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设计研究分析

建筑设计研究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设计研究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设计研究分析

建筑设计研究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建筑设计 创新 分析

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一种科学方法,它是建筑设计主体通过一系列条件的控制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实践途径。这种实践所产生的首创性建筑成果往往能更加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是科学方法论在建筑设计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

按不同的角度将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分为思维型、专业型、交叉型三个方面

一、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以强调人类思维方式作为主要方面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

这里将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主要分为逻辑思维类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和非逻辑思维类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两大类。

①逻辑思维类创新方法的概念为:主要运用归纳、演绎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方法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根据逻辑思维的特点在这里将其具体分为,归纳式方法、演绎式方法、归纳-演绎式方法或立假说式方法等三个主要方法。归纳式方法主要是指从个别现象,经过分析、比较、上升为一般的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运用归纳式方法,能使人们对不同时间、空间上的个别建筑设计创新方式上升到一般的统一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演绎式方法是由一般的建筑设计方式到个别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即由某类建筑设计中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来推断该类中个别建筑设计创新所具有的属性、关系的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归纳式方法和演绎式方法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思维方法的过程。

②非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各种思维要素、形式和方法的综合运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思维活动的本质。大体说来,可以把非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分为以下几类:联想式思维方法是通过事物的相似性类比,从某一事物想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某些方面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过程。人们在进行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过程中瞬时的顿悟性思维方法使建筑设计创新立即得到解决。

二、专业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专业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指以建筑学本专业所研究的基本内容为主要方面而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主要研究的内容分为环境类、意象类、科技类等基本方面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环境类建筑设计以建筑存在的周边环境为主要方面而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其又分为自然环境式方法和建筑环境式方法。

意象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以依靠建筑学所研究的形象、空间、功能等方面作为理念基础形成概念或意象,从而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根据创作想法的来源和基础,将其分为形象式方法、空间式方法和功能式方法。

科技类创新方法主要是指通过建筑科技的运用以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结构技术式的创新方法是指通过建筑科技中对结构技术的运用以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材料技术式方法是指通过建筑科技中对材料技术的运用以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又如短暂、动态而富于变化的树木;再如较新的材料――膨化聚苯乙烯和塑料。这些新型材料的运用都是获得建筑设计创新的重要方面。设备技术方法是指通过运用建筑技术中对设备技术的革新而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三、交叉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交叉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便是以建筑学与其他专业相交叉的学科交叉点作为引发创新的主要方面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针对交叉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特点,将其归为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综合类几大方面。

(1)自然科学类

自然科学类建筑设计主要包括自然科学与建筑设计相交叉而产生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包括仿生学式和生态学式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仿生学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以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学。仿生学式的创新方法就是从仿生学的几个主要方面入手,进行相应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研究,将其分为形式仿生、结构仿生、功能仿生等几个重要方面。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即研究生物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生态学式创新方法针对生态学引入建筑学的方向的特点,将其分为结合生态环境法和引用生态技术法两个方面。

(2)社会科学类

社会科学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主要包括社会科学与建筑设计相交叉而产生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有代表性的如心理学式、社会学式和策划学式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心理学是建筑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最为密切的纽带,建筑环境也是现代人们行为心理的主要载体。包括基于心理空间的设计方法和综合运用心理空间设计方法。社会学式创新方法就是以社会学探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建筑设计创新角度的研究,如传统的发展与继承问题、文化的引入与传播问题等。策划学式创新方法便是从建筑学的学科角度出发,不仅依赖于经验和直觉,更以实态调查为基础,通过运用计算机等近现代科技手段对研究目标进行客观的分析,最终定量地得出实现创新目标所应遵循的程序。

建筑设计要更上一层楼,就必须要有创新,建筑设计创新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实践,需要所有设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叶财华.浅谈数字技术时代下的建筑设计[J].山西建筑,2009(3).

[2]魏志敏.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构思论述[J].四川建材,2008(2).

