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污染解决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装修室内环境污染检验
引言
国内外大量调查资料都证实了这样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室内空气污染程度往往比室外还高。现代人平均有90%的时间生活和工作在室内,而现代城市中室内空气污染的程度则比室外高出许多倍!尤其是那些儿童、孕妇、老人和慢性病人。特别指出的是,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而儿童生活在室内的时间在80%以上。
1.室内空气污染对社会产生的危害
室内空气污染对社会产生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1 室内空气污染会危害人身体健康。国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室内空气污染会引起“致病建筑综合症”(SBS),症状包括头痛、眼、鼻和喉部不适,干咳,皮肤干燥发痒,注意力难以集中和对气味敏感等。这些症状的具体原因不详,但大多数患者在离开建筑物不久症状即自行缓解。
1.2 室内空气污染会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室内空气质量与劳动效率和出勤有着密切关系,由此造成了缺勤和医疗费用的巨大损失。国际经验表明,加强室内空气质量的控制,通常情况下所增加的费用并不多,就可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因此,控制和减少室内空气污染可以保护人的身体健康,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
2.建筑装修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实施两年多来,对建筑物室内环境污染的防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该标准仍未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部分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受诸多因素限制,尚未在工程建设环节中开展相应工作。部分已经开展这项工作的地区,在污染物判定方面易受某些不确定的因素影响,使该标准难以灵活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设计前准备工作不足。在开始设计前,还要熟悉将要进行室内装修设计的建筑物的现有状况,特别是对已使用过的建筑物。它的通风情况如何?现有的室内环境污染状况如何(哪怕是直观感觉)?有无必要对现有情况进行测试?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考虑如何着手工作,以便在新装修中去除原有污染,并避免新的污染。通风是消除室内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因此,装修设计中,一定要按照建筑设计通风的规范要求进行。
2.2 材料使用控制不到位。选材是室内装修设计中控制室内环境污染的中心环节。在明确了建筑物类别后,应根据建筑物的类别要求进行选材。
建设工程中建筑材料的使用,各地区均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控制。有些地区实行材料准用证制度,有些地区推行材料备案证制度。尽管材料管理的名称各异,其目的却大致相同。都旨在控制本地区建设流通领域中的建材产品质量,确保可能产生的工程质量问题责任方的单一性、明确性。
如何保障建筑材料的质量,目前仍需要国家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工商管理部门进行管理控制,在“正本清源”的同时,也应该在最后的应用环节中进行一定的管理控制,方能达到“清流”的目的。所以,材料在建设环节上的管理控制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2.3 污染物的检验手段存在一定局限。污染物的检验通常是在工程完工7天以后,交付使用前进行。这部分采样或检测工作通常在现场进行。虽然标准对采用的相关测试方法做出了说明,但受现场条件的影响,大规模、大体量的检测设备不便用于现场检测。而当前能够满足标准中检测精度要求的现场检测设备,其功能还不尽完善,其精度还不能完全达到标准要求。
2.4 现场检测与实验室检测的差别。污染控制检验的核心在于评定,评定工作的重点则在于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实验室检测工作的技术条件通常比较到位,有较好的技术环境。而现场检测受场地条件限制,数据结果中的干扰因素较大,准确判定存在一定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设备适用的环境温度差别。实验室检测通常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工程现场检验则在现场温度下进行,存在较大的温度判别范围。对于气体检测来说,检测点的温度、气压都是影响检测结果的重要指标,通常均在计算中予以考虑。但实践表明,部分检测设备受环境温度影响,会造成误判情况。以XXXX-201S甲醛测定仪来说,工作环境9℃下的甲醛比色法测试,比色瓶反应颜色深蓝,人体有头痛、喉痛等症状,浓度测定0.04mg/m3,标准判定为合格;室温21℃下测定,比色瓶反应颜色浅蓝,人体无不适感觉,浓度测定为0.29mg/m3,标准判定为超标。这样与比色法原理、人体反应情况相矛盾的测试结果,说明在现场化学分析检测过程中,在严格操作、消除偶然误差的同时,应注意避免系统误差的产生,宜采用其它手段对数据结果进行比对。②空气质量中的干扰因素。在现场检测时,受环境因素影响,气体采样、检测工作中常会发现样品或测试房间有灰尘、杂质等情况。对于精度较高的化学、电化学检测而言,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是确保检测数据精确的必要条件。
