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范文第1篇

2003年4月,砀山县政府聘请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砀山县城总体规划重新进行了修编,现该规划已经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但对规划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探讨。 

1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特征 

安徽省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砀山县又位于安徽省最北端,该地区小城镇发展呈现出滞后于其他地区的明显特征。 

1.1产业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来,砀山县的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增长后劲不足;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质量和效益都不太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深加工业发展不足,优势资源转换不多;企业组织结构不够优化,大企业、龙头企业少,只能依靠中小企业维持着经济发展;地方财力十分紧张,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城镇和升级产业。简单地说,砀山走的是一条农业主导型的经济发展之路。随着农业弱质性的进一步显现以及农副产品特别是水果市场供求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这一发展的低效性已经暴露出来;同时,随着周边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这一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1.2要素资源短缺 

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尚处在原始的资金、技术积累的阶段,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由于发展相对落后,砀山的要素资源积累能力低。2003年,砀山县的地方财政收入位居全省61个县市第46位;人均财政收入不足百元,位居全省倒数第5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2194元,仅是安徽省平均水平的一半。人才、技术短缺。全县工业企业中,科技工作人员不足百人,其中拥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只有1O多人。产业结构的表面合理性掩盖了产业结构深层次的不合理。按当年价计算的砀山县的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由1995年的54.7:25.4;19.9调整到2003年的45.7:22.6z31.7符合世界模型的一般规律,有其合理性。但深层次地看,这种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带来深层次的质量提高,最突出的问题是产业链条较长、附加值较高的对工业经济特别是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带动作用的制造业比重过低,仅为19.78。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的技术基础薄弱,主要为由第一产业延伸出来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的层次和效益低下,主要是个体经营的小规模服务业,功能局限于每月传统的固定时日的简单集市贸易,辐射范围也仅是城镇附近的乡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发展呈现出要素资源短缺、产业结构低度的特征。 

1.3城镇化水平低下 

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分布密度较小,开发强度偏低,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也较小。2003年底,砀山县城市化水平约为20.6,远低于全省水平。由于产业、技术与人才的集聚度不够,小城镇功能薄弱,对乡村地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较弱目前由于砀城小城镇核心度低,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较松散,呈现小城镇与乡村发展相对均衡及城镇体系结构等级弱化的特征。因此,小城镇发展带有明显的农村集镇特征,仍处在缓慢的城镇化积累的初期阶段。另外,由于教育支出不足,小城镇中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城镇化水平存在着质与量的低下。 

2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不足 

2.1中心城市经济薄弱 

区域经济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表明,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内的中心城市的发展状况。如果中心城市竞争力强将有利于其集聚周边的要素资源,并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经济及产业腹地,一旦其要素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区域经济产生强烈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否则,缺少中心城市辐射,区域经济就有可能被临近的城市所覆盖蚕食、分割。 

2.2推动发展的动力不足 

砀城小城镇发展不仅内部动力不足,外部动力也相当匮乏。尽管国家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有政策上的倾斜,每年有定期相应扶贫款的财力支持。但是由于小城镇发展尚未形成有效的动力机制,这些资助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不足以使经济发展出现质的飞跃。一方面,尽管经济落后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小城镇的发展仍然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与技术的推动。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区域经济中经济同构现象严重,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往往限制在少数技术含量低、有资源利用优势的项目上,造成乡镇企业的发展缺乏广阔的空间和有效的推动力。 

2.3基础设施的制约 

城镇物质空间环境作为城镇经济发展的硬件支撑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容量与空间。而目前经济落后地区基础设施投资能力的巨大缺口是制约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瓶颈。以交通设施水平发展为例,在砀山县范围内无一条高速公路通过。而作为刚起步的加工工业的发展,对对外交通条件有较强的依赖性。落后的交通状况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2.4逆向的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动力是经济,而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工业发展普遍力度不足。工业企业的低层次组织不仅使小城镇对周遍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力缺乏吸纳力,甚至小城镇中的一部分居民也亦工亦农,呈现不彻底的城镇化的倾向口]。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向周边乡村地区的经济辐射还相当肤浅,城镇化的推动力也十分有限。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还呈现出一种逆向趋势,砀山县由于经济落后,有很大一部分农村人口流人经济发达地区谋求职业,他们每年带回的资金中相当一部分是用于在集镇中买地建房,发展个体经营的服务业。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小城镇周边农村地区的人才与资金在推动着小城镇的发展和地区城镇化的进程。 

