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发展;农村;农业经济;影响

前言

信息化技术,以现在通信和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以大型数据库的网络共享技术为依存,网络信息技术,是汇聚各个多样化研究对象要素的总数据库,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和与之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提供了大环境。在使用信息化技术之后,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1信息化发展给农村农业经济带来的机遇

1.1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历史长河中,我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人们对于粮食的青睐和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反复多次的转变和改革。随着科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结构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了很大的调整,无论农村经济终于开始向农业型转向多种经营型,至此,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带动了整体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因此,给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正是由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世界接轨的脚步越来越快,诞生了一系列农业跨国公司,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这种经济调整,适应了国内和国际化接轨的双重形式,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得到了国家的认识,今天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需要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等我把农民的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产品竞争实力,需要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全新的商机和信息。

1.2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在我国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实际上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第一产业的,原材料出厂和初级生产呈现下降趋势,但是第三产业却迅速崛起。三产业运动业实际上是相互带动的,在第一产业内部,虽然种植业呈下降趋势,农林牧副渔确定了前所未有的增长,这种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已经达到了质变的边缘,成为了成熟期和成长期的竞争产物。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加强了对于服务业的青睐和重视,加强了对于第三产业的投入。因此,一定身材的快速发展,推进高水平,荣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理顺整个产业链,实行利益工装和共赢的原则,培养农业经济的龙头企业。加强在信息化发展海洋中的制衡优势,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2信息化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带来的挑战

2.1信息化发展凸显了农村经济的落后

众所周知,我国的现代农业化水平总体程度较低,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虽然很多农民在现代已经增强了自身的信息意识,国家在培养农村新型人才方面也加大了气力,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加强科学养殖和科学种植业,对于农村科学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是在我国,文化,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还有一条很长的道路要走。目前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凸显了在农村这种信息化意识的滞后,很多农民认为所谓的信息化就是利用广播和电视进行一定的传媒宣传,而忽略了可以使用信息流动拉动资本流动的作用。虽然地方政府非常注重对于农村信息化硬件的建设,但是,带动一个地区整体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必须要当地农村的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而我国农村的软件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2.2信息化发展使原材料流通快,总体利润降低

以往的农村原材料和初级种植产品,由于酒香不怕巷子深,在销售的过程中偶尔会出现垄断的局面,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农村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信息的流通性非常快,因此,农村不同基层对于信息的需求量差异较大,原材料的快速流通和初级产品的快速流通,使得具有技术含量的产品数量比例呈现出不足之势,凡从平均水平上拉低了整体农村农业经济利润率。另外由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缺乏基本的规范性和持续性,在信息的提供方面无法做到定时定点,更无法做到准确和规范,因此,提供信息者有时可能会参差不齐,一方面农村信息化面临着快速发展的势头,而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在科技教育方面相对滞后,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发展非常不均衡。

3以信息化发展手段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举措

3.1以农业信息化步伐实现农民增收

近几年,来由于科技技术的进步,农民的农产品增收现象屡见不鲜,但是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因此,以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步伐,带动整个农业物质资源的交换速度,提升整个农业生产农产品的品质,提升农业农产品加工的技术含量,使得农产品的竞争力更强。信息化技术的交换,可以使得农产品有更多的出路,改变农业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改变以往只有数量而没有效益的不良局面。同时农业信息化的步伐可以加快,农村二次就业和农村用工,尤其是在农闲季节,方便农民出外打工,方便农民实现跨行业、跨领域就业,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的增产增收。

3.2以农业信息化提升整个农业生产水平

农业化的生产水平是提升整个农业生产实力的基本保证,通过农业信息化的技术和进步,普及在农村宽带的使用比率,当地农民使用网络的成本,让农民学会使用网络进行销售,通过网络咨询,利用网络学习新型农业生产知识。使得信息的搜寻不再盲目,生产计划有据可查,这样就可以通过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加快整个农业生产水平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该围绕市场信息,不再盲目的进行种植,所有的种植和养殖活动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利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适应大众消费者的需求。

