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数字经济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资源诅咒;促进作用;资源与经济;文献研究

回顾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脉络,从古典经济学的自然资源决定论到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本决定论再到新增长理论的技术决定论,虽然在整个演变历程中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作用的重要性有所变化,但以上理论均认为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有利条件。然而,从20世纪80年中后期开始,经济学家们对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差异进行研究发现:自20世纪中后期始,大多自然资源丰裕的经济体(例如: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墨西哥等拉美国家)与没有大量自然资源的经济体(例如: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相比发展更趋于缓慢甚至停止,这引起经济学家们重新审视自然资源在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1 资源与经济关系的国外研究现状

Victor O. Asekunowo, Sam A. Olaiya[1]在2012年查阅文献发现尼日利亚资源丰富但是经济发展很缓慢,同时发现博茨瓦纳,智利和挪威资源丰富经济也很发达,然后收集尼日利亚国家相关二手资料,经过数据推理分析得出:目前不清楚尼日利亚的矿产资源开发对经济增长是否是负作用。Rami Al Rawashdeh[2]等人在2013年利用时间序列回归模型,控制对经济产生影响的其他变量,分析了磷肥和钾肥的生产对约旦经济的影响,表明在过去50年约旦没有出现明显的资源诅咒症状,在约旦矿产资源的开采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Leif Wenar[3]在2013年提出了在很多资源丰富的国家经济发展却很缓慢,例如:非洲五大石油出口国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利比亚、尼日利亚、苏丹。Bin Hu, Ross Mckitrick[4]在2013年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国家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然而在一些国家丰富的资源被开发对经济发展却没有增长作用。在一些关于这两类国家的比较中表明:制度的差异很可能是主要原因。Sigismond Ayodele Wilson[5]在2013年运用“资源诅咒”假说,探讨在塞拉利昂在1930C2010年的数据,针对国家和地方层面分析,检查在四个时间段钻石开采的影响是“资源诅咒”还是“祝福”,表明既有祝福又有诅咒,尤其内战后塞拉利昂的钻石资源的开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渐从负作用向正作用转变。Elsevier Journal[6]在2013年通过利用国际统计年鉴的数据,针对南非利用独特的方法对矿产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了南非表现出了很多“资源诅咒” 的现象,例如相对缓慢的GDP增长、严重的不平等、根深蒂固的贫穷等。Roberts[7]在2015年提出资源对于经济的发展不仅只是促进也有阻滞作用,资源并不是经济发展、产业化、和脱离贫苦的灵丹妙药。在资源利用开采时,“资源诅咒”问题很容易被忽视。

2 资源与经济关系的国内研究现状

靖学青[8]在2011年利用2004-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富集的自然资源并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诅咒”,但是也绝对不可将其视为“福音”,因为以资源开发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增长是不会太持久的,并且经济增长的含金量不高。刘国栋[9]在2013年选用统计年鉴中2005-2009年新疆部分城市的矿产资源开发总量和GDP总量为指标,分析了在资源丰富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通过数据分析表明,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对当地经济增长的影响。Shuai Shao, Lili Yang在2014年通过先建立一个模型分析政府的政策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对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经济增长的潜在影响,然后探讨了资源开发对经济增长负作用的发生条件,最后得出结论充足的人力资本是逃避诅咒的重要保证。2015年shixiong cao等人提出了我国资源型地区的发展存在“资源诅咒”现象,为了减轻中国东部和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政府在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然而最近的数据表明,这一计划反而加剧了资源诅咒。对此建议中国的西部可以通过提高教育水平,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调整经济战略,平衡区域发展,并寻求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3 结语

资源与经济的关系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通过对矿产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可以为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决策支持。从而使得经济更加健康更加稳定的向前发展。指导适度的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充分考虑到了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的承载能力,将开发行为的外部性降到最低,并且为资源地区经济协调、解决矿产资源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依据,加快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Victor O.Asekunowo,Sam A.Olaiya.Crude oil revenu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igeria (1974C2008)[J].OPEC Energy Review,2012,36(2):138-169.

[2]Rami Al Rawashdeh,Philip Maxwell.Jordan minerals extraction and the resource curse[J]. Resources Policy,2013,38(2):103-112.

[3]Leif Wenar. Fighting the Resource Curse[J].Glob Policy,2013,4(3).

