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网络环境;图书馆;calis;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开发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11-0223-01
电子图书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里已经发展到无处不在、无所不包了。丰富的信息获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容易。只要你手里拿着手机并开通互联网服务(如3G业务)就可以随时随地查找你想要的书籍、信息、资料。图书馆在十几年前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现在任何一个个人只要他在互联网上专心收集图书,5年之内,他就可以获得比任何纸质图书馆都更多的“私藏”。那么对于图书馆而言,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拓展服务功能与模式就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1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开发与创新的必要性
1.1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变革
互联网的空前普及,信息获取的前所未有的便利,也给高校的图书馆带来了契机,高校的图书馆可以更方便的与兄递院校加强信息联系,使更多的人更方便的使用高校的图书馆资源。由于每一个高校都有其特色的图书,因此每个高校可以借此办一个专门的专题网站,让专业的学术交流更加便捷。另外高校的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图书的多媒体化。虽然互联网上的电子书很多,但是真正实现多媒体化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多媒体化也是图书未来的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意识到这一点的高校图书馆还仅仅只是少数。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是正行进在数字化的道路上。
1.2 不同层次读者对服务要求的差异性要求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每一位读者都有其各自的阅读目的,每一位读者都有其独特的阅读需求。尤其是现在的学生们,他们的兴趣十分广泛,文学、艺术、音乐、美术、体育,都是他们涉猎的范围。针对需求的多元化,高校图书馆也应该适时开展多元化服务。开办各种兴趣的讲座对于图书馆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开办各种学历教育的讲座,开办成人考试或本校专业的各种学术化的交流等等。
1.3 高校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迫切要求推行个性化信息服务
个性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图书馆必须向特色化、人性化、差异化方向发展,加强图书馆的各项建设工作,关注读者的个性需求,提高个性化服务质量,提供更高附加值的图书产品信息,提供更有效的信息咨询服务,拓展更大的生存空间。
2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开发与创新的实践探索
2.1 利用高校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向社会读者开放服务
高校图书馆必须向社会读者开放,因为学校的学生们每天都要上课、学习、考试,还要进行其他各种各样的活动,所以对图书馆的图书利用率很低。而社会读者却会有很多阅读方面的需求。因此,开放高校图书馆,允许社会人员对图书进行租借、查阅、咨询等。如果出于管理考虑,可以在高校的一侧开一个专用的门,社会人员可以通过这道门进入仅对社会人员开放的图书馆,这个图书馆与学校的其他区域隔离,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与社会人员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保证了高校安静的学习环境。
2.2 利用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为读者提供数字化服务
开展数字化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化信息需求将会构成未来读者信息需求的主体。读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随意选取信息。
2.3 营造优雅舒适的阅读环境,为读者提供人性化服务
有的时候阅读不只需要心情,更需要环境。因此高校图书馆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给读者营造一个赏心悦目的阅读环境,力求功能完整、布局合理,令读者身心愉悦。明净、整洁、优雅、舒适的阅读环境,不仅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还能激发读者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2.4 满足读者个性化信息需求,主动开展多层次服务
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对高校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服务进行改革调整。开展向读者征求意见、建议的活动,提供方便的与读者沟通的渠道,更多的面向社会,面向互联网上所有的有需求的读者。改变原来的单纯的借阅为互动式服务,对馆内图书进行电子化归档,同类书籍可以进行阅读参照等。
3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开发与创新的建议
3.1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图书馆网络设施
高校应对图书馆加大资金投入,为学生们营造一个雅致、舒适的阅读、学习环境。为学生们配置更多的计算机阅读检索终端。同时尽快建立校内或互联网上的电子阅览室,提供更为便捷的图书借阅、检索方式。
3.2 加强网络建设,确保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1)利用高校图书馆整体化优势进行图书馆网络的优化组织与协调,使互联网的信息服务功能在图书馆网络化服务中充分体现。促使因特网上的电子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
2)强化网络条件下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实现网络资源配置的优化,网络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与综合信息服务。提高服务的技术含量,利用自己占有的信息资源,快速进行信息加工的能力和优势,利用网络环境,对资源进行浓缩和重组,扩大服务效果和服务能力。
3.3 创新服务角色,探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新模式
高校的图书馆应该比任何一个单位都能更好的利用互联网,每个图书馆都应该配备5-10名对该校的专业有研究的专业人员关注世界发达国家在相应专业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及时将这些动态提供给图书馆的学生及社会人员,并定期举办相关的讲座,向学生以及社会人员通报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最新发展趋势。高校的图书馆应该具备外文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加工、翻译、服务的能力,并将这些信息以网页的形式通过校内网或互联网传递出去,或供学生、社会人员查阅。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馆在互联网的大潮中激流勇进,不被这场大潮吞没。
3.4 加强图书馆员的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培训
高校图书馆管理员应该加强业务素质的培养,对于图书分类学、档案学都应该有所了解,对当代思潮、当代艺术也应该有所研究,这样才能为借书、阅读的读者做好中介人与导航员。还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的图书管理经验。高校的图书馆管理员应该多关注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4 结束语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馆就要尽可能地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更舒适的拾级而上。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开发与管理就具有了更高层次、更深刻的意义。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高校图书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坚持便利性、均等化、差异化原则,把服务功能的开发与创新运用到读者服务中,利用馆藏文献与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功能,将健康、积极的先进文化和理念植入每个读者心中,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衍.创新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4.
