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增长走势

经济增长走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增长走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增长走势

经济增长走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信贷投放节奏;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9-0013-03

一、遵循科学发展观,把握信贷投放节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进入2010年,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已经缓解,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却仍非常脆弱,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在内需和就业等方面仍没有大的起色。同时,国内宏观经济运行也面临诸多压力。

鉴于上述宏观形势,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商业银行各项工作,尤其是信贷管理工作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一)信贷超额投放形成的结构失衡要求商业银行准确把握信贷节奏

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2009年我国经济工作立足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此。2009年成为全国信贷大投放的一年。然而,尽管信贷的大规模扩张有效地抑制了经济总量增长的下滑,对我国积极应对危机,推动经济企稳回升贡献重大,但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却作用有限。而信贷风险暴露总是有相当长的滞后性,特别是在我国银行业机制转换不到位、管理水平跟不上的情况下,过去一年多来,为应对危机、支持经济企稳向好而大量投放的贷款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压力。因此,控制好2010年全年信贷增量、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结构,是当前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银行准确把握信贷投向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运用在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中,就是要将有限的资源突出地调整和投入到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相关的方面。而当前这一根本利益主要体现在缓解资源瓶颈、抑制资产价格泡沫、关注民生和中小企业发展、实现节能减排的绿色经济发展等方面。

因此,加快发展“绿色信贷”,通过对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这既是银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更是银行本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投放

实现我国经济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强调资源、环境、生态、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只有按照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配置资源,维护各方面生态的平衡,才能实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金融生态的稳定正是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题中之义,失衡必将影响经济的发展,造成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波折。

(四)统筹兼顾要求银行在信贷工作中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社会效益

作为商业银行,追求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是,正确运用信贷手段,发挥自身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商业银行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商业银行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上来。既要保持信贷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又要提高针对性和灵活性,发挥信贷对调整经济结构的促进作用。

二、银行业超常规过量信贷投放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信贷过量投放对急需加大发展的实体经济企稳回升作用有限

2009年一季度信贷巨额投放后,主要经济指标并不十分理想,而2010年1月份的信贷投放量与经济增长幅度的差异依然巨大。这说明天量信贷投放没有进人经济实体,或者进入了经济实体而没有到生产、流通、消费环节。

(二)信贷过量投放易造成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泡沫,不利于股市、楼市的健康发展

2009年我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59万亿元,同比多增4.69万亿元。在30%的货币供应增长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只有8%左右,同时CPI是负的。据测算,大概不到1/3货币供应量被实体经济吸纳,而有2/3进入到了资产领域,这造成了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推动了股市、房市价格的泡沫。

二是造成市场资金价格倒挂,闲置资金在企业与银行之间、银行与银行之间倒腾牟利。2009年曾出现了一部分企业将借来的信贷资金,通过票据贴现与定期存款之间的利差进行套利的情况。

(三)银行巨额资金过于集中投向政府融资平台等领域,给未来信贷资产带来较大的风险隐患

首先是银行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集中度较高,如一些银行发放的贷款中,一般性贷款占比不到60%,其中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就占30%。虽然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有政府财政信用做担保,但由于在获得银行贷款时各家银行都要求担保或将贷款的还款计划纳入财政预算,这将导致政府担保杠杆率较高;且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多个融资平台从多家银行获得巨额信贷资金,形成多头举债,负债率居高不下,导致银行在这一领域的信贷风险日益提高。

二是沉淀在房地产领域的贷款量巨大,据统计,2009年房地产贷款新增量达到2万亿元。在贷款总新增量中的比例平均约占20%左右,而在中小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更是高达40%左右。一旦房地产行业出现问题,将给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四)信贷过量投放不利于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银行信贷集中于政府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领域,造成的关联问题是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下、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并存。

国家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推进信贷投放的初衷一方面是抑制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是积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拉动内需,重点是加强新兴制造业和深加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但与强烈的信贷投放冲动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银行对新兴产业在信贷政策、风险管理机制、市场规划上的准备却严重不足,在短期利益驱动下。必然导致投放的偏向和“跟风放贷”。

从2010年1月末的数据看,中小企业新增贷款占全部企业新增贷款的比重为19.7%,比年初下降5.2个百分点。从余额看,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比重为22.1%,比年初下降0.1个百分点。信贷资金投放的不足也导致了民间借贷成本的上升。这不仅严重限制了其进行产业转型、科技创新以及建立自主品牌,抑制了民间资本再投资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形成中国健全的内生性经济增长机制。

