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低碳经济培训

低碳经济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低碳经济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低碳经济培训

低碳经济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工教育培训;地勘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0 前言

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日益激烈。地勘经济要想在激烈的市场取得长足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人“人才”这一核心竞争力。然而,人才离不开企业的教育培训。因此,如何有效加强地勘行业职工教育培训,建立一批高素质、高效率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促进地勘经济快速发展,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 地勘行业从业人员现状

目前,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地勘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才流失严重。招聘与引进是目前建设我国地勘行业人才队伍的主要途径,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本单位现有人才的科学培养与合理利用。第二,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地勘行业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大。目前,地勘单位复合型人才严重紧缺,影响了地勘单位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第三,技术工人断档现象日益凸出。比如:电工、焊工、钻工等工种配备难以齐全。第四,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老化严重,不利于提升职工团队的活力和整体实力。第五,职工教育培训方式和内容有待进一步优化与完善。第六,专业结构不合理。地勘行业既需要石油砖井、地质、开采等方面的技术专业人才,也需要经济管理、生产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型人才。目前,我国地勘单位人才比例失调的现象日益严重,不利于地勘单位健康、快速发展。

2 加强地勘行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一)推动地勘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近年来,我国现代化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以不断提升。在这种环境下,职工教育培训的必要性不言而喻。教育之所以一直以来深受重视,在于它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企业和所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和文化一直是相互依存、影响和制约的有机整体。先进的文化对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落后的文化则是贫困的主导因素。因此,地勘经济发展不能离开先进的地勘相关文化知识,作为职工获取先进文化知识最为有效途径之一的职工教育培训,自然必不可少。

(二)实现“效率驱动”模式的必经之路

“效率驱动”模式即以追求效率为首要目的模式。要想我国地勘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实现经济模式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型”到“效率驱动型”的成功转变。人力资本属于活的智力型资源,具有显著的收益递增性,可以通过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来改变生产过程相关技术。人才属于可再生资源,知识更新是人力资源的核心。因此,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训和学习来不断提升企业职工的工作技能、创造性思维和适应性,从而提升职工工作效率和质量,推动地勘经济发展。

(三)促进地勘行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地勘行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地勘行业相关专业人才的共同努力。然而,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相对滞后、人才培养不能有效满足需求、职工素质偏低等问题大量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勘行业相关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因此,加强地勘行业职工教育培训势在必行

3 地勘行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并完善企业人才培训机制

建立并完善企业人才培训机制是地勘行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影响着人才培训的效率和质量。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摒弃传统落后的培训理念,狠抓职工教育培训的力度。第二,制定相关制度,明确地勘行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相关媒介,进行大力宣传,确保地勘行业职工时刻铭记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第三,不断更新、完善培训内容,立足于促进地勘经济发展这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开展相关培训工作。比如,设立人才培训专项基金,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培训方式,为地勘行业培养业务能力好、管理经验丰富、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第四,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的激发每位职工的潜力。第五,全面落实目标考核机制,科学、合理的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并针对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育培训的内容与方式。

(二)重视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实用性是地勘行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必须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主要包括技术职工技能培训、管理者业务培训、新进人员岗前培训、职工适应性培训等。

(1)技术职工技能培训

技术职工技能培训是指对技术工人从事工作所需技能的相关培训。培训目的是为了有效提升工人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操作的规范性等。

(2)管理者业务培训

管理者业务培训是指对管理人员管理和领导能力进行的培训。培训目的是为了提升管理者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与管理水平密切相关的能力,从而提高其工作的计划性、组织性和有效性。

(3)新进人员岗前培训

新进人员岗前培训即持证上岗培训。具体而言,是指按照新进人员岗位的具体要求而开展的专项培训。培训目的是为了取得从业资格证,满足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

(4)职工适应性培训

职工适应性培训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本单位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企业文化、规章制度以及职业道德等。培训目的是为了职工更加了解地勘单位,增进组织凝聚力。

(三)采取岗位轮换制,全面落实轮岗培训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勘单位采用的是单一岗位制度,即员工在同一岗位上重复工作几年甚至几十年,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职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显著下降。与此同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腐朽思想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整个团队的朝气和工作效率,不利于地勘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著名学者库克通过库克曲线证明了保持员工流动性更加有利于发挥人才的创造力,更有利于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岗位轮换制的实施迫在眉睫。岗位轮换制能既够让地勘单位职工时刻处于学习新知识的状态,也能够最大化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促使职工在工作中永葆活力。再者,岗位轮换制还有利于加强人才之间的互相沟通与交流,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形成。

4 结束语

人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企业竞争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地勘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培训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国地勘企业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定期为职工举办系统培训课程,不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让职工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够与时展同步,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促进地勘经济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石长玲.加强职工教育培训促进地勘经济发展[J].对外经贸,2014,03:71-72.

[2]林承轩.加强职工教育工作促进地勘经济发展[J].山东国土资源,2004,06:12-15.

