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管理战略

公共管理战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管理战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共管理战略

公共管理战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社会化转型;实践策略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110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02

1 研究背景

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代表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力量,依法运用各种政治、经济、管理的方法,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以及提高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公共管理社会化是指在公共服务管理和社会管理事务中,改变由政府主导的传统公共管理方式,引入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同时调动社会的可利用资源与力量,将政府相关方面的管理职能向社会转移,以降低政府在进行公共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成本与费用,提高管理效率,最终构建资源共享且公共管理体制能自行管理的社会机制,也是实现传统公共管理模式根本性转型的途径。

在我国传统的管理体制下,政府直接控制和管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组织以内的社会组织,导致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后,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企业能自主进行经济方面的决策,独立承担相关经济活动所带来的效益与风险,而政府的重点将集中社会资源转向宏观调控市场的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因此,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公共管理框架,是变革政府公共管理体制的重点,这为我国公共管理社会化转型创造了积极的社会条件。截至2014年末,我国共有法人单位510.7万个。其中,企业法人302.6万个,占59.2%;机关、事业法人102.6万个,占20.1%;社会团体法人10.6万个,占2.1%;居(村)委会79.2万个,占15.6%;其他法人15.7万个,占3%。公共管理从政府干预的管理模式转型为市场参与的管理模式,这种转型战略为社会公共利益提供了保障,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能够满足民众对政府公共事务管理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公共管理社会化转型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其实践策略也渐渐明晰。

2 逐步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其原因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一个通过试点纠错,积累经验,循序渐进的、分阶段的、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展开的过程”,也是“一个先易后难、先后中心、先微观后宏观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不可逆进程”。而我国公共管理社会化转型的核心在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相关因素,因此,相关人员必须总结原有的经验、稳步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我国公共管理社会化转型奠定基础。我国在实现公共管理社会化转型的过程中获得了显著的成效,比如:实行党政职能分工,建立基层人民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这些记录了政府职能在公共管理社会化转型中不断转变的过程。这种渐进式的根本在于党的正确领导原则与方向,适应我国独特的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的发展要求,完美体现了改革、稳定与发展的有机融合与辩证统一。

在我国公共管理社会化转型的过程中仍有不容忽视的问题,阻挠转型战略的实施。为全面贯彻落实公共管理社会化转型策略,需从以下三点着力:

推动事业单位社会化改革。对除民办事业单位以外的管理体制复杂的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改革,实行政事分开,使事业单位走向公共管理社会化的道路,推进事I单位社会化。

推动行政化团体组织社会化改革。我国行政化社团组织属于民间组织,其担负着巨大的财政负担,且社团由于其公共服务的质量不高,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保障群众的基本利益。因此,这些行政化组织应该实现政社分开,在一定的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实行管理章程,比如:自定管理人员、自选领导、经费自理等。政府对行政化社团组织的管理力度逐渐削弱,主要是监督社团组织的发展方向,监督其是否依法举办社团活动,规范其组织活动的行为过程,提高其对人民群众实行公共服务的服务水平,使其为社会、为大众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服务,满足群众的要求。

推动政府专门经济部门的社会化改革。政府专门经济部门属于事业单位,是比较特殊的种类。专门经济部门的社会化改革主要是对其大部分的专业经济部门进行改革,其行政管理职能由政府进行承接,专门的技术工作交由社会、市场来承接,实现政企分开,使专门经济部门实现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3 发挥市场机制的效用

以大部分的实例角度出发,可得出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管理事务以及服务工作往往缺乏效率,而在市场机制下的公共服务是在“一双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经济调控下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公共管理社会化转型是在政府决定公共服务数量与质量的基础上,利用市场经济原则来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

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市场机制的引入,打破许多公共服务设施由政府垄断的局面,把能够进行市场性的投资、开展市场竞争的公共服务项目,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在政府监督的前提下交由私营企业经营,以促进社会效益最大化,获得政府、企业、群众三方的满意。公共管理的社会化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

公共管理战略范文第2篇

烟草企业在企业文化战略下通过适合的公共形象管理能够使企业自身成为一个无形的品牌,然而目前烟草企业的公共形象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该类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烟草公司公共形象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

烟草企业;企业文化;公共形象管理

1 企业文化战略对公共形象管理的影响

企业文化战略是企业在经营时树立的一种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它要求企业管理人员、企业生产人员、企业营销人员自发的以企业文化为准则约束自己的形为。企业通过企业文化战略能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展现自己的形象、树立自己的品牌。

企业公共管理是指通过社交、宣传、管理的方法传播企业的战略文化,使社会认识到企业的文化、认同企业的形象、了解企业的产品,让企业的形象本身成为一种无形的资产。企业公共管理对企业文化战略有以下的影响:

1.1 引导消费市场

烟草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市场,然后针对自己选择自己选择的销售群体以合适的渠道让他们了解自己公司的生产理念、树立品牌形象、形成消费贯性。做好公共形象管理能让消费者了解到自己不仅在选择一件商品,而是通过这件商品体现自己的生活品味与价值观,最后成为烟草企业的忠实消费者。

1.2 提高企业竞争力

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允许烟草企业以“好酒不怕巷子深”的理念经营自己的商品,目前每家烟草企业都感受一竞争的残酷性。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调整工艺流程、提高工艺生产技术等硬实力虽然能使烟草企业的质量得到保证,然而让消费者通过了解烟草公司的文化建设来了解公司的产品却要靠烟草企业的软实力来完成。树立企业公共管理形象是体现公司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只有做好企业公共形象管理人们才会相信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完成。

1.3 扩大宣传途径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企业的发展与宣传也发生巨大的改变。在全球经济领域的模式下,烟草企业已经不能固守一地一区的宣传,否则必然在市场竞争中落后。要让烟草企业的商品走出地区,迈向世界,必须要依靠多渠道、全方位、人性化的宣传才能完成。公共形象管理能宣传烟草企业的文化建设,做好企业公共形象管理能使企业产品宣传事半功倍。

1.4 维护消费者权益

在市场竞争中,由于各类烟草企业的文化建设结果参次不齐,使很多消费者对烟草企业本身没有信心。很多消费者担心烟草企业的宣传名不幅实,“挂着羊头卖狗肉”;担心自己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自己一旦失到经济损失无法追回;担心如果有疑问却没有咨询的渠道,他们希望与企业相关部门的人员沟通。

2 烟草企业公共形象管理出现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烟草企业已经了解到可以通过公共形象管理来实现自己的文化建设,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存在一些文体。目关烟草企业公共形象宣传中最常出现的问题为:

2.1 名不幅实,哗众取宠

人们选择一款商品,通常需要了解这款商品的质量、特色、品味,只有准确的了解以上信息,人们才知道在众多烟草产品中该款产品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可是部份烟草产品为了吸引人们的目光、为了让自己的产品独树一帜,便在烟草产品中作虚假宣传。比如部分烟草企业宣称自己的产品不含有任何副作用或者该款产品有独特的壮阳功能。人们虽然在短期内会关注这款产品,然而从长远的宣传效果来说,人们会对该品牌的产品不再信任。

2.2 急功近利,后继乏力

人们长期消费一款烟草产品,最主要的目的是该款产品的价位满足自己的需求、烟草质量符合自己的品味、外装或其它的服务能达到自己的要求。烟草企业长期只有把宣传销售与烟草产品的质量结合起来,才能让人们对该款烟草产品的宣传产生信赖感。然而部分烟草企业在做企业形象管理时期望一次投入巨大的资金,立刻产生品牌效果,却常常因为宣传缺乏后期的支持,使人们渐渐淡忘该产品。

2.3 缺少创意,照猫画虎

烟草企业要做好企业形象管理,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然后在选定的人群中用适当的渠道宣传。然而部分烟草企业的企业形象管理的规划出现方向性的错误,他们认为自己的企业只要被越多人知道越好。因此不仅在各类平面媒体中广泛宣传,还将宣传小报等随意张贴。这种企业形象宣传不仅浪费大量的宣传成本,而且反而降低企业的自身形象。

2.4 延伸不当,品牌模糊

部分企业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便希望将自己的产品以系列的方式推销出去,可是由于企业形象管理的失误,使人们根本无法联想起烟草企业真正需要推广的品牌。比如部份烟草企业同时推广同品牌的服装、饮料、烟草,宣传的方式不分主次,人们提到该企业的形象感觉很模糊,不明白企业经营的方向。

3 文化建设战略下烟草企业公共形象管理的方法

3.1 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定位

烟草企业在做好企业公共形象管理以前,必须要意识到自己需要在哪些人群范围内树立怎样的公众形象。任何一个企业的价值观不可能讨好所有的人群、任何一件商品不可能实现所有的功能,企业必须以实际为出发,有针对性的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让该范围内的人群对企业树立的形象、形成的理念、推出的产品产生强烈的印象。

3.2 作好企业公共形象的规划

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公众形象不能依靠一时兴起的投资方式,即使该种宣传方式能一时搏得人们的关注,然而没有足够的宣传与之配合,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往往会淡忘该次宣传。烟草企业要制定一个长期的宣传规划,同时以该宣传规划为目标形成一套宣传机制。该种机制要能彼此呼应,从各个方面建设企业公共形象。

