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增长周期理论

经济增长周期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增长周期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增长周期理论

经济增长周期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实际经济周期 技术冲击 经济波动 宏观经济学

中外经济发展史的历程无可辩驳地表明,宏观经济的运行是会出现周期性波动的。对于经济周期的成因及其作用机理,西方经济学家从许多方面都进行过研究。其中, Finn Kydland与Edward Prescott一同提出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BC)可以看作近20多年来在经济周期研究方面的重要突破,这两位经济学家也凭此而折桂2004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一、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形成背景及其核心内容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具有丰富的理论源流和明显的现实背景。首先,由理论来源分析,一是在20世纪80年度之初,当时占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波动理论及其模型遭到普遍的质疑;二是理性预期与公众选择理论被吸收进了现代宏观经济学,Lucas由方法论角度探讨了经济波动问题;三是C. R. Nelson与Charles I. Plosse提出,实际因素对于形成经济波动的作用比起货币等虚拟因素来重要得多;四是一系列分析方法与分析工具的问世,也对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建模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其次,由实践发展的层面来分析,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体现了供给方面的因素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但自三十年代一直占据经济学主流地位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却对当时日益严重的经济滞胀束手无策,而撒切尔政府和里根政府信奉的供给学派经济学对于治理经济却颇见成效,这也成为催生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实践佐证。再者,由西方经济学流派的自身演进过程来分析,20世纪70年代之前,在经济周期研究领域一直是正统的凯恩斯主义观点占据着主导地位,甚至到十年之后的八十年代,该领域中主导性的观点仍然认为经济周期的主要产生根源在于需求方面的扰动。后来,鉴于Lucas货币周期理论的引领,经济周期问题,又重新进入相关研究人员的视野,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因素对于经济周期的作用开始引起经济学家的重视。Finn Kydland与Edward Prescott首开先河,后来通过Kydland和Prescott以及Plosser等人的工作,外来的实际冲击因素被引入了实际经济周期的模型,此处引起经济周期的主要解释不再是需求因素或者金融货币等虚拟因素,而是实实在在的外来技术冲击。这就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主旨,它也是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相对立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首先,外来的实际因素的扰动(如技术方面的冲击)是导致产生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按照赞成实际经济周期的经济学家的观点,经济周期的成因不在于经济体系内部,而是来自于外部因素,来自于一些供给方面的扰动,像是技术方面的变化等,这些变化造成技术水平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幅变动,会引起劳动生产率、工资水平和其他生产要素价格相应的变动,从而使得产出水平和生产发展方式也随之出现不同于往常的变动,经济机体本身对于这种意外的冲击缺乏抵抗力,只能随之变动,于是就产生了经济周期的高涨或者衰落。

其次,经济变动的主要传递渠道是劳动提供方面的延递性变动。其中的内在运作机理是这样的;每当外来的技术方面的变化导致劳动生产率、要素价格等因素变动的时候,符合“经济理性人”假定的市场主体就会根据自己对市场走向的预期,在工作与享受闲暇之间做出选择,这样就会在劳动供给方面产生极大变动,进而使社会就业和总产出也随之产生变化,而且一次技术变动带来的产出变动可以是持续性的。同时,鉴于相关经济门类之间的联动效应,产生在一个部门的技术扰动也可能会导致其他社会生产部门乃至于宏观经济形势产生变动。.

再者,经济周期本身就体现了经济趋势在发生变动,而并非经济形势围绕着经济趋势这一轴心在变动。换言之,并非经济运行背离了宏观经济的均衡状况,而是经济本身的均衡位置在变动,这就将周期理论与增长理论糅合为一体。根据这种观点,经济发展无所谓长期、短期,经济形势的短期变化与长期发展趋势二者之间并不矛盾,经济的短期变动并不是背离了经济发展的长远趋势。

另外,管理当局针对经济周期所采取的反向操作措施没有任何作用,换句话说,当局管理经济是徒劳无功的,这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最重要的政策结论。根据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经济波动乃是市场主体对于外来扰动的理性反应,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能够使经济状况自动达到就业与产出状况合理的均衡,而人为的政策调节却难以使调节者的主观意志同经济运行结果达到一致,反而会降低社会的总福祉。所以,管理当局调节经济造成的失误甚至包括调节行为本身都属于某种负面的外来扰动,据此,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政策性结论就是:管理当局力图熨平经济波动的反周期操作是无效的。

最后,货币的作用是中性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货币供给是内生的,货币数量的变化对经济没有真实影响。在经济扩张期间对货币的需求会扩张并诱导货币供给的调整反应,货币政策不会影响实际变量,只有资本劳动和生产技术等真实变量的变动才是经济周期的根源。不应当用货币政策去刺激产出,货币政策只能以稳定物价作为单一目标。

