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产品发展规划

农产品发展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产品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产品发展规划

农产品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一、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促进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促进农产品出口,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本途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高技术装备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的同时,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转变;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加工制品优质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经过5—10年发展,形成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建立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重要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

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原则和重点领域

(一)主要原则。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优质、安全、方便、营养的农产品加工制品,巩固城市消费市场,开拓农村、小城镇和国际市场,不断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

2.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其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优势,依托优势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区域,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实现农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有机结合。

3.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与原料基地的规模和市场需求相适应,既要发展大中型龙头骨干企业,又要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小型企业。

4.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保护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选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

5.发展和保护相结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切实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特别注意不能上污染严重和危害生态环境的项目。

6.加强宏观指导。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防止盲目铺摊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新上项目一开始就要做到高起点、高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现代化水平。

(二)重点领域。

1.大力发展粮、棉、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精深加工。粮食加工以小麦、玉米、薯类、大豆、稻米深加工为主,配套发展粮食烘干等产后处理能力。发展各类专用粮油产品和营养、经济、方便食品加工。

2.积极发展“菜篮子”产品加工。肉类重点发展猪、牛、羊、鸡、鸭、鹅、兔等产品深加工;奶业要优先提供优质、营养的学生饮用奶;水产品发展优质鱼、虾、贝类、海珍品等水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发展有机蔬菜产品和绿色蔬菜产品加工,搞好蔬菜的清洗、分级、整理、包装,推广净菜上市,发展脱水蔬菜、冷冻菜、保鲜菜等;注重发展干鲜果品保鲜、储藏及精深加工。

3.巩固发展糖、茶、丝、麻、皮革等传统加工。鼓励发展精制糖,发展名优茶、有机茶和保健茶;发展丝和麻加工系列制品;积极开发牛、羊等皮毛(绒)深加工制品;合理利用和开发食用菌等农业野生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

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和《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等有关规划,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要重点做好对市、县两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指导,防止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二)建设原料生产基地。

在现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优势农产品良种繁育、技术推广、运销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形成布局合理、专用、优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三)建立生产经营新机制。

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四)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

支持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要重点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增强农产品加工制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五)推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国务院农业和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抓紧制定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发展政策措施。优先开发大宗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产品加工技术。鼓励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各地有关部门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重视对职工的技能培训。

(六)健全质量安全体系。

参照国际标准,抓紧制(修)订和健全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手段,抓好质量认证工作。加强对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测和检查,完善有关法规并严格执法。

(七)扶持和发展中介组织。

加强农产品加工业行业协会、专业技术服务等中介组织建设。发挥各种专业化中介组织在提供社会化服务、开展行业自律、防止无序竞争、协助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等方面的作用。

五、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国家投入力度。

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增加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的技改投入。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等,要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科技、农业、乡镇企业等行政主管部门的科技开发资金、教育培训资金,应有一定比例用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外经贸部门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制品出口的支持和协调服务。

(二)给予相关的金融支持。

商业银行要将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和完成国内外订单生产所需流动资金,有关银行应积极予以支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应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应把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列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优先扶持对象。符合股票上市条件和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可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三)落实税收支持政策。

对农产品出口实行与法定退税率一致的退税政策,出口退税率尚未达到法定征税率的农产品,应优先考虑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技术和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符合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规定的,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重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所得,要落实免征3—5年企业所得税的政策。

(四)其他配套措施。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时,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进行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生产经营需征用土地应依法报批,各项费用按合理标准收取。电力部门要保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供电。

六、切实加强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组织领导

农产品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一、总体思路

以全面贯彻落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委确定实施的1010工程为统领,按照省农业厅提出的四个五总体工作思路,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狠抓瓜菜果食用菌标准化发展规划的落实,切实规范生产经营主体行为,加大监督抽查和执法力度,确保不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二、工作目标

制修订瓜菜果食用菌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50项以上,年内抓好瓜菜果食用菌标准化发展规划的落实。认定市级标准化示范基地5万亩以上,总面积达到165万亩;认证三品一标50个以上,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0个、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3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总数突破240个。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到期续报(展)复查换证率达到100%质检体系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年底至少1家县级检测中心获得省级计量和质量认证;开展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市级4次以上,每次抽检样品不少于80个。县级5次以上,标准化基地购置配备速测仪器,并积极开展自检,确保全年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力争达到100%加大以高毒、高残留农药为主的农资市场监管力度,确保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100%全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省厅的年度量化考评中,力争达到上游水平的目标。

三、工作重点

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点是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和抓好瓜菜果食用菌标准化发展规划的落实。市将紧紧围绕省厅确定的工作重点,年。实施一个工程、突出两个重点、完善三大体系、建立四项制度上狠抓落实,强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有效开展,努力完成全年各项任务目标。