3.3 重点推出需要宣传的产品

烟草企业在做公共形象设计时,要清醒的认识到要以哪样商品为核心进行重点宣传。只有做到得点突出,人们才能意识到企业经营的方向、核心价值、重点产品。人们会尝试从烟草企业的重点产品着手尝试了解企业的产品;有们可能会看到与之相关的产品内心反应的却是企业的重点产品。抓好重点产品的宣传,才能作到主次突出,使企业的产品形象更鲜明。

3.4 选择企业产品宣传的途径

要作好企业产品的宣传,需要从产品的定位、宣传的文化、产品的价位来决定宣传的途径,使企业选择的消费人群能随时、迅速的了解自己的产品。企业除了使用营销的途径推广自己的产品外,还可以在各种文化领域用文化渗透的方法让人们了解该种文化时能了解自己的产品;烟草企业要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用微博、网站等方式加强人们与企业的沟通。选择适合的宣传途径,企业形象管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总结

文化建设战略是以加强软宣传的方式加强烟草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形象管理是把企业文化建设用具象的方式表达出来,烟草企业要用适合的公共形象管理方式准确的表达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成果,通过企业公共形象管理的方式体现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祥胜.略论企业文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01).

公共管理战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县级公共图书馆 管理 创新发展

 

公共图书馆在我国现代知识储备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其由国家出资建立,收录当前的知识信息,免费向民众开放,满足民众获取知识信息的需求。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知识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开始关注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情况,因此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应该不断创新,现就县级图书馆创新发展作以下探究。

一、现阶段公共图书馆现状

我国地域广阔,很多地区经济较为落后,这就导致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程度往往较为缓慢。自从公共图书馆这个概念进入到我国,我们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相关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方面的相关投入也开始逐渐增加。现阶段,国家为了增加公共图书馆的数量,制定了相关标准,来保证图书馆的一系列配套问题成功发展。通过这项法规的制定,很好的将公共图书馆所涉及的服务内容做出了规范,并且针对服务反馈实施监督,促进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进程。

公共图书馆这一概念,在国外已经被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研究了,而现今,美国是世界上公共图书馆系统最为健全的国家,可以说,美国的发展速度和其公共图书馆的健全是离不开的,这两者某种程度上密不可分。所以说我国为了保证自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相应的推动公共图书馆的建立也就必不可少了。

二、现阶段县级公共图书馆管理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1.服务意识淡薄

在我国的城市体系之中,县级城市本身地域较小,因此相应的配套系统往往不健全,而导致县级公共图书馆很多时候不能发挥自身的功用。就目前针对于县级公共图书馆进行问题剖析,发现服务意识较为淡薄,服务理念没有创新,这就使得传统的服务模式显得尤为单一,也就是说在现念之中,很多公共图书馆仍然在采用传统的“借还”模式,或者其他一些简单服务,这种服务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基本要求,并且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先进信息不能通过简单的咨询来满足,现阶段的问题主要体现了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封闭和不足。为解决服务理念的问题,更应该在公共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之中加入创新元素,保证公共图书馆可以真正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自身的作用。

2.缺乏文献资料

县级公共图书馆建立地点在县级城市,然而我国大部分县级城市经济水平较为落后,这就导致投资在公共图书馆上面的资金数量较少,相应的文献资料也不全。通过盘查图书馆的资料发现,现阶段图书馆的很多文献资料都是通过订阅报纸、期刊等来做自我补充的,一些反应县级城市生活的实体资料较少。而现代信息传递已经走进了网络时代,但是电子资料的获取仍然较为困难,这就使得很多县级公共图书馆能够供应的资料信息往往较为缺乏。这种问题便会导致现代公共图书馆缺少相应的功能,对于公众造成了缺乏信息的表现。因此公共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之中更应该重视文献资料,收集多种文献,保证自身资料较全。

3.不注重服务反馈

虽然国家已经制定了公共图书馆的相应标准,但首先还是要遵从实际情况。县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有一些不足,这就导致了在现阶段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体系仍然不健全。这种不健全便表现出不重视读者的反馈,而且一些县级公共图书馆并没有设立可以进行反馈的机制,因此读者在进行公共图书馆使用过程之中,会有一些十分宝贵的建议,却因服务反馈机制的缺失,堵塞了图书馆走向更好的道路,也使得现代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出现了相应的问题。做好服务反馈工作,了解读者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创新之中真正的以读者体验作为第一位,创新公共图书馆的管理。