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与其他相关经济学流派在经济周期问题解释上的异同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发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属于主张自由放任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战后自由主义经济学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先是以Friedman为首的货币主义,接着是以Lucas为代表的理性预期理论,现在是以由Kydland和Prescott为代表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为主。在经济学说史上,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理论都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中的“革命”,理性预期理论还被称为“从根本上改变了宏观经济学”。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则打破了把宏观经济分为长期和短期,以及,后者研究短期问题。但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中,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是一个问题。凯恩斯主义各派都认为经济周期表明市场调节的不完善性,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则认为,市场机制本身是完善的,经济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一些“外部冲击”。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分开的传统作法,极大地改变了经济周期理论,也改变了宏观经济学。

从总体上讲,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都认为,需求冲击使得短期中的经济偏离长期趋势,出现经济周期,而实际经济周期理将供给方面的技术变动作为经济波动的根源,这是他们的主要区别所在。具体地分析,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的分野尤为明显:

1.凯恩斯主义各派把宏观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认为在长期中决定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是长期总供给,而短期中的经济状况取决于总需求。经济周期是短期经济围绕这种长期趋势的变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首先否定了把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的说法,他们认为,经济周期并不是短期经济与长期趋势的背离,经济周期本身就是经济趋势的变动。相应地,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有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之分,前者研究长期问题。

2.凯恩斯主义各派都坚持短期宏观经济需要稳定,都主张国家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无需用国家的政策去干预市场机制,只要依靠市场机制经济就可以自发地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而且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往往是滞后的,宏观政策的失误往往会成为一种不利的外部冲击加剧经济的不稳定性。

3.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导致经济周期产生的冲击主要是引起总需求变动的需求面的冲击;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造成经济周期产生的冲击主要是引起总供给变动的供给面的冲击。

4.凯恩斯主义各学派基本上都认为市场调节机制的不完善性冲击来临后造成经济周期的原因;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则认为市场机制本身是完善的,经济周期波动并非是对经济长期趋势的偏离,而是趋势本身的改变。因此经济周期是正常的,并非由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所致。

5.凯恩斯主义各学派普遍主张政府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采用反周期政策减轻经济波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是理性经济主体对外来冲击所做出的具有帕累托效应的最优反应,政府没有必要采取措施来减轻波动,政府的注意力应该集中于技术进步率的决定因素上。

相比之下,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与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都属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因而其经济周期理论表现出较多的一致性:(1)都认为导致经济周期产生的根源是来自于经济体系之外的因素的冲击;(2)都强调经济主体的预期在经济周期形成中的作用,正是人们面对外生冲击在一定预期下采取的经济行为导致了经济周期;(3)都坚持新古典主义信条,认为市场调节机制完善、价格调整灵活、市场会在自然率处出清(4)都反对凯恩斯主义相机抉择的政策主张,认为政府的反周期经济政策无效且会造成扭曲,政府的作用不是采用反周期政策来调节经济,而是为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它们之间的分歧主要表现在:(1)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将经济周期的根源主要归结为影响总需求面的货币冲击,即根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或未预期到的货币扰动,因此其理论可称为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强调经济周期的根源主要是影响总供给的技术冲击。(2)货币主义认为冲击引发经济周期是实际物价与名义物价发生错误讯号,令资源错置所致,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货币扰动引发经济周期是价格信息不完全所致,货币供给的过度增加使一般物价上升;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则把经济波动看做是理性预期经济主体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目标,对总量生产函数因受到真实技术冲击发生变化而做出的有效反应的结果。(3)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把经济周期看作是对经济长期增长趋势的暂时偏离,认为经济波动会降低社会福利;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则把经济波动视为自然率本身的波动而不是对长期增长趋势的偏离,认为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本质是统一的。而且经济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经济的均衡状态,是理性经济主体对冲击的最优反应。

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与其他流派共同的差异性来看,作为其对立面的凯恩斯主义者、货币主义者和理性预期学派原则上都同意以下几方面的共识:其一,经济周期可以看作是对经济增长的某种长期趋势的暂时偏离;其二,经济周期对社会来说是不合意的,因为对经济长期趋势的偏离使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其三,冲击主要是对需求方面的冲击;其四,货币因素对于经济周期十分重要。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却认为:其一,经济周期并不是对经济长期增长趋势的偏离,经济波动就是经济长期增长趋势本身的波动;其二,经济周期的每一时期都处于均衡经济状态,都是理性预期主体面对冲击进行最优调整的结果;其三,冲击主要是对供给面的冲击;其四,对经济周期重要的不是货币这一名义变量因素,而是技术冲击这一真实因素。正是基于以上不同看法,使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既有别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也不同于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