[4]BIN HU,ROSS MCKITRICK.DISCOUNT RATE DISTORTIONS AND THE RESOURCE CURSE[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13,81(1).

[5]Sigismond Ayodele Wilson.Diamond exploitation in Sierra Leone 1930 to 2010:a resource curse?[J].GeoJournal,2013,78(6):997-1012.

[6]Elsevier Journal.The forgotten resource curse:South Africa’s poor experience with mineral extraction[J].Resources Policy,2013,38(4).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过去十年,我国网络服务经济借助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宽松的创新环境异军突起,成为全球网络服务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实现了由传统实体经济向现代网络平台服务经济的跨越发展。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此衍生出的风险。一是畸形的定价机制。传统经济产业定价权始终掌握在产品和内容制造商手里,服务流通环节是在产品制造成本基础上增加服务附加值而形成的定价机制。而目前的网络平台服务经济发展模式则是服务平台商主导绑架消费者,制造商困于低价销售。这既造成了经济不能有效循环、良性发展,催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也不利于营造制造业由中低端向高端发展的市场环境。二是网络付费消费的机制不健全。由此滋生了各种深不可测的不透明商业模式,造成价值分配扭曲和价值泡沫化,使得真正的产品制造商和专业内容服务提供商难以获取实际的制造和创作价值,对网络服务望而却步。三是网络可信监督机制不完善。知识泛化成了不确定的模糊信息,原本希望通过网络搜索得到的精准信息定位和专业知识解答入口成为虚假广告的策源地,大众不得不擦亮眼睛、自我明辨是非。对网上假冒伪劣产品缺乏有效监督和惩戒机制,建立社会化监督机制势在必行。四是竞争性垄断现象严重。网络平台服务经济造就了少数大平台任性撒钱、垄断市场的格局,中小服务商难以独立生存,要么被大平台收购吃掉,要么因烧不起钱而破产。因此,现阶段的网络平台型服务经济形态应该被视为一种过渡性的新兴行业自发行为,并非健康良性的数字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的最终形态。当前,我国正逐步进入以数字经济为代表,以创新驱动为第一发展要素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继传统实体经济向网络平台经济跨越发展之后的第三个经济发展阶段,是一次新的跨越。这一时期的关键任务是修正企业主导的竞争垄断型平台经济弊端,构建以产业生态环境为核心的透明服务网络数字经济运行新格局。这种新格局更强调在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公共基础服务、公平价值交换服务贸易和社会化监督等方面的体系化和生态化布局,可以支撑价值分配更均衡、资源信息更透明、公共服务更公平、经济协作更高效、生产服务更专业、网络治理更精准、社会监督更穿透的经济发展模式。如今,国家已采取了一系列的网络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措施。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的意见》,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出发,着力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数字经济公平竞争监管制度、预防和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制度。

把握数字文化经济价值高地,主动融入数字经济发展体系

一是积极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推动文化数字化创新发展。文化是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是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资源,文化、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和核心价值。过去,我国文化产业主体市场竞争意识不足,缺乏依靠科技提升竞争力的主动意识,导致在企业主导的网络平台数字经济发展阶段,传统文化产业难以形成集聚化经营资源和竞争优势。在当前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期和机遇期,文化产业应积极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调整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数字文化经济,加快推进文化数字化创新发展进程。二是主动融入数字经济发展体系,构建数字文化经济生态体系。文化数字化不是简单的文化资源和内容数字化加工处理,而是涵盖文化发展全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首先,要将优秀文化资源转换为具有网络经济价值的资产。过去较为普遍的做法是把文化遗产资源全拿过来,不分优劣、不谈价值地全盘转化,这是缺乏意义和效益的。文化遗产资源是整个中华民族拥有的财富,是全社会的和公益的。这些资源只有在有限权责下经过加工整理处理,形成可复用、可转换的资产,才会具有经济循环的产业价值。其次,要积极构建数字文化经济生态体系,形成数字文化经济健康发展的市场秩序。按照新型数字经济运行格局在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公共基础服务、公平价值交换服务贸易以及社会化监督生态化体系构建的要求,建立包含文化市场监管、数字版权保护、舆情风控与文化传播安全、文化服务信用和服务质量保障等功能的数字文化市场治理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数字文化市场治理现代化;建立数据隐私保护、社会公共文化资源服务等公共基础服务体系,将公共资源和个人隐私信息数据采集从各类互联网应用中剥离,统一下移至公共基础服务体系中;建立公平透明的价值交换服务贸易体系,保障产业生态中各方利益,打击垄断性定价,杜绝价值迂现;建立基于区块链的社会化监督及辅助管理体系,强化从业自律及社会化监督管理功能。