[2]王科.论网络时代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方向[J].图书馆,2003,3.
一、问题提出
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造成城市尤其是市区人口极其稠密,交通流动人数众多,环境污染呈日益严重的态势,持续增长的二氧化碳排放加之能源供应紧张,使得我国城市交通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随着私家车的蓬勃兴起,公共交通却呈现日益萎缩的趋势,公共交通由于自身的局限往往不能满足人们越来越多样的乘车需求。因此,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施“公交优先”的战略是缓解城市交通问题以及降低碳排放、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如何破解公交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无缝对接”的难题,提供公共自行车服务是一种有效措施。《“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也明确鼓励发展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并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有力延伸。[1]
自2006年以来,北京、杭州、武汉、上海、广州等地政府纷纷提供了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在方便居民出行的同时,还能有效减少碳排放,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应该看到,在公共自行车系统迅速发展的同时,其自身难以解决的缺陷阻碍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政府建设的租赁站点分布不科学、辐射范小,给居民的租借和归还带来了不便;投放的自行车数量少、损坏故障问题频发,给居民的正常使用带来了不好的体验。
正当政府公共自行车服务处于发展尴尬期时,摩拜、ofo等共享单车的横空出世不仅让“共享”的理念传遍了大江南北,让政府和社会对公共自行车服务有了全新的认识,但伴随着共享单车“式”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在共享单车逐渐取代传统公共自行车,成为一种新型公共交通工具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应该积极思考如何转变职能,改变传统的供给方式,通过城市管理促进共享单车的长足发展,以更有效地为公民提供良性公共自行车服务。本文将通过分析公共自行车的使用需求、政府的供给问题以及摩拜单车的理念优势、未来发展等方面,阐述新时期下如何做好公共自行车服务的有效供给。
二、概念界定
(一)公共服务
按照陈振明在《公共服务导论》中提出的定义,“公共服务”就是指政府及其公共部门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多种机制和方式的灵活运用,提供各种物质形态或非物质形态的公共物品,以不断回应社会公共需求偏好、维护公共利益的实践活动的总称。[2]
公共服务可以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分为基础公共服务、经济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其中,基础公共服务是指那些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从事生产、生活、发展和娱乐等活动都需要的基础,如提供水、电、气,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邮电与气象服务等。
(二)有效供给
所谓有效供给是指与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相适应的供给,即产品的供需平衡。任何一种产品的市场均衡产量和价格都是由该产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其需求曲线应与该产品消费方的边际效用曲线相一致,供给曲线应与该产品生产方的边际成本曲线相一致。这样,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帕累托最优得以实现。
(三)公共自行车
公共自行车,也称为“自行车共享”,是指自行车从一个停车点到另一个停车点的短时租赁得以实现,该系统发展至今已有近50年,近10年该系统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普及和流行。迫于现实需求,中国自2006年以来各地政府纷纷建立公共自行车系统,如杭州、武汉、上海、苏州、徐州等大中城市,这是政府建立健全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必然结果。
共享单车与公共自行车同样采取分时租赁模式,其区别在于是由企业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提供无桩自行车的共享服务。
三、问题分析
(一)城市交通问题
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日渐受各类城市交通问题的困扰。城市居民经济活动的增多和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使得人员出行强度不断提高、出行距离持续增长、出行机动化比重逐年增加。根据2015年上海综合交通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全市出行总量达到了5 500万人次/日,居民平均出行距离6.9公里/次,其中55%的出行距离低于5公里/次。一辆普通三厢轿车的占地面积达10平米,一辆自行车占地1平米;城市平均每次燃油出行每公里碳排放401g/公里,城市平均每次骑行碳排放22g/公里。因此,自行车在解决出行问题的同时,能最大化地节约城市空间,并且对环境也更加友好。
