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1篇

近年来,咸阳市秦都区在农村金融发展中,以切实改善农村的经济条件为基本出发点, 在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资金投入外, 金融系统加大了对农村的信贷资金投入,这也是秦都区新农村建设的着手点。本文以咸阳市秦都区为例,在对农村金融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提供几点对策建议。

一、当前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涉农资金供给不足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转变,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将农村机构网点撤离,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大幅下降,农村地区基层机构的贷款逐渐萎缩。目前农村金融的供给主要以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以及刚刚成立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为辅,资金的供给难以满足农民和农村经济的需要。另外,这些正规的银行为了避免各种商业风险,手续相对繁琐,要求比较苛刻,很多农民无法从中获得贷款,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民间金融借贷逐渐发展起来,但这种农村民间借贷不受市场政策的调控,具有较大的风险,经常会出现金融诈骗的现象。

2、农村金融产品单一,服务方式落后

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需要农村金融在信贷、结算、委托、信息咨询、投资理财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引导。目前农村金融在产品和服务方式上有了一定的创新,但是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信贷产品除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和少量的农户联保贷款外,其余就是担保抵押贷款,而农民本身能做担保的抵押物十分稀缺,特别是农户在住房、就医、求学等方面的消费性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同时,基于现代金融服务的ATM 机、商户POS 机等基础设施缺乏,农民不能充分享受到农村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成果。

3、民间融资需要进一步规范化

由于正规金融组织无法满足农民及大量涉农企业的需求,导致民间金融大量存在。然而,民间借贷的利率和风险比正规金融机构高,且缺乏必要的监管和规范,高风险使农民面临较高的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隐患。特别是民间融资存贷利率不对称,贷款利率普遍过高。这样,受到高利率的利益驱使,民间融资易演变为非法社会集资。

4、农村金融环境不佳

农村金融环境不好也是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一大问题。因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村金融发展的步伐,好的金融环境能够对农村经济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近年来,秦都区农民的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来讲,法律意识、金融知识仍然欠缺,意识也相对淡薄,在农村没有形成很好的金融服务文化氛围,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导致了信用环境整体的不完善,支农信贷风险增大,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无法保障。

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因此,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金融体系势在必行。

1、营造开放的农村金融市场,进一步增加农村金融供给

当前,农村金融供求仍然失衡。首先,应该统筹农村金融发展规划,在现有的基础上,重点确立乡镇金融服务网点的铺设计划,提高农户贷款覆盖率;其次,营造宽松、开放的农村金融市场,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进入壁垒,激励和促进更多的商业银行、外资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进入农村市场,推动商业银行在县域以下设立机构网点,切实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再次,继续鼓励和扶植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立足县域,承担服务“三农”主力军的作用。

2、积极推进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第一,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小额信贷、农户联保、惠农卡综合授信等贷款模式,简化审批手续,推广一站式金融服务。第二,逐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信息化、电子化发展,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POS 机、信用卡等服务手段,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现代化。第三,积极探索多种担保方式,多层面、多渠道解决农户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例如,通过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农牧饲料等抵押贷款方式。

3、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速较快,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不断增强。首先,可以进一步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标准,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微小金融组织,科学设置,合理布局,有序推动;其次,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搭建资本运作平台,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吸收银行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和实体组织等多种途径拓宽融资渠道;再次,政府应该加大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扶植力度,落实相关的财税优惠政策,尤其是对于小额贷款公司,建议参照农村信用社和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财税优惠政策标准执行。

4、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健康发展

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教育 存在问题 发展对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小学教师由过去的不理解课改到模仿再到现在的积极响应,经过一批教师不断的追求与探索,我们深切感受到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在教师的素质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农村,如何开展教研是值得农村小学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时代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时代前进的必然。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课程设置也会落后于时代要求,这就决定了课程改革的必然性和常态性。既然课程改革已经全面推进,这就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要改革,教师应顺应时代要求,进行教育研究。

(二)社会需要。

教育要适应社会需求,教育的宗旨是为社会服务。这可称之为教育的总原则,也是最基本的原则。现在的农村家长在城市就业的越来越多,许多家长感受到了城市基础教育的优越性,希望自己的子女也享受这样的教育,但是受条件制约,他们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读书,所以他们将希望寄托在农村教育者身上。为满足家长的需求,农村教育者应提高自身教育素质,开展教育研究。

(三)个人需要。

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随着教师待遇的提高,对教师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值得每位教师思考的问题。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只有教研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这已成为年轻教师的共识,所以教研也是教师自身的需要。

综上所述,教育研究是农村教育的迫切需求,但农村小学教研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一)年龄结构老化,教学理念、教学手段陈旧。