三、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理论突破与影响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重大发展,超越了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成为与新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最主要的新自由主义流派。它完全以正统的微观经济理论来说明宏观经济波动,是对传统经济周期理论的巨大挑战。第一,通过把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整合在一起,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代经济周期研究的方向,并促使宏观经济学家把注意力再次集中在经济的供给面上。第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强调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跨时间和动态的特点。第三,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用特定的模型逼真地模拟实际经济的时间序列行为,那些由于费用太高而无法在实际经济中进行实验的政策可以在这里以非常低的成本进行实验,从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之前,西方主流经济学对宏观经济有一个一致的描述:在长期,经济有一个平滑的稳定增长趋势,这可以由增长模型刻画;而在短期,经济围绕这个长期趋势波动,这可以用波动理论来解释。而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中,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是一个问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实际上并不仅仅是经济周期理论,它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宏观经济理论。

如前所述,以往人们对经济波动的解释主要基于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需求分析,Solow模型中的要素投入和技术进步,只对长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对短期经济波动则没有任何作用。同时,政府经济政策,主要是对总需求进行“相机抉择”的调控。Lucas通过著名的“卢卡斯批判”和理性预期理论,最早对此提出了挑战和批判,并进一步提出了“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试图用货币因素来解释经济波动的原因。Finn Kydland和Edward Prescott提出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则在“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技术进步和各种供给冲击等真实因素的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并将相互割离的“凯恩斯主义”和“Solow模型”中的宏观经济变量进行了综合的考虑。论证了技术进步等真实因素不仅会影响长期经济增长,而且会产生短期经济波动。改变了人们对经济周期的波动原因的理解,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经济周期的规律,进而更全面地认识宏观经济中的决定力量。

就方法论而言,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关于宏观经济波动的模型接近于实际的情况,使得模式分析及经济机制变得更为现实。Kydland和Prescott最先使用具有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学模型来解释经济波动,以微观经济主体的偏好、技术、禀赋等假设为基础,解释商业周期的变化,对古典经济学进行了修正,使经济学更加向现实靠拢。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还带来了方法论上的突破,用以Ramsey模型为代表的典型微观主体为基本分析单位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来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范式,开创了新的研究途径。

从否定意见来看,对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提出批评的经济学家大都认为它缺乏充分的经验检验,还有一些宏观经济学家认为技术冲击和RBC模型所描述的传导机制与实际经济波动基本无关,这都是对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根本性否定。同时,实际经济周期的一个重要假设是生产率冲击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反向的。但技术水平会后退的观点显然有悖于常识,然而,如果没有反向的技术冲击,这个理论就只能解释经济周期性的扩张,而不能解释经济衰退,这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一根软肋。再者,RBC蕴含的政策无效理论也使得一些在实际部门工作的经济学家感到无所适从。另外,有人认为,模型只分析了一种波动来源,即生产率的变化,而对现实中很多其他因素(例如货币、税收、偏好等)欠缺考虑。许多经济学家认识到,要想对经济周期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必须对Ramsey模型进行扩展。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将可变的资本利用率、多重冲击和劳动的调整成本作为构成实际经济周期的基本要素。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领域还出现了一种新新古典综合派,它把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相融合,将新凯恩斯主义的不完全竞争和名义黏性融入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动态一般均衡框架,试图从方法论上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统一起来,并对经济周期等问题进行新的阐释。

可以说,Kydland和Prescott的理论工具对于解析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同样也是非常犀利、非常有用的。尽管有人认为当前中国对冲击的市场传导机制还不够灵敏,因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于中国经济波动的解释作用有限,但应当承认,将长期经济增长理论和短期的经济周期波动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无疑也十分有助于分析中国长期经济增长和短期利益间出现的矛盾。再者,探讨技术因素的作用和决定技术的因素对于正处于经济转轨和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中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黄险峰,著.真实经济周期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杨玉生,著.现代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3][英]布赖恩・斯诺登,霍华德・R.文,主编,黄险峰等,译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反思[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英]布赖恩・斯诺登,霍华德・R.文等,著.苏剑,朱泱等,译. 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美]小罗伯特・E・卢卡斯,著.姚志勇,等,译校.经济周期模型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王健著.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概览[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经济增长周期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服务业;发展;经济增长;影响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进一步促进了制造业以及服务行业之间的融合,一些新型的服务行业不断涌现出来,生产业的出现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尤其是当前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对服务业的需求逐渐增大,从而促进了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融合。

一、服务业的概述及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一)服务业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服务业通常是指生产或者是提供服务的经济部门及企业,在我国被称为第三产业,一般包括建筑业、运输业、金融业、通讯业以及政府行政行业等。

服务业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按照服务业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生产业和消费业,其中生产业主要是指被商品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包括交通运输业、科学服务业、农业生产服务以及现代金融等9个行业。而消费业是指满足居民基本需求的服务行业,主要包括旅游业、餐饮业、文化产业、体育行业以及政府公共服务行业等10个行业。按照服务业兴起的时间以及发展的历史可以将其分为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三种类别。传统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时代存在的服务行业,主要使用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为人们提供服务;现代服务业是受到工程化进程加速的影响下形成的服务行业;新兴服务业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下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的一种服务行业,新兴服务业的主要特征就是服务业出现大规模的消费,使得该行业的收入弹性发生改变。

