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教育现状

健康教育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教育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健康教育现状

健康教育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 体育与健康教育 存在问题 对策

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担负着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使命,始终应该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搞不好,中国学校教育工作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应作为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2007年5月8日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开题会议在信阳师范学院召开,标志着我国农村体育与健康教育科研进入一个新阶段。研究农村体育与健康教育现状,对促进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存在的问题分析

1.1体育师资力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

体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这是阻碍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的主要病因。由于农村教学条件差,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特别是不发达的山区工作,致使农村体育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有的学校体育教师配备几乎为零,多数兼职教师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不熟悉教材,不懂教法,专业知识及技能低下,无法满足对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

1.2对新课标的执行情况不好。

在新课标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过度强调学生兴趣的现象。虽然满足了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但运动量很小,心肺功能没有得到较好的锻炼,更不用说意志品质的培养了。初中升学体育考试也已成为一种摆设。新课程标准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很自由,多数学校只注重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和球类项目,对于有一定技术难度的项目几乎没有开展。在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有些教师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停留在“灌填式”与“强制命令式”阶段,过分强调“教师中心”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个哨子一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也存在。另外,教学条件差及其他的不利因素,也增加了新课标执行的难度。

1.3体育与健康课不受重视。

由于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家长、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功能认识不深,体育课被文化课挤占或用做其他事情的现象极为严重,体育与健康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重主科、轻副科的传统思想的受众很广,从学校领导到学生家长都认为分数才是最重要的,升学的压力仍像山一样压在学生身上。这样的传统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区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发展。而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的现实不能不令人担忧。

1.4家长体育观念模糊。

我在与学生家长交谈中发现,很多家长认为农村孩子回家都要帮着做些家务或农活,他们认为这也是一种体育锻炼,因此,学生在学校上不上体育课无所谓。这种观念上的模糊,导致学校和家长将“家务劳动”“体力支出”作为体育锻炼的替代品,对农村体育教学构成了很大的障碍,对农村学生体育锻炼的负面影响非常大。

1.5场地器材严重缺乏,体育经费严重不足。

一方面,场地小、器材缺乏或老化是农村体育教育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开展。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学校体育设施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破损器材也不能及时维修,给学校体育教学等课外体育活动留下了严重的事故隐患,也导致一些农村体育课上时有出现伤害事故。

2.对策与建议

2.1建设体育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素质与素养。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日常体育教学的主要执行者与组织者。首先,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动员和安排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充实体育教师队伍。其次,通过函授、成人高考、自学考试、脱产进修、多种形式的岗前培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思想素质及业务水平。可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派一部分教师到体育院系进行短期培训,也可组织教师在职学习进修,还可报考上级学校继续深造,等等;在体育教研组间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学习和研究活动,相互学习、交流心得体会,共同提高。

2.2.加大新课标的执行力度。

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广大农村的自然环境资源、人力资源和地方区域特色的传统体育资源,根据学生身心需求,设置特色课程、自选教材,保证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助于新课标的顺利实施和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如采用降低难度法,使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对部分学生适当降低练习难度,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改变思想,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学校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加强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认识,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正确教育观念。正确处理好体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加大体育教育功能的宣传及推广力度,做好家长及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区别体育与体力劳动的关系。使学校、家庭、社会都能正确对待体育,形成良好的氛围。

2.4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经费投入。

改善学校体育的基础设施条件。应从当地的实际出发,贯彻灵活多样的方针,农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及落后地区体育教学可以因地制宜,引入一些在农村具有群众基础又节省设备、师资的项目。也可自制毽子、跳绳、沙包等,保证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课外活动的基本需要。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开展有乡土和民族传统项目的特色体育,真正使农村地区学生“人人享有体育卫生”教育。

参考文献:

[1]赵学功.中小学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教学与管理,2007.

[2]唐毅,陈昌荣.浅谈如何进行山区农村中学的体育教育.各界(科技与教育),2008,(1).

[3]宋军.论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安徽农业科学,2007.

