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发展主要依靠

经济发展主要依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范文第1篇

然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诸多行业经济发展态势分析看,今年各行业经济的发展都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要把行业经济继续推向前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需按照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好字优先,科学发展,推动行业经济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再上一个新台阶。

坚持好字优先,推动科学发展,首先是转变发展观念,坚决摈弃那种发展经济只为眼前,不顾长远;只图速度,不求质量等急功近利的思想,把思想和行动真正转移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一位企业领导同志比喻的好;“经济发展不像运动员比赛,不是谁跑得快谁就是冠军,还必须跑得好并且能够持续跑。”

坚持好字优先,推动科学发展,就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确实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到调整结构,促进协调发展,提高质量效益上来。实现行业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范文第2篇

二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夯实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业,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增长。

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确保节能减排目标达到国家标准。加大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力度,使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率明显提高。提高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积极推广现代管理方式、办法,使综合要素生产率大幅度提升。

四是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整体上还处在“要素驱动型”而不是“创新驱动型”阶段,资源消耗过大,低劳动力成本投入,科技贡献率低,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服务贸易发展滞后,都表明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还不高。不转变这种发展方式,我们就不能从根本上提升经济的整体素质,就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其中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是关键。继续教育是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有效手段,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管理的变革决定了继续教育必须转轨,也为继续教育的转轨创造了条件。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无论从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宏观方面,还是对企业发展的微观方面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重要一环。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为我们提出了许多紧迫而现实的问题。其中,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是三个转变中最重要的转变,是其它两个转变的基础,要实现这一根本转变,关键在教育,特别是与生产和从事生产的科技人员最贴近的继续教育。

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为继续教育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继续教育是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有效手段,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继续教育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同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又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作一代的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符合的一般原理,是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同时,也是针对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的重复,而科技进步缓慢、劳动者素质不高、管理创新不足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等问题而提出的。应当看到,我国经济在实现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另外,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知名品牌和标准化产品率低等原因,我们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换来微薄的利益,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总额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且没有一个世界名牌。

由此可见,无论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的新情况以及资源环境的压力看,我国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等带动经济发展的阶段。这就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继续教育作为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增新、补充、拓宽、深化和提高能力的再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它在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方面将发挥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管理的变革决定了继续教育必须转轨

我国已经具备了大力推进继续教育转轨的基本条件。继续教育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具备三个基本的条件:生产力快速发展对科技发展和劳动力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科技知识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并得到普及;具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中,专业技术人才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中介,也是继续教育的对象,是三个条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我国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继续教育的发展转轨提出更高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这就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和转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继续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新的发展要求,为新的发展目标做出贡献,必须转变过去分散型、依附性、短期化、口号化的教育模式,切实转变到与生产科研紧密结合,与社会发展协调联动,与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能力增长息息相关的轨道上来。

(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

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从1995年的75.84%下降到2005年的38.93%。国家高技术产业总值已超过4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0%;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额占全部商品的进出口额的比重已超过30%。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9,649亿元,比2002年增长1.56倍,跃居世界第三位。2006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2,94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1%,居世界第五位。2006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四位。科学技术既是推动继续教育发展的导航器,又是继续教育的内容和依托。继续教育要发挥对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必须站在科学技术的前沿,向生产和科研人员传播最先进的科技知识,并与生产科研一线人员的发明、创造、创新和技术革新紧紧结合,才能对生产力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

(三)人才总量的迅猛增加为实施继续教育转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2年至2006年间,我国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从91.2%提高到96%。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至2006年底,在校生从2890万人增加到4,031万人。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2002年至2006年,高等教育学生规模从1,600万人迅速增加到2,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总入学率从15%提高到22%,稳步进入大众化阶段。2005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36.5万人,居世界第二位。如此庞大的科技人才总量与我国在世界科技所占的地位极不相称,如何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依靠继续教育。通过继续教育,使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科技意识、科技理论、创新思维紧跟世纪科技发展的潮流和前沿,才能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从而为实现经济方式的快速转变,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继续教育在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大有作为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第一条措施提出来,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进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继续教育是国家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创新离不开人,特别是离不开具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面向生产科研第一线,是创新的主力军,也是科技、知识、能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实现者。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离不开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没有他们的参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而专业技术人才最离不开的是继续教育,因为只有继续教育才能使他们的知识保持与世界最先进的知识同步,只有继续教育才能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前沿科技理论和实践,保持创新的敏锐性和先觉性。

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发展前景;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0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突破4000美元,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为中国的崛起夯实了经济基础。与此同时,宏观经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不断显现,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以及发展路径进行一个阐述。

一、宏观经济中存在的隐患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隐患,这些隐患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经济增长速度从宏观层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总体状况。我国宏观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以后,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放缓,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经济增长速度10.3%, 2011年经济增长速度9.2%,而从2012年前两个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2012年全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是在8%左右,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趋势明显。

2.宏观经济结构不合理

经济结构本身有着很多的划分标准,本文这里借用一二三产业机构来加以分析。目前我国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比重大概维持在0.1:0.5:04这样一个比例,而根据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我国在第三产业机构方面的比重偏低非常明显,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折射出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3.经济驱动力单一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单一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以及外贸,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不足。这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驱动完全不同,而投资以及外贸驱动的经济模式弊端也在不断出现,例如产能过程、环境污染、经济波动大等问题不断涌现。

二、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

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可以从短期以及长期两个方面来看,短期看来,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即宏观经济速度还会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但是增速会明显的放缓,预测为维持在7%左右,这一增长速度大概会持续10年左右。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虽然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是经济发展的潜力依然巨大,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当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以后,居民的消费需求将会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通道,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整个国内消费市场的潜力还很大,这为宏观经济夯实了基础,有利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短期来看,经济发展的质量依然不会有较大的提升,经济质量的改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经济发展速度不降的压力下,要想实现经济转型,将以往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颠覆显然是不现实的。

