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美国模式;日本模式;持续农业

中图分类号: F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001-1

一、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基本模式

就目前来看,在世界范围内,按照现代农业的起步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三种模式,即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西欧模式。

1.美国模式。美国现代农业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广泛运用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装备、高效率及土地的规模经营。由于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农业机械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业劳动力的不足,为整个国民经济系统节约了劳动,因此也有学者把这种模式称为“劳动节约型”的现代农业。

2.日本模式。日本资源禀赋特征与美国刚好相反,人多地少,劳动力相对不足,因此日本农业最终选择的是一条通过大量增加使用化肥,采用优良品种以及使用精耕细作方法来增加农业产出的生物技术进步路线,重点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生产率,也称“土地节约型”的现代农业。

3.西欧模式。西欧的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以及意大利,农业资源条件界于美国和日本之间,既缺乏足够的劳动力,人均耕地又不多,农户经营规模中等,因此现代农业的起步方式选择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并进的模式,把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产业化,既提高了土地生产率,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二、不同模式背后的共同经验和规律

纵观整个历史过程,虽然发达国家各自的国情不同,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也各具特色,但是其背后却有着共同的经验和规律可循。这些共同经验和规律可归纳为:

1.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有一定规律,但要因地制宜,不断实践、探索和创新,不能照搬外国模式。

2.资源不是制约现代农业的主要因素,在小农经济的基本框架下也能够实现现代农业。只要合理地利用资源丰富带来的优势,科学地克服资源贫乏带来的阻碍,走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特色化道路,最终也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3.现代农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保护和调控。农业保护和调控是目前世界各国在现代农业过程中和实现现代农业后普遍采取的一项经济政策。政府对农业的一般调控目标是稳定和保护农业,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4.现代农业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劳动者素质。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最终的落实主体都是广大的农民劳动者。农业的现代化,理应包括农民的现代化。

5.现代农业是农业产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的结合与均衡发展的结果。利用机械技术、生物技术以及新兴的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是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要实现现代农业,必须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的现代化。

6.现代农业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工业化水平之上。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实现都有一个共同模式为:在农业的支撑下,工业化得以起步和加速发展,而在工业带动下的第三产业也随之服务农业,不仅给农业以新的技术装备、新的制度管理和新的市场运行机制,而且有效吸收机械化过程中产生的劳动力剩余,有力地促进土地的规模经营,实现现代农业。

7.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现代农业的根基和典型特征。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又一共同规律就是都建立了完善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它承担了农业的产业化、社会化,同时也是政府贯彻和推行决策的一个渠道。

三、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经济、社会、技术、生态等环境参数的变化,农业的现代化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前进要求。现代农业还存在着继续发展的问题。从以上对三种农业基本模式的介绍,及其模式之间的相同经验出发,结合以上环境参数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将现代农业的基本趋势归纳为以下几点:

1.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基本上步入了 “石油农业”和“有机农业”的结合阶段,即“持续农业”。持续农业的主要特征是既能生产出足够的食物和纤维,又不破坏甚至能够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从而保护农业长期持续发展。

2.劳动最终将会成为稀缺品,劳动相对于土地的价格会逐渐提高。无论是以机械技术为起步方式的美国,还是以生物化学技术为起步方式的日本,最终都在朝着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同时并举,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的趋势迈进。这是由土地和劳动力的客观特性决定的。

3.在土地经营方式上,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有分离的趋势,这是土地规模经营的有利选择。从各国现代农业的实践可以看出,要有效地推广大型机械技术和其他科技成果,必然要求适度地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4.农业“旧四化”向“新四化”转变的趋势。“旧四化”即农业机械化、农业电气化、农业水利化和农业化学化,而“新四化”则涉及到生技化、信息化、集约化和社会化发展,它涉及到信息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比如“智慧农业”、“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等等。相对于“旧四化”而言,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了很大的扩展。

参考文献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化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教训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 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来说,衣阿华州农民每生产一蒲式耳(每蒲式耳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种植大豆损失表土更多。美国中西部一带农田的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冲刷过程中流失。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化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种子都是来自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