(二)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1、贝尔理论

贝尔理论是针对后工业化时代提出的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工业化时代相比较,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三点,首先是产品经济向着服务性经济的转变,其次是理论知识占据中心主导地位,理论知识发展成为社会的战略资源,最后是创造性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复杂问题的处理更加简单化,使后工业社会能够有效的规划社会发展。这些理论认识对于我们认识工业化发展以及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起到了一定的指导。

2、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概念出现的时间是1960年,这一概念的出现奠定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直至20世纪末,出现了总成本原理,认为总成本是制造成本以及交易成本的总和。这一原理的出现说明了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成本的降低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分工参与者之间的交易变得更加频繁,教育范围的扩展促进教育资源的应用更为广泛。服务业对于这种交易过程中的费用处理往往是以专业化的方式进行处理,因此说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交易成本的降低,同时还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流通效率,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我国服务业的在GDP中的比重为48.2%,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北上广和江浙等地的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均已超过50%,甚至个别地区达到60%以上,而以广西为代表中西部地区,其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却只有37.8%。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其服务业在GDP中所占高达80%的比重。由此可以得知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是有着相当正面的影响的。

(一)服务投资对GDP增长率的影响

在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形势下,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加快以及GDP的增长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近年来,虽然我国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表现为发展速度快、比重增加、结构优化等特征,但是服务投资还相对不足,我国服务投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特征,首先是服务行业的投资效率比较低,其次是服务业特别是一些细分行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力度不足,最后一点是科研和教育作为服务行业中最有弹性的产业,投资比例还相对较小,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增长的步伐,因此,需要不断增加在这两个各方面的投资比例,才能够有效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服务业相关机制促进经济增长

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结构优化效应、就业扩大等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了经济增长效率。服务业通过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的方式加快了我国第一产业以及第二产业的发展,然后通过自身的发展状况促进了社会结构的优化。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了就业结构。服务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为更多的劳动者提供就业的机会,同时,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推动就业结构的转变,第一、二产业的劳动者逐渐向服务行业靠拢,从而使得中产阶段的比重进一步提升。最后,服务业通过延长产业链以及增加产业的附加值,使得行业本身的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是经济的增长对服务业的发展也会起到一种反作用力,经济的增长能够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加快服务业的发展。

(三)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周期的影响

服务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周期的协同性以及非对称性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经济增长周期的协同性主要是指不同经济变量波动在互相影响的作用下产生经济行为的同步性现象,而经济增长周期的非对称性主要是在经济周期扩张阶段或者是紧缩阶段出现的不同经济行为的非同步性现象。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服务业产出波动周期与国民经济波动周期在时间上以及波动高度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是服务业周期与国民经济周期在经过复苏阶段之后都会表现出强势的扩张劲头,这一趋势的出现表明服务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都有着较大的潜力。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了国民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增强了经济周期波动的张力,同时还会使得国民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变得平缓,从而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

经济增长周期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周期 行业轮动 投资时钟

一、文献综述

学者研究经济周期与资产配置模型始于19世纪90年代。Sam.stova(1996)研究1970年到1995年间美国的经济周期与股市各行业的表现,他将25年分为4个扩张期,3个收缩期。其中扩张期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收缩期分为早晚2个阶段,认为当经济从扩张转向收缩阶段,一般伴随股价的下跌与货币资金的减少,当经济走向谷底时,央行会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这时公用事业与金融行业表现最好。

美林证券公司在2004年的《投资时钟》报告中,统计了美国1973—2004年的历史数据,根据经济增长和通胀的不同变化,将经济周期分为萧条,复苏,过热和滞涨,其研究显示,在衰退阶段债券收益率最高,在复苏阶段股票收益率最高,在经济过热阶段大宗商品收益率最高,在滞涨阶段,现金收益率最高。

在国内,对经济周期与股市波动的关系,大部分是从货币政策与股市相互关系来分析,中国金融产品种类少,且投资门槛高,研究中国的投资时钟,应重在基于经济周期的角度分析A股行业轮动。

二、经济周期的关键指标与中国经济周期划分

(一)经济周期的关键指标

宏观波动是一种周期性的由萧条到复苏再到的循环变动。 按统计指标变动轨迹与经济变动轨迹之间的关系划分为同步指标、先行指标、滞后指标。

先行指标主要用于判断短期经济总体的景气状况,我国一般采用新开工项目数、基建贷款、海关出口额、狭义货币M1、工业贷款等作为先行指标。一致同步指标是指与国民经济周期的转变同时发生的指标,我国常采用工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额、海关进口额、货币流通量、广义货币M2等作为一致同步指标。滞后指标是指在指标的时间上相对落后于国民经济周期波动,我国主要有全民固定资产投资、零售物价总指数、消费品价格指数等。

(二)中国经济周期划分

本文中用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表示经济增长,用CPI来表示通货膨胀。时间从2003年1月至2011年7月,根据经济增长与通胀组合的变化,我们把经济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经济增长下降,通胀下降为衰退阶段;经济增长上升,通胀下降为复苏阶段,经济增长上升,通胀上升为过热阶段;经济增长下降通胀上升为滞涨阶段。

