐忑不安。针对这种心理,首先取得患者心理上的信任,根据不同患者的成长经历、文化程度和性格特点等情况,采取针对性方法,关心、鼓励患者,用诚恳态度帮助患者克服消极情绪,使之产生生活的信心。用实例说明肺结核病是可以治愈的,并告知已治愈肺结核既往患者的联系方式。使当前患者看到希望而转变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还有个别患者求治心切,对治疗期望值过高,对于在治疗过程中效果不明显或病情反复反应较强烈,对此应充分理解。
13 恢复期间的心理状态与疏导 肺结核患者恢复期的心理状态对病情的彻底恢复十分重要。尤其是咯血患者情绪波动都可能是再次引起咯血的诱因。因此要提前做好肺结核患者的康复指导工作,让患者知道情绪变化对病情康复的影响,始终能保持平静的心情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2 肺结核患者的健康教育
21 肺结核的临床特点 此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痰中带菌的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把含有病菌的飞沫散于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后可能感染而患病,即造成传播。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不同程度的咯血、盗汗,午后低热等症状。
22 个人防护措施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保持工作、生活场所卫生;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腔应用纸巾掩盖,用过的纸巾不要随地乱仍;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住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使空气流通。接触肺结核患者时应戴口罩并保持一定的距离。
23 治疗期间应注意的问题 治疗期间应严格遵照医生的要求执行,按照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不得自行停药或间断服药,否则会造成复治、难治的情况,甚至导致耐药。服药期间若出现胃肠道反应、肝区不适、黄疸、手足麻木、皮肤瘙痒及皮疹、视力迅速减退等不适,应及时报告医生做相应的处理。
24 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饮食宜清淡,多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类等营养食物。咯血期间应卧床休息,禁食用辛辣、刺激性强等食物。平时应预防感冒,戒烟酒。保持充足的睡眠,节制性生活等。
3 讨论
出现肺结核病例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对疾病的认识不够和基本的防治不到位。医务人员应利用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两者结合,相辅相成,投资少效果好。能够使患者增强信心,配合治疗,使病情早日康复,不断提高肺结核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力的提高部队战斗力。
参 考 文 献
[1] 成君,张慧,李仁忠,等肺结核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11,27(4):389390
[2] 万莹,巨韩芳,徐瑛健康教育对肺结核病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卫生研究,2008,46(4):131132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464-02
矽肺是一种慢性职业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病情迁延不愈,而且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1],患者合并糖尿病、肺结核后全身抵抗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为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及自我护理能力,2009年2月-2011年4月采用家属共同参与护理模式对矽肺合并糖尿病、肺结核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2月-2011年4月收集在我院住院的矽肺合并糖尿病、肺结核患者4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男18例,女5例,年龄56-86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上15人,初中以下8人。病程:1~5年10例,5~10年7例,>10年6例;对照组男20例,女4例,年龄55-88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上17人,初中以下7。病程:1~5年12例,5~10年7例,>10年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护士对患者进行评估后,制定健康教育计划,采用家属共同参与护理模式共同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护士单独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2组均于入院2周时进行评分。
1.3 判定标准:采用有关研究[2]设计的试题共4大题(12小题)其信度0.76,效度0.81。包括疾病基本知识、疾病危害性知识、服药知识、自我护理知识;评分分为3级,回答正确1分,部分正确0.5分,不正确0分,满12分,其中自我护理知识6个选项,其余2个选项。
1.4 数据处理。所收集的资料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效果,(见表1)。
3.讨论
3.1 矽肺是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患者全身抵抗力明显下降,矽肺合并肺结核的患者呼吸道防御机能破坏严重,因此特别容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这种感染的特点为顽固、难治、疗效差、易于复发。患者同时合并糖尿病,更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使患者产生孤独、焦虑心理,护士单独进行健康教育时,患者不能全面的掌握相关宣教内容,治疗依从性差,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因此,家属参与护理模式可以使患者-家属-护士共同参与,尤其对患者饮食的合理调配,常用抗结核药物、降糖药物治疗的疗效及副作用等,通过指导,家属能掌握相关知识,缓解患者孤独,焦虑,从而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明显提高。
3.2 护士应加强相关学科的学习,如心理学,营养学等,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保证指导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实用性。
3.3 应采取多种宣教方式,针对患者的不同生活习惯、知识水平、接受理解能力,家属对待患者的态度等差异,采取相应的交流方法,鼓励患者树立信心。同时由于家属参与健康教育,为患者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患者处于良好的状态,同时能及时督促患者改变不良行为,效果显著高于护士单独进行健康教育。
3.4 由于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治疗,因而对于治愈的肺结核患者也应该终身回访。护士应在患者在院期间教会患者及家属糖尿病的饮食治疗、运动治疗、降糖药物的使用,注射胰岛素、及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等相关知识。由于矽肺合并糖尿病、肺结核患者年龄偏高,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家属参与的护理模式更适于患者出院后的长期治疗。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学校教育