(三)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中国、印尼、缅甸等亚洲国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0.05—0.1卡的热量,可以生产1卡热量的食物;而美国现代化农业则需0.2—0.5卡的热量,才能生产1卡热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国人吃1罐只有270卡热量的罐头玉米,是用2800卡热量生产的。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例如,美国衣阿华州大泉盆地(Big Spring Basin)从1958年至1983年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于农业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国农业工人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五)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其中200处最大的肉牛育肥场,集中了美国肉牛总数的50%左右。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美国肉牛育肥场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横跨8个州、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地下蓄水层供水,现在其中3个州的地下水已开采了一半,如此长期不断采水,蓄水层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国现代化大规模集中饲养肉牛,不得不用多种化学药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长。例如,组织代谢类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饲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广泛地采用。美国全国肉牛育肥场中,95%以上使用各种生长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饲养场用了1500万磅的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而人类食用了化学药物生产的肉类,对健康是不利的。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产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Lowinpu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简称“Lisa”-“丽莎”)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综台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丽莎”的生产方式提出后,不但美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拨出专款作为研究和试验费用;并且在国家农业学术馆中,设立“丽莎情报中心”传播研究成果。不少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对“丽莎”也进行了大量的研 究和试验。人们认识到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经在过去一些无法耕作的土地上,利用滴灌技术栽培柑桔等各种作物,就是明证。

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

<<BR> BR> (二)大力发展精细农业 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医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的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的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农业,就一定会吸引青年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的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三)信息农业方兴未艾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

农业信息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在其他技术序列中优先发展;(2)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3)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

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及时准确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做到及时防治,既节省农药,又减少粮食损失。计算机在饲料配制、优化施肥、作物产量预报、渔业捕捞以及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农业资源,预报自然灾害,也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准确的气象预报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气象卫星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影响下,我国从80年代以来,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已有1000多个县入网。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大多数县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全国已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已取得显着效果。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15%—3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的“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的资源管理由过去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经3年运行,节约经费1669万元;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研究的“农业专家系统”能指导农民科学育种、栽培、施肥、防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已在二十几个省市推广使用,增产粮食13.5亿公斤,棉花35万担,节肥34万吨。南京经济学院研制的“粮食预警预报系统”可显示我国1959—2020年期间粮食生产、消费的中长期趋势,并可提供对产销缺口进行平衡调整的几种可选方案。

节约农业资源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核心内容。农业资源,例如土壤、气候、植物和水等是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且不断地变化的自然资源。要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就必须掌握它们的分布、性质及其利用的变化,并取得现时性资料,这用常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只有运用包括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模拟模型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综合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才有可能及时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现时性的环境资料,并为领导或>,! 的10个左右降至1—2个,种子和化肥的使用量将减少30%—50%,产量却提高10%—30%,其结果必然是农民在轻松劳作的同时,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英国着名经济学家Barbara Ward(1914—1981)很早以前就认为美国现代化农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他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将种植水稻和养畜、养鱼结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作法十分欣赏,而且提出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观点:“唯一能够生产足够粮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的方式,是将所有适合耕作的土地,实行双作和三作。”由此可见,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间作、套作、混作、轮作,施用粪肥、厩肥、绿肥,实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等似乎落后,但是保证了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技术,实际上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应该作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战略方针。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

胞遗传工程等学科的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

遗传工程开始了人类首次涉足动植物机体内部的活动,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好、产量更高,并具有内在的抗虫、抗病、抗逆、抗旱和自肥能力;也可以使作物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动物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缩短生长期、妊娠期及增进家畜的各种性能。例如,将美洲驼和骆驼的基因互相移植,使新种具有两者的优点。

遗传工程还可以根据需要,使农牧产品产生某种特殊的品质(风味、色泽、酸甜度、营养价值等等)。科学家已经预见到,将来可以用遗传工程技术育成超级瘦肉型的肉猪、带有鹿肉风味(鹿肉在西方被视为野味之王)的牛肉。

人类目前主要粮食只有6种,科学家预见,到2025年,由于遗传工程的应用,可以增加到37种。这对于丰富人类食物的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的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五)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有的人认为,这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