一)实施一个工程

成效显著,绿色农产品示范工程自去年实施以来。初步建立起了全市优质农产品基地与终端销售网点直接挂钩、质量及时追溯的优质优价生产销售模式,有力推进了市的标准化实施进程,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各县区、局属有关单位要把绿色农产品示范工程建设与实施瓜菜果食用菌标准化发展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力争把规划内的基地全部纳入示范工程中,严格按照十有标准,狠抓备案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以次为契机,促进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突出两个重点

1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行动。按照省厅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今年继续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扩大整治范围。重点开展规范整治农产品生产主体、营销主体和农业投入品生产主体、经营主体的专项整治行动。各县区、局属有关单位要按照市局的统一部署,迅速行动、细化方案、落实责任、全力推进。行动实施方案于前报市局市场与经济信息科备案。

2狠抓瓜菜果食用菌标准化发展规划的落实。按照我市去年已制定的规划目标要求。新认证三品基地38.57万亩。各县区要按照各自的规划,以市委、市政府继续深入开展实施的绿色农产品示范工程为契机,加大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力度,并将建设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登记造册,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今年的建设任务。各县区的年度发展计划和三品一标认证计划于前报市局市场与经济信息科备案。

三)完善三大体系

1标准体系。要根据当地实际。为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并将制定的技术操作规程和农药安全使用规范于前报市局市场与经济信息科备案。

2质检体系。要按照市政府下发的滨州市农(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方案》进度安排和建设标准。筹措资金,加大质检体系建设力度。重点是督促辖区内的瓜菜果食用菌标准化基地和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或超市年内要全部购置配备速测仪器,并在产品生长周期内和销售前开展自检工作。建立健全以市级检测中心抽检,县级检测机构普检,生产、经营主体自检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各县区的年度质检体系建设计划于月日前报市局市场与经济信息科备案。

3监管体系。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是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各县区要创造条件。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执法队伍,保证工作经费,配备必要的执法设备。重点是督促乡镇成立相应的机构,明确各行政村、农产品加工企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产品市场或超市的专(兼)职监管人员,逐步形成瓜菜果食用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质量监管体系。

四)建立四项制度

1农药备案制度。要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强农药监管工作的意见》精神和要求。实行限用农药可追溯制度,杜绝违禁农药流入生产环节,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要加大对瓜菜果食用菌标准化基地的管理。产品产出前要进行批批定性速测,经检测不合格的坚决杜绝准出和入市销售。同时要及时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和补救措施,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市局将于近期制定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积极上报市政府审批、出台。

3例行监测制度。要在省、市开展例行监测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蔬菜农药残留的监测工作,保证各级的每次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确保全年不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各县区的监测方案于前报市局市场与经济信息科备案。

4工作通报制度。为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全面开展。市局将于今年建立健全工作通报制度,编发《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简报》通过这一平台来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及时总结推广各地的好思路、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为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及时反馈情况,各县区要明确一名信息员,并于前报市局市场与经济信息科。

四、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行动的各项整治目标落到实处。市局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整治方案,明确了整治重点和任务职责分工。各县区,局属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根据各自实际,细化整治方案,落实属地监管责任,把各项整治任务和责任分解到具体单位和个人,形成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是加强协同配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一项长期而有复杂的系统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的牵头协调作用,主动与公安、卫生、工商、质检等部门加强沟通,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局属各单位也要密切联系、相互支持、搞好衔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是加大投入力度。要积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其他先进县(市、区)好的经验和做法,争取专项财政资金支持,确保整治行动和标准化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要鼓励、引导企业、基地和市场自筹资金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业,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农产品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7.02.054

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概述

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储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减少农产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也称为低温物流。[ZW(]李建春.农产品冷链物流[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2.[ZW)]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ZW(]李建春.农产品冷链物流[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3.[ZW)]

2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状况

2.1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优势及前景

2.1.1 发展历史较长

20世纪初到60年代,我国的农产品储藏、保鲜技术开始起步并逐步在加工、仓储及运输方面得到应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这种储藏保鲜技术发展成为冷链物流。

2.1.2 市场前景广阔

生鲜农产品产量的迅速增长以及电商企业业务范围的多样化,极大地推动了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我国的生鲜农产品包括水果蔬菜、禽蛋肉类等的产量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名列前茅。这些农产品流通于市场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就对冷链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更多的需求量,这就为农产品冷链物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2.1.3 政府重视,投入加大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为了给广大老百姓提供放心的食品食材,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优化市场环境,我国政府对农产品的冷链物流高度重视。在财政投入、技术政策、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各地建成不少适用于农产品的冷库及物流园区。与此同时,《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为冷链物流的有序进行奠定了基础。

2.2 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2.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上、中、下游衔接不畅

