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329-01
2012年6月20日,全省高原特色农业推进大会在曲靖召开,实地到马龙县双友牧业高档肉牛基地、马龙县马鸣乡外销山地生态蔬菜基地、麒麟区茨营乡对港外向型生态蔬菜基地调研。会议强调,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重点建设“六大内容”,全力打响“四张名片”,着力推进“行动”,精心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推出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云南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推动高原特色农业迈上新台阶,为实现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
曲靖市于2012年10月12日召开高原特色农业推进大会。重点实施好7个方面的“10强”工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大基地、大龙头、大产业、大品牌、大流通的发展格局。
1 马龙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马龙县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强县目标,着力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积极探索具有高原特色的马龙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2]。2012年,农业总产值达12亿元,是2007年的1.78倍,年均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5 228元,是2007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3%。在稳粮强烟的基础上,培育了蔬菜、食用菌、万寿菊等特色种植业和黑山羊、深沟鸡、“云岭牛”等特色养殖业,极大地提升了马龙县特色农业品牌的影响力;引进和培育了双友、龙腾等16家规模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初步建成8个现代农业科技园,“一乡一园”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马龙县建成866.67 hm2高原特色外销型山地生态蔬菜、食用玫瑰,投资2.3亿元建成的双友牧业高原特色生态肉牛基地。
2 存在的问题
2.1 小而全的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制约高原特色农业规模发展
截至目前,农业大都是小而全的传统农业,有的一户种植、养殖有十几种,如种植玉米、水稻、马铃薯、大麦、烤烟、蔬菜、果树,养殖猪、鸡、羊、牛等,投资分散,形不成规模,更形不成市场,无法扩大种、养业规模,更不能发展好高原特色农业。
2.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虽然马龙县改造中低产田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全市现有的3万hm2常用耕地中,仍有1.93万hm2的中低产田地,其比例超过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0%。这些中低产田土壤质地差,水利设施匮乏。
2.3 高原特色创新程度不高
生物技术、标准化生产、设施农业、喷滴灌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率低,影响了农业生产潜能的发挥。
2.4 领导科技意识强,但行动不到位,农民缺乏实用技术
一是多数领导科技意识强,但行动差,经常到县外、市外、省外参观先进的农业新技术,在半路上就还给县外、市外、省外。二是技术人员又没有机会到农业发达地区参观学习。三是农民缺乏实用技术。
2.5 品牌战略实施步伐缓慢
近年来,马龙县逐步加大了品牌建设,名牌农产品有几个,但没有真正在云南省范围内社会公认度高的、影响力大的品牌。如深沟鸡,在马龙县内曲靖市政府部门较有知名度,但其在全国的品牌知名度较小,根本没有形成规模和市场,没有带动农户增收。
3 发展对策
3.1 产业规划要少而大而强,资金跟着产业走
根据马龙县区位、气候、土壤等条件,要大胆量、大手笔、长期性把全县划分为五大种植、养殖大区。马铃薯产区(月望乡、通泉镇)、花卉产区(旧县)、烤烟产区(大庄乡、纳章镇、马过河镇、王家庄镇)、蔬菜产区(马鸣乡)、山地牧业区(马鸣乡、旧县镇)。每个产(养殖)区都要有一个园区,每个园区面积666.67 hm2以上,重点投入,集中打造,可供人游玩,体验高原特色农业的魅力。每个产(养殖)区要从种(养)到粗加工再到精加工一条龙生产,增加附加值,达到投入1元产出20~50元的产值,这才是高效特色农业,才是“农民”需要的结果。政府投资要与规划产区挂钩,没有规划的产区决不投资,让规划的产区快速强大,没有规划的产区自生自灭。由于烤烟是大税收产业,政府可实施税收分享,农民只要其他产业收入高于烤烟,自然就会种植规划的产业。
3.2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高原特色农业打好耕地基础
在未来10年间,马龙县应建设0.67万hm2高标准农田,要集中资金打造,要连片建设,打造5个园区,在月望乡月望村、越州屯村建666.67 hm2马铃薯园区;在旧县镇小房子村、旧县村建666.67 hm2花卉园区;在纳章镇竹园村建666.67 hm2烤烟园区;在马鸣乡马鸣村、永胜村建666.67 hm2蔬菜园区;在马鸣乡马鸣村建666.67 hm2山地牧业园区。种植园区建设要达到的标准是:“田成方,土成型,渠相通,管成网,路相通,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全部采用滴灌技术,灌溉保证率达到90%以上[3]。年生产能力达到15万元/hm2以上。山地牧业园区建设要达到现代化的养殖设施标准。
3.3 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发展高原品牌农业,必须坚持立足当地资源,注重创建特色,以特色促进农业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每个产(养殖)区要创建在全市公认的品牌,即马薯、马菜、马烟、马花、云岭牛5个品牌,全县创建在全省公认的品牌2个,即马花、云岭牛。
3.4 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新型农民
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懂实用技术的新型农业人才、新型农民。一要培养掌握实用技术的新型农业人才,因此建议乡镇政府尽快建立农业人才的培养机制,把能做事、会做事、敢做事的农业技术人员分批送到农业发达地区顶岗学习半年到1年,如山东省寿光、陕西省杨凌。二要培训新型农民,现在的农民需要的不是理论化的讲课,而是要让懂实用技术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农民,对技术人员实行奖惩机制。
3.5 要注重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创新
以优质、专用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加快蔬菜、马铃薯、花卉、肉牛、烤烟等优良品种培育开发工作,不断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加快优质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转化率。要注重生物技术、标准化生产、设施农业、喷滴灌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创新应用[4-5]。
3.6 创新机制重保障,增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活力