健康教育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043-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日益渗透,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越来越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资料表明,目前,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或疾病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年龄的社会群体,且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为此,教育部于2011年2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阐明了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体制机制建设等7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这项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存在差异。有调查显示,大多数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比较重视,保障了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投入,但各校在经费投入方面存在差异,有的几乎为零。有些省份则明文规定,要求生均不得低于10元的标准,但仍有高校没有专项经费。

第二,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极不平衡,表现为大中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发展得较快较好,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偏远地区尚未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第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高校从事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学科背景参差不齐,部分从业人员教育理论底子薄,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少。

第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设施不完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推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就硬件情况来说,心理辅导室、自助阅览室、团体辅导室等建设正日趋发展并不断完善,多数学校有心理测试软件,少数学校具有拓展训练设备等专业仪器设备,但仍有高校没有心理咨询机构、专用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不到位,且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但在课程管理上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距离教司政厅2011[5]号要求仍有差距,内容仍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覆盖面小,教学缺乏完整性等。

第六,大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求助率偏低。受中国传统意识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对接受心理辅导存在偏见和误解。他们认为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可能有不正常行为或见不得人的隐私,甚至精神疾病,这种看法导致许多学生不愿或不敢接受心理辅导。

二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探讨

第一,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拥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是开展工作的必要保证。今后工作中,应逐步规范、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和体系,保障经费投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创造条件,不断优化教育手段,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第二,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

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它是以课程教学为主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从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学科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的根本保证。

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高校要切实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努力营造适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心理环境,通过课内与课外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的全方位服务体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形成、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五,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干预与监控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应重在预防,通过建立心理普查制与常规预防教育工作制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力度,营造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其自我调适能力、防御能力和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宪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J].教书育人,2002(12):29~32

[2]张鹏.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究[J].学理论,2010(11)

[3]徐光兴.学校心理咨询优秀案例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健康教育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 健康教育 现状 体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生理、心理以及与健康密切相关知识的教育,使受教育群体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改正不良卫生习惯,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1990年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首次提出健康教育的概念。明确指出,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要求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者讲座。我校在2000年正式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健康教育必修课。笔者多年来一直参与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其他高校先进教学经验,并结合本校教学实际情况,对如何上好健康教育课,如何使学生在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掌握更多的健康保健知识,不断的探索,并能从实践中不断提高。

一 高校健康教育现状

1.大学生的体质状况

根据我国1979、1985、1991和1995年全国大规模的7~22岁城乡男、女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7~22岁学生的耐力素质、柔韧素质、呼吸机能、肺活量普遍下降,大学生的下降幅度最大。学生学习负担重和体质下降的矛盾长时间找不到妥善解决的办法,这种状况从中学引带到大学,这就是导致大学生体质状况下降幅度最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缺乏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和自我保健能力较差是大学生患病的内在因素;长期的心理应激和超负荷定势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诱发因素;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污染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外在因素。

2.健康教育形式

由于健康教育的形式单调,导致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态度和实践还在低水平徘徊。多数大学生对现代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的认识,片面认为身体强壮、没有病就是健康。既导致对健康教育缺乏相应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又严重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导致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难于得到印证和应用,不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不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对327所高校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只有约30%高校为体弱多病、身有残疾的大学生开设了体育保健课,其主要内容是气功、养生术、太极拳等。

3.健康教育的师资

目前我国高校从事专职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极为薄弱,大多数高校健康教育课是由校保健医师或体育教师兼任。但他们教学经验不足,同时受知识结构的影响,在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不能完全满足当代大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因此迫切希望得到教育学、社会医学、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做好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

二 高校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部分高校管理者对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

高校管理者对健康教育的不重视将影响健康教育的实施与发展,不利于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本次调查表现在:一是健康教育观念理解上的误区。部分院校领导把健康教育错误地理解为单纯的健康基础知识的教育,致使有些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时有时无或根本没有开设;二是健康教育师资力量配备不足;三是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不切实际。

2.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内容、形式及评价不够合理

健康教育是知识、意识、日常行为和能力的综合教育。由于高校管理者对健康教育观念理解上的误区及其他多方面原因,健康教育课程被列为选修课,甚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开设。因而,高校实施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不显著,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也就难以实现。