加强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切实融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体系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民族地区数字鸿沟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 A

Digital gap and Countermeasure in Multi-national Area

ChenJunjunJin JunDeng Qiaoying

Abstract The multi-national area in West Hubei is mountainous area, the transportation is enlightened, so the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exist barrier, Theeconomic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of the multi-national area also has restricted simultaneously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refore appeared the digital gap, this article plans to analyze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to appear in this local form and the cultural strategy.

Key wordsmulti-national area digital gapstrategy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字鸿沟”又称“信息鸿沟”,它是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简言之就是对信息的掌握、拥有、控制和使用能力上存在的差别。它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美国商务部1999年的《定义数字鸿沟》报告说,收入、教育和种族都是造成“数字鸿沟”的因素。因特网、无线通信等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出现,使各国信息拥有和使用的不对称更加明显,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国家之间以及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出现了差距,也就是“数字鸿沟”。据统计,全球70%因特网用户在占世界人口16%的最富裕国家,而占世界人口40%的最贫穷国家仅拥有全球因特网用户的5%。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在开发、普及和应用方面的不平衡,意味着落后的国家、地区和人群面临着“知识贫困”和“信息贫困”,缺乏发展的能力。此前,关于“数字鸿沟”的诸多研究大都涉及关于一种产业或行业的差距问题,或涉及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南北差距、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差距等。然而,笔者认为,由于“数字鸿沟”所显示的社会阶层性特征,使得我们有必要从社会阶层角度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此外,先前的研究大都在理论上对“数字鸿沟”问题进行意识形态层面的探讨,实证研究似不多见。因此,笔者试图以实证分析,来厘清“数字鸿沟”的问题性和此视角下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近几年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异军突起,正凭借着自己技术方面的优势和传播模式方面的优势,逐渐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介三分天下的局面,在竞争激烈的传播领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隐然有后来居上之势头,这无疑引起了传播学界,新闻学界的极大关注,各种关于对互联网媒介发展现状和问题作阐述的著作和文章不断的出现,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对互联网在整个中国的生存和发展现状作了系统深刻的阐述,但是对互联网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地区的发展关注并不够,因此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数字鸿沟的表现形式

课题组在2006年7月和2007年2月分别对鄂西民族地区,主要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洲展开调查,恩施是湖北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恩施州下设8个县,均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我们最终选定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本次的调查对象。

鄂西民族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有无能力使用电脑和互联网,使用的熟练程度,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的差异。网民与非网民是衡量数字鸿沟的重要内容,网民的上网频率也应该是测定数字鸿沟的重要内容。数据显示,因年龄、学历、文化程度、收入等因素的不同,网民之间也存在着上网频率的巨大差异。

从我们统计过程中上网和不上网两个群体的对比中,我们发现,经济收入状况是区分网民与非网民的一个重要指标。所谓网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网民的定义为: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6周岁以上中国公民。一般来说,网民通常为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接触和使用网络媒介的受众,而非网民则为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没有足够经济能力去供给接触和使用网络媒介的受众,由此可见,经济状况在网络媒介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突出性作用。网络媒介的使用与发展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分不开的。我们这里主要针对少数民族贫困落后地区,因为在这些地区制约网络媒介发展的种种状况表现得尤为明显。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1、互联网使用的整体水平比其他地区低。通过综合调查显示,鄂西民族地区被调查对象中每天都上网的为18%,一周上几次的占16%,一个月才上一次网甚至从不上网的高达70.2%。在巴东野三关的调查中,数据显示,上网的人数比例为45%,而在另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平原地区沙洋的李市镇的调查显示,我们得出的比例是68・3%,在巴东地区进行了网吧数量的调查发现在巴东县城的网吧数量不超过10家,而在野三关镇有网吧5家,而在沙洋县城的调查发现网吧数量不少于15家。

