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管理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公共管理 政府信任 路径
近年来,伴随着新乡腾飞事件、贵州瓮安事件等一系列政府事件的发生,政府信任开始逐渐衰落。政府信任缺失主要是指政府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社会群众的预期值产生了偏差,从而导致了社会群众对政府产生了怀疑,进而形成了不信任。政府失信公共事件的频繁发生,使得政府信任问题成为国内公共管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
一、政府信任的意义
(一)政府信任能够作为政权合法性来源的前提
社会群众对政府机构的信任,是所有合法政权来源的前提,同时也是政府开展一切政治活动的重要保障。政府信任涉及社会群众与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倘若政府的行为能够获取社会群众的信任,那么群众就会配合政府执政行为的实施,从而提高政府的施政绩效。
(二)政府信任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政府机构的协助,而市场经济最基本的道德发展前提就是信任。当前国内经济还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社会群众对政府是否信任,将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市场经济成效如何,与政府信任密切相连。
(三)政府信任能够降低行政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政府信任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在于其能够在交易双方中建立互信关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二、我国政府信任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及社会监督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政府诚信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政府信任状况总的来说是好的。但是从近年来的一些政府失信事件的发生,我们可以看出政府信任仍然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大方面:
(一)民众对政府官员的诚信产生怀疑
社会群众对政府信任的重要前提就是民众对政府工作人员的信任。然而,目前社会群众逐渐开始对政府官员的诚信产生怀疑,主要是因为: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利用手中的职权“”,与社会群众争夺利益、越权行政等现象屡见不鲜;有些政府工作人员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收取他人利益,以不恰当的理由介入市场经济竞争行为,影响了市场经济竞争的公平性;还有些政府工作人员在处理公共事务时,不管百姓疾苦,无法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更有甚者从事腐败堕落勾当,在社会群众面前是“为国为民”的“好官”,暗地里却从事、损害百姓利益的勾当。以上种种现象的发生让社会群众对政府人员产生了怀疑,也随之影响了社会群众对政府信任的看法。
(二)地方政府信任度较低
现阶段,我国多地政府出现政府行政人员腐败行为,弄虚作假,向上级部门隐瞒真实情况;政府行政人员和下属机构人员工作过于形式化,不作为;政府出台的惠民政策过于随意,欠缺稳定性;政府热衷于做门面工作,经常出现面子工程、献礼工程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府的信任度,社会群众开始对政府产生不满。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重塑政府信任的有效途径
(一)做好政府角色定位
政府要想成功地在社会群众心目中重塑信任,就必须要认清政府信任的本质,意识到信任是建立在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一种政治关系。从政府信任的角度进行分析,两者之间的政治性关系使得政府信任与社会群众关系的构建必须超越传统的单一信任模式,而逐渐向理性信任模式转变。为此,政府在定位自身角色的过程中,其重要前提就是从政府职权的界定出发,根据职权的属性进行科学界定,理性确定该职权所适用的范畴,避免越权行政现象的发生。同时,在科学界定各级政府职权后,根据市场细分化情况,为政府角色找准地位,进而积极投身到市场建设中,减少政府交易活动尤其是营利性教育行为的发生。
(二)构建信任互动关系
从公共管理的视角进行分析,政府信任的重塑过程实质就是政府和社会群众的一个互动过程。依据规范的社会原则去构建政府和社会群众之间的互动关系,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政府在公众心目中重塑信任。首先,政府要坚持利益的公平性原则。也就是说政府在开展政治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要秉承公平、公正的态度,当群众利益和政府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实事求是,不能做出的行为。其次,政府要坚持客观求实原则。即是指政府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不能为了超越其他城市,就脱离地区发展实际,搞面子工程、献礼工程。再次,坚持公开性原则。向社会群众公开政府政治活动及活动过程的相关资料、文件和信息等。除此以外,政府还要坚持整体性原则。政府要突出自身和社会群众的政治关系,实现与民众之间的互助团结、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建立积极回应机制
第一,设立信息反馈机制。重塑政府信任工作过程复杂,内容繁多,为确保社会群众能够与政府形成良性沟通,就必须做好日常的信息反馈工作。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掌握社会群众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所在,进而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展预案工作,有效解决社会各种问题,把问题化解在萌芽阶段,从而使社会群众更加相信政府。
