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范文第1篇

一、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中原城市群城市依其优越的区位和产业基础等条件发展较快,其他区域发展相对较慢,区域发展不平衡。2010年省会郑州财政收入与商丘、周口、信阳、驻马店四市相比,相差8倍。经济首强县巩义市财政收入与经济最低台前县财政收入相差几十倍。另外,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政府管理及机制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脱节,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现象,精力和财力集中到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方面,抑制了社会事业的发展。

(二)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河南省在科技创新上加大了投入力度,但就全国范围来看,整体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科技进步与创新不适应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形成;发明专利数量少,数年来全省申请专利数量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80%以上都属于“零”专利;河南省作为资源密集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大省,多数企业还缺乏长期的技术积累,没有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还有相当一部分重点企业没有建立研发中心,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匮乏,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产业结构单一

与发达地区相比,河南省产业结构差距明显。一是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就业结构看,河南省劳动力就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例远高于全国,也高于中部平均值。二是服务业发展缓慢、所占比重不高,对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服务的保障能力较弱,拉动就业和扩大内需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三是工业内部结构中能源资源型和初加工型产业比重大,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煤炭、石油开采、钢铁、电力等,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和深加工产品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但产品加工层次低的问题尚未解决。总的来说,经济结构不合理影响到了河南经济增长中综合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从而影响了河南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质量。

(四)对外开放程度低

经济开放度低是长期制约河南省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外开放规模小。2009年合同利用外资2.2l亿美元,与武汉等中部城市相差甚远。二是对外开放层次低。我省在高科技发展方面相对落后。因此,很难吸引外商到河南投资。三是对外开放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对外经济的凹陷使得河南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内生性增长,经济增长主要靠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

二、加快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一)继续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引导高校与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加快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开展各类技术创新;重视和培育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主导企业,在有条件的主导企业建立开发式技术研发中心。

(二)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加强中原城市群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打破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在政府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应加快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本质要求,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摒弃唯“GDP”论的观念,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政府行政审批事项,优化政府结构,降低行政成本。尝试开展省直管县改革试点,赋予试点县政府行使省辖市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三)加快优化产业结构

只有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延伸产业链,提高传统产业的加工深度,才能加快发展各类新兴产业,构建具有本省特色的产业体系,引导我省经济更快实现转型发展。以建设中原经济区为目标,努力布局一批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的先进制造业,把铁路装备业、汽车、不锈钢及深加工等行业作为重点进行培育,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农副产品的加工深度和科技含量。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全方位调整,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从河南实际出发,把河南全省经济发展与全面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结合起来。

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富论 利己性 教育 产业格局

1776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完成了他的巨作-《国富论》。在这本书里,斯密缔造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概括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形成阶段的理论成就,最先系统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学说,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书中,斯密提出国民财富的源泉是劳动,国民财富的增长取决于劳动生产力的增进,而后者又取决于分工。同时,斯密又从“经济人”的概念出发,系统论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因此,《国富论》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已形成了完整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国富论》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承认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利己性是搞市场经济的前提。在斯密看来,现实经济体中的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是具有利己性的。每个人在追逐个人利益的同时,都没有想过会因此而增加社会的福利,但是,事实上却增加了。就是因为这样,整个社会经济才能迅速的向前发展,这也是斯密市场机制的理论基础。

我国在刚建国时期,实行的是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大锅饭”政策,全国人民吃集体食堂,干集体工厂,享集体利益,短时间内,我国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随着矛盾的日益显露,这种体制已经严重限制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必须进行改革。随着的推行,全国各行各业开始渐进式改革,走上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在我看来,这正是对利己性的一种肯定,当然这种肯定是建立在社会主义这个基础之上的。农业、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呈现出一派积极向上的势头。这不能不说是利己性的功劳。当然,作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利己性得到满足的同时,依然要时刻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千秋大业,教育为本。重视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基。在教育环节上,斯密更强调对普通人民的教育:“在文明的商业社会,普通人民的教育,恐怕比有身份有财产者的教育,更需要国家的注意……因此,国家只以极少的费用,就几乎能够便利全体人民,鼓励全体人民,强制全体人民获得最基本的教育。”

