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管理的开题报告

公共管理的开题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管理的开题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共管理的开题报告

公共管理的开题报告范文第1篇

一、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过程演绎

我国高校推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已有30多年的历史,纵观已有的经验和研究来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从规章制度到具体运作及管理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完备。不过,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的发展,本科教学普遍面临着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挑战,特别是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因为存在着教师指导不力、过程不严以及论文质量泡沫等问题,正经历着废除与存续的舆论煎熬。对此,本文认为首先应该对高校现行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展开演绎分析,然后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展开调查研究,如此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探讨毕业论文的“弃存”或“改革”问题。

(一)管理主体及架构

综合来看,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监督和管理的主体大致可分成三类:第一,省(市)教育厅及其相关部门。作为浙江省属重点高校之一,浙江工业大学的主管单位是浙江省教育厅,其中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改革及其质量评估等各项工作由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具体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具体包括编写《普遍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规范、下发通知、抽查各校各专业的毕业论文等。第二,高校教务处(科)。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教务处一般都设立教学科具体负责毕业论文的指导、监督工作,包括制定毕业论文的规范要求、毕业论文评分标准、指导教师评语、毕业论文进程安排与考核等。从毕业论文题目申报、中期检查、答辩督导到论文抽查等每个环节上来规范和监督各个学院的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第三,学院教学主管机构。如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成立了以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制定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规范、毕业论文写作指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作规范、毕业论文答辩工作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在这三大监管主体的指导下,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具体执行过程则是:毕业论文教学年度工作计划及组织实施由系负责,包括参照导师制确定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组织和动员指导教师、毕业班学生认真学习毕业论文有关制度规定;组织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审题工作;审核签署《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组织答辩委员会,确定答辩程序,组织答辩工作;做好毕业论文总结工作;由学院教学办公室负责毕业论文具体工作的安排,包括统计和整理各类表格、安排论文评阅教师、发放通知、收集论文等;由论文导师负责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包括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论文初稿及其修改、答辩等。

(二)管理机制和流程

根据现行制度框架,毕业论文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监管主体比较清晰、管理制度规范程度较高,大致的运行机制可以用图1来表示:图1毕业论文管理运行机制从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上来看,以导师与学生为主的毕业论文教学主要包括选导师、选题目、开题、论文写作、答辩等几个主要环节。结合以上两部分内容来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除了受到教学监管层的影响之外,关键还是在执行层的论文导师与学生。下面就以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为观察对象,分析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探索优化毕业论文教学的可行路径。

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实施及问题

教学改革是基于现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等方面的完善和创新。因而,要进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必须先要清楚高校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实施过程,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毕业论文导师双向选择

论文导师双向选择制度是政管学院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一项教学管理创新举措,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大三第一学期的时候开始实施论文导师的双向选择工作:一方面,学生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学习课程等情况,结合论文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填写“论文导师选择志愿表”,每个学生可以填写三个志愿;另一方面,论文导师通过阅读学生简历、面试等方式,选择自己愿意指导的学生名单。最后由学院根据师生双方的选择情况确定最后的名单,并进行公示。这一制度实施近五年来,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据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所选择的导师是第一志愿的比例达到62.07%,学生对导师选择结果“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总和达到了98.85%。这说明:第一,学生的选择权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和尊重,对该制度的认可度高。第二,论文导师的选择过程及程序透明、公正,体现了学院教学管理过程的民主化。第三,此项制度扩大了师生交流的机会,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这为整个毕业论文教学的开展和完成奠定了良好地基础。但是,我们把学生的评价与毕业论文导师的评价情况进行对比,则反映出论文导师对该项制度的认同度比较低。为此,课题组专门对政管学院长期担任论文导师的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综合来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其中对学术研究感兴趣、学习认真的学生日益减少。这种情况导致指导教师一方面对选择自己的学生不满意,另一方面选不到自己满意的学生,因而一些导师认为这种“没得选择”的选择不如随机分配。第二,部分学生滥用选择权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该制度自实施以来就存在一种情况,即不少学生在填写志愿前同时给好几个教师打电话,希望导师选择自己,而指导教师对这种情况往往是无法掌握的,所以导致指导教师在自己选择的学生名单里(一般是五个左右)选择了该学生,而该学生的第一志愿却是其他指导教师。简言之,对整个教学工作来说,作为第一个环节的“选导师”,其重要性则不用多说。不过,从调研结果来看,该制度在设计、执行、监管等各环节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选题分析

