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经济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体育产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突出。体育的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过程如此,全运会、世界杯、奥运会等重大国内和国际赛事表现得非常具体,同时,体育商品的生产过程和提供方式也带来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从目前来看,体育与城市发展的高度相关可以从热衷申办运动会略见一斑。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各大城市对申办高规格、大规模运动会的热情和积极性呈持续上升的状态,越来越多的城市激烈竞争举办运动会的权利。其原因是运动会对东道主城市带来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对于招商引资,开展多种多样的商业活动是不可多得的机遇。

二、体育与我国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研究体育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首先必须明确“体育”的基本内涵。一般地,国际公认的“体育”概念其内涵可分为“大众体育”和“运动竞技”两大部分[3]。我国的竞技体育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城镇居民的体育发展却令人堪忧,发展极不平衡。

我国的大城市主要是直辖市、省会,是高校、企业集团集中之地,是该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基于这些方面的需要,大城市均修建了很多体育场馆,这是中小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同样,作为社区的体育健身中心,由于经济因素,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经济不发达城市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1]。

我国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新消费”,水平还相当低,人均体育经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仅为0.5元,而日本为20元人民币[3]。尽管1985年到1997年全国居民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占工资支出的8.1%提高到10.7%,提高了2.6%,但从静态分析,增长幅度还不快,而且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体育消费需求缓慢[6]。以家庭体育健身器材拥有量为例,1997年每百户家庭体育健身器材拥有量,全国平均为1.62件,上海市2.15件,广州市5.72件,武汉市5.39件,合肥市1.04件,兰州市为0.85件[1]。而中等偏上收入户、高收入户、最高收入户的拥有量分别是全国水平的30%、43%、120%。可见,全国大部分中部或西部的中型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居民每百户的拥有体育健身器材量远低于全国的平均值。

居民健身意识不强。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的健身意识会不断增强,但目前居民健身意识令人堪忧。以河南居民为例:根据2006年的摸底调查,只有28.5%的成年居民每周参加1次以上的体育锻炼。河南城市社区活动点,虽然由2000年的2343个增加到2006年6月的3320个,增长了41.7%,但调查发现,对体育锻炼无兴趣的男性和女性仍占大多数。

城镇居民人均活动场地严重不足。从我国体育场馆开放和经营情况看,数量和利用率很低。有数据表明,我国体育场馆远没有达到国家相应的建设要求。在城市的体育场馆中,只有44.1%对社会全部开放,21.3%部分开放,34.6%的体育场馆尚未开放。全国公共体育场馆目前基本全部开放,但公共体育场馆仅占全国体育场馆总量的2.3%。从居民活动区域看,目前平均每个街道、乡镇只须2.77个体育活动点,体育活动人数一般为31—100人,而且主要由锻炼者自发组成[2],同时缺少体育辅导员,这些均无法满足城镇居民健身要求。

造成我国城市体育目前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1.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中认为体育仅是一种公益性事业,是国家投资的必然行为,这种惯性思维阻碍着体育在城市经济中的正常发展。2.人们参加的是简单的活动,所以居民在体育用品消费方面较少。3.体育公共设施缺乏,加之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率较低,造成我国体育场地服务供给与居民需要之间的矛盾。4.政府机关官员缺乏体育对城市经济发展作用的认识。

三、体育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许多国家发展体育的经验证明:在一个国家经济能力许可范围内,发展体育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收入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同那些需要大量资金和高科技的其他经济部门相比,通过发展体育来发展经济,具有较大优势。