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队伍主要由以下三类人员构成,一是民师转正;二是八九十年代的中师毕业生;三是县内的代培教师。以我校为例,虽然是一所镇中心小学校,但由于远离县城,地势偏僻,部分有经验的中年教师通过考调和商调已进城或到条件较好的学校去了,剩下的教师年龄结构两极分化。在编教师年龄老化,五十岁以上教师占35%,由于差编,59岁的教师还战斗在教学第一线,为了补员近几年分配来了10位新教师,刚参加工作,经验不足。教师年龄的两极分化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教研活动的开展。

(二)专业人才的缺乏与教研层次的低下。

这里的专业人才既指在教研领域有一定建树的教师,又指音、体、美和英语专业教师。这些人才的缺乏导致了农村教研水平低下和教研科目的单一,认为教研就是上课、听课和评课的教师占绝大多数,而对音体美英语等学科的教研也是浅尝辄止。

(三)思想认识与观念更新的问题。

农村不少教师对教研的认识不够,认为教研的作用不大,教研只是走过场,作秀给别人看,不能体会教育中深层次的内涵,对新理念知之甚少,知道的也只是人云亦云,如“三维目标”、“以学生为本”等,但三维目标的内容是什么?怎样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本,则淡然置之。因此,思想认识不到位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教研的发展。

(四)教研平台少,教师展示机会不多。

如果一个学校教研开展得不扎实的话,那它提供给每位教师的展示机会仅仅是每学期一节的校内公开课,极少数教师能上学区、片和县级公开课,而外出学习、培训、考察更是难上加难,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很难提高水平。

(五)骨干教师的分散,使教师缺少交流的空间。

在农村小学,由于地域分散,考虑区域平衡,少数骨干教师分散到各个村小,这些教师在各个学校挑大梁,授课任务重,课头多,他们能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已经不易,再让他们从事教育研究就显得力不从心。骨干教师没有时间和空间搞教研也是制约农村小学教研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上是制约农村教研的一些常见因素,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制约着农村教研的开展,以下列举一些发展对策,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以制度为保障,注重思想引领,将教研内化为教师的需要。

教研难,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对传统观念的突破,要想使得使得农村教研蓬勃开展,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教研制度和思想引领。教研制度是保证教师参与教研的根本,具有刚性的一面,而思想引领是教研活动出成果的基本因素,具有人文的一面。使教师认识到教研的重要性,自主参与教研活动,这不仅使我们学区的教研活动得以正常开展,而且教师也能从教研中体会到教育的快乐。

(二)务实开展教研工作,让教研实效体现在课堂,让教师领悟教研的魅力。

教研实效体现在课堂是教师长期参与教研的动力,任何一件事如果做了,但劳而无功,人就不愿再做了。教研也是如此,如果教研的作用不能在课堂上体现其作用,势必会对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务实开展教研,发挥教研的作用尤为关键,让教师真切领悟到教研的实效与魅力。

(三)关注各个层次的教师,从细小处鼓励并肯定教师。

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农村经济 现代化建设 深化农村改革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表现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2.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现有的龙头企业,大多数产品结构单一,深加工水平低,产业链不长,市场竞争能力弱。“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关系联结不紧密,从而使产业基地建设的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水平低。特别是畜牧产业,在畜禽产品深加工上一直没有取得新的突破。

3.农资涨价过快,幅度过高,延缓了农民致富进程,以尿素复合肥为例,近年上涨幅度分别为17%、14%,亩均化肥支出比上年增长11.5元,由于农资价格上涨,平均每亩增加投入19.87元,种粮投入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农资价格的上涨,其中化肥价格的上涨对农民种粮收益影响最大。农民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负担加重,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的涉农优惠政策打了折扣。

4.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多年来,农业科技、信息、标准化生产、防疫体系建设以及农产品检测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经济体系十分脆弱,农民生产的盲目性未得到根本改变,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冲击较大。

二、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路与政策

1.抓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一是坚持落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贯彻落实好生猪、烤烟、蚕桑、蔬菜、猕猴桃及花椒等产业的发展政策。二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继续落实好种粮直补等惠农措施,认真研究、全面推广粮经套作,稳定粮食生产。三是抓住当前春耕农忙季节,加强小春田间管理,及时掌握小春生产情况,强化大春备耕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责任管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等服务工作。

2.加强农村经济运行监管调控。一是稳定农资价格。加大农资价格监管力度,对批发零售各个环节进行调查监控,核定并公示农资销售价格。尝试建立农资直销网络,联系化肥生产经营企业实行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将化肥营销网络延伸到乡村,降低农资流通成本,直接让农民受益。二是加强农资市场管理,特别是在春耕、夏播期间,加强各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缺斤短两、哄抬价格等坑农行为,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强化物价监管调控,由物价、工商、公安、镇乡政府等组成监管调控工作组,准确把握农村市场商品价格,杜绝哄抬物价的行为,适时监管农资价格走势。