2.5 缺乏整改处理方案。
鉴于当前室内环境污染控制工作刚刚起步,还需进一步加强推广、普及工作。室内环境污染超标后的整改问题,相对于其它方面的工程质量问题,处理手段较为单一,可行性、经济性方面的适用性不强。
3.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结合实际情况,应当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严格控制材料进场使用环节中应提供的材质证明,在材料特性、批量的基础上,加强对材料进场检测报告的核查工作。室内装修必须采用相应的人造木板及饰面人造木板,否则室内甲醛浓度很难达到验收要求。一般的室内装修,宜采用E1类人造木板及饰面人造木板;当采用E2类人造木板时直接暴露于空气的部位应用涂饰等表面覆盖密封处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实验表明,经处理后的板材,其挥发甲醛的量要减少许多。
3.2 取消易产生消极市场作用的材料认证和备案制度,将工作重点放到材料市场供需双方的行为核查上。
3.3 结合标准要求,完善检测手段和检测设备,充分发挥中介性检测机构在行业中的技术优势,确保检测数据、判定结果的真实有效。
建筑装修工程中所采用的无机非金属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必须有放射性指标检验报告,并应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的规定。不同产品的出厂检验报告有一定的时效性,按生产配方、生产批次的不同应分别提供出厂检验报告,检测方法也应符合标准要求。
3.4 加强验收工作。民用建筑工程及室内装修工程的室内环境质量验收,应在工程完工至少7天以后、工程交付使用前进行。一项工程建成后,尽快验收并投入使用,应当说是建设各方的一致愿望。但是,使用大量人造木板、涂料、胶粘剂等材料装修后的房间,挥发出来的各种污染物此时正是浓度最高的时候。如果此时进行验收,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指标很难达到,况且,此时的室内环境污染状况正在迅速改变,一般7d以后将降低到稳定状态,而只有降低到稳定状态以后的室内环境污染状况才是工程交付使用后的实际情况。因此,验收在工程完工至少7d以后、工程交付使用前进行是适宜的。另外,在考虑验收时间问题上,无法考虑人造木板散发甲醛的因素,因为人造木板散发甲醛的过程较慢,相对于涂料等挥发有机成分来说要慢许多。
民用建筑工程及室内装修工程验收时,应检查下列资料:①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工程地点土壤氡浓度检测报告、工程地点土壤天然放射性核素镭-226、钍-232、钾-40含量检测报告;②涉及室内环境污染控制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及工程设计变更文件;③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的污染物含量报告、材料进场检验记录、复验报告;④与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有关的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施工记录;⑤样板间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检测记录(不做样板间的除外);⑥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检测报告。
3.5 丰富室内环境污染整改工作的方式、方法,同时加强新型环保建材的推广、应用工作。
3.6 加强后期处理工作。①加强通风换气。消除室内空气污染,最有效的方式是通风换气。在室外空气好的时候打开窗户通风,有利于室内有害气体的散发和排出。对于依赖空调系统的密闭空间,必须改善空调系统,就是对新风首先有量的要求,同时还要有质的要求,即使用低污染的新风。这一技术正是目前暖通专业致力解决的问题。因此,应该参考国际标准,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计、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清理全过程的详细规范与管理制度。②采用空气净化装置。可选用有效的室内空气净化器和空气换气装置,保持室内空气的净化,这是清除室内有害气体行之有效的办法。常用的空气净化技术有机械过滤、静电除尘和吸附剂等。活性炭是常用的吸附剂,其寿命由室内环境中气体浓度、空气流速、活性炭量及吸附效率等决定。一旦吸附饱和,就需更新或解吸处理,但判断吸附饱和和穿透在实际工作中是较困难的。
4.结束语
在装修工程中,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超标现象较为普遍,为了保障人们的健康,应对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特别应注意把好材料关;严格控制工程施工过程;把好工程验收关;进行必要的检测,做好验收的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P.W Photocopiers and indoor air pollution.Atmosphere.Environ.1999.