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巨大变化,给城市交通和环境治理带来了巨大压力。居民出行机动化比重的增加,加剧了道路交通拥堵的程度,上海市多处路段全年呈现常态化拥堵趋势。另一方面,道路堵塞造成车辆的频繁启动、停止、加速,增加了排污量,加重了废气和噪音污染。近年来,上海通过实施非经营性客车额度拍卖政策,有效控制了小客车保有量过快增长的势头,根据《上海市综合交通“十三五”规划》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注册小客车保有量为247万辆。
然而,上海在控制私家车发展的迅猛势头的同时,公共交通的供给方面仍存在轨道交通高峰拥堵严重、公交换乘不方便以及整体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
(二)居民自行车出行的需求变化
1.以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为主导
在私家车发展起来之前,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一直都是中国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上海也不例外。根据上海市1995年、2004年、2006年、2009年所做的全市范围内的综合交通调查显示,步行和自行车作为上海城市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与上海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密切相关。城市中心区的居住密度较大,城市功能集中,这直接导致城市中心区的居民仅采取非机动出行方式就能实现多种出行目的(表1、图1)。
2.机动化出行比重快速、持续增长
随着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2010年上海交通需求呈现出快速、持续增长的趋势,全市日出行总量达到4 540万人次,较2004年增长11%。伴随出行构成呈多样化发展,居民出行对交通服务的个性化需求也越发强烈。与2004年相比,轨道交通、小汽车、电(助)动车出行方式比重有明显增长,居民使用非机动车出行量中,上下班出行比重明显下降,购物、生活、接送人等目的的出行量比重由32%提高到42%,非机动车逐渐成为市民购物、生活等出行的主要方式。
此外,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加快建设,居民使用轨道交通出行的效率提高了,越来越多居民的出行依赖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的换乘。然而由于受用地资源等因素制约,部分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的换乘设施配套并不充分,造成换乘不便,公共交通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逐渐凸显。
3.自行车回归公众视野
从上海市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的情况来看,上海居民家庭脚踏自行车的使用规模在持续下降,中心城区居民的出行模式逐步以公共客运交通方式为主导。然而自行车作为绿色交通、低碳出行的一种方式,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解决公共交通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自2008年起我国许多城市开始试点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
基于《上海自行车租赁需求调查访谈分析报告》中关于现有公共自行车使用者出行目的的调查结果,上海市闵行区政府于2009年启动公共自行车系统项目。朱玮等于2012年以闵行区公共自行车系统为案例,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着重研究在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前后人们的出行行为变化以及影响其使用公共自行车的原因。[5]调查显示,通勤与购物是人们使用公共自行车出行的主要目的;“方便”是公共自行车被使用的最重要原因,包括存取便利、不用担心维护与保存、灵活性高、可达性好等。
可以说,公共自行车系统试点项目为城市居民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出行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公共交通的、更加绿色环保的方式。居民或使用公共自行车作为唯一的出行工具,或与其他公共交通进行换乘,或仅仅只是进行骑行的休闲锻炼,但方便、好用等印象已植入居民心中,对居民出行方式产生一定影响的同时,也让居民对此项服务的进一步完善充满期待。
(三)政府供给的不足
正是看到公共自行车在缓解交通拥堵压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的城市生态方面的潜在优势,截至2014年,上海全市共有浦东、闵行、宝山、松江、长宁5个区实施了公共自行车租借项目,共计建设网点912个,投放公共自行车25 975辆。然而与公众需求越来越强烈不相匹配的是,各区投放的公共自行车在使用过程中都碰到了自行车损耗、丢失,租赁网点冷热不均,自行车专用车道缺乏、使用范围受限等现实问题。
闵行区通过实施诚信积分对区域内公共自行车的使用进行管理,任何一位本地居民持个人身份证均可办理诚信积分卡。截至2013年5月22日,闵行区内自行车租赁点共有574个,公共自行车“诚信卡”办卡总量为23.14万张;闵行区公共自行车项目投放车辆约1.9万辆,车卡比不足1:11,“诚信卡”与自行车投放数量配比关系不协调。