3.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重要前提,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培育当地土地流转市场,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明确管理机构,培育流转市场,规范流转行为,督促乡镇落实好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将引导土地流转真正提上工作日程,充分发挥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主要作用,引导农民开展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的群体集中,实现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

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结合农村实际,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建立农村计算机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以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和消费。要充分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农民的技术培训,从文化程度和经营技能上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减少农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5.优化就业结构,拓宽增收空间。向种养业深层次开发,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和进一步提高特种作物的效益,使农民不仅在种、养等生产环节上增加收入,而且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流通等经营环节上创造收入。鼓励剩余劳动力向外地转移就业,提高劳动力素质,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总体规划,建立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结合市场需求,开展特色和对口培训,为农民外出就业提供引导性的市场信息。

结语

综上所述,要发展新农村经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我们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涉农优惠政策,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提前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月瀛: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分析[J].学习论坛,2009(07)

[2]马国新:发展合作事业振兴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的探索与建议[J].广东合作经济,2008(02)

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对策;辽宁盘锦

中图分类号 S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256-01

围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增长方式为目的,着力解决危害农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农村环境保护的新途径。

1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随着盘锦市农村人口增加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与以前相比有了较大提高,产生的农村生活垃圾也逐年增加。但由于农村污染防治设施配备不到位,导致农村环境和资源压力过大。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畜禽养殖污染以及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引发的面源污染均呈加剧趋势,一些土地、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已经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1-2]。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面

一是盘锦市为积极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利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资金,申报和建设了较多的大型建设项目,如垃圾气化站、沼气站、畜农资源化利用中心等,但受北方季节及资金到位等方面的影响,导致施工时间短、任务重,工期比较紧张,出现了一些大项目不能按期完工的情况。二是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时间较短,尚处于试点阶段,盘锦市项目建成后的农村环保设施运行和维护管理的长效机制不健全,如垃圾资源化利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依然处于积极探索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三是一些大项目如垃圾气化站、沼气站的后续费用如运行维护费用、工作人员工资等费用较高,仅靠镇级财政、农民筹工酬劳等方式难以维持。

2.2 有机食品环境监管方面

有机食品在生产、流通、认证、监管过程中,存在一些亟须高度重视和尽快解决的问题。如有些有机产品在生产环境中出现了施用化肥和农药的现象;有些有机产品生产基地认证证书过期后未能及时换证;有机食品市场监管亟须加强,有些不良商家随意张贴“有机”字样冒充有机产品,追求利润等。

2.3 在土壤环境监管方面

一是对土壤环境污染认识不足。土壤环境污染不像其他污染,其造成的不良后果是长时间以后才能显现的,因此人们对土壤污染的严重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二是土壤污染防治手段有待改进,与现实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土壤环境监管工作机制尚未形成,法制和标准体系有待建立。四是资金渠道过窄,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推进。

3 发展对策

3.1 制定科学规划,探索长效机制

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各行政村应结合新农村建设,制定村庄科学规划,统筹乡村各类公共环境资源。同时已开展环境整治的村屯,应积极探索项目长效运行机制,建议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应在后续的长效运行机制建立方面给予指导[3-4]。

3.2 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力度

为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应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村环境有效改善。

3.3 完善农村环保相关政策体系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任务重、起步晚,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导致在工作开展中无法可依。因此,建议国家、省政府应尽快出台农村环保相关政策,如 “农村环境管理办法”、“农村生活垃圾监管办法”、“有机食品全程监管实施办法”等,以便形成长效监管机制。

3.4 加大培训力度

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多个有关生活垃圾、污水、畜禽养殖、有机食品、土壤恢复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很多市、县、乡镇及村级干部知识面较窄,对这些知识掌握程度不高。因此,建议国家和省环保厅组织开展对这些相关知识的培训,提升市县级环保及企业负责人的相关知识水平,更加有利于工作的开展[5-6]。

3.5 强化乡村民主管理

农户是农村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农村环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只有广泛发动农户,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才能保障农村环境改善的成效。因此,要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培养他们的卫生习惯,同时强化乡村民主管理,制定村规民约,明确责任,形成有效地监督机制,真正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

3.6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

为普及农村环境保护专业知识,提升农村环境保护意识和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工作,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应积极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直接向农民宣传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及畜禽粪便治理等相关环保知识。此外,通过电视、广播、政府网站、宣传栏等媒介对农村环境保护及生活垃圾、污水和畜禽粪便等综合治理情况进行广泛宣传和公开,鼓励村干部和农民参与。通过宣传教育,使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得到广泛普及,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不断增加[7]。

4 参考文献

[1] 廖少云.从美国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看世界农业的未来[J].中国农村经济,1998(5):74-80.