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当前发展的瓶颈是各个环节衔接不畅。冷链物流各环节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连贯性的运作。农产品物流包括生产、仓储、运输、流通加工、配送等主要环节,而农产品的季节性较强,要想实现更多的价值,必须协同好各个环节。现实情况是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源头即上游的生产者,对市场把握不足,对农产品的储藏技术欠缺,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加工能力低,出现农产品烂地头的现象。中游的仓储和运输环节主要是冷藏冷冻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流通加工水平低,产品增值率低,运输途中损失率高。下游的消费者也未形成有效的信息采集和加工处理,整个流程的信息不畅,导致了鲜活农产品的冷链物流通过率低。相比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通过率仍然处于低位。

2.2.2 冷链物流装备落后,先进技术推广滞后

虽然我国对于冷链物流设施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和装备明显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据统计,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仅为7千克。我国冷库保温汽车在2005年时仅有34000辆,仅是同期美国的7%。同时冷链物流资源分配极不均衡,表现为大中城市和部分小城市之间的差别,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小城市的差别。农产品冷链是随着易腐品行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它的目的是保证易腐农产品的品质。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核心就是要保持低温环境,抑制细菌生长,因此这样的冷链系统就需要更复杂的技术和更大的投入。而目前我国的冷链物流系统还只是一个早期的冷冻设备市场,掌握的冷链技术在很多农产品品种上还不能完全应用,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新技术的应用也较为滞后,小包装农产品冷冻技术,低能耗、低成本的冷链处理技术均未得到推广和应用。

2.2.3 专业技术的冷链物流人才不足

近年来,中国的冷链物流技术在快速发展,但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目前全国高等院校开设冷链物理管理专业及方向的学校屈指可数。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各环节的工作人员同样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这些都会制约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同时也是增加冷链物流成本的重要影响因素。

3 完善我国生鲜冷链物流的对策

3.1 l挥政府的积极调控作用

首先,政府要从政策上予以扶持。例如,对上游的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给予宏观指导、牵线搭桥完善供需渠道,并给予补贴。根据我国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分布,以加工企业为核心,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其次,对于自建冷链设施设备的大型物流企业或批发市场、配送中心等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适当减免税款,实行优惠贷款政策。鼓励创新,鼓励应用冷链物流的先进设备及先进技术提高冷链物流的效率。最后,在技术方面,将农产品冷链物流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和科技计划,设立专项基金,建立信息化的冷链物流平台。

3.2 增加投入,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冷链物流名为物流,实际上涉及的主体特别多。在冷链的链条上包括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制造、经营、物流的包装、仓储、运输、配送到消费者的多个环节。而将这些环节有序有效地整合运作仅靠物流企业或部门是无法实现的,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农民、行业组织等多方参与,在政府主导下共同投入共同建设。一是要增加投入,加强硬件的建设;二是要完善冷链物流信息系统,保证各个环节有序地运作,建立全程“无断链”的冷链物流体系;三是要因地制宜,根据我国农产品的区域分布特点建立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及物流中心。并将产销体系、短距离冷链物流体系和跨区域的长途冷链物流体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3.3 培养适用的冷链物流管理人才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预计2010―2015年我国每年所需的冷链物流人才在25万人以上。随着电子商务业务的多样化及物流业的飞速发展,高校肩负着培养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重任,高等学校要根据市场需要开设冷链物流的相关课程,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职业教育,建立交叉研究机构,鼓励扶持行业协会、企业及有关高校结合国内外实践开展冷链物流职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3.4 制定和完善冷链物流相关法律法规

积极完善有利于冷链物流发展的相关法律和制度,具体包括生鲜农产品冷链温度立法,易腐食品因非冷链因素造成垃圾收取环保费、冷链物流环境监控立法等,从而促进整个冷链物流业的进步。同时,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流程,加快推行质量安全认证和市场准入相关制度,以促进冷链物流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仕兄.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物流技术,2012(23):133-135,138.

农产品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县域 农产品 电子商务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016-01

在新技术和模式创新驱动下,电子商务逐渐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经济形式和流通方式,并在近年来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电子商务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网上消费群体增长迅速。初步测算,上半年交易额约为5.66万亿元,同比增长30.1%。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约1.1万亿元,同比增长33.4%,半年度环比增长7.9%,相当于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4%。电子商务正在成为拉动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和引擎。

1 剑川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1 优秀的历史沿革和区位优势,农产品电子商务大有可为

剑川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总面积2250平方千米,白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92%以上,是全国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是云贵高原“青铜文化”和“稻耕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位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当中的南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逐渐成为云南西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当前,剑川县努力提升生产力水平,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剑川倡导的健康、绿色、生态特色农产品是未来电子商务商品交易的市场热点,推动剑川高原生态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化,将当地优势资源与电子商务平台相结合,必将有效发挥区位优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县域品牌宣传,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1.2 政府主导,制定电子商务发展规划