3.3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减少农业交易风险

以往的农民由于信息比较闭塞,含量较少,因此在交易的过程中可能会被骗,而如今由于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快速进步,农业信息化在实现生产和分配方面发挥了非常强大的作用。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农民可以减少流通中的成本,减少交易费用,而且增强对于卖方信息的关注可能。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可以实现对于农产品交易风险的规避,减少交易成本,因此获得更多的交易利润。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使得农民的信息可以更加准确而有效,在进行获取和转移的过程中,农民的整体素质也在潜移默化地不断增长,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广泛而快捷地进行农产品交易。

4结束语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洪流中,新时期的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合理,每次调整都希望能够把农业的广度和深度不断的扩大,尤其是在目前我国诞生了一大批,具有极强市场竞争力的农村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具有法人资格,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而且在科研、生产、推广等各个方面都成为当地举足轻重单位。信息化的发展,全面提升了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不仅对当地政府和农村经济带来了便利和福利,也给老百姓带来的甜头。因此积极的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实现信息兴农,将是未来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将会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包春霞.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农业经济,2016,(06):64~65.

[2]刘绍敏.中部六省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华大学,2015.

[3]周旺东.信息化建设对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823~6825.

[4]李治宇,胡志全.农村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分析[A].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增刊)[C].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10:6.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村旅游产业;信息化视角;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4-0014-02

Abstract: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rural areas could cut down the operational cost and facilitating the long term growth of the industry. There are problems for the digital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as the online platform basis is poor, the e-commerce market strategy is unsound and talen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e insufficient. To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rural areas,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accelerating the completion of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in rural areas, improving the e-commerce marketing strategy, building a sound and united online environment, and enhancing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term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旅游产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其中农村旅游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农村旅游主要是以农业休闲和观光的旅游形式为主,是农业和现代旅游相结合的一种产业,这种形式充分利用了农业设施、农产品、自然和人文等资源,通过一系列的整合和规划,发挥农村休闲观光的功能,丰富了旅游形式的同时,还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促进现代农村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当中,农村旅游产业能实现信息化的经营和管理,这对农村旅游产业长远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农村旅游发展的必要性

(一)降低农村旅游经营的资金成本

传统的旅游行业经营和管理涉及的范围较广,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来完成相应的工作,这无疑加重了农村旅游的投资成本。而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农村旅游产业的经营和发展中,能有效地提高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提升旅游管理水平,通过利用电子信息化系统,能对不同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管理,这就减轻了繁重的工作,在信息化技术的辅助下,很多的数据信息不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同时还保障了一些重要的数据和信息的准确性,这对农村旅游企业制定下一步发展策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农村旅游企业的发展规避了经营中潜在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旅游经营的资金成本,并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有效地巩固了行业内的客源市场[1]。

(二)推动农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为社会各个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这就改变了以往的经营模式,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便利。在电子商务发展下,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农村旅游中,能通过这样新型的经营模式,为广大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有效地提高了农村旅游的服务质量,改善了传统旅游行业单一的服务和管理模式。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农村旅游信息化建设,而建设后的网络平台能加快信息的传播,在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下,逐渐扩大信息传播范围,这样就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农村旅游的资讯,从这一层面而言,信息化农村旅游的建设,推动了农村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

二、目前农村旅游产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农村旅游网络平台基础建设存在不足

伴随信息化技术在市场经济中的广泛应用,目前旅游行业经营和管理的模式逐渐呈现出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农村旅游产I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对自身的产业实施信息化的建设。但是在网络化建设的进程中存在很多的盲点。当下国内很大一部分观光旅游企业发展至今,还不具备网络正常接入的条件。在一些农村旅游的景区,虽然有很多旅游运输单位的电脑和上网设备能够正常使用,但是其中只有少数的旅游单位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站,这些少数的网站在设计和运行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未能通过互联网在国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对众多农村旅游产业的网站进行研究得知,目前很多农村旅游产业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仍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3]。

(二)电子商务营销策略有待完善

农村旅游产业在经营中关于宣传方面的工作,主要是要利用传统模式来开展的。例如,通过在旅行社张贴海报、分发宣传单、通过传统媒体等形式进行宣传和开展营销活动。这样的营销方式呈现出单一和针对性不强的特征,增大了农村旅游企业投入的资金成本,而获得的经济收益状况却不佳,未充分的利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的优势,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此外,一部分的农村旅游企业在利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展营销活动时,选择知名度较低的搜索引擎,虽然推广所耗费的资金较少,但是没能达到良好推广的效果,这就严重阻碍了农村旅游的经营和发展[4]。