3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措施 

3.1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5%左右提高到2002年的39左右,比世界平均城镇化率提高的速度快一倍多,但是目前还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有关方面测算,今后一个时期将是我国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时期,由此将创造大量的新兴城镇市场,给城镇经济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小城镇首要的基本职能是为农村非农业经济活动提供场所,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是挖掘经济发展的潜能,以此为可能出现的跳跃式发展做好准备。 

对于砀城,它首先缺乏明确的投资项目和吸引力,无论是乡、镇的或县的决策者,对其未来的发展都或多或少缺乏具体的设想,并且认为发展的困难和阻力都相当大。因此,在规划中将小城镇发展条件划为三个层次:(1)优先建设县域中心城市,使之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带动县域城镇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重点发展中心镇。选择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的镇,逐渐培育为新的中心镇,使中心镇成为所在辐射区域的产业、经济的核心,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3)合理发展一般镇,因地制宜撤并乡镇,引导一般城镇合理、有序、健康发展。 

3.2基础设施的选择性建设 

由于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往往受到基础设施投资能力瓶颈的制约,因而在城镇化初期全面建设城镇基础设施网络是不现实的。鉴于有限的投资能力,只能对基础设施的各项缺口以及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度作出分析评价,着重于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区域中宏观基础设施骨架的构建,以使小城镇在未来发展中保有进一步完善细化和区域基础设施共享的可能。 

在砀城县域规划中,县域交通网的规划建设与城镇体系的发展在空间布局上统一和建设时序上相互协调,并适当超前;建设与城镇规模结构、空间分布相适应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建城镇之间的快速联系干道;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力度,拉动经济发展。近期拓宽与连霍高速相联接的101省道;远期与周边地区相协商,建成与商毫、连霍、京福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快速干道。 

3.3城镇体系的合理规划 

经济落后地区城镇体系结构的松散及小城镇间孤立、单向的经济联系不利于城镇化的进程。国家的小城镇建设政策要求将小城镇建设纳入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轨道。加强小城镇在村镇地域的经济、技术、政治、人口、信息等的集聚。因此,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首先需要培育自身经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利用资源的稀缺性发展特色产业,谋求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使在区域中拥有多向经济联系。恰当的职能分工和产业互补有助于区域小城镇化进程,也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区域环境。 

砀山县域城镇体系发展可分两步走。 

近期: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并重,通过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强化,把砀城地区建设成为现代化小城市,提升其县域城镇体系的首位度,使县域中心镇的建设得到加强,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县域城镇体系结构。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信社 县域经济 支持作用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富民固本之方、治国安邦之策。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农信社支持“三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将产生旺盛的资金需求,而资金投入渠道不畅,一直是制约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要更好地服务三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农信社应积极拓展创新支农路径,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一、农信社应实现“自我突破”

农信社要想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必须加快自身发展。

(一)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农信社应简化贷款手续,重申信贷纪律,对新系统的业务操作加强培训,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增强大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举办服务礼仪培训班,树立优质文明服务理念,提高优质文明服务质量;加强网点环境建设,提高服务效率。

(二)科学加强经营管理

要增强资金实力。一方面农信社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存款组织力度,增强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的资金实力;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把小额农贷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结合当地实际推出新的贷款品种,满足多种贷款需求。同时注重发展消费信贷业务;要提高资产质量。农信社在采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清收盘活不良贷款的同时,严格执行贷审分离和贷款“三查”制度,规范贷款操作,强化贷款营运监控,切实防范新增贷款风险。同时要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便农信社评级授信,为贷款创造必要条件。

(三)形成企业发展合力

农信社正处于改革后期的发展阶段,在竞争能力、服务手段还落后于同行业,还有待于政府出台相关的各类扶持倾斜政策,协调与各中介部门的关系,降低中介收费标准,帮助农信社增强支农发展后劲,积极推介优质项目和优质客户,把农信社真正办成老百姓自己的银行,办成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小企业的银行[1]。

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走差异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之路

