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农业发展方式

传统农业发展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农业发展方式

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对策

设施农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具有高效益、高投入等特点。近年来,在国内外发展的速度很快,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全社会的热切关注。

1 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区别

设施农业在产品供应、生产条件、生产方式都与传统农业有所不同。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设施农业可以充分地利用太阳的光热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第二,设施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农业中受到资源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加强了资源集约的有效利用,提高了农业系统的生产力,增加了产品的产出量,提早了产品的上市时间,满足了市场的需求。第三,设施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中季节和地域限制因素,具有高产量、无污染、高效益等特点。

2 国内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设施农业基本上都是以农民自主投资的方式发展,小型设施居多,所以,在发展的规模上很难突破。

2.1 规模小、科技水平低

国内的设施农业发展规模小,科技水平较低,国外设施农业采取的发展路线是“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这与国内相比正好相反。国内温室的设施结构简单、规模小、水平低,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也很低。多数设施是面积较小的日光温室,大型温室还没有广泛应用,落后的温室设施阻碍了国内设施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发展。

2.2 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国内的设施农业管理水平不到位,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在国内的温室中还没有建立起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大部分温室在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上都是按照计划管理方式和经济体制操作。设施农业发达的国家在拥有先进技术和实施的基础上,还有一套完善的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管理机制。在国内,依然以粗放的管理手段和经验为主,高效、权威的管理机制仍未建立,经营方式主要以个体农户为主,进而导致机构庞大臃肿,管理效率低下,并且在管理方式上非常混乱,严重地浪费了温室能源,产生运行管理费用高等问题,影响了温室发展和产品利益。

2.3 设施机械化程度低

设施栽培的机械化程度很低,在综合设施技术中设施农业机械是最薄弱的环节,制约着设施技术的发展。由于设施农业机械的配套水平低下,因此,导致机械生产无法推广。设施生产中仍以人力为主,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特别在低矮的大棚中,设施机械还是空白,现有的设施机械结构大,在边角地带根本无法作业,导致生产效率低。

3 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对策

3.1 加强设施农业的科学技术研究

科学技术研究的目的就是提高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首先,要开发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新型温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其次,研发配套的设施技术及装备,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水平。最后,研发温室的各种先进技术,减低温室消耗,节约成本。对于研究产品的后加工处理技术,有助于提高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要科学选择研究新品种,改变依赖进口品种的局面。

3.2 提高设备自动化控制水平

目前,国内现有的温室都处于半自动和人工控制的状态,为提高生产率,应大力发展自动化控制的温室。自动化控制温室主要包括自动化生产和环境控制,温室自动化控制技术是多方位的综合性技术手段,应向综合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进而推动设备农业发展。

3.3 加大农村设施农业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设施农业将发挥巨大作用,对农民增收、结构调整、生产力等将有重大的影响。但从总体来看,农村的设施发展水平很低。由于农民的收入低,购买力差,导致设施装备的水平低,因此,阻碍了农村中设施农业的发展。对于农村基层的技术人员和农民,应普及推广生产科技知识,组织专家到生产一线进行指导,抓好科技的示范建设。发展设施农业已成为农村势不可挡的趋势。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经济和人民水平的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的发展应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技术和设施体系,实现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文中分析了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区别,并根据实际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国内设施农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总之,设施农业的发展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规模化;精细化

改革开放以来,以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标志,中国农业经历了一系列比较成功的发展时期。然而,由于理论的局限性和实践经验的缺乏,中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的特征。农业脆弱的基础地位在中国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中暴露无遗。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2007年,中国居民CPI上涨4.8%,涨幅比2006年提高3.3个百分点,而食品价格上涨成为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最主要原因。2008年,中国物价上涨的势头有增无减,仅2月份的CPI就达到8.4%,创下十二年来的新高。可以说,中国“低通胀、高增长”的黄金发展时期已经过去了。农业是食品加工工业的基础,深刻反思中国农业发展的不足,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通货膨胀问题,更有利于中国农业抓住契机,迅速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传统农业发展理论的局限性