(三)各个农村旅游网络平台信息很难实现共享

国内农村旅游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中,还未形成统一和完整的数据库,很多旅游方面的数据信息分散在各个地区和企业中,未能整合和集中在一起,在旅游数据信息发生变化时,一些旅游企业很难及时的掌握最新的信息和资讯,这也使旅游资源数据信息很难实现互享。在我国对经济体制进行不断改革后,国内地区之间的经济观念较突出,在对信息资源和数据库进行建设时,为了保障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未对自身掌握与旅游产业相关的数据进行互享,这样不仅对国家资源和资金产生极大的浪费,同时还降低了网络平台应有的功能。由于旅游产业在经营和发展中涉及面较广,为了保障农村旅游企业的正常运行,对数据信息的需求量较大,在组织和协调机制严重缺乏的状况下,旅游产业信息数据互享程度的问题逐渐严峻,这样的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了“一级的硬件、二级的资源、三级的使用率”的现象,这不利于信息化网络的建设[5]。

(四)信息化技术人才相对短缺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相对较晚,在电子商务如火如荼发展时,国内很多的电子商务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处于摸索的状态,尤其是在各个市场经济各个领域中大力开展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这样的状况使当前关于专业的农村旅游信息化技术型的人才相对短缺,使信息化服务和管理力量有限,相关技术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阻碍农村旅游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今的信息技术人才的数量很难满足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实际的需求,这样的状况使很多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人才相对短缺。因此,在最短时间内培养大量的信息化技术人才,已成为教育和经济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有效运用信息化技术推动农村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一)加快完善农村旅游信息化建设进程

旅游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是国内旅游产业实现信息化重要的环节,这是由于提供旅游服务的主体对象是旅游企业,各个旅游企业应按照自身经营和发展的特点,逐渐加快对自身信息化的建设和完善,反之则在竞争激烈的旅游行业中处于劣势的地位。在实际建设时应实现旅游管理的智能化,对各个旅游基础设施的使用状况,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实现全自动化的管理。同时还要与各大搜索引擎和旅游网站开展合作,这样才能实现网上订票以及制定个性化的旅游计划,只有加快完善农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才能使农村旅游更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实现多元化的管理和经营[6]。

(二)完善农村旅游电子商务营销策略

电子商务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支持下,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信息能迅速的传播给广大的受众群体,同时具有较大的覆盖率,能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实现旅游企业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润。因此,在农村旅游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应注重完善自身电子商务营销的策略。例如,创建可以搜索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图片库,并对这些图片附着相应的文本内容,充分的利用图片信息来宣传农村旅游景区。另外,还要对农村旅游网站的布局和功能进行优化,对各个模块上应有的功能进行改进,并对农村旅游企业自身网站中的新闻中心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让更多的受众群体看到景区各方面的信息[7]。

(三)建立健全农村旅游联合网络环境

农村旅游唯有将产业化为导向,才能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而产业化的发展要依靠产业的集群。农村旅游受到季节的影响较大,只有和其它农村旅游景区联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样的经营模式表现为网络上互为辅助,形成联合营销,并添加相应的友情链接,增设完整的旅游服务体系,进而形成产业链式的发展模式。另外,应适当的开发具有链接式结构的电子商务网站,这样能有效的提高网站搜索和使用率。为了提高对旅游资讯和信息资源的使用率,各个地区和景区所掌握的数据库应达到互享使用状态,这样不仅能便捷农村旅游行业内的各个企业制定未来发展策略,同r还能促进行业的繁荣发展[8]。

(四)大力培养农村旅游信息化技术型人才

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推动经济的发展,而在实际实施中,信息化技术型的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今市场经济中,信息化技术型的人才短缺,严重的阻碍了农村旅游信息化的建设。因此,应大力培养农村旅游信息化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在各大高校中增设信息化技术专业,并对选择该专业的学生给予相应的补助,使更多的学生选择该专业,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授课,以此来培养专业型人才。另一方面,从农村旅游企业中现有的员工中开展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做到在短期时间内使这些员工熟练的掌握操作技术,加快对农村旅游产业信息化的建设。