发展体育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和平年代,体育赛事是城市塑造形象最有效的催化剂之一。它不仅能刺激和打造城市文化,体现城市活力,丰富城市经济结构,而且还能加快城市化步伐,对城市进行扩容。众所周知: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原是广州市的荒郊,由于成功举办了全运会,如今成了广州市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发展体育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其一,发展体育最明显的经济作用就是促进体育产品的消费,而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能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其二,发展城市体育能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具有健身、娱乐、休闲、竞赛等特点,能推动城市旅游、商业、交通、电信、新闻出版、餐饮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其三,体育能体现增加体质、提高素质、形成技能——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从而达到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体育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于体育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体育产品技术含量上讲,体育产品的生产一般为劳动密集型生产,如体育服装、鞋类、球类的制作以及体育旅游等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其次,体育还带动和促进相关行业人员的增加。同时,为广大妇女和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提供就业机会。这对缓解当今日益突出的城市就业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无疑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体育的发展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事实已证明:当今无论是世界性的,还是洲际性的比赛,以及国家和省级的大型运动会或单项比赛,都将加快该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体育场馆、道路交通、旅游设施,宾馆、饭店、城市绿化等等,这不仅能大大提升该城市的品味,而且还能改善该城市的软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发展体育有利于扩大城市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体育运动是国内外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的过程;是城市间合作与交流的“纽带”。城市体育的发展,既可以吸引外来技术、设备、人力、管理经验和资金;还可以使一些知名度不高,但质量过硬的产品,通过体育媒体的宣传而进入国内,甚至国际市场。

诚然,体育发展对城市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给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其一,大型赛事的体育场馆大多是为竞技体育而建造的,项目设置专业性强,功能单一,除承担部分训练和比赛任务之外,多数处于闲置状态。所以,我们的设计和规划必须突出体育馆的公益性,特别注意大型体育设施的后续效应。其二,举办大型赛事,需修建大量场馆及道路、停车场、旅馆、餐馆等基础设施,势必减少耕地面积,加重城市污染,减缓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因此,在赛事中应树立环保理念所谓“绿色体育”概念。其三,商业运作要适度

四、体育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体育应与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协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一个城市的资源分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而作为城市经济组成部分的体育,它的发展也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

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须符合地域文化特征;城市体育应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体育的发展应以信息、高技术为主发展体育产品,建立社区俱乐部;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应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经济不发达的城市竞技体育方面应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大众化,体育用品业的生产则应以生产少数民族体育用品业为主,在社区体育方面,应采取百花齐放的方针。

体育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体育的发展对城市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应必须引起足够的注意。

其一,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体育项目。每个城市都应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要预测市场对体育的需求,通过市场调研摸清开发哪些项目,参加体育活动人群的来源,体育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以及周围一定距离内有无竞争(同类体育)项目点等等。要以较小的投资和较短的周期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先开发那些地理位置优越,人口居住密度大,流动人口多的地方,便于人们前往进行体育消费。同时,还应注意体育的超前发展战略研究和制订正确可行的长远发展计划,切不可盲目地开发体育运动项目,体育场馆的建设更不能不分先后地全面开花。

其二,注意与体育相关配套的建设。体育的发展,需要其他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为了更好地使人们从事体育锻炼、休闲与观赏,就需要取得交通运输、服务接待、社会治安、餐饮、检疫等部门的有机配合,形成一个以体育为中心的服务网络,让前来锻炼、休闲、观赏的人们心情舒畅,实现健康发展、服务大众的要求。

其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体育产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其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体育事业的兴衰。体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应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做到服务周到,态度良好,以优质服务待客。为此,要做好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训工作,制订和完善各种责任制,推行体育服务领域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工作。此外,还应加强安全防范工作,使消费者有安全感和舒适感。

参考文献:

[1]韩丹.对我国“体育产业”与“产业化”10年的反思和评价[J].体育与科学,2003,1:3.

[2]方新普等.体育的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1,1:39.

[3]李志伟等.试论现代奥运会的社会功能及人文价值[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3:8-9.