创新组织领导机制,县、乡2级要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级领导包村、乡镇干部直接挂钩包组到户的责任制,要制定奖惩责任制。
4 参考文献
[1] 刘慧兰.怒江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4):323-326,331.
[2] 袁媛,李学林,董晓波,等.以创意农业助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3(5):132-135.
[3] 陈彬,沈梅.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J].北京农业,2013(9):252-254.
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特色经济,近期,我办就全区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规划进行了专题调研。我区特色农业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存在问题也很突出。针对这一现状,我办在充分研究探讨基础上,大胆谋化,多措并举,努力推动全区特色农业向纵深发展。
一、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现状
**年全区共有耕地4.7万亩,总播面8.92万亩,其中粮田8.2万亩,菜田0.71万亩,其他济作物0.1万亩。设施播面0.25万亩,主要集中在方村镇方村和西京北两村。**年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68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94元。
全区确立了优质专用粮、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三大主导产业。一是无公害蔬菜产业。主要分布在方村镇方村、西京北两村。其中集体规模生产面积0.25万亩,建有温室580栋,涉及农户23户。主要生产品种有黄瓜、西红柿、等普通蔬菜品种和名、特、优、新品种。二是粮饲兼用粮产业。经过近几年来的种植结构调整,粮饲兼用玉米所占比重不断增大。全区特色粮饲兼用生产面积达2.1万亩。主要分布在宋营、方村两镇,生产品种邯郑单958、蠡玉14、农大108等。
(二)基本特点
1、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发展框架基本形成。
农业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区农业工作的重心。近两年来,在频繁征占耕地的情况下,我区种植结构调整坚持以“压缩普通粮食作物,稳步发展优质专用粮、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产业,增加特色品种”为原则,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品种结构。实现了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引进名、特、优蔬菜、花卉苗木品种,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档次。
2、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
引进名、特、优蔬菜花木品种,并有计划地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搞好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聘请专家,技术能手进行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印发各类技术资料,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信息网络收集、整理农业信息,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并通过网络向外推介我区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知名度。
(三)存在问题
一是对农业工作的认识不到位。部分干部群众认为我区已成为主城区了,农业工作已经不重要了,在领导力量、资金、技术等方面对农业工作的支持有所松懈。二是传统农业比重大。粮田占总耕地面积的85%,结构不合理,缺乏有特色拳头产品。四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缓慢,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
二、特色农业发展规划
(一)工作思路:
立足本区特色,按照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压缩和淘汰低效粮食作物,发展蔬菜、花卉苗木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优势特色产业,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增加农民收入。
(二)工作重点:
1、全面改造提高种植业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的转变,使种植业的发展切实转变到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压缩粮食面积,增加优质蔬菜、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将传统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调整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加大蔬菜产业发展力度。扩大保护地生产面积,扩大名优新特蔬菜品种的引进。减少大路货品种的种植面积。
2、培育开发特色农业园
在方村建立特色农业园区,将自由采摘、休闲娱乐、农事体验、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园区,带动周边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办法和对策
1、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特色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搞好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市场、科技园区带动等龙头建设。因此,我区要加大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途的龙头扶持力度,不断增加龙头牵动能力。
2、增加特色农业科技含量,加快科技兴农步伐
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健全完善农技推广网络,加快优质新品种,节本增效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增强竞争力,实现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技术培训,把特色农业生产真正纳入依靠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科技兴农工作的新突破。
关键词:农业;发展现状;发展方向;发展质量;方法
一、布拖县农业发展现状
(一)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没有当地特色经济作物
补尔乡的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困境就是农村农作物的种植较为普遍,在有限的良田中,种植的还是水稻、小麦、玉米等为主,农民的思想也较为保守,都是按照季节来种植相应的农作物,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地理地形条件的限制,使得补尔乡的农业生产还是呈现出较为传统的特征,缺乏相应的特色经济作物。布拖县作为农业大县,布拖县的苹果在全国知名,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发展道路,但是对于补尔乡来说,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布拖县的特色苹果产业也不能在本地开花结果。