当前,我国大约有近两亿的农民工,他们工作在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以小学、初中为主,鲜有高中,因此大多数都是从事很低级的加工、服务行业,例如:建筑、酒店、家政、生产车间、邮递等,造成了很大的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按照斯密的观点,国家应该逐步加大对广大农民工的培训,加强技术和知识的普及,使每一个农民工都能有一技之长,这样,农民工可以得到更多的收益,利于农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提升我国劳动者整体的素质,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强大,对农民工的培训等费用应该不是很大的负担,所以也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此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及的自由竞争、反对垄断,培育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要协调;各种产业要均衡发展等理论在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可以予以积极地借鉴。例如,各种产业要均衡发展。从整体上来看,我们国家的三次产业发展不是很均衡,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下降,农业的基础地位受到了一定的威胁(2010年,农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仅为10.05%);工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最大(2010年为46.51%),但是,在工业内部,基础性制造业占主流地位,而高科技含量的现代技术部分比重明显偏少,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回报与实际投入明显不符;服务业这些年发展迅速,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2010年为42.92%),这也是符合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的,但是要严格监管,注重细节的改革。另外,斯密提到的自由竞争、反对垄断,在我国也有一定的意义。我国采取的是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这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但是,现实中,有的国有企业的垄断违背了市场原则,行政命令似的经济决策也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要想继续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奠定了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其理论至今依然影响着世界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决策的制定。借鉴其优秀的成分来为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所用,并不违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符合的方法论要求。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四川藏区;经济发展;困境;对策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藏族是一个大的少数民族。四川是全国的第二大聚居地,主要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等多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在经济方面大都落后于汉族,同样藏族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国家对藏区经济发展的重视,特别是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对藏区的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使得藏区的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四川藏区总体上来看,社会发展水平仍然很低,基本实施差,经济效益差,贫困面积大。由此,充分发挥四川藏区的天然环境优势,克服藏区诸多不利劣势,使藏区的经济发展尽快得到转型成为藏区今后经济发展的关键。

一、四川藏区社会经济发展基本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四川藏区社会经济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改变,但是由于这些地区自然环境、经济基础、交通运输、知识文化水平等诸多方面存在缺陷导致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很低,是我国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

(一)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藏区特有的自然条件,使藏区交通不便,基本设施落后,藏区人民和外界联系的途径主要是靠汽车公路,但由于藏区大多处于高原地区,山高路险,造成公路等修缮成本大,且自然灾害频发,阻碍了藏区交通设施的完善,严重影响藏区社会经济发展。同时,藏区内公共基本设施薄弱,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不完善,有些地区连基本的卫生所都没有,只能靠流动的赤脚医生保证基本医疗。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

(二)经济基础薄弱

近年来,四川藏区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是由于中央财政和四川省市的支持和建设投入拉动的,出自于藏区自身经济积累的成分不多。薄弱的经济基础和天然的地理环境使藏区内的经济发展困难重重。农、轻、重的比例构成不合理,虽比过去有所进步,但同先进的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畜牧业依然是藏区人民生活的主要来源,轻重工业基本力量薄弱。

(三)人民文化水平低,科技落后

由于藏区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导致藏区内公共文化建设较为落后,无法为人民配备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多停留在初中文化水平,同时,藏区内功能齐全的图书馆和文化馆较少,使人们接受教育的途径减少,人们意识不到教育对自身及地区经济建设的巨大作用。文化建设落后导致了藏区科学技术发展极其缓慢,高等院校的缺少使得藏区的人力培养力度不足,再加上落后的地区使很多在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不愿回到家乡做贡献,造成人才的流失,使得藏区在人才培养上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造成恶性循环。

二、藏区经济发展落后原因分析

(一)自然原因

四川藏区基本都是出于海拔较高的高原地区,地理条件恶劣,气候干燥,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山脉绵延不绝,所占区域大,众多河流穿杂其中,地形复杂。正是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到了藏区的交通建设,使通往藏区的交通运输困难,社会经济建设资金短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