2015年,剑川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的通知》、《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市场开拓指导意见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精神。找准切入点,联动商务、旅游、农业、电信、邮政、供销等相关部门,编制了《剑川县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扶持。以剑川县内的木器木雕,石雕石材、高原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产业为重点,建立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力求充实和巩固剑川产品在国内龙头电子商务平台如淘宝、阿里巴巴、京东等的交易规模、店铺数量和品牌理念。同步搭建本地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形成覆盖全面,功能完善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体系。有效引领全县电子商务发展,为剑川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开创一条全新的路子。

1.3 政府重视,大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近年来,剑川县扎实开展出口农产品种植基地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努力打造全省重要高原生态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编制《剑川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和《剑川老君山高原特色农业片区发展规划》。在全县区域化、标准化种植马铃薯、中药材、芸豆、松茸、蔬菜、香葱、地参、玛卡和水果基地5.5万亩。采取土地流转、反租倒包、协会推动、专业公司建基地等方式,整合土地资源,建成规模化种植基地。

做好“三品一标”工作。充分调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各种植、养殖协会申请认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企业和协会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打造地方品牌意识。

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和示范社创建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稳步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73个,力争到2017年创建县级示范社40个,申报州级以上示范社12个以上,参加合作社农户覆盖面达30%以上,30%的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生产。

2 剑川县农产品电子商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电子商务人才缺乏,区域电子商务意识淡薄

剑川本地具备电子商务知识的人才积累不足,未形成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体系,缺少对于行业发展前沿趋势的及时跟进,难以形成持续性的人才积累和传递,将成为近年很难突破的瓶颈。相应的,区域电子商务发展意识也很薄弱,大多数中小企业对发展电子商务的认识不深,企业无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大多数交易只是通过企业下游商或者个体商户开设网店等形式来实现。

2.2 电子商务发展宣传相对滞后

当前信息爆炸的商务领域,农产品在网络营销进程中需要一定的营销资源。剑川的特色农产品需要相对较大力度的宣传和投入才能获得更多的市场认知和关注。当前剑川虽然已经有几个电子商务企业的支撑,但在国内龙头电商平台的声音仍然不够响亮,整体的商品推进仍然比较零散,缺乏对于剑川品牌的聚焦度和关注度,因此无法将剑川与电子商务形成组合搜索。

2.3 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农产品电子商务分3个层次:初级层次是为农产品交易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在网络平台上企业信息和产品信息;中级层次不仅提品介绍,还提供供求信息、价格行情、在线客服等,但未实现交易资金的在线支付,资金的支付还依靠传统的邮局或银行实现,即所谓的线上联系,线下交易;高级层次的电子商务不仅实现农产品电子商情的网上和农产品在线交易,还实现了交易货款的网上支付,是完全意义上的电子商务。目前剑川县农产品电子商务主要以第二种层次为主,如利用腾讯QQ、微信好友等平台,依靠“口口相传”的模式农产品信息,而真正的交易仍是在线下进行的;另一部门相对高级层次的电子商务也都是借助淘宝等第三方交易平台来实现;真正拥有自主技术力量搭建网上支付系统的农业主体几乎不存在。

2.4 缺乏有力的物流配送体系,可纳入交易的农产品种类较少

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是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剑川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大多为个体经营,受资金、人力、规模的限制,未具备专业的物流服务能力,难以支撑电子商务物流的配送需求。而生鲜农产品保鲜期短,在运输途中易出现受损、变质等问题。调查显示,目前剑川县涉及电子商务的农产品有中药材(鲜货)、中药材(干货)、马铃薯、水果等。以个体经营居多,没有能力做到规模化、正规化冷链物流运输,无法规避运输途中变质等风险,导致可纳入电子商务交易的农产品种类较少,限制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普及。

3 剑川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对策措施

3.1 加大电子商务人才和企业培训力度

由政府牵头,整体联动商务、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等部门,加大电子商务招才引智及人力资本投入,重点培育和引进电子商务发展急需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人才,扶植电子商务企业和个人。用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积极开展农村信息化普及培训,辅助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化发展。通过鼓励创业工程,培育一批个体创业型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企业,构建高效、全面的电子商务环境,鼓励经营、管理创新,带动整县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

3.2 统筹农业信息服务,包装打造剑川农产品高端品牌

依托剑川县现有的“剑川县农业信息网”、 “剑川县新农村建设信息网”等网站和“三农通”手机短信、“三农无缝覆盖系统”等服务平台,做好剑川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宣传,提升其知名度。学习褚橙、新疆核桃、东北人参等特色高端商品的经验,充分利用剑川高海拔、强光照、良生态、多物种、高品质的高原特色农业优势,生产剑川的松茸、地参、玛咖、芸豆、特色马铃薯、高原粳稻、冷水鱼等优质特色商品,同时进行“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识)等认证。结合现有的知名品牌和线上需求特征进行高端化品牌包装,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宣传方式在顺丰优选、沱沱工社、本来生活网、1号店等平台进行推送。