低碳经济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成本;企业收益;低碳核算指标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26-03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行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此以企业为对象研究其发展低碳经济的最佳模式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重点[1]。于是,有关企业低碳经济评价及核算的相关理论及实践探索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如国际上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气候披露标准委员会(CDSB)及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PWC)等专业组织提出了与碳排放直接相关的规范[2]。国内则主要运用污染损失法和治理成本法对低碳经济相关情况进行核算评价,如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9月7日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3]。微观方面,以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中国环境会计理论历经二十载发展已渐成熟,但将其付诸实践还有待进一步努力。

就目前而言,尽管学者对企业如何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了多方研究,然而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企业的被动地位及经济利益不直接相关的意识导致其对待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态度消极,这成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难点之一。因此,本文以企业为研究对象建立企业低碳生产的成本—收益核算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并在此基础之上对企业普通生产模式和低碳生产模式的成本及收益变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企业采取低碳生产模式是否利大于弊,以期用确切的数据坚定企业决策者低碳发展的决心,提高企业低碳发展主动性,从而推动中国低碳经济快速发展。

一、企业生产流程的低碳分析

(一)企业低碳生产流程

企业有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之分,工业企业是从事工业性生产的经济组织,商业企业则是从事商业的经济实体,前者为社会提供实物产品,后者则为社会供应货物或劳务 [4]。然而不管工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其生产流程是大同小异的,都是经过能源及原料的投入、员工进行生产、产品产出及排废这三个阶段。考虑到低碳经济元素的企业生产流程,除在前两个环节进行改进外,还要在排废环节加入回收再利用的工序(如图1所示)。

(二)企业低碳生产的影响因素

1.微观因素。在不同生产阶段,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在初始阶段即能源及原料的投入阶段,影响企业低碳生产的因素主要是能源使用结构;在中间阶段即员工投入劳动力进行生产阶段,影响企业低碳生产的因素主要是能源利用效率、低碳技术使用及低碳生产执行;在末尾阶段即产品产出及排废阶段,影响企业低碳生产的因素主要是综合利用技术、综合利用效率及环境治理投资。

2.宏观因素。宏观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政府和社会。政府主要通过法律约束、政策引导、优惠激励等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干预企业的生产活动。近年来,中国公布的节能减排的相关法律有《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及《循环经济促进法》等,通过政策、法规的国家强制力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同时国家通过激励政策如节能专项资金、政府表彰奖励、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对企业进行正面引导,鼓励、支持低碳经济、技术的发展[5]。社会对企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则主要是舆论监督的方式,以舆论的压力和道德的束缚来迫使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责任,尽可能多地消除企业活动的负外部性[6]。

考虑到各阶段影响因素的企业低碳生产流程图(如图2所示)。

二、企业低碳生产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企业的成本—收益低碳核算指标

根据上文对企业低碳生产各阶段影响因素的分析,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并考虑到核算指标的灵敏性、可计量性、数据易取得性等特征,本文拟选取企业低碳成本—收益核算指标体系为一级指标,低碳生产成本和低碳生产收益两个二级指标,并下设若干三级指标,建立起一套系统的企业低碳成本—收益核算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指标解释

由于本体系对企业采用不同生产方式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因此所用指标均采用变化值作为指标衡量值,即本指标体系中成本或收益均指变动成本或变动收益。如低碳能源成本=低碳生产能源投入成本-普通生产能源投入费用;又如员工培训成本=员工低碳生产培训费用-普通生产员工低碳培训费用,由于普通生产一般无低碳培训,因此员工培训成本=员工低碳生产培训费用-0 =员工低碳生产培训费用。

同时,在该指标体系中,低碳能源成本C1指的是采用低碳生产方式而导致能源投入的增加;员工培训成本C2指的是为提高员工低碳生产理念和低碳生产技能而进行的培训工作所增加的投入;管理成本C3是指因进行低碳生产而增加的相关管理费用;低碳技术成本C4指因采取低碳生产进行的技术研发或改进而增加的成本;排放成本C5原指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而导致的成本增加,包括碳税、排污费等。在本体系中,排放成本C5指采用低碳生产模式导致的废弃物排放成本的变化,一般是负的变化;环境成本C6指企业因采取低碳生产而对环境造成的损失变化;利润低碳收益R1指企业因采取低碳生产方式带来的经济利润的变化,该变化既包括企业良好的环保形象带来的销售额导致的收益增加,又包括因生产成本增加而导致的利润减少,二者之和就是利润低碳收益;环境收益R2指企业采取低碳生产方式而对环境造成的正面影响,该指标为定性指标;回收收益R3指企业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进行综合利用、生产副产品而获得的收益;政策优惠R4指政府对低碳生产类企业采取的奖励性优惠政策,如财税[2008]156号、157号规定,国家对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及再生资源增值税予以免征、即征即退、先征后退等措施,以鼓励企业低碳发展[7];政府支持R5指政府对低碳生产类企业的审批、上市等发展需要给予的政策性便利与支持,该指标为定性指标;企业形象R6指企业因采取低碳生产方式而在社会中树立的良好形象,属企业的无形资产,该指标为定性指标。

(三)分析模型

本文主要考虑企业生产的规模、产品种类等不变的情况下,企业采取低碳生产方式所导致的成本与收益变动情况。我们设定函数如下:

f(X)=ΔR-ΔC

其中,ΔR=Ri,ΔC=Ci, ΔR和ΔC分别代表采用低碳生产模式后变动收益和变动成本的总和。

f(X)即代表采用低碳生产模式后企业实现的净利润。f(X)的意义为:当f(X)大于0时,说明企业采用低碳生产模式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了利润的增加;反之当f(X)小于0时,则说明企业采用低碳生产模式损害了企业的既有利益;当f(X)等于0时没有变化。

三、结论

本文以企业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企业生产流程及其低碳生产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企业低碳生产的成本—收益核算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并对其相关指标和模型进行了定义、解释。据此我们可以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变动成本及变动收益进行核算,且通过明确的数字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利与弊,更易于打动企业决策者,督促企业主动采取低碳发展模式,这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另外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相关定性指标的赋值、所建模型参数的控制等,尚需进一步妥善处理,这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DTI).UK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London: TSO,2003:2.