三、行业轮动的理论逻辑

(一)利率和成本

利率与成本降低,先会刺激可选消费,后沿产业链延伸, 如汽车——钢铁、工业金属、化工——采矿、电力、煤炭、石油;房地产——建材、钢铁、有色、家电、机械。同时利率降低,货币增多,直接推动大宗商品的价格上升。

(二)财政政策方面

政府进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是经济复苏的推动力,一是要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会使建筑、建材、钢铁和有色的需求增加,而影响煤炭、电力、石油、铁矿的需求。二是要鼓励新技术的运用,目的是鼓励经济长期持续发展。

(三)出口方面

世界经济也影响着中国经济,一方面是国外旺盛的消费需求推动必需品的需求,包括纺织服装、家具等,另一方面是推动机电产品出口,且沿着产业链向下,即机电产品——机械、电子、家电——半导体、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矿石。

四、中国不同经济周期下的行业表现

我们根据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把2003年1月到2011年7月分为四个阶段,找出每个阶段表现最好的四个行业。

(一)衰退

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均降低,因为经济增长率往往提前通胀到来,所以通货膨胀降低一般说明经济增长率下降已到末期,此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应该开始。跟利率和货币供应相关的行业往往复苏,与财政政策有关行业也受益,收益率较高的行业是:家电、电子元器件、有色、房地产、交运设备。

03.1-03.5 04.11-05.2 06.5-06.12 08.10-09.2

黑金 0.258 信息服务 0.049 家电 0.700 交运设备 0.095

公用事业 0.287 餐饮旅游 0.051 化工 0.796 食品饮料 0.095

交运设备 0.342 房地产 0.061 交运 0.861 家电 0.116

金融服务 0.408 黑金 0.017 房地产 1.118 有色 0.164

(二)复苏

经济增长率开始上升,通货膨胀却仍降低,但快到达底部,这时候利率达到阶段最低,扩张性财政政策却还在进行。需求稍微恢复,且成本到达底部,跟利率和成本敏感的行业成长较快。收益率较高的行业是:房地产、交运设备、采掘、有色。

03.6-04.4 05.3-06.4 09.3-10

电子元器件 0.028 商业贸易 0.325 餐饮旅游 0.400

交运 0.062 金融服务 0.439 交运设备 0.400

黑金 0.074 食品饮料 0.523 房地产 0.443

采掘 0.162 有色 0.596 采掘 0.634

(三)过热

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均处在上升阶段,因为经济增长率提前于通货膨胀上升,这通常说明着经济已经到达潜在增长率水平上。因为通货膨胀对经济还没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央行对利率的控制较平稳,财政政策也是平稳的。在这时期,由于需求缓慢回升且通胀缓慢上升,各个行业收益率都较高,中游行业开始有所表现。此阶段以下行业表现最好:农业家电、采掘、有色、机械。

07.1-08.3 09.11-10.04

有色 1.466 有色 0.291

采掘 1.476 纺织服装 0.3405

家电 1.511 机械 0.3625

农林 1.585 采掘 0.3689

(四)滞涨

经济增长率虽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已经开始降低。而通货膨胀却仍处于上升过程,较高通货膨胀的危害开始出现。此时,由于通货膨胀处在较高水平而且经济增长率也还可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加息以应对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防止通货膨胀持续上升。在这个时期,因为需求降低,而利率和成本仍在上升。无一行业出现绝对收益,持有现金是最好选择。以下行业比较而言收益还可以:公用事业、交通运输、医药生物、食品饮料相对不错。

04.5-4.11 08.4-08.9 10.05-11.07

食品饮料 -0.146 食品饮料 -0.322 建筑建材 0.1089

采掘 -0.049 信息服务 -0.313 医药生物 0.1890

交运 -0.038 医药生物 -0.288 交通运输 0.2168

黑金 -0.016 公用事业 -0.286 食品饮料 0.3272

五﹑结论

我们从经济周期角度来分析A股市场的行业轮动,通过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来划分经济周期,先通过经济周期与行业轮动的理论传导分析,后通过实证检验中国A股市场,得出了在不同经济周期阶段,各行业的收益率也有差异,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基于经济周期的A股行业轮动来获取超额收益。

参考文献

[1] Stovall Sam.Standard & Poor's guide to sector investing[Z]. McGraw-Hill,1996.

[2] Martin J Pring.积极资产配置[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1).

[3] 美林证券.The Investment Clock—Special Report# 1:Making Money from Macro.2004.