建筑设计研究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方向;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绿色建筑设计的定义和内涵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 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土地、节约水资源、节约材料)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的内涵是基于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群体和单体建筑及其周边的环境体系。其设计、建造、维护与管理必须以强化内外生态服务功能为宗旨,达到经济、自然和人文三大生态目标。绿色建筑设计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以及现代高新节能技术,合理的安排和组织建筑与其他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和谐关系,与自然环境、人文地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绿色建筑设计体现了自然条件与现代建筑技术的协同发展,力求实现人类向自然界的索取与回报之间的生态平衡,寻求自然、人、建筑之间的统一和谐。

二、绿色建筑的现状

绿色建筑体现了多元化的设计理念,突出了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观念,绿色建筑的设计符合现代化人们的生活需求,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是在适应时展需求的背景下兴起的,它得到了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的认可,目前很多绿色材料的大量出现,给建筑企业带来了新气象,绿色材料具有无污染、无毒无害、环保等优点,引起了施工单位的重视,很多施工单位已经积极地采取措施来应用新型材料,在施工过程中有效的控制了废气、毒气等的生成,减少了扬尘、噪声等,通过各种新型材料的合理选择,有效地节约和降低了建筑能耗。当然,发展绿色建筑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由于我国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还处于萌芽阶段,各种技术手段还不完全成熟,并且绿色建筑在发展的初期将耗费一定的成本,很多百姓对绿色建筑的设计还处于一种犹豫心态,这些都给绿色建筑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三、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

1、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

合理的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是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的重要前提条件。首先,规划布局要因地制宜的利用好现有地质地貌和水文环境,减少土方的开挖和运输;其次,要做好通风和保温设计,充分的做好风环境设计,比如南方的小区规划就要使小区风循环系统畅通、无死角,重视室内穿堂风的设计;再次,要做好采光设计,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自然光线。

对于建筑单体来说,还要注重体形系数的设计,一般来说建筑体形系数小,单位建筑面积对应的外表面积就小,这样有利于降低采暖空调系统的负荷。住宅建筑的内部负荷相对较小,且基本稳定,外部负荷则起主要作用,因此,其外型设计应追求小的体形系数。然而对于内部发热量较大的公共建筑,夏季夜间的散热就非常重要,在特定条件下,适当增大体形系数更有利于节能。

2、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

使小区自然环境保持一种平衡状态,采用不同的处置方式对固体废物进行管理、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在国内采用物理化学法、固化法及高温焚烧法等。管理方面,政府部门需要在制定法规计划,改革管理机制,建立监督执法,抓好宣传教育等方面通盘考虑综合治理,鼓励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活方式、生活垃圾的收费制度等。

3、采用低环境负荷的新型节能技术

进行设计时,要对能源使用效率进行考虑,主要通过以下节能技术实现低环境负荷使用建筑。这些技术主要包括:太阳能技术、自动控制节水系统、智能的照明系统、局域空调及换气系统、二次能源、雨水收集和中水利用系统、排热回收和蓄热系统等。另外,要尽量选用耐久性强的建筑材料,利于后期的养护维修。

4、建筑与人、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进行绿色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建筑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绿色建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居住品质。在建筑设计中要尽可能地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合理进行建筑选址和规划,尽量维护建筑区域的原生态,降低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充分考虑交通、自然通风等因素,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尽量减少建筑施工中废气、废物的排放,采用无害化、资源化的废物处理方式,保护环境。在建筑施工中尽可能多地利用风能、低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保证建筑适合人们的居住,越来越趋于自然化,让人与建筑、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

四、绿色建筑的误区

1、绿色并不等于高价和高成本

绿色建筑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绿色并不意味着高价和高成本。比如延安窑洞冬暖夏凉,把它改造成中国式的绿色建筑,造价并不高;新疆有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墙壁由当地的石膏和透气性好的秸秆组合而成,保温性很高,再加上非常当地化的屋顶,就是一种典型的乡村绿色建筑,其造价只有800元/平方米,可谓价廉物美。