[2]河南省建设厅.GB50325-2001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府谷县三联煤电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府谷县庙沟门兰炭工业园区,是一家年产60万吨兰炭及配套煤气发电项目的循环利用项目。
2009年以来,为解决剩余氨水的污水处理问题,公司与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陕西省环境管理体系咨询中心等有关单位研发剩余氨水资源化利用工艺,并在2012年1月获得成功。
剩余氨水资源化利用工艺,是将预处理后的剩余氨水在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按照一定方式注入兰炭炉降温区,利用兰炭的余热将剩余氨水气化。剩余氨水蒸汽随兰炭炉向上移动,进入炭化区,与水蒸气、炽热煤层及部分有机物蒸汽发生水煤气化学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在高温下,气态物质上升,进入荒煤气中,通过文氏塔、旋板塔及电捕焦净化,生成的煤气和未反应的有机物分别进入煤气系统和焦油系统,实现全部回收。这一工艺可彻底解决剩余氨水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氨水无害化处理并变废为宝。
此外,公司投资研发的5~35mm小粒煤干镏技术获得成功,对促进兰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公司年产60万吨兰炭工程及其配套的尾气发电项目,每年可节省6.3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38万吨。
我国海藻酸纤维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辛化
武汉纺织大学科研人员经过8年艰苦努力,日前掌握了从海藻中提取功能性海藻酸纤维的关键技术。这一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获得8项国家发明专利。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孙晋良等建议,尽快开拓海藻酸纤维应用领域,满足市场需求。
据介绍,2004年以来,武汉纺织大学教授朱平带领课题组大量筛选适用于纺丝用的海藻酸原料,开发出性能良好的功能性海藻酸纤维,并自主研发设计了国内首条适用于海藻类纤维规模化生产的湿法生产线,年纺丝能力达500吨。
[关键词] 企业 环境污染 生产
一、生产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生产企业在原料加工过程中会产生的大量废弃物,若不顾及环境的承载能力而将不经过处理处置的废弃物直接排入自然环境中会破坏环境的自然平衡系统而导致环境污染。因此国家环境保护法律规定生产企业的废弃物在排入自然之前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1.国内生产企业存在“偷排现象”。生产企业每天都会产生数量巨大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无论是堆放还是处置都需要企业付出一定的运行成本。当前,我国的小型企业大多数都是不具备防治污染的资金、技术和相关经验的。很多经济落后地区的政府为了解决当地人员就业等社会问题,会对一些环境不达标的企业放行。
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大中型企业则突出表现在一些缺乏必要的诚信经营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这些企业宁愿选择不讲社会公德的乱排放,不惜损害周边群众的利益来追求企业最大利润,在经营活动中只考虑自己眼前的现实利益,不考虑长远的环境利益。
2.跨国公司的“入乡随俗”。跨国公司通常都是历史悠久、资金雄厚,而且拥有领先的技术和防治污染的经验,对于跨国公司来说,避免污染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据报道,肯德基、必胜客、百事可乐等九十家跨国公司上了环保“黑名单”。大部分上了污染企业名单的跨国公司在环保方面都拥有良好的口碑,保护环境甚至已经成为了那些企业的竞争优势之一。有一家日本公司,其在日本的八家工厂里有七家都达到了零排放,但是在中国却连最基本的排放标准都没有达到。他们进入中国以后很快就“入乡随俗”,降低了环境标准。跨国公司的管理非常严格,环境标准也很高,但我们发现有很多跨国公司竟然连最基本的环保标准都不能达到,结果真让人无法置信。
3.企业违规排放的危害。环保法规定企业产生的污染水体在排入城市管网前必须经过企业内部的预处理达到标准才能进入城市污水管网,和生活污水一起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厂一般采用活性污泥法工艺,用微生物处理污水,微生物的生存条件比较苛刻,若企业将不经预处理的污水排入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会将微生物毒死导致污水处理厂运行瘫痪。有些企业在郊区江河边设厂,直接将未处理的污水排入江河中污染周边区域的土壤和地下水,不仅使该地区的农作物受到污染而且会严重污染依赖饮用地下水的附近郊区居民的饮用水,威胁着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
此外,企业生产过程中较常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态污染物也是酸雨、光化学烟雾和硫酸型烟雾现象形成的主要参与者;未经处理的固态污染物的随意堆放不仅占用土地、破坏环境美观而且有害的废物还会污染周边的土壤和地下水。
4.环境污染对企业自身的危害。根据我国的环保法规,受到环境监察机构查处的污染企业将处以罚款和停产整顿,对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会被关闭取缔。由于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表现为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因此企业一经在社会公布会严重损害企业形象,影响企业效益。
二、政府解决企业违规采取措施
1.排污费标准提高。在环境污染方面,目前普遍的问题是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我国现行的2003年2月28日颁布实施的《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其中的排污费征收标准只相当于目前污染治理成本的一半,实际征缴率更低。为了使排污费征收标准接近污染治理成本,国家环保总局有望近期出台新的排污费征收标准。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去年7月25日曾表示,我国准备分3年将现在的排污费标准提高到污染治理的成本,促使企业自觉减排污染。