[参 考 文 献]

[1]赵世忠.延庆县依托农业资源发展会展旅游业的对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4,9(1):12-15

[2]皮晓媛.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J].世界农业,2016,8(1):37-40

[3]乔洁,乐腾.河北省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生态经济,2016,7(2):133-138

[4]刘圣欢,杨砚池.现代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以大理市银桥镇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3):44-52

[5]丁雨莲,马大全.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路径实证研究――以芜湖大浦乡村世界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2,6(14):157-163

[6]王兆峰.信息化与旅游产业发展[J].商业研究,2011(3):114-120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有效策略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我国经济各个领域都带来了转型升级,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了我国经济建设未来的总体趋势。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农业经济管理开展信息化发展符合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提升我国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全球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创新,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市场需求,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发展能够与时俱进,与世界市场接轨,充分地吸收国外农业先机的科学技术,加速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使用质量,大幅提升我国农业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作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农业信息资源管理往往决定了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在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农业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利用,没有进行高效的整合,难以充分发挥农业信息资源的根本作用,多数农业信息化系统都忽略了对农业信息化资源的整理,使得农业信息共享滞后,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也降低了其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农业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是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内部因素,而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则是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外部因素。首先,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扶持,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倾向性支持,而当前我国在政策方面并没有给予过高的关注;其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需要投入大量的设备成本和人工成本,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而当前我国政府的资金投入并不能够满足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高质量发展需求。

三、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加速农业信息化资源整合效率加速农业信息化资源整合效率是实现农业信息共享,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有效策略。首先,构建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农业信息的收集、更新和共享,确保农业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全面性;其次,确保农业经济管理的区域发展差异性,通过信息化服务来确保农业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是广大群众能够全面了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真实信息。

(二)强化政府扶持力度首先,政府需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支持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重视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信息化基础服务功能的完善程度;其次,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给予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人才建设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人才建设是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首先,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工作,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扩大专业人才队伍,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人员的整体素质;其次,强化信息化专项人才的培养力度,构建完善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注重选拔信息化人才,全面提升管理团队的信息化水平,打造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优秀团队。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与思考

一、 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

本文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它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传递的特点,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发送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经营管理和经营决策。

目前,我国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的现实必要有以下几点:

1、农业信息化是推动发达国家提升农业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已成为推动农业的主导力量。以美国为例,一方面政府把对农业的管理决策建立在信息支持的基础上,同时把进行信息引导和提供信息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另一方面,农民把信息作为一项生产要素来投入,以信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依据。美国的传统农业实现了高度的信息化,信息产业的就业人数和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都已超过了一半。

2、农业信息化是目前认识到的农业发展的最高阶段。

当今,我国农村经济结构中非农产业的比重还不高,处在国家和人民用增加资金投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的现代化刚刚起步。只有实施农业的信息化,才有可能针对农业所涉及的因素,复杂性、区域性和时空差异性大以及生产稳定性和可控程度低的特点,科学的优化配置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可以说,信息技术可以渗透到农业的各个环节和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

3、农业信息化是实现我国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最佳平台。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我国农村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不能再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地走“原始农业古代农业现代农业信息农业”的常规发展道路,而应该摆脱传统思维模式,实施以农村的信息化互补共进,同步发展的道路,实现跳跃式的发展,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可以成立的。为此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立足于中国农村的实际,特别要注意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和土地经营高度分散的基本现实,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二是要借鉴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有效的信息化运行体制和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农村的农业管理制度创新,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其农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资源配置状况,以便达到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4、农业信息化能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一是信息知识能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资源。随着农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知识的价值将会得到确认和重视,在农业生产流通中,科技知识在利用上发挥巨大的作用,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二是农业信息化可促进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迅速推广和普及。由于农业信息网络

的广泛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大范围培训,使农业信息流和科学技术迅速地推广到千家万户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生产力。三是农业信息化会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提升进步。新兴的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结构方式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将会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改造、生产成本大幅度的下降,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的提高,从而成为农村经济长的重要技术基础。