绿色建筑在使用过程中投资回报率是很高的,因为住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电费、水费和其他能源费的开支,一般5年到8年之内,就可以把成本收回来。比如,法国一家公司援助的一项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政府给每户出4000元钱,住户自己出2500元钱,国外援助1500元,总共一户投资8000元钱,对建筑进行了从外保温到供热、智能、玻璃、门、天花板和水循环系统的全面改造。改造后,住户一年所减少的开支就达到3000元以上,周边的许多老百姓也要求运用这些技术。

2、绿色建筑不仅局限于新建筑

据建设部统计,目前新建建筑每年可节约700万吨左右标准煤。未来的30年之内,我们还要新建40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在现行建筑管理体系中,达不到绿色建筑标准就不得开工,所以新建建筑的节能只是执行问题,难度并不是很大。难度在于我国现在既有的400亿平方米建筑的节能改造,如何让既有建筑成为绿色建筑。

比如,北方地区集中供热的建筑面积是63亿平方米,占全国建筑面积总量的10%多一点,却占全国城镇建筑总能耗的40%。供热“大锅饭”中,有人是开着窗享受暖气,非常浪费。我国单位面积采暖平均能耗折合标准煤为20公斤/平方米・年,为北欧等同纬度条件下建筑采暖能耗的1~1.5倍。我们需要在既有建筑中引入“集中供暖、分户计量”的概念,需要改革在我国实行了数十年的“单位包费、福利供热”的供暖体制。

五、绿色建筑实例分析

以北方某绿色住宅小区为例,该小区共占地约18.2万m2,总建筑面积为21.8万m2,其中宅建筑面积为18.3万m2,公共建筑面积为3.5万m2。该绿色住宅小区的设计理念力求创建一个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生态居住园区,通过向小区自然环境中适当注入一些山、水、园、林的人文元素,来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进而追求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之身心皆相和谐的生活方式。

1、节能设计

该绿色住宅小区除了在建筑的外墙、屋面、外窗以及入户门等处采用隔热保温的技术手段外,还在地面、楼梯间墙以及分户隔墙等处同样进行了隔热保温处理,从而创造出一个封闭的保温体系。

采用低温辐射地板采暖体系来替代传统的暖气片采暖方式,由于低温辐射地板具有散热均匀和采暖蓄能效率高等优点,使得达到室内正常温度要求只需要40℃~45℃的供水温度和30℃~35℃的回水温度,比传统暖气片采暖方式90℃的供水温度以及70℃的回水温度节能20%以上。

该小区给每户居民都安装了150L的太阳能热水器,相比于电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每年能够节约95%的电能,使得整个小区每年至少节约用电250万度,成效显著。

2、节地设计

该绿色住宅小区选址位于坡地上,没有造成耕地的占用。此外,在设计过程中,还利用山坡的地形特点错台建造了半地下的车库,在不改变容积率的条件下,增加了大量车位,就此一项就提高了约21.7%的土地利用率;通过向地下要空间,建造了一个挖深超过4m的地下室和车库,增加了约1.5万m2的地下面积;重视对土壤资源的收集和利用,将收集的约3.5万m2的土壤资源用于小区的绿化,节约了资金150万元。

3、环境保护设计

通过节水体系,使得小区的污水排放为零,且污水处理能够达到Ⅳ水体标准。此外,通过将经过处理已达到中水标准的污水用作小区的景观用水与绿化用水,大大节约了水资源。

通过对雨水等地表水进行收集,对地下水进行涵养,形成了一个可循环的生态水系统,对于小区自然温度和湿度的调整有良好的积极意义。

在小区动工建设3年之前就已经培育苗圃,种植了约10万株树苗,在小区建成后这些树苗都已经移植到小区中,使整个小区的绿化率超过50%。让人进入小区就能欣赏到小桥流水和大片的绿色风光,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风景画。

结束语

建筑的外在美是通过其建筑造型来体现的,但建筑的内在美则是通过其是否节能、环保所体现出来的。只有做到建筑内在美与外在美、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协调与统一,才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绿色意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绿色建筑理念从理论慢慢成为建筑设计的新亮点,发展迅速,成果显著。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在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设计出越来越多的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都向玲.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7)