传统农业发展理论以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和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为代表。应该说,这两大理论都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对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农业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理论本身的缺陷,非常苛刻的理论应用前提,加上缺乏实践经验的必要总结和提炼,很容易导致发展中国家农业在经历一段短时期的繁荣之后再次陷入停滞,回到那种投入产出的低水平均衡。以《二元经济论》为例,刘易斯最重要的假设就是农村存在隐性失业,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者为负数。在对农业生产没有任何不利影响的前提下,农村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加人工业化进程。当农村劳动力流出到一定程度时,农产品产量下降,价格上升,追求利润的动力将促使农民把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引进来,从而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然而,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不仅是刘易斯的假设站不住脚,刘易斯所描述的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的过程也过于简单。首先,正如美国西奥多·W·舒尔茨所指出的,农村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正,不是零,更不是负数,因此农村劳动力流出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下降。其次,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几乎伴随着劳动力流出的开始而开始,并不是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滞后期。因为相对于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工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即使在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相对价格也会上升。再次,农产品价格上升所带来的利润,并不能肯定把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引进来。因为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是多种要素的集合体,其中许多关键性的生产要素具有很长的生产周期。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足以扼杀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整体引进,取而代之的是增加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使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功败垂成。最后,考虑到经济开放的因素,农产品的进口足以阻止任何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和农业生产利润的获得。因此,无论是二元经济理论还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它们都存在先天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在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农业发展中充分暴露了出来。

二、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985年,在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不仅全面铺开,其效应也已开始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现在,中国农业的发展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的进口在全部进口总额中只占很小比重,这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问题和不足。总体上说,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中国农业仍是一个低收入行业,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工业化能力的限制。这两大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维持着中国农业投入产出的低水平均衡。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的低收入使农村劳动力流出,极大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这对主要依赖人力资本的中国农业现代化造成了致命打击。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不仅意味着农村较低的消费和生活水平,也意味着农村的低储蓄和低投资,意味着改造传统农业所需要的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投入都面临不可克服的现实困难。然而资金的缺乏还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中,只要有丰富的人力资本,信用仍然能够弥补货币和实物资本的不足,但务农的低收入恰恰又让农村本已稀缺的人力资本进一步流失。现代农业需要的不是廉价的低素质劳动力,而是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和相当技术含量的高技术劳动者,这种劳动力在农村很奇缺。然而在农业劳动低收入的刺激之下,不仅有一定技术水准的劳动力走向了城市,甚至具有强壮体力的简单劳动力也离开农村,这意味着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主体是老、弱、病、残,他们无论在劳动力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可能胜任中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产品价格偶然性上涨所带来的经济刺激,其结果不可能是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而只能是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简单追加。农产品销售的高价格最终对应着农产品生产的高成本,而不是通过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多的农业利润,从而使农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

如果说,务农的低收入为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制造了巨大障碍,城市工业化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则使传统农业维持的低水平均衡获得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受工业化产品市场容量的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城市的发展遇到瓶颈,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进一步表明依靠城市工业化来完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民以食为天,廉价的劳动力大军盘踞在农村,也就为传统农业的延续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尽管中国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所增加,但中国农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并没有显示出来,更没有显示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强大竞争力。

三、规模化与精细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方面,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工业化市场容量的限制;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又必须以大批农业劳动力的退出为前提,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资本对劳动的有效替代。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开辟一个新的就业领域作为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吸收器。新的就业领域只能来自农业内部,但它绝不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现代农业,在严格的意义上,按照刘易斯模式实现的现代农业应称为大田农业。新的就业领域是特种农业,也称精细农业、都市农业,它在日本、东亚四小龙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特种农业生产满足人们特殊需要的农产品,大田农业生产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的农产品。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产品而言,特种农产品异质性高、产品差别化程度大,大田农产品同质性高、几乎完全可替代;就要素投入而言,特种农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大田农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尽管二者所需要的技术含量都很高。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两个方向,每个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时,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自主决定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在本国农业部门中的比重。

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绝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农业发展理论,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理论。西方的农业发展理论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适合西方的国情。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农业除以廉价的资本取代昂贵的劳动力之外,没有任何选择,以机械化为基本特征的西方农业现代化完全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后来的农业电气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等都是在机械化的基础上完成的。这种在特殊情形下完成的农业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西方的农业现代化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全部内容,充其量它只是告诉我们,通过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可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出更多的农业剩余产品。从这种意义上说,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讲述的是西方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是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情形下的农业现代化,这条道路对于有着严重过剩劳动力的中国农业是否适用值得商榷。相反,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与其说它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不如说它为西方农业现代化理论补充了新的内容。因为就大田农业而言,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显然更具有说服力。大田作物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受自然条件影响显著,最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地方就是改变劳动的投入方式,这是西方农业现代化首先从以资本替代劳动开始的首要原因,在机械化全面铺开之后,才有化学化、生物化等其他农业现代化技术。这种以节省劳动力为基本目的的农业现代化注定了其产品的劳动含量较低,农产品具有明显的资本密集型特征,但社会发展的需要显然不应局限于资本密集型农产品的满足。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在强调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本与劳动具有可替代性的同时,认为可以通过增加劳动的投入来弥补资本的不足,却无意识地把人们引导到一个农业现代化的全新空间,这就是特种农业的现代化,专门生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果说大田作物满足的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特种农产品满足的就是人们特殊生活的需要。舒尔茨理论应用的结果是,如果要取得成功,只能是特种农业的出现和特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这也许是舒尔茨当初提出这一理论时所没有想到的。