2、互联网使用受众单一。网络媒介的接触和使用的受众状况与人们的职业有关,在通常情况下,教师,政府工作人员,企事业人员,新闻从业者等这些职业的人们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较高的文化教育程度,具有使用网络媒介的客观条件,在主观上,学习、工作的需要也促使他们去接触和使用网络,成为网民。而非网民的职业分布则集中于农民、个体工商业者等,文化程度较前者相对较低,没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他们的经济收入受外界环境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较大,他们或者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有经济能力,或者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对网络媒介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在接触和使用网络媒介,成为网民的客观条件上略有欠缺。在主观上,他们的生活、工作单一,在现有的社会机制下,他们还没有必要去使用网络,而在时间上,他们则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没有时间去使用网络。这一部分人主要分布于农村地区。

3、互联网使用目的单一。调查结果表明,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少数民族受众在信息接受渠道、信息选择与认知、受传效应的多元化以及对于大众传播的影响力等接受传播的具体方面,都能在较高的层面上运行,体现着较强的主动性。而文化水平较低的少数民族受众则往往在这些方面呈现出某些被动与盲目,接受传播的目的往往集中在满足娱乐需求这种单一的浅层次上。从调查中看出,民族地区的农村当地无论是网民还是非网民,网络媒介在当地的发展处于起步并有初步发展,人们对于网络媒介的认识尚处于初步阶段,人们利用或者期待利用网络媒介更多是利用网络玩游戏、聊天、娱乐、收看影视,来满足自己不同的初步需求。

三、应对策略

数字鸿沟的存在,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少数民族地区与城镇的数字鸿沟, 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并由此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我们还在此次鄂西网络受众调查的一个题项中问到:“您没有上网的原因是什么?”,在巴东地区有46.03%的受众选择了“感觉没必要”,这种受众对于网络的态度,也是互联网普及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难以展开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尝试提出几点应对之策:

1、大力开展互联网的普及和教育工作。首先就是要大力发展当地的社会经济,提高经济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而使当地人们拥有上网的基本经济支撑。其次,重视信息化的宣传,开展媒介的基础素养教育。为人们使用和接触网络媒介奠定物质基础之外,民族地区人们的受教育水平也不容忽视,还要努力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提高民族地区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和文化水平,降低网络媒介的接触和使用对人们的文化程度的门槛要求,并为网络媒介受众接触和使用网络媒介提供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产业数字化;数字化产业;产教融合;市场营销

一、研究背景

根据中国信通院的《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7.5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的19.1%,占GDP比重的7.3%。产业数字化规模达31.7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的80.9%,占GDP比重的31.2%。数字经济内部结构呈现“二八”比例分布。2020年,三次产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农业、工业、服务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8.9%、21.0%、40.7%,同比分别增长0.7、1.6和2.9个百分点。数字时代下,培养新一代国家建设人才已迫在眉睫[1]。数字化产业的发展,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保障。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算法、云计算服务、区块链、数据安全、数字消费等各种数字化技术所用的新基建和数字化设备,使数字产业快速发展并得以应用。这些数字化企业的成长和壮大是支撑起产业数字转型的砥柱。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5G等新一代通讯技术的变革和应用,席卷行政服务系统、教育系统、金融系统、医疗系统等所有领域。高校传统专业教育已不能满足产业数字化新需求,唯有顺应时代和产业的变化不断更迭,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新技能型人才。

二、数字经济新业态产教融合现状

美国能诞生如此众多的互联网巨头,与其职业教育的“合作教育”模式密不可分。“合作教育”模式是将专业人才培养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训练相结合的一种高等教育策略。2009年,美国将“合作教育”模式更名为合作与实践教育(CEED)。该策略由于较好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等多方共赢,得到了美国相关政府机构、教育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2]自英国脱欧以来,欧盟经济支柱主要来自德国和法国。德国作为老牌工业强国,虽然数字经济发展相对较为缓慢,但是,其成功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双元制”,却值得学习和借鉴。[3]我国数字经济新业态正处于刚起步阶段,相比欧美等西方国家,我国亟需探索出适合我国“两化融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模式。近些年“数字”成为助力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但是,由于我国数字化人才较为缺失,暴露出高职技术型人才培养工作存在诸多缺陷。目前,关于高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并不多,尤其是关于“互联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成果更是比较少。通过研究目前关于数字经济新业态产教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关于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及解决的方法。产教融合存在的困境与解决对策是当前研究的主要热点;二是如何依托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例如,钮雪林结合苏州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专业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专业建设必须要以协同化对接、数字化改造以及融合化转型等方面入手,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三是关于国内外不同育人模式的比较与实证分析。