建筑设计研究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节能;建筑设计

前言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建筑节能十分重视,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新标准、新规范,旨在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业内工程技术人员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科技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建筑节能工作有许多环节,建筑设计则是其中重要环节。

1、建筑节能设计方案阶段的节能设计

一般来讲,建筑的规划设计很少从节能的角度来指导设计,节能设计只有在单体方案设计阶段才有所重视,从而产生了许多单体设计难以解决的问题。建筑朝向、建筑间距以及建筑的相互组合关系将是规划节能设计的重点。

建筑的主要朝向应迎合当地夏季的主导风向(我国大部分地区以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布局为宜),利于自然通风,提高居住的舒适度。同时,南北朝向的建筑物在夏季所受到的太阳辐射也相对东西朝向建筑要少很多,可以节省夏季空调的用量:而在冬季时,建筑受到太阳辐射的情况刚好与夏季相反,从而节约了建筑保温所需的能耗。建筑间距应在满足当地规划部门的日照间距要求上适当加大。增加建筑物的间距有利于居住区内的空气流动一一风量增大、风速提高,从而使建筑物与空气的热交换增加,有效降低建筑物的温度,从而降低建筑能耗。

合理群体规划布局。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夏季有利的主导风向(通风制凉)和避免冬季不利的主导风向(避风保暖),综合考虑采光、通风、保温和防晒等因素,合理安排群体布局和建筑朝向。

1.1 前期方案设计的节能设计

做为节能控制的重要阶段,前期的方案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前期方案构思时就综合考虑节能各要素才能为整体降低能耗奠定良好的基础,到了后期施工图阶段局部性的加强构造的热工性能的做法是一种不经济的做法。方案设计阶段应重点研究的问题有建筑物的体型系数,建筑空间与通风的组织,谨慎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利用遮阳板做装饰元素等。另一方面,建筑师应协调好诸多专业的相关节能设计,要为采暖、通风和空调等专业的节能设计留有余地及创造有利条件。特别要注意从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及通风面积等多方面综合权衡角度合理设计立面开窗,从而降低建筑物的能耗。

1.2 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

建筑中应有太阳能技术具有两大优点,其一,节约常规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其二,利用太阳能所创造的室内环境具有更好的空气品质,更环保,更适合人类居住。根据集合式住宅的形态、构造、设备的特点,多项太阳能技术可以搭配使用,共同创造理想的节能效果,如穿孔金属板太阳能集热墙、太阳能组合屋面板、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综合应用等。

1.3 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

地源热泵技术设计,利用地下水、深层土壤和水库、湖泊等深水层受自然季节气候影响小、温度相对保持稳定的特点,通过水作为媒介,与地能(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进行冷热交换提供热泵的冷热源。冬季地能作为“热源”,从地下或水中取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作为“冷源”,供室内致冷,同时将室内热量释放到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中,贮存起来作为冬天采暖的“热源”。

2、建筑节能设计侧重点

气候是建筑节能设计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我国是幅员辽阔的国家,根据一月份和七月份的平均气温,将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分成了五个不同的建筑气候区,即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因此,除面积很小的温和地去外,北方的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主要考虑冬季采暖,南方的夏热冬暧地区主要考虑夏季空调,而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夏热冬冷地区则要兼顾夏季空调和冬季采暖。建筑节能设计的侧重点因而有所不同。

窗墙比也应该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特征做出合理控制。如在炎热干燥的新疆,白天太阳辐射强度大,夜间温度低,建筑外墙体比较封闭,窗墙比小,可以减少白天透过窗户的太阳辐射热和夜间室内热量的散失,同时保持室内空气的湿润。在南京地区,建筑的窗墙比则较大,夏季利用较大的南向窗户进行自然通风,冬季则可以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热。

3、单体设计的几种节能设计

3.1遮阳技术的设计措施要点

从建筑遮阳的定义来看,以减少太阳直接辐射热进入室内为主要目的隔热、防热措施称为建筑遮阳。狭义上,遮阳主要指采光口、建筑物出入口等外墙开洞部分的隔热、防热设施。一般来说,当建筑物具备下列条件时,建筑设计中要求采用遮阳措施:室内气温大于29℃、太阳辐射强度大于0.28kW/rgz、阳光照射室内深度大于0.5m、阳光照射室内时间超过1小时。