农信社拥有点多、面广、线长的优势,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农信社正处于股份制改造阶段,在加快推进股权改造的同时,从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及自身转型方面看,需要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差异化经营的问题。就是把人力、机构、费用、技术、品牌等诸多方面的配置向与自身服务能力相匹配的业务、客户、产品方面倾斜,应由主要针对农户生产性、消费性周转贷款,转向支持农业科技发展,集中有限的人财物资源,在农业产业化、特色化生产等结构调整方面做出品牌,做出影响力,形成比较优势。二是专业化经营的问题。应在管理、战略、文化、服务、产品、业务结构、客户结构、收入结构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专业化的经营,力争让品牌影响力走在市场前列。专业化经营既是农信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基础,也是适应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农村贫困,农民增收缓慢,导致农户抵押难、贷款难的问题仍较普遍。农信社要围绕提高金融产品供给效率这一目的,按照不同类型的产品特点,加快金融服务改革、开发和发展,构建多元化、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功能,更好地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此外,要从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增强农业产业生产后劲,激活农业存量资产,快速增加农民收入出发,开发农民房屋、承包地、林地、荒山、采矿、商标等抵押贷款产品,提供方式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需求[2]。

(三)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信用建设是发展农村信贷的基础。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的薄弱状况,应加快农村资产评估、担保公司、征信登记等金融中介机构建设,建立一套针对“三农”特点、行之有效的定价机制,并开展农信评估、担保、评级工作,让农户树立起信用观念[3]。还要抓住在中西部地区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分层次开展农村金融教育活动的机遇,组织好小额信贷业务和技术培训以及农村金融改革、农业保险、农业合作经济等方面的培训,解决好农信社与农村、农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切切实实推进农村信用体制建设。

(四)推动民政企有机结合,达到共赢

从目前看,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政策供给不足的问题。在农村信贷市场准入政策逐步放宽的形势下,要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局限,逐步提高市场开发程度,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限制,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造政策环境。二是公共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其中公共财政资金配置最为关键。要做出统一安排,使政府与农信社等地方金融机构真正有机结合起来,用好用活支持金融发展的贴息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

通过客户结构转型,紧扣农业农村工作的发展思路,就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而言,要切实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瞄准设施蔬菜、特色养殖、经济林建设、水利建设、产业升级等事关长远发展的项目,持续加大融资力度,有效发挥金融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辉,许荣彬.对农村信用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金融, 2006(01).

[2] 赵丽华.县域金融发展的目标和策略分析[J].管理科学文摘,2006(05).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融资政策;县域经济;发展;影响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意义

首先,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缩小地区内的城乡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差距逐步扩大,影响了各个地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很多县域的道路、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和水、电、气等基本建设比较滞后,农户家庭的生存和发展比较辛苦。农业、农村和农民集中于县域,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一种富民经济。其次,发展县域经济可以加快城乡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发展县域经济可以巩固农业、加强工业,发展第三产业,这样有利于就地转移农村和农业的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再次,县域经济更多的是民营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可以鼓励个人创业,增加造血能力,繁荣城乡经济,增加居民的收入,从而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筹划好城乡人力资源开发,利于地区的振兴。最后,发展县域经济可以扩大地区的市场需求。很多地区的发展无法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没有出口的市场,而县域经济的发展受限也导致当地的有效需求不足,县域居民的收入和购买力不足导致市场需求有限,不利于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发展好县域经济能够有效提升市场需求,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战略的转型。

二、县域现行融资政策存在的问题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融资的支持。近年来,我国的县域金融环境有明显的好转和改善,县域金融机构的发展也有了极大的进步,这些变化都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县域金融的发展与其应承担的使命仍有较大的差距。

(一)从融资机构分析,融资网点匮乏、种类单一、体制不完善

全国有2000多个县,但是各个县域内的金融机构网点匮乏,部分乡镇没有设立金融网点,涉农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县域内的网点也很少,绝大多数的农村县等地区股份制商业银行、信托公司、担保公司等几乎为零。由于部分县域的银行网点盈利能力弱,银行将经营的中心也退出县域经济,导致网点服务面狭窄,基本上是以储蓄为主。这样的形势导致农村信用社在县域金融市场的地位更加突出,金融机构的过分单一导致了竞争缺失、效率低下、贷款成本偏高等问题。

(二)从县域融资的有效信贷投入分析,县域资金外流、涉农贷款少

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很多的县域经济资金出现外流,如储蓄银行等,多是负责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力度小。资金外流导致农村资金非农化,对原本就资金紧缺的县域经济而言,将严重制约其发展。就算一些有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其本着减少坏账风险的原则,也多以短期贷款为主,无法及时满足农业产业化的长期资金需求,投向乡镇企业的资金也不高。