2.环保纳入诚信系统。去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环保总局已经与中国人民银行合作,将环境违法企业信息纳入银行的企业诚信系统,作为银行系统放贷的依据之一,有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今后将会因在环保方面的不良记录遭受银行信贷限制,以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同时与商业部联合了加强出口企业环境监管的通知,严格控制环境违法企业的产品出口,相信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企业的环境污染违法行为。
3.政府提供法律援助。已往出现环境污染损害案件,受害者面对企业由于缺少法律援助而处于弱势,这种状况将有望被转变。国家环保总局正在筹建12369投诉中心,下一步将鼓励任何公民、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就环境污染问题向国家司法机关提讼。
三、对生产企业解决环境污染的几点建议
解决企业环境污染问题首要是解决企业废弃物处理的成本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通过清洁生产在产品的原料选择、生产加工和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使工业废物得以避免、减少和循环再利用。
1.源头削减,防范于未然。企业可以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原材料和能源在生产过程中的利用率,节约原材料和能源,从而减少废物;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开发新材料来代替原来使用的材料。新材料应当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和更好的性能,在新材料的获得和处理过程中应当产生较少的废料;使用的新材料要保证无毒无害,淘汰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尽最大可能减少它们的排放量和毒性。
2.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循环使用工业废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深圳日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采用日本先进的生产技术,利用废弃塑料生产加工各种再生塑胶原料,实现塑胶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一天可吃掉“废物”100多吨。包头钢铁集团采用污水循环处理系统,处理后的水都再用于生产,让用水全部循环起来,使包钢工业废水实现了零排放。
3.建立废水废气处理设施。废水废气需经过专门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才可排放。某些废水废气排量较小的企业,可以将废水废气收集运送至专业废水废气处理厂,而对于那些排放大户,必须建立自己的小型废水废气处理设施。
1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现状
据调查,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较好的地区多为一线城市,一些经济欠发达区域在建设上还存在很多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社会管理能力薄弱,制约着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如下:
1.1存在“两种模式”的弊端所谓的两种模式。一是在资金投入上存在困难,费用花费较大。二是,相关治理技术和管理能力有限,很多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过关,地区之间的治理和管理也具有双重标准,无法保证城市污染建设的正常运转。
1.2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能力有限城市环境治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仅仅依靠单一的治理手段,无法保证环境治理的科学性,也不能发挥管理的效力。例如,我国南京在2012年治理水污染中,虽然运用了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治理对策,但是却没有形成制度规范,在实际管理中缺乏效用。
1.3中国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亟待提高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市场化起步较晚,在众多排污企业中,只有少数企业把环境污染治理设施交给专业公司运营的企业。但是从中国大环境上着眼,很多城市的认识还相对薄弱,环境污染得不到有效的治理,管理能力和技术手段都有待提升。
2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应该采取的有效方式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在设施建设与社会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不足,我国相关单位一定要做好建设工作,根据污染设备建设的实际,完善相关管理对策,从多方面入手解决问题,实现城市的快速发展。
2.1加强社会城市环境污染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法律是规范行为的基准,是解决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建设问题的核心,也是引导工作积极开展的重点,有助于规范运营单位的工作流程。因此,我国相关管理机构要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鼓励城市开展环境污染治理,通过法律的制定明确治理的方式和手段,为城市环境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2.2环境污染治理要建立激励政策在现行的政策体系中,扶持和鼓励环保与社会管理发展的政策还不完善,必须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上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加大企业的治污能力,使城市环境污染与社会管理服务尽快实现市场化。例如,国家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根据城市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运营服务方法,形成良性竞争的机制,充分发挥治理功效,为相关机构提供一定政策上的优惠。