城市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一、拉动城市经济发展

现代化城市经济主体由二、三产业组成,包含工业以及服务业的诸多产业,在“调结构”的大背景下,夜经济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极有可能成为城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夜经济的经济元素涵盖吃、喝、住、游、购、娱、体、美等诸多方面,其发展不仅能直接提高餐饮、住宿、购物、休闲等领域的收入,还能明显拉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具备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点的外在条件。因此,夜经济已成为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可以成为促进城市消费和扩大就业的新的增长点,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

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个城市的旅游景点仅能让游客游览2个小时,那么,这个城市仅能获得一张门票收入;如果延长至半天时间,则有可能获得门票与餐饮的收入;如果再增加景点,或者丰富城市夜间生活,吸引游客住宿的话,就可以获得门票、餐饮、住宿、购物、休闲等多种收入,城市的总体收益就可能大幅增长。正因为夜间经济的高效收益与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许多城市都开始研究夜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夜经济相关载体建设,不断扩大夜间消费内涵,提升夜经济品牌,打造地方文化特色。

目前,城市的夜间消费正在越来越突显,上升趋势明显,在城市居民消费比例中逐渐提升。通常,在许多城市,夜间的人流量、销售额与白天持平,或者已经超出白天,对于商业企业和餐饮服务企业等商家而言称得上“饕餮盛宴”。在上海、广州、杭州、深圳、成都、长沙等夜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市民的夜间消费占据了商业、餐饮服务企业业绩的很大比重。广州服务业产值超过一半来源于夜间消费,成都的餐饮、购物和娱乐市场成为夜间消费的主要支点。在南方夏季,由于白天盛热,每天20时至24时时段的销售额所占比例较大,有的商场甚至接近全天销售份额的一半。餐饮企业更是以夜间消费为主,夜间的餐饮娱乐已经成为洽谈生意、亲戚朋友相聚、谈情说爱的主要方式。

按大型城市城区常住人口724万计算,如果每天能有10%的人实现夜间消费,每人每次消费按50元保守估算,每晚就有一个3620万元的大市场,一年就有132亿元以上。虽然这仅仅是估算,也可以发现夜经济是个可以重视并重点挖掘的一个“金矿”。

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城市是休闲产业的集聚地,也是人类休闲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夜经济的形成并逐渐走向昌盛,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和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所产生的必然现象。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可支配收入逐年提升,消费能力不断提高,而现代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特别是年轻人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释放,白领阶层的兴起,年轻人高收入人群或者“高富帅”与“白富美”人群的形成,越来越多的人已不愿意按照原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模式生活,而更愿意选择夜间消费这种现代化都市最时尚的生活方式。这种夜间消费生活方式仍在不断得到更多人的青睐和认可,同时,夜间消费也正在从原来的购物、餐饮等消费,逐渐向体育健身、文化娱乐、洗浴、娱乐等多领域拓展,这种日益增长的消费、餐饮以及休闲娱乐需求已经成为城市夜间经济不断发展的源动力。

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人1/3的时间用于休闲,收入的1/3也用于休闲和旅游。在我国,目前实行的是5天工作制,每周有2个公休日,每年(以2013年为例)元旦、春节、五一劳动节、……等公共假日11天,按照劳动法规定,劳动者还享受10天的带薪年假,那么休假日将合计达125天左右,中国人的全年休闲时间也将达到1/3。为加快夜经济繁荣发展带来机遇。

三、打造城市魅力品牌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已经发现了夜经济潜藏的巨大经济利益和文化内涵,致力于夜经济的开发与挖掘,将夜经济打造成了城市对外发展的名片:

北京:“夜店”点亮吃喝玩乐购。北京的酒吧首推三里屯酒吧街和后海酒吧街。三里屯酒吧街上有酒吧30多家,街两侧的胡同中更扎堆了200多家酒吧,约占北京酒吧数量的40%以上。一些迪吧也是不同消费层次的热舞人群夜晚光顾的主要娱乐场所。晚上小吃,隆福寺小吃街、王府井小吃街和东直门内大街的簋街都是人气旺盛的地方。下班后购物,步行街、华堂商场、西单商场等地方人头攒动。