浦东新区的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并不是由区级部门规划,而是工作下移至各镇政府,由镇政府根据辖区需求规划及出资建设。开展项目服务以来,张江地区投放自行车1 500辆,除损耗严重以外,已有近400辆自行车丢失;金桥和唐镇共设立网点36个,投入自行车680辆,因实行扣费借车,至今运行正常;周浦、康桥、航头三镇联网开展公共自行车服务,共设网点116个,投入自行车1 565辆,主要用于解决居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但却仅限三镇范围内的通行通用,全区甚至跨区使用尚未实现。
针对公共自行车使用效率不高、恶意占用车辆现象,长宁虹桥地区公共自行车租赁采用了有偿或低偿的运行模式。租车者需缴纳300元(自行车押金200元,预充值100元),在1个小时内还车不收费,使用超1小时按每小时0.5元收取费用,每天收费最高不超过5元。
宝山区原先预设在全区共布设600多个网点,投放公共自行车15 000辆左右,但在具体布设网点时,却遭遇了合适的场地、位置难求,配套设施设备不齐全等问题。此外,自行车专用车道缺乏,骑车人大都行驶在机非混合的道路上,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从全市几个试点区的公共自行车推进情况来看,政府在公共自行车服务的供给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投放数量和网点设置是否符合当地居民的出行需求并未在规划之初做好需求调研,以至于各网点的使用情况冷热不均。其次,为了做好此项服务,政府前期投入大量资金,但在管理上由于授权第三方公司进行管理和维护,无法运用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处罚措施限制车辆的非正常使用以及损坏、丢失。最后,全市并没有统一的公共自行车运营规划,目前仍是各区、甚至街镇的自发行为,不同区域的系统各自为政,区与区之间甚至区域内都不能做到通借通还,限制了自行车的行驶范围,影响了使用效率。
(四)“共享单车”的理念优势及发展存在的问题
2016年4月22日,正值世界地球日,一款名为“摩拜单车”的产品在上海首次面市。该产品是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产品,该公司倡导“用共享的模式让单车回归城市”的理念,希望“用人人都可以支付得起的价格,帮助每一位城市人可以更便捷地完成短途出行”。摩拜纬瞪舷吆螅迅速成为上海街头最潮的出行方式。它丢弃了固定车桩,使用过程完全通过网络智能化;全车集设计时尚、耐用和智能高科技于一身,迎合了许多中青年,尤其是都市白领的喜好,颠覆了人们对传统自行车的印象。
之后,ofo、小鸣单车、优拜单车等超过25个品牌汹涌进入共享单车市场。近一年来,在没有政府主导和参与的情况下,共享单车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共享经济,已在全国30多个城市投入运营,实现“无桩借还、智能解锁”的新式租赁服务,投放数量超过300万辆。共享单车以环保、便捷、价格低廉的特点,填补了传统公共自行车的许多不足之处,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绿色出行方式。[6]
当然,共享单车繁荣发展的景象背后,车辆本身的运营模式问题、行业恶性竞争问题、车辆停放的治理问题等也逐渐凸显,成为了行业管理和城市管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单车被损毁、私藏等问题,仅靠单车企业原有的诚信积分加以约束是不够的,还需要使用者素质的提高以及更有效的管理手段。不同共享单车企业主要通过大量投放单车竞争市场份额,这就造成了城区地铁站、公交站、景点周边人流密集地区的单车过量投放,形成了一种新的“视觉污染”。多地发生的“违停车辆被城管处罚”的情况,也表现出“共享单车的发展不但没有帮政府解决问题,反而给政府制造了问题”。[7]
四、结论
自行车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曾在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人们的出行距离加L,出行方式也越来越多的呈现机动化及私人化。但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主体,不仅应积极提供公共交通服务,也应积极承担城市环境的治理工作。通过提供公共自行车服务,引导城市居民关注环境保护,改变出行方式,有效利用自行车解决公共交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遏制黑摩的、黑车等非法营运车辆的生存空间。
然而,从上海各区公共自行车项目的实施情况同共享单车的繁荣发展相对比来看,政府主导的公共自行车服务项目虽能在前期保证巨大资金的投入,但也导致了低效、寻租等失灵现象,在运营模式、管理理念等方面还存在根本性的问题。没有政府主导和参与的共享单车,在高额的前期投入后还能借助市场资金和互联网平台挖掘更多的收益来源,其提供的准公共服务从长远发展来看应积极取得政府的支持与合作。
实践告诉我们,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过多的干预是不必要的,但是在公共服务中完全排斥政府的作用也是不可取的。从公共自行车服务的长远发展来看,市场供给模式的持续进入将成为一种趋势,但政府却不该“一退到底”,而是应该在城市规划及治理、道路优化以及居民信息采集共享等方面给予支撑,并加强监管。目前京津沪深等7座城市已相继出台监管意见,从单车投放数量和准入门槛、使用者年龄和个人信用问题以及车辆停放管理等方面对城市共享单车的发展进行规范化管理。
笔者认为,政府在城市公共自行车的有效供给上应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首先应在城市规划方面进行积极引导,为自行车的行驶和停放统筹布局;其次应在自行车的安全运行上进行积极引导,为自行车的产品、质量标准以及用户的准入条件设置监管意见,实施政府监管职能;最后还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宣传力度,加强全社会对绿色出行、共享理念的认知,提高公民的诚信素养,营造良好的公共自行车使用氛围。
参考文献:
王欢明,.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民营化供给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6):56-66.