经济增长周期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贷资金分布;宏观经济波动;CF带通滤波;稳健性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9)03-0088-06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2008年12月,全国新增贷款达到7720亿元,而2009年1月的新增贷款更是达到令人瞠目的1.6万亿,这是一个创纪录的数字,超过自2002年开始的中国经济增长周期的任何一个月的增长,并且接近今年预期新增贷款5.4万亿的30%。银行业的集体努力正使信贷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最佳搭档,如此高的信贷增速意味着短期内中国经济得到强有力的支撑。毋庸置疑,如果银行信贷不提供有力支撑,4万亿投资计划就难以按进度完成,在民间投资恢复信心之前,银行仍需持棒领跑一段时间。银行业正在努力跟上保增长的步调,为疲弱的经济输血,这将使已经被中央政府点燃的投资火焰熊熊燃烧,也会使缺乏现金的企业得到及时的救助。

学术界就信贷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的论述已经非常充分。Bernanke等(1988)指出,GDP与信贷的关系比其他变量更密切,信贷也比其他货币量更能作为经济活动的领先指标。Bernank等(1989)的金融加速器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外部噪音在经济系统中如何被延续的问题,即通过加速器会被放大,使繁荣的经济更加繁荣,萧条的经济更加萧条。Bernanke等(1996)更是明确提出,信用会放大市场的真实状况,从而改变了最初的小冲击(包括实体和货币的冲击),即放大了冲击效果。一些学者(Chami,2001;Lea,2005;Kishan,2006)研究了在双重约束下,由于银行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抵押品价值和外部筹集资本的能力等因素具有与经济周期平行的特征,从而导致商业银行信贷政策本质上是加强景气周期(即亲周期,procyclical),而资本监管将会导致银行信贷更为严重的亲周期性(尤其是低水平的银行对紧缩性货币政策更加敏感),并放大经济冲击,强化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即货币政策传导的“资本渠道”。

吴丽华(2008)阐述了我国具备Kashyap等(1993)提出的银行信贷渠道必须满足的三个基本条件①,并基于我国的实际验证了信贷机制在我国是有效的,主张我国应该利用信贷规模控制手段效果好、针对性强、收放自如的特点,并实行差别的信贷政策,增加灵活性和弹性。

信贷与经济确实存在密切的内在关联,但是,信贷资金的各个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是完全迥异的。当前,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合理分配大幅度增长的信贷资金,充分发挥其效应,才能更好地引导民间投资,从而促使经济更快地实现V形反转,避免U形,更不是L形情况的出现。所以,本文将验证信贷资金的各个部分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二、商业银行信贷变量描述与分析

在我国不断进展的金融深化过程中,商业银行的信贷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商业银行贷款总额占名义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111.1%下降到2008年的100.9%,贷款总额占其资产的比重从2000年的74.5%下降到2008年的56.4%。贷款的构成中,中长期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大幅度上升,而短期贷款则出现明显的反差,9年下降了24.9%。另外,短期贷款中,除了农业贷款稳中有升外,商业贷款、建筑贷款和工业贷款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即便如此,商业银行在融资体系中仍然占据最重要地位。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波动与经济增长率是否存在内在联系呢?我们对贷款总额(LOAN)、中长期贷款(MLOAN)、短期贷款(SLOAN)、农业贷款(ALOAN)、建筑贷款(BLOAN)、商业贷款(CLOAN)和工业贷款(DLOAN)运用GDP平减指数进行调节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和中经网数据库。,然后将其与经济增长率(RGDP)一起采用同类文献中最常用的H-P滤波分离出各变量的趋势要素与循环要素,并采用循环要素/趋势要素×100%计算相对波动,进而得出各变量的周期性波动,如图1。从该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周期大致为4.5年,波动幅度在15%以内;贷款总额的波动幅度较平稳,周期长度差不多,但是经济增长率大致提前两个季度;短期贷款几乎与经济增长率同周期波动,但波动幅度在10%以内;中长期贷款的波动幅度与经济增长率相差无几,但从峰―谷的角度看,其提前经济增长率大致3~4个季度;短期贷款中,农业贷款有其独特的周期特征,波动幅度非常小,周期为1年,其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比较松散;建筑类贷款的周期长度和波动幅度与经济增长率大概一致,但比经济增长率提前约两个季度;商业贷款与经济增长率几乎是同周期波动,但波动幅度仅是后者的一半;工业贷款的波动滞后经济增长率两个季度,波动幅度也相对较小。因此,信贷变量与经济增长率的周期性波动存在明显的内在联系,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精确的测算与验证。

三、信贷变量与经济增长率的先行/滞后关系测算

由于经济周期理论集中关注1.5~8年之间的波动成分(Christiano et,al,2003;Rua,et al,2005),而带通滤波可分离出“恰好对应于研究关注的频率区间”的周期成分,完全去除研究中不感兴趣的频率区间。所以,我们抛弃传统的时域分析方法,运用带通滤波分离循环要素。

本文以经济增长率作为基准指标,将信贷变量与其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先行滞后关系。首先,使用CF带通滤波分离出实际GDP增长率中4~24季度的周期循环要素,暂且称之为标准循环。图2中是使用傅立叶变换,对2000~2008年经济增长率的循环要素进行功率谱分析的结果。