常见的窗户遮阳措施主要包括内遮阳、玻璃及透明材料的本体遮阳和外遮阳等几种形式。内遮阳指在窗户内设窗帘来进行遮阳,其优点是安装方便、安全,不破坏建筑外立面。最方便和经济的方法是在室内悬挂浅色窗帘,这样可隔离左右的太阳辐射。但其效果不如外遮阳,因为会反射、吸收、透过部分阳光,吸收和透过的部分阳光均变成室内的冷负荷,它们对得热的峰值有所延迟、衰减。而采用各种反射膜的窗帘,则具有较好的隔热效果。

本体遮阳指通过玻璃本身的选择或者着色涂膜或贴膜处理,降低材科的遮阳系数,达到遮阳目的。比如镀膜玻璃和彩釉玻璃用在东面或西面的立面上就是很好的措施。与平板玻璃相比,彩色玻璃可以避免60%的太阳辐射。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在北向的窗户上禁止使用彩色的玻璃以确保冬季阳光的射入。

外遮阳指采用各种窗外遮挡物遮挡太阳能。用建筑物内遮阳,实际上是仅仅挡住光线,不能挡住热量,当光线遇到内遮阳产品时,其辐射热已经透过玻璃进入室内,并会使玻璃的温度升得很高,从而达不到建筑节能的目的。对外遮阳而言,只有透过的那部分阳光会直接达到窗玻璃外表面。一般来讲,明色室内百叶只可挡去1 7%太阳辐射热,而室外南向仰角45度的水平遮阳板,可轻易遮去68%的太阳辐射热,两者间的遮阳效果相差很远。

3.2 屋顶的绿化设计措施

屋顶结构表面设计要耐较大的温度变化。夏季由于太阳光照射,屋面温度比气温高得多,最高达80℃以上;寒冷的冬季之夜,屋顶将大量的热量散射到大气中,因此它的温度比气温低,最低可达零下20℃。由此可见,全年屋顶的温差就可达100℃左右。由于水分蒸发需要大量的热量和基质层的阻滞作用,所以夏季绿化屋顶表面的温度仅有20℃~25℃。绿化屋顶上的大部分太阳热量消耗在蒸发水分上,因此这部分热量就不会使屋顶结构表面的温度继续升高,房屋内的温度也不会上升很高。由于绿化屋顶结构的热阻大,因此隔热保暖作用较好,屋顶上的植物会进一步提高隔热能力,尤其是常绿的地被植物,如常春藤和棉菊等,它们好似给屋面盖上了一层绿毯,可防止风把热量带走。众多实例已经证明,屋顶绿化层对于建筑物来说相当于一个绝缘层,能够使楼房冬暖夏凉,为住户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节约了能源。

3.3 双层立面的设计

双层立面由两层玻璃立面构成,初始立面具有隔热功能,第二层立面可以设置在初始立面的内侧或外侧。与传统的单层玻璃立面相比,双层立面具有极好的防风和天气防护功能:隔噪声效果极佳;在冬季可降低热传递损失:增加遮阳和眩光防护设施,可使室内环境不受外界天气影响,较高的建筑也可实现开窗换气:在第二层立面的后面借助于收集日照能量,将建筑的废气加热即产生额外的烟囱效应。

建筑设计研究分析范文第4篇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rise buildings, people in 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design requirements are also increasing. This paper firstly in high-rise building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design were analyzed,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building fire protection, electrical and lightning strike of three aspects of content, in high-rise building safety protection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enterprises in market competition seek surviv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roposal of a few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high level design; design; safety problem