上海:小资天堂“夜上海”。光影流漓的夜上海,“新天地”石库门式样的酒吧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所在。它既古典又新潮,深具文化情怀也具有商业气息,透露出对流行、艺术、文化的敏感。针对文化团体、雅皮一族或中产阶层组织的每年超过120次的时尚活动,使新天地成为一个国际交流和聚会的地点,85%的租客来自中国内地以外的国家和地区。

城市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 房地产 城市经济 影响

一、房地产经济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

首先,房地产经济在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经济包括各种工厂的税收、矿产开采所带来的经济、建筑行业所带来的经济以及服务行业所带来的经济等等。其中建筑行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最大,在城市中建筑行业主要指的就是房地产行业。如今,各大城市都在搞建设,新建楼盘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可见房地产行业正处在其发展的顶峰,因此,其能为城市经济带来很大的收益。房地产行业不只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还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是城市经济产业中的支柱型产业。

其次,房地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主导产业指的是能对产业结构有影响以及能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房地产业凭借其显著的经济效益以及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而超越其它行业成为城市经济的龙头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倚靠。

二、房地产经济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推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房地产作为城市经济中的支柱型产业,其能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的工业并不是十分发达,虽然很多国家都是依靠工业来带动经济发展的,但是在我国这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想要依靠工业来发展经济显然是不可能的。城市经济发展也是如此,有些城市虽然同国内其它城市相比工业相对发达,但是想单单依靠工业所带来的经济来发展城市经济依然不太可能,因此各个城市只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然而房地产又是第三产业中的主导产业,这就使得房地产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能促进城市经济结构合理化、经济发展快速化。其次,房地产业的发展能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屋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其质量的好坏以及居住环境的优越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国家以及社会的满意程度,还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消费结构也自然而然的会发生改变,这不但有利于城市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投资,使得城市经济走上可持续的快速发展道路,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调整城市产业结构

房地产作为近些年新兴起来的产业,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城市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合理发展。城市作为人们的聚集地,其人口数量可达到农村的几十倍,从而如何能更好的解决城市人口的就业问题也就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单纯依靠工业来解决就业显然是不可能的,同时大多数工厂又都建设在城市的郊区,不但会增加人们上班的乘车时间还会损害人员流动的合理性。房地产行业,其工作地点大多在城市内部,并且属于第三产业,所以它能很好的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使得城市经济发展从单纯的依靠第二产业转向依靠第二以及第三产业发展,使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化,从而即使一个产业的经济受到了影响,还能依靠另一个产业来发展城市经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安全性,能使得城市经济安全、持续的发展。

(三)维护了城市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当前,随着大学毕业生的不断增多,我国出现了就业难等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还会影响到社会秩序的安定,从而给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我国要尽快的解决这一问题。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的基础行业,其不要求工作人员有多高的学历以及多强的专业基础知识,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低文化水平的人群的就业。往往这也文化水平较低的无业游民就是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所以他们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容小视。

(四)房地产业能美化城市环境

城市建设的好坏是人们评价城市经济的另一指标,优美的城市环境能增加旅游城市的游客数量,从而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业作为城市建设的建设者,虽然不能影响城市的整体规划,但是其对城市的细部景观的影响还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环境,对于一些旅游城市来说,城市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经济。良好的城市环境不仅能增加游客数量,还能帮助城市评优评先,增加城市在全国的影响力。影响力越大越容易发展城市经济,因此房地产业能从美化城市环境的角度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城市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管理;城市经济;相辅相成

一、前言

在城市化建设与管理中,明确城市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就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现状而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阶段社会中,我国各地区均在不同程度上营造出较好的投资和生活环境,充分促进了我国城市化发展。从某种角度而而言,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对二者的关系加以探讨并综合利用,能够对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本文展开对城市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通过对二者之间关系的明确,进一步探讨在城市经济下加强城市管理的途径,能够为日后促进其他地区城市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