第二,加强教育疏导。在开展教育疏导的过程中,政府应尽可能建立起定期接待制度,坚持工作与政策宣传、依法有机结合,拓展社会群众渠道,在为社会群众排忧解难上落实服务工作,在提高管理效率上强化服务,协调解决社会群众相关问题,进而和社会群众建立良好的互助关系。
第三,健全信用监督机制。政府行政权力的行使应受到立法和司法的监督和制约,以保证政府使用行政权力时能够依法履行相关职责。具体可以从以下四大方面入手:一是党政监督,主要是以党政机关为主导,监督政府部门所设立的诚信制度是否合法与合理;二是司法监督,主要是以司法部门为主导,通过使用法律途径对政府失信行为进行惩罚性监督,对一些严重的违法行为或者一些造成恶劣影响的失信行为给予法律追求,实施强制监督活动;三是民众监督,主要是以社会群众为主导,通过建立民众监督机制,予以社会群众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权力;四是媒体监督,主要是以新闻媒介、报纸等为主体的监督活动,新闻所具有的舆论属性,能够对政府部门实施高效的监督行为。
(四)保证政府诚信制度供给
制度是政府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和保障,一套规范的制度能对政府工作人员行政行为进行约束,从而改变他们的工作态度。同样的,政府信任关系的重塑最终还是需要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为政府人员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落实相应的责任,规范他们的工作行为。为此,政府一方面要建设诚信法律责任制度,把政府人员的行政权力纳入法制轨道,将政府人员的个人道德诚信升级为制度诚信。另一方面,政府要完善人员管理,从政府管理规章制度和执行情况出发,废除部分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范化的规章制度,以督促各级政府人员认真执行管理规范,建立政府人员守信规则,以维护政府诚信。
四、结语
综上所述,政府信任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重塑政府信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目的不仅是为了重获社会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同时也是为了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故此,相关部门应从政府信任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不断探索,在公共管理理论的支持下,进行政府信任关系的重塑。
【参考文献】
[1]吕维霞,王永贵.基于公众感知的政府公信力影响因素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4).
一、专业开设情况
(一)专业设置在21世纪头十年进入理性期
公共关系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中国大陆后,我国教育界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从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前半期,掀起了一阵开设公共关系学课程和面向社会举办公共关系培训班的热潮,有几所高校还设置了公共关系学专科专业或本科方向。但由于学理准备不足,公关虚热转入公关低潮的局面随之在90年代后半期出现。这过程中,只有中山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极少数高校的公共关系学专业坚持了下来。
具有公共关系学专业教育标杆意义的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教育,努力走着专业化、规范化道路。按照信息传播、关系协调、形象管理的职能目标,构建涉及管理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的基础课程体系;地处公共关系一线城市的高校,尤其重视与业界合作,锻造学生对公共关系项目开发与执行的实务能力。
(二)建立了本、硕、博层次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对公共关系人才的需求,1994年国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学试办了我国第一个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2001年,中国传媒大学和东华大学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以“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目录外专业”身份获批招生,专业代码为110305W隶属于公共管理类。因为公共关系学目前还不是研究生学科专业,按照规定,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可以自主设置硕士专业,目前设置公共关系硕士专业的高校有4所,最早招生时间是2004年,纵观中国内地公共关系学专业教育发展历程,20世纪80、90年代属于普及知识与试办专业阶段,21世纪头十年进入专业教育理性发展阶段。2001年公共关系学本科目录外专业确立,2004年公共关系专业硕士点开始招生,2006年公共关系博士方向开始招生。我国高校公共关系学专业教育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层次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上海成为公共关系学专业教育重镇
上海市是我国设置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最多的城市,先后有东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5所高校设置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占全国16所高校的32%.设置公共关系硕士专业的有1所高校(复旦大学)占全国4所高校的25%,并且在全国最早招生。设置公共关系博士方向的有2所高校(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占全国5所高校的40%、占全国6个公共关系博士方向的33%,并率先在全国招生。