农产品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重化工和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地处东北亚地区中心,有着发展其现代物流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特别是国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决策,为黑龙江省发展物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及物流配送等提供了便利。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物流效率和效果相比还相距甚远,黑龙江省现代农产品物流的规模发展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相关体制不健全等因素,使现代农产品物流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现代农产品物流总量较低

黑龙江省物流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农产品本身的特性,并非受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青睐。所以,整个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使农产品物流的需求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满足。黑龙江省经济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GDP数值上。据各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结果显示,2011年黑龙江省的GDP是12503.8亿元,广东省GDP的总量为5.3万亿元,是黑龙江省的4倍多;从货物周转量上来看,2011年黑龙江省是1896.8亿吨公里,广东省是5610.67亿吨公里,是黑龙江省的3倍多。与同属东三省的辽宁省相比,辽宁经济总量是黑龙江省的1.5倍,而其货物周转量是黑龙江省的4.2倍。涉及到的现代农产品物流总量来讲就更低。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迟缓,从整体上严重地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农产品物流结构尚未优化

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并无固定运输模式。黑龙江省农产品货物周转量中铁路运输所占的比例为73.6%,公路运输所占的比例为22.4%,水路运输的比例为1.1%(见图1)。与之相比,辽宁省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农产品运输量所占的比例是:铁路占22.1%,公路占10%,水路占68%。如图中各省份的水路运输都是很发达的,而黑龙江省有内航松花江,外联黑龙江,天然的水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山东经济大省相比,其铁路运输占货物周转量的36.9%、公路占63.4%、水路占1%,这就说明黑龙江省在公路建设方面虽然并不落后,但还需进一步加强,同时也表明公路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严重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以绝对总量来看(如图2),黑龙江省的铁路货物周转量比较高,这与黑龙江省的地缘因素紧密相关。黑龙江省在公路和水路层面的运输却是远逊于其他省份。公运方面,广东省的农产品货物周转量是黑龙江省的3.13倍;水运方面,经济较发达的浙江省农产品货物周转量是黑龙江省的304.1倍。从总体来看,黑龙江省在农产品物流发展上没有自己的优势。公运与水运发展滞后,而铁路优势也不明显。

(三)农产品物流销售体系管理混乱

黑龙江省物流管理部门主要由铁路、公路、航空、经委、发改委等政府部门组成。其管理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以及管理部门和行业之间在发生业务及其相关事宜往来时,缺乏沟通和了解,办事效率低下。这种没有做好横向联系的沟通体制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物流的有效发展。首先,管理混乱直接影响综合运输经营。黑龙江省虽然存在着多种运输方式,但彼此间信息不沟通、不透明,仍然处于多头管理和相互割裂,不利于发挥运输群体优势,使黑龙江省运输系统的量的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没有达到质变的效果。其次,造成物流资源浪费。在多头管理和条块割裂状态下,公路、铁道、航运和水运等运输方式缺少多方式联合运输的“宏观物流”协作意识,现有资源并未得到优化配置。另外,还存在严重的行业和部门关照问题。各个行政管理部门在制定相关运输政策时都要把本部门的利益放在首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公平竞争格局,不利于形成具有合作意识较强的“宏观物流”系统观念。

(四)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滞后

黑龙江省第三方物流企业较多,但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却极为有限,有规模效应的企业更少。能查到的哈尔滨物流公司有近150家,涉及到农产品运输的企业虽占一半以上,但多为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在黑龙江省缺少大中型的专营农产品运输业务的第三方物流公司,黑龙江省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物流园区,因为物流园区是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的方向之一。依据产业集群理论的解释,区域经济的发展一定要依靠物流园区的空间聚焦优势,良好的集群优势将达到规模经济运输,使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且配送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五)专业农产品物流人才匮乏

黑龙江省没有专门为农产品运输而开设的物流公司,其前身基本上是由运输业和仓储转化形成,既缺少专业的管理专家,又缺乏专业技术型人才,更缺少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经营者。而现代农产品物流企业对专业人员的需求要远大于供给,特别是一些外国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公司或合资企业对物流专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的渴求逐年增加,尤其是农产品物流企业职业经理人严重短缺。与发达省份相比,黑龙江省在专业物流教育层面还较为欠缺。目前,全省设置与物流相关学科的院校为数不多,部分大学生毕业后也均奔往长三角等地,没有很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现有的物流职业素质教育并未跟上,专业员工物流业务培训极少,一定意义上无法满足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需要。