1.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主要是指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通过多样化的技术手段,展开围绕城市运行的相应规范协调、服务等经营行为。一般情况下,城市管理可以分为狭义的城市管理和广义的城市管理。狭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城市的行政管理,包括对城市的整体规划、城市各地区的建设以及城市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管理等,主要以城市的整体管理为主,由此称之为城市的市政管理。广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对一座城市内部的活动进行整体性的管理,包括对城市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全面性管理。广义的城市管理范围相对广泛。无论是狭义的城市管理,还是广义的城市管理,均能够通过对城市的整体性管理,为城市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是在现代社会中,以城市作为主要的发展载体和发展空间,通过社会各产业的繁荣发展,不断实现对各经济结构产业的优化,从而通过对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的掌握,进一步突出城市发展的地区经济。从某种角度而言,城市经济是强调城市发展进程中,其各区域发展的现状,并以财政的形式展现出的城市发展概况。城市经济在发展进程中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第一是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的人口、财富等活动,均以空间上集中的形式体现出来。第二是城市经济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具有对内统一性和对外开放性。

三、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1.城市管理是推动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

在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探讨二者关系时,本文指出,城市管理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城市管理的手段相对较多,城市政府在实施城市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城市房价的调整管理,为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创造相对稳定的环境,以此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可以通过架起那个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管理,实现对城市环境的的规范和管理,从而为引导个体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能够看出,城市管理是推动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城市经济能够促进城市管理的发展

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的关系以相辅相成为主,城市管理是推动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城市经济也能够促进城市管理的全面发展。从某种角度而言,城市在发展进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财政支持,只有足够的财政资金保障,才能够为城市提供其在管理过程中需要的相应物品,从而促进城市管理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城市经济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能够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城市管理中,诸如加强对城市环境的建设、加强对城市偏远地区的改造等,以此实现对城市的管理。由此可见,城市经济能够促进城市管理的发展。

四、通过城市经济加强城市管理的途径研究

1.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加强城市管理的宣传力度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经济的利用,充分实现对城市的全面管理是尤为必要的。本文在分析通过城市经济加强城市管理途径过程中,认为在城市经济支持下,加强对城市管理的宣传力度十分重要。在通过城市经济加强城市管理的宣传力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利用财政经济加强对城市管理的广告宣传,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广告的的方式,了解城市管理现状。诸如利用城市财政资金,打造城市管理的创新式广告,将城市管理广告的新颖性、独特性充分体现出来,使公众更加明确城市管理的重要性。如灌南县城管部门利用城区主要电子屏幕定时放映城管公益广告,在广大市民中普及城管知识,争取群众支持城市管理工作,收到较好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财政经济,加强对城市管理的网络宣传,使城市管理概念深入人心,从根本上提升人们对城市管理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由此可见,在城市经济支持下,通过多样化的经济支持手段,可以充分促进城市管理的发展。

2.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促进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

本文在研究通过城市经济加强城市管理途径过程中,认为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促进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促进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城市经济的发展会不同程度上促进城市各企业的进步与发展,从而推动城市的整体化发展。而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财政资金支持下,可以从不同方面加强对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第一,城市相关部门可以将财政资金发放到各基层单位,充分明确各基层单位在其发展中的具体责任和权利,并使其能够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充分实现对权利的利用,以此进一步完善对城市的管理。第二,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适当下放城市管理权限,从根本上落实城市各部门的责任,实现城市各区域的条块结合,实现对城市管理的规划性体制建设,为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3.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提高城市管理的执法力度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城市管理下的执法力度对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是尤为重要的。因此在城市经济支持下,应从不同层面上提高城市管理的执法力度。首先,城市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城市经济与城市管理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城市经济的利用,在城市制度管理中适当投入财政资金,加强对城市管理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完善,使城市管理在日后的发展进程中有相应的法律可以依据和支撑。此外,城市管理相关部门也要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加强对城市管理执法人员数量、素质的保障,在城市经济政策支持下,坚持聘用专业知识强、具有相关经验的执法人员,并定期对相应的城市执法人员进行培训和进修,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管理相关执法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此为城市管理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灌南县加强城管队伍建设,定期举办执法培训班,让每一名城管人员具备必需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为依法管理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在当前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现阶段社会中,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逐渐成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需要对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的关系加以探讨,并在明确二者关系的基础上,为实现城市健康发展提供宝贵的建议。本文在研究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认为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其能够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此外,本文在研究的最后,从城市管理宣传力度、管理体制改革、城市管理执法力度等方面,展开对城市经济发展下,加强城市管理的途径研究。期望通过本文的相关研究,为日后进一步促进城市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瑶亭.城市旅游化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我国26个旅游城市为例[J].兰州学刊,2013,05(01):99-108.