(二)藏区自身经济积累少,对外界援助依赖性强

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藏区经济得到了较大程度发展,但这些发展大多是靠政府的鼓励和其他地区对藏区大力支持获得的,藏区内没有形成自身完善的工业或技术设施,畜牧业依然占据藏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对外界援助较强的依赖性,使很多藏区同胞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这种思想和发展模式无疑是弊大于利的。

(三)人民文化素质不高,传统观念的束缚

藏区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影响了人们接受现代教育的程度,人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使人民的教育意识薄弱,对教育对未来的影响认识不到位。藏区的人民依然崇尚的是风水迷信,推崇“因果”学说,传统的价值取向和观念严重束缚了人民的思想意识,造成对先进技术和观念的排斥,使地区的经济能不到快速有效发展。

三、藏区经济发展途径

“内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要突破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还得要转变藏区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发展方式转型

光靠外在输血式的发展模式不能够构成藏区经济的长远发展,藏区必须在接受国家政策鼓励和外界其他省市给予帮助的条件下,发掘自身的经济发展优势,以增加自身的“造血”功能。

首先,要大力鼓励人民自主创业,使有创业想法和实力的人们活起来,带动其他人共同想致富之路。

其次,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四川藏区虽然地理环境恶劣,但正是这样的自然环境,却给人们送来了不少特色产品,藏区应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延长产业链,采取精加工的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

最后,根据本地天然的自然地理环境优势,人文民族风情,发展特色旅游服务业,积极开发有创意,有特色和民族风味的旅游产品。

(二)完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要加大对藏区交通设施的建设。虽然藏区的恶劣的地理环境影响了藏区的交通建设,但也应该看到交通对藏区社会经济和藏区人民的重要意义,要加大藏区交通建设的力度,开山路,通公路,使藏区不再是与世隔绝的高原荒地,只有这样,才能加大藏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才能促进藏区的经济发展。

第二,完善藏区卫生医疗事业,不仅包括居民的卫生保障,同时也要涵盖畜牧等牲畜的卫生。首先完善医疗卫生,在交通可以到达的地方设立基本的医疗卫生所,保障人民的基本医疗救助。在地区偏远地应定时定点为藏区人们提供及时基本的救助,不断完善藏区医疗体系。其次,要按标准设立畜牧兽医站,配齐人员和设备,为藏区畜牧人民提供及时可靠帮助,促进当地畜牧业的发展。

(三)大力发展教育,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藏传佛教和藏区民族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藏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在藏区宣传现代文化,发展教育事业,要注重与传统藏文化相结合,积极吸取藏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摈弃消极不良因素,以人民可以和易于接受的方式,使人民接触先进的知识文化和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人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为藏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培育高等优秀人才。同时着力有效增加职业技术和成人教育等在藏区教育中的比例,调整学习教育的规模和结构,积极引导藏区人民走上科技和文化致富之路。

藏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到全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以调整藏区自身内部结构为重点,四川的藏区必将实现和谐繁荣发展,使每个藏区人民都公平公正的享受到开放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登全.试论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我国藏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10):14-15,17-18.

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货币供应量;探讨

一、引言

截至2013年3月末,我国M2余额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高达103.61万亿元。M2突破百万亿元关口,再次引起对央行存在货币超发问题的讨论。而截至去年底,我国M2余额为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约占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1/4,是美国的1.5倍,英国的4.9倍,日本的1.7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还多出20多万亿元,就此许多学者和民众开始将巨额M2与物价、房价对应起来,认为货币超发是物价上扬和房价高企的根源,并以M2/GDP指标过大来佐证中国存在严重的货币超发。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探讨和分析。

二、概念分析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一般用M2表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M1(狭义货币量)=M0+活期存款;M2(广义货币量)=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从M2涵盖的范围来看,广义货币基本上指的是全社会的货币购买力,货币供应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货币需求的变化。在M2的构成中,M0的规模近年来基本稳定在5-6万亿元左右,占M2的比例在6%左右且呈现下降趋势,M2中规模最大也是影响其快速增长的根本因素是银行存款。