三、银行信贷有节奏均衡投放是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的必然要求

(一)信贷均衡有节奏投放,是保持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生态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第一要务”所决定的

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信贷的均衡投放不是平均投放,而是依据经济运行的实际需求来把控信贷投放的数量与节奏,“均衡”既指总量的均衡,也指结构的均衡,即信贷投放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合理需求达到均衡,确保经济有效率地运行。

一是要与实体经济运行的需求进度匹配(即数量和时间)。从满足实体经济和工商企业各个时期的资金需要出发,银行应当均衡地按需投放信贷。

二是要与实体经济需要的投放对象、投放领域匹配。就是要把有限的信贷资金投向国家支持的、关系民生的、资金最短缺的行业和领域,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

(二)信贷均衡投放,是银行业顺应国家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调整的必然选择,也是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持续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不但要在经济增长总量上保持一定的水平,更要在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上做文章,这既要控制“两高一剩”行业,又要发展新型制造业、形成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扩大内需。商业银行一是要保证信贷行业集中度的均衡,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要保证信贷投放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时间进度均衡匹配,否则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将是反向和有害的。

(三)信贷均衡有节奏投放,是银行业自身风险控制、审慎经营的内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倡导的“绿色”“生态”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中国银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四大挑战”。一是不良贷款反弹压力明显;二是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压力逐步加大;三是案件风险防范压力长期存在;四是金融信息科技保障压力依然存在。因此,银行只有按照企业经营的实际资金需求进度进行信贷投放,才能保证信贷资金的合理使用,从而控制信贷风险;而均衡投放也能减轻银行风险评审和管理的集中性压力,降低操作风险等内生性风险的概率。

(四)信贷均衡有节奏投放,有利于落实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抑制房地产过热发展等有保有压政策,也是科学发展观着力关注民生、协调统筹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履行金融企业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围绕宏观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进行战略布局,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应特别关注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房地产经济过热、居民个人消费需求多样化、国家城镇化发展等问题,密切关注市场,加强对宏观政策及其趋势的研究,在大的经济周期内坚持逆向发展思维,合理把握发展节奏,履行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具体而言,当前必须控制好信贷增量,把握好投放节奏,推进政府融资平台“解包还原”工作,严控房地产贷款,切实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投向有利于国计民生发展的行业和企业,并在发展路径、商业模式、经营管理、业务流程,服务渠道与金融产品等方面形成特色和品牌。

四、商业银行在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主动作为

首先,商业银行在信贷投放规模受到控制和货币政策逐步收紧的情况下,应按照国家及监管部门的要求,主动确保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继续推进,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一是继续支持各地“十一五”规划的重大市政基础设施的投入:二是可以加大对国家级战略产业的信贷投放。

其次,商业银行应正视超常放贷的隐患。加强风险排查和管控力度,主动调整信贷结构和客户结构,保持银行信贷质量和持续发展。一是可以探索信贷业务的优化方案,梳理存量贷款客户,列出集中度高行业的客户,通过信贷资产转让、发行信托理财计划、逐步调整退出等方式调整贷款余额,将有限资源用于国家重点项目。二是通过加强对信贷资金流向和用途的监管,从源头上保证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三是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贷款的集中度,严控自有现金流不足,完全依赖政府担保补贴的新开工项目贷款。

经济增长走势范文第2篇

中国广义货币(H2)1996年1月数据是5.8万亿元,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是6.1万亿元,H2为GDP的0.95倍:2016年1月H2为141.6万亿,2015年GDP为67.7万亿,H2为GDP的2.09倍。货币当局官员认为如此计算不合理,指GDP是经济活动总量而H2则是货币余额。虽然这样的对比不尽合理,但从两种数据的历史变动,仍然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走向。

根据人民银行官员的解释,H2增长率大致上等于GDP增长率加上CPI的增长率,以及一个常数。例如2015年中国H2增长率为13.3%,GDP增长率为6.9%,CPI增长率为1.4%,如此13.3-6.9-1.4=5.0,即H2增长率中的常数是5.0。而2005年H2增长率是l7.9%,GDP增长率为11.3%,CPI增长率为1.8%,如此17.9-11.3-1.8=4.8,即H2增长率中的常数是4.8。由于H2增长率总是比GDP多出CPI及常数,因此H2经过多年增长由20年前的为GDP的0.95倍升至2.09倍。可以预见,未来20年,假设中国GDP增长率平均为6%,CPI增长率为3%,常数设为4.0,则H2的增长率平均为12%。因此,20年后,中国GDP升至217万亿,但H2则疯狂地飚升至1366万亿之巨!H2为GDP的6.3倍!那么30年后呢?

