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教育思想

语文教育思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教育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教育思想

语文教育思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叶圣陶;语文教育;教学过程;教育本质

中图分类号:H319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不仅揭示了当代语文教育本质,同时还为当代语文教育过程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方法,我将从以下方面探讨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影响。

一、当代教育过程和教育本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过程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学会自学,以至坚持终身自学的过程。教育就是教人自我教育,同时教学相长,互相教育。

(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决非“空瓶子”,等着“揭开瓶盖,把各种知识、各项道德条目装进去”;“学生是主体”,是“有生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予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这种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是以人的发展为教育出发点和归宿的教学论原则。“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理念加以倡导,其中“自由”强调的就是学生主体性和个性的培养。这种自主学习有两方面的意义:意识提倡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人,不依赖于老师和他人,在学习中,能自我规划、自我组织、自我促进;而是学生在教学中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有自己的独立的思想意识,能发表自己的见解。由此,当代语文教育必须由教师本位转变为学生本位,由传授现成知识道理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必须“把倚赖性的‘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性的‘自我教育’”。

(二)教育过程要以到为主,逐渐放手,把“达到不需要教”作为追求目标。“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好比扶孩子走路,能放手时坚决放手,是一条规律”。教师要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自己衷心乐意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昂首前进”。实际上,叶圣陶先生提倡的就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遵循教学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一种教学类型,与“注入式教学”相对。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首次提出“启发”一词,此后,《礼记》中提出“君子之教,喻也”,主张“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提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被认为是欧洲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叶圣陶认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并且适应社会变化,自学一辈子。因此,教学的功能本质上就在于“引导自学”。“引导自学”,既指引导学生在知识、技能上“自为研索”、“自我历练”,又指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品德上“自辩是非”、“自我修养”;既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实践;既包括学习方法的指导,又包括自学动机、态度、习惯、精神的培养;既是引导学生在校时主动学习,又是引导学生将来终身自学。这种“引导”,不仅是“言教”,而且是“身教”。

中国古代就有“知也无涯”“学而不厌”之说。所有做人的必需的东西非常之多,教不尽的,时空有限的学校教育只能取其重要的,作为例子来教;何况学生将要独立面对的是一个知识信息爆炸、社会多变激变的时代,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无论是谁,从各级各类学校出来之后还得受教育,大学生和研究生毕了业并非受教育的终结。那时候哪儿去受教育呢?从社会各方各面都可以受教育,只要自己有要受教育的坚强意愿。这就是自我教育,简化地说就是‘自学’。自学能力的强或弱根据在校时候所受教育的好或差。假如在校时候常被引导向自学方面前进,学生有福了,他们一辈子得到无限好的受用。而且,不但他们自己,社会和国家也得到无限大的利益。”因此,教育过程必须是使学生在校时候就学会自学的本领,为他们终身教育、终身自学、终身发展、终身幸福,成为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奠定基础。

二、教学方法:自悟和习惯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学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悟”,他说:“写作知识短文不列在单元末尾,甚好。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谈知识。或以为多讲知识即有裨于写作能力之长进,殊为不切实际之想。”让学生“自悟其理法”,“自求得之”,也就是说,教师不能直接将写作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能引导帮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去获得写作知识。“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他说“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实质上,都是针对以学生为本位的原则提出的。

总而言之,叶圣陶教育理论的形成,有着丰富、深厚的基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哲学纲领,具有独创的简介、丰富的科学内涵与时代精神,体现着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和认为情怀。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新课标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它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途径,其语文教育思想用于教学实践,定将照亮语文的新课堂。