(二)农业种植主要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现代农用机器较少
对于补尔乡来说,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的方式还是比较落后,多数还是采取人工种植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效率,阻碍了农村的发展。补尔乡的农村在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种植的时候,还是采取传统的种植方式,人工插秧、人工翻地、人工收割等。在农村,人均占有地很低,再加上田地较为分散,没有实现集中化,这也使得农业生产很难实现机械化。当地的农民年收入较低,他们也不愿意把钱用在机械化的种植上,一亩地从种到收,加上施肥打药,如果在采用雇佣机器的话,是一个不小的开支,所以当地的农民也不愿意支取更多的费用来从事农业生产。
(三)粮食种植没有实行规模化生产,产量低
在补尔乡,农民的土地是较为分散的,不利于开展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当地的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活动,在农作物的种植上还没有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当地的农业生产可以说是靠天吃饭,收到气候、天灾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种植技术的落后,造成农作物的产量较低。
二、导致农业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补尔乡的农业发展确实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农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给予正视。具体来说就是外出务工人数多,劳动力少;当地政府重视度低、资金投入少、管理不够玩善;受气候、水利、土壤、地形等条件限制;农业种植技术落后,生产工具较传统化等等。
三、未来发展方向探索
针对上述补尔乡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必须客观理智的作出判断,采取有效的方法为促进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一)对当地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技术培训
在补尔乡,农田的总数量是固定的,农业的生产发展,无论是生产数量还是生产技术上来说,农民的素质和生产技能决定着农业的发展水平。所以,要想改变农村的发展现状就必须提升农民的素质,提升他们的农业生产水平。政府引领,组织培训。补尔乡作为民族地区,在发展中农民的素质普遍不高这是客观事实,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农民在生产种植中,接触到的科学技术较少,先进的思想较少,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政府强化认知,做好自身的服务,采取各种方法,加大ε┟竦呐嘌怠@用好种子站、农村村委会等,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定期、不定期的下乡指导农民科学种植。设置农业生产培训场所,有组织有计划的强化农民的培训工作。
(二)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的发展需要生产技术的支持,当下,全国各地都在解放农村生产力,无论是在种植技术还是在生产技术上都要力求创新,最大限度的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农业的发展关键是发展技术,提升产量。这里的技术包括育种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收获技术等。在水稻的种植上,要选择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作为育种的母种,育苗后选择长势较好的苗株,在插秧的时候可以采用机械插秧,实现机械化作业,收割的时候也是如此采用收割机进行作业,这样不但可以加快生产进度,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实现秸秆还田,提高土地的肥力。在施肥的时候,讲究科学施肥,按照农作物生长的需要酌情适量的追肥,不宜过多,也不能过少。
(三)利用资金投入、税收、财政补贴等激励手段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现在的农村人更加的务实,他们会比较种地和外出务工等其他活动的效益,当下,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外出打工挣的钱远远大于农田种植带来的收益。为此,政府一定要想方设法的提升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可以是物质性的奖励,也可以是思想上和政策上的鼓舞。在免除农业税之后,当地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区的发展实际,酌情的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作为种田补贴发放给农民,让他们感受到种田带来的利益,在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上都给与一定的支持,让他们尝到种田带来的田头。针对补尔乡的农业发展,当地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把发展农业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来抓,把调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来做,只有专业才能加快补尔乡的农业发展。
(四)当地政府要加强管理、狠抓落实、让农业发展成果造福一方百姓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户的支持,但是并不仅仅是农民自身的事情,也需要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强化参与,完善管理,做好农业的发展规划。在补尔乡,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对农业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并且政府作为决策机构,可以从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高度去规划农业的发展。政府可以增加农民的培训,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政府也要增加财政投入,加快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崇善实干,狠抓落实。农业的发展不是单一的,政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深入农业发展,发展集约化的农业,提升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同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农业,走出一条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四、结语