《人民日报》权威人士指出:“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然而笔者看到的事实是,中国过去30年高速增长及未来的中高速增长均依靠H2的高速增长来维持,20年前GDP与H2相仿,但如今H2已经超过GDPI倍,按此速度20年后H2将是GDP的6倍以上。一旦H2增长率失速,中国经济马上硬着陆。权威人士强调,根据综合判断,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并且“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行并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1963年新加坡与马来亚等组成马来西亚联邦,两年后新加坡被逐出联邦。1965年8月9日新加坡时任总理李光耀流泪宣布新加坡被迫独立。失去马来西亚这个大靠山,新加坡似乎面临末日――连食水都没有得喝――但今天新加坡却成为全球经济最成功的小国之一,而其大靠山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之一。以中国经济数十万亿规模之大,“不可能”三个字显得非常轻率。冰岛股市可以暴跌90%以上一蹶不振,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可以升至12000点以上又可以暴跌98%,澳门GDP增长可以立即下跌25%……类似例子多不胜数。对于中国GDP增长走势,笔者认为若不刺激(刺激与否并不在于“刺激”二字而要看具体措施,你可以用“振兴”来代替,只是个名称而已,正如佛教用“阿弥陀佛”而基督教用“上帝保佑”一样),未来GDP增长率有可能回试1990年水平。

如图中,GDP增长率跌破三角形底边之后,出现反抽,然后一路下行。倘若出现一组5浪下跌,则未来预期更坏,因此必须令GDP增长率回升。对长期走势,笔者认为中国GDP增长率不是L型,而是反“N”走势,即反弹之后又会出现新的低点。以中国经济之规模,没有二三十年不可能转型成功。香港lO多年前就喊着转型,如此小规模的经济体系如今尚未转型成功,更遑论中国经济这个庞然大物。

中国经济当下的挑战其实仍是小儿科,因为中国的千万富豪平均年龄只有40岁。尽管中国制造业人口红利顶峰已经结束,但中国的财富人口红利仍处于上升期,10年之后,这些富豪平均年龄50岁以上,而中国年轻人口比例进一步减少,老年人口增多,届时面对的问题更多。2025年至2030年才是中国经济的最大挑战期。当前,数万亿的铁路投资计划,1.5万亿的振兴东北经济计划,以及中国又再次进入实质负利率时代――即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低于消费物价指数(CPI)增长率,这些均是刺激经济的措施。不过今年第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超过10%,但私人投资增长率只有5.7‰

看过权威人士的分析,笔者觉得私人投资增长率会进一步下降。GDP增长率都L型了,那盈利岂不是负数?去年GDP增长率为6.9%,看看去年国企上市公司的亏损王,一个接一个,数以十亿计。私人资金如今去投资冒风险,不如买入派息率超5厘的银行股过度一下,等这个L型L完了再行出击,虽然步调慢,但是稳健。

经济增长走势范文第3篇

我国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进一步稳固加强,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良好。国内生产总值前三季度增长10.6%,规模达到了26.8万亿元。按照季度来看,国内GDP的增长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特点: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速是11.9%、10.3%和9.6%。

从工业增长走势来看,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加值增长了13.1%,工业生产增速连续五个月处于13%~14%的区间内。重工业增长了13.2%,回落0.2%,轻工业则增长了12.9%,回落0.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着比较快的增长。前10个月,固定资产投资18.77万亿元,同比增长24.4%,比前9个月回落0.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6.5%,加快了1%。

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扩大0.8%,1~10月比去年同期上涨3%。在新涨价因素中,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较多,10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涨幅比9月份扩大0.7%。11月份,PMI小幅上升,达到55.2%,创下了近七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连续21个月位于50%的临界点之上。

如何看待经济增速逐季回落

前高后低态势的出现,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的:首先,基数的影响。2009年1季度,是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率最低的一个时期,GDP增长率只有6.5%。但在政策的刺激下,这一指数开始逐渐回升,全年增量达到了9.1%。所以,由于去年的基础是逐步升高的,今年同比增速回落也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从我们测算的环比指标来看,我国主要经济指标的走势依旧比较健康,不存在明显的下滑现象。其次,这也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相应体现。今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国家和各地方都要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指标,但是,今年上半年,很多地方都出现了超耗的现象,这对下半年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带来了巨大压力,所以各地政府都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要充分认识经济回升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003年~2007年,我国GDP连续五年保持在10%以上。从季度GDP走势来看,2007年上半年增速14.5%,达到了最高峰,之后就开始进入下降通道。到2008年第四季度,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加深和蔓延,进出口大幅下滑,我们才深刻体会到经济降温的意义。