上海的公共关系师资力量雄厚。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是1986年成立的中国内地第一个省级公共关系协会;2005年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合作,建立了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200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与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和信诺传播顾问集团联合,成立了公共关系研究院。这些机构集中了一批杰出的公共关系学者、专家和业界精英,他们既是上海公共关系界的领军人物,也是我国公共关系界的中坚力量。
二、效果和问题
(一)效果
1.为各类组织培养了时代所需的公共关系专业人才。首先是为公共关系公司和工商企业培养了公共关系专业人才。公共关系公司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对公共关系人才有着直接的需求。本世纪初世界知名的公共关系公司都已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其规范化运作和高薪引领与刺激着本土公共关系公司的发展,从而开拓了一个公共关系专业人才的需求市场。
2.给社会注入与强化了沟通、公开、合作、共赢及形象观念。沟通、公开、共赢、合作、形象是公共关系固有的基本观念,并具有普世性。随着政府公共关系的开展,这些观念已经成为推进中国社会进步的主流意识和重要思维。2001年北京成功申奥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上海成功申博,即为公共关系沟通的范例;2003年起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2008年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汶川大地震传播管理的经验事实,则提供了信息公开的样本;2005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明确指出合作、共赢是“我们的理念”;2011年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片《人物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播放,标志着国家形象意识的彰显。
(二)问题
1.专业总量偏少,布点不够合理。我国内地有31个省(市、区)2009年获准设置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有16所,每个省平均1所不到,全国总量偏少。从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即便如此,东部沿海的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福建6个省(市)还是空缺;而三大公共关系一线城市之一的北京市只有一所高校开设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
2.学科归属多元。公共关系的学科地位已经得到确认,但是并未得到统一。其学科归属目前有3个官方文件:第1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公共关系学被列为二级学科,代码为84054归属于社会学类(代码840)第2个是《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其中“公共关系学研究”作为研究方向被提及,归属在二级学科传播学(代码050302)之下的应用传播学研究领域;第3个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目录外专业名单》,公共关系学专业代码为110305W,归属于公共管理类(代码1103)这样,公共关系学的学科归属就有了3个说法。从作用上看,第1个文件对科研项目申报与管理有意义;第2个文件对研究生专业教育有意义;第3个文件对本科生专业教育有意义。第1个文件与公共关系专业教育的关系不大,困扰主要出现在第2个文件与第3个文件的学科门类二元上:第2个文件的学科属于文学门类第3个文件的学科属于管理学门类,也就是说,按照现有学科专业目录,公共关系学本科生授予的是管理学学位,研究生授予的是文学学位。
三、政策建议
(一)定为国家控制专业,合理布点
公共关系学作为传播学和管理学交叉融合诞生的一个新兴学科专业,它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对新型人才的需要,也符合教育部鼓励设置跨学科新兴本科专业的指导思想。此外,从就业率看,公共关系学专业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和能力训练与人才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素质的要求能够形成很好的对接效果,所以即使不是对口就业也能够较快实现就业,这应该成为确定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保留其独立地位的客观依据。
(二)学科归属统一于公共管理可授管理学、文学学位
统一公共关系学学科归属,对规范与促进公共关系学专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上述核心学术期刊空缺、师资力量分散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关于公共关系学学科归属的讨论,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就不间断地进行并汇集成了三种主要观点:主张公共关系学科独立,以居延安教授为代表;主张归属于管理学,以徐美恒教授为代表;主张归属于传播学,以廖为建教授为代表。公共关系学归属于公共管理,会成为一个二级学科;公共关系学归属于传播学,会成为一个研究方向。有鉴于此,笔者主张公共关系学研究生学科宜同本科专业统一于公共管理。
1 明确把握专业内涵
现代大学的专业与学科发展承担着完成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这三大职能的责任。经研究,学科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某一科学中选择出基本事实、基本概念与原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重新组织构成新的知识体系。而专业则是为社会培养专门性人才的专门学科。专业与学科都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专业的发展依赖于学科,而学科的繁荣又离不开专业的发展。将学科研究中的新方法与新理论融入专业课程中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科水平,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培养更多的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将许多不同要素有机组合为一个整体。