针对补尔乡的农业发展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对症下药,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及时的采取相应的对策,一定会加快农业的发展步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农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同时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农业的发展,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建议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呼兰区立足做大做强城郊型农业,积极发展以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一、呼兰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呼兰是哈尔滨市农村比重较大的区,辖3乡10镇4个街道办事处168个行政村,其中农业人口46.2万,有耕地213.7万亩、水域37万亩、草原21.3万亩、林地42万亩。2009年,全区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 6 778元。目前,呼兰区农业的种植结构逐步优化,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龙头企业迅速壮大。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农村体制机制实现了突破创新。
(一)农业种植结构逐步优化,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龙头企业迅速壮大
呼兰区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通过政策牵动、项目拉动、科技推动,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全区所有粮田已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以培育寒地现代农业为目标,发展优质粮100万亩,其中绿色玉米原料基地50万亩,优质水稻24万亩。特色种植面积增加2万亩。
呼兰区发展高效特色产业,全区蔬菜、苗木花卉、“两瓜”等特色作物达34.5万亩。建成双井镇护路村休闲农业项目,松花江森林公园、呼兰河口湿地、腰堡生态渔港、团山风景区等大型农业旅游项目进入招商阶段,发展小型农家乐项目70处,旅游农业开发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绿色食品产业从零起步加速发展,绿标认证达245个。50万亩绿色玉米原料基地建设通过国家验收。
目前,呼兰区积极实施龙头牵动战略,全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规模企业58家,逐步形成了奶牛、肉鸡、苗木花卉等较大的龙型经济框架,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突破达到51%,产业化涉及农户达9.5万户,占全区总农户的90%。
(二)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体制机制实现突破创新
呼兰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新上农村公路390.8公里,自来水工程25处,沼气池514个。改造农村泥草房21万平方米,建设综合活动室9个,休闲广场11个,图书室13个。落实9处太阳能路灯应用试点。9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村容整洁的目标,沿路村屯实现净化、绿化、美化。
去年,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示范基地和专家大院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200多项(套),实验水稻无土栽培育秧技术4 000亩,被誉为水稻生产的一次革命。小机构的农业科技创新同样异彩纷呈。农民自主组建的双井农业实用技术研究所,通过外聘大院大所的专家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内联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化科研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创新产业化。其中寒地吊蔓香瓜技术属国内首创,目前正在进行推广,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呼兰区推行集体经济“三资”委托制,农村财务政务管理进一步规范。组建了农业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搭建了“三农”发展新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25个,已成为呼兰农业的一大特色。以此为牵动,全年共流转土地33.4万亩,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农民分工分业不断细化,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日渐减少,农业发展呈现出向现代农业跨越迈进的新特点。
二、呼兰区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呼兰区在改善农业条件,提高农业的产业层次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用现代农业的要求来衡量,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不强。农业的结构不尽合理。农业的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偏少,融资渠道狭窄。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农业的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三、对加快呼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呼兰区的农业经济目前仍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起步阶段,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目前呼兰区发展现代农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围绕改变呼兰区“靠天吃饭”的农业现状,把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各种专项补贴的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聚集效应,为现代农业发展集中突破提供物质保证,形成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提升农业科学化程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把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当前,呼兰区应以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农业为目标,加快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的产出率。