(三)从县域融资服务水平分析,金融品种单一,多层次服务体系未建立

三农的发展必然会走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并推动城镇化的建设,这需要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但是,目前的县域融资政策主要集中于存款、贷款、汇款等传统业务上,很多城市金融融资业务并没有同步推向县域经济,金融产品不足、单一且同质化,无法针对具体的县域推出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农业地区的政策性金融供给不足,目前的政策性金融服务还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金融需求。主要的涉农金融机构改革没有深化。由于难以达到保持自身持续发展并服务三农的平衡,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的离农脱农现象明显。

总之,县域经济的融资政策没有解决市场发育滞后的问题,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无法有效结合,过分依赖银行贷款,对民间借贷等融资方式也没有全面解决其市场准入的问题,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等都造成了县域经济的融资困难。

三、县域融资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目前县域经济的融资主要是依靠银行融资及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由于《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政府融资平台有一定的要求,县域经济的融资难度更大。

(一)融资难度大、融资金额少、服务面窄,不利于县域基础设施的建设

由于县域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部分乡镇的财政资金可支配数量少,县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其经济的发展,从而更加不利于三农的发展,无法从本质上提升当地的财政收入。这样就导致县域的基础设施长久无法得到实质性解决。而目前的融资平台受限,融资方式也较少,政府可以进行融资的品种、金额均较少,无法真正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现有的融资政策无法真正解决农业产业化、工业规模化的问题

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解决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以工业带动农业,最终达到居民收入提升、就业提升、产业升级及市场需求提升的目的。农业的产业化需要对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改造,对农业生产品种进行优化。工业的规模化需要生产线的投入和市场的开拓。以上的这些前提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而目前县域经济的农业和工业造血功能还是太弱,无法提供以上的资金,如果单靠自身的积累将导致县域经济失去发展的契机。因此,融资受限将造成县域经济无法及时把握机会发展,无法真正达到产业的升级。

(三)现有的融资政策无法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

现有的融资政策主要是依靠政府的信用和政策性资金,县域的经济没有发展起市场化的金融体系,没有真正培育出合适县域发展的高水平金融机构和体系,县域经济的直接金融体系也没有成型。而县域的融资体系不成熟也直接导致未来的融资政策无法更加多样化和市场化,无法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受限也将导致其金融水平无法得到提升,无法达到二者互相促进的目的。

四、以融资等金融发展促进县域

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配合政策等保障措施,促进县域融资环境的优化

县域经济的融资政策需要县域政府的重视并采取必要的政策和措施进行配合。首先,县域政府需要推动完善金融立法体系。县域及县域以上的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地方融资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明确界定县域金融的概念,对涉农、支农的金融融资体系机构的监管和扶持要建立明确可执行的制度。其次,政府需要对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和其他政策支持。例如,中央银行可以采取必要的利率、再贴现等手段,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对比不同的贷款对象采取不同的贷款利率;对县域的一些优良中小企业实行必要的优惠利率;对县域金融部门的存贷比和再贷款采取扶持力度。在财政政策上,政府需要在税收、补贴政策上有所作为,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引导银行资金等向县域流动。同时,政府还需要组织力量宣传和普及金融政策和知识,让县域金融部门和融资需求方可以多方面利用已有的融资政策,推动社会资金参与融资。

(二)重构县域金融体系,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

构建多层次的县域融资金融体系需要对已有的金融机构进行改革。首先,要调整信贷管理政策。县域金融部门要保证国有的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明确各个金融机构存款需要按照一定比例投入到县域经济中,限制县域金融资源的外流。其次,要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政策性银行要拓宽其业务范围,增加支持农业生产、加工、转化及基础设施、产业调整等领域的业务,对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及固定资产投资对中长期贷款的需求要研究可行的措施。再次,要进一步推动农信社的改革,完善其法人机构,转变经营机制,提升盈利能力。国家可以对其政策性贷款进行风险补贴,对其贷款给予一定的优惠,推动农信社结合当地县域的发展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方式。

对于一些目前在县域没有足够资源开展的融资业务,县域政府也要有意识地进行构建。首先,可以引导设立区域性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县域政府可以组织一些有能力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主、个人等入股,以良好的产权制度保证中小银行的稳健发展,完善其制度设计,从而完善对中小客户的金融服务体系。其次,对于县域经济普遍存在的非正规金融业务也需要进行规范和引导。县域政府应当允许一些非正规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满足个人、私营企业的多层次金融需求。通过引导和规范其发展,成为融资的有益补充。再次,构建县域经济特色的融资担保体系,建立相应的风险保障机制。因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市场较为不稳定,经济基础较为脆弱,县域经济主体经营的风险较大,信用也不高,中小企业和农户等个人贷款均遇上担保的问题。县域政府可以适当引导资本建立一些担保机构,鼓励社会资本的进入、大企业和大公司的入股,提升担保公司的支持能力。