4.缺乏相应人才体系

县级公共图书馆在现阶段采用的职工多数是未经过系统培训的员工,虽然这类员工已经特别熟悉公共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但是并不能真正的了解公共图书馆的真谛,这些都导致了管理体系的相应缺少。对县级公共图书馆的人才体系进行剖析后,可以看出现如今公共图书馆业务骨干和专业人才较为缺少,我国的教育体系之中也缺少了专业人才的培育,这便会呈现出一种“高学历、低能力”的基本情况,或者还有一些老员工出现了创新能力缺乏这一现象,致使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停滞不前,这也导致了较为严重的服务体系问题。即使县级公共图书馆存在自身的人才,但是众所周知的是公共图书馆的工作往往较为无趣,这就很可能造成人才的流失,所以说现阶段人才体系的问题仍然是县级公共图书馆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于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有效培训,进而真正的建立现代公共图书馆自身的人才体系,只有自身体系的完整,才能真正的保证公共图书馆在发展之中不会被人才问题拖。

5.管理制度缺失

公共图书馆管理体系中,无论是对于员工工作方式,亦或是对于文献的管理模式,通常情况下会出现管理制度的缺失,引发连锁反应,造成管理工作的缺失,同样在面临软硬件更换的过程之中也会带来相应问题,例如软硬件不足的情况进而导致不能满足预期目标,便会导致相应的具体问题,这些管理制度的具体缺失,都会给服务理念的创新发展得到制约,这同样是很重要的需要进行完善相关方面。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增加人文精神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保证创新行为。

三、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创新策略

1.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想要真正的将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管理进行有效创新,首要是将服务体系进行构建。在构建过程之中,首先应该明确的便是政府的主导地位,以政府为主导,然后明确公共图书馆建立的基本原则,进而可以通过政策调控等具体手段,来保证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并不简简单单的是一个目标,而是可以有效的建立一个完整体系。现如今,想要建立一个并不简单的体系,更应该将多元化的元素进行融入,服务体系的完整与否,需要评定其身上的现代特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公共图书馆是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保证我国在信息时代的有效发展,更应该充分重视公共图书馆的自身重要性,将县级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较为重要的基本单位,进而在基础上来做到服务体系的完善。而且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很好的将一些问题进行针对,例如服务反馈等,进而缩小了不同城市带来的差距,对于图书馆从业人员开展专业的技能培训,保证他们拥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能力,可以真正的做到在服务之中帮助公共图书馆进行提升。良好并且完整的公共服务体系,可以很好的帮助公共图书馆进行良性发展,进而保证这种良性发展更为完整的自我更迭。

  2.创新服务理念

服务理念的创新不仅仅意味着思想的解放,更多的是服务模式的转换。真正的将读者体验作为第一位,有效的保证他们在进行读书和获取信息的过程之中可以有着良好体验,并且真正的依靠图书馆获得知识信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之中的读者需求也往往发生了多样的变化,不同读者因为自身生活感悟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这种不同的情感在实际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之中,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情感,所以说对于读者而言,体验变得越来越为多元化,在这种基本形势下,公共图书馆更应该以读者体验作为基本要求,进而真正的将自身服务进行综合提升。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可以将公共图书馆设置成为完全开放式的图书馆,当读者从外面走进图书馆后,有着相应的领读员负责指引工作,充分保证可以回答相应的读者多样化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保证读者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也可以充分保证服务理念的先进化。时代的更新步伐不断加速,现代已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相关概念,所以说公共图书馆在进行服务理念的创新活动之中,仍然应该充分遵循这项概念,才能保证服务理念对于公共图书馆进行有效提升。

3.创新服务模式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提升,服务模式也应该得到全新的发展,保证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可以充分符合当代人的相关需求,进而有效的保证在现代之中,信息技术可以进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之中。现阶段县级公共图书馆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在这种基本情况下,更应该加大相关投入,充分开发相关信息产品,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进行合理应用。一些偏远地区,信息传递的模式也可以进行有效变化,例如可以通过汽车等工具进行有效的派送,进而充分满足基层群众得到信息的渴望。信息的种类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出发,例如对农民而言,他们更加需求的是农业技术种类的相关信息,所以应该遵从这方面的相关需求,然后进行信息传递。服务模式的转变,并不是简单的转变工作形式,工作人员应该将自身的服务态度进行创新,每一位进入到公共图书馆进行阅读的人,都应该得到家庭般的阅读体验。如今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同样应该根据这种实际情况将自我的服务领域进行有效拓宽,进而拓展公共图书馆所能承载的相关应用种类。县级公共图书馆,更应该加强一些特色文献的收集,满足地区的相关建设和经济发展。所以说在现代的创新模式之中,更应该充分的提升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保证相关应用进行有效普及。