中图分类号:TU9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6-0020-02

随着高层建筑的迅速发展,结构理论和建筑技术也不断得到提高,高层建筑结构形式也开始趋于多样化发展,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是也随之出现了很多在高层建筑设计方面的问题。在作为城市风景线的同时,高层建筑还面临着如何搞好高层建筑设计的问题,如何多方面实现高层建筑设计的完善是目前高层建筑设计所追求的主要理念。 1. 高层建筑整体设计 1.1主体设计。高层建筑设计中的一个全新的要求就是要实现建筑本身的生态节能。首先对于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裙房而言,虽然其裙房的建设对整个城市影响较小,但是对街道的尺度以及人性化空间的创造等方面的影响都很大。高层建筑的下部门裙房在立面设计上一般跟高层建筑的上部立面不同,在建筑设计当中需要比较细致的设计,要将下部裙房设计的比较多样化,以免显得过于苍白。同时裙房还要进行一定的人性化处理,原因在于群众的视觉一般接触到的都是高层建筑的裙房部分,同时裙房对人们所产生的街道空间感的影响以较大。

1.2 处理手法上的巧妙运用 。在实际的建筑设计过程中,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塔楼部分虽然在设计上没有很大的变化余地,但是在高层建筑的底层部分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处理来实现对空间形式上的丰富,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一般都是采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处理方法。 2. 高层建筑中的分类建筑设计 2.1.底层入口。首先高层住宅的底层入口处一定要避免设在当地冬季主导风的迎风面,而在我国的南方地区,由于比较炎热,因此底层入口可以全部或者是局部架空,避免对夏季通风的妨碍。 2.2.建筑围护 。由于人们在高层建筑商居住多半都会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在高层建筑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建筑维护的安装,从而给居民提供一定的安全感。同时在高层住宅的窗户设计上,由于高层的风压过大,一方面会对外窗开关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对人们擦玻璃的同时产生不安全因素,因此在外窗的设计上应该设计为推拉的启闭方式。 2.3.服务设施。 高层住宅建筑在设计上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建筑的服务设施,要在建筑底层入口处设置大楼管理人员的值班室,在值班室中配置夜间电梯紧急呼叫装置、公用电话以及值班人员必要的生活用品;还要在大楼内外设计分户信箱以及车辆的存放处,在具体的分户信箱的尺寸安排上,应该大于300mm,同时要保证对墙面面积占用较小的基础上与墙面垂直。 3. 高层建筑设计所必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3.1防火的问题。(1)总体布局要保证畅通安全。在楼道的设计上要保证人员的流动畅通,便于紧急情况时人员的疏散。有采光设施或者照明系统,使居住人员在疏散中能保证安全快速的撤离,从而避免发生踩踏等其他伤害。(2)合理进行防火分区。在高层建筑的楼道内消防器械、疏散通道必须合理的分区,做到在火灾发生时,可以及时的采用灭火措施和进行人员疏散。消火栓的位置应保证同层的任何部分都可以实现两个消防栓的水枪同时到达。

3.2 电气的问题 。(1)消防电源与配电。高层建筑要求供电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案:第一种是供电电源必须是来自于两个不同的发电厂,保证一个要是遇到问题或者突发事件无法正常工作时另一个也可以正常工作,从而确保建筑的正常运行;第二种是供电电源来自于两个不同的区域变电站;第三种是一个电源来自于区域变电所而另一个是自备的发电设备。目前在一般大多数设计中都是采用了第三种方案,经济合理。(2)应急照明 。应急照明:指当高层发生火灾及其它灾害、故障时,导致正常照明系统中断而启用的照明,也称事故照明。应急照明的安装要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应急照明主要安装在疏散楼梯、消防电梯前室、消防控制室、自备电源室、变配电室、消防水泵房、防排烟机房的墙面上或者顶棚上。(3).电梯。电梯在设计中要保证位置合理,让电梯在运行中的噪音不会打扰用户的正常生活。电梯的最大载荷也要根据居住结构作相应的调整,保证居住者平时出行上的方便和快捷。电梯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要有方便快捷的方法使人迅速撤离。