用现代科技装备的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的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准的“种植工厂”。“种植工厂”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的控制,使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自然或开放的条件下,水、肥、土、热等很难控制,“种植工厂”则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境的有关潜能。其次,良好的“工厂环境”为生物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农作物的有机物合成、转化和储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状、味道和颜色良好。此外,“种植工厂”还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的时空潜力:一方面,作物可种植时间得以延长,复种指数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摆脱季节的限制,一些农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产空间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术可增加数倍产量。

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的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的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所谓“营养”,是指食物不但保存了最大营养价值,而且不经过长途运输,必须成熟后采收,保持一流鲜度。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的污染。不少农产品长途运输的包装材料,是不能“生物降解”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据美国环境保护局资料,从1963年到1971年,美国消费的食物,按重量不过增加2.3%,但是,食物运输过程的大、小包装材料,按重量却增加了33%和39%,这就是增加了长途运输的结果。

目前美国已经出现所谓“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这种生产形态,就是企业将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内结合起来,逐渐实现农产品的地区自给。

工厂化农业一般适于布局在都市的周围,所以也有“都市型农业”之称,因为“智能型农业工厂”不仅包括蔬菜、园艺花卉,还有畜禽、特种水产品生产以及微生物生产。由于都市有发达的信息、交通和完备的基础设备,加之都市庞大的消费需求,未来的智能型农业工厂必将云集在都市周边,成为都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石阡县农民人均收入从2007年的1874元增加到2012年的4856元,增幅达160%,全县人均GDP增长率为25%。2013年上半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5.71亿元,同比增长7.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394元,同比增长15.8%,保持了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用园区来带动

优化发展格局

石阡将园区建设作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园区规划、发展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同时有效利用农村土地流转等手段来带动产业发展。

突出规划引领产业发展。为确保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石阡邀请国家发改委、贵州大学的有关专家实地考察调研山区农业发展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编写了《石阡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石阡县核心区产业布局规划方案》、《石阡县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试验方案》、《石阡县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试验实施方案》等。

积极探索园区发展模式。围绕“以园带区、以区带业、以业带户”的发展模式,石阡大力推进“一园五区”(汤山现代农业展示和观光园、石固生态畜牧养殖示范区、龙塘有机苔茶示范区、聚凤苔茶油茶产业示范区、本庄蛋鸡养殖产业示范区、五德水果苔茶产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3.2亿元,为园区示范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其中,龙塘有机苔茶示范区在2013年被纳入贵州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30个省级重点园区”。

注重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自2008年开展全省第四轮农村改革土地流转课题试验以来,石阡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支持引导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入股、转让等方式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村土地向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经济组织集中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12.0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7.1%,涉及农户16397户,流转土地大部分用于建设农业园区和农产品基地,有效缓解了农业产业化建设无地的困境,土地资源实现了优化配置,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用产业来主导

形成集聚效应

石阡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有针对性地发展加工、贸易、配送等相关配套产业,形成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以有机苔茶为主,带动中药材、核桃、油茶、果蔬、生态畜牧业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实现“农业产业化、产业规模化、产品商品化”,形成了“山上种茶、果,山腰种果、药材,山脚种烟,坝子种粮油蔬菜,河边养鱼、蟹,畜禽养殖入村入户”的山区特色农业立体格局。围绕“人均一亩茶”目标,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32.5万亩,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22家。“石阡苔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努力培育经营主体。目前,全县共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产业协会213个,注册成立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在集中组织生产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改非干部、退休干部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领办产业,带领群众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开展干部“结穷亲”活动,全县11625名干部结对帮扶12478户农户,通过送智慧、送资金等方式,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发展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全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推进现代农业排灌设施、机耕道路等农田设施建设;搞好农机具配套服务,不断提高农业设施化、机械化装备水平;强化品种、品质、品牌联动,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和“农校对接”等的流通渠道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综合效益;加强生态建设,提倡发展生态、循环、有机农业,创新种养模式,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用投入来增强

扩大经济总量

石阡始终把产业化经营作为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抓手,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和开放思维改造提升传统农业。通过加大投入力度,有效整合涉农资金项目,狠抓农业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后劲。