陈振明.公共服务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
杨光灿.上海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D].同济大学,2008.
上海市第四次综合交通调查[EB/OL].(2011-03-10)[2017-04-20].http:///chztl/4thjtsurvey/.
朱玮,庞宇琦,王德,余雄伟.公共自行车系统影响下居民出行的变化与机制研究――以上海闵行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2(5):76-81.
【关键词】危机管理;消毒供应中心;应用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95-01
随着优质护理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在我院优质护理已经成为整个护理当中的关键环节,CSSD(消毒供应中心)当中的护理工作满意度也是优质护理当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我院消毒供应中心采用上述六项原则,给予医院各个部位给予优质护理,获得显著的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实际建筑面积为800m2,其中包括有超声清洗机、纯净水机、清洗消毒机以及干燥柜等。我科室对全部使用过的器械给予集中消毒以及供应。其中医务人员有21人,其中包括护理人员15人,专业消毒人员6人。护士当中,护士长、主管护师以及护士,它们(例数)依次为1、5、9。
1.2管理方法
1.2.1做好预防管理危机管理的关键环节就是预防工作,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给予预防和控制,没有对存在的危机采取相关措施,在出现危机的时候就会没有办法给予解决。对于护理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存在的危机,就可以对科室以及医院带来非常良好的影响。优质护理服务在我院不断深入开展,其中消毒供应中心也主动的参与到其中。消毒供应中心可以为ICU、手术室以及相关部门给予最优质的服务[1],这是护理当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现如今,随着医疗模式的不断改革发展,其中现代化的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也应该进行转变,但是因为工作量在一段时间内会出现明显的增加,相关医务人员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并且人员结构相对复杂,以及体力没有办法支撑等相关因素。所以在实行优质护理服务之前,第一要对相关医务人员对我科室采用的优质护理服务进行仔细的阅读以及教育,进行一个综合的管理,帮助护理人员提高优质护理服务意识,为实行优质护理服务打下一个坚定的基石。
1.2.2立即反应全体医务人员在思想上要一致,思想认识上去以后应该马上制定出一个关于优质护理服务的相关计划方案,在科室内部举办一个“一切为了患者,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交流研讨会[2]。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出相应举措,并且根据卫生部制定的相关制度以及流程,对医务人员岗位给予适当的调整,对护理工作质量进行一个综合评定等。同时医务人员对各种仪器设备的掌握情况规划一个相关培训工作以及考核制度表,保证各项工作能够得以顺利进行。
1.2.3主动承担责任不管什么机构在对待危机的时候,都一定要尊重实事,不应该进行隐瞒,这也是消除危机的最好方法。消毒供应中心因为工作时间长、工作繁重等,对处理各个部门使用以及污染的医疗器械时,通常会在检查时多出一些医疗器械,这时科室工作人员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马上联系相关部门或者科室,立即给予送回,这就是能使科室医务人员在处理其他问题时由于医疗器械的缺少,导致出现其护理纠纷。对于消毒供应中心的医务人员在对医疗器械进行清洗或者包装当中造成医疗器械出现故障以及丢失等问题,其医务人员应该马上向上面报告,及时采取相关有效措施给予弥补,并且向相关科室给予道歉,还有就是组织相关医务人员讨论失误的因素,并且采取一个及时有效的方案,以免再次出现这类事件,使护理工作满意度得以提升。
1.2.4真诚交流在危机管理当中的真诚交流指的是科室出现危机的时候,应该对其发生危机的原因进行讨论,并且组织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应该进行良好的沟通,这会使科室的社会责任感得以充分发挥,进而为处理危机打下一个鉴定的基础,进而使科室的形象给予保护。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力和危机的发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同时这也是保障护理安全的关键环节。现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医务人员综合素质相对比较差,缺乏主动能动性,已经不能适应改革以后的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对于在消毒供应中心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应该及时有效的和科室领导进行沟通,请各个部门安排相关人员为我科室进行指导,使我科室医务人员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并且还要符合各个部门对相关的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等相关要求,增加工作效率[3]。
1.2.5思维敏捷我科室一定要保证医疗器械能够及时的给予供应,尤其是手术室当中的医疗器械,消毒供应中心应该保证手术得以顺利进行,使医疗器械周转给予保障,及时的调整医务人员休息时间以及其他相关岗位的需求,对回收的医疗器械给予消毒、灭菌等相关工作,不但能够使医疗仪器给予保证,并且能够大大的缩短医疗器械的处理时间,保证手术室的工作能够得以顺利进行。
1.3统计学分析统计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2结果
采用上述管理方法以后消毒供应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前后科室的满意度为采取措施之前的91.2%,在实施上述管理方法以后满意度为9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采用上述危机管理当中的六种管理方法,能够使消毒供应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得以有效开展,并且使科室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使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使消毒供应中心的服务满意度得以提高,真正做到让医院满意、护理人员满意、患者满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应用。
参考文献
[1]雷瑶,高福梅.危机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5):79.
【关键词】人文主义;小学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教学