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科学农业;传统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32-2

1 休闲农业的特点

当前,我国许多地方农业发展的现状为:人均耕地资源短缺、农业生产功能单一、农产品商品价值低廉、农民增收比较困难等。而休闲农业是农业生产、人文景观、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融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和常规农业相比,休闲农业具备以下主要特点:

1.1 生态效益明显

休闲农业区的绿色植被覆盖率远远大于常规农业区,具有山水相依、气候宜人、瓜果飘香、田园风光秀丽的特点。其自然资源整体协调,生态结构比较合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以休闲农业能改善农业区的生态环境,使生物多样性能充分发挥。

发展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或自然农业的转变和跨越。传统农业过度依赖农药、化肥的现象非常明显。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短期效益,造成化学投入品的过量使用,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成为“无安全保障”的食品。而休闲农业的生产则按照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或绿色农业的要求,限量甚至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而采用有机肥料、生物防冶手段进行生产和管理,所生产的产品为安全、营养和保健食品。

1.2 多功能性、高效性

休闲农业能解决农业生产(或产品)功能单一、产业链短、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使农业生产不仅能解决吃饭问题,还能发挥保护生态、提供旅游观光和各种现代服务等功能。

休闲农业能够把分散农户和分散土地进行整合、集中并加以合理配置,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农业经济。所以休闲农业也是一种集约化、规模化、高效化的农业经济。

1.3 市场导向性强

与常规农业相比,休闲农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与城市人群的需求有更加紧密的联系。休闲农业与城市需求之间有着更为明显的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休闲农业的市场导向性是比较突出的,其产品的商品转化率比较高,而常规农业的生产往往具有盲目性和易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1.4 明显的地域性

不同地域的自然、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发展条件的差异造就了休闲农业具有很鲜明的地域色彩。首先是自然气候差异所形成的作物和生态差异。如南方有四季常春、花团锦簇,北方有棉田麦浪,林海雪原;东部有荷塘水乡、稻田河网,西部有草原戈壁、羊肥马壮。其次是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的差异。如西部有草原牧歌,东部有渔舟唱晚;北方有二人传,南方有秧歌。

1.5 明显的休闲性

休闲是人类永远的需要。随着市场化、城市化步伐加快,人类处在嘈杂、拥挤、污染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工作紧张、身心疲惫,需要休息和调整。而休闲农业所提供的新鲜的空气、淳朴的民风、优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恰好能满足人们向往农村、回归自然的这一需求,能使消费者的快乐、惬意以及休身养性的追求得以实现。

2 开发休闲农业的优势

与常规农业相比较,开发休闲农业对发展农村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

2.1 休闲农业的综合效益明显

休闲农业在生产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同时,还发挥着防止洪涝灾害、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作用。还具有处理废弃物、净化空气,为人类提供绿色自然景观,以及发扬传统民俗、农耕文化的功能。休闲农业既体现农业的生产功能,也突出农业的生态和生活功能,是集生产、生态和生活于一体的复合产业。

发展休闲农业能更好的发挥农业在塑造良好乡村风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以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潜在作用。休闲农业不仅能解决就业,还能通过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为消费者提供观赏、品尝、购买、娱乐、疗养及度假等服务,从而获得比传统农业高得多的经济回报,是传统农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和过渡。

和传统农业相比,休闲农业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附加值,还能把农业的生态效益、民俗文化、地域风情等资源转化成经济收入。发展休闲农业能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使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

2.2 发展休闲农业,是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有效手段

休闲农业为城乡经济社会的交流架设了平台,拉近了农民与市民的距离,有利于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休闲农业能将农业发展、旅游开发、生态保护及农村规划设计结合起来,能为农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广大农民朋友通过给城市游客提供服务,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经营理念会逐步受到城市先进文化和市民现代意识的影响和熏陶。农民兄弟的思想觉悟、综合素质能逐步得到提高。城市居民在体验休闲农业、回归自然的同时,也带来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了城市资源向农村的转移,充实了农村发展的基础。