[2] 王仲兵.试论低碳经济与会计应对[J].会计之友,2011,(4):8-11.

[3] 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J].环境经济,2006,(34):10-16.

[4] 王邦兆.企业管理概论:第2版[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5] 徐小力,杨申仲,刘鹏,杨帆.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低碳经济培训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

 

哥本哈根会议已渐行渐远,但是它所倡导的低碳生活和绿色经济的理念却深入人心。各大企业、各大高校都纷纷把低碳这一宗旨应用到生产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同时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引进、培养低碳人才的重要性。

一、对低碳人才重要性的认识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各国的战略性选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战略性措施,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和推动。拿可再生能源来说,以风电发展为例,目前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已成为世界第二,每年以百分之百的速度向前发展。相比而言,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就显的相对滞后。面对低碳经济及新能源的快速发展而引发的人才需求,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有所反思,在认识到低碳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的基础上上,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具有前瞻性。

进入新世纪后,各个省份都已开始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江苏、广东等省份等尤为明显,因此不仅是针对高层人才、研究开发的领军人才、技术负责人还是针对产业层面的一线技术工人低碳经济,低碳产业发展所需的各个层面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一些高校率先觉察到了低碳人才培养的气息,开设了相关的院系和专业,比如华北电力大学通过对现有电气、动力、机械、自动化、水电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成立了全国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在国家低碳人才培养方面承担了重要作用。实际上再生能源不但包括风能,也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水能等,院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要能够对低碳人才需求量作出充分的估计和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此外,低碳经济概念自身包括很多方面,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新能源、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的人才,教育体系内部各层次人才的培养也要均衡发展。

二、在低碳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各高校学科配置对低碳人才培养的限制。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的院系及学科设置由教育部统一管理,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专业一直未纳入到学科体系当中,一直处于缺失状态。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国内低碳经济及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较慢、规模较小,对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对有限。教育部于2010年3月9日的“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表示,为了加大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与鼓励有关高校从本科教育入手,积极申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关的新专业。这表明,碳技术将成为下一个科技的制高点,低碳科技人才也将是下一个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的重点,谁培养更多优秀实用的低碳人才,谁就掌握了新科技的话语权和定位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为此,有必要从现在起就要有意识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所有这一系列举措对于推动我国高等院校进一步放开手脚培养低碳行业的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另外,要将新能源人才培养纳入到国家的教育规划中,不仅包括本科、研究生教育,更要包括职业技术教育。教育要紧跟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站在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下思考。

二是随着产业的深入发展,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凸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跟不上低碳产业的发展步伐。尽管我们的产业发展很快,但是我们的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前不久,在四川内举行了两场与低碳产业有关的论坛,两场论坛除了研讨低碳产业如何推进当地经济发展外,一个重要的呼声是,加强低碳人才培养,推进产业发展渗透。由用工市场反馈的信息显示,去年底以来低碳经济,与低碳相关的行业如太阳能光伏电站、太阳能电池生产厂家等企业,招工数量大量增加,但实际供应量却很少。其中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是四川为数不多的专门开设有低碳专业课程的高校,2008年被乐山市授予“乐山硅材料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每年毕业100余名学生,早早就被企业抢购一空,学校打算在师资、教学仪器和实习实训设备上加大投入,扩大该专业的在校生规模。

三是国家、企业、学校在低碳的“产学研”合作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就我们国家的情况来看,关于低碳的“产学研”合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成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低碳人才的开发与培养。“产学研”合作的摘要求,提高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从而促进学科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能够将科研成果迅速市场化从而带来效益,促进产业的发展。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和院校的人才形成一种互通的良性合作,既能弥补企业人才不足,同时也能弥补院校教师技术方面的不足。

三、在低碳人才培养中必须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第一,大学与企业联合开展低碳学科教育是培养实用型低碳人才的一条重要出路。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使员工能够适应低碳时代的需要。因为低碳人才的培养应该是面向市场的,要了解企业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技能的教授,这其间企业的参与不可或缺。企业要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培训来进行企业自身员工的培养,也可以请高校代为培养,这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目前,高校和企业都在重视研究开发,怎样让两者相互衔接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更好地衔接、如何更好地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整合是一个长期处于研究和探索中的现实问题。我们要积极寻找大学与行业结合的更多动力因素,加强双方合作的需求强度与弹性,树立“战略联盟”意识,突破以往产学结合的固式,从战略层面出发,以协议的形式缔结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产学研联盟,取得高校、企业共赢的结果。