二、制约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物流管理缺乏“一盘棋”思想

现代农产品物流专业化分工特点愈发明显,但物流的整体管理却呈现出综合性运作态势,各种物流方式和物流载体联系较为密切。黑龙江省的农产品物流行政管理仍然受计划经济时代运作模式的影响,主要是条块分割体制,与物流相关的各部门分别由铁路、公路、民航、商贸等行政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没有一个部门有统筹管理和整合整个物流运作系统的资源。物流运作系统内的子系统被硬性分割,子系统间缺少有效的横向联系;同时,对内物流和对外物流也进行了间歇性分离。由于黑龙江省长期内外贸分离格局,导致了农产品物流系统的内外分割。这种农产品物流系统非科学的断裂,妨碍了农产品物流产业的社会化进程。

(二)物流观念尚未形成

黑龙江省对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研究已经愈发重视,但从整体上说,社会物流的观念还尚未树立,对农产品物流企业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和彻底,仍然存在于搬运、装卸、配送等环节,没有认识到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空间潜力。一些生产企业更多关注的是农产品的加工、市场销售以及价格等,极少有人特别地注意农产品物流方式的适宜性和灵活性对农产品企业发展的影响。从对物流运作模式的选择来讲,更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仍然专注于自营物流运作模式,只是简单地从自有运输能力出发,忽视了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最终没有把有限的资源加以灵活利用。也有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会向专业的运输公司购买仓储或配送等服务,但这样的服务多是一次性或临时预约的订单,没有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

(三)物流主体企业的业务能力不强

受农产品本身特性的限制,对物流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从包装、配送还是存储等方面均对物流企业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黑龙江省经营农产品物流的企业多数是在传统型货物运输企业基础上形成并发展的,其经营业务的实质内容包括仓储、管理库存、配送等,多数物流企业并没有针对农产品加工和经营企业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功能还没有得到最有效的发挥。从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说,专业的物流企业功能即设计、运营以及管理客户供应链中的物流需要,从特点上来看,它是根据专业物流理论和信息,以最低的成本向客户提供完美的物流专业服务。从黑龙江省现有的经营农产品物流企业来看,对于农产品物流的需求无法与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等软硬件相匹配。

(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从当前物流基础设施资源来看,黑龙江省的数量优势明显,并不低于其他发达省份,但从质量上来看就显得过于陈旧,更新换代的频率较慢,许多设施和设备管理不善,导致损坏情况较严重;同时,设备的管理制度的贯彻没有完全做到位,管理技术较为落后,企业的物流运作效率较为低下,仍然是以传统的物流思想来指导工作。这在某种情况下,极大地遏制了黑龙江省农产品对外出口广阔空间的拓展,因此,尤其要注重黑龙江省公路和水运系统的建设。从当前的货运周转量的结构上来分析,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的水运和公路相关硬件的建设还比较落后,其应用的效率和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标准,尤其是水运系统的建设,在几个省份中的数据显示处于劣势。因此,政府必须转变职能,加强对水运和公路运输系统的建设投入力度,为水运和公路运输创造良好的运作环境。从企业自身来说,务必购置一批适合企业自身运营需要的现代物流运输系统,包括配送中心、存储场所、保温室、冷藏柜、集装箱、运输车等,以满足全省农产品在物流方面的需求。

(五)物流经营的管理人才缺乏

经营农产品物流的现代物流企业是与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创新结伴前行的。黑龙江省对农产品物流管理和流通的传统认识、理解和操作已完全不能满足当前农产品物流需求,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都要与时俱进,思想也要随之更新。物流企业需要有专业的农产品物流管理人才掌控农产品的物流活动。而农产品物流管理人才的缺乏恰恰是影响当前物流企业快速发展和壮大的重要瓶颈。虽然我国大学基础教育培养了一定量的专业物流人才,但多为缺少实践经验且工作地点首选在长三角一带,导致黑龙江省真正受过高等教育且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才并不多见。再加上培训成本的逐年提高,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加大,使很多培训只停留在形式层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管理人才的梯队建设。所以,当务之急应加大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建立和健全有效的培训机制,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和技术培训。可以采取“送出去”的策略,选派专业人员去国内外有影响的专业物流企业进行深造;也可以采取“请进来”策略,适当聘请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业人士对物流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加以指点,以培养本企业的物流管理梯队。