二、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的可能性

我国发展农业经济信息化应该说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条件:

其一,信息产业已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其二,国家已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党的十六大已将农业放在所有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并提出了城乡统筹全面发展的新思路,各个行业包括信息产业,都将农业市场放在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位置,准备开发农业信息化资源。

其三,农村经济的发展已使农民有了强烈的信息需求意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或进城打工,或进城经营第三服务产业。这些年青的农民会经过新环境的感染,不但提高了自己的商品经营意识,而且还会感悟到信息化的强大作用,使自己逐渐意识到自己家乡的落后,不仅仅是物质的贫穷,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知识的贫乏和观念意识的落后。他们会回乡进行思想互动带动广大农民树立信息化意识,抛弃旧的传统观念和农业经营方式。为农业经济信息化扫清思想意识的障碍。

三、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的可操作性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开发、利用效果并不理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当落后。结合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建立三级网络构架模式,创造发展的硬件环境。以“中国三农振兴网”为龙头,通过“村、乡、县”三级网络构架,互联网络配套完整、高效、直接、互动的网络体系;通过基层信息站各类农资、农业信息的层层收集、汇总、上传和主站、区域总站的及时整理、归纳、反馈等技术手段,有效地解决有效“黄金”信息的“上传下达”问题。

2、建立“信息化示范县”工程,创造发展的组织环境。合理利用、有效调动和高效整合各行业相关资源,为农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以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3、试办农村信息化教育基地创造发展的软件环境。通过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培养一大批知识和实践能力俱佳的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人才、农业技术人才、农业管理人才、外语人才和法律人才等各方面高端人才。农民是农业信息的主要利用者,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增强农民信息意识和使用信息能力的关键。应该充分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从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经营技能上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

4、组建农业信息化投资公司创造发展的融资环境。国家应该出台有关文件和政策,允许鼓励各种大型公司,特别是开发公司投资农业信息化发展。创造一切有利条件,特别是制度保障条件,包括免税政策等一切优惠政策,并使投者有利可图,放心投资从事农业经济信息的建设。另外,国家可成立“农业经济信息化股份投资公司”,由政府出资一定比例,私人筹资一定比例,为农业信息化发展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述彭.“数字鸿沟”与地球信息科学的对应[N].光明日报,2004-04-02.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灰色关联模型;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042-04

收稿日期:2010-01-08

作者简介:范昕昕(1981-),女,山东诸城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农业经济研究;高乐华(1985-),女,山东济宁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农业经济与渔业经济研究。

一、引言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探索,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在中国已经取得了骄人成绩,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国内关于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共同促进农业发展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且已有研究成果多是理论方面的定性探讨,很少有在定量模型基础上进行的分析。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定量测评,并建立两者的灰色关联模型,试图发现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之间是否确实存在良性互动机制,从而利用该机制促进两者在彼此推动的作用下实现长久稳定发展,并为中国农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新途径。

二、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选择与测度

1.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构建。在构建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时,应从规模、结构、一体化和市场化程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构建出一套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和8个二级指标构成,各评价指标实际值计算所需数据主要来源于1996―2007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其余则根据官方网站公布数据整理计算得出。根据各三级指标的实际值结果,运用无限方案多目标决策方法确定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权系数的客观赋权法 [1],进行权重计算。首先得到8个二级指标权重,进行加权,得到各一级指标权重,而后根据各二级指标权重比例重新分配权重,得到调整后的二级指标权重。各指标说明及权重(见表1):

对各指标实际值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中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评价标准分为差、一般、良好、优异四个等级,实际值0.75为优异。

进行中国农业产业化综合评价,i年中国农业产业化一级指标的评价值可记为:D i(W)=■z i j w′j,进而i年中国农业产业化综合评价值可由以下公式计算得出:D=■βk■w′jz i j。D为中国农业产业化综合评价值,βk为第k个一级指标的权重,w′j为第k一级指标中j二级指标的权重,z i j为第k一级指标中第i年j二级指标实际值的标准值。