三 高校健康教育发展对策

1.明确健康教育目的

重视健康的自我管理。高校实施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掌握科学的健康知识,逐步建立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自觉地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达到保持健康状况良好的目的。通过健康教育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学会用自己的能力去主宰健康,管理健康,实现健康水平的提高。

2.完善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课程设置是实现教育任务的基本手段,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因此,要加强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对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进行明确地定位,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中,对开课的时问、内容、学时要有明确的规定。加强校园健康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学校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教育和社会活动,促使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3.实现健康综合管理,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高校健康教育工作是培养健康人的工作,学生健康意识、健康行为的形成和健康观念的树立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首先,需要学校决策机构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其次,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包括学校教务处、医院、后勤、各院系、学生组织等,做到分工负责目标明确,协同配合,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

4.切实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工作

大学生健康教育课是从健康角度出发,结合大学生时代特色而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它突破单纯的生物医学框架,涉及体育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学校应针对此特点,加强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特别是现有教师所缺失的学科培训。

5.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学

大学生健康教育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医学基础知识,同时教学中涉及的人体生理知识、生物医学、心理学等内容又较为抽象。因此,建议各高校应加大和落实对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增加必要的挂图、模型、影像等,并把多媒体教学方法引入课堂,使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科技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教学意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吴纪饶.大学生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淑民、师德明、马淑琴.面对高校健康教育的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2000(2)

[3]邓毅明、武晓君、大学生.“健康教育与体育”.基本知识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3(9)

[4]田本淳.健康教育在新世纪卫生保健方面的作用和地位[J].中国健康教育,200l.1(17)

健康教育现状范文第4篇

1 必要性

决定产妇分娩的因素除了产力、产道、胎儿以外,还与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有关,有健康的精神心理因素的产妇全力配合医务工作者的指导,产科并发症低[2]。有负面心理因素的产妇情绪不安、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肺内气体交换不充分,子宫平滑肌缺血缺氧、收缩乏力、宫口扩张缓慢、胎先露下降延迟、产程延长,增加新生儿窒息、感染的危险性[3]。通过对产妇实施健康教育,了解分娩过程,减轻产妇的焦虑和恐惧心理,使产妇达到安全顺利的分娩目的。改变了以往让产妇顺其自然的传统待产方法,缩短了产程,使产妇的分娩过程在无焦虑、充满热情关怀和鼓励的氛围中进行,使产妇处于最佳分娩状态。

2 方法

2.1帮助产妇熟悉住院的环境 热情接待新入院的产妇和家属,向其介绍医院的环境和布局、医疗设备、主管医生、助产士、护士长等情况,以和蔼可亲的态度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通过与产妇交谈,掌握其心理状况,了解产妇的家庭、工作、生活等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做好细致的解释工作和宣教,以便产妇易于适应医院的环境,并建立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在分娩过程中积极配合。詹晓芬[4]研究结果提示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和产后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认为帮助产妇熟悉住院的环境对降低产科并发症是行之有效的,值得坚持这一做法。

2.2讲解妊娠分娩生理知识 使产妇认识妊娠期母体的正常生理变化、胎儿发育过程、分娩的自然过程和妇女所具备对分娩的生理条件,以消除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树立自然分娩的自信心和勇气。廖化敏等[5]将100例产妇在孕妇学校进行培训,讲解妊娠分娩生理知识,结果非常满意,产程明显缩短,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和产后出血率显著下降,由此可见举办孕妇学校,讲解妊娠分娩生理知识是医院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2.3指导饮食 鼓励产妇进清淡、易消化、高热量的食品,注意饮食卫生,预防便秘。王桂芳报道[6]40例产妇孕期营养状况较好的产妇产科并发症减少。

2.4心理辅导 给予亲如家人的温暖,保证产妇充足的睡眠。随着产程的进展,观察产妇对宫缩的反应,体会产妇的处境,不低估产妇身受的各种不适,以理解同情的态度给予鼓励。把良好的产程进展及胎儿情况告知产妇,不在产妇房间议论关于难产和胎儿异常的情况,不要高声言论、来回穿梭,适当控制实习生、见习生的人数,以免造成紧张气氛,救治工作有条不紊,镇定自如。同时也要对产妇的家属进行宣教,根据我国的医疗保健的发展状况和优生优育知识,转变产妇及家属重男轻女的思想,为产妇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李莉华[7]研究结果发现心理干预能够减轻产妇分娩期疼痛。