小学后勤服务管理工作对于学校教育管理、日常教学活动、学生生活学习、学校环境建设等诸多方面的正常运行都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在小学后勤服务管理工作中,通过各类有效的管理手段、协调方式来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统一服务,能够不断地来促进教学过程的开展,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学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是学校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必须要对之进行有效的重视,并从人文主义视角来对之进行审视,以便于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
一、人本思想对于小学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意义研究
1.作用于教学,增进人才的成长和进步
人文思想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灵魂,也是教学实践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可以说,人文思想在时代教育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对于小学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来说,它能够对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积极发挥人本思想,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在平时的工作中,必须要从学生的主体需求出发,根据对应的教学实践要求来做出合理的服务工作安排,从而能够有效的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尊重,他们的主观意识和思想动态得到了最大化的满足,既反映了时代教育的进步性,同时也有效的增进了教学效能的提升。
2.优化管理工作,促进服务人员素质提升
实现人本思想在小学后勤服务管理工作中的渗透,能够有效的促进服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保证管理工作的优化。特别是对于服务管理工作来说,应该实施有效的教育对策,来保证工作人员情感的需要,从而能够使之唤醒内在的工作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说,要想让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效能得到最大化地提升,就必须要凝聚人心,尊重相应工作人员,调动他们的主观意志,从而来更好地提升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不断地来提升教学效能,促进学生的长远学习和进步。
二、新形势下小学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探析
1.对教学实践活动起到保障作用
新形势下,时代教育面临着转折和机遇。在这一历史性的转折结点,应该充分认识到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通过合理地规划,来对教学实践活动起到保障作用。后勤工作关系到多方面的内容,比如物资、医疗卫生、食堂伙食等,这些具体的工作都必须要依靠于后勤工作来完成。脱离了后勤工作,日常的一线教学活动就很难展开,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缓教学活动的进度,这对于教学实践效果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学校必须要充分地重视学校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来有效的保证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2.有效发挥其服务育人功能
对于学校的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来说,它并不直接与教学活动产生联系,但是它有效的发挥了服务育人的功能,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学习创造了环境基础。比如,学生吃饭、看病等日常问题都属于后勤服务管理的范畴,作为后勤服务管理人员必须要充分地来为学生服务,力求能够促进其健康成长。在与学生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也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用自己的人格和温暖来对他们进行指导和鼓励,从而来让他们汲取前进的动力和信心。可以说,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有效的发挥了其服务育人功能,对于学校来说必须要对此问题进行有效的认识和理解,最大化地发挥其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效能,以此来为时代教育进步创造 有效条件。
三、基于人文主义视角的小学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思路分析
1.树立人本管理意识,促进后勤工作创新
充分重视小学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和观念,从而来促进后勤工作制度的创新。应该充分地认清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意义,找到其与日常教学活动及学生未来发展的必然关系,从而来不断地督促管理服务模式的转变,重塑人的地位。第一,对于后勤的服务管理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他们进行人性的关怀,合理用人,善于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来让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化地发挥。第二,不断地树立全局意识,营造良好和谐的后勤团队工作文化,形成和谐、精诚合作的工作氛围,以此来不断地保证大家工作的认真态度,这对于提升工作效能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三,建立有效的管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实现有效而清晰的奖惩分明,这样能够最大化地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完成工作。
2.对于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塑造和提升
对于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塑造和提升,是不断提升工作效果和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基于人文主义视角的后勤服务管理工作,不仅仅要重视其工作本身,更要站在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角度,来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提升和塑造,使之不仅仅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更要塑造健全的人格,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首先,应该不断地培养工作人员的敬业态度,在平时的工作中,必须要将各项工作做到精细化,确保各个工作环节不能出现任何问题。其次,对于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程度,并定期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考核,确保其专业态度和专业能力达到合格的水平。最后,还应该注重对于工作人员内心品质和精神境界的塑造,提升他们的奉献精神、创新素质、宽容态度、互助意识,从而来不断地实现工作过程的价值,也是自我价值的真实表达。