三、加快黑龙江省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措施

(一)大力发展公路和水路建设

公路和水路运输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物流营运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一大短板,需加大各方面的投入,以提高农产品周转量。从现实需要和黑龙江省物流业的现状出发,黑龙江省的公路物流业相当落后,尤其是乡镇公路的建设还不完备,导致很多区域农产品物流缺乏时效性。铁路投资额度大,见效较慢,并且黑龙江省地形地势较为复杂;而公路受地形变化影响较小,且能沿山脊、山腰伸展,尽量采用直线,做到直达运输,最终缩短里程,同时造价还偏低于铁道。航运时间较短,只有半年期限,速度相对较慢,很难适应农产品物流急速运输的需求。航运投资较大,成本较高,并不适应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的需要。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方式应主要以公路和铁路交通相结合的模式运作,在现有公路网络层面,以哈尔滨市为轴心,齐、佳、牡、大庆和绥化等市作补充,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物流的整体运营管理工作,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等方式,形成辐射黑龙江省的公路配送网络。健全黑龙江省公路网络,使各路交通做到无缝链接,以加快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的快速发展。黑龙江省现有横贯东西的天然水道松花江,以及对边贸发展有较深远影响的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流域等,都是发展黑龙江省农产品水运物流的基础条件。在周边充分发挥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的配送优势,积极发展对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以提高黑龙江省的农产品货运周转量,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另外,结合黑龙江省地域本身的特点,研制适宜冰上运输的交通工具,进而实现黑龙江省农产品全年边贸通航。

(二)加快现代农产品物流园区的建设

1.科学选址对于农产品物流园区的建设而言,其科学合理地选址至关重要。选址主要应从四方面考虑:一是需要注意各市城区以及城镇连接处和各城市中心距离差异而造成诸如配送成本、管理成本和各项服务时效性的矛盾问题;二是农产品物流园区内各种运输方式间的无缝及有效衔接;三是农产品物流园区的选址与绿色环保、减轻交通压力的关系;四是农产品物流园区与大型重点制造企业和服务业的供应链全局化问题。在整个选址的过程中,应以专家小组为指导,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实地认证、考察和研究,最终以方案的实施作为选址的佐证。这样就保证了选址的科学性、经济性和前瞻性。2.建立企业集群导向的产业体系对于农产品物流园区已有的产业发展要重视相关产业之间网络体系的建立,要努力形成各种功能的物流企业、运输组织、工商企业紧密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同时,积极为进入农产品物流园区的优秀企业提供相关服务,以使新进入的企业可以长期植根于此。在农产品物流园区附近可以建立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与农产品物流配送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使产业集群优势得到有效发挥。3.物流园区的市场化运作黑龙江省物流园区的市场化运作的效率,直接决定了现代农产品物流行业对外贸易效率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当务之急必须尽快完成物流园区市场化运作机制和相关法律规定。在我国,物流园区的建设与经管主要分为两大方式:其一,由政府主管部门直接投资并进行合理施工建设的方式;其二,由各大企业联合投资合作开发兴建的方式。不管是何种方式的运营,作为政府部门必须统一思想、协调规范、职能转变、服务保障、加强引导、减少审批流程和做好政策适宜倾斜等工作,而具体的物流园区的运作应放手交于市场,需要设立第三方物流行业管理协会、投资担保和监管公司等。物流园区的各项投资均应依照市场规律的原则,通过土地价值的上涨、出租收益和物流园区的相关配套服务等形式完成投资的回收。专业负责农产品物流运输和配送的企业入驻物流园区后,遵守物流园区的相关规章制度,依法经营,自主运营,全面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做到资源合理利用,达到运作高质、高效。

(三)推进自营物流转化为第三方物流

当前,黑龙江省多数中小型农产品企业的物流活动都是以自营为主,只有少数企业将其运输等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所以,现有企业的自营物流与物流外包并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的部分物流业务均由企业内部运输和配送系统来运作。从整体来看,农产品企业的自营物流仍占较高比重。1.放松市场管制在物流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农产品企业将物流业务进行合理外包,主要考虑的是市场竞争环境的因素,企业不可能做到所有业务均专业化,同类企业多如牛毛,要想在竞争过程中脱颖而出,必须使自己的产品出奇、有特色,因此,增加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当前大多数企业的必然选择和出路,只有安全、速度得到有效保证,才可以在农产品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和竞争力。因此,农产品企业务必集中现有资源做好核心业务的运营,将自身并不擅长的物流业务外包于第三方物流企业。黑龙江省取消各类市场管制,创造一个有利于农产品企业竞争的外部环境,促使农产品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同时放开物流市场的准入,允许民间各类资本投资于农产品物流行业,使农产品物流市场具有各种规格的第三方物流,为农产品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长期合作伙伴时提供选项。2.转变物流观念黑龙江省相关行政管理部门需加大农产品物流服务外包的宣传和引导,适当地加大对涉及农产品企业物流管理的培训投入,使规模经济的观念逐渐深入到农产品企业,使其意识到物流服务外包对农产品企业综合竞争力提高的意义,使农产品企业的物流运营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好有效链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承载力直接影响农产品企业是否选择其合作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仓储学会2010年的调查表明,农产品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特别注重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和运输能力。因此,要想使农产品物流得到有效满足,必须建立健全物流设施及网络体系,招揽和培训专业物流人才,将信息技术与巨大基础设施相整合,提供通透式的物流服务方案。