结合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的毕业论文题目统计表来看,有几个情况比较明显:第一,从选题来源来看,从高到低分别是“学生自定(45.98%)”、“导师课题(33.33%)”及“导师建议(12.64%)”;在选题上花的时间比较多的学生人数占到62.79%,而且大多学生选择的是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选题,选择这两个选项的人数比分别为80.42%和76.47%。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容感兴趣,教学的效果也比较好,这为较好地完成最后的毕业论了一个铺垫;另一方面则说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作为评价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仍然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第二,论文题目体现了专业特色。2011届本科毕业生共提交113篇论文,大约有20篇论文题目是教育管理方面的,27篇论文属于社会保障方面的选题,其余66篇则集中在政府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方面。这与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模块课程设置基本一致,明显反映出学校公共管理的特色。从近几年学生论文题目分析来看,问题集中表现在:第一,宏观理论研究较多、选题偏空泛。以2009届行政管理专业为例,40篇论文中就有10多篇论文选题明显空泛,不适合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第二,实证研究的偏少,研究方法运用不当。从本届毕业论文的题目来看,尽管有35个选题是对研究对象做实证分析的,但从其论文终稿来看,案例说明主要以网络、政府文件、已有研究数据为主,真正自己去做实证的调研数据、访谈资料少之又少。第三,热点问题关注多,理论知识运用则明显缺乏。本届毕业论文讨论主题涉及“菜价最后一公里”,“以房养老”、“廉租房政策”、“居家养老”、“民间慈善基金会”,“用工荒”,“房屋拆迁”等非常热点的社会公共事件和政策。不过,这些论文均没有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其中最大缘由则是理论知识运用的欠缺。

(三)开题报告分析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受到教学管理机构、毕业生、论文导师的重视。有36.84%和47.37%的论文导师认为开题报告对论文写作“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对应地,学生中有19.77%和53.49%的人选择“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不过,尽管有53.49%的学生表示自己“比较重视”开题报告的写作和答辩,但在开题报告上所花时间比较多的人数比例只有45.35%,同时对于整个论文教学中“哪个环节最重要”的问题选择时,只有5.81%的人认为“开题”最重要。结合师生的访谈情况,发现开题环节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开题报告的质量,真正体现开题对论文写作的意义。目前,在开题报告教学时间安排上,学院考虑到学生考公、考研和就业的压力,适应地做了调整,即把开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开学第一周。这一教学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开题,更好地完成报告的写作。对于这一教学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的问题中,有61.79%的学生选择“合理”,但是,仍有42.11%的教师反映学生在开题前才和教师联系。同时,仍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承认自己花在开题上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基于上述问题,在本次调研中,课题组专门设计了“是否把开题报告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的调查。对此,论文导师中有47.37%的人认为对毕业论文的阶段性量化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有积极促进作用,26.32%的人则认为基本上没有影响,另外还有21.05%的人选择了“不清楚”。结合前面的数据来看,如何真正地发挥“开题报告”的作用,加强对这一环节的考核或许是可以尝试的一项改革。