第二,在人才战略方面,高等院校及相关科研院所之间的科研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技高一筹的跨国公司早已起步进行这样的尝试,跨国化工巨头巴斯夫早在1997年5月便成立了中德研究发展基金,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巴斯夫与中国的高等院校及相关科研院所之间的科研合作,其发展基金迄今为止投资总额超过5000万人民币低碳经济,培养了大批具备低碳理念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在国内,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了“清华力诺能源光电子研究所”,共同研究太阳能中的高温利用技术,现在首批技术成果“钛金管”已经面世;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的太阳能采暖、制冷技术已经成熟,即将实行产业化推广;与山东建筑大学合作建立了太阳能检测实验室,并合作办学,培养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人才。

第三,随着低碳人才需求的日益旺盛,低碳人才的培训机构在市场上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国能源管理培训网便是其中的一家。随着低碳经济的兴盛,培训网的学员也在成倍地增加。实际上许多人才只要在理念与知识结构上稍加补充就能成为低碳人才,而这其间继续教育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一些院校开设的环境教育课程仅局限于城市、资源、生态及相关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理论性,其他专业很少或没有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各高校及培训机构应该在这方面有所完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第四,教育在低碳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未雨绸缪。针对教育部提出的积极申报与国家低碳领域相关的学科专业,各高校应依据自身的基础条件,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充分整合资源,在发挥原有各专业的学科基础上而调整。现在国家提出来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是原有产业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相关低碳产业的培育,专业的设置要根据低碳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适应低碳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例如各高校可以结合实际开展“低碳校园科技创新教育”等活动,如学校水处理与循环系统改造,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学校照明系统改造等。通过专题讲座、论坛、参观、讨论等形式的教育,让师生了解当前严峻的生态形势与发展趋势,理解构建低碳校园的意义,建立低碳的生活理念。

第五,在人才培养上,尤其是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按照以前的方式进行,要创造新的培养模式。首先在教学模式上,要培养学生开放式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常规能源的技术发展相对已发展的较为成熟,而节能减排技术、清洁技术等还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在该领域不断的探索,勇于创新,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同时也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在职业技术教育上要加强学生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走近企业,更多的接触实践,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走进企业中进行学习。营造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在理论基础上,不拘泥于传统的技术,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未来产业的发展。

第六,发展低碳经济是个全新的理念和发展模式,需要加强低碳领域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特别要提高企业决策者的低碳意识和理念。另外要吸引相关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低碳研究队伍。抢占未来低碳产业的制高点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创新能力,即不断提高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和效率;二是鼓励新能源发展的系列配套措施,包括财力投入、CDM人才培养、税收政策等各个方面。

目前国内大学在低碳人才培养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北京大学今年新增能源与资源工程专业,强调能源-资源的一体化进行人才培养;继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立低碳研究所后,北京交大首家“低碳研究与教育中心”于2010年4月成立,该中心旗下有低碳教育、低碳物流、新能源及可再生资源、节能环保等在研项目近30项,它将促进我国高校在低碳技术及经济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并开发有关低碳的课本教材、培养新低碳科技人才。

低碳人才培养的意义在于当这些具有良好环境意识和知识的青年学生走向社会并成为未来的领导者时,他们对环境的关心、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追求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贡献,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丽蓉.低碳人才需求渐热[N].人才市场报. 2010-5-22

[2]吴建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 2009,(11)

[3]石定寰.培养低碳人才助力绿色经济[J].中国电力教育,2010, (6)

[4]郑艳.低碳人才何处觅[N].国际商报.2010-7-13

低碳经济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饭店;低碳行为;内部驱动因素;聚类分析;最优尺度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3)03-0073-07

1、引言

随着旅游者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发展可持续旅游理念逐渐被广大游客以及旅游生产企业所认可,低碳旅游研究成为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由于相对而言,旅游企业并非属于碳排放重点关注的产业部门,进而使得旅游业的低碳管理研究经常被忽视。在实践方面,近年来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低碳旅游相关意见和要求,如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关于推进节能环保的要求、2010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关于大力推进旅游节能减排的工作指南,这些文件的出台成为低碳旅游实践的助推力。

在中国旅游业中,饭店作为碳排放的重要行业,整体仍然处于高能耗阶段,日常平均能耗也远高于居民消耗,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饭店环境问题在国外已经得到关注。阿尔瓦雷斯(Alvarez)研究了西班牙酒店的环境管理行为动因,认为企业管理技术与组织环境因素、外界因素一同影响环保行为;麦尔(Mair)研究了企业环保行为内外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认为企业提高竞争力、提升企业形象等是企业环保行为的内部动因。在我国,低碳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实现路径和对策研究的理论探讨层面,王群、杨兴柱对国外旅游业碳排放进行了研究综述,对碳抵消的具体措施进行了系统梳理,构建了旅游业碳排放的研究框架。石培华等人构建了概念性政策框架设计思路,提出了旅游行业的减排措施。蔡萌、汪宇明倡导低碳旅游,将其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为了深入研究饭店低碳行为的企业内部驱动因素,本文通过对辽宁省星级饭店的问卷调查,研究饭店低碳行为的内部动力,为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诊断当前低碳实施问题提供借鉴,为政府实施低碳策略提供依据。