M2/GDP,是常用的衡量金融深化的指标,实际衡量的是在全部经济交易中,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易所占的比重,也常被用来衡量货币超经济发行。从学术角度讲,这一指标反映一个经济体的金融深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分工的细化,经济活动必然越来越依赖于货币和金融工具的使用,该过程既是市场化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是金融业不断市场化的过程,金融总资产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也必然不断上升。事实上,不同经济体间因M2和GDP的统计口径差异,影响因素因时因地的变化,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等均会导致M2/GDP存在较大的差异,往往并不具有可比性。

三、M2/GDP不适宜作为衡量中国存在货币超发的指标

M2/GDP比率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一国货币性财富对当年GDP的贡献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国经济活动的活跃度或生产效率。实际上,没有任何经济学理论认为,M2必须与GDP存在一个固定的比例关系。M2作为一个存量指标,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累积下来的货币供应量,GDP则是一个增量指标,反映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中生产、投资、消费创造的附加价值部分,而这些经济活动所需的中间交易并不纳入统计。以一个存量指标去与一个增量指标比较,意义并不大。货币存量本身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包含的范围更广,特别是在土地、房产等交易领域,会产生大量的货币存量,却并不一定创造出较多的附加价值。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活动对货币和相关交易工具的依赖越来越重,货币化进程加速,导致金融资产规模在经济总资产中的比重上升。2012年底,我国M2余额高出GDP45.49万亿元,M2与GDP之比达到188%。据世界银行统计,2011年全球M2/GDP平均值超过125%,其中欧元区接近180%,日本达到240%,我国香港超过300%,而卢森堡高达489%。日本和卢森堡这一比率尽管非常高,但却并没有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相反,日本还一直努力在摆脱通货紧缩。M2与GDP比值的高低与通货膨胀并不存在必然联系。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常使用金融总资产/GDP这一指标来衡量一国金融资源禀赋。其中金融总资产为银行总资产加上公开发行的债券总市值和股票总市值。根据IMF计算,2011年世界平均水平为366%,其中美国、欧元区、英国、日本分别为424%、449%、784%和540%,平均水平为476%;亚洲四小龙平均水平为544%多;我国仅为303%,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当前我国的金融资产或金融禀赋与GDP增长相比相对不足。

通过上述分析,简单以M2/GDP指标较高来衡量中国存在货币超发是不够科学合理,难以令人信服。与此同时,我国M2存量大并未引起通货膨胀,近几年我国物价指数始终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说明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并促进经济增长的,进一步否定了货币超发的观点,否定了货币超发引起通货膨胀的观点。与经济发展情况相似度较高的金砖国家相比,2013年1月,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四国的M2与GDP之比分别是188%、45%、37%和18%,但1月份CPI的涨幅却分别是2%、7.1%、6.15%和6.62%。可见,若无其他条件配合,M2存量高并不一定会直接导致通胀。

目前,我国M2/GDP较高虽不致引起很大问题,但如果不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调控措施,可能会继续明显走高,随着总需求持续扩张、要素成本持续推升,长期内也可能会形成通胀压力。

四、基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货币供应量增长分析

近年来,我国M2增长呈现出逐渐加速的态势。2000年底M2余额约13万亿元,到2008年底M2余额为47.52万亿元,而至2013年3月底达到103.61万亿元。这主要源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性货币需求。

(一)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引致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

在渐进改革的市场化过程中,我国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政策措施,采取渐进方式不断将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技术、管理等资源和要素推向市场,使得各类资源持续货币化。同时,在我国持续深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各级地方政府和各类企业,均存在较强的融资动机和较大的融资需求。融资需求的增加为银行贷款投放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引致更大幅度的信贷资源投入。因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引起我国货币需求水平不断上升。

(二)货币增长内生性特征催生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

我国货币增长存在一定的内生性特征,即货币需求推动货币供给。1978年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因为产品的商品化,通过市场交易发现了商品价格,才导致货币需求增加,最终推动货币供给增长。另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前期,由于央行不具备完全独立性,在货币供给方面略显“被动”,呈现部分内生性的特征。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满足政治主导模式下的经济发展需求,不得不通过发放再贷款和对中央财政透支来“被动”投放基础货币。同时,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外汇占款规模不断攀升,央行又承担了稳定汇率的重要任务,在购汇过程中不得不“被动”投放人民币。这均体现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特征。