它不仅需要大学理念与制度的整合,还需要将自身的教育资源与外界社会的需求结合在一起。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目标建立及学科界定存在着分歧,很多理论也只是片面的。作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去分析及理解教育部所界定的学科概念与目标建立的内涵:第一,从学科依托方面来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着显著的跨学科特征,除了公共管理学这一主干学科外,还依赖着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及管理学等学科;第二,从专业性质来看,它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的专业学科;第三,从服务对象及范围来看,公共领域中的公共事务是其服务对象。
公共管理学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在此过程中其不断逐渐吸收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与经验,有机地将它们融入到自身的研究中,并取得了许多有效的成果,对社会的公共事业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区域地方性大学只有明确把握专业内涵,对专业有清晰的认识,才能使自身的专业蓬勃发展,并为社会提供大批的建设性人才[1]。
2 明确培养目标,找准专业定位
教育部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中确立了五个专业方向,并希望培养这些方面的人才。而这对一些专门院校如医学院、师范学院等相比较于综合性大学有着明显的优势。如今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行政学、政治学等没有明确的界定,这使学生毕业后难以对自身作出准确的判断与职业价值选择。
而这便需要社会找准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明确其研究及就业方向。因此区域地方性大学应结合现实需要并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地方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积极开拓除传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外的新层面。综合性大学便可以从专业方向的层次性、行业性考虑专业的设置,同时利用原有的优势发展地方的经济,增强科研力量。
3 构建区域性科学课程体系
完善的教育体制与内容是实现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目的的基础,因此建立一个专业课程体系是极其重要的。在此,我们对如何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展开了讨论与研究。首先,围绕公共事业管理课程建立一个具有多种功能模块课程是有必要的,按整体优化的方向发展,总体安排各模块课程的比例,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次,可以借鉴国内外改革发展公共事业管理的经验,处理好各种课程之间的量的比例,适当加大跨学科课程或综合课程等所占的比例。最后,合理分配各种课程模块的学时,如限选课程可占总学时的5%左右,实践课程可占总课程的15%左右,专业课群模块可占15%左右,专业基础模块课程可占20%左右,则公共基础课程占到35%左右[2]。
4 完善实践教学体制
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是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学需加强对实践的重视,建立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由此可以构建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知识认知及综合管理素质与能力提升这三个子系统,通过这些系统的建立,教学能够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另外还需建立专业实习、课程与专业综合见习、毕业论文、学科专业认知、创新研究性学习、职业规划和课外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3]。学生可以在进行专业实习之后,将自己在此过程中的独特见解以及新的想法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有利于教学品质与学生思维创造力的提升。
5 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区域地方性大学对专业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及当地经济与科学文化的发展,那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该如何走下去是关键所在。在如今的社会中,培养科学型人才的综合性大学占少数,而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性大学占主体地位。由此看来,地方性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主动适应区域发展的需求,积极转变观念,挖掘自身的优势,朝着区域化方向发展,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化道路。只有这样,地方性大学才能在各大高校中脱颖而出,也能更进一步为区域发展提供更优质的资源与服务。
6 结语
基于区域定位的地方性大学在构建公共事业人才管理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不仅要对专业内涵有明确的把握,找准专业定位,同时应树立其所要培养的目标。此外,地方性大学还需构建区域性科学课程体系并完善实践教学体制,以便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只有立足于以上几个方面,才能建立并且完善应用型公共事业人才管理培养模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陈金梅.论地方性大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传承,2010(21).