狠抓项目建设。完成了贵州省扶持石阡县“菜篮子”产品的生产蛋鸡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项目、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的畜牧业项目等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通过争取,获得了蛋鸡产业国开行贷款项目,贷款总额20600万元。

强化招商引资。注重依托农业产业和特色资源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坚持农业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方式,强化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2007~2012年,招商项目达271个,企业达222个,引入资金72.91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60.6%。

整合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协调金融部门优先提供农业贷款,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园区建设,拓展了资金来源。抢抓省扶贫办、国开行省分行支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机遇,已申请并获得国开行批复贷款1.24亿元。

用科技来支撑

提升产品价值

石阡县重视科技和人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组织农业专家团队,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鼓励各类农业科研机构通过合作共建、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现代农业建设。

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近年来,全县先后在农业示范园区开展覆黑膜移栽、套种对比等试验20余个,在茶业种植区开展了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等技术30余项,并以“石阡苔茶”为品牌优势向国家科技部申报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项目,现已通过初审。

推进生产要素聚集。把农业示范园区作为资金、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聚集的平台,积极推动涉农项目和资金向示范园区倾斜;创新现代农业融资方式,建立现代农业信用贷款通道,多渠道解决资金“瓶颈”问题。

注重绿色品牌建设。推行“绿色、放心”农产品认证,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创立注册了以茶叶为主,其他如莲藕、辣椒等20余个绿色农产品品牌。通过茶叶无公害产地认证面积13.7万亩;有机茶认证面积达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的40%以上,绿色食品茶面积占60%以上;4个茶叶企业通过QS认证。

用机制来激活

释放改革红利

在探索山区现代农业新途径中,石阡在投融资渠道、联营发展、“三权”抵押、人才保障等机制体制上创新,为山区现代农业建设添活力、强实力,释放改革红利,努力推进农村经济加速发展。

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整合、捆绑财政资金,按照“资金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将有关涉农资金整合,集中用于农业园区建设,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创新干群联营发展机制。支持乡、村基层干部以合股、独资以及干部出资金出信息出技术、农民出土地出劳力等方式,联营发展农业产业。现已完成种植油茶5.35万亩、核桃4.9万亩、中药材5.3万亩、高粱2.2万亩、莲藕6150亩,蛋鸡养殖120余万羽,新建地级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6个。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园;问题;解决方法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第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当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传统小农模式自给自足的农业耕作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日益淡出了历史舞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第一产业的衰落,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园区的兴起及发展无疑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一、农业园区现状

农业园区是指现代农业在空间地域上的聚集区。它是指在具有一定资源、产业和区位等优势的农区内划定相对较大的地域范围优先发展现代农业,由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用工业园区的理念来建设和管理,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现代科技和物质装备为基础,实施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管,集农业生产、科技、生态、观光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

近年来,长丰县通过政府引导扶持,招引以合肥三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建设主体的示范园,示范带动特色农业向规模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园区核心示范区面积689亩,加之林间套种合计面积1200亩。园区规划到2012年底面积扩大到万亩以上,其中设施栽培500亩,示范带动周边6个村2000余户农户,建成集生产、仓储、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综合性示范园区,实现亩均增效6000元的目标。经历了六年的发展后,吴山镇现代农业园区已经形成了占地面积1200亩的以种植瓜果蔬菜为主的基地。吴山镇农业园在增加地方就业,提高村民收入方面都颇有成就。但是,由于农业园建设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园区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发展中的问题

(一)政策宣传不到位,村民缺乏热情

在问卷调查发放与村民交谈的过程中,有的村民竟然表示对村内近在咫尺的农业园毫不知情,更不用说什么是现代农业园了,也并不了解土地流转政策。对农业园区,大部分村民只是知道其存在,对其运行的机制及相关政策并没有确切的了解;甚至还存在少数对农业园区建设完全不知情的村民;甚至还存在一些对农业园抵触心理的村民。相比之下,村民对土地流转政策的了解情况则好得多。但年老从事劳务的村民却表示更加愿意自己在土地上耕种,自给自足;然而,也有村民反映虽然想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却由于土地形状不规整,面积较小,分布零散不符合征用要求,荒废可惜不得不自己耕种;还有村民表示土地流转的费用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故不愿意流转。农业园政策与土地流转信息不匹配,村民对其缺乏了解,难以提高其积极性,园区建设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二)农产品销路不畅