4.创新服务内涵

公共图书馆建设是一生的事业,因此应当将相关服务人员的服务内涵进行有效创新。就现如今的管理模式而言,人员的相关培养非常重要,很多时候需求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更加需求他们具有良好的服务精神。现代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内涵,是向有关人员有效的传输这种服务精神。在进行服务内涵的创新过程之中,更应该注重提升相应服务态度,真正的进行良好管理,保证现代公共图书馆的事业进行有效提升。服务内涵的创新不仅是更新了工作人员的服务精神,更多的便是提升了工作人员的服务机能和服务态度,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之中,读者对图书馆管理的反馈往往并不能真正的影响到管理人员的自身工作,但是在现代之中,可以接受读者反馈的方式越来越为丰富,这就使得很多情况下,公共图书馆在进行服务内涵创新过程之中充分的尊重读者的相关意见,进而完成自我的有效提升。笔者认为,在现代的公共图书馆之中,想要真正的进行服务内涵的创新,首要应该做好相应人员的管理,将管理效果进行提升,进而保证了服务人员自身的工作效果,才能真正的保证相应的服务工作开展良好,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服务内涵的创新更应该从实际出发,进而可以真正的保证符合现代已经发展的各种需求。

四、总结

随着时代的进步,县级图书馆的建立,有利于指导县级单位开展生产,同样有利于指导农民进行科学播种,提升经济发展速度,所以说现代之中更应该重视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发展。本文针对于管理创新发展进行了分析,希望在未来之中有效的帮助这个行业进行进步,并且真正的为相关服务人员建立有效的服务理念和服务精神,使得公共图书馆这种公益事业能够真正发挥自身的功用。

参考文献

[4]银瑞芳.创新,图书馆管理的灵魂――浅谈图书馆公共服务管理创新[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4, 第14期(14):113-114.

[6]夏振彪.县级公共图书馆应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以安徽省太和县为例[J]. 科技创新导报, 2015, (01):196-196.

公共管理战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战略

一、对几个有关概念的界定

1.供应链

供应链(Supply Chain)的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出,但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定义。它最早的出处是源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 1980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第二章中关于“价值链”的概念。

我们可以把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指由三个或更多的参与产品、服务、财务和信息等在供应商与顾客之间双向流动的实体( 组织或个人)组成的集合。

对这一定义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供应链复杂性的三种水平:简单供应链,扩展供应链与复杂供应链。简单供应链,由一个企业、一个供应商和一个消费者组成,共同参与上游和(或)下游产品、服务、财务和(或)信息流动;扩展供应链,还包括直接供应商和直接顾客对上述活动的参与;复杂供应链,包括从最初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之间所有实体对上述活动的参与。

2.供应链管理

凯吉・彼得(Kraljic Peter)和夏皮罗・罗伊(Shapiro Roy D)分别于1983年和1984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中首先使用了供应管理这一说法,但并没有给它明确的定义,后来,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的概念、基本思想和相关理论在美国迅速发展。1986年物流管理委员会(CLM) 对SCM做了定义,即SCM是一种关于企业外部顾客和供应商的物流管理。在这一定义中,将供应链管理视为物流管理的一种形式,可能是由于物流管理也是企业的一个功能模块,它也有关于资源和信息流管理的因素,这些都和供应链交织着。

目前,供应链管理的定义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供应链管理是一种管理哲学。作为一种哲学,供应链管理并不是把供应链看作是一组互相独立的、执行各自功能的环节的集合,而是采用系统方法把供应链视为统一的整体。因此,供应链管理是一组理念,即供应链包含的每一个企业的经济行为都会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链上其他企业,最终会影响到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第二,供应链管理是一系列执行管理哲学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共享信息;共同承担风险和分享收益;开展合作;树立共同目标,都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核心理念;整合流程;建立和维护长期伙伴关系,等等。

第三,供应链管理是一系列管理流程。例如,1998年日本学术团体SCM研究会从顾客的角度出发,对供应链管理做了如下定义:它是将整个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业务看作一个完整的、集成的流程,以抬高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价值为目标,跨越企业边界所使用的流程整体优化的管理方法的总称。

虽然针对“供应链管理”这一概念已经有了许多不同的定义,我们仍然认为可以对它下一个比较完整且具有概括性的定义。供应链管理涵盖了多个企业、多种商业活动,以及这些商业活动在供应链内部进行的跨部门、跨企业的协调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供应链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个体和供应链整体的长期绩效,对供应链内某一企业内部与跨企业之间的传统业务职能和跨越这些职能所采取的合作策略,进行系统性、战略性的协调。