参考文献: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第726、739页

语文教育思想范文第2篇

叶圣陶先生生于十九世纪末,从十八岁踏入教师行列,直至二十世纪末生命的尾声仍在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燃烧着对学生的无尽热情。他在教育行业纵横五十八年,是二十世纪教育界泰斗级人物,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曾这样说道:“在中国的语文教育界,朱自清、夏丐尊、叶圣陶是耸立在三四十年代的三座高山;其中叶圣陶的活动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时间最长,影响最大,他留下的宝贵遗产无人能比,一代宗师,万代垂范。”其实关于叶圣陶先生的活动一直到今天仍然活跃于中国教育界,他的教育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所谓实践出真知,叶圣陶先生正是用自己全部的生命探求着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是每位从事教育人的灯塔。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近一个世纪以来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助推器,引领着教育事业健康蓬勃的发展,从语文学习到大语文观,影响我辈的方方面面,他所提出的习惯培养说、语文工具观及驻扎在每位教育者心中的“教师为了达到不需要教”都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儿童与青年的成长。

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提出叶圣陶先生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实践与思考总结最终得出了一句至理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此为教学上层,在1922年时,叶圣陶先生首先提出了“目的在使其自生需要,不待教师授予”,意思是说语文教学的意义是让学生自己感觉到需要学习、想学习,而不是按部就班的等待教师来教。这是这一观点的雏形。在解放后,陶行知先生又在不同场合宣扬这一观点,小部分教育者渐渐得以知晓,到了1962年,他再次提出:“我近来常以一语语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感,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探究,自求解决。故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至此先生进一步提出了如何践行这一思想,他要求教育者改变从前以授课为主的教育模式,变灌输式为诱导式,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用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懂不会不知的知识,再不是“不懂就要问”,而是不懂就要自主探求,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做学习的主人。经过了十五年的探究与发展,终于在1977年12月叶圣陶先生为《中学语文》杂志写的题词中,正式以刊物的形式向世界发表他最为严谨、科学,经过实践检验的语文教育真理“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是叶圣陶先生半个世纪语文教育思想的高度浓缩,是高屋建瓴的指导思想,以此为目标,他同时又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指导办法与具体措施,只有把基石打造牢固,一步一步按照叶老打造的语文教学体系践行,才能让学生达到金字塔最上层的教学目的。

二、知行结合,培养学生习惯。

如果想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最高目标,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长时间坚持与培养的。叶圣陶先生曾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书中说:“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他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养成是贯穿语文教育始终的桥梁,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学习能力上有所提升。

除了学习语文的行为习惯外,叶圣陶先生还专门针对阅读与写作的养成习惯上做了研究与阐述,他在《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一书中提到,阅读书籍并不是太难的事情,只要能够根据书籍的性质进行区分,该翻查的就翻查,该分析的就分析,需要根据全文理解大意的能够理解,明白作者的言外之意,甚至能够指出作者没有考虑到的遗漏之处,如果能够到达这样的程度,那么阅读习惯便算是养成了。关于写作习惯的培养,叶圣陶先生也在《论写作教学中》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写作习惯主要应从两方面进行培养,首先要有所积累,所积累的尽量用文字去表达,另一方面就需要将表达的文字进行修饰,在遣词造句的技术上花功夫下力气。

如果你认为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观只停留在语文的学习中,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他认为一个健全的公民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良好习惯”,他在学生教育的德智体与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做出了习惯培养的目标与要求,如在德育方面要求学生在待人接物与对待工作方面要真诚有责任心的好习惯;智育要养成主动寻求知识和学习娴熟技术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有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学生要有热爱祖国、关心他人、礼貌诚信、虚心自强的个人修养与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的习惯养成说,不仅是对语文教育出发,更是宏观的涵盖了学生教育阶段的学习及生活,从学习到做人,从方方面面对学生提出了习惯养成的要求与教育者应该实现的教育目标。

要真正学好语文,必须要求教师将习惯的培养落到实处,让学生明白得更多,兴趣更浓,性情丰厚,即知即行,知行合一。

三、语文工具观。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育的手段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这些其实就是学生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能力,都是与语言的运用不可分割的,学习语文就是掌握好思维与运用的工具,从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语文是学习语言的一门学科,而语言是人们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叶圣陶先生经过了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后得出了语文工具观。这一观点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含义,首先语言是人类生产与生活必不可少的,而语言能力的提高需要靠语文的学习,所以语文的学生在人的一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再者,语文教育的存在又不仅仅只是一个工具,他以生活为本源,训练思想培养习惯,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公民,这与的肢体全面发展的新课标要求是十分契合的。四、秉承叶老思想,逐梦教育飞翔。