总之,休闲农业是以不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永续利用的农业,是既能满足当前需求又能创造人类长远生存条件的科学农业。实践证明,休闲农业不论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都远远超过常规农业,其经济效益高于常规农业许多倍,其社会、生态效益则无可估量。所以,休闲农业是一种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生命力,代表了农业发展的前进方向。

3 发展休闲农业应该做好的工作

3.1 做好规划、统筹开发

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基本做到起点要高、内容丰富、特色突出。必须做到特色鲜明、功能到位,要将农业产业规划和旅游规划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当地田园美景、自然生态、民俗风情和农耕文化等多种资源。要充分表现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的乡土文化,尽可能深入挖掘特色风土人情,多推出城市游客参与性强的农事体验活动项目。要始终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把生产、科研,生态和市场需求相融合,把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2 特色突出,主题鲜明

特色是休闲农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休闲农业的魅力所在。要认真摸清可开发的优势资源状况和周边地区休闲农业项目的特点,用差异化的农业生产和农村文化资源来营造自己的特色。要对其地域性、季节性、景观性、文化性和传统性等特色加以科学的利用。休闲农业项目的主题选择一般要考虑以下特点:

3.2.1 要新鲜 要用清新的空气、美丽的田园风光,使游客悠闲放松,满足其回归自然,陶冶情操的追求。

3.2.2 要奇特 要充分展示现代农业的最新成果。奇花异草、优良品种、珍稀动植物和高技术手段,能满足游客猎奇、探密及求知的心态。

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经验;典型案例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大大改善我国农业生产低效、高能耗、高污染的现状,提高我国农业产出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有助于我国农产品走向世界。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对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而且对于实现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具有深远的影响。

1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经验

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和部分全省知名乃至全国驰名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个别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在海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1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部门在生态农业发展中起到了维护涉农企业与农户关系的纽带作用,是协助涉农企业对外宣传的有力代表,是服务企业发展带动企业盈利的重要组织,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营的关键外部条件。河南省政府积极出台一系列生态农业发展政策,从发展前景、布局规划、示范园建设、农业科技应用、资源保护、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财政支持、产业化发展和流通销售等方面做出具体、详细的指导。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农民由于理论知识薄弱和眼界限制,难以放弃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而从事生态农业生产。只有让广大农民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长远意义,才能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步伐[1]。河南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宣传农业发展的生态理念,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对农户自身及企业带来的现实利益等,使得生态农业发展理念逐步被广大农民所接受,进而使河南省生态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1.2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河南省生态农业经历较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现已初步实现了生态农业产业化,并成功摸索了一系列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经验。

1.2.1积极发挥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作用。目前,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带动当地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深化绿色发展的生态农业理念以及加强当地农村环境保护方面作用凸显[2]。例如,郑州金苑面业、河南省大程面粉实业、驻马店市天中面粉实业等面粉企业,在当地生态农业发展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1.2.2逐步形成区域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现如今,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布局清晰、发展思路明确,结合各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涉及农业全产业链的新格局。例如,郑州金苑面业有限公司是以生产面粉为主导产品的特大型粮食加工企业,该企业在小麦的选种、种植、收割、加工成面粉和面条以及销售环节等方面全过程参与,形成鲜明的全产业链结构。

1.2.3重视各地现代农业生态园建设。河南省政府出台了鼓励生态农业园建设的政策措施,省、市、县三级联动,打造生态农业园的示范效应。利用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在生态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让发展生态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真正获得好处。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民实现转变,带动农民在经济上实现大的跨越,带动农民增产增收。例如,留庄稻田公园是确山县重点打造的生态农业龙头企业,该企业充分利用当地土壤中富含微量元素硒的优势,大力发展富硒大米。确山县具有种植大米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稻田公园在水稻品种培育、种植等方面积极探索,每年找专家对土壤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优选水稻品种,在水稻插秧之前进行图案设计,每年形成不同的主题图案,为后期的观光旅游打下基础。稻田公园是确山县打造的生态农业示范园,该公园生产的富硒大米质量上乘,每年收割之前被全部预定,价格是普通大米的四五倍[3]。此外,还有内乡县与以色列合作的高效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园,目前已经形成规模,生态园内部功能结构多样,融采摘、种植、亲子体验等多种功能,而且生态园内部环境优美、种植方式先进,也是当地有名的农业研学基地。未来,河南省现代农业生态园的发展重点可以放在内化品质、外化名气上。