(四)论文写作环节分析

论文写作是一个综合性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过程。课题组从动机、写作时间、师生互动情况、论文质量情况等几方面来评价这一环节的教学情况。从写作动机来看,有55.81%的学生是为了“完成任务”,40.7%的学生是出于兴趣,仅有3.49%的学生是为了获得优秀的毕业论文成绩;从论文写作的时间上来看,76.74%的学生到5月份才完成初稿写作,仅有23.26%的人在4月下旬之前完成初稿;从论文写作过程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论文都经过导师3次以上的修改,人数比例达到75.58%,而且没有一位学生的论文是未经导师修改直接提交的;从师生互动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选择“有事情才联系”,这说明师生之间在选题、开题、初稿、定稿这些重要的“事情”上才会交流;从互动方式来看,现在师生间的交流主要以电子邮件和电话为主,传统的面对面或小组式讨论日趋减少。从毕业论文教学监管单位、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机构和论文导师的多方评价来看,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首先,以浙江省教育厅对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2005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抽查分析的结果来看,与省内其他高校相比,论文总成绩处于中等偏下的层次,特别在“选题”、“教师指导”、“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学术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能力”这几大方面,得分明显落后于其他高校。其次,根据政管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办公室的统计来看,近几年本科毕业生的成绩分布大致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所谓两头小,即“优秀”和“不及格”的论文少,大部分论文都处在“及格”和“中等”之间。调查显示,“及格”和“中等”的论文比例占到64%。同时,与前几年相比,“良好”的论文比例则有所上升。最后,从对论文导师的调查来看,仍有16.67%的导师认为本届毕业生论文抄袭情况“非常严重”,22.22%的导师认为“比较严重”,而认为“基本没有抄袭”的比例是零。也就是说,如何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优化毕业论文教学效果,仍旧是目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面临的严峻问题。

(五)答辩环节分析

毕业论文答辩是整个毕业论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年来学校教务处组织专门的督导组对下属学院毕业论文答辩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从学院层面上看,非常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包括事先成立答辩委员会,制定了毕业生答辩工作规范并及时公布答辩信息等。从相关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学院的答辩工作程序比较完善,师生的认可度也比较高。学生对答辩工作满意程度非常满意的占23.26%,比较满意的占61.63%。此外,浙江省教育厅也开始加大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监管力度,要求2011届本科毕业生提交论文文献相似性检测报告。对此,政管学院在答辩资格审核中增加了文献相似性检测报告的环节,即文献相似性检测超过20%的学生不能参加首轮答辩,而与为首轮答辩没有通过者提供第二次答辩机会的大组一起答辩。对该项规定,有73.68%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可以防止严重抄袭的现象;26.74%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可以保证论文质量”;68.6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但不够完善”。至于相似性检测的结果是否合理,60.47%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有15.12%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

三、优化毕业论文教学效果的改革路径设计

从政管学院的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发现:第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实施主体是学院和系。省教育厅、学校教务处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主导、监督的作用,具体的规范要求和实施责任主要落实在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头上。据此,要提高毕业论文教学的质量,则需要各学院、系(所)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改革措施。第二,毕业论文教学的核心是导师和学生。毕业论文好不好关键在于导师“导得好不好”,更在于学生“写得好不好”。这就要求一方面毕业论文导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把写好毕业论文作为自身内在的要求,增加对学术研究和写作的兴趣。第三,优化毕业论文教学的成效需要从改善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出发。毕业论文教学是个周期漫长,场地分散的教学活动,这就需要突出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监督和考核。课题组认为要优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可以探索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主体应该进一步完善毕

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机制,特别是导师双向选择制度、论文指导教师评价体系就管理过程来看,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主体,尤其是学院这一层级,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调控功能。在此,仅选择导师双向选择制度、论文指导教师评价体系为对象展开讨论。首先,就政管学院实施的导师双向选择制度来看,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该制度的认同度较高,而论文导师的认同度则相对较低。因而,导师双向选择制度的优化方案要做到既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也尊重导师的选择权,具体改革可尝试:第一,把大三第一学期(第五学期)前两个月作为师生沟通月,鼓励师生在选择之前做充分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第二,每个学生只能限填一个志愿,如未被该导师选中,则服从调配。第三,为提升学生选题与教师研究方向的匹配性,设置导师与学生的流动、协调机制,包括交换、共带等。第四,适度考虑学生所学模块课程与导师选择之间的相关性,比如需调配的师生,则可以充分考虑这一点。其次,鉴于导师在整个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中的重要角色和功能,参考其他高校的相关制度,可以考虑建立论文导师评价指标体系。为此,课题组专门设计了关于开展这项制度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认可度较高,而指导教师的态度则比较模糊。因此,应立足本院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其他院校的经验来设立导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先研究讨论评价指标项,然后征求导师的意见,进行修改、试行。从内容上来看,导师评价体系可以包括导师自评、学生评价、领导小组评价等。