1999年8月国家教育部第一次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教育部门领导、校长、教师、家长充分认识到加强中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市及农村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河南大学33名心理咨询专业三年级本科生在各小学的实习反馈结果显示,开封市各小学都已建有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心理辅导老师、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与过去实施条件普遍偏差,时效性不高,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相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极大改善。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重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开封市迎宾小学为例对现阶段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阶段是学生思维品质、行为习惯发展的关键阶段,该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对其以后人生的工作学习有极大的影响。小学生的思维逻辑、归因方式、情绪表达方式、人格类型、个体素质等都是在小学阶段逐渐发展确立的,一旦该阶段学生遭遇到重大变故或长期处于不良成长环境(如:父母离异、亲人去世、长期留守、家庭贫困、过分骄纵、隔代抚养等),心理未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教育,就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以理性、积极的态度看待压力性生活事件,在经历挫折后调节行动策略、坚持自己的目标,发展心理弹性,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未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全体学生参与
大多数小学只对3-5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认为低年级学生的意识发展还不健全,思维层次较低,课程起不到作用;六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应该把重点放在知识教育,心理教育可以缓一缓。小学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须知识和技能的必备阶段,是学生勤奋感的获得时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连贯,都会阻碍心理品质的逐步改善,甚至会造成已获得的良好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
2.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我们观察到学生有压力、烦恼时更多选择与同学交流,很少主动向老师反应,没有学生主动要求进行心理咨询。学生往往认为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是有问题的学生,被咨询者也会担心被其他同学嘲笑,甚至会有羞耻感。而小学阶段由于上课时间固定,班级人数少,学生好奇心重等因素,保密性工作不能得到保证,这可能会造成被咨询学生更大的心理负担,也可能引起其他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恐惧和排斥。
3.心理问题干预的延迟与不足
小学阶段对学生学业、情绪、人际交往各方面了解比较多的是班主任,他们能及时发现学生状态的改变,非常重视学生心理状况的发展,并在教育过程中提供帮助。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知识和系统的心理辅导方案,同时担任多个班级的课程教学,使得班主任提供心理援助延迟或不能提供心理援助。其次,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由于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不能快速发现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心理干预的实施,第三,学校领导、各科老师、心理咨询老师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方面都很重视,但定位不分明,彼此之间缺乏交流,加上学校制度的不合理也会造成心理问题干预大延迟。
三、关于以上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1.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小学儿童的必修课程
我们观察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非常受小学生欢迎,在课程设置中主要以心理小游戏、心灵活动为主,家庭作业多是通过采取行动、言语形式完成(如:拥抱爸妈,赞美他人等),不仅不会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反而通过课程获得的心灵愉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形成良性循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小学儿童的必须课程是十分有利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根据班级特点设计课堂内容,不能硬板教材,事倍功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包括学习适应、学校人际、亲子关系、自我概念、生活适应五个维度,仅仅靠老师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2.建立完善小学三级教育系统
第一级由学校及相关部门组成,负责制定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从教育管理方面支持、协助和督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落实;第二级由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组成,负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交流和技能培训,提高学校老师心理辅导技能,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开展团体咨询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第三级由班主任、学科教师及家长组成,学科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学习中,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密切配合,并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反馈学生在校表现,构建完整的家庭与学校链接。完善的教育结构对促进心理
3.实行导师制,密切关注学生心理成长
学校所有老师(包括校领导)都要带一定数量的学生,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组建心理互助小组,老师不随学生年级增高而变动,学生随机分配也不随班级变动更换导师。依据学生特点灵活设计小组成长方案,商定小组协议(小组成员互相保密,按时参加等),每周固定交流时间,总结一周情绪状况,首先能了解到不同时期学生的整体心理状况,反馈给心理健康教师,针对共性问题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次小组内学生互相协助解决学习、人际、生活适应等问题,在帮助与被帮助的过程中,发挥学生能动性,挖掘学生自身潜力,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第三小组内部互相保密,营造安全感和彼此的信任,促使学生敞开心扉与老师同学交流,并能逐渐转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对于将教育者的科学辅导建立在小学生的主动要求和参与的基础上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展望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普及,教育部门、教师、家长、社会各方面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愈加重视。截至目前,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以上问题,但相比过去已经有了极大改善,相信合理的课程设置、完善的教育体系、规律的心理援助对将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全明,黄希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模式的构建[J].心理科学,2009,02:274-277.
[2]汪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心理科学,2001,01:87-89.