三、“数字化转型”下的产教融合新挑战

(一)目标企业选择难题

合作企业的选择,需经过慎重甄选。企业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软硬实力都不及大型优质企业,在承担校企合作的教学育人中,人力、培训、设备、场地、技术、管理、运营等各方面的成本和投入会成为其主要制约因素。同时,产业数字化也使得行业“洗牌”加剧,涌现出一批顺应数字化转型的优质企业,这批优质企业在产教融合中对人才培养方向更能把握时代脉搏。在目标企业的选择问题上,需要高校对目标企业进行有效评估和谨慎甄选。

(二)企业课程与传统教学内容不相符

在产教融合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企业课程与传统教学内容不一致的问题,以及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低导致课程内容陈旧两大问题。首先,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仍然存在沿用陈旧人才培养方案和原有知识体系的情况,教材和教法,都没有融入最新数字信息技术,专业建设停滞不前。课程负责老师不愿与企业深度融合,改革课程内容,导致最新的企业标准、企业操作规范、理实一体化课程及企业实训实践类课程无法顺利推进。其次,当目标企业选择不当,或企业发展速度大大低于产业变革,导致企业开发课程内容较为陈旧,尤其是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转折点,企业需要最新的工业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做支撑,才能在产教融合中开发和融入产业最新数字化技术内容。因此,新时代下的产教融合和产业人才培养,不仅对教师、教法、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合作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企业投资巨大,回报不稳定

首先,从课程的开发来说,需要校企的共同参与,针对学生群体,在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开发一套既囊括现有知识体系,又符合企业标准的教材和课程。对于企业来说,需要企业上层战略决策的支持和大力投入,需要有经验的专职人员与课程负责老师积极双向沟通,因此,人力成本的投入必不可少。其次,从实训基地建设来看,校企双方前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实训室、实践基地、教学设备、网络设施等,合作期间产生的水电、培训、师资等一系列费用,以及后期对实训基地和设备的维护保养等成本,一旦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校企合作不稳定,合作最终不了了之,企业投入将无法收回,也会造成高校国有资产流失。最后,从人才培养过程来看,校企达成产教融合意向,设置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校企合作教材,开设各类实践实训项目,最终完成学业,培养出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期间会存在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就业双向选择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并且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培养周期大大加长,难以满足企业短期人才紧缺的需求。

四、基于“数字”的市场营销专业产教融合探索

基于以上分析,产教融合过程中叠加产业数字化转型,给校企合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下文将以市场营销专业建设为例,研究和探索基于“数字”的产教融合新模式。

(一)“数字”发展背景

2015年阿里巴巴首次提出概念,随着大数据技术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数字发展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例如,2018年我国数字规模为22.2亿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179.4亿元。由此可见数字将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引擎。“数字”是企业级的业务能力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其通过对业务、数据以及技术的抽象化,将业务按照领域进行拆分,以服务化的形式输出共享能力。数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数据层面上,数字有效解决了企业系统间数据孤岛的问题,有效解决了数据“汇管用”的问题;在业务层面通过对各业务线的模块去除,让前台业务走向市场,提升了企业的市场响应力;在技术层面,具有可扩展性,能够让整个网络架构更加开放,避免了重复开发[4]。

(二)“数字”+产教融合模式“数字”产教融合模式,使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教学广度和教学深度都得到了大大提高,契合了高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企业数字服务于教学,实现深度产教融合,如图1所示。数字对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起到核心关键作用,在产业数字化的过程中,涉及从生产制造、采购物流、仓储运输等生产制造环节,到客户服务、数字营销、门店调配等流通环节,再到结算中心、供应链管理、人资管理等企业运营管理环节。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教育教学的视域更开阔,理念更趋全局化,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教学广度随着数据的延伸,不仅涉及数字化营销,而且延伸到了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门店运营、成本控制等多个领域,教学广度得到了大大提升。从教学深度来看,从课本的理论知识为主,营销策划实践为辅的传统模式,转变为更深层次的基于数据的数据采集清洗、可视化报表制作、公(私)域运营、大数据品牌营销、内容营销、算法和AI提升人效等基础上的营销战略和营销策划,教学深度增加,专业深度增加,更适合数字时代人才培养需求。