二、供应链管理战略

1.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含义与实施这一战略的必要性

一般来说,供应链管理战略是一个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最重大问题上的选择取舍。一个企业是供应链上的一环,如果它拥有这个供应链上最稀缺的资源,那么它就是这个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对一个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来说,制定、实施正确的供应链管理战略具有必要性。虽然通过供应链的有机整合,企业能够显著地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但是在日常的运作过程中,供应链管理的完全整合仍然是非常困难的。这主要因为:首先,供应链中生存着许多不同类型的成员,其目标和利益是有差异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如何有效地集成这些成员是一个难题;其次,供应链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随时间而不断地变化,不仅顾客需求和供应商能力会随时间而变化,而且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会随时间而变化。因此,要充分发挥供应链的作用,就应制定和实施供应链管理战略,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实现双赢甚至多赢。而且,从我国加入WTO有关服务方面的承诺可以看出,我国企业面临着全方位开放与动态开放的压力。企业要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继而发展壮大,就必须制定和实施供应链管理战略,积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企业持续发展的要求。

2.供应链管理战略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

(1)竞争战略。随着IT(InformationTechnology)技术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是以全球企业为平台的市场竞争。而且,现在信息传递无障碍、无时滞,使响应时间成为十分重要的竞争要素。另外,企业面临资源获取难度加大,社会利益的压力例如环保要求,客户在产品的个性化、及时化和便利化等方面消费需求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这对企业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应链管理必须建立一个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和以客户需求为基础的系统,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在供应链各环节中的作用,提高供应链的效率,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物资储备、产品库存等方面的成本,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核心竞争力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一个企业如果拥有核心竞争力,就能获得丰厚的长期回报,就能生机勃勃、不断发展。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赢得竞争的基础和关键。对供应链管理来说,加强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要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集中企业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有可能构成今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

(2)协调战略。它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第一,关系协调战略。其目的是建立互信互利的伙伴关系。为了建立这种关系,供应链上各企业在合作的不同阶段,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实现彼此关系的协调。

在最初合作阶段,要增进互惠互利的基础。这时,双方相互承诺的交易,应该是清晰的、现实的;双方都有能力完成这一交易;交易对双方都必须是有利的;在关系建立前还应当仔细研究有关法律和制度,并以之作为这种关系的有力保障。另外,双方达成的协议应该形成比较详细的书面合同。

在合作过程中,要妥善解决各种冲突,尤其要发挥核心企业在解决冲突中的重要作用。供应链需要以某一企业为核心,核心企业应承担起供应链管理包括解决冲突的主要职责。解决冲突的主要方法是及时沟通、磋商,按程序办事等。

在深化合作阶段,要增强相互认同。供应链上各企业由于制度、规模、所在地域不同等原因,会导致经营思想、价值观念、工作风格、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供应链上各企业需要相互认同,以增强彼此之间的亲合度,有效地消除各种摩擦。

第二,利益协调战略。供应链上的企业是利益共同创造和合理分配,但企业间也存在着利益冲突,有意或无意的损害供应链整体价值的创造。供应链管理中的协调,能够有针对性的解决供应链管理的上述难题,以供应链整体价值的创造和合理分配为核心,构建供应链的利益共同体。实施这一战略,要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

第三,信息协调战略。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的应用,使供应链效率的提高更多的取决于信息管理技术水平。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管理流程,而且改变着企业间的联系。因此,应当建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共享系统。通过共享信息,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及时做出或调整他们的生产经营策略,实现链上企业现有资源的高效整合、优化配置,实现其价值最大化。

第四,运作协调战略。为了增强了解、加强合作,应该在供应链企业之间进行定期集中交流。其交流的重要方式可以是建立供需协调小组并开展活动。供需协调小组在必要时做一些组织协调工作,在日本企业中是很常见的。欧美的一些企业也非常重视这种跨企业的协调小组活动。但是,据调查目前我国企业供需双方对建立这种小组的热情并不高,大约只有百分之十几的企业建立此种组织并开展活动。今后,我国供应链企业应当重视这一问题。

(3)集群文化战略。这里所说的集群文化,也可以称为供应链文化,是指供应链企业在长期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信念,它包括价值观、经营哲学、道德准则、管理制度、员工心态,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企业共同的风范和精神。它所倡导的信任与合作精神、商业理念和行为规范、积极创新和奋发向上的事业态度,是供应链运行机制的文化基础。如果供应链没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基础,各节点企业的文化便会互相冲突和抵触,从而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效果。因此,必须对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文化进行系统整合,增强它们之间的亲合度,以便有效地消除供应链中各种文化的摩擦,以及由此导致的系统内耗。

当前,制定和实施集群文化战略特别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培养合作共赢意识。在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经营关系不再是零和博弈关系,而是一种正和博弈的双赢关系。因此,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都应当培养共赢意识。在合作中,既要考虑自身利益,还必须考虑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利益。