现在,美国国内的房屋和汽车价格已经探底,但美国依旧资金充足,有足够的资金提高劳动生产率,产业盈利能力也比较强。但是,美国的失业率一直保持在9%以上的高位,消费者消费信心指数也在下滑,个人储蓄率已提高到4%~5%的水平,估计这个储蓄率还将延续较长一段时间。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经济复苏的过程十分缓慢,经济增长率远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也是美联储前一段时间第二次推出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原因。

要客观看待当前通货膨胀水平

2009年,中国的M2/GDP达到178%,今年可能还会更高。我国M2规模偏大主要原因是:现行的结汇体制下外汇占款不断增加,基础货币要增加;信贷规模的增长;金融深化的程度较低,金融杠杆率较低,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

而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物价上涨,因为我国当前并不存在物价大幅上涨的基础。首先,今年我国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总产量有望连续第七年丰收,有利于稳定粮食价格。其次,国内大宗商品供求关系比较稳定。再次,我国多数产品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此外,我国资本市场管制相对比较严格,国外热钱并没有便捷的通道进入。所以,当前的通货膨胀水平,物价上涨水平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肯定不会延续,不会演变成恶性的通货膨胀。所以,尽管当前的物价上涨有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不会演变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经济运行的矛盾和需解决问题

我国经济运行整体态势比较乐观,增长潜力也很大。在经济运行中,我们也积累了很多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平衡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扩大消费需求是实现我们国家经济均衡发展的一个根本的途径,2005年~2009年我国的投资率从41.6%上升到47.5%,消费率从52.9%下降到48.6%,这个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值60%的水平。

经济增长走势范文第4篇

一、今年以来价格运行情况

今年前7个月,居民消费价格保持温和上涨态势,涨幅为2.4%。其中,新涨价因素和翘尾因素影响均为1.2个百分点。从各月情况来看,除2月份受春节因素影响上涨3.2%外,其它各月同比涨幅处于2%—2.7%的较低水平。

(一)食品价格对价格总水平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小

今年前7个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4.1%,涨幅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1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价格同比上涨5.1%,对食品价格的拉动作用比去年略高0.09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受市场供应增多以及禽流感疫情等因素影响,蔬菜、肉禽等价格总体处于下行通道。前7个月,鲜菜、肉禽及制品、水产品价格同比上涨3.5%、3.3%、3.2%,涨幅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14.7个、3.2个、6.8个百分点,对食品价格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少。特别是猪肉价格对食品价格的拉低作用明显,今年前七个月猪肉同比价格由去年同期的上涨2.5%转为今年的下降2.8%,环比价格则延续去年的持续回落态势,到今年4月底达到低点。

(二)非食品类价格延续“六涨一跌”格局

今年前7个月,七种非食品价格中,仅有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价格由去年同期的下降0.1%变为下降0.5%。其余六种上涨的类别中,相比去年同期,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的涨幅缩小,只有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和居住价格的涨幅扩大。其中,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同比分别上涨0.7%、2.3%、1.5%、1.5%,涨幅比上年同期分别缩小2.7个、1.2个、0.7个、0.8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和居住价格的涨幅由去年同期的0.2%、1.9%扩大为今年的1.4%、2.9%。另外,居住价格中的租金价格和水、电、燃气价格上涨较为明显。今年上半年,租金价格累计上涨3.8%,涨幅比上年同期增加1.3个百分点,水、电、燃气价格累计上涨2.3%,涨幅比上年同期增加0.6个百分点。

(三)服务价格涨幅有所扩大

今年前7个月,服务价格上涨2.8%,涨幅比去年同期扩大1个百分点,反映出劳动力价格对价格总水平的拉升作用在增强。

另外,去年以来,由于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工业领域生产和销售情况一直不好,影响今年前几个月上游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和销售价格同比跌幅持续扩大,出厂价格的跌幅由今年初的2.4%扩大为5月份的3.8%,最近两个月价格降幅才略有缩小,到7月份出厂价格下降3%。