(三)货币信贷需求高速增长引发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

M2快速增长的直接源头是信贷高速增长,因我国直接融资渠道不发达,信贷需求始终非常旺盛,银行只要有钱就可以迅速贷出去,从而使这个多倍创造货币的功能不断发挥作用,令M2存量几何式扩张。特别是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在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作用下,为配合国家4万亿经济刺激措施,2009年以来,我国信贷规模出现了大幅增长,带动了M2存量的持续走高和快速积累。

(四)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推动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

金融配置效率的不足必然表现为同等的GDP增长需要更多的货币供给来推动,导致货币化比率的偏高。在我国,银行主导型的融资结构决定了金融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银行进行的,而我国多数银行融资服务对象仍主要面向大型企业,以致国有经济一直是信贷资源的主要占有者。在直接融资领域,大型企业也是股票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的融资主体,中小微企业整体上仍然较难通过直接融资方式获取大量金融资源。在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倒闭机制的影响下,为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银行体系只能被动增加货币供给、提供新的信贷以满足社会对资金的需求。导致M2快速增长。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普遍大幅增加,但居民缺乏多样性的投资渠道,加之国人的高储蓄偏好和银行存款的高安全性,使得居民储蓄余额长期增长,导致广义货币的沉淀和货币的体外循环。

(五)外汇占款是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

外汇占款是指央行买入外汇形成储备时投放的等值人民币,多年国际收支双顺差条件下的央行购汇行为使央行每年被迫向银行体系中注入大量货币。入世以来,中国出口高增长以及累计的外汇储备已经严重改变了我国货币创造的机制和供给结构。截至2012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高达3.31万亿美元,这意味着100多万亿元M2中有20万亿元左右是由国际收支不平衡所带来的。外汇占款虽不具备直接多倍创造货币的功能,却会导(下转第167页)(上接第164页)致银行存贷比下降,从而进一步增强银行信贷投放的能力。

(六)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对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自2008年12月实施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由2008年底的47.52万亿增加到2013年3月的103.61万亿,积极财政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刺激和增加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这一政策的实施必然带来政府支出和社会居民支出的持续增加,刺激货币需求快速增长,货币需求增加必然引致货币供应量增长。

五、政策建议

我国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性需求,事实上,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仍存在着结构性失衡问题,政府一定程度上主导着要素货币化分配,金融体系发展相对滞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偏低。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投资,而投资又过度依赖于直接融资。货币供应存在国际资本循环下的“被动创造”问题等。为保持合理的货币供应量规模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将物价指数控制在合理区间内,以此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建议:一是优化融资模式,减少间接融资比例,扩大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规模。未来一个时期应坚定不移地发展信贷以外的融资方式,扩大非信贷社会融资规模,持续改善社会融资结构,从而实质性地降低M2的增长动力。二是转变政府主导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稀缺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警惕地方政府高涨的投资热情带来的总需求迅速扩张的压力,避免融资需求的快速增长。三是对于银行业机构来说,应当努力推进战略转型,改变过度依赖规模扩张和存贷款利差的经营现状,全方位拓展各项业务。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以国家重点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和“三农”等领域作为投放的重点,进一步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程度地发挥信贷对经济的支持作用。四是在汇率政策方面,我国应进一步增加汇率改革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增强汇率弹性,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减轻外汇占款增长对M2总量带来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刘江,钟正生.M2/GDP水平的国际比较和借鉴[J].南方金融,2013(3).

[2]徐云松.货币超发:原因探析与实证检验[J].经济与管理,2013(3).

[3]李新愿.通胀对经济影响以及对策[J].时代经贸,2011(2).

[4]孙力军,朱洪.财政扩张、货币超发与通货膨胀[J].现代经济探讨,2011(8).

[5]黄晓颖.浅析货币超发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财经界,2011(14).

[6]刘满平.内外货币超发逼压“适度宽松”[J].望,2010(47).

[7]吴敬琏.货币超发再杠杆化蕴藏着中国资产危机[J].经济信息文摘,2009(24).