长期来看,我国宏观经济速度将会逐年回落,预计会在10年以后稳定在5%左右,不出意外的话,我国经济规模会在2050年左右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经济质量方面也将会得到有效的改善,投入产出效益进一步提升,产业机构将会更趋合理,宏观经济依靠智力驱动,而不是资源驱动。根据国家的规划,2020年我国要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未来人力资源将会是我国宏观经济最大的源泉。当然长期来看,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的冲击,一方面就是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我国人口数量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人口红利将会逐渐消弭。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总需求长期未出现萎缩的情况,人口的减少意味着市场规模的萎缩,需求的减少将会给经济的长远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冲击。

三、宏观经济发展的路径探讨

要想实现未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努力: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未来宏观经济要想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也是近年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中央政府一项重要工作的原因。我国应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践证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点在于加强科技创新,让科技引领经济发展,从而确保我国经济发展本身所具有的可持续性,减少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资源以及环境的危害。

2.采取措施扩大内需

针对目前我国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现状,国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升社会的消费能力: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这样能够缓解目前我国储蓄过高,消费不高的情况。二是进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这样能够为内需的提振夯实基础。三是国家在未来应将通货膨胀的降低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这样能够保证居民的收入增长少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四是尽快解决目前房价收入比过高的问题,房价过重的制约了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同时房地产的泡沫已经威胁到了经济发展的基础。

3.调整宏观经济结构

按照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的比例,第三产业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如果说第二产业主要是依靠投资形成的,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在我国已经是弊端频现,产能过剩、重复投资问题严重,那么第三产业就是依靠消费拉动的,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可以减少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因此未来应进一步的调整产业结构,为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

当前我国经济的运行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在此背景下,国家主动的调低经济增长速度,辩证的来看,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所遇到的不稳定因素,虽然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阻碍,但是这些不稳定因素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也是一个机遇,我国应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之上,彻底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加以破除,从而实现宏观经济在未来一个阶段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勋.我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及前景[J].经济导刊,2011(11).

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途径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逐渐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力求追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在正确理论的支持和引导下,摒弃原有发展模式的不足,吸收和学习新的发展因素,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不断解决经济增长方式中的各种问题,从而保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高效性。科学发展观正是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依靠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合新时期的发展特点和需求不断丰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

一、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因素分析

(一)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科学技术水平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跟国外发达国家比起来,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我国的企业在现实发展中没有很好地把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没有充分发挥好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制约了企业的未来发展水平和高度。我国的科学技术与创新机制不完善,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多停留在低耗能、高污染的阶段,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各种环境问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还表现在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使我国的经济增长处于一种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中,没有充分发挥和利用好科技创新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作用。

(二)经济体制尚未根本性转变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我国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生产效益很低,缺乏有效的生产激励政策,改革开放打破了这一经济体制,扩大了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调动了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但是,目前的经济体制还没有真正触动到旧体制的核心部分,没有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基本框架,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有限,不利于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些企业通过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能够获得较大利润,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效益低下的企业依然存在,这正需要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进一步深化改革,为科学发展的落实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体制支持。

二、依靠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途径探析

(一)增强认识,注重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的渗透

科学发展观始终是指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理论,在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要重视深刻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根据时展的新要求赋予科学发展观新的内涵,使科学发展观能够在新的发展环境中更好地指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在过去经济的发展情况中,由于过分重视看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造成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和探索。现在人们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深刻认识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开始在不断探索绿色清洁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渐摒弃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为人们探索一条高效益、低污染、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引导,让人们埋头于经济发展时开始重视建立新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寻求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三者有效结合,形成了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高效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新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正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渗透的结果,让企业逐渐改变原有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生产方式,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去,不断在生产实践中优化产品结构,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坚持走可持续的集约型经济发展道路。

(二)重视人才,注重人力资本积累提供人才支持

人才始终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更需要丰富的高素质人才作支撑。这就需要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注重人力资本积累,注重挖掘和培养优秀的人才,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中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高效转变。人才作为最关键的生产要素,是生产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影响着一切先进设备、生产资料的开发和使用,要想依靠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方式的转型,归根到底还是要靠高素质的人才来实现。作为现代社会中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源要转化为人力资本,就需要国家重视对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创造各种条件积极开发现有人力资源,努力造就高素质劳动者,适应科学发展观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现实需要。依靠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就必须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注重对国民的整体素质提升,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将培养一大批高精尖创新人才上升到国家的人才战略,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能力、规模宏大、结构完善的人才队伍,推动人才建设新局面的到来,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依靠科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科技进步始终是制约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科技进步为经济发展创造了众多可能,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要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型,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力量,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逐渐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虽然我国的科技发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跟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的科技水平明显不高,有些地区和产业的发展还停留在传统的低技术阶段。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必须加快完善科技进步制度,提高本国的原始性创新能力,发展战略高技术,建设一支政府支持、企业主导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在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水平上提高本国的创新能力,真正发挥和依靠科技进步带给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尽快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依靠技术创新的轨道上来。

(作者单位为西山煤电万隆实业分公司)

[作者简介:于志罡(1976―),山东济南人,本科,西山煤电万隆实业分公司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方向经济。]

参考文献

[1] 王梦奎.论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取向[N].北京日报,2004.

[2] 曹护.论以投资增长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S1).

[3] 匡国珍.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J].理论月刊,2005(09).

[4] 岑倩青.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及要义[J].商场现代化,2005(17).

[5] 杨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J].特区经济,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