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本的管理。现代管理学越来越注重人本管理的诠释和完善。将人本管理纳入到整个社会运转体系当中,赋予了神圣的地位和使命。人本管理思想是把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以员工的能力、特长、兴趣、品行、心理素质等综合性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充分地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和价值,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企业文化理念建设,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业绩,为达成企业发展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
对于工程施工企业而言,人本管理同样十分重要,是企业管理的灵魂。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已经签订的合同中标价款下,若要投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必须具有科学的人本管理模式和强大的合作团队,才能创造最大的价值。
二、人本管理的激励机制与作用
人是社会生产活动的主体,是最关键的因素。若要每个体系都有良好的、平稳的、发展的运转状态,必须以人为本,建立科学、健康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出人的潜能。当然独木不成林.只有把这些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凝聚起来.才能迸发出无以估计的力量,达到预期的目标。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方式和不同的需求层次,但归根到底无非是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了人的各种需求,人的主观能动性、潜能才会得以更好的开发,工作绩效和目标才有所达。当然,人是有思想的,而且是思想最为复杂的高级动物,需求
多种多样,欲望没有固定的界限,若要把人管理好并非易事,需要企业有很强的管理理念。也就是说管理者要有洞彻的观察力、判断力、分析力、理解力和控制力。同时重视良好、科学的激励原则(目标激励、参与激励、归属激励、感情激励、危机激励、榜样激励、奖惩激励、物质激励)的运用。就我个人的理解,人本管理中.人性化管理尤为重要。比如说:工程施工中每个建设项目都要组建项目部,项目部由管理层、执行层等一系列人员组成金字塔式的管理梯队。对于项目经理和其他主要管理者而言,只有充分地把握项目部每个成员的性格、需求、工作能力及所适应的工作岗位,做出深入地分类和剖析,把每个人安排到最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并加以强化管理和引导,才能发挥个人的最大效能,再加上科学、
合理的团队意识建设,就能在最小的投入中,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人本管理在工程建设各阶段的运用及重要性
(一)、工程投标阶段的运用
自工程招投标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以来.便得到了相关单位的极大关注。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做好投标报价、投标书,资格预审等项编制工作十分重要,因为这项工作的好坏,直接涉及到企业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施工企业在投标中应从自身条件、兴趣、能力和远近期经营战略目标出发来进行报价决策。一个企业首先要从战略眼光出发,投标时既要看到近期利益,更应看到长远目标,承揽当前工程要为今后的工程创造机会和条件。所有这些工作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都由企业的实际操作人员来达成。
在整个投标过程中,繁复而紧张的工作、投标的结果,都会给员工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果管理者不作出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势必影响投标的最终结果。管理者应具备良好的全局意识、战略意识,进行投标整个阶段的人本管理。首先,分析所有投标工作人员的性格、能力、适应岗位,然后按照性格、能力与岗位适应原则,进行分工合作,给每位员工一个属于自己喜好的发展空间,也就是所说的归属感、认同感。其次,加强引导和团队意识教育,把集体力量就是胜利的思想贯穿到每个人的心中,形成相互配合的团队,向目标冲刺。最后,在工作过程中管理者应经常视察工作进展情况,每个人的工作表现,表现好的给予奖励,表现差的给予适当的处罚,做到奖罚分明,充分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通过人本管理把投标工作做到最佳状态,取得项目的承包权,为今后的效益最大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工程施工阶段的运用
如果说投标工作已经做到最佳状态,那么效益最大化就要靠施工过程中的人本管理、成本管理来实现。施工企业在施工阶段要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效益最大化又是企业的最终追求,而效益最大化要靠人的实际操作、运转来完成,因此进行科学的管理显得相当重要。工程建设中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几乎占据了工程投入的全部,如果没有好的管理,那么人力资源的浪费、材料的浪费、机械台班的浪费会给企业带来惨重的代价。人是整个施工过程的执行者、操作者,进行科学的人性化管理,也就掌控了施工全过程。项目部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表面上看去相互独立,实际上都属于金字塔的管理梯队,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工作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进展、质量和效益。项目管理者应针对每个职能部门的工作特点和性质,并结合员工自身的优缺点,合理调配工作岗位和工作配合力度,形成一个既统一又相互独立的有机体。相反,如果管理不到位,损失就会不可估量,比如说材料管理人员如果责任心不强,材料的质量、供应及时与否,供应数量与收料数量是否属实等都会给施工单位带来不小的损失;设备管理人员如果对自有设备和外租设备不作出合理的任务分配,出现问题时不及时调整,不进行及时地维修、保养和损失情况的统计和反馈,就会给施工单位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说,做好人本管理工作,对于施工企业在施工阶段的全程管理工作当中相当重要,否则向管理要效益就要成为空谈。
(三)、工程竣工决算阶段的运用
关键词:采油 管理 认识
一、引言