3.将后勤服务管理与教学活动有机统一起来
基于人文主义视角的小学后勤服务管理工作,应该将后勤服务管理与教学活动有机统一起来,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为核心来进行工作的编排,从而更好地来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互动所服务。第一,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促进学生作为个体“人”的成长和进步,因此无论是日常的教学课堂,还是后勤服务管理,都应该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到首位,以此来更加有效的规划日常教学活动,这对于提升教育质量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后勤服务管理工作必须要与教学活动保持一致,积极地把握教学活动的动态,随时为之提供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服务,从而来不断地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这对于不断提升教学效能有重要意义,是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的必然需要。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小学后勤服务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教学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作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在小学后勤服务管理工作中,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不断来促进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同时还应该对于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塑造,不断地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够让学校后勤服务工作与教学实践活动有机统一起来,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助力,促进时代素质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徐立华. 浅谈如何让小学后勤管理服务于教学[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9:84.
[2]孟凡春. 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浅谈小学后勤管理[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6:215.
[3]杨洪亮.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后勤管理工作[J]. 吉林教育,2013,25:20.
近年来,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公众对政府问责的开始呈现常态化的状态,人们对公共部门的要求更加严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延伸,政府服务功能有所扩大。受公共部门性质影响,公共部门的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均来自于公民的纳税,由民众支付成本,而在政府内部的现有的官僚体系结构中,由于传统上的工作条件相对安逸,较少存在内部和外部的监督以及竞争压力,缺乏自我约束的机制和激励机制,难免会在公共服务质量与水平方面存在种种缺陷与不足。因此,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制度,是公共部门优化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到来,催生出诸多有关公共管理的新理论、新思潮与新主题,皆对公共部门的管理改革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伴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能改革势在必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部门的绩效管理制度的完善,而企业内部的绩效管理制度犹如一剂良药,为我国众多公共部门所借鉴采用,用于改善并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水平,提高公共部门行政的效率和效能。目前,中央和地方许多部门都开始推行部门的绩效管理制度改革,从绩效考评指标的体系化、常态化、可操作性加强,到公务人员的绩效考评开始逐步与领导责任挂钩等规定的完善与补充,都体现了公共部门试图强调坐实政府部门人员绩效管理,完善绩效管理的制度。但是目前公共部门实施绩效管理仍存在诸多难题,仍需要在深入研究基础上予以完善和创新。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相关含义及理论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涉及到诸多含义及理论,对这些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及把握,能够为有效落实绩效管理提供助推动力。
1.简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含义
公共部门:是国家授予公共权力的政府组织,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负责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公共部门包括政府、公共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和国际组织。
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与工作人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参与到绩效计划、绩效沟通、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目标提升等持续环节中,从而实现个人、部门及组织水平的提升。
2.概述与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相关的理论
人性假设理论: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关于人的本质属性的基本看法,包括“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与“复杂人”假设四个方面。