(二)推行实证研究论文的教学改革

从学生选题和监管部门的评价情况来看,公共管理系的学生选题偏大、空泛的问题比较突出。选题直接影响着论文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对纯理论、重大问题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导师对此类论文写作的指导也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论文教学中对选题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论文教学改革中尤为值得探索的一项工作。鉴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修过社会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课程,结合学院目前正在推行的“五个一工程”等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优化方案的核心可以放在推行实证研究性本科毕业论文。所谓实证研究论文是指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以公共管理领域的某一现实问题为关注点,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记录,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其展开分析研究,并得出一定结论。实证研究论文教学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学习如何从某一社会公共事件出发,运用合适的理论去分析、解释,探索更好的公共管理策略。从这一内涵出发,推行实证研究论文教学的意义在于:首先,做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既避免学生做大而空、无意义的理论研究,又会激发学生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度、责任感,提升写论文的积极性。其次,以现实问题为基础的研究,凸显了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这一点正好能弥补目前学生对论文意义的虚无看法。再次,从现实来看,实证研究论文的训练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职业,为胜任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当然,这一方案的实施细化,需要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诸多环节的配套改革,例如需要毕业论文监管主体的配套性制度支持,包括教育厅、学校对改革试点的支持、学院毕业论文规范的改革、学生从事实证研究的相关费用保障、论文导师教学方式的改革等。

(三)构建过程考核的毕业论文教学体系

过程考核首先是指对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主要环节进行综合考核、评定,并折合成一定的成绩比例,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基于政管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的开展现状,可以考虑把选题、开题、论文及答辩四个环节分别折合成一定的比例,综合计算学生毕业论文最后的成绩。其中,可以探索公共管理系+导师的复合型考核机制,具体指选题、论文环节的考核由导师来完成,开题报告和答辩的成绩考核则由公共管理系来完成。这一考核体系还可以建立与其他考核体系的衔接。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可以考虑把毕业论文的过程考核和学生的评优、评奖联系起来。加大对学生,在各种竞赛、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的宣传和奖励。

公共管理的开题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将行政学专业从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独立出来,设置为管理学门类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包含行政管理专业。至此,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高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逐步完善了专业教学体系。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复合型、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成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实践教学作为学生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必然成为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界对构建及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了种类繁多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吴江、叶永成等强调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教学效益意识、整体优化意识,构建了以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社会调查法、“师师互助机制”等“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新方法[1];何俊武等提出了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2];张继亮[3]、张云英[4]等对“校府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魏红征认为高校应该依据其自身的办学条件及特点,构建“从课堂内到实验室,从校内到校外”的实践教学模式[5];赵京国则对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6];杨述厚、李百齐等从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模式等方面,提出对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7]。总的来说,学者们基本上是从实践教学的具体组织方式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实践教学的具体类型等方面进行理论与经验的梳理归纳,但尚未从实践教育的执行者视角构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此同时,我国的实践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如“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重校内、轻校外”的实践平台;“重经典、轻创新”的教学内容;“重内容、轻方法”的教学手段等。因此,本文根据中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经验,提出从学校、学院、教师三个实践教学的执行者出发,改善“轻重失衡”的现状,构建多元化的、专业化的、个性化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一、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学院、教师、学生是最主要的四大主体,学生扮演着“受教者”的角色。而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大学社会服务职能是指大学教学和科学研究职能的延伸,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各种服务活动,其核心是把大学的资源和能力直接用于解决地方社会发展的公共问题[8]。学院是按照学科、专业组建起来的大学基层的学术实体,是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术服务的实施单位,集教学、科研和行政于一体,对全院各项工作全面负责[9]。教师则兼具教学者以及研究者的双重身份,担负着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的职责。由此可见,学校、学院、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承担着教学职能的“执行者”,制定并执行着教学计划,“执行者”与“受教者”的行为以及互动决定着教学效果。实践教学作为现代大学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学校、学院、教师在其中同样发挥着“执行者”的作用,因此,综合三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创新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其实现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发展.