2.3强化监督职能有效地监督监管是保证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良好运转的保障,也是做好管理的有效环节,对此,环保管理部门必须要加强运营队伍监督水平的提高,定期检查设备使用情况,保证管理运营朝着专业化与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2.4环境污染治理要采取双赢机制环境污染治理要注重双赢,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创新投入,使城市环境治污的市场空间得到扩展。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中需要平衡双方的利益,使城市环境治污企业在优化管理、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得到较大的空间。另外,治理机构还要确定合理的、科学的运营经费,这项经费的开支必须要低于排污企业自身的运营成本,从而取得运营市场的最终认可,实现运营公司与排污企业的双赢。
3结语
关键词: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现存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5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2)08-0033-02
环境应急监测事业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事业,如应急监测工作的落后将导致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妨碍环保目标的顺利实现。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指出,要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
1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现存的问题
1.1技术设备不足、质量差
虽然国家财务部和环保总局要求环境监测部门的人员经费、科研经费、公用经费、专项经费等要纳入经费预算,但在实际中,环境监测工作中经费短缺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资金的短缺,就配不上大型的环境监测仪器,导致应急监测部门缺少很多专业的仪器和设备。目前我国很多地级市以上的环保部门都成立了专门的监测小组,但却没有配备仪器设备,造成应急监测技术手段的落后,直接制约了应急监测的速度和准确性,延误了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理。受到资金和技术的制约,在有限的仪器设备中,这些仪器设备的配置较低,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的配置,监测手段落后,测量常规污染物的仪器种类不足,不能很好的对污染物进行成分分析,不能满足应急监测工作的需要。
1.2应急监测部门的工作效率低下
虽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性已经被环保监测部门所重视,环保部门也成立了专门的应急监测小组,但是却没有进行有效的组织训练,使得应急监测部门的工作效率低下,不能快速准确的处理突发环境污染问题。在环境问题出现前,应急监测部门就应该时刻做好准备,出现环境问题后也要及时的做出解决方案,进行周密的计划,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办事效率。但是在实际中,环境监测部门的准备很不充分,主要表现在:用于应急监测的仪器设备没有准备充足;没有对这些仪器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定期检查,使得仪器设备存在质量问题;没有明确的项目负责人;没有对环境污染事故进行调查;没有及时收集材料;没有更新检测技术、没有调查环境污染事件的隐患;没有对特殊地理环境进行监测等。准备工作都没有做好,在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对问题的处理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1.3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要想提高应急监测部门的工作水平,必须要对组织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才能适应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的需要,虽然国家对监测站已经按照不同的层次划分,但是在管理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对上层应急监测部门的管理,而不重视对基层应急监测部门的管理,使得上下环节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导致正常的应急监测体制运行不畅。监测部门的内部机构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监测站,有的是按照监测的内容分为物理监测站、水质监测站、大气监测站;有的是按照监测的流程分为现场监测站、质量控制室、中心分析室、综合信息室;有的是按照监测的任务来源分为污染源监测站和常规监测站等,这使得内部机构出现混乱的局面。
1.4应急监测机制不完善
应急监测机制包括应急监测的制度和方法,在机制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制度化和立体化,我国是一个法治社会的性质要求监测制度必须法制化,但目前我国缺少环境监测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即使有,也是很古老的了,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没有对应急监测的技术、质量、标准作出明确的规定。应急监测机制的立体化,就是要求建立各部门相互合作的管理机制,使各部门加强交流,查漏补缺,但是目前各个环境监测部门还很少与社会上的监测力量结合在一起。由于突发环境污染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给环境应急监测的预测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加上有些环境监测部门没有建立科学的预警系统,不能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进行有效的预测。
1.5应急监测部门人员的素质不达标