语文教育思想范文第3篇

一、语文教育的目的

我国历代的家训都十分重视对子孙道德修养的培养,家训大都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要求子孙修身养德。在《颜氏家训》首篇《序致》中就指出本家训的写作目的及宗旨是为了“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在《勉学》篇中颜之推更是直接指出读书做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颜之推认为读书可以开发智力,提高认识,以有利于自己的行动。

除此之外,语文教育可以使学生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朝廷,军旅誓诰,敷显此意,发明功德,牧民建国”则进一步阐发了写作的实际功效。这一观点对当今的写作教学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应付考试,学生通常都处于一种“要我写”的状态,而且学生写作的文体大都局限在记叙文、议论文等固定的文体上,对实用类文本知之甚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克服以往作文教学的种种弊端,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并加强对实用类文本的教学。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要调整好原有的写作教学文体与实用类文体教学之间的关系,不可喧宾夺主。

二、语文教育的内容

《颜氏家训》内容涉猎广泛,虽然是以家庭教育为主,但仍然可以从书中找出关于语文方面的因素,其中关于语文教育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识字写字

语文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汉字则是中国语言的载体,是与汉语对应的文字,只有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一步的W习,在《颜氏家训》中,亦是提出了关于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字音、字形以及书写的要求。

1.知音识义,注重差异

在识字写字教学方面,认识汉字的首要前提是认准字音、读准字音。颜之推强调“夫文字者,坟籍根本”。对待汉字要“皆欲根寻,得其本原”。对于不认识的字,不能“忽不经怀”,须经常翻阅相关书籍,以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去探究,而不是妄加猜测,必要时可请教老师。在《颜氏家训》中他还提出“不知书音是其枝叶,小学乃其宗系”。强调汉字读音是细节,字的词义才是文字的根本,重视读音的同时还要理解字义,做到音义结合。

此外,颜之推非常重视语言的地域差异与古今差异,在《音辞》中他指出:

“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已来,固常然矣。”

“古今言语,时俗不同;著述之人,楚、夏各异。”

颜之推深刻意识到语言差异存在的弊病,提出了通用语言的概念,统一语言,减少社会中因语言不通引起的弊端,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当今社会,普通话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具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言语方面进行教育,规范使用普通话。此外,方言的存在与规范普通话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方言教学仍是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对普通话的重视让人们逐渐忽视了方言的重要性,但我们必须明确方言的存在有利于研究地方传统文化,也为普通话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如果只注重普通话,忽略方言,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处理好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

2.规范字形,正确使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也在不断地演变,由当初的甲骨文、金文到后来的隶书、楷书。在颜之推所处的南北朝时期,楷书逐渐成为了主流字体,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流传下来的汉字、文章等存在很多的错误之处,为了避免以讹传讹,颜之推对一些经、史文章等存在的错误之处进行考证、更改,这对汉字的规范使用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此外,他还提出在写字时要时刻注意字的规范性,做到正确、美观、大方,在书写汉字时不能“至为一字,唯见数点,或妄斟酌,逐便转移”;更不能造字,不懂的汉字不随意改动,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在书写中体会书法独特的魅力。

(二)阅读教学

掌握了一定的汉字之后才能进行整句整段的阅读,不同的阶段要阅读不同的文本。“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颜之推认为阅读是最容易学习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技艺,在《颜氏家训》中我们可以探寻出许多阅读教学的经验,为当今的阅读教学提供借鉴。

1.勤勉好学,博览群书

颜之推在《勉学》篇中开门见山,提出“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又列举了古代文人志士勤勉好学的例子,如“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鼓励子孙要勤于学习,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颜之推勤勉好学的观点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颜之推还提到“夫学者贵能博闻也”,“涉百家之书”。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积累知识,增长见识,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当今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仅只局限于教材上所给的文本,还要积极拓展课外阅读,不仅仅要阅读经典文学著作,还可以广泛涉猎其他方面的文本,比如历史文献、科学著作等。不同的书籍涵盖的知识面不同,广泛涉猎可以促进学生文化内涵的提升。同时,颜之推提出不同版本的书籍对不同内容的解读也存在差异,这对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解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探究的能力。