把加快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采取项目支撑、典型带动、院地合作、承包经营等有效方式,引入先进的投资和经营管理机制,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健全苗木花卉、蔬菜、畜牧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农民讲授科技知识,传递农业信息,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着眼于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指导农民按照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强化农业的商标意识,对于颇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如呼兰大葱、呼兰韭菜等,要壮大规模,进一步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发展拳头产业和拳头产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三)加快新型农民培训,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对策
近年来,酒泉市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制定规划,完善设施,着力打造有机、绿色、健康、安全的休闲农业品牌,有力地推动了酒泉市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形势与特点
近几年,酒泉市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依托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示范园区,大力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度假休闲农业,打造旅游观光农业品牌,截止目前,酒泉市有各种形式休闲农业经营主体760 家,年营业收入38545 万元,接待人数338 万人次。目前全市有各种形式的农家乐620 家,占全市休闲农业的81.6%,农家乐仍是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建成敦煌市、金塔县两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建成敦煌市阳关镇龙勒村、肃州区生态植物园、金塔县航天神舟休闲生态园3 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肃州区克华红房子农庄、金塔县金塔镇金大村2 个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打现代农业发展牌打现代农业发展牌,拓展休闲农业新功能
酒泉市把做精一产作为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发展蔬菜、名优果品、现代制种、特色中药材、草食畜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依托肃州和敦煌两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7 个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不断拓展农业功能。一是按照“有景可赏、有色可观、有物可采、有鲜可尝、有园可游”的标准,建设集生产、科研、休闲、观赏、体验、采摘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精品园区,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围绕农时季节开展采摘体验活动。目前,肃州区泉湖乡开展草莓采摘、树莓采摘,金佛寺镇、西洞镇的蟠桃采摘,玉门市清泉乡的人参果采摘,金塔县羊井子湾乡、敦煌市阳关镇的葡萄采摘,都极大的丰富了市民的节假日生活,实现了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态旅游。二是以特色产业为主体,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肃州区沿山乡镇发展观光旅游产业带,金佛寺镇定期举办每年的杏花节、西洞镇举办桃花节;金塔县按照“一乡一品”的发展思路,依托特色林果专业乡、专业村,发展休闲观光园,金塔镇每年举办杏花文化艺术节。
(二)打城郊结合牌打城郊结合牌,加快休闲农业融合发展
酒泉市紧紧围绕“为城而农、为文而农、为游而农”、建设“田园城市”的发展思路,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做为拉动消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特色化的要求,在城区周边乡村,精心培育和打造以乡村旅游为主体的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专业村,带动休闲农业发展。一是利用城郊乡镇农民自有住房,创建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赏农家景”为特色的农家乐,吸引城市居民休闲渡假。二是依托城市周边自然风景优美、交通方便快捷的优势,结合新农村建设,建设“家庭式”的小别墅和休闲农庄,开展以“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酒泉市现有休闲农庄19 家,占全市休闲农业的2.5%,建成了以肃州区果园山庄、水磨花园、金塔县青山村庄,敦煌市的圣都月泉等为代表的休闲农庄。三是利用城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农家乐集中的乡村和旅游景点周围,通过改造提升,建设农家乐一条街,农家乐专业村和乡村旅游专业街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肃州区水磨沟农家乐一条街、金塔县金大村、红光村农家乐一条街、敦煌市月牙泉镇农家乐一条街。敦煌市围绕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阳关景区三大景区建设集农业景观、休闲观光、艺术鉴赏、乡村文化展示和特色商品展销融为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旅游风情街,建成了敦煌古城休闲度假村、敦煌森陇休闲度假村和敦煌杨家桥休闲餐饮街。通过发展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搭建了平台,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三)打特色文化牌打特色文化牌,挖掘休闲农业内涵。
酒泉市按照传承、保护、创新、开发和利用相结合的理念,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农村文化艺术和少数民族文化,促进休闲农业创意产业发展。一是挖掘农耕文化。通过深度挖掘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和底蕴深厚的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精心培育和打造以农业科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主体博物馆、民俗文化博览园、传统农村食品加工园,通过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展示农业生产、生活场景,介绍农业的发展历史。目前,已建成了肃州区银达镇农耕文化博物馆、下河清科技农场农耕文化博物馆、敦煌市莫高镇农耕文化博物馆。二是挖掘农村发展历史。通过实景布置,展现农村发展历程,唤起市民对农村发展历史的回忆,典型的有位于肃州区禹苑景区内的酒泉民俗文化博览园。三是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肃北、阿克塞两县依托当地的民族文化,发展集观光、民族特色餐饮、歌舞表演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肃北县建成了党河峡谷风情园和蒙古包民族风情园,阿克塞县利用当地的大苏干湖、野生动物园、海子草原等景点和哈萨克风情城特色,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休闲农业,使观光旅游的人数得到较大的提升。