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9 ― 0125 ― 02

哈尔滨在1963年成功首创冰灯游园会,从此拉开了我国冰雪文化产业发展的序幕。哈尔滨利用白色的冰雪美化了这座城市,赋予了冰雪以生命,哈尔滨因冰雪而得名――北国冰城。历经50余年的发展与创新,哈尔滨打造了“冰雪大世界”、“国际冰雪节”、“国际滑雪节”等等城市冰雪旅游的精品品牌。又通过举办1996年的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等世界大赛,有效地推动了冰雪体育场地、器材的新建和更新。交通建设的更加便利,提高了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宾馆的增加,服务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提高了接待游客的能力和水平,哈尔滨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黑龙江省已经形成了分布均匀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齐齐哈尔“关东文化节”、佳木斯“三江国际旅游节”、牡丹江“雪堡节”、大庆林甸“温泉旅游节”等等城市冰雪旅游的知名品牌。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已经有效地助推了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快速发展。

1 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积极影响

1.1可以有效增加外汇收入

冰雪体育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国际性的综合产业。通过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业和冰雪体育竞赛表演业,可以吸引大量的国外旅游者和运动员到黑龙江省赏冰滑雪和参加冰雪体育比赛,外国运动员和旅游观光游客在黑龙江停留期间,可以通过各种文化、体育等的交流活动,让他们参与其中,流连忘返,使它们在黑龙江省消费,把黑龙江省的丰富地方特产和具有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带回国家,进行有效的宣传,使更多的外国人,喜欢黑龙江,渴望到黑龙江旅游观光,使黑龙江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走向世界,并吸引国际投资者,投资黑龙江的冰雪体育文化产业,有效增加外汇收入,从而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世界人民了解了中国,喜欢了中国,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到中国旅游,促进了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外汇收入节节攀升,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外汇收入,近几年也都以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

1.2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际性冰雪体育竞赛的承办,使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冰雪体育运动场地、交通、住宿等等基础设施进行大力度的改造升级,对冰雪赛事和冰雪知识的广泛宣传,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冰雪,是他们成为冰雪运动的参与者和宣传者。这些优质的冰雪体育设施,便利的交通,良好的住宿环境,必将吸引大批的国内居民到滑雪场滑雪,到冰雪大世界赏冰。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快速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人民的生活习惯也正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人们更加注重健康、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家庭收入中用于健身娱乐消费的比重日益上升。据资料显示,黑龙江省近几年参与冰雪体育旅游的人数和旅游收入,每年都以30%―40%的速度快速增长,冬季滑雪和洗寒地温泉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1.3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冰雪体育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他的生存和发展与其他行业密切相关,他们可以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开发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就需要优质的冰雪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要有便利的交通,要有舒适的住宿条件,要有独具特色的饮食和购物场所,要有畅通的通信保障,要有完善的金融服务等等。因此,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有效地带动体育用品、交通运输、食宿服务、商业服务、邮电通讯、建筑、金融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进而带动区域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1.4 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冰雪体育旅游属于综合性的服务行业,是以提供滑冰、滑雪器材和教练指导为主的,终极目标是满足旅游者在冰雪体育旅游活动过程中的需求,因而,它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由加拿大学者史密斯的系统模型理论可以推断出,旅游业每增加3美元的收入,就可以提供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就业机会的增加,将使更多的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必将促进冰雪旅游资源丰富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形成良性的区域社会发展。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向往到原生态的荒山、草原、河川等人迹罕见之处去放松心情,观赏大自然赋予的美景,这样就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例如:1964年法国政府颁布实施了开发阿尔卑斯山雪资源的“冰雪规划”,“冰雪规划”的实施使阿尔卑斯山周边立即形成了全世界关注的滑雪旅游集聚地,每年的滑雪旅游都将给法国带来50亿美元左右的收入,使该地区的居民因此迅速过上了富裕的新生活。再如黑龙江省亚布力滑雪旅游区的创建,给尚志地区和黑龙江省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就业岗位、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促进贫困地区百姓脱贫致富,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开发,有效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2 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