语文教育思想范文第4篇

(一)工具性

大学语文不仅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也是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对其他学科具有支撑作用,同时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是人们进行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另外,大学语文还能有效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进行创造性地开发,这对于帮助学生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以及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引导性

大学语文课程是通过感官的、形象的、直觉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它更注重对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影响和感化,因此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按照语文课程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指导。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学生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发展,在新的市场形势下,我国学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原来的知识型人才开始转向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就迫使我国大学生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必须要做出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提出新课程改革标准,对传统的应试教育进行改革,而逐渐开始重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思想性、政治性、主体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其中思想性主要体现在其思想转化和交流活动中;政治性主要体现在其教育的目标上,它是以一定的阶级关系为依托的,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是实现政治任务的重要手段;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其具有民主的特点,能够使客体产生主体性,并进行自我教育;渗透性则主要体现在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以及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三、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共通性

大学语文的教育目标是通过引导、启发和感染等形式对学生思想、情感和精神方面进行塑造和培养,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我们提出,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是一种能够有效推动语文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以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化和语文教育的多元化的重要研究和发展途径。大学语文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开拓者和实施者,在教学活动安排中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巧妙地融入大学语文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找准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对语文教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行确定和处理。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地创新和改革,制定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从而使大学语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四、将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的策略分析

(一)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

语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包含了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源,其中有很多关于我国历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的内容,通过对语文中历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的学习,传递爱国因子,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历史责任感和自豪感,这对于促进我国的发展,塑造学生理想人格,提高人文素养,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延伸,宣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并传递其中的爱国因子,在重视智慧传承的同时重视道德的教育,强调学生向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方向发展,这对于帮助学生塑造理想人格,提高人文素养,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语文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存在的载体,它是动态的观念之流,在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历时性、集合性和相对稳定性为一体的动态平衡系统,它包含了许多珍贵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等,这些都是人民性和民主性的优秀传承,对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灭亡往往是从民族文化颓废和民族精神萎靡开始的,由此可见,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发扬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以建立精神家园、确立民族身份、树立文化信仰对于确保我国文化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将大学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和塑造,这对于奠定我国民族精神的根基来说意义重大。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合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为中心,充分发扬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语文是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综合体现,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应用价值。在语文的教学中主要是倡导以德感化、以情动之的教育方法,提倡推人及己、修己安人的教育方式,这能够改变传统思政教育中主客体逆反的关系,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尊重主体功能的发挥。要想发挥语文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丰富语文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途径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语文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厚德载物,贵和持中”的中和教育来帮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的精髓进行理解,进而树立和谐发展的观念;也可以通过汲取“天人合一”的人文追求,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另外,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学习做人处事原则,并形成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等优良品格,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义利”教育,使学生形成宽容的心胸,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四、结语

语文教育思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代蒙学;知识与道德;中学语文教学;自主学习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非常重视教育,将其视为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事情之一。同时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文化,这些教育思想和文化是人民长期教育探索精华的结晶。继承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文化是构建中国特色教育体系,形成中国特色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蒙学教育作为自古以来文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人在民族发展历程中对启蒙教育的艰辛探索,继往才能够开来,只有继承古代优秀的蒙学教育思想,才能够搞好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学。因此,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归纳整理了古代蒙学教育思想的精华,结合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实际,阐述蒙学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期望能够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对中国特色的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提供有效建议,进而达到促进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初衷。