环境污染应急监测工作是一项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工作,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对应急监测部门人员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但在应急监测人员的素质要求与培训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高等院校的环境监测专业非常稀少,而环保部门却需要大量的环境监测人才,造成了供需不平衡。其次,环保部门缺乏对应急监测人员的培训,或者培训不专业,针对性不强,使得应急监测人员都是在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再总结经验,积累知识,不能有效的预防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加上检测人员自我安全防护意识较差,导致很多检测人员对防化服和防毒面具等安全设备都不会用,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2提高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能力的措施
2.1完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体系
科学完善的预警体系能够有效控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因此,环保部门应该加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体系建设,成立专门的预警排查小组,对环境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制定具体的排查任务和治理方案,把有害的危险因素及时的排查出来,并及时的消除隐患,应急监测人员在工作中必须要认真细致,排查的范围包括建筑规划设计建设阶段、事故的紧急情况、产品的运输过程、人为的违反安全生产制度、建筑及生活废弃物的处理、自然灾害等,在对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进和完善预警体系,对在排查过程中发现的隐患做好整理和记录,最好归置到预警档案里。对于有安全隐患的单位,要定期组织应急演习和理论演练。
2.2提高监测部门的监测能力
提高监测部门的监测能力,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发挥监测部门的作用。环境监测部门应该改善应急监测的软件和硬件系统,加大资金投入,更新应急监测机器设备,建立一个先进、准确、高效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体系。要定期对监测部门进行实战演练,提高他们的应急监测能力,在突发环境污染问题发生时,能够及时妥善的处理污染事件,危害发生后做到快速响应、控制事态、及时解决,降低污染造成的危害程度。利用资金更新机器设备,实现应急监测自动化,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监测设备的建设,提高监测车的快速鉴别能力。监测部门应该根据污染物的特点,掌握污染物的传播速度和危害大小,控制污染物的污染范围,进而做出分析和决策,做好污染发生后的抢救工作。
2.3建立统一的应急监测管理系统
由于环境突发事件涉及的范围广,因此涉及的工作部门也多,不仅包括环保部门,还包括卫生、交通、公安、消防等部门,甚至会涉及到行政区外的地方政府,我们需要建立区域的应急合作体系。为了确保国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安全稳定,不但要正确处理与中央的关系,还应该建立应急合作体系,坚持统一指挥、分级管理、保护环境的环境应急方针,促进应急管理系统的综合化和跨越式发展。要适时的转变应急管理机制,从过去的注重问题的解决转为加强对问题的预防,从过去单项的应急管理机制转向部门联动、加强交流合作的应急管理体制,共同分享区域的资源,由政府统一指挥,分工负责,提高应急监测能力。
2.4环境监察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
环境监测部门要重视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明确各级负责人的工作,实行责任制,加强对日常危机的管理和防范;监测人员定期学习和研讨,对管辖区内的环境安全隐患制定出应急预案,对各个环节的安全隐患都十分了解,以利于加强对突发环境污染问题的监测;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对应急监测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鼓励全民积极参与,树立环境安全意识,提高整体应急能力。要落实监测人员的值班制度,保证工作人员随时在岗位上,由于突发环境污染问题具有明显的突发性,这样可以使监测部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进行应急监测,并及时处理。
2.5提高应急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
由于应急监测人员的工作强度大、难度大,对监测人员的身体素质和知识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关心和培训,让他们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提高自身技能。监测部门应该逐渐建立一支高素质水平的应急监测队伍,因为只有这样的队伍,才能满足应急监测部门的要求,在突发环境污染问题出现时,监测队伍能够拉得出、测得准、解决得快,发挥应急监测部门的作用,让国家和人民满意、放心。
3结语
虽然环境污染的应急监测工作已经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但是目前应急监测工作还存在着技术设备不足、质量差、应急监测部门的工作效率低下、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应急监测机制不完善、应急监测部门人员的素质不达标等问题,应急监测部门应该尽力解决问题,减少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带来的危害,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国,杨志峰,李玉红.城市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分析与对
策[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28(9):711-714.
[2] 吴宗之,孙猛.200起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的统计分析
及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2(2):3-8.
[3] 李慧敏.对突发性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探讨[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B12):151-152.
[4] 万本太.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5] 姚,曹璐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要求[J].中国
高新技术企业,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