[3]傅亚强,魏旋.心理弹性、压力认知和应对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05:735-738.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9(b)-0131-02
糖尿病足临床发生率可达糖尿病的5%,患者病情随病情加重,可导致下肢多种并发症出现,甚至导致患者截肢[1]。糖尿病足截肢术后患者护理内容较多,护理难度较大,及时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术后自理能力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健康教育是目前改善患者认知能力的重要护理模式。该科在临床实践中,对2015年5月―2017年5月间40例糖尿病足截肢术后患者实施了基础护理+健康教育,以了解健康教育对患者手术康复过程的影响,为糖尿病足截肢术患者的术后护理过程提供有效方案。现将患者护理后负面情绪、自理能力、治疗依从性状况行回顾性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该科80例糖尿病足截肢术后患者实施观察,根据患者护理模式将患者分为基础组(n=40)和教育组(n=40),基础组患者中含有男23例,女17例;患者年龄跨度52~73岁,平均年龄(64.2±8.8)岁;糖尿病病程跨度6~23年,平均病程(15.5±5.4)年;单侧截肢38例,双侧截肢2例;教育组患者中含有男24例,女16例;患者年龄跨度51~73岁,平均年龄(64.1±8.7)岁;糖尿病病程跨度6~23年,平均病程(15.6±5.6)年;单侧截肢39例,双侧截肢1例。基础组与教育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独立样本检测结果符合对比研究标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实施临床检查并参照WHO制定的相关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临床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足患者;自愿实施截肢术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自愿配合随访患者。排除标准:存在其他部位严重并发症患者;严重器质性疾病、恶性肿瘤患者;因其他因素引起的不能自理患者;原发性认知、精神、沟通、意识障碍患者。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实施截肢术治疗。基础组患者实施基础护理:①环境护理:加强对病房环境清洁消毒,并且通风、光照处理,为患者提供安静的治疗环境,护理操作中尽可能减少护理噪声,保证患者睡眠充足,治疗环境舒适。②患肢换药:护理人员需定期查房,定期检查患者切口状况,术后将患者患肢适当抬高,定期更换敷料,出现出血、渗液状况时及时通知医生,并辅助医生实施处理。③疼痛护理:及时了解患者术后肢体疼痛状况,患者疼痛难忍时,可按医嘱给予患者镇痛剂辅助治疗。④安全护理:护理人员在夜间需加强病房巡视,为患者加高床栏,避免患者夜间坠床;在病房中加设扶手,保持病房、科室、厕所内地面干燥,避免患者摔伤。
教育组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健康教育。①心理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需耐心向患者介绍糖尿病足截肢术治疗的原因、目的、意义,并向患者介绍患肢疼痛出现的原因,耐心倾听患者的身心感受倾诉,积极安慰及鼓励患者,转移患者注意力,缓解患者疼痛,必要时采取镇痛药物辅助;在患者治疗各阶段,针对患者不同心理问题,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引导患者进行情绪排解,正确看待疾病,正视现实,不断提升生活信心,引导患者家属积极陪伴患者,引导患者及早回归社会[2]。②皮肤清洁健康教育:耐心向患者介绍皮肤清洁过程对康复的影响,指导家属积极辅助患者进行皮肤清洁,保持皮肤干燥,并加强皮肤保护,避免皮肤损伤或感染发生。③饮食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注意饮食均衡,术后早期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定时定饮,控制糖分、钠盐等摄取,指导患者多饮水,定期排便,避免便秘。④生活安全知识教育:护理人员需及时指导患者进行安全护理,及时指导患者使用助行器、拐杖等行走辅助工具,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摔倒的危害,指导患者及家属积极预防摔倒,并在病房、科室、厕所、浴室等醒目位置张贴警示标识,提升患者及家属重视。⑤康复训练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需积极指导患者进行上肢持重训练及下肢直腿抬高训练等,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状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当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先从床上肌肉静息训练、抬腿训练开始,逐渐转为抗阻力训练,训练过程中避免过度,以患者难受为准[3]。⑥自我护理健康教育:及时参照Orem自护模式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在科室为患者建立咨询服务,并定期为患者组织康复训练、血糖监测方法、血糖控制方法知识讲座,定期实施康复技能训练等,在患者出院后定期对患者实施随访,了解患者康复状况,针对患者实际状况实施针对性生活、饮食、康复训练、心理调理等知识教育。患者均实施6个月随访。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总结两种护理模式下患者负面情绪状况。使用激惹、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IDA评价,分数高低与负面情绪高低成正比。
②分析总结2种护理模式下患者治疗依?男宰纯觥F兰勰谌莅?括饮食、用药、康复训练3项,总分0~9分,评分7~9分表示依从,4~6分表示基本依从,3分及以下表示不依从[4]。
③分析总结两种护理模式下患者自理能力状况。自理能力评价内容包括足部护理知识及日常生活能力,总分0~100分,评分高低与自理能力高低成正比。
1.4 统计方法
用SPSS 20.0软件处理,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负面情绪评分、自理能力评分,行t检验。用[n(%)]表示依从性,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种护理模式下患者负面情绪状况分析
健康组患者激惹、抑郁、焦虑评分较基础组更低(P
2.2 两种护理模式下患者治疗依从性状况
健康组患者随访6个月治疗依从性较基础组更高(P
2.3 两种护理模式下患者自理能力状况
教育组患者随访6个月自理能力评分(77.5±11.3)分较基础组(56.8±13.5)分更高(t=7.436,P=0.000)。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