1.数据采集

如图1所示,产教融合部分包含两大内容和一大条件。根据上文数据来源分类,企业数据分为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两大类,数据的采集过程主要从离线采集与实时采集两方面进行。首先,内部数据是指在根据企业内部经营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和数据筛选,主要包括不涉及商业机密的企业以往数据:营业额达标率、客单价、人效、毛利、进销、损耗等数据。具体数据包括日(月)营业额、日(月)营业指标、日(月)完成率、客单数、客单价、人效、每日(月)同比、每日(月)增长率、客单增长率、采购、销售、毛利(率)、陈列(样品)报损、报损率、日销前十等。其次,外部数据是指通过网络爬虫获取的互联网数据、第三方接口数据等产生的相关数据。最后,对于上述用于教育教学的数据,其数据量相当庞大。在互联网环境下,客户数据来源比较广泛,既包括客户办理各项业务的数据。例如,客户的基础信息数据、客户消费数据、订单业务数据等等,还包括客户位置移动范围数据等。基于日益繁琐的数据,需要系统要具备数据收集和储存的系统作为支撑。因此,基于数字将数据进行整合,并通过全过程的数据采集才能获取动态全面的数据,并最终筛选有效数据用于市场营销专业产教融合。

2.数据应用

数据应用是“数字”平台建设的核心,传统的数据系统只是简单地存放或者展示难以有效发挥数据的潜在价值,不能达到数字资产的应用价值。基于数字产业的发展,构建产教融合必须要将所有的数据纳入到同一套系统中,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DNA”数据视图,整合系统的所有资源,让平台系统内的成员都可以使用数据资产,以此达到支撑整个智慧运营体系的数据要求[5]。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数据应用,主要是利用智慧运营体系中数据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客户精准画像、企业科学决策、AI(算法)预测、制定营销战略、撰写营销策划方案、个性化学习等,通过校企产教融合,将数据应用环节共同开发成各类数字营销实践课程。

3.基础工具及条件

在数据采集和数据应用的过程中,校企共建实训场地提供软硬件保障,硬件设施包括本地机房、互联网设备,物联网、互联网等,软件设施包括数据采集分析工具(python、excel)、云平台、数据共享数据等。通过云平台和数据共享数据,服务器将操作实践内容共享至学校机房,同时物联网实现万物互联,校企指导老师在线指导和评估,前置课程中可加入一些基础的工具课,或在实训课中加入有针对性的工具操作模块。数据是领先行业的共同选择,构建了企业进行应用开发的新一代平台型基座,通过数字赋能变革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本文秉承科学性和先进性原则,兼顾时展特征,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对基于数字产教融合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索,希望能对高校实现新时代数字营销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所帮助,希望能对各专业建设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希望能对地方经济的建设发展有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刘常春,张晓丹.职业教育中的产教融合模式分析[J].电子技术,2021(12):200-201.

[2]汪福俊.美国应用型高校的合作教育机制——以德雷塞尔大学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8(12):57-67.

[3]陈保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国际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18(5):40-46.

[4]胡翰林,沈书生.基于技术的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1(9):78-86.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2019年以来,县数据资源管理局严格按照市、县关于贯彻落实“数字**”建设发展规划要求和工作部署,积极推进和完成我县“数字**”各项工作任务。

一、2019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织领导。按照“智慧**”建设领导小组关于“数字**”建设发展的工作部署,县数据资源管理局党组强化领导积极开展工作,抓紧落实各项任务。

(二)政策宣传。

1、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县数据资源管理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第一时间转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市大数据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暂定)》、《**市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暂行)》等政策文件;为加强宣传力度,县数据资源管理局成立了由姚尚龙局长为组长,刘科本副局长为副组长,数据资源股为成员的政策宣传组,深入东星部件、展鹏液压、金誉金属、宇腾真空等企业开展政策宣介工作,现场解答政策问题,加深企业对优惠奖补措施内容和申报流程的认知;“智慧**”公众号全文转发了“数字**”建设发展规划(2019-2023年)(简要版)。

2、信息化推进方面:县数据资源管理局为贯彻落实“智慧**”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数据资源局各项工作职责,于8月2日召开全县信息化工作推进会,会上下发了根据《**县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的《**县信息化建设项目审核管理办法》和《**县信息化建设项目验收办法》,规范我县信息化项目审批、验收等项目建设程序。

3、提升政务服务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皖事通APP,积极引导广大群众下载皖事通APP注册应用。