2.5督促排尿 解释膀胱充盈对产程负面影响,督促每2~4h排尿1次[8]。以免膀胱充盈影响宫缩及胎头下降,延缓产程进展。

2.6指导镇痛呼吸技术和分娩动作 靳小燕[9]对115例产妇临产前的呼吸训练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认为该训练极有助于顺产,缩短产程。王月玲等[10]将18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的产妇进行互动作用,结果两组产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7导乐陪伴分娩 由有丰富助产经验,有人际交流技巧的助产士陪伴,让产妇有亲切感和安全感,消除疑虑,解除紧张和孤独情绪,暗示和鼓励产妇增强信心,一边帮助产妇做按摩或压迫手法,一边以随意交谈方法来分散产妇对阵痛的注意力。在第一产程使产妇自由活动,经常改变,避免平卧,而在第二产程的多解释、多鼓励,给予体力支持[11]。郝玉凤等[12]将23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5例,观察组进行导乐式分娩,两组产妇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和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大部分产妇由于对分娩无经验,缺乏知识,在分娩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紧张,恐惧和焦虑不安等心理反应[13]。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受环境,心理因素的影响。紧张、焦虑增加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14],使子宫收缩乏力,产程延长,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发病率增加。焦虑可导致交感肾上腺素机能激活,减少妊娠子宫的血流量,使胎儿缺氧,以致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15-16]。产程延长及胎儿宫内窘迫必将导致新生儿窒息率和剖宫产术率增加,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通过热情接待、入院宣教、心理辅导和导乐陪伴分娩等健康教育形式,使产妇得到安全感、信赖感、温暖感。保证充足的睡眠,使产妇的生理机能处于旺盛的代谢状态,发挥心理效应,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消除分娩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从而避免了由不良情绪引起的不良后果,使产妇配合治疗。在分娩过程中实施健康教育,可以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和阴道助产率,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产后出血率。

参考文献:

[1]周云香.浅谈在基层医院开展孕妇学校的必要性[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6):149-150.

[2]刘利芬.孕产妇实施分阶段健康教育方法和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0,32(11):1492-1493.

[3]李艳芝.产妇临产后的健康教育方法及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刊,2008,10(5):770-771.

[4]詹晓芬.病房环境噪音对临产产妇的心里影响探讨[J].西南军医,2008,,10(6):58-59.

[5]廖化敏,夏钦红.孕妇学校培训对促进产妇自然分娩的效果[J].重庆医学,2011,40(22):2263-2264.

[6]王桂芳.孕期营养状况对妊娠结局的临床影响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36(6):32-33.

[7]李莉华.心里干预对产妇分娩期疼痛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23):3928-3929.

[8]李蓝,聂泳.产妇分娩期的心里特点[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3):217-218.

[9]靳小燕.临产前的呼吸训练[J].医学信息,2013,26(4):483-484.

[10]王月玲,樊小邦,张红玲,等.产妇互动作用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2):315-317.

[11]黄醒华.分娩期的现代管理[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5):316-318.

[12]郝玉凤,张桂荣,张玲玲,等.中国医药导刊,2010,7(21):37-40.

[13]董瑞,左海燕,崔宇洁.孕妇学校健康教育需求及教育效果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7):975-976.

[14]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9-30.

健康教育现状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对农村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现状进行探讨和研究。方法鼓励农民向高血压知识靠拢,采用各种方法进行群体教育,并针对个别情况进行个别教育。为每个农民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分析。结果医护人员要采取主动,引导农村高血压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结论现有农村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状况还有待完善,医护人员应采取主动,及时更新健康档案,与患者协调好关系,并与患者家属积极配合,努力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状况。

关键词:农村;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 R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137-01 1现状

近几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这种现象均有发生,尤其是身居农村的高血压患者,他们对此种疾病认识不足,对此种疾病的相关知识不甚了解,也有患者讳疾忌医,处处排斥,还有患者没有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用药,且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注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再加上客观条件的影响,比如说患者个人的态度与信念、患者家庭条件以及老年人自身性格原因,从而导致不能及时就医,耽误了最佳医治时间,最终不利于患者的恢复[1]。