3.3防雷击的问题。高层建筑防雷系统应该按照“综合治理,整体防御,突出重点,多重保护”的原则,充分利用高层建筑物的结构,做好防雷措施,进行防雷击问题上的治理。在高层建筑物的顶端以及其他容易受雷击的部位装设避雷针或者避雷带、避雷网。利用结构中的主钢筋作引下线,利用整个钢筋混凝土基础作接地装置。在建筑物周围用扁钢做避雷带。为了防止静电感应产生火花,建筑物内的金属物体和突出屋面的金属物均要接地。

4. 建筑设计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4.1 加强全员质量教育,树立全员质量观念。设计过程中,从院到所各级负责人必须真正重视,把设计质量措施落到实处。认真推进ISO9001:2000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严格按照质量认证体系的要求,规范流程,明确责任,用过程质量保证设计的总体质量。严格按照设计前有进度计划、设计中有质量监督、出图前有会签和检查的要求对待每一项工程。真正从观念到行动上重视技术与质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大大地提高。

4.2重视方案创作和创优工作。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建筑方案的招投标制度日趋完善,建筑方案中标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建筑设计企业对确定投标的项目无论大小都应仔细选配人员,认真进行方案策划、论证,集思广益,力求最佳;对重点或大型项目投标应由总建筑师亲自挂帅,精选人才,组织多方案评选,力求有投必中。对中标方案的设计人员还应给予重奖,对于未中标方案的设计人员,也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并在职称评聘、年度考核,安排外出培训、出国考察时,向优秀方案创作人员倾斜,以提高方案创作人员的积极性。

建筑设计研究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 城市; 空间设计; 文化建筑;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function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of residential space design are analysed, and the principle of residential space combination for detailed discussion. Can be discussed with counterparts.

Keywords: architecture; city; Space design; Cultur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建筑空间是人们人为的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主要要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它包括墙、地面、屋顶、门窗等围城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中的树木、山峦、水面、街道、广场等形成建筑的外部空间。建筑设计注重实体、空间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城市设计也具有同样的特性,因此,两者在城市建设活动中呈连续性的关系。建筑从其本身来讲,是一个有机的体块,而从与城市的关系分析,它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它的外壳和表皮,可算得上是城市空间的内壁。在城市中,无论是商业建筑、行政建筑,还是文化建筑、住宅建筑,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都有着隔而不断的联系,具有空间形态上的连续性,而建筑的实体与空间则是相互依存的、不可分隔的。物体之间的空间是空的,但要想使物体与物体产生连续性,不仅物体与物体的外在特征,要有一定的连贯性,空间的连接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建筑空间同样具备这样的特征,这些空间的相互连续性决定了城市整体给人的视觉感应。城市中的建筑分属于不同的团体或者个人,他们对建筑形式的要求,往往是根据个人的喜好及企业的需求而定。不同的建筑设计思想,可能会使城市建筑呈现不同的面貌,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局面,也会破坏城市的整体环境。因此,城市设计师与建筑师的观点往往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导致城市建筑与城市整体产生不连续的局面。因此,城市的建筑设计活动,靠的是高度自觉的社会思想,只有这样,才可解决城市所面临的危机。

一、城市建筑空间设计问题分析

建筑既是个实体又是空间,老子曾说过“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而在空间与实体当中,空间是最有价值的,它不仅蕴含着环境、文化、社会习惯等因素,空间大小、形状和方向,还可使人们产生不同的精神状态。纵观全世界的城市建筑,建筑空间的形成与建筑的不同功能有莫大的关系。如商业区、政府行政部门、文化教育机构等,这些建筑由于功能的不同,空间设计手法也各不相同。“在城市中、建筑中,人们的生活活动之所以能够正常运行,是建立在有如生命体中‘能量交换’那样的功能之上的”。空间分为三种功能,即居住空间、活动空间和娱乐空间。而城市建筑空间的设计,也是建立在这三种功能之上的。