(四)打资源优势牌打资源优势牌,丰富休闲农业内容。
一是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利用现有的水库、湖泊、湿地、养殖水面等自然资源,开展划船、垂钓、烧烤等休闲活动。如肃州区铧尖乡海马泉渡假区、花城湖渡假区,金塔县神舟山庄、鱼岛山庄,瓜州县双塔湖风情山庄。二是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敦煌市依托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乡村旅游示范村,月牙泉乡月牙泉村围绕增强旅游服务功能,发展农家客栈和骆驼队,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服务,满足了游客“游有行、看有景、玩有兴”的要求;阳关镇龙勒村借助毗邻阳关风景区的优势,围绕葡萄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开展葡萄采摘、葡萄酒加工、酒庄、酒堡展示,葡萄酒品尝等活动,成为酒泉市第一个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
二、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看,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建设存在着一定无序性和盲目性,缺乏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与特色营销,缺乏对农村景观的提升改造。产品特色不明显、经营方式单一、产品结构单一,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简单仿效,粗放经营,无法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休闲农业主体多数位于城市郊区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公共卫生、道路交通、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休闲辅助设施、信息网络和消防安全、医疗卫生、餐饮住宿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与消费者对休闲体验的需求不适应。如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用地严重不足。
(三)服务管理水平不高
缺乏休闲农业专业知识储备,存在重硬件建设、轻服务管理的现象。管理服务比较粗放,没有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对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力度不够,导致企业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较低,很难实现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如饮食卫生、住宿环境、产品品质等环节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三、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措施
发展休闲农业是挖掘农业潜在优势资源,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针对目前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下一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引导健康有序发展
通过规划引导逐步改变目前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规模偏小、分布较散、经营单一、档次不高、发展无序的状况。强化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意识,突出生态效益;推进行业协会和服务组织建设,规范行业发展竞争行为,营造公平环境;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主导产业发展,赋予休闲农庄在房屋建设,环境营造,活动设计等方面的个性特色;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鼓励引导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参股、合作,开发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大力发展集观光、体验、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大型休闲农庄,促进休闲农业集群发展和健康有序发展。
(二)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引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宣传先进的发展经验,引领和规范服务质量。按照发展休闲农园、农庄要求提升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标准和管理手段。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公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国家重大工程,完善交通、物流、网络、水电、安全、卫生等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旅游电商平台大数据资源,实现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匹配和需求对接。根据当地气象特征,利用科技手段改进休闲农业生产技术,提升设备设施,提高休闲农业产品品质,增强季节性客户体感舒适度。加强与劳动部门合作,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服务接待、教育解说实用人才,推进服务人员持证上岗,标准化服务。积极引进农艺师、花艺师、策划师、营销管理、经营、公关礼仪、导游等方面的人才。扎实搞好环境卫生和餐饮卫生,让城里人在农村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玩得开心,确保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打造特色品牌
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尽快改变当前我市休闲农业低、小、散的现象,依托当地山脉连绵、戈壁浩瀚、盆地毗连的独特西北风光,冰川雪景、平原绿洲、沙漠戈壁的地理条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明确品牌定位,通过要素流动、资本重组和品牌整合,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并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同时,继续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建设,带动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开展最美休闲乡村推介,最美田园推介和最美乡村旅游线路推介活动,创建全国休闲农业星级评定、品牌培育工程,培育地方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