(四)健全物流产业制度体系

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运作要做到有序、高效,直接取决于黑龙江省的物流产业能否有一个快速、健康、完善的发展环境。因此,必须制定完善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完善物流标准体系,建设物流基础平台体系及完善区域间的合作交流机制,农产品企业的物流服务才能长期、有效地得到保证。1.建立健全物流产业政策政府颁布的物流产业政策会直接影响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整体发展,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整体物流产业的发展规划、物流的信息化等。因此,黑龙江省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将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物流产业发展的可扶持问题相结合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对物流产业进行科学定位。2.构造物流产业基础平台体系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能否达到高效,仍依赖于整个物流产业基础平台体系的建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黑龙江省整体物流产业发展状况,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依托黑龙江省各区域经济的优势和对专业物流服务的强烈需求,依托已建成的综合运输、配送网络体系,对各物流服务节点进行合理延伸。加快货运站、配送中心、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以尽快满足对专业物流服务日异增长的多样化需求,提升营运质量和效率。3.完善区域间物流产业合作交流机制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的高效运作离不开区域间的紧密合作。从横向和纵向层面来加强东三省间的物流产业的有效沟通与学习,从大范围来整合和规划整个物流产业的资源,以达到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提高黑龙江省物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以满足农产品企业物流活动的需要。同时,黑龙江省政府部门也需选派典型物流企业参观和学习沿海地区著名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和经营方式,在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物流信息化、专业物流人才的培养等方面与先进地区、先进物流企业进行深度交流合作,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学习和借鉴其经验和教训,以此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

(五)创新物流产业管理方式

黑龙江省现代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必须依靠物流产业服务质量的提升,因此,其物流产业的管理方式必须改变和创新,只有这样,现代农产品的发展前景才会更加光明。在当前竞争如此激烈的条件下,身为黑龙江省物流产业未来发展的主宰者的政府部门必须尽快转变政府职能、更新观念,做好对物流产业管理方式和模式的改造和升级。1.监测体系的创新黑龙江省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宏观调控物流产业的前提条件,是通过对物流产业整体运营的监测了解其整体运营现状,并对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最终采取有效调控措施进行全面控制。对于黑龙江省整体现代物流产业的监测体系创新而言,首先要明确其物流产业的监测和监管部门,确定物流的监测客体,需要采用较为适当的调查、剖析和预测方法,全面提升对物流统计和监测工作的质量。可以适当地联合形成覆盖东北三省的物流行业管理协会,以此作为物流产业的调查与监测主体。物流产业的监测客体主要涉及其行业的不同领域,诸如仓储配送、物流技术、行业服务标准、服务费用等多个层面。在调研报告、专题研讨和行业发展的趋势预测等方面的基础上,构建有序的现代化监测体系和方法,以进一步加强对原材料采购、存储、运输、流通加工和物流配送等相关结点的研究。2.规划体系的创新黑龙江省政府主管部门在全面制定整体物流行业发展规划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区和粮食大区及工业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提供地的现实,所以,黑龙江省在开发“哈大齐”工业走廊的进程中,务必要对现代农产品的物流发展规划、粮食物流运营规划以及工业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物流运营规划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1)要建立各个层面企业的物流信息,全面共享网络体系和机制,比如,生产、销售、贸易和相关服务企业等。全力促进大庆、安达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业务的发展,提升鲜活产品物流加工配送和增值服务的质量保障体系的规划与建设,逐渐形成以城市批发为核心,乡镇市场为基础,配送加工和大中型连锁超市运营为补充的现代农产品市场运营体系。(2)肇庆、绥化、佳木斯等地的粮食物流发展规划必须和黑龙江省的粮食总体战略思想相协调,建立城市间的粮食补给通道,并做好有效延伸。(3)要重点对七台河、双鸭山、鹤岗等城市的煤碳资源以及大庆的油、天然气等资源的物流发展规划作深入系统的研究,创建有序、高质和高效的资源运输体系。对于以上资源的物流发展规划及体系建设有助于促进“哈大齐”工业走廊作用的发挥,进而促进黑龙江省经济的快速增长。3.主管部门服务方式的创新与其他省份相同,黑龙江省的物流产业的发展和运营仍然受政府部门的扶持和宏观调控,更离不开主管部门对整个物流产业的支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政府主管部门既是监管者,又是向物流企业提供服务者。所以,黑龙江省政府主管部门必须加强观念的转变、工作职能的转变和管理方式和效率的改善,彻底地从以监管为主的角色转换为以服务为主的角色。具体而言,黑龙江省物流产业主管部门需要继续丰富和完善整个物流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内容,制定并严格遵守相关法规政策,为黑龙江省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

(六)加强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