[2]李向科.城市公共安全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01):114-119.

[3]刘广珠,王杲.城管执法管理模式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调查与评价[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01):23-25.

[4]王江英.会展业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探析――以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为例[J].新疆社科论坛,2012,01(05):32-37.

城市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港口物流;城市经济;联动发展;临港产业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2-0012-03

1 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发展联动的作用机理

港口是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港口物流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国内外的经验证明,港口的功能和等级影响乃至决定城市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又会促进港口物流的不断自我完善。

1.1 港口物流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港口物流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和极化作用。一方面港口物流是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的一部分,创造国内生产总值,产生国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港口物流的发展使各种资源向港口及周边的低成本地区集中,促使更多相互关联的公司和供货商及关联产业相对集中,形成“产业集群现象”,强化了所在城市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作用。

港口物流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港口物流的发展往往带来港口规模的扩大、航线的集中、货运量的增多、装卸效率的提高,周边港口的许多货物会被吸引到港口中转。同时,中转货物的增加又刺激港口物流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促进所在城市航运、港口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形成马太效应。

1.2 城市经济对港口物流发展的作用机理

城市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港口物流发展提供大量的货源。城市是港口的最直接经济腹地,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业品竞争力的提高,使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不断增加,货物种类不断发生变化。随着运输货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港口运输由一般散杂货物向大宗干液散货、集装箱专业化方向发展,运输效率大幅提高,有效提升了港口的经济效益。

城市经济发展可以为港口物流的发展提供各类相关服务。港口城市拥有港口运作发展所必需的各种人力资源、土地、集疏运等条件设施,并为港口及临港产业的发展提供金融、信息、交通运输等外部资源要素,同时规划组织协调工作也是城市为港口提供的一项重要服务。

2 福州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联动发展现状

2.1 港口物流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福州经济发展

为了分析福州港口发展水平与福州经济的关系,本文选取港口吞吐量(直接反映港口发展水平)作为x,福州市的经济指标——GDP作为y,建立回归模型,以此分析福州港吞吐量对福州市GDP的影响(港口吞吐量反映了一个港口的总的生产能力,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一个反映社会经济总量的主要指标)。下表中列出2001—2009年福州港货物吞吐量和福州市的GDP。

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分析,分别可以得到线性回归方程:y=2450.4x+258.32和可化作线性回归的一元非线性回归模型:y=674.46e1.4994x(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模型的判定系数分别为R21=0.6692和 R22=0.7284,其中R2表示的是因变量y的总离差平方和可由自变量x解释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若R接近于1,表明拟合回归的效果好,上述两种回归方式所求出的R均比较靠近于1,这说明不管是用线性回归还是非线性回归模型,y的大小与x存在着比较紧密直接的关系,即福州港的吞吐量显著地影响着福州市经济的发展。可以从下图1和图2中非常直观地看出福州GDP的总量与福州港口的吞吐量存在正的相关性,这一相关性说明福州港口物流的发展对福州经济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