[2] 唐春福.新农村生态家园建设500问[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中国生态农业实践与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4] 路明.现代生态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体育教育

一、引言

农村问题一直受到中央高度关注,农村教育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首要问题,也是最亟待解决的迫切性问题。发展农村中学体育教育是我国体育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未来接班人的一项重大工程。地处四川偏远山区农村,中学体育教育是学生接受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要方式与途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体育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由于农村中学普遍受体育意识不够、体育设施不全、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影响,同时还有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大力推行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环境中,四川省农村中学体育教育仍然存在着大量问题和发展瓶颈。如何改变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摆脱“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抓起来不要”的消极心态,克服重文化,轻体育的心理作用,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育水平,还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和研究[1]。

二、四川省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四川省多数农村地处偏远山区,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影响,对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知,从而忽视了体育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性。主要原因是中、高考压力大,所谓“主课”(升学考试科目)的学习时间挤占了体育教育的时间,甚至体育课被其他“主课”挪用[2],即社会因素。其次,家庭因素,即家长对体育教育意识淡薄。很多家长认为,农村学生只需在家多干农活,就能锻炼身体,无需在学校参加体育活动,还可节省购买运动装备的开支。最后,学校因素,即学校对体育教育不够重视。大多数农村中学体育师资力量欠缺,在课程安排上让其他老师兼任体育教学,导致体育课全是自由活动,根本达不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三、四川省农村中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与实践都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等原因以及人们的主观臆断,使其对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观、目的观、价值观的认识尚处于较低水平,从而导致农村中学体育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思维意识相对滞后

农村中学相比城镇中学而言,更容易追求升学率,忽略了全面均衡发展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片面追求升学率,有时甚至把一些具有良好运动天赋的优质生扼杀在摇篮中。

2、教学方法落后,课程安排不合理

目前,一些农村中学体育教育仍然采用本世纪初沿用的教学模式,如“传习式”、“灌输式”、“填鸭式”等陈旧烂套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其次,部分学校基本上还是“两课”、“一操”,即每周两节体育课,每天一个课间操。从锻炼强度上说,每周两节体育课无论从体育活动的时间还是运动量来说,都远远无法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3、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体育教师队伍

很多农村中学的课程安排中,体育课几乎被边缘化。首先是缺乏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其次不是中、高考的考核内容,无论是从待遇还是从受尊重程度上看,都比那些所谓的“主课”教师略逊一筹,导致体育教师队伍人员流失严重,有些偏远山区中学甚至没有专业的体育老师,体育课都以兼岗的形式开展。因此,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体育教师和人员流动频繁是困扰体育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四、四川省农村中学体育教育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

如何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潮流,充分发挥中学体育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作用,探索其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是当前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笔者结合多年的农村中学体育教育工作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政策性的建议。

1、加强舆论宣传,提高思想认识,重视体育教育工作

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以素质教育为导向,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政策,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增强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思想意识,使体育教育工作真正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学校要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指导的教育观,将体育教育纳入目标考核体系,克服一切以考试为目的的错误观念。

2、加强农村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体育教学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四川农村多数位于偏远山区,生活环境艰苦,很难吸引优秀人才,要想留住人才更难,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是发展中学体育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必须狠抓落实,从政策上着手解决引进优秀体育教师的问题。政府部门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结合各项政策,定向或委托培养一批体育专业大学生深入偏远农村地区工作,逐步改善生活环境和办公条件,加大体育运动设施建设投入,减少教师非自然流失,稳定农村中学体育教师队伍。

3、改变中学体育教学方法,将学与乐寓于一体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城镇已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之中,而农村还在沿用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尽管农村中学体育教学设施及其稀缺,但也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如针对学生在排球训练时垫球时肘分开、手臂弯曲下垂、击球时球在腹前打转、球飞行不稳等错误现象,教师在教学中一边示范垫球,一边说出口诀:“提肩抬臂夹肘压腕刹车;一插二压三抬臂”,并要求学生牢记口诀。这样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出垫球技术要领,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利于记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3],可极大提升教学效果。

五、结语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身为师者,首先应尽“言传身教”的职责,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体育教育的意义,意识到体育教育对于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转变农村地区家长以及学生对体育教育错误的看法,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针对农村中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探索新的教育模式,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德禄.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2]李会增等.河北省农村职业中学体育教育现状调查[J].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