(三)重点工作

1、数字经济发展方面:按照**市关于“企业上云”工作的安排,县数据资源管理局联合县经开区等部门赴县经开区、横埠镇、项铺镇、官埠桥镇、**镇等地的规上企业开展“企业上云”政策宣传工作,并于9月17日完成了我县“企业上云”集中签约任务;9月底,县数据资源管理局完成了我县金誉金属、宇腾真空等5家企业的大数据企业认定初审工作,并报市数据资源管理局进行终审。

2、信息化项目方面:县数据资源管理局完成了金山路小学、县司法局、县委政法委和县交通运输局等部门信息化项目的立项审批;开展了县公安局、县纪委监委和县司法局的部门信息化项目验收工作;为县卫健委、县文旅局等部门信息化项目推进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

3、网络安全保障方面:县数据资源管理局联合县电信公司按照市县两级有关部署要求,圆满完成了中高考和国庆期间网络安全保障工作,无任何网络安全问题出现。

4、提升政务服务方面:一是推进审批瘦身,提升行政审批效能,我局联合县编办、县司法局实施“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对进驻**政务服务网的事项清单进行了清理,精简42家县直单位申请材料4050项,精简比例达63%。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有效承接落实省、市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和管理权限,做到无缝对接;二是推进清单建设,助推政务服务提速 ,对标国家政务服务大平台扎实做好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调整完善工作,组织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实施单位编制新增实施清单,完善存量实施清单;进一步推进“互联网+监管”事项目录清单的认领和检查实施清单的梳理编制工作,目前认领事项梳理编制任务已完成;三是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提升服务质量,围绕“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县本级政务服务事项已全部进驻县政务服务大厅或部门办事分大厅;同时,在县政务服务大厅开设免费复印、自助办理、免费快递送达等便民服务;我县“最多跑一次”占比达100%,“不见面审批”占比达94%,网上平台办件数量6万余件。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方便、优质的服务;四是推进“11340”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对应省政府提出的“13550工程”,积极实施**办事创业“11340工程”,通过持续压缩审批事项,再造服务流程,建设“多规合一”联合审批系统,目前已全面完成任务;下一步将推进“11240工程”,将不动产登记压缩至2个工作日,进一步缩短办证时限。

5、基础设施巩固方面:县数据资源管理局组织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环保局、县经开区等部门开展我县铁塔基站新改建站点的勘测工作;督促县三大运营商加强基础设施正常使用和日常维护,并印发了《关于开展数据资源领域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要求各单位定期报送工作开展情况。

二、2020年工作思路

(一)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水平。一是乡镇、村居要进一步明确专人从事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二是部分乡镇、村居为民服务大厅不达标的要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建设达标;三是各级大厅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确保不发生违规违纪行为;四是所有为企业和群众审批服务的办公区域电子政务外网须全覆盖。

(二)推进联办事项“最多跑一次”。梳理企业群众办好“一件事”的关联事项,聚焦不动产登记、市场准入、企业投资、建设工程等重点领域,整合再造办理流程,依托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构建网上并联审批系统,推动更多跨部门、跨层级事项“最多跑一次”;同时,网上办件纳入年度考核指标,各乡镇、村居,县直有关部门要加大网上办件力度,务必提高网办率。

(三)加大皖事通APP应用力度。按照省、市政府明确要求,皖事通APP宣传注册纳入年度主要工作任务,各乡镇、村居要实行干部分片包干,各级政务服务大厅窗口人员继续积极引导广大群众下载皖事通APP,持续宣传推进皖事通APP用户注册应用,让这项利民措施落到实处。

(四)推进“智慧**”项目建设。通过推进建设县云计算数据中心、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智慧**运营管理中心等项目夯实我县信息化基础;建设一批急迫性的部门业务系统,实现部门业务信息化、便捷化,提升我县整体信息化水平。

(五)提升人们信息化意识理念。开展“请进来,走出去”工作。县党校有关班次开设信息化课程,邀请信息化领域专家来我县讲授云计算、网络安全、5G和大数据等技术知识,全面提升各部门领导和从业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技术水平;不定期组织县领导和有关单位赴信息化发展先进地区、企业和院所考察、学习先进经验、理念和技术。

(六)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新模式。深入企业普及数字经济新知识,实时了解我县企业发展数字经济的需求;鼓励企业上云,支持本地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云服务、物联网、大数据、信息安全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平台在本地推广应用;拓宽招商引资视野,吸引一批涉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信息化企业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