为了利用变量间共变性上的频率差异信息,我们将各信贷变量与经济增长率循环要素之间的共变性和同步性研究划分在几个频率区间上进行。根据经济增长率循环要素功率谱的峰值界限,我们划分出长期循环(14~24个季度的循环要素)、中期循环(8~14个季度几个主要的峰值的循环要素)和短期循环(4~8个季度的循环要素)这里的长、中、短期循环仅是本文为描述方便而赋予的称谓,异于经济周期理论中所说的长、中、短周期概念。。它们的能量占整个标准循环分别为34%、26%和40%,比重相近,这也从另一角度验证了频带划分的合理性(刘俊生,2007)。

表2列出了信贷变量与经济增长率循环要素的交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然,这些变量在不同的频带上很少表现出完全相同的交叉相关性和先行滞后期。在每个频带上,挑选那些与经济增长率循环要素时差的绝对值在1个季度以内,并且交叉相关系数大于0.5的指标作为一致指标。筛选的结果是:标准循环周期内,短期贷款、工业贷款和商业贷款是一致指标,贷款总额、建筑贷款与中长期贷款是领先指标;长期循环周期内,短期贷款、工业贷款和商业贷款是一致指标,贷款总额、建筑贷款与中长期贷款是领先指标;中期循环周期内,短期贷款、工业贷款和商业贷款是一致指标,贷款总额、建筑贷款与中长期贷款是领先指标;短期循环周期内,贷款总额、短期贷款、工业贷款和建筑贷款是一致指标,商业贷款是滞后指标,中长期贷款是领先指标。因此,总体上,短期贷款及其其中的工业贷款和商业贷款与经济增长率是一致或滞后的,贷款总额、建筑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则是提前于经济增长率的波动,而农业贷款与经济增长率的关联度很低,这恰恰印证了我们在第二部分的看法。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信贷变量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互影响,我们需要将经济增长率(信贷变量)基于常数、信贷变量(经济增长率)和信贷变量(经济增长率)波动性成分进行线性回归。考虑到我国季度数据的样本较少,我们采用两种方法计算各变量的波动性:其一是均值方程残差或者波动成分的绝对值度量,即波动程度的绝对离差;其二是利用条件异方差模型(ARCH模型)分离出条件异方差成分(刘金全,2003)。

度量X的水平值和波动性对于变量Y的线性影响,需要估计下述方程:

无论采用哪种波动性度量,两个模型估计在结论上都是稳健的。从模型结构和参数估计看出,贷款总额的趋势成分对经济增长率趋势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影响,其整体影响的系数和为(含不显著的参数估计)为2.13;而贷款总额的波动性则对经济增长率的整体影响系数为-0.189,即具有“抵消效应”。同样的方法我们得出,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农业贷款、建筑贷款、商业贷款和工业贷款的趋势成分对经济增长率趋势水平的整体影响系数分别为3.47、1.15、0.46、1.49、0.84和1.35,它们的波动性对经济增长率的整体影响系数分别为-0.116、-0.327、-0.008、0.352、0.124和-0.185。因此,除了农业贷款外,各信贷变量的趋势成分及其波动成分对经济增长率的趋势确实存在显著的影响,其中贷款总额、中长期贷款和建筑贷款尤为明显。

另外,我们可以利用ARCH 模型对信贷变量的波动性与经济变量的波动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例如,贷款总额的波动性对经济增长率的短期效应可以用式(16)表示为:

式(17)表明,信贷总额的波动性对于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形成了“溢出效应”,但是由于参数估计不显著,这种效应尚未明显体现出来。笔者认为,可能的原因是,2000―2008年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阶段,贷款总额和经济增长率都处于相对平稳阶段。对剩余的信贷变量做同样的分析,得到的结论是,虽然参数估计的t-统计量不显著,但这些信贷变量的波动性对经济增长率的波动都有不同程度的“溢出效应”,其中,建筑贷款与中长期贷款尤为明显。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国目前仍是投资主导型经济,投资对经济起决定作用,对投资而言最敏感的是信贷,个中缘由是间接融资处于主导地位,银行信贷是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信贷规模及其分布状况的经济含义远不止于金融层面,它可反映出经济走势、行业发展、市场风险、政策导向等诸多方面,因此,信贷规模及其合理分布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要真正恢复快速增长仍需要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意味着宽松的货币政策还将持续相对较长的时间,信贷剧增已无异议。根据本文前述的分析,持续放量的信贷资金,必须有合理的分布,否则将无法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也不能促成经济的V型反转。笔者认为,中央银行应该在这一关键时刻精确制导,鼓励加大对民生工程、中小企业、“三农”、居民消费、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兼并重组、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的信贷投入;同时,应该本着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宗旨,通过再贷款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增加中长期贷款,确保产业振兴计划的顺利推进;强化对信贷资金流向的监控,保证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投放到生产领域,避免其在金融机构内部空转,甚至通过违规渠道进入资本市场。当然,保增长、保企业是大局,银行的风险防范也是大局。政策的实施不能牺牲金融体系资源配置的功能,异化商业银行的行为,更不能破坏银行的风险调控体系,否则,经济刺激计划完成之时,或许正是金融业危机的开始。

参考文献:

刘金全. 2003. 投资波动性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分析[J]. 中国软科学(4):30-35.