二、下半年价格走势分析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总体上较为缓慢,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下降,稳定物价的外部环境较为宽松。从国内经济看,今年以来,投资、消费、出口平稳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下半年,投资需求因政府换届等因素会有较快增长,消费需求可能随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推进有所增加,经济仍将会保持平稳增长走势。但由于目前我国许多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经济结构调整压力较大,今年下半年各季度经济增速变化不会太大。总体上判断,国内外经济环境对价格上涨的压力不大,价格运行环境较为宽松,温和上涨态势仍将延续,预计下半年CPI涨幅2.6%左右,全年涨幅可能在2.5%左右。

(一)粮食价格稳定有利于价格总水平稳定

近年粮食市场价格涨幅有所回落,已由前两年的10%以上回落至去年的4%。从今年粮食生产和市场情况看,夏粮收成较好,秋粮种植面积增加,小麦、稻谷、玉米、大豆供需形势都比较好,与过去几年相比,粮食价格稳定的基础更好,这将更有利于价格总水平的稳定。

(二)其它食品价格将总体保持温和上涨

目前生猪存栏仍保持较高水平,虽然下半年猪肉消费将由淡转旺,但价格涨幅不会太大。牛羊肉价格去年持续上涨且幅度较大,今年下半年高位小幅回落的可能性增加,至少不会进一步大幅上涨,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会减弱。今年各地蔬菜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市场供应总体好于去年,特别是4月底以来,市场供求宽裕,菜价持续下降,预计今年下半年菜价将保持温和的季节性变化,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也较温和。

(三)非食品价格将总体保持偏弱走势

非食品价格受宏观经济形势和上游产品价格的影响较大,当前稳定的经济增长和PPI持续偏弱的走势决定,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和通讯工具、烟酒及用品、衣着等价格仍将保持上半年的偏弱走势。居住、服务类价格受劳动力成本因素影响,仍将会保持今年以来的涨势,继续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

虽然今年下半年价格上涨压力总体不大,但不能对未来价格走势过于乐观。一要看到,生产要素等价格和环境成本的上升仍是今后价格上涨的长期推动因素,也是下半年推动CPI继续保持一定上涨的主要因素。二要看到,下半年是价格季节性变化较大的时段,影响价格的不确定因素多、变数大,必须对价格波动保持警惕。

三、几点建议

(一)创建良好的经济和价格运行环境

首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减少企业税负,细化“营改增”等相关税收制度和抵扣方案,积极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新增长点,利用财政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要改变地方政府靠卖地偿还债务的做法,降低地方债违约风险。其次,采取有力措施增加消费增长,从健康、生态、文化、教育等领域挖掘新的消费热点,继续提高居民收入,从民生保障、公共服务、财税引导、产业优化等多方面,优化适应经济运行的消费市场环境。继续实施扩大农村消费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等刺激农村消费增长的政策,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步提高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结构。最后,灵活运用正回购、逆回购等操作工具,保持市场合理流动性。加强金融市场和流动性管理,警惕盲目急躁地增加货币供应量,解决好流动性错配导致的“钱荒”问题,防止信贷规模过快增加和影子银行风险积累与暴发,而且要密切关注外资的流向,警惕出现外资过度流出流进情况,为保持经济和价格平稳运行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二)继续抓好食品生产和供应

一要完善和贯彻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重视粮食质量,加强粮食种子管理,落实好农用物资供应保障措施,降低农民生产成本。二要实施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大最低收购价收购力度,切实发挥好最低收购价格的托市作用。为保持农民长期种粮的积极性,在当前国内外粮食价差较大的情况下,尽早研究公布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的上调幅度。三要进一步减少流通环节费用,降低物流成本。四要继续强化“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细化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考核指标,科学增加城市菜地储备,扩大蔬菜种植基地建设。五要研究国外粮食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处理好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稳定好粮价和利用好国外粮食资源之间的关系。六要密切监测生猪、肉鸡蛋鸡市场供应变化,加强市场信息引导,坚持不懈抓好疫情防控,做好猪肉、禽蛋价格监测预警工作,防止随季节变化出现较大的价格变动。

(三)积极稳妥推进资源价格改革

经济增长走势范文第5篇

市场对经济数据的越来越敏感。国家统计局又推迟了经济数据时间。原定于10月23日举行的国家统计局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会推迟至25日举行。由于是在周四经济数据,因此,上周末又成为央行出台宏观调控政策的敏感时间点。

增速下降

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表示,从今年前三个季度的经济数据来看,当前的经济温度在近几年里处于较高水平,价格在高位徘徊。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提出,要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工具的力度。

分析人士预料,在CPI持续高企之际,央行今年可能还会再度提高存贷款利率。今年以来,央行已连续加息5次,但目前国内储蓄仍为负利率。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放缓迹象,包括工业增加值、消费量、企业利润以及出口速度都在下降。