2健康教育策略

针对以上情况,应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农村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意识。以下几点措施值得借鉴和参考:一是高血压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计划的制定应结合当地实际,政府部门与医疗单位通力合作,如果条件允许可聘请相关专家,致使计划周密严谨,且符合实际;二是将这种健康教育理念最大程度的普及,所有患者能知之、接受之以及用之,农民得到了相应地服务,必定能感受到服务的热忱,从而对健康教育形成概念,且乐于接受;三是为所有农民建立健康档案,并及时对档案进行更新,从而保证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不间断进行;四是在理念推广的过程中要注意技术的运用,技术要简单易行,易于被农民朋友们接受;五是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要调动所有患者及其身边的亲人、朋友乃至整个农村地区的人员,所提出的方针政策要有亮点、要有亲和力,从而引起社会对高血压的关注[2]。

3健康教育方法

对于健康教育的方法,一般分个别教育与群体教育[3]。对于农村高血压患者,要鼓励他们加人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医护人员要主动与病患进行沟通,向他们灌输健康教育理念。要注重群体教育,开展群体教育的方式方法要不拘一格,对于各别人员,要对其进行个别教育,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且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建立好医患关系,并与患者家属积极配合,共同为患者的治疗做努力。

4健康教育内容

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健康教育理念,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从而有效控制高血压[4]。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分几个方面进行,首先作为治疗医师,要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教育理念,告知患者此种疾病的病发原因、治疗原则、平时饮食规律以及并发症处理原则等等,其次作为高血压患者,要保持乐观的心态,要听从医师的指导,遵医嘱用药与饮食起居。

5干预模式

对患者的干预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社区干预、家庭干预、医院干预以及患者之间的相互干预。社区干预主要是通过这样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对个体进行指导,二是进行集体讲座,三是与患者进行电话联系与沟通,甚至考虑进行家庭随访,四是帮助患者测量血压;家庭干预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要的,是要对饮食进行控制,合理饮食,其次,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平时地生活中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对于医院干预,主要是以药物干预为主,患者就诊时要耐心听取并吸取医护人员的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为康复做努力;患者之间的相互干预是指患者之间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多交流,以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吸取,从而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

6评价指标

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价。其一,是患者健康档案情况,从而对患者当前情况有所了解;其二,是患者对健康教育理论的知晓情况;其三,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后,生活各方面的改变情况,是否能够自觉控制饮食,自控的程度,以及实施控制后患者的血压状况;其四,经过一个阶段的调节,患者的血压稳定状况,并能对并发症出现的时间进行合理推算。

7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慢性疾病,它能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比如说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以及慢性肾脏病等等。根据临床经验,高血压可以通过有效途径进行预防和控制,从而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高血压的患病率一般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女性的患病率要低于男性;且对于不同的地区,患病率有所区别;高血压的病发与饮食有关,摄入过多的盐和饱和脂肪,患病的概率要高;此外,地理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等的差异也会导致高血压水平的差异。

对于高血压患者,其治疗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因其的发生常伴有其它相关疾病,所以应进行综合干预,对其的治疗一般采用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两种方法,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其治疗是长期性的,甚至终身性的,在治疗的过程中,要定期对血压进行测量,以实现血压的平稳为最终目的。

对农村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必须以农村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5]。引导患者对高血压进行认识,医护人员要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建立好医患关系,关心、爱护病患,病患对医护人员足够信任,在治疗过程中足够顺从、依从,在这一过程中,患者对疾病有所了解,消除了恐怖心理,增强了信心,从而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联合患者家属,帮助患者使其治疗过程与平时生活均在健康教育理念下进行,从而降低患者的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与高复发率[5],帮助患者缩减医疗费用,为农村家庭减轻负担。总体而言,给予农村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理念灌输,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协作组.我国中年人群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流行现状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变化趋势.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

[2]吕姿之.健康教育与促进.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3]Hyman DJ.Pavlik V N . Poor hypert ensioneon trol:let,5 stop biam ing the patients. Cleve ClinJ Med,200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