刘俊生. 2007. 我国经济周期的测定和分析[D]. 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99-110.

吴丽华. 2008. 我国信贷规模控制的有效性分析[J]. 经济学动态(10):55-61.

BERNANKE B S, BLINDE A S. 1988. Credit, money and aggregate demand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435-439.

BERNANKE B S, BLINDE A S. 1992. The federal funds rate and the channel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901-922.

BERNANKE B S, GERTLER M, GILCHRIST S. 1996. 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and flig to quality [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78:1-15.

CHAMI R, COSIMANO T F. 2001. Monetary policy with a touch of basel [R]. Working Paper ,IMF Institute and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CHRISTIANO L J, FITZGERALD T J. 2003. The band pass filter [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44:435-465.

CROUX C , FORNI M, REICHLIN L. 2001. A measure of comovement for economic variables: theory and empirics [J]. The Reviews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83:232-241.

KASHYAP A K, STEIN J C,WILCOX D W. 1993. Monetary policy and credit conditions: evidence from the composition of external finance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3:78-98.KISHAN R P, OPIELA T P. 2006. Bank capital and loan asymmetry in the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cy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30:259-285.

RUA A, NUNES L C. 2005. Coincident and leading indicators for the euro area: a frequency band approach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21:503-523.

LEA Z. 2005. A model of bank capital, lending and the macroeconomy: baselⅠversus basel Ⅱ [R]. Bank of England Working Paper, NO.270.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tribution of Credit Funds

and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s in China

PAN Zaijian

(Department of Finance,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Abstract: As China is a bank-oriented country, credit will provide economy with strong support to reverse in a short period. However, various parts of the credit funds have different macroeconomic effects. Econometric test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credit and its structure and economic cycle giv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ere is obviously inherent contact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s of credit funds; the cyclical fluctuation of medium and long-term loans and construction loans are in advance of economic groh, industrial loans and commercial loans are relatively consistent with economic groh. Therefore, macro-control departments should actively guide credit funds to flow into the field with obvious effect.

经济增长周期理论范文第5篇

1. 经济周期的概念和趋势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水平从扩张到收缩再到扩张的一种波动,一般呈一种规律性模式,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西方经济学将经济周期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比较典型的有3种:一是长周期或“长波”一般平均50年左右;二是中周期或“中波”,平均8至10年;三是短周期或“短波”长度平均约40个月。但战后经济周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趋势与特点,主要是经济周期的微波化和长波化,经济扩张期拉长,经济收缩期趋缩短,经济周期调整幅度也日益缩小。 

2.关于经济周期的解释 

关于经济周期的成因有多种解释: 

(1)乘数与加速数相互作用。萨缪尔逊等人提出的一种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支出的乘数同加速原理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自我滋生的循环机制,使经济活动出现一种急剧扩张或急剧收缩的周期性变化。 

(2)创新周期论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周期与创新活动有着密切关系。一个企业的原发性创新往往会引起众多企业的模仿,引发更大的创新浪潮,从而把经济推向增长的高峰;一旦创新被很多企业模仿,创新浪潮便消失,经济开始出现停滞。只有当出现新一轮创新时,经济增长才会迈上一个新的周 期。因此,创新是决定经济从繁荣。衰退、萧条到复苏的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此外,还有存货调整论、消费不足论、货币性投机过度论、心理自生周期论、太阳黑子论、政治因素论等。萨缪尔逊将上述因素概括为“外生论”与“内生论”两大类。现代经济学理论越来越倾向于认为,经济周期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是由内外部多种因素决定的,政府应通过反周期调节来维持经济的长期稳定。 

如何理解新经济展现的一些新的规律与特点 

从过去几年的经济现象看,新经济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特点。首先,从新经济的外部性看,由于新经济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较快上升,从而使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宏观经济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其次,由于知识信息的可共享性、外溢性、扩散性,新经济部门 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的潜质;再次,新经济增长有明显的非线性特点,如IT产业、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都是现超常规的跳跃式增长;第四,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90年代以前美国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为3年,现在IT产品的生命周期已降到1年左右。根据摩尔定理,计算机芯片的处理速度每18个月提高1倍,而价格却以每年25%的速度下降,而现在计算机芯片的处理速度已降至每12个月提高1倍;第五,新经济日益突破原有的时空限制成为全球化导向的经济,如IT和生物医药产业60%以上面向国际市场,因特网更是使世界联为一体;第六,新经济虚拟化达到了空前水平,虚拟资本的膨胀和虚拟经营的发展支撑了新经济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