由于牌碑村地处内陆,运输方式单一,主要采取陆路运输的交通方式,只能将农产品运输到附近城市地区,产品销售范围受到较大限制。有的农民表示,部分优质高产的农产品卖不出去,为了减少损失,不得不低价销售进行处理。

(三)气候情况多变

吴山镇牌碑村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位于省会合肥市的北郊,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夏季温度较高,降水充沛;冬季气温温和,降水^少。总体来说,热量充足,气温年较差较小;降水丰富,但季节变化较大,旱涝不定。2016年7月末,安徽省持续降水,瓜果无法受到充足的光照,难以储存糖分,品质不高,且容易发生病虫灾害;而8、9月份气候又异常干旱,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四)龙头企业少,辐射能力弱

由于农业园区发展模式单一,大都为企业租赁,雇佣农民进行种植,且园区内项目大都为相似的瓜果蔬菜培育,企业之间实力水平大致相当。因此,农业园区的产品竞争十分激烈,企业往往以降低价格来处理过多产品。

三、对策

(一)完善发展政策,提高村民认知感

地方村政府应该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村民讲座,纪录片放映,并发放图文并茂的小册子等形式,向村民普及农业园建设及运作模式的相关知识和优惠政策,增加村民对农业园的了解,提高村民的热情。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扩大园区规模,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在建立牢固的群众基础后,进一步成立专项的农业园财政政策基金部门,提供有关农业园育种、育苗等农作物生产流程中的资金支持,给予村民技术指导。还可以给予踊跃参加农业园建设的村民以最低的收入保障,签订相关的保险合同,保障村民的财产安全。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园的支持力度,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减轻村民的税负,提高村民的收入。

(二)创立自主品牌,进行产品市场分析,拓宽销路

吴山镇应该紧跟当代社会的步伐,在农业区生产过程中率先推广环保绿色的生产方式。选择完整的地块作为农产品种植基地,在有机和常规地块之间设置缓冲带或物理障碍物,保证有机地块独立,不受污染。采用培育壮苗、嫁接换根、起垄栽培、地膜覆盖、合理密植、植株调整等技术,充分利用光、热、气等条件,为农作物创造一个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优质高产。以有机、健康、生态为宣传重点,创立农业园区的自主品牌,宣扬健康的生活理念。同时,应组建专业的营销团队,进行园区品牌的宣传,以此来扩大园区产品的知名度,提高产品的经济价值。

由于社会消费群体不同,因而对产品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园区应该针对产品做一份详尽的市场调查需求分析,准确定位产品的市场销售方向。将新鲜有机的果蔬销售至最受欢迎和需求最为迫切的市场,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卖方市场,提高商品的价格。例如,将新鲜有机的农产品提供给高档的母婴服务中心、育儿所。

(三)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提高市场反应能力

吴山镇应该招募专业人员,组建一支信息化队伍,建立农产品的信息系统。采用网络系统、数字终端设备、时点销售系统、条码扫描等技术,进行农产品信息系统建设,对销售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进一步推广产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管理技术。尽快在各个物流中转站建立公开、公平的农产品电子信息采购平台,充分发挥电子商务订单、配送一体化的优势。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企业与采购方有关方面业务流程的融合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并及时发现产品销售流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

(四)发挥好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吴山镇应加强龙头企业的建设,发挥好其带动示范作用,拉动农业园区的经济发展。以实力较强的企业为龙头,围绕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与生产基地的农户联系起来,进行农产品销售。企业主要负责产品培育的技术指导、产品加工、产品包装、物流运输、销售环节,农户只需在土地上进行生产。龙头企业的带动,可以促进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合理化分工,提高各自的工作效率,也解决了村民关于销售的后顾之忧,还有助于提高产品的价值。

四、结语

吴山镇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是当地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必将会代替传统农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新动力。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示范园区,在带动地方就业,拉动经济增长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村民积极性不高,经验不足,园区内发展模式单一化等多方面原因,在进一步发展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仍处于初步摸索阶段。因此必须针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专业部门,提高农民的积极性等经济政策、专业化方法,推动农业园区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坤.加快推进广西农业园区规划的对策[J].农业经济,2011(12).