激励理论:激励是指通过改善工作环境与外部奖酬形式,并借助信息沟通来引导、激发或规划组织成员的行为,以实现个人与组织目标的活动。激励理论被视为最伟大的管理原理。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基本功能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是公共管理者必须履行的职责之一,实施该项工作旨在提高绩效。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具备四项基本功能:一是评估功能,绩效评估是一个利用追踪和评估手段实现绩效评价的过程,绩效评估主要有计划绩效、组织绩效与个人绩效三种,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尤为重视组织绩效评估;二是衡量功能,管理者通过设计严密的指标系统,并将其作为衡量组织绩效的标尺,从而实现对不同机关、不同时期的绩效衡量与评估;三是追踪功能,通过绩效管理,可实现对公共部门的持续检查、记录和考核,实现对公共部门整体工作情况的追踪,为绩效管理提供真实依据;四是约束功能,绩效管理需要在系统的约束机制推动下施行,绩效评估结果是奖优罚劣的有力依据,促使公共部门就社会及公民需求做出及时反应,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
国内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实施现状
如上文所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具有多重功能,需要予以重视。近年来,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能的改变。我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发生巨大转变,结构及职能得到优化,已然取得显着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绩效目标不明确
公共部门的绩效目标较为复杂,受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质量的性质与提供对象的影响,难以进行效益与价值难以量化评价且经常具有争议性,对人们的影响不能完全确定,更不能就责任、公平、素质等因素做简单的定量分析,绩效目标不明确。
2.难以测量产品形态
从产品形态上讲,公共部门产品以服务性质居多,且大多为无形的,难于为人们感受到。
3.评价标准不统一
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不同产品及服务受不同标准约束。同一产品,融合了文化、政治、社会等多重因素,评价主体的主观感受不同。
公共部门完善绩效管理的可行性策略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对我国政府管理改革有着重要影响,人们认识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取得的成效同时,也认识到需要改进与调整之处,可采取如下策略予以完善。
1.转变绩效管理观念
公共部门实施绩效管理旨在提高政府办事效能,促使工作人员认真吸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及建议,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办事。转变绩效管理观念,能够使看似较难的问题更为简单,主要有如下几个层面:一是摒除公共部门制定绝对量化绩效管理标准的做法,应该通过公共部门上下级协商、公职人员和民众协商两种协商方式来确定绩效指标,共同开展绩效评估工作;二是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宗旨,将公众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意施行的公共项目置于优先次序,将群众满意视为绩效评估的重要指标;三是深入基层,消除动机障碍,激励并疏导绩效管理的顺利施行;四是善于利用先进的电子政务信息传播手段,实现高效、快捷、节约的绩效管理同时,也扩大民主参与的范围;五是加强有关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范围、管理方向及管理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培养专业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人才。
2.公众担任评价主体
公共部门为广大民众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公众最为清楚自身需要何种产品与服务,也最为清楚是否对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满意。因此,评定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水平,可以由公众来评价公共部门的工作绩效情况,将公众视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评价主体。正因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评价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水平的终极标准是公众受益程度及满意度。让公众担任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评价主体,能够引入市场机制与竞争机制,实现公共服务的竞争化与市场化,有益于提升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质量,又能够显现公共部门服务与公众间要求的差距,保障政府行政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公众实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评价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一是可建立公众组织对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情况予以评价;二是以公共部门工作人员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评价对象,通过灵活的绩效评估方式予以评价;三是对于最终的评价结果,公共部门应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予以反馈。但应看到,并非所有公职人员的工作绩效都是由公众予以评价的,技术性公职人员与综合性公职人员既是如此。
3.强化交流沟通作用
绩效管理主要有绩效规划、绩效评价与结果反馈三个环节,绩效沟通贯穿于上述每个环节,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实施的整体效果。因此,需要强化绩效沟通作用:一是达成绩效目标共识,制定并落实绩效沟通制度,使工作人员体会到深入开展绩效管理的目的、意义及必要性,激发公职人员工作热情;二是使工作人员能及时掌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适时调整绩效目标及工作任务,注重绩效沟通的方法及技巧,实现对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动态管理和有效管理;三是通过及时有效的交流沟通,工作人员可以获知自身的绩效管理反馈信息,更好地消除错误认识与抵触心理,寻找潜在问题进行修正,提高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规划组织绩效工作和个人职业生涯,形成良性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循环局面。总体而言,不同阶段所做的绩效沟通是不同的,在绩效管理前期,通过绩效沟通可最终形成明确的绩效管理目标;在绩效管理中期,通过绩效沟通可寻找工作偏差,及时消除绩效管理中的诸多障碍;在绩效管理后期,就绩效结果展开交流沟通,形成一致性意见,将绩效结果信息做及时准确的反馈,为开展后期工作提供指导性依据。
4.合理发挥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