二、文化建筑空间设计问题分析

建筑空间的连续性,是城市设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如果在设计中可以将建筑空间组成一个秩序井然的路径,那么,这种路径便可使人们心理上得到持续的和谐感,达到了这样的效果,才可以说完成了城市设计的一部分,因为城市设计除了建筑空间外,还有其他诸多的空间因素存在,将这些全部的空间因素结合在一起,在设计上才算真正获得了成功。在城市设计中,无论是商业建筑、文化教育建筑,还是住宅建筑,在空间的设计中都要注意到这几个方面。在城市建筑中,文化教育建筑也占据着城市的相当一部分面积,这类建筑主要包括博物馆、美术馆、学校、展览馆、天文馆、文化宫、少年宫等,建筑空间设计,根据各自的不同功能而有异有同。博物馆建筑是展示城市文化品质因素的重要性建筑,因此,几乎在世界上各大城市中都有建造,它的建造无疑也包含着城市空间设计等方面的因素。博物馆建筑在欧美城市中建造的数量很多,通过比较研究,可归纳为三种模式,即 CPM、CTM和 SM模式,每种模式的选址都与城市整体空间有直接的关系。CPM模式是城市核心地段(Central)、中央广场/公园(Plaza/Park)、博物馆(Museum)的简称,也就是博物馆建筑与城市中的大面积绿地、公共广场、公共公园形成城市的核心文化、休闲区,从而体现博物馆建筑地位的尊贵。这种在城市核心区设置文化建筑的模式,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形成,著名的希腊雅典卫城,就充分体现了对这种模式的运用。之后罗马时期的中心广场、中世纪以教堂为中心的广场区,再到今天的以博物馆建筑为中心的城市,均体现了CPM模式的优越性。CPM 模式的博物馆建筑,在欧洲国家有所体现,但在美国表现得更为突出,如纽约、费城、华盛顿等城市均有体现。纽约城的布局并没有明显的轴线,而是按照传统的网格式布局进行规划,城市中不规则的区域均被一些主辅道路划分,建筑则分布在道路之间的区域。就这样一座到处被网格包围的城市,却在城市的中心区留出了一块城市中心花园,而在这座花园内,除了水池、自然植物外,只建有一座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没有其他的任何建筑物。与纽约相比,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博物馆建筑更让人为之震撼。华盛顿市中心区是最为引人瞩目的区域,在这里矗立着国会大厦、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三座主体建筑。三座建筑分别位于一条约 3km 长的中轴道路上,华盛顿纪念碑位于中心,在这条道路的两侧,几乎全被博物馆建筑占据,尤其是国会大厦到华盛顿纪念碑之间的中轴线两侧,形成一组庞大的博物馆建筑组群,其中,中轴线的东侧,设置有航天博物馆、非洲艺术博物馆、Freer 艺术博物馆等建筑;中轴线西侧,设置有美国历史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国家美术馆西馆、国家美术馆东馆等建筑。这些建筑虽数量很多,但在未建造之前,便作了相应的设计规划,确定了绿地、广场、水池等各部分之间的布局,以至于后来所增建的印第安文化博物馆建筑的出现,并不影响整体的布局,而且也并不显得拥挤,相反地,更呈现出高雅的文化气息。第二种 CTM模式是城市核心地段 (Central)、综合交通系统(Transportation)、博物馆(Museum)的简称,显然与 CPM 模式有很大的不同。CTM模式是指将博物馆建筑的基址选在交通便利的位置,也就是与城市道路相邻,以保证便捷的交通,增加到博物馆参观的人数。这种博物馆建筑在城市空间中的选址,使博物馆建筑融入到繁忙的城市交通中,形象更加亲近于民。CTM 模式的博物馆,以 MOMA(Museun of Art)博物馆为代表。MOMA 博物馆是一种专门收藏、展出近现代、现代不仅可推动文化建筑的发展,还可使其商业功能得以加强,现今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应用。第三种 SM模式,是一种位于城区之外的、或者偏僻地区的博物馆建筑,为特殊基址(Special)、博物馆(Museum)的简称,也就是特殊地段的博物馆建筑。这种博物馆建筑往往特殊的要求,通常选址在古迹遗址、名人故居等地,建筑空间及环境的设置更加困难,不仅要考虑新旧建筑的完好结合,还要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三、结语