一、古代蒙学教育思想

笔者通过对古人启蒙教育思想的有关论著进行整理,得出古代蒙学教育思想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知识与道理相融合的教育理念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是因为其非常重视教人如何做人的教育。启蒙阶段就将做人应该了解的知识及道理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纵观古代的蒙学教材便会发现其中无不贯穿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既让学生掌握知识又将育人的教育思想理念蕴藏在教育教学中。如启蒙教材《三字经》中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1]。这句话的意思: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通过12个字,不仅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同时将做人应该具有的天性及教育对人后天造成的影响这一道理都明确地表达出来了。又如被称为百科全书的蒙学教材《幼学琼林》,里面包括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知识,还有许多蕴藏着深刻做人做事道理的名言警句、成语故事等内容,可谓是古人启蒙教育做人与做事最完美的结合。以“蜀犬吠日,比人所见甚稀;吴牛喘月,笑人畏惧过甚”[2]为例,蜀犬吠日和吴牛喘月等作为成语和典故,囊括了丰富知识的同时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巧妙地将知识教育与道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弟子规》也是我过古代著名的蒙学经典教材,如“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3],古人在开头几句就将做人与做学问之间的关系道理及知识完美的展现出来了。古代很多蒙学教材的共同思想理念就是让学生从刚接触正式教育起就将知识与道理完美融合起来。思想理念是行动的指南,知识与道理相融合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思想的行动指南。

(二)侧重做人的教育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以儒家文化教育为核心,兼收佛、道等各家学派思想文化。各家思想文化的共同点都是教人如何做人,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其实就是做人教育。做人教育是我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文化教育传统,也是我国古代一切教育的目的。如古代儒家《大学》中的8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修身,而修身其实就是做人的根本,也就是做人教育。8条目无论是分开来看还是总的来讲其欲阐述的意义都是以做人为根本目的的,提倡修身之道。蒙学教育也是始终以教人如何做人为根本目的,如《三字经》中有“人不学、不知义,幼不学、老何为”[4],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如果不进行学习,就不能够成为真正的自我。小的时候不进行学习,等到长大后什么也干不成。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里的“学”不仅仅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泛指后天所接受的各种习染本领。通过教育达到做人的目的,其实就是做人教育。蒙学教材《幼学琼林》,从人类社会的各领域阐述了做人教育,如“毛遂片言九鼎,人重其言;季布一诺千金,人服其信”[5],这些成语典故其实就是通过古人做人的方式方法来教人如何做人,都是在进行做人教育。《弟子规》通篇都在阐述如何进行做人处事的教育,如“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6]等,这些知识看似浅显易懂,其实都在宣传如何进行做人。蒙学关于做人教育的思想不仅仅局限于以上所提到的这些方面,而是蕴含于古代一切蒙学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三)注重人类文明传承的教育内容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拥有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的文明,在于其非常注重对本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优秀文化地继承,这一点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其中教育方面最为突出。蒙学的教育内容便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十分注重对人类文明的传承。蒙学教育内容多是对前人积累的智慧进行总结归纳,通过简单易懂的文字进行表述,使得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人类的精华能够方便快捷地传递给一代又一代人。可见,蒙学在民族文明传承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谓人类文明传递的重要载体。如家喻户晓的蒙学教材《三字经》,在这本书中随处就可以发掘到有关人类文明传承的内容,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7],就是最好的例证,通过简简单单的12个字将孟母善于通过教育环境的改变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自身教育子女的母亲形象展示出来,蒙学教材以这种方式将人类文明继承了下来,同时也起到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文化的作用。又如《幼学琼林》里的“《大学》首重夫明新,小于莫先于应对。其容固宜有度,出言尤贵有章。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8],寥寥数语便将古代教育典藉《大学》及其阐明的事理展现了出来。再如《弟子规》中提到的“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9],通过简短的12个字告诉人类应该怎样传承人类文明。不难看出,蒙学做为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注重的人类文明传承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注重单独汉字教育的特色