2、文献回顾和研究架构

2.1 饭店低碳行为

饭店低碳行为是旨在降低碳排放的饭店产品生产和经营管理行为。该行为对推进节能减排的低碳化、循环化发展,降低饭店运营成本,提升饭店的生态环保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饭店低碳行为复杂多样,很难一一列举,可以将其分类,再加以研究。根据企业环境行为的分类,可以将饭店低碳行为分为“硬件或技术”以及“软件或组织管理”两个方面。其中,“硬件或技术”指直接用于减少碳排放的行为,如调整产品性质或是改善设备从而降低能耗;“软件或组织管理”主要指不直接影响碳排放,但是会影响现有行为系统的行为,如环境培训、上层管理支持。从行为的目的方面划分,可以将饭店低碳行为分为低碳控制行为和低碳保护行为。低碳控制行为旨在使企业的碳排放保持在一定规定范围内,如采用技术处理或设备对碳排放进行处理的行为。低碳保护行为是指减少碳排放产生的行为,它的主要行为特征是提高原材料、能源和水的利用效率,或其他防患未然的行动。从行为的执行层面划分,可以将饭店低碳行为划分为低碳投资行为、管理行为和缩减行为。投资行为指为了降低碳排放的投入及其购买提高产品和装置效率的行为;管理行为指日常重复性降低碳排放管理的措施,以及企业制定规章制度从而控制碳排放使用的行为;缩减行为是指有意识地为降低碳排放所做的努力,包括观念转变、企业建立低碳文化等。

除了以上3种分类方法,还有低碳设施设备及低碳实践水平等方面的划分。这些分类方法各有侧重,又相互交叉,不利于进一步研究的开展,下面将通过定量研究加以分类。

2.2 影响饭店低碳行为的内部因素

饭店低碳行为的内部驱动因素是指影响饭店低碳行为的自身特征或经营管理特征。企业的内部驱动因素在不同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上受到研究者的探讨,本文汇总了部分文献的研究结果,就常见的几个影响因素如管理培训、技术设备、感知效益、企业社会责任、经济状况进行实证研究,探求中国饭店企业低碳行为的内部驱动因素以及他们对不同类型低碳行为的影响。

企业社会责任:旅游业的奢侈消费助长了负面环境影响,因此,低碳导向和组织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而低碳行为需要管理者比普通战略和操作问题付出更多的关注。这有赖于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坚强后盾。卡西姆(Kasim)和威廉姆森等(Williamson,et al.)分别论述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环境行为的重要影响。同时,理理论对决策者的态度和主观规范对决策的影响作用也进行了论述。然而,也有人对此持有不同观点,如布拉姆韦尔(Bramwell)研究证明,丹麦的饭店低碳不是出于企业社会责任,而是为了提高竞争力和降低成本。

管理培训:沙玛(Sharma)认为,如果公司有环境保护方面规定,则更容易采取主动的环境行为。科尔达诺等(Cordano,et al.)也认为,企业员工的行为会积极地响应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也有研究证明管理学的组织行为对企业决策行为具有影响。亨利奎斯等(Henriques,et al.)在提出环保导向对企业行为影响的同时,提出组织管理对环境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这些研究都表明,企业管理与饭店低碳行为可能有相关关系。

技术设备:莱茵斯(Lynes)提出企业技术设备对环保行为具有影响,技术设备越先进,企业低碳行为的基础越好。斯考特等(Scott,et al.)提出技术进步与旅游行为一样会同步减少碳排放。麦尔在构建旅游部门的环保行为模型时强调,技术设备是企业低碳环保的重要驱动因素,企业先进的技术设备会对低碳行为具有影响。阿尔瓦雷斯在研究西班牙酒店的组织环境对环境行为影响时提出,饭店的技术设备是否先进,将极大影响企业环保行为结果。

感知效益:布拉姆韦尔等人研究证明,低碳具有提高竞争力、降低企业成本等感知效益,研究还认为企业采取低碳的重要原因是为了提升企业形象和公共关系,从而提高短期效益。他们认为采取环保行为可以提高能源效率和循环使用能源以减少浪费,减少运营费用,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扩大市场占有率,间接还可以提升区域形象,寻求长远发展,迎合消费者的环境需求,塑造旅游地文化和社会地位等。克莱维一科斯特等(Claver-Cort6s,etal.)研究认为,环境行为可以节约成本的感知效益是企业积极投入环境行为的动力。

经济状况:现有的关于环境管理与经济表现关系的研究是矛盾的,有些研究认为经济状况与环境策略有正面相关,即经济状况越好,环境策略可能越先进,采取低碳行为的措施可能越得力。例如,顾达尔(Goodall)研究认为,环保行为在大旅游公司比小旅游公司表现得更突出,这可能与大公司资金更为雄厚的经济状况有关。但也有些研究表明,经济状况与低碳行为之间可能有消极联系。中国饭店业中经济状况是否与低碳行为有关,有待实证研究。

2.3 研究假设

现有的文献已经证实,在国外饭店业,以上5个企业内部因素与企业低碳行为的实施具有相关关系,贝利斯等(Baylis,et al.)提出不同环境下的行业企业,环境绩效行为的驱动因素也许不同。因此,以上5种因素哪些会对中国饭店业低碳行为具有影响,影响的作用力大小是否相同,成为以下研究的目标。为了解释这些问题,本研究建立以下假设:

假设A1:饭店低碳行为分为低碳保护行为和低碳控制行为两类;

假设B1、B2:饭店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低碳保护行为和低碳控制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c1、c2:饭店管理与低碳保护行为和低碳控制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D1、D2:饭店技术设备与低碳保护行为和低碳控制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E1、E2:饭店感知效益与低碳保护行为和低碳控制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n、F2:饭店资金状况与低碳保护行为和低碳控制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3研究设计与研究结果

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利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经过对4名饭店管理者、5名专业研究人员的访谈,对问卷的合理性和易懂性进行调整,利用大连市2011年旅游工作会议,发放问卷80份,回收问卷42份;通过饭店企业名录随机向辽宁省内其他地区的饭店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85份,其中,信息缺失和无效的问卷15份,有效问卷112份,有效回收率为48.6%。

问卷回收后,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检验,各变量的克朗巴哈α值(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大于0.8,量表的信度值在0.8以上,表明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可以认为,设定的题项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在测量量表效度时,采用KM0样本测度和巴特勒球形检验(Bartlett’s Test),所有测量项目的KM0均在0.8以上,巴特勒球形检验统计值显著,说明量表的建构效度较好。

为了将饭店低碳行为进行科学划分,根据饭店低碳行为概念部分的文献分析,将饭店主要低碳行为分解为相关题项,对题项的问卷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得出两分类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建立基础。分析结果如图1,图中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饭店低碳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碳保护行为,包括的题项是:制定低碳工作条例、制定低碳激励制度、愿意承担碳排放税收、能源使用有规章、设备更换有计划;另一类是低碳控制行为,包括的题项是:减少能源使用、浪费行为减少、进行低碳采购、物品循环利用、采用低碳材料、使用低碳设备。

根据低碳行为文献的分类方法,可以看出,第一类题项主要是意识观念、组织管理的软环境行为,第二类题项主要是技术设备相关的硬件建设行为。从行为目的上划分,第一类主要是为了保护环境,使用管理、制度等方法把碳排放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第二类主要是降低碳排放,通过设施设备达到控制碳排放的目的。因此,将以上两类分别概括为低碳保护行为和低碳控制行为,假设A1成立。题项来源详见表1的题项分解。

除了假设A1使用聚类分析方法外,其他假设采用最优尺度回归分析进行研究。这是由于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并非精确定量,而线性回归分析要求因变量为数值型,自变量中的分类变量也往往需要使用哑变量来拟合,如果使用一般线性回归可能会对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而最优尺度回归分析允许因变量和自变量为各种类型的分类变量,分析时采用一定的非线性变换方法对原始变量进行转换,然后反复迭代找到最佳方程式,因此采用非线性回归的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更适合研究需要。表2、表3分别显示了饭店低碳保护行为和饭店控制行为与饭店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回归关系。

4、讨论

根据最优尺度回归分析的结果,饭店低碳保护行为模型显著成立,模型总的解释力达到55.2%。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表显示,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型中各变量标准化系数列表显示,技术设备和感知效益在方程中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管理培训、企业社会责任、经济状况对饭店低碳保护行为影响显著。由系数大小和编码含义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管理培训水平越高、经济状况越充裕、企业社会责任感越强,饭店的低碳保护行为越积极,即环境保护的意识更强。样本数据中,经济状况(Beta=0.446)对饭店低碳保护行为的影响大于管理培训(Beta=0.252)的作用,管理培训对低碳保护行为的影响大于企业社会责任(Beta=0.169)的影响。

从政策层面来看,资金雄厚而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在低碳保护行为方面可能会更积极,可以从这种类型的饭店人手,带动整个饭店行业的低碳发展。相对于管理水平较为落后、资金不太宽裕的酒店,可以加强管理能力方面的支持,给予政策资金的帮助,努力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管理监督,帮扶这类饭店低碳发展。

第二个模型是饭店内部驱动因素对低碳控制行为的回归,模型总的解释力为66.9%,第二个模型的解释力强于第一个模型,这表明饭店内部驱动因素对低碳控制行为的影响力更大,而低碳保护行为可能受饭店外部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这个结论符合常识,因为低碳保护行为在理念和认识上都高于低碳控制行为,低碳控制行为更容易通过企业内部因素而提高。模型中各变量标准化系数列表显示,企业的管理培训、社会责任、技术设备、感知效益与经济状况均对饭店低碳控制行为影响显著。由系数大小和编码含义可以得出结论:管理培训水平越高、技术设备越先进、企业社会责任感越强、感知效益越好,饭店的低碳控制行为越积极,即采取的控制碳排放的行为更显著。其中,管理培训(Beta=0.388)的作用大于技术设备(Beta=0.367)对低碳控制行为的作用,企业社会责任(Beta=0.257)的作用大于感知效益(Beta=0.245)的影响;而饭店的经济状况和低碳控制行为反向相关。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与饭店低碳保护、控制行为都显著相关,假设B1、B2成立。这和多数学者的观点相吻合,即企业社会责任越强,低碳行为越主动,这一结论证明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观点。模型显示,无论是低碳保护还是低碳控制行为都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即企业的软硬环境都会影响低碳行为的实施。基于这个结论,可以从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促使企业节能减排。