2.中国农业产业化水平测度。根据以上评价模型,计算得出1996―2007年中国农业产业化评价结果(见图1)。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1996―2007年4个一级指标中,农业生产规模化与农业生产结构性评价值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到2007年均达到“优异”水平,但农业产业一体化水平却急剧下降,农业产业市场化程度也表现出不稳定变化状态。由此导致中国农业产业化综合评价值从1996年的0.59略微上升至2007年的0.65,基本维持在“良好”状态。详细分析评价过程可以发现:(1)在农业生产规模化方面,评价值由1996年0.70上升至2007年1.00,表明中国农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人均农业总产值从1996年的0.26万元/人增长至2007年的0.67万元/人,增加了近两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2)在农业生产结构性方面,评价值由1996年的0.14升高到2007年0.86,增长态势良好,表明中国农业生产结构正在日益完善,高附加值产业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其中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6年35.95%上升到了2007年的42.1%,国家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由最初的547个/年增加至828个/年,由此促进了中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合理化,产业化水平有所提高;(3)在农业产业一体化方面,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农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持续下降,导致该指标评价值由1996年的1.00急剧下滑至0.00,表明中国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有所变化,制约了中国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4)在农业产业市场化方面,评价值由1996年的0.64略微下降至2007年0.62,12年来变化不大,反映出中国农业市场化程度仍然滞后,尽管外贸依存度由15.11%上升到了22.09%,但农产品综合市场绩效却由24.53%下降至11.5%,市场化经营程度过低,严重制约了中国农业产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

三、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选择与测度

1.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构建。鉴于农业信息化发展较快,尚未建立起规范、系统、全面的农业信息化统计体系,因此,在构建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时受到了较多限制。综合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前人关于中国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设计出一套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有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各评价指标实际值计算所需数据主要来源于1996―2007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信息产业年鉴》,其余则是根据官方网站公布数据整理计算得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统计数据限制,农业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农业电子信息工业增加值和农业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额三项数据,是由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全国电子信息工业增加值和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乘以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计算得出。根据各三级指标的实际值结果,运用无限方案多目标决策方法确定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权系数的客观赋权法进行权重计算(见表2)。评价标准与模型同农业产业化评价,综合评价值记为C。

2.中国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根据以上评价模型,计算得出1996―2007年中国农业信息化评价结果(见图2)。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1996―2007年4个一级指标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除农业信息化环境评价值外,其余3个一级指标到2007年均达到“优异”水平。由此促使中国农业信息化综合评价值迅速从1996年的0.06上升到2007年的0.86,达到“优异”状态。详细分析可以发现:(1)在农业信息化基础方面,评价值由1996年的0.00急剧上升到2007年的0.92,表明经过12年的努力中国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已取得良好的成效,农村居民户均拥有电视机台数从1996年的87.97台/百户增加到2007年的106.5台/百户,户均拥有电脑台数则由0.00台/百户上升至3.7台/百户,户均拥有电话部数从5.78部/百户增加至68.4部/百户,农业技术人员比重也由0.17%上升到了0.24%,为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在农业信息化环境方面,评价值由1996年的0.21上升至2007年的0.61,达到良好水平,相对于其他指标来讲较为滞后,表明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仍然不甚理想,有较大空间亟待改善,尤其是互联网普及率至今未达到10%,每百人订阅报刊数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3)在农业信息化应用方面,评价值由1996年的0.02迅速上升到2007年的0.99,特别是户均拥有手机部数由1996年的0.00部/百户急速增加到2007年的77.8部/百户,卫视频道普及率由6.5%上升到79.2%,农村网民比重由0.00%提高到24.06%,表明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信息技术已在农村逐步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4)在农业信息化效益方面,评价值由1996年的0.00急速上升到2007年的0.94,表明中国农业信息产业有了较快起步,经济效益良好,已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对农业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四、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相关性分析

1.灰色关联模型构建。灰色关联就是使信息不完全的系统因子量化、序化,应用灰色关联度描述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间相对变化的情况,即变化大小、方向和速度等的相对性,如果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相对变化基本一致,则认为两者关联度大,反之,关联度就小 [2]。应用灰色关联模型能够较好地估算出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相互关系,反映彼此间的促进或制约作用,因此采用该模型对中国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的关联程度进行测算。计算步骤如下:

(1)将中国农业产业化综合评价值作为参考序列,将中国农业信息化综合评价值作为比较序列。

(2)由于综合评价值差异较大,为便于处理,首先对两个数列进行初值化处理,公式如下,得到新数列。

D0=■,C0=■

(3)计算关联系数,记初值化后参考数列即农业产业化综合评价值数列为D0,记比较数列即农业信息化综合评价值数列为C0,称ε0,0(k)=■

为D0和C0在第k年的关联系数,ζ为分辨系数,在0~1之间取值,一般取ζ=0.5。

(4)计算关联度,将比较数列C0与参考数列D0各年的关联系数加和平均,即得关联度r=■■ε0(k)。

(5)针对关联度r的大小,判断相互关系,r取值范围为0~1,越接近于1,表明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关联性越强。

2.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相关性计算与互动关系分析。按照以上灰色关联模型,计算得出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的灰色关联度r=0.75,表明在建立的指标体系基础上,1996―2007年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且就综合评价结果来看,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目前略高于农业产业化。下面将系统阐述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相互促进、推动的内在机理。

(1)农业产业化对农业信息化的影响。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都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手段,但农业信息化发展离不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信息化发展要以一定程度的农业信息化水平为基础。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促使农业产业化机构个数逐渐增多、农业产值迅速提升、农民收入越来越多、农业产业内各环节更加紧密、农业产业化链条不断延长、农产品流通愈加便利,导致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对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的需求持续增多,因此促进了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开始。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深入,尤其是农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农产品市场更加广阔、农业产业化经营机构继续增加,农业内部各个领域、环节联系日益密切,均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条件。例如,农业内部各主体间协作,必然需要农业信息化所提供的硬件设备――电话、电脑、光缆等,农业结构越合理,内部分工越细,协作越紧密,对硬件设备的要求越高,农业信息化发展就越迅速。同时,农业产业化发展必然能使农民收入大幅度提升,从而促进对信息设备购买力的增强,使得农业信息化发展更为迅速。此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决定了农业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例如,一些地区主要生产季节性较强的农产品,需要借助市场信息化设备,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加强生产与市场之间的信息沟通,降低市场风险;而着重发展加工业的农业区域,对加工技术、仓储设备和信息更及时的工厂化作业模式要求较高,需要借助信息手段,增强对每一生产环节的控制,以提高生产效率。因此,伴随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其对农业信息化的促进作用在逐渐增大,促使两者向着良性互动方向发展。

(2)农业信息化对农业产业化的作用。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同样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的支持,农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必然也会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产业链一体化,而农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设备在农业各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首先,借助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利用信息网络可以调查各类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加快农业市场化运作,确立区域农业经营的主导产业,依靠主导产业的关联效应,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将资金与基础投入主导产业项目中,实施产业化经营,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纵深发展;其次,依靠农业信息化能够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管理服务等,使得农用物资系统、生产系统以及加工流通系统形成持久稳定的关系,促进整个农业运转过程中形成有序的链条,为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再次,农业信息化可以使农户、企业等市场主体拥有更多信息,使他们具有公平的讨价还价能力,培养出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进而使农产品更接近真实市场价格,促进农业市场化,从而使农业产业化更为顺利地发展;最后,农业信息化能够带领农业产业融入到全球经济中,拓展农产品市场,延长农业产业链,吸引更多国外农业产业化参与者,引发更多市场需求,进而扩大农业产业化范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五、启示与建议

经过实证检验与理论探索,本文得出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之间存在明确的互动关系,即农业产业化推动着农业信息化持续演化,农业信息化也在促进着农业产业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利用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的良性互动关系,可以促进中国农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当然,这需要政府有力的引导、农业经营主体的努力以及其他各类组织的配合与参与。首先,政府部门应当为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增加资金投入,提供配套服务,加强政策支持,通过二者相互作用促进农业发展;其次,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学历相对较低的农民应当加强自我信息技术培训,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改进农业耕作方式,使农业信息技术与设备得到充分的运用,并使农业市场化、产业化优势得到有效利用,从而加强农业信息化与产业化发展程度;最后,其他组织特别是信息机构,应当有计划地促进信息技术及设备在农业日常运作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动农业信息化进步的同时,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