第二,确立整体优化思想。在供应链中,客观上存在着企业个体利益之间、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冲突。要解决这种冲突,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与办法。但是,这些制度办法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思想基础即供应链上的企业都要有整体优化思想。所以,确立整体优化思想对供应链管理十分必要。

第三,提倡相互信任精神。美国学者戴明曾经指出:“一个系统要想实现效率最大化,信任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信任,人员、团队、部门,以及分公司之间就不可能合作。如果没有信任,每一个成员都将致力于保护自己的眼前利益, 这将会对自身,以及整个系统造成长期的损害”。在供应链管理中,要把提倡供应链成员的彼此信任,作为实施管理的重要环节。

第四,培育风险共担理念。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存在着预测不准、需求不明、供给不稳定等现象,甚至形成“牛鞭效应”(即需求朝着供应链上游方向被逐级放大的现象)。这一效应会增加供应链上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控制难度,导致生产过剩危机。而且,链上企业对自身利益的本能追求,使合作自始至终都存在着道德风险。因此,在供应链管理中要培育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理念并把它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公共管理战略范文第5篇

绩效指在特定时间内,岗位任职者的工作过程与工作结果。绩效管理是对一个部门或对一个员工工作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通过绩效管理,可以理顺管理者、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持续改进员工工作能力,促进员工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各项目标。因此,企业实行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促进企业战略的实现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为了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将会制定反映多层次、多方面经营管理活动过程及结果绩效管理体系。这些绩效体系经过优化,通过横向协调和综合平衡,分解和落实到各个管理层次和部门,向所有员工传达了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企业期望他们采取的行动。它使每个员工都明确其在总体活动中以及在每一个阶段担负何种任务、何时完成,它使职责在时间上、时空上明确化和具体化。同时,还体现了员工“责、权、利”的密切结合,从而形成一种立体的多维新的经济责任体系。管理者在明确工作范围和工作业务的前提下,找出成绩和差距,总结经验和教训,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二)发挥员工的主动性,起到激励作用

绩效管理可以注重员工的能力和个人规划,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员工隐藏的潜力尽量发挥出来。明确、具体、客观和公平的绩效考核结果不仅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表彰,还把个人成果反映到人事考核上,作为晋升的依据。这种把企业的业绩提高和职工个人晋升等个人利益结合起来的做法,必然会成为激励职工积极争取更好的成果的推动力,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三)量化的考核目标,有利于价值判断和预测

通过设计多维度的业绩考核目标过程中,将与本企业历史水平、先进水平、标杆企业进行比较,比较的内容包括销售额、市场占有率、质量合格率、盈利水平、资产回报率、创新能力等价值方面。从多方面了解和判断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发展潜力。同时,企业在总结过去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分析现有的优势和劣势,预测未来企业经营活动与业绩发展趋势,使管理者更好地进行决策和控制。

二、当前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企业实务中,很多企业实施的绩效管理,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完全失效,这主要是由于以下问题所致。

(一)绩效管理与公司战略相脱节

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公司战略目标没能做到内容和要求具体化,不能安排实施战略和行动计划的具体工作程序,也没有自上而下层层展开,自下而上层层保证。因而,无法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员工。各部门、各员工从本位角度出发,各自为政,来适应绩效管理,缺乏长远观念、全局观念。导致员工的日常行为与公司战略相脱节。

(二)绩效管理目的不明确

绩效管理能提高开发能力,改进工作,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力。绩效考核不仅仅是对员工做得如何等进行考核,而且要指出员工存在的弱点和不足,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对员工的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基本素质、工作方法、工作思路、工作经验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具有对员工潜能开发的目的,其作用也从单纯的绩效考核扩展到对员工绩效的日常管理上。通过评价找出原因,明确下一个考核期改进目标和措施,使每个员工工作一年比一年做得好,能力一年比一年提高。

(三)绩效管理没有重点

绩效管理是一项异常复杂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想面面俱到是一件困难的事,也往往是不可能做到的。有些企业制定了很多制度、设计很多表格,考核指标面面俱到,也运用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认为这样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但却忽视企业存在的关键问题,没有突出工作重点,分散了工作精力,这样会使绩效管理流于形式,其结果不尽如人意。

(四)激励措施单一,得不到员工的支持

在企业中,各级主管都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但在执行中,员工未能对绩效管理本身重要性、复杂性和紧迫性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会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在体系设计时,往往只注重物质上的激励,只考虑如何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利益分配,忽略员工的差异化需求,特别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此,员工难以把自己的多元化需求和发展与绩效管理结果相联系,致使绩效管理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五)绩效管理只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

绩效考核结果与预期出现偏差,往往是因为考核过程不合理或没有及时调整,在现差异时,要积极沟通,及时改进,事后公开,使企业、部门和个人能达成共识,让员工能真正体会到绩效管理的益处和优越性。