管理培训与饭店低碳保护、低碳控制行为关系显著,假设C1、C2成立。虽然管理培训行为属于实践层面,但对饭店软环境具有一定反作用,管理培训可以促进低碳保护行为。管理培训对低碳控制行为影响显著,证明管理对设施设备运转具有影响力,饭店可以通过提升管理能力、加强管理人员培训,促进节能减排。

饭店技术设备与低碳保护行为关系不显著,假设D1不成立;与低碳控制行为关系显著,假设D2成立。饭店技术设备不会对饭店低碳决策产生影响,但会对饭店低碳控制产生影响。如饭店设备老化,缺乏维护保养,就会提高饭店能耗,碳排放增多。因此,经常对硬件设施进行维护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节能减排有正向影响。

感知效益与低碳保护行为关系不显著,假设E1不成立;与低碳控制行为关系显著,假设E2成立。感知效益对饭店软环境的影响不显著,但对饭店低碳控制行为影响显著,可以通过加强员工对低碳感知效益的了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如宣传低碳对企业的正面影响,营造低碳的社会关系环境,从而降低碳排放。

饭店的资金状况对低碳保护行为影响显著,假设F1成立。这与一些学者的研究结论相符,饭店的资金越雄厚,经营管理理念可能越先进,在软环境营造方面可能越从容,低碳保护行为越完善。资金状况对低碳控制行为影响显著,假设F2成立。但两者的关系呈负相关,即资金越充裕,低碳控制行为可能越少,资金越紧缩,低碳控制行为越完善。如五星级酒店在公共区域营造奢华明亮的环境,不会使用声控或光控节能技术,能源消耗比低星级酒店更高;低星级酒店由于客户没有过高的消费要求,因此更倾向于低能耗的服务。基于这一结论,政府可以加大高星级酒店能源使用的监督,促进清洁能源在高星级饭店的使用,从而提升饭店的环保低碳能力;对于中低档次酒店,可以利用它们对降低成本的需求,使用好阶梯电价等市场工具。

低碳经济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零售企业;绿色营销;竞争力

低碳经济其本质就是绿色供应链管理。零售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介,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较强的影响,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促进零售业的发展,同时又会带动消费的增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稀缺,这必然要求整个社会重视可持续发展,而企业是社会活动的主体,零售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必然要求零售企业重视低碳经济的到来,应该开发低碳产品,开展绿色营销活动。零售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其本质是要求所有的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注重成本的节约,提高节能效果,降低能耗,以促进整个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状态。

1零售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调查情况

本课题组于2016年7月至8月对广西部分零售企业比如南宁朝阳沃尔玛、南宁百货大楼、南城百货等大型零售企业就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方式主要有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和访谈调查,在问卷调查中总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200份,在被调查对象中男性78人,占39%,女性122人,占61%。被调查者年龄在20岁以下有18人,占9%,21—30岁之间有90人,占45%,31—40岁之间有50人,占25%,41—50岁之间有40人,占20%,50岁以上有2人,占1%,从这一数据反映出零售企业一般都是以年轻人为主。在“您对绿色供应链的了解情况调查中”,回答了解一点占44%;不了解占43%;没听说过占13%。从这一数据反映出企业基本上都采用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措施,员工也了解绿色供应链管理,但了解情况不是很深,说明了企业应该更加进一步让员工参与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行动中来。在“企业是否重视与供应商的关系”的调查中,回答是的占62%;回答否的占4%;回答不清楚占34%。这说明了零售企业要实施供应链管理必须重视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在“企业是否开展绿色办公相关措施”的调查中,回答否,没有开展绿色办公措施的占15%;回答是已经开展绿色办公相关措施占54%;回答不清楚占31%。说明了企业都已经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在“企业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员工环境意识”的问题中,回答没有开展相关活动占20%;回答环境理念和技能培训占45%;回答开展公司内部环境宣传占20%;其他占15%。从这一情况反映出,企业要重视员工环境理念的培训,让员工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在“企业开展哪些措施支持环境公益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的问题中,回答没有相关活动占16%;回答号召员工参与环境相关公益活动占52%;资助环境相关公益活动10%;参与环境保护相关公益活动占22%,从这一调查数据表明已有过半的企业开展了号召员工参加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

2零售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零售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意识还有待提高

从我们调查的数据显示,企业虽然已经意识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并且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员工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活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也进行了相关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培训,但培训的力度还不够,有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对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了解,对绿色产品也不熟悉,也有被调查者表示企业应该加强员工的绿色环保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2.2消费者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识还比较缺乏

众所周知,实施绿色供应链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消费者一般也不愿意付出更高的成本来购买绿色产品,消费者虽然对“低碳”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低碳意识也逐步加强,但与发达国家的低碳消费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我们的调查中,大部分消费认为“服务价值较高”,这是阻碍消费者践行绿色环保的主要因素。因此,对于零售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来说,要提高消费者绿色环保意识。2.3绿色供应链管理成员之间缺乏合作在调查中,零售企业也认识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这种合作关系只是处于低层次的合作,缺乏长期合作的稳定机制。根据美国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内部价值链,还取决于外部的价值链成员的良好合作,这里的价值链成员不单纯包括员工,还包括供应商、经销商以及顾客价值链之间的关系。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绿色,即环保,而绿色的运作在于降低原材料的成本,最终形成整体绿色供应链的竞争优势。