遵守法律法规,关爱生命,保护环境,坚持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企业与社会的和谐。
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全员参与、综合治理,坚持注重实效,持续改进,不断提高HSE管理水平和绩效。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全员参与、持续改进。
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原则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原则:1、任何决策必须优先考虑健康安全环境;2、安全是聘用的必要条件;3、企业必须对员工进行健康安全环境培训;4、各级管理者对业务范围内的健康安全环境工作负责;5、各级管理者必须亲自参加健康安全环境审核;6、员工必须参与岗位危害识别及风险控制;7、事故隐患必须及时整改;8、所有事故事件必须及时报告、分析和处理;9、承包商管理执行统一的健康安全环境标准;
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作用
(一)良好的HSE表现是企业取得卓越业绩、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坚强基石和持续动力。HSE工作首先要做到预防为主、源头控制,即在战略规划、项目投资和生产经营等相关事务的决策时,同时考虑、评估潜在的HSE风险,配套落实风险控制措施,优先保障HSE条件,做到安全发展、清洁发展。
(二)员工应承诺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接受安全培训并考核合格,具备良好的安全表现是企业聘用员工的必要条件。企业应充分考察员工的安全意识、技能和历史表现,不得聘用不合格人员。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都应强化安全责任意识,提高自身安全素质,认真履行岗位安全职责,不断改进个人安全表现。
(三)接受岗位HSE培训是员工的基本权利,也是企业HSE工作的重要责任。企业应持续对员工进行HSE培训和再培训,确保员工掌握相关HSE知识和技能,培养员工良好的HSE意识和行为。所有员工都应主动接受HSE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应工作资质后方可上岗。
(四)HSE职责是岗位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管理者是管辖区域或业务范围内HSE工作的直接责任者,应积极履行职能范围内的HSE职责,制定HSE目标,提供相应资源,健全HSE制度并强化执行,持续提升HSE绩效水平。
(五)开展现场检查、体系内审、管理评审是持续改进HSE表现的有效方法,也是展现有感领导的有效途径。各级管理者应以身作则,积极参加现场检查、体系内审和管理评审工作,了解HSE管理情况,及时发现并改进HSE管理薄弱环节,推动HSE管理持续改进。
(六)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是一切HSE工作的基础,也是员工必须履行的一项岗位职责。任何作业活动之前,都必须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员工应主动参与岗位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熟知岗位风险,掌握控制方法,防止事故发生。
(七)隐患不除,安全无宁日。所有事故隐患,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一经发现,都应立即整改,一时不能整改的,应及时采取相应监控措施。应对整改措施或监控措施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跟踪、验证,确保整改或监控达到预期效果。
(八)事故和事件也是一种资源,每一起事故和事件都给管理改进提供了重要机会,对安全状况分析及问题查找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要完善机制、鼓励员工和基层单位报告事故,挖掘事故资源。所有事故事件,无论大小,都应按“四不放过”原则,及时报告,并在短时间内查明原因,采取整改措施,根除事故隐患。应充分共享事故事件资源,广泛深刻汲取教训,避免事故事件重复发生。
(九)企业应将承包商HSE管理纳入内部HSE管理体系,实行统一管理,并将承包商事故纳入企业事故统计中。承包商应按照企业HSE管理体系的统一要求,在HSE制度标准执行、员工HSE培训和个人防护装备配备等方面加强内部管理,持续改进HSE表现,满足企业要求。
四、结语
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源是人类自身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关爱生命、保护环境是本公司核心工作之一。为了“奉献能源、创造和谐”,我们将:遵守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追求零伤害、 零污染、零事故的目标;保护环境,推行清洁生产,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优化配置HSE资源,持续改进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水平;各级最高管理者是HSE第一责任人,HSE表现和业绩是奖惩、聘用人员以及雇用承包商的重要依据;实施HSE培训,培育和维护企业HSE文化;向社会坦诚地公开我们的HSE业绩;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在业务的任何一个领域,我们对HSE态度始终如一。
参考文献
[1]张龙胜,邵焕彬,姚洪生,卢建明,吴壮坤.特低渗透裂缝油藏深部调剖技术研究与应用.江苏: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华东石油局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2011
[2]袁士义、宋新民、冉启全编著.裂缝性油藏开发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221-227
[3]刘庆旺,范振中等.弱凝胶调剖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4]王健,张烈辉.复杂油藏控水增油技术与应用.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14-39
[5]刘建山等.聚合物弱凝胶深部调驱技术研究交联聚合物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研讨会.北京:1998
[6]高学忠.利用微生物调驱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石油学报,1999,20(5):54~57
[7]刘一江,王香增编著.化学调剖堵水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20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