2009年,福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24.28亿元,比2008年增长12.8%,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41.78亿元、1197.84亿元和1084.6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2%、13.6%和13.5%。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三次产业比重由2008年的10.3∶47.4∶42.3调整为9.6∶47.4∶43.0。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51.8%和44.7%。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6851元,增长11.9%。这也充分验证了上述福州港口物流对福州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的准确性,福州“以港兴市”作用明显。

2.2 城市经济发展促进福州港口物流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十一五”期间,福州港根据腹地经济和临港工业发展需要,重点安排江阴港区、罗源湾港区建设,并结合元洪投资区、长乐工业区及福州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情况,适度安排松下港区和闽江口内港区长安作业区、洋屿作业区的开发;港口建设规划拟安排港口建设项目21项,计33个泊位。主要建设内容为20万吨级矿石接卸泊位2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3个,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4个,5万吨级煤炭泊位5个,5万吨级石化泊位3个,5万吨级多用途泊位2个,2万吨级集装箱泊位4个,2万吨级多用途泊位5个,2万吨级滚装泊位1个等;预计可建成18项23个泊位,新增吞吐能力3756万吨,集装箱44万标箱。为改善闽江通海航道通航条件,继续实施闽江口航道增深工程;结合罗源湾港区开发,建设罗源湾港区进港深水航道;实施江阴港区进港航道二期工程,使其达到通航20万吨级散货轮标准。“十一五”期间,港口建设总投资达616560万元。

2.3 福州港的经济集聚效应明显增强

随着港口设施的不断完善,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加强。目前福州已初步形成电子信息、化工、机械、钢铁、医药、电力、物流七大支柱产业。一大批重大项目在大港口的吸引下纷纷落户福州,2011年2月,我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集团与福建吴钢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重组福建德盛镍业有限公司的协议,计划在罗源湾建设不锈钢产业基地,项目达产后有望实现年产值1000亿元。同时,中国华能集团与罗源县合作开发罗源湾港电基地,规划开发淡头、碧里、牛坑湾、将军帽四个作业区。

3 福州港口物流与福州城市经济联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3.1 港口物流规模小而散,物流服务水平不高

一方面福州港口物流设施布局分散,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紧缺,同时港口物流发展还存在结构性的不合理。各行业、各企业多从自身角度出发,规划缺乏统筹考虑,物流基础平台分割,衔接协调管道不畅,布局网络不合理,物流效率低下,设施利用率低,重复建设浪费严重。另一方面福州港口物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多数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还不健全,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大大影响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同时许多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服务质量较低。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的业务还没有全面展开。

3.2 城市经济总量偏小,港口经济腹地狭窄

2009年,福州市5区8县GDP总量仅为2524.28亿元,而省内非省会城市泉州市已达3069.50亿元,同处东部沿海的杭州市GDP总量达5098.66 亿元,宁波也突破了4200亿大关,相比之下显示出福州市经济总量偏小。福州本地的大型制造企业相对较少,加之福州港不论是闽江口内港区还是规划发展的深水港区,其后方疏运条件尤其是铁路疏运条件都不理想,除马尾老港区外,其他港区都没有铁路进入,极大制约了福州港腹地范围向江西、湖南等内陆省份的延伸,无法带来具有规模效益的国际物流量,无法和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实现区域经济在同一平台的对接、协作。

3.3 临港工业不发达

发展临港工业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减少原材料、产品运输途中的中转次数,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成本。实质性地改善港口物流结构和提升城市经济,必须发展临港工业。目前福州港河沙吞吐量占港口吞吐量的比重高达60%左右,表明福州港口物流结构的不合理;海洋开发产业主要以海洋捕捞业、海洋运输业、海水制盐业等传统产业为主,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开发空间主要限于海岸带和近海地区,尚处于资源粗放型开发状态。虽然福州市近年来已经引进一些临港工业项目,但规模不大,尚未充分利用依托港口发展产业的优越条件。