二、学校要整合校外资源,扩展实践教学的校内平台

西班牙思想家加塞特认为大学的使命是知识的传承,他在《大学的使命》中说:“大学的任务在于向人类传授时代文化的全部内容,向人类清楚真实地展示当今个人生活必须得到阐明的巨大世界。”因此,伴随着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目前各大高校给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参与实践教学的机会,主要包括勤工助学、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习等,而学校如何在推行这些实践教学时更好地发挥其“提供实践平台、整合实践资源”的作用,这是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扩展校内的实践平台

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作为实践教学却未取得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主要原因是在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学生一般抱着“赚钱”“娱乐”等心态来参与,实际上实践是与教学脱离的。以勤工助学为例,勤工助学作为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改善自己生活状态、强化自身融入社会的实践教学方式风靡各大高校,但目前我国学生选择较多的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是家政家教、快餐外送、校园、餐厅服务员、直销代购等。这些勤工助学的工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却与教学严重脱节,更是与专业无关。而目前学校在学生勤工助学上的扶持仅局限于设立一个勤工助学中心,作为学生与服务对象的中间联络人为学生收集、归纳一些关于家政家教方面的信息,并收取小额的信息费用,而忽略了学校本身可以给学生提供的勤工助学的机会。针对行政管理专业的特殊性,以及学校本身具有的行政色彩,学校可以开放一些部门,如学院党政办、教学科研部、学工部、财务部等行政部门,为学生提供助理——协助行政部门的日常工作、助教——协助教授的授课工作、助研——在老师的指导下协助科学研究的工作等岗位,使学生在寓学于用的过程中获取一些报酬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并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实践教学效果。同样地,公益活动亦可通过学校举办的学术性讲座、年会等大型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些志愿服务机会而不仅仅局限于敬老院服务等传统的志愿服务内容,在增加学生的志愿服务经验的同时,亦可使其身处实践以及学术的氛围并深化其专业知识以及扩宽其知识面。不同于勤工助学、公益活动等的以实践为重辅之以专业知识的强化,社会调查则是以专业知识为主、指导实践为辅的实践教学,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学校发展等方面的课题,也可以采取竞赛的形式等来激发学生的调研兴趣,强化社会调查的实践教学效果。如中南大学的公共管理学院就展开了以“调研中南”为主题的系列调查,其主要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学校的规划等,这些调查由于其接近生活、可操作性强、调研效果显著等在学校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锻炼了学生的问卷设计、调查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学校是一个拥有实践资源和实践平台的宝藏,需要学校以开放的态度给学生提供多元的实践平台,才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实践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二)整合校外的实践资源

学生在本科学习的过程中一般会经历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两次社会实习,其中专业实习主要由学院组织与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来开展,毕业实习则由学生通过结合就业方向进行自主应聘的方式开展,从中可以看出学校在学生社会实习上的责任缺位。多数学生通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终将迈入社会,作为社会“新人”往往会因缺乏工作经验而遭遇挫折,此时学校应该发挥其整合资源的能力承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责任,例如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校府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边实习、边学习”的实践机会,其作用在于: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强化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首先,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定期整理与公布相关企业的实习信息,将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而不仅仅在毕业季才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信息整合能力及就业指导作用;其次与企事业单位协商,合理设定学生实习入职标准。在学生实习求职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学业与实习的冲突而错失实习的机会。例如企业常会要求工作日中一周要工作三天、四天,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闲暇时间较为零散而无法参与实习工作。在这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调整教学时间安排以适应企业的要求,同时可以与企业协商,增强学生实习时间的灵活性。最后构建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学校在与企事业单位的交涉过程中,应致力于定期获得企事业单位的岗位支持以及定期向企事业单位输送人才的双向互动,形成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

三、学院要改善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在学校的管理体系中,学院作为中间的行政管理层次和学术管理层次,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要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突出专业特性。要发挥实践教学层级中的中介作用,学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改善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往往决定了教师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重点,这会对学生的学习体系和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取向虽然逐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构建了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学科课程体系,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普遍。因此,实现专业的纵深发展并构建专业化的实践模式的当务之急便是加强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权重,增加实践教学的学分。具体地可以要求教师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开展案例分析、实践作业、对抗辩论、方案规划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赋予特定的成绩比重,把“平时成绩+末考成绩”的原始成绩计算方法改为“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末考成绩”的成绩计算方法,其中实践成绩应该区别于平时成绩的课堂答问、出勤率等,仅以课程定的实践环节为考核对象。除此之外还可以专门设置一些实践教学课程,如开设以政府官员、企业家等为教师的课堂来提供实践的指导,模拟实验等。虽然“实践与理论”的平衡很重要,但是只有好的理论基础才能指导更好的实践,因此在进行实践教学项目前,夯实理论教学的基础也是不可怠慢的,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不仅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的权重,也应该完善理论教学的逻辑体系。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衔接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深度。具体到公共管理的课程设置而言,要注意循序渐进,注重学生发展特点。从我们访谈的结果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一年级注重学生的通识教育,奠定专业基础理论,如设置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等课程;其次,大学二年级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基础的夯实,如设置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统计分析方法等课程,同时还要兼顾理论基础的深化,开设一些理论比较类型的课程;第三,大学三年级学生发展方向初具雏形,可以针对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开设不同领域的选修课程,注重学生个性与特色,如可以开设公务员相关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学术研究类的课程等,依据社会热点以及师资力量设置不同的研究方向;第四,大学四年级学生有更多自主发展的需求,学院在课程设置上避免学习压力过重,给学生留出更多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时间与空间。总而言之,在课程体系设置时综合任课老师以及学生的意见才能做到课程设置的合理化并得以完善。综上所述,以培养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兼具的学生为目标,完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应是学院致力于专业化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的工作的重心。

(二)改善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

建立考核机制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考核机制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和激励作用。目前,各大高校的考核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重结果,轻过程”,因此针对考核方式的完善的重中之重便是从“结果检查向过程考察转变”。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存在大量的社会实践项目,如暑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等各种研究项目,这些社会实践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更是能使学生“知天下事”,而摆脱“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理论扎实实践缺乏的状态。但是结合针对学生进行的暑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等科研类实践教学的参与方式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由于这类科研项目普遍具有耗时长的特征,学院在评估其实践教学成效的时候集中于对结果的检查,因而忽视了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培养与训练的问题,导致在此类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完成暑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的方式通常是撰写一个开题报告,然后胡拼乱凑一个结题报告,忽略了其中最为重要的社会调查过程,使得结果好坏皆有,且不乏鱼目混珠。从实践教学的意义上来说不仅忽略了实践,也偏离了教学,养成的是“走捷径、搭便车”的习惯。为了缓解上述现状,一方面,加强不定期的抽样检查。一般的社会实践均是集中在中期检查和结题报告,而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因此可以组织一个检查小队,成员应该包括学生和老师,可以与勤工助学的助研岗位挂钩,对社会实践过程进行不定期的抽样检查,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紧迫感,因检查压力而努力;另一方面,配备相对完善的奖惩体制。社会实践的成功一般是通过对研究的结果评估,发放课题经费以及颁布奖项,会产生全有和全无的两个极端,这样会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配合不定期抽样检查,设定一些中间奖励环节,例如对于好的研究框架、好的问卷设计进行奖励;对于偷懒懈怠的行为及时惩处进行制止。除此之外,针对社会实习类的实践教学,杨述厚、李百齐[7]等人提出了实习单位和学校双向考核体系,实际操作中,基于专业特性,学院检查实习成果更具专业的角度,而且更便于管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参与的方式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学院应致力于此进行考核方式的完善与开发,以实现实践教学更具专业特色。

四、教师要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教师作为实践教学活动中直接的执行主体,不同于学校以及学院,首先,教师作为一些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主体,其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直接决定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利益相关者,教学成果的好坏往往会影响教师的绩效、职称评定等;再者,教师作为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主体,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因其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往往更能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故如何实现实践教学的个性化发展便有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一)创新教学内容

目前,教学内容更多的仍是聚焦于传统的理论教学。传统的理论教学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工作提供一些理论指导,但是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表达的一样,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理论的价值,并结合社会对实践能力的重视,可以发现“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才是适应社会的教学理念。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要求:一方面,理论教学依然是教学活动中的基础,不可废弃,不可懈怠,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中流砥柱,加强建设,加强完善。这便要求教学内容必须从传统的“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改进,强化实践的重要性。教学内容的来源主要有现有的经典著述、理论以及教师自己的研究。从经典著述的教学来说,经典是经过时间检验而沉淀的,其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化,经典著述的内容可能出现时代局限性、内容陈旧等缺陷,因此教师应及时更新对经典著述、经典理论的评述与认知;从教师自己的研究来说,教师一般倾向于“专而深”的研究,这样便会造成教师的研究领域较为单一,长期以来教师的知识体系可能比较局限,因此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弥补彼此间知识体系的缺陷,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教师们可以以“借用外脑”的方式,充分利用教师间知识差异,达到互补积累,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形成最佳教学方案。除此之外,“双讲形式”等教学方式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总而言之,丰富的、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指导,更是能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理论及实践能力。

(二)创新教学手段

(1)创新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创建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是行政管理专业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我国的案例教学起步较晚,案例教学的运用完全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教学习惯,为应对时代要求,创新案例教学势在必行。首先,教师应制定案例选择的标准并严格按标准施行。案例的选择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掌握案例选择的标准并严格执行才能提高案例教学的成效。在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案例选择标准为小劳伦斯•E.列恩提出的“星级质量”案例标准,它包括提出一个没有明显正确答案的问题;明确必须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的主角;需要学生运用案例中的信息去思考问题;需要学生进行批判性、分析性的思考;具有足够的赖以进行深入分析的信息[10]。简单而言,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必须能制造困境、激发探讨与思考,并切合课程主题。其次,教师应投入时间精力去建立行政管理专业的“案例库”。案例库的建立不仅利于教师的教学,更能使学生通过选用案例后强化对理论的学习,然而案例库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并且入库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时代性、针对性等特征,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面临很多挑战,因此除了教师主体之外,同时也需要学院、学校的支持。最后,案例教学的运用应结合其教学目标而选择不同的引入时机。一般来说,案例教学的引入可以有课前引入、课中引入、课后引入三个时机,且其作用各不相同:课前引入有利于营造一种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氛围,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课中引入可以激发学生互动交流的欲望,从而刺激学生对问题认知的创新;课后引入可以延长学生研究问题的时间,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依据上述三种不同的作用,教师可以结合其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协调安排,以实现案例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创新模拟实践机制。随着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吸收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教师对多媒体、网络技术的简单应用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教学手段的创新势不可挡。模拟实践机制变成了教学手段创新的最优选择,而较多学校也通过选用视频、音频等文件结合课程体系来模拟教学内容,将学生带入到模拟情景中,增强了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应该尽量创造学生深入基层教学的机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社区、基层政府、企业中的个别部门,结合课程要求进行现场教学,与此同时,学校或学院也应该鼓励教师去社区、党政机关担任顾问等,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更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综上所述,无论是创新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其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视。随着市场的变化莫测,学生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只有结合专业的特色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作为人才“输出地”,人才的竞争力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高校的竞争力,因此无论从高校发展前景,还是专业发展的需求考虑,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目标。创新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输送了“氧气”,成为解决行政管理专业不良现状的直接有效的方式。在人才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缩影的当下,教育创新必然能为人才培养创造新的突破点。

作者:张桂蓉 杭南 单位: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江,叶永成.树立三大意识构建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方法——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6):176-178

[2]何俊武.论行政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型的实践教学模式[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23):74

[3]张继亮,王映雪,何颖.公共管理类专业实习校府合作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6):58-59

[4]张云英,刘艳斌.校府合作育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4(3):82-84

[5]魏红征.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教育评论,2013(6):24-26

[6]赵京国.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2):117-118

[7]杨述厚,李百齐.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06(6):78-81

[8]彭春妹.大学教学:应然、实然与当然[J].大学教育科学,2010(3):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