1.3建立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生态农业循环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种植、养殖业统筹发展,资源循环利用。

1.3.1发展节约型种植业。河南省注重发展节约型种植业,如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化灌溉节水技术,改变传统农业漫灌的灌溉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4];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将处理后的农村生活污水用于农业灌溉,最大限度地节约农业用水。

1.3.2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有多种用途,加强对作物秸秆还田、秸秆加工饲料、秸秆作为原料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广阔平原地区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大型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秸秆的还田率。花生在河南省农作物中所占比重也较大,花生秸秆富含营养物质,是加工饲料的重要原料。目前,河南省逐步形成以秸秆还田为主、秸秆饲料化为辅的秸秆多元化利用模式。

1.3.3农田残膜回收再利用。农田残膜、农药废弃包装、灌溉器材等逐步成为农田新的污染源。为了减少这些物质对农田土壤造成的污染,河南省出台了很多措施鼓励农民加大对农田残膜的回收力度(农田残膜回收示意图见图1),用可降解塑料代替一次性农膜;采用新型病虫害防治技术来减少农业对农药的依赖,在保证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同时大大提高土壤质量,生产出更加优质的生态农产品。

2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典型案例

2.1典型案例介绍

以驻马店市确山县留庄镇稻田艺术公园为例,留庄镇民风淳朴、气候优良,土壤中富含元素硒,自然资源丰富,留庄镇稻田艺术公园生产的富硒水稻驰名海内外。留庄镇的艺术稻田项目,是由留庄镇人民政府与金稻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合作,联合打造的一个生态农业发展示范公园项目。园区内现已建成超2000m的观光小径和长廊,供游客拍照留念和休息之用;并建成高达20m的观赏台,供游客从高处观赏艺术稻田。2018年,留庄镇稻田文化艺术公园被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为3A级旅游景区。园区规划了多样式的亲子体验园、观赏种植区及采摘体验旅游区域。目前,留庄艺术稻田(见图2)已经开发成熟,后续还会依据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开发更多特色旅游观赏项目,扩大生态农业发展规模。

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职业教育 新型农民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科技进步

[作者简介]姜明文(1979- ),男,山东嘉祥人,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驻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俞启定(1948- ),男,浙江绍兴人,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 100875)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JZD0028,项目主持人:俞启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05-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从根本上说,要依靠大批农业人才的造就,要依靠各级各类教育功能的良好发挥。实践证明,包含农村初等、中等、高等、成人等各层次的职业教育对新型农民的培养,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并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必须大力发展。

一、农业现代化

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是什么?历来争议较多,主要有过程论、制度论、配置论、可持续发展论、转变论、一体论等①,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农业现代化论者认为,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现代化,还包括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现代化,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狭义的农业现代化论者认为,农业现代化即农业本身的现代化,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我们认为,农业现代化内容丰富,具有综合性特征:首先是“大农业”的现代化。所谓“大农业”,不仅包括传统的种植业,即“绿色农业”,还包括海上种养殖的“蓝色农业”和实用菌种植的“白色农业”;不仅包括种植业,还包括林、牧、副、渔业;不仅包括传统农业的生产形式,还包括诸如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形式;不仅包括产中,还包括农药、化肥生产等产前服务和收购、储藏、加工、营销等产后环节。“大农业”的现代化就是要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食物消费结构变动升级,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推进“蓝色农业”和“白色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健全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产业体系。其次是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即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广泛采用以机械—化学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工业成果、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武装农业。主要体现为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安全;摒弃传统的生产方式,推广现代精耕细作,把增产的基点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的轨道上来。再次是农业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即要用现代经营理念管理农业,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实现经营市场化,同时对微观经济单元的组合布局进行引导,对社会分工进行协调,对专业化生产进行管理,使农业生产与流通的各部门、环节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联系起来,走开放式经营道路,实现生产组织的社会化,等等。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部依赖

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渐增强,现代农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但依然面临诸如农产品质量堪忧、农业产业安全形势严峻、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有三个基本内部依赖:

1.依赖于大批新型农民的高质量培养。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既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同时也是要实现目标的可靠保证。只有把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才能让其使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运用农业科技成果,才能使农业科技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使农民具备提升产业素质的能力,掌握推进经营方式转变的本领,形成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更好地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只有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农民,才能把我国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现代农业发展才有持续推进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