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66043亿元,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三季度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7%,比上半年下降0.2个百分点;贸易顺差累计1856.5亿美元,9月份当月出口增长22.8%,明显低于出口退税率下调政策实施前28.6%的平均增速,表明出口退税率下调政策效应可能正在显现;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1%,9月份CPI同比上涨6.2%,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

通胀企稳

“因为粮食价格的逐渐稳定,即使资源性价格进行调整,通胀也不会再上升。”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判断。

哈继铭预计,今年CPI全年增幅在4.3%左右,明年上半年受翘尾因素影响,CPI增幅仍然会在4%~5%的高位,但明年下半年可能会回落到2%左右。

哈继铭认为,今年以来非食品价格涨幅仍然较低,由于人口红利因素尚在,单位产品劳动力成本还在下降,仍将继续抑制非食品价格上涨,这是未出现全面通胀的主要原因。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也认为,未来数月内整体通胀有望企稳,预计12月会显著回落。马骏预期2008年消费价格指数的平均升幅将下降至3.5%左右,低于3.87%的现行一年期基准存款利率。

政府官员的看法与经济学家趋于一致。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在十七大新闻会上表示,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价格总水平仍将可能在高位持续一段时间,但从长期看,整个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粮价稳定

从国内来看,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工业消费品都是供大于求的,粮食已经是3年丰收,今年的夏粮和早稻又获丰收,秋粮也能获得较好收成。当前粮食库存充裕,预计粮价会趋于稳定,这是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一个基础条件。

从国际上来看,由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上涨,各主要国家也都面临着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而推动消费价格指数上升的情况。随着粮价提高、生产的发展,世界上一些主要玉米、大豆出口国的播种面积都在增加,这样粮食的产量可以保持相对稳定。只要粮价稳定住了,整个价格就可以稳定住。

“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不在货币方面,这是对近期物价增长走势比较乐观的原因。”发改委经济研究院专家撰文表示。

专家认为,2008年物价继续加速上涨的可能性较小。原因有两个:一是像2003年至2004年的物价上涨一样,目前推动物价大幅回升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本轮经济周期以来,除食品类以外的核心通货膨胀率一直在1%上下窄幅波动,今年核心通胀率仅为0.7%,这说明经济增长的内在通胀的压力不大。

推动食品价格上涨的农产品涨价带有恢复性质,原因是短期性的供求不平衡。而且,我国农产品的供应是完全有保障的,猪肉缺口的持续时间也不会太长。此波物价上涨的走势在性质上与2003年至2004年相似,持续性不强。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2003年10月食品价格涨幅首次突破5%,为5.1%,持续了13个月,成为导致CPI短期内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这次物价上涨也是源于食品价格的明显上涨,2006年12月食品价格涨幅再次突破5%,为5.8%,目前已持续了9个月,预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二是在现阶段的增长环境中,流动性过剩与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偏快增长难以传导到CPI上。

多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M2都保持了17%~19%的快速增长水平,去年以来虽然M1增速明显加快,这反映了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但由于实体经济中绝大多数产品并不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相反是多数产品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结果,流动性过剩问题冲击的不是物价而是资产价格,导致房地产与股票价格明显上升,并加剧投资需求的膨胀。而投资的膨胀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通过增加产能抑制产品价格上涨,即近阶段货币供应量增加或流动性过剩与CPI关系较弱。

在国际投行雷曼兄弟中国经济学家孙明春看来,中国经济仍然有不少增长动能,而且任何全球经济的放慢增长都可能需要2~3个季度才会影响到中国GDP增长。

实际上,鉴于第三季度数据表现强劲,雷曼兄弟对2007年GDP增长的预期从10.8%上调至11.1%,但将2008年预期从9.5%下调到了9.2%。

在近期,鉴于CPI远远高于3.87%的1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孙明春预期央行可能会在年底之前将存贷款基准利率再上调27个基点。为了应对庞大的贸易顺差导致的过剩流动性,在10月25日上调50个基点之后,央行在第四季度可能会再提高准备金率50个基点。同时,鉴于政府的首要目标是维持就业和社会稳定,预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到年底将升值至7.45。

问题突出

不过,在看到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学家注意到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还存在贸易顺差过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等比较突出的问题。

哈继铭认为,中国经济处在实体经济走弱,但资本面仍相当充裕的局面。风险在于基本面与资金面的脱节,中国要防范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