(六)绩效管理无法实现企业、部门和个人三者联动

在绩效管理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优秀员工组成的部门绩效并不优秀,部门绩效好但综合在一起的企业整体绩效水平很低;有时部门绩效水平高,个别员工绩效水平低;相反则个别绩效水平高的员工出现在绩效水平低的部门。因而,无法实现企业、部门和个人的三者联动。

(七)绩效管理指标体系设计不合理,产生考核误区

考核标准模糊,甚至会产生歧义,可操作性差;考核者对与自己相似特征、爱好、专长或同校、同事等的被考核者给予较高的评价;考核者只依据被考核者的近期行为表现好坏,进行考核,导致考核者对被考核者在整个考核期间的业绩做出相同结论;考核者将绩效考核评定在两个极端的倾向,不是标准过严就是标准过宽;考核者在进行考核时容易受到周边人的影响。这些都会导致绩效管理无效或完全失败。

(八)绩效考核结果

应用单一绩效管理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绩效考核结果能否得到正确的应用。很多绩效管理以失败告终的主要原因就是绩效考核结果应用不当。传统上,主要应用于涨工资、发奖金、评优秀、职务的晋升等。但现在看来,这些做法很显然是片面的。

三、加强企业绩效管理的对策措施

显然,当前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上述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因此针对性地提出以下改进措施,以加强企业绩效管理,保证其有效实施。

(一)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相结合

对于企业战略目标予以具体化、系统化的分解和落实,通过专门的设计使之具有可操作性,一级接一接分解到各部门。然后,在部门目标的基础上,明确员工个人的岗位职责使命,将部门业绩目标落实给员工个人。在企业战略目标引导下,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也影响企业战略的转变与实现。

(二)加强与员工沟通,实现与员工互动

在绩效管理实施之前,各级主管就经营目标、年度绩效计划、预期目标等各方面与员工进行沟通,真心诚意地去倾听员工的意见,员工才会把真实的想法和需求说出来,取得员工的理解和支持,还可以使员工熟悉自己的工作,感到其工作安全,在精神上感到满意,让工作更有成效。在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上级主管人员评价其下属对企业、部门所作的贡献,并将此评价传达给下级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有利于下级了解自己的地位、了解上级对他们完成任务的看法,以及了解他们未来的前途等。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才能使企业内的成员彼此了解、互相有感情、配合默契,大大激发员工的士气;只有各级主管共同努力、全体员工集体参与,在互动沟通中进行知识共享和系统学习,并围绕核心价值观共同努力,最终才能齐心协力实现绩效管理目标。

(三)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是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评先进、发奖金、涨工资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激励手段,但这并不是绩效考核的真正目的。对此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实现。

1.做好思想工作。

思想工作对改变人们的认知心理活动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把个人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联结起来,从而把企业的发展目标纳入自己的个人目标。个人的目标结构改变了,就有可能消除或减少因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个人利益得失所带来的情绪影响。从而树立起新观念、新标准,这样就可以缓解不满,保持和提高积极性。

2.运用奖惩制度。

用奖金、提升、晋级、福利和表扬来引导和激发人们的期望行为;用责罚的手段包括精神的、经济和行政的手段来制止和纠正非期望行为。适当的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有时是更实际更深刻的教育。正确地使用惩罚手段,如奖惩比例要适当、要言行一致、从善意出发等。这对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3.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

工作设计的目的是明确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最大限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又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个人成长和增加个人福利的要求。结合绩效管理的岗位分析与设计使之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提高员工的情绪,激发工作的积极性。

4.参与企业管理。

鼓励员工参加一些能所及的企业管理事务,让员工对工作和企业具有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并通过不同的角度来换位思考,提出绩效管理的改进意见,从而改善公司的总体管理水平。

(四)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多样化

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子系统,须与其他各项人力资源开发紧密衔接和有机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可以为工作考评和升职管理提供标准和依据。工作考评和职务提升如果缺乏科学依据,将影响员工的积极性,最终使工作受到影响。工作分析结果可用来制定各项工作的客观标准和考核依据,也可以作为职务提升和工作调配的条件和要求。

2.对员工的综合评价。

在工作分析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明确工作岗位的近期和长期目标,掌握工作的静态和动态特点,结合员工自身心理、生理、技能、专业等,与其岗位相匹配、相适应。因此,应当在尊重个人对工作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针对每个人的能力和特点安排工作,尽量把每个人安排到最适合于他工作的岗位上,以便充分施展其聪明才智。调动员工工作、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员工的工作逐年改进,能力逐年提高。

(五)绩效考核指标应遵循SMART原则,并补充非财务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