(三)创新县域金融监管体系,完善县域经济的融资生态环境

县域的融资能力弱化部分原因在于县域的融资生态环境恶化。政府要优化县域的金融环境。县域政府要加强一线监管队伍的建设,提升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将金融监管资源向薄弱地区倾斜,对一些新型的业务进行专项监管,提升融资产品的抗风险能力,减少对县域经济的负面影响。在监管方式上,监管单位需要引导服务方向,防止系统性风险,构建统一监管原则下的分类监管模式,对经济发展水平、机构性质不同的机构等进行分类监管,完善风险评测体系和预警机制。

县域经济要完善融资生态环境需要建立起信用体系。县域政府应当对社会信用服务行业有足够的支持,建立起社会中介、服务和监督机构,通过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守信氛围,通过合理的激励和惩处机制加强信用对企业和个人的影响。通过开展征信系统的建设,县域政府要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通过银行、工商、科技等部门的监管联动,建立完整的农户和中小企业资信档案库,降低融资成本。通过法制建设和信用整治活动,提升违规成本,优化县域的融资环境。

现行的融资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多层次的融资政策支持。本文立足于融资环境和融资体系的建立,探讨融资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丁继友.浅谈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J].科技视界,2012(17).

[2]李富香.浅谈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J].中国商界, 2013(01).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湖南县域经济;农业经济;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027-1

1 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湖南省县域经济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实力不强,发展比较滞后。产业发展慢,水平低,是制约湖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1.1 县域经济总量明显不足

据统计,2010年,湖南省县域经济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0450.06亿元,占全省总量的65.7%,所占比重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但湖南省县域面积占全省的90%以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3%以上。两相比较,说明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虽然处于上升态势,但速度缓慢,且县域经济总明显不足。这种巨大的差距值得各级领导反思和研究。

1.2 县域经济结构中农业比重大,产业层次低

农业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与弱质产业。目前,农业仍然是湖南省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同时,县域经济中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县域经济总体上产业层次偏低。湖南省农业发展存着发展水平不高、生产方式仍比较落后、规模效益低、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不高、劳动力素质偏低等问题,县域经济基础不牢,制约了发展潜力。

2 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经济发展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落后

从全省来看,县域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往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很低,“三农”问题突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服务机制制度等软环境水平较低,对针对县域经济发展及强农惠农政策的掌握和实施存在缺陷,企业负担较重。因此,各级部门在支持农村、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力度不足。

2.2 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差距大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环长株潭(3+5)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湘西地区发展进入历史最好时期。但是,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各地的发展极不平衡,人均资源相对较少,能源日见紧张稀缺,资源环境消耗较大,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瓶颈制约与传统发展模式矛盾日益突出,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2.3 认识不够,观念不新,制度不完善

各级领导干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把它作为当前工作的头等大事情来抓;对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缺乏清醒的认识,导致措施不力;广大干部群众头脑中还没有完全树立“跳出农字抓农业”的大农业观念,没有找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明确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从而导致支柱不强,加工不深,效益不高,二三产业发展不快。

3 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县域经济是中部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对县域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强调发展县域经济,全面发展县域经济。结合湖南省实际,必须把建设、发展产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工作、关键环节和根本措施来抓。

3.1 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首先,针对某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资金缺少的实际,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以推进短期内保农业丰收、长期内可持续发展。在资金来源上,要坚持农村投融资体系的深化改革,国家、集体、个人多元投入齐上,全方位、多渠道筹措资金。

其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做好良种引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委托、定向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通过多种形式扩大劳务输出。

3.2 提高认识,坚持人才兴业

应大力提高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可采用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结合“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工程,提高农村干部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建设,增强农村干部对农村农业产业发展的大局掌控能力和细节实施能力。

加强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结合“阳光工程”、“春风行动”等大型公益事业,根据本地区实际,增加对农村科技和教育的投入,推动农民创业培训项目的进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发挥各行业、各层次的培训机构的力量,形成合力,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水平。

4 总结

县域经济一方面承载着农村发展的重担,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城市经济的冲撞。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区域全面协调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要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体系,使特色产业规模化、产业化,从而带动整体县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小枫.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2,(10).