[2]杨涛,朱博文.城市化进程中关于发展现代农业园的思考[J].产业经济,2006(08).

[3]李小双,陈星.国内外都市农业园发展模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06).

[4]阎晓军.都市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5]陈卫峰.西安都市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3(05).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

从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状况看,明显存在不足的现象,经费的支持度偏低。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农业科技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当前的情况我国农业科研人力不足,科研人员整体素质比较低也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从我国现代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看,其绝对规模比较大,但是相对我国庞大的农业部门本身规模来说,呈现相对比较小的局面。科研人力投入相对不足已经影响到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趋势。农业科研具有人力资源集约型的特点,农业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将直接决定农业科研能力,从现代农业科研发展趋势对农业科研人员的要求看,具有几个显着性特点,农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因此正规性教育已经成为科研人员获取知识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现代农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直接反映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比较弱。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研究中需要对农业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从现阶段看,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成果转化存在一定的弊端。农业科研、技术水平和农民技能教育培训之间存在分离的问题。这种模式产生的结果是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获取各种文化信息技术的机会较少,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扩散速度会进一步的降低,农业科技传播和扩散的范围比较少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不属于同一个部门领导,因此二者没有建立起相互交流的机制,两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顺畅,农业推广和农业科技之间的不衔接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对整个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会产生负面影响。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每年产生农业省部级可科研成果达到6000多项,但是其成果转化率仅达到30%。而美国的农业科技成果率转化达到60%,其他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成果转化率也都在60%左右。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受到一定的冲击,其主要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性质认识不清,对市场只做了片面性了解。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过程中受到短期效应影响,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长时间人们放弃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农业科技推广活动没有很好的组织和协调,大幅度削减农业科技推广的事业经费,这样形成了所谓的断奶、脱钩政策。因此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出现危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对科技成果推广产生一定的影响。农业科研成果的扩散和传播在农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技术交流落空、技术指导失灵,导致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不到位,从根本上影响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农业科研管理体制自身存在问题,行政干预性较强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产生负面影响。农业科研发展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文件、会议、报表和指标等形式进行行政干预,农业科研系统运行过程中可以分为分配型运行和执行型运行,因此农业科研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附属物。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策略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强调政府服务职能,从根本上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从根本上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环境。在集约型经济增长过程中,政府的重要职能是推动农业科技全面发展,通过农业科技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从技术进步行为角度看,需要从农业技术选择的决策者向农户技能服务的方向转变,从根本上诱导农业技术选择。因此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技术信息服务水平,从根本上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推广服务。根据用户导向基本运行机制向农户型推广机制方向转变,建立以国家推广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其次需要提供风险保障服务,针对新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建立保险业务,如果农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遭受到一定损失之后,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经济补偿。最后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服务机制,针对技术选择问题需要投入各种要素,政府必须进行监督服务,从根本上减轻中间商对农户的盘剥,从而达到降低农户交易成本的根本目的。增加我国农业科研投资,从根本上保证农业科研发展的后劲。现阶段需要明确政府在农业科研投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按照法律的模式规定财政对农业科研投资的比例,政府应该成为农业科研投资的主体,从宏观上对农业科研活动进行组织协调。从而达到保证和维持农业科研活动达到最优选择的根本目的。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筹集机制关系到农业科研发展的整体趋势,通过开展多种渠道的经费筹集机制,从而达到丰富农业科研资金来源的根本目的。所以单一化的政府农业科研投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根本性要求,所以需要开展其他模式的筹资渠道来弥补政府筹资的不足,当前需要制定有利的价格政策和税收政策,从而鼓励企业对我国现代农业科研活动进行投资。从而实现基地、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这才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略。农业科研基金的管理体制建设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重要策略,需要对农业科研资金进行优化配置,建立规范的农业资金归口政策。健全农业科研成果推广体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现阶段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重要策略,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