3低碳经济模式下零售企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3.1提高消费者的低碳消费意识

目前消费者对低碳经济的认识程度不高,对低碳消费看法不一致,认为自己作为单个的消费者,与社会强调的低碳经济无关。在我们的调查者发现,消费者对低碳消费的认可程度比较低。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也不看重低碳商品,因为标有低碳的商品价格普遍高于非低碳的商品,因此也不愿意购买标有绿色环保产品。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看中的是产品的价格、服务质量以及品牌,只有少部分消费者倾向于购买低碳商品,这部分消费者的文化程度比较高。对于零售企业来说,应该要有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消费者低碳商品的好处以及提高消费者的社会环境保护的意识。只有公众健康和环境意识深入人心,注重生活品质和身体健康成为人们选购商品的主要因素时才会考虑到低碳商品。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企业的全员管理,即把顾客也纳入到自己的核心成员,企业应该要有与顾客实现“双赢”的战略思维,把顾客看作是利益相关群体的主要成员,企业在从事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对其利益关系人应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实企业在提高消费者的低碳消费意识的同时也是在树立企业自身的形象,对其自身的竞争力提高也是很有裨益。美国玩具制造商美泰公司召回铅污染玩具这个案例,表面上看,美泰及时召回有害产品,但其深层次含义是通过召回有害产品,一方面显示了其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3.2低碳经济模式下需要企业通过业务流程再造提升整体竞争力

低碳经济是一种运营模式,企业应该全方位的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为顾客购物带来便利,减少顾客的购买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企业应该充分了解顾客需求,与顾客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的需求,对顾客的要求能够及时做出快速反应。低碳需求的满足给企业的整个运营模式提出了更大挑战,要求企业以业务流程为核心,对整个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以此来满足顾客的需求。低碳需求的管理不单纯是营销部门的责任,而应该是企业整个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责任。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要求企业应对环境的变化有个快速的反应能力,而传统业务流程是以分工为基础形成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只能适应静态的、单一的营销环境,大大降低了企业对动态市场的反应能力。随着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内部分工不断细化,业务流程应该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这样才能适应变化的、多样化的、动态的环境,从而能够更好的满足顾客的绿色需求,以此形成企业整体竞争力。

3.3低碳经济模式下需要企业进行战略转型

低碳经济模式要求企业由粗放型向低碳化、集约化、精细化转变。每个企业都不是孤立运作的,在全球社会大环境背景下,任何一个企业都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社会大环境中,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这里的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自然气候环境,还包括人文、科技等环境。任何一个经营的企业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全球“大气候”的影响。这就需要企业必须进行战略转型,需要有社会责任意识。这里的社会责任不单纯是对企业负责,还包括对顾客、股东、社会环境的负责。希望企业在开展运营过程中要有低碳创新思维,开发低碳产品。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下,市场经济其本质就是竞争经济,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也非常低,企业真正经营的不是简单的产品,而更多地是经营自己的诚信品质。金钱不是衡量企业成功的唯一标志,而永续经营才是企业成功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把眼光放远一点,要有长远的战略思维,只有企业可持续发展好,其利润才会滚滚而来。

3.4低碳经济需要提升产品竞争力

低碳是一种战略思维,这种战略思维最终表现为产品的竞争力。低碳产品通常具有节能环保、减少环境污染等作用的产品。对于零售企业来说,其低碳产品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供应商提供的节能实体产品;其次是自身具有节能环保的营销环境;第三是产品的使用及售后服务要节能环保。低碳应该是品牌的核心价值。对于零售企业来说要进行低碳产品的销售,必须与供应商结成战略联盟的合作伙伴关系。美国著名的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模型,指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有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企业外部价值链组成。内部价值链成员包括企业的员工、管理层、股东等,外部价值链成员是由供应商、经销商和顾客组成。其中供应商是零售企业价值链的源头。如果零售企业与供应商就低碳产品没有达成一致共识,即使自身具有绿色创新思维,也是无济于事。低碳产品可能刚投放市场,得不到市场的认可,由于消费者受到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对于新型的低碳消费可能还有点适应不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社会的全员推广和政府的政策扶持,低碳产品的竞争力才会慢慢凸显出来。低碳产品要为消费者所接受,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卖点,这个卖点应该表现为差异性和独特性,不为竞争者轻易模仿,这样才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总而言之,随着全球低碳经济的到来,企业应该成为低碳创新的领导者,零售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运行的主体更应该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零售企业必须转变自身的战略观念,牢固树立低碳运行理念,开发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低碳产品,以此来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贾昌荣.低碳营销———低碳消费浪潮下的新营销模式[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4).

[2]王淑翠.荆林波基于顾客体验视角的我国百货业商业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14,(12):16-17.

[3]苏云峰.传统大型零售企业实施全网电子商务策略分析[J].商业时代,2014,(12):68-69.

[4]董常亮.“云”消费时代零售企业竞争力发展的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京),2014,(10):74-78.

[5]宋继承.O2O趋势下消费者产品需求特性变化与营销策略[J].财经理论研究,2014,(5):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