[2] 武力.中国经济发展史[J].中国经济出版,1999.

[3] 周符波.县域工业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J].信息导刊,2004,(14).

[4] 宋洪远.进一步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J].农业部农业经济探究中心.2008.

[5] 邱志忠.湖南县域经济与创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6] 陈耀邦.何康.中国农业年鉴.北京:中国农村出版社,2000.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解决对策

前言:从县域经济理念的提出,在众多力量的推动下,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十七大之后,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是在快速发展之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下面就对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

1.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间缺乏协调性

县域经济的发展程度与县自身的经济基础相关,经济基础好的资源较为丰富,资金雄厚。而且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间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无法赶超城市经济,而且这种差距日益明显;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间存在“两层皮”问题,城市无法发挥带动县域经济的作用,客观仍然存在城市城市与县域争抢项目与资金的现象;城市与县域在产业整合、分工协作上没有形成协作机制。

1.2 传统农业效率差

所谓的传统农业就是指以农民世代使用的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目前,我国县域传统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农业在县域经济中所占比例较高;农业的发展追求片面的产值与产量增长,忽略了市场需求及相关的农产品质量、结构升级与效益;农业种养、加工、流通脱节,利益关系疏远;呈现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模式;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不足,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受到人口等因素的限制,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不足,劳动力声誉,导致农业效率差。

1.3 县域工业的主导作用较差

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县域工业发展较慢,总重小,档次较低,主要体现在深加工能力差,仍然以生产—初加工—销售为主要模式,缺少具有带动功能的深加工企业;其次是产品的档次差,科技含量不足,优势产品不足,无法形成积累与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制约县域工作的发展;最后是县域工作的发展受到传统计划经济思维的制约,发展十分缓慢。

1.4 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从民营经济角度来分析,存在着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及产业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以餐饮业为代表,主要是家庭经营模式,管理不够科学,自身发展能力不足,民营企业产品结构混乱,市场前景堪忧,同时其自有资金不足,偿贷能力差,信誉不足。

2.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2.1 解放传统思想,确立新理念

改革要从思想开始,在新时期,县域经济要想突破传统经济的限制,从某个角度来看,缺乏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与社会进步的理念与制度,所以,要从思想解放开始,转变理念,深化改革,这是推进县域经济的重要动力。同时,要注重于具体工作相结合,冲破传统限制,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2 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结合县自身的优势,立足实际,推进特色产业的发展,注重特色经济的培育,这是当前经济发展下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法。尤其是相对发展较为落后的县更要善于发挥自身的优势,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方针,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在发展中坚持专业化、品牌化的发展模式,加强对重点企业的培养,形成独特的特色,创造品牌,将县域经济的发展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将优势产业突出,并不断地做大做强,形成支柱性的产业,进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2.3 注重龙头企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县域经济的发展与龙头企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首先,要突破地域限制,优化资源,发挥主导产业功能,不断地扶持壮大,形成规模化管理。对具有带动全局、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企业要作为龙头企业来培养。同时将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向,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其次,发挥政府优势,鼓励工商业投资与兴办龙头企业,兴办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联合式龙头企业。尤其是要让大型的企业主动进入到农业产业化的领域,成为真正

龙型经济发展龙头企业。最后是不断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我国农业产业化模式多样,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选择最适合本县发展的模式,积极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2.4 将项目建设作为重点,推进工业化的进程

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与城镇中,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经济国内众多经济发展较快的县经过实践得出的结论。对于一些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中要坚持优势比较的原则,调整县乡工业与城市工作的分工,坚持工农合作,城乡互动,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走工业支持农业的道路,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同时要加强农产业加工业的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吸纳过剩劳动力,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另外,要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县产业的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与合理配套协作关系。

2.5 坚持与时俱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县域经济的发展与民营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发展县域经济要将民营经济作为重点来发展。首先,要从根本上消除对民营经济的偏见,确立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主导的低位,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主力作用。其次政府要加快体制的创新,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扶植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应用,引导集约发展,加大工作力度,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再次,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要与国有企业相结合,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到国有经济改革中,使县域经济民营化,要同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相结合,引导、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使它们成为中坚和骨干。

结束语:总之,县域经济的发展除了需要政府的支持外,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从多个方面共同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伟民.为发展县域经济支招[j].中国统计,2005,01.

[2]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