3.4 港口物流发展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矛盾

福州中国馆优秀旅游城市,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名山、名寺、名园、名居繁多,独具滨江滨海和山水园林旅游城市风貌。2010年7月,在南京举行的“上海世博主题论坛”上,福州从31个省会城市及5个计划单列城市评比中胜出,被评为中国“最宜居城市”。福州城区与港区紧密相连,港区的发展必然造成海洋自然资源的破坏,区域环境的污染(粉尘、噪声和道路质量等)和居住区受到工业化的影响等,这些问题制约着港区和城区的和谐发展,亟待解决。

4 推动和深化港口物流与福州城市经济发展联动的对策建议4.1 加强港口物流资源整合,提升福州城市经济核心竞争力福州港口建设分散、大港口少,小港口多,深水泊位特别是大型集装箱码头泊位严重缺乏,难以形成规模集聚效应,不适应国际航运船舶大型化的趋势。为此,福州港必须集中力量,统筹规划港口物流资源,大力推进集装箱码头建设,重点加快工业基础好、港口条件好的港区码头的优先建设。现阶段必须前瞻性规划并合理适度开发港湾,加快罗源湾港区、江阴港区集装箱码头建设,积极扶持江阴港口集装箱业务的发展;要加强各个港口之间的联系,以马尾港为核心,搞好与周边港口的合理分工,培育福州港口物流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在正确判断和处理与周边地区港口(包括厦门、泉州、莆田及宁德的港口)市场分工的基础上,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及福州港的特点,有效整合福州港口对台中转、对台配送、对台采购和对台转口贸易等功能,发展具有福州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港口功能,为福州市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4.2 加速临港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推动港口物流发展临港产业是福州临港产业的核心和纽带,也是福州市最具优势的产业。发达的临港工业能够衍生巨大的物流需求,福州应按照“产业强市,工业先行”的思路,立足“一港四区”,以港口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临港工业、保税区、加工业区、现代物流中心,作为未来产业规模扩大和结构提升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福州应进一步加快开发环兴化湾、环福清湾、环罗源湾深水岸线,利用其航道水深,滩涂土地广阔优势和交通便捷的条件,在继续保持石化、机械、汽车等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规划布局发展电子信息、现代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船舶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避免与周边临港产业的同质性,并引导发展各具特色,上、下游产品配套关联的临港工业产业链,从而推动福州港口物流建设。

4.3 完善福州港集疏运体系,延伸港口经济腹地

提高港口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水平的关键是发展和形成与区域经济结构相匹配的产业结构。因此,港口必须从腹地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不断完善港口的功能,拓展港口物流的经营领域,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上下游业务,为广大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为福州区域经济的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同时福州应充分发挥加工优势和口岸优势,将腹地的农业、林业、矿藏等资源引入福州临港加工业,使这些资源获得增值。福州还应主动到江西、湖南、安徽等地加强港口与公路、铁路的横向合作,开辟内陆口岸到福州港的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使福州港成为内地进出口货物、对台贸易货物的出海口,拓展福州港的中转业务,延伸福州港口的服务腹地。

4.4 大力发展绿色港口物流

在21世纪的今天,绿色物流已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趋势,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港口物流的发展以及物流管理的变革,会增加燃油消耗、加重空气污染和废弃物污染、浪费资源等现象的频次,往往也会给城市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福州市港口物流企业应加强对物流设施建设的环境控制,避免物流设施建设和使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噪声干扰和空气污染;缓解区域的交通压力;开展共同配送,鼓励物流企业进行国际环保体系认证,使港口成为循环经济的中心环节,为整个福州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树立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永华.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与策略研究——以茂名市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0(5):41-44.

[2]周桂良,毛丽娜.港口物流与淮安市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水运管理,2009(2):10-12.

[3]刘庆,徐勇.加快福州港口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港口经济,2006(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