古代蒙学的一大特点是非常重视字的教育,其将教会学生掌握汉字做为教育教育的重要目标,形成了注重单独汉字教育的特色。蒙学注重单独汉字教育的特色可以从多方面体现出来。从蒙学教材的名称及编排均可以看出其非常重视汉字教育,如3字连在一起的《三字经》《弟子规》,二者都是通过3个字的句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又如4个字连在一起的《幼学琼林》,其通过4个字连在一起的句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类3个字和4个字连在一起的句式的教育较容易帮助学生记忆,且这些教材非常重视从易到难的编排理念。从教学过程来看,传统蒙学的教学都是教师读一句,同时要求学生字正腔圆的跟着教师读,且必须能够准确无误的读出来,直到能够读得滚瓜烂熟为止,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另外传统蒙学教学还非常重视习字的教育,如对学生习字的坐姿、笔画顺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还规定了习字的顺序:先临摹仿写、后自己写。文字作为民族的符号,重视文字教育,将文字教育视为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注重单独汉字教育的确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

(五)重视学生实践自我提高的教育方法

古代蒙学十分重视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提高的教育方法,如宋代的大儒朱熹,就曾经对自己的学生说过“学问需要你自己去学,某不过是个共同商量的人”。重视学生实践自我提高的教育方法还体现在蒙学的写作教学之中。我们知道古人非常乐于并善于写文章,其基础多是在蒙学阶段打下的,具体体现在古代蒙学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启发学生将现实所见所闻用文字表达出来,如对对子,均是从现实中取材进行对,好处在于可锻炼学生运用文字的表达能力,如果没有对现实的仔细观察和体悟,便很难写出富有真实情感的语句。另外,古代蒙学注重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所学用在生活和学习中,激励学生通过实践不断地提高自己。这在《弟子规》《三字经》等书中都有体现,特别是教育学生为人处世规范的《弟子规》,先生将规范、做人的要求等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体悟和提高。

二、古代蒙学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贯彻落实育人理念

各级各类教育中,教书与育人都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对中学来说亦是如此。随着高考的改革对语文教学的重视,且将语文分数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30分,这便直接导致了学校、教师、家长等群体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语文成绩,特别关注学生在语文科目上的分数情况。处于基础启蒙阶段的语文教学得到重视本是一件好事,但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单纯为了学生考试分数而教的突出问题:教学跟着考试走,考试怎样出题,教师就怎样教,如教师在教学生作文写作中就流传着龙头、猪肚、凤尾等“投机取巧”的教学方式。这是典型地过分追求教书职能而忽视育人职能的教学模式,解决途径之一就是将育人理念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那么如何将育人理念贯彻落实到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实践中呢?首先,学校等有关部门应认识到中学语文教师育人职能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方式对中学语文教师的育人方向进行正确地价值引导,可通过专家讲座、转变教师的量化考核方式等进行引导;其次,教师自身应该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师可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先进教育思想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点;最后,需要教师逐渐养成自觉地将育人理念贯彻到教学中去的良好习惯。

(二)强化立德树人教育

古代蒙学侧重做人教育的目的与当前教育界所倡导的立德树人教育是一致的。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强化立德树人教育呢?首先,教师应该形成树人教育思想意识,教师拥有树人的思想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关注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可塑型的人才看,才能够形成树人教育思想意识;其次,教师应自觉地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和政策,如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和国家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方针等,教师在不断地学习中,不但可以扩充学识,开拓视野,同时利于其形成全新的育人自觉性;最后,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将立德树人教育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三)强化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民族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的符号,如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孔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培养能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世界眼光,同时能够掌握建设现代中国所需才能的人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时代使命。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有关部门及教师应认识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强化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可通过时代需要及语文教学的目的进行思想动员;二是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深入发掘其中有关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如文言文、诗词等,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鼓励学生多诵读国学经典三、百、千等内容,提高学生的古代传统文化兴趣。

(四)重视字词教学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轻视对学生进行字词方面的教学,许多学生存在不会写甚或不会读字的现象。古代蒙学重视习字的教育特色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开展字词教学有哪些启示呢?首先,从思想上提高对中学语文字词教学的认识。需要有关部门及教师鼓励学生树立终身学习字词的好习惯,引导学生遇到生字、生词时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字词教学。最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字词的习惯,教师可适时地教学生一些学习